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习题(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解析: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
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衣 长跑马褂、西装、列宁装、干部装、 中山装、旗袍… 布拉吉、绿军装
丰富多彩
食
南米北面 西餐出现
物质匮乏 凭票供应
丰富多样 营养均衡
住
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房屋拥挤 陈设简单
中西合璧 建筑多样
俗
剪辫放足 改变礼节
婚丧简化 政治色彩
休闲娱乐 展新风尚
二、衣食住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近代文化的转型……有两种著名的研究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二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18年语文全国Ⅰ卷
2000年 ,人类迈进新千年,
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
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 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 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 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 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 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 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辫子”象征什么?辜鸿铭这样说反映的实质是什么?给我们 什么启示? 意义: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
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问题:对比两段材料说明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什么意义? 变化:趋于平等。 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从经济角度看:
经济工业化
材料四: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
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 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 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历史必修二14课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3、新中国成立后:新村成为风景线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4、“文革”时期:神州处处大杂院
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 40亿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 百分之十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 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 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 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 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间,或 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 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 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 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 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 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院、江 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 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六
90 年 代 至 今 五 彩 缤 纷 追 求 个 性 的 现 代 服 饰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 演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 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 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独轮 车、轿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 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交 通的落后不仅給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 制约了资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 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 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事业。
旧时的婚书有称“八字帖”,依男左女右次序, 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 封面有古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直到改革开放后,结婚证才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 上世纪80年代,夫妻双人照片贴上了结婚证,结婚证上的 文本,更突出了法律观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 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成为了批准结婚登记的依据。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 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 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音乐发展史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兴起了一种 当时特有的歌唱文化— —学堂乐歌。当时的政 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 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 欧美,建立新型学校, 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 渐建立了起来。学堂乐 歌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 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代表
•1901年,文华中学建立“文华学生军”, 没有自己的军歌,出外行进和演练阅兵 时,通常爱唱一首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 英语歌曲,歌词大意是:“约翰尼,端起 你的枪,向前冲锋吧!响应争取自由的 号召,勇往直前莫迟延啦,让父亲因有 你这样的英勇儿子自豪吧……”
二十一世纪:吃并选择着
•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 。
•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 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 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 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食堂
•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 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 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 得到空前发展。
粮票
改革开放!
•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 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出现。 •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
高一历史教案: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
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
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
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
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
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谢谢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 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 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 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近代以来中 国社会生活 四次大变化
第二次
辛亥革命后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通商口岸地区人民 生活水平变化显著
旧风俗习惯受冲击 精神生活变化大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但总体水平不高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生活方式多样化
变化趋势:落后——文明进步
3.服饰之示:启示
服饰之爱国精神
继承传统,发展创新; 民族特色,服务世界; 多元发展,融合进步。
中国服装百年变迁回顾
(20世纪初~21世纪初)
1.服饰之式:表现 2.服饰之势:原因 3.服饰之示:启示
1.服饰之式:表现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 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 出绝美的服饰艺术。但同时,女性 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 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 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 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三、互联网的兴起
1、集报纸、广播和 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互联网有何优势?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 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6)改革开放前,报刊有:《人民日报》等
繁 (7)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 荣 纷创办起来。
问题探究2
报刊业对近代 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哪些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共创办的政 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 作用。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我国报刊业的情况。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形 (1)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申报》
成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 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 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 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 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 《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 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 放前夕,该报终刊。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 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 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
一 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3.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4.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
二、合作探究,理解目标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 源于农村的哪项改革?《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 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三十多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 果作为拜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 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些变化原因哪些?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9.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习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三十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果作为拜 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 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 些变化原因哪些? 答:原因:
(4)答: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 开放。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四分钟内完成1——8题;
选择题最多30秒完成一个;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1、B 2、D 3、C 4、D 5、D 6、C 7、A 8、答:含义: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0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后,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针对这种自主探究的课,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所以,要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整合史学材料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型与课时:新授课;一课时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识记民生百年的变迁。
(2)理解民生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境界发展。
⑶运用社会发展观点,分析中国民生百年巨大变迁的背景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1)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选题。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感受,举办历史展览会。
(3)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2)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拓展,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发展。
(3)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史实、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难点:史料整合能力、提取历史信息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给学生设计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活动探究课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课件(共27张PPT)
