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何厌之有(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3、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5、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6、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7、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8、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9、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3、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4、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11、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4、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1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6、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四、一词多义封:①动词,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汜(f an)南佚(yi)之狐夜(zhu i)而出共(gong)其乏困(quo)秦秦伯(yu e)逢(p ang) 不知(zhi) 杞(q i )子戍(shu)之失其所与(yd)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 ”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1、若舍以道主(1)道主古:方道路上招待客的主人。
今:客的主人。
(2)以古:把……作。
今: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所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缺少的西。
今: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九)人夫(f 古:那人口)人今: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活用之武退秦且于楚也。
晋函陵(使用法,使…退)(数作,从属二主)(名作,)(名作状,在)(名的使用法,使•…成疆界)若亡而有益于君(的使用法,使……亡)而出 (名作状,在晚上) 而夕版焉(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五、 一多 封① 既封(名的意用法,以……疆界)②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表折,)②夜而出(表修,)③朝而夕版焉(表折,)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②敢以事(用,介)③越国以鄙(来,表目的,)④若舍以道主(把,介)⑤以乱易整(用,介)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厚,君之薄也(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件事)④子犯之(代,指秦)⑤夫晋,何之有(前置的志,不)焉①焉用亡以陪?②若 (疑副,什么)不秦,将焉取之③子亦 (疑代,哪里)有不利焉(句末气,相当于“啊"),不) ,不)之厚导之薄虹形容作,雄厚,薄弱) 且君晋 矣(作名,恩惠)若不墨 (的使用法,使……减少)辞曰(推辞)夜纟追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其 ①君之其难也② 共其乏困 ③ 又欲肆其西封 ④ 失其所与 ⑤ 吾其还也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 师(军队)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代“行李”) (代词,晋国) (代词,晋国)(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晋矣(况且)夫晋(句首)唯君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也(气“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 无能为也已已——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3.夫晋,何厌之有厌——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5.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傍晚既东封郑在东边
3.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4.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使……削减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5.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6.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伊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有益于君
且贰于楚也
2.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它当做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2.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消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_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何厌之有 3.共其乏困 4.秦伯说 5.不知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厌”通“餍 ”,满足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现在一般引申为泛指宴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
2.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古义:那人。
3.夫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
结盟,建立同盟
2.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3.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 远地,指郑国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4.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雄厚,变薄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
介词,因为 介词,拿 连词,而 介词,把 介词,用
2.其 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指郑国
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失其所与
代词,自己的
3.之 臣之壮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将焉取之
代词,指代土地
唯君图之
代词,这件事
子犯请击之 代词,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夫晋, 何厌之有(“厌”通“餍”, 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失其所与, 不知(“知”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 不武乱: 混乱相攻;整: 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 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 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 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说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秦伯说, 与郑人盟: 通“悦”, 高兴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言语粗鄙: 粗俗辞停数日, 辞去: 告别鄙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 轻微辍耕之垄上: 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稍微是寡人之过也: 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扶危济困: 渡河敝帚自珍: 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夫夫晋, 何厌之有: 发语词, 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 连词, 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介词, 用许之: 答应与秦伯说, 与郑人盟: 介词, 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 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 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归纳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二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二、古今异义(古/今)1、以为东道主(/泛指主人)2、行李之往来(/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儿子)4、以烦执事(/掌管某事的人)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尊称人的妻子)三、指出词类活用字并解析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阙秦以利晋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共其乏困10、烛之武退秦师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许之2、()辞曰:“臣之壮也……”3、()许君焦、瑕4、夜缒()而出5、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5、何厌之有()(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以乱易整,不武。
()(四)固定句焉用亡郑以陪邻()五、重点虚词而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朝济而夕设版焉焉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邻?3、朝济而夕设版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1、公从之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子犯请击之。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以乱易整,不武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二、古今异义(古/今)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4、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5、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3、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4、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得利)5、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当晚)6、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黄昏)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8、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9、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使…亏损)四、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辨析
•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
以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 5。连词,表示 6。介词,用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亦去之(离开/)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与郑人盟 既东封郑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阙秦以利晋
词类活用
之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虚词辨析
•而
而
1。连词,顺承 才 2。连词,表示修饰 3。 连词,表示顺承 4。连词,表示转折 5。连词,表示转折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何厌之有
(有何厌)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 虚词辨析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8。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 有二心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鄙: 把…当作边邑 陪: 增加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共:通“供”,供给 赐:恩惠 济:渡河
11、又欲肆其西封。
12、阙秦以利晋。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
13、秦伯说。
说:通“悦(如果)没有
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 郑人盟 (4)失其所与, 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