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示范教案新部编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示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5. 枣儿【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认识剧情,认识我国在现代化进度中人们生计状态的变化。

2.认识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习剧情,意会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育学生对戏剧的评论鉴赏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计情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关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重生活。

【教课重点】1.掌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领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课难点】意会剧本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方法】 1.演读法2.议论法 3,延长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教课目的: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掌握剧情;引读提升,掌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研究,合作商讨。

意会作品包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长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旁孤单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 flash ,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叫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叫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他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旁却不过他人的爹。

他们用力喊,娃不该,爹也不该。

漫山遍野无人应。

野外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非常热情却又近乎绝望的呼叫。

为何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 ?这枣儿啊。

究竟是苦涩仍是甜美 ?二、分角色朗诵,整体感知,掌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诵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他同学评论。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单纯、开朗、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和蔼一些,读出长辈的风采,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老气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能够有效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显示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回答存在错误,需要进一步关注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4.作业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对作业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他们的作业质量较高,显示出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仍有部分学生的作业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需要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也需要改进。有时候我的问题可能过于开放,导致学生回答时的思路不够清晰。以后,我会尽量设计一些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回答。
再次,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也需要注意。我发现有时候我讲解的内容过多,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因此,我会在未来的教学中,尽量精炼我的语言,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知识点,同时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会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请简要分析《枣儿》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亲情和孝道的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枣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男孩枣儿为了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家乡去城市谋生的故事。

通过枣儿的经历,课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我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同时,他们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课文中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枣儿》的故事情节,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揭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5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5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5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5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5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枣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设想教学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资料交流,阅读准备;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选点讨论,合作探究,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定向(一)导课: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段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描述一个枣儿引发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旨在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展现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美好,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以及作者通过故事表达对这些情感的珍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阅读指导、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乡情的作文。

6.总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枣儿》教师寄语知识目标:1.熟习课文,认识小品剧情 .2.认识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教课 1. 提升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目标 2. 经过语言赏析掌握剧中人物形象.感情目标:1. 经过阅读使学生更加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质行动表达亲情.2.培育学生热爱家乡 . 热爱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也要保留一些朴素的乡老气味 .教课 1.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 . 赏析小品剧本 .要点 2.掌握剧中人物的形象 . 感情 .教课掌握剧中人物的形象 . 感情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孙鸿,剧作家, 1999 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2.字词 .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j īn jīn()()有味niè()手niè()脚咀()嚼掸()去踌()躇()翘()首囫()囵()吞枣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 (A 类题 )3. 枣儿留给几人吃?4.老人讲了儿子“枣儿”有关的几件事?5.老人回忆了和枣儿有关的几件事?三. 学生自由朗读,合作商议,品读作品( 1—3 题 A类, 4 题 B 类,5 题 C类)(1)选出三人(老人 . 男孩 . 旁白)分角色朗读剧本 . 读后大家议论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 开朗 . 稚嫩 . 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平和一些,读出长辈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老气味 . 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 . 语调的变化 . 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地平和”,最后“牢牢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6.老人在发言中“深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表露出老人如何的思想感情?7.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请在文中找出依照 .8.如何议论老人这个形象 ?. (B 类题)9.说说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B 类题 )10.文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 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走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扔掉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 你是如何对待这一社会现实的?11.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C 类题)四. 当堂: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首望,状如雕塑 .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声 . ”回答下边 .⑴品尝小男孩的言,体了男孩怎的性格?⑵“ 住,而激不已”“ 住男孩”“将儿塞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儿咀嚼”,些文字在本中叫做什么?它是否是无关紧要的?⑶“我娘,出的人有候不回家的路了”,你能领会出此中的话中有话?⑷“二人首望,状如雕塑 .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声 . ” 系全,的尾的表达成效 .⑸在你身有似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儿童?假如有,你想他做点什么?教学反思。

《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枣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枣儿》,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该文章以枣子为主题,通过描述枣儿的外貌、味道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生字词:枣儿、晶莹、甜蜜、紫红等。

理解文章主题,并能够准确朗读文章。

2. 能力目标:提高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培养细致观察并准确描写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保护和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的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描写枣儿的外貌和味道,培养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枣儿的成长经历,培养对时间和变化的认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枣子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默读《枣儿》文章,然后进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词语学习(10分钟)解释和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进行词语操练,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生字词。

4. 描述枣儿的外貌和味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枣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由描述枣子的外貌和味道,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5. 枣儿成长的描写(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文章中描述枣儿成长经历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枣儿的成长过程。

6. 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绘制自己眼中的枣子,并写下自己对枣子的感受和想法。

7. 文章朗读及评价(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枣儿》文章,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板书设计[枣儿] [晶莹] [甜蜜] [紫红]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枣子的外貌、味道以及它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枣儿为线索,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通过描绘枣儿从青到红的过程,象征着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曲折,富有乡土气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针对本文,学生可能对乡土气息较重的题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土气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性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气息,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人物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文章氛围。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课文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人际关系。

同时,课文还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暗示了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的变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原因: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丰富,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挖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15 枣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枣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枣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话剧小品。

该剧以“枣儿”为线索,围绕着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亲情展开,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话剧这种文学形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话剧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亲情、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话剧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概括剧情,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话剧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老人和男孩的形象,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的主题。

2、教学难点:体会话剧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话剧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引出课题《枣儿》。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预习,解决生字词。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学科语文课题15、枣儿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往事的喜、怒、哀、乐,与同学交流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读时要读出感情,要读出人物语气。

概括剧情,把握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创设情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和概括剧情,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揣摩人物情怀,准确把握文中的对父亲的盼望。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11.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C类题)
四.当堂检测:
阅读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回答下面问题.
⑴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⑵“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7.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8.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B类题)
9.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B类题)
10.文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实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然温和”,最后“紧紧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6.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⑷“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⑸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教 学 反 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枣儿》
教师
寄语
教学
目标知识目ຫໍສະໝຸດ :1.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
2.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责任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种植枣树的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和对家园的眷恋。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真实感人的故事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价值观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提高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主人公为了照顾父亲而放弃城市生活的决定,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2.原因: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情节时,可能难以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决定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枣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责任的认识,增强情感体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课文主题“亲情与责任”进行,通过关键词和图表等形式,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变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1)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板书设计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说课稿一、说教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三、说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

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

(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