1900年后,英、法、美、 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 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 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 风格多为欧式、日式。 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 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 7层,红色墙面,以壁 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 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 高住宅建筑。
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普 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 筑,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 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 当时,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 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修建了花园别墅,抢占大城 市的黄金地段,修建独院式 高级住宅。房屋不高,大多 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房屋 通常有壁炉、卫生设备、大 小卧室、健身房、汽车间, 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 有草坪、甚至有大理石的喷 水池,被称为花园别墅。
到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 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 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 陈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 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 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 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 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 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 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 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 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 19世纪末,楼房、电灯、电话刚刚开始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们对自己居住状况的梦想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一梦想早已 成为过去,如今许多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已是高楼林立,花园遍地了。
●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 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住 宅已成为大宗的个人消费商 品,无论是住宅本身还是其 所处环境,消费者要求必然 苛刻起来,现代生活不仅仅 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还代表 着技术进步与文化融合带来 的全新生活理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活动探究课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课件(共30张PPT)
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
特征件:。中19式24年与,西末代式皇帝、溥传仪被统逐出和紫现禁城代,服清朝饰冠服并就存此成为绝 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 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 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 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代 末 的 时 尚7年代军装最0
具
碎特色 花 衣 裳
——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特征: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五彩缤纷 城市的服装与世界接轨 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转向美观大方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80年代 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 成为时尚
90
年 代 至 今 五 彩 缤 纷 追 求 个 性 的 现 代 服 饰
三十年代旗袍成套火柴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
鸦
片
战
争
鸦男片装战是争长前袍,马清褂代,前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是
早先是富贵人家
宽宽大大的,一般都穿长
才穿的服饰,到 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
度到脚的宽长袍,有点笨 拙,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 的坎肩(也称小马夹);
电子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课件
2.采取的应对态度 (1)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 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运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2)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90 年代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 互联网 。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 第四媒介 ”。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 图像 、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 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1.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 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 社会交往。
[解题流程]
审题 题干
图片当中的信息;“不能作为直接史料”
由图片中的“中国江湖险要图志出版”可知出版业的 A项
发展,故A项正确
分析 B、 由图片中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广告业的 选项 C项 进步和婚姻礼俗发生的变迁,故B、C项正确
由图片中的“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可知此时仍 D项
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故D项错误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以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 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 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质课教案_2
历史第二课堂回眸
教学目的
通过一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培养了兴趣,提升了能力,为了更好地总结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能力再上台阶,特组织本次活动.
活动过程
一.历史第二课堂的认识
中学历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
它是在国家规定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教育活动。
中学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
它有利于学生开阔历史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能力。
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历史故事演讲
历史故事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历史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表现力;锻炼胆识,启迪心灵、创新思想,获得学习与生活的灵感,对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
“我的课堂我作主”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和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四.历史手抄报分享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以文字书写为主,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创办历史手抄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拓展视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感知。
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活动点评与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习题(1)牛老师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史展览精品专题课后练习【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错。
”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A.二处B.三处C.四处D.五处【答案】B【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瓦肆是宋代时期形成的娱乐场所。
故材料中有三处错误,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南北朝、北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答案】A【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可以看出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故选A。
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商皆本的思想点评: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商业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始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70年
2010年
活动1:以照片看历史
皇帝的“新装”
皇后的“花衣裳”
1946年11月,国共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同民盟部分代表的合影
上海“德大”西餐厅
园林式住宅
“四合院”
沙市江边洋房
福州洋楼林立 福州英国领事馆
历史遗迹: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70年代 衣
改革开放以后
食
住
社会 风尚
活动3:以“段子”读历史
微博段子:
现如今,连“九零后”都在怀旧啦!我爱
回忆,但我并不怀旧,我不太愿意回到过去, 真的。过去?过去是什么?冬天太冷,夏天太 热,住房太挤,电视太小,规矩太多,钞票太 少。
11998822年年
三、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 外因 欧风美雨: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统
购统销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内因 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 发展
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社会习俗
美国传教士所拍摄晚清国民
革命军强行剪辫
中式婚礼
新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以前
近代以后
男装:长袍马褂 衣 女装:旗袍
西装、中山装 改良旗袍、裙子
食 中国传统饮食
西餐传入
多样、平等、民主、文明、开放
住 中国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 的豪宅
风 留辫,缠足等陋习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俗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50---70年代 列宁装、布拉吉 绿军装、蓝黑灰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五彩缤纷 多样化 丰富
宽敞舒适
注重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
活动4:以家乡谈历史
山丹硖口(1910年) 来自硖口的差役(1910年)
山丹县城西15公里处的村庄(1910年)
山丹大佛寺(1910年)
身19着8军6年装拍的摄山丹女知青
们的思想解放。
课后活动: 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
质生活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并结 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小论文
本课小结:
一、“变”:衣食住行、习俗风尚 二、“变”的原因: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文明的传入
三、“变”的影响(多视角)
趁热打铁
1.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
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
你必须看好属于你的那些文件:户口本、购 粮证、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这些东西证 明你的存在,少了任何一份,你寸步难行。
你要提防无所不在的目光:头发不能太长, 衬衫领口不能太低,裤腿……不能肥也不能瘦。 有人说那时食物很美味,但那时桌上根本没什 么菜。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 风尚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趁热打铁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A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示写作重点:鲁四老爷穿着、所见城市建筑、 宾客和新人的服饰、礼仪以及鲁四老爷的感受等)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原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②表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过程: 呈现不均衡性
▲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 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
趁热打铁
3.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
B 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D 4.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
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称呼礼仪等级明显 称呼礼仪趋于平等
活动2:以情境“入”历史
情境设置: 1926年(民国十五年)鲁四老爷(地主阶
级知识分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 命) 受远房亲戚赵先生(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邀请去城里参加他的婚礼。
要求:①小组合作探究,发挥想象,写一 段鲁四老爷此行的经历②紧扣时代背景和人物 特点
6.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 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 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反映出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
A 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2.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 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
B 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 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 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 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 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 ”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 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 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 更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