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立体几何的证明与计算

合集下载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平行和垂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平行指的是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在平面内没有交点,而垂直则表示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之间存在90度的夹角。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平面是否平行或垂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中平行和垂直的性质。

一、平行线的证明方法1. 共面法:若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且没有交点,则它们是平行线。

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平面,使得这两条直线在该平面内且没有交点。

通过构建图形或使用法向量等方法,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共面且没有交点,从而得出它们是平行线的结论。

2. 平行线定理:若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也是平行线。

这一方法常用于证明平行线的性质,通过构建平行线与其他直线的交点关系,可以得出所求结论。

3. 平行线的性质:在平面几何中,平行线具有很多性质。

常见的平行线定理包括等角定理、同位角定理、内错角定理等。

通过运用这些性质,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二、垂直关系的证明方法1. 垂直定理: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两个互为相应角。

根据这一定理,我们可以通过证明两个角互为相应角,从而得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结论。

2. 垂线定理: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

这一方法常用于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

通过计算两条直线的斜率,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则可以得出它们垂直的结论。

3. 垂直角的性质:在平面几何中,垂直角的性质是我们常用的性质之一。

两条直线垂直时,其错角是互相垂直的。

通过构建直线的错角,可以证明所求的两条直线垂直关系。

三、平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证明方法1. 共面定理:在空间几何中,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直线如果在同一个平面内,则它们是共面的。

通过在空间中构建直线和平面的关系,可以证明所求直线是否共面。

2. 平行平面定理:若两个平面各与第三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也是平行的。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立体几何常见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常见证明方法

立体几何方法归纳小结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1、根据公理4,证明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2、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A ,过a的平面B与平面A相交于b ,则a//b。

3、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直线a与直线b都与平面A垂直,则a//b 。

4、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平面A//平面B,平面C与平面A和平面B的交线分别为直线a与直线b,则a//b 。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根据线面平行的定义,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A内存在一条直线b与平面外的直线a平行,则a//A 。

(用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根据定义,若两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2、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或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一平面内有两相交直线与另一平面内两相交直线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3、垂直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4、平行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四、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直线所成的角为90°2、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也垂直于另一条.3、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4、根据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若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它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或平面的斜线).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一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所有)直线垂直,则直线垂直于平面.2、根据判定定理,一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则直线垂直于平面.3、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也垂直于另一个.4、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5、根据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则两平面垂直。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面面平行性质α//βαI γ=a ,βI γ⎫⎬⇒a =b ⎭//baa //b⎫⎬ba ⊄α,b ⊂α⎭α⇒a //αa ⊂α,b ⊂αAb a I b =Aαaa //β,b //ββ⎫⎪⎬⎪⎭(a//b,b//c线线∥⇒a //c)公理4线面平行判定线面平行性质线面∥⇒α//β面面平行判定1面面∥面面平行性质面面平行性质1α//γ⎫β//γ⎭⎫⎪a ⊂β⎬αI β=b ⎪⎭a //α⇒a //bα//β⎫a ⊂α⎭⎬⎬⇒α//β⇒a //β2.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a Ib =O ⎬l ⊥a ,l ⊥b ⎪⎭a ,b ⊂α⇒l ⊥α⎫⎬⇒α⊥βa ⊂β⎭a ⊥α面面⊥三垂线定理、逆定理线线⊥PA ⊥α,AO 为PO 在α内射影a ⊂α则a ⊥OA ⇒a ⊥PO a ⊥PO ⇒a ⊥AOl ⊥α线面垂直判定1线面垂直定义线面⊥α⊥β面面垂直判定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a ⊂α⎭⇒l ⊥a⎫⎪αI β=b ⎬⇒a ⊥αa ⊂β,a ⊥b ⎪⎭α⊥γβ⊥γαI β⎫⎪⎬⇒a ⊥γ=a ⎪⎭面面垂直定义αI β=l ,且二面角α-l -β⎫成直二面角⎬⇒α⊥β⎭3.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a //b ⎫a ⊥αa ⊥α⎫⇒b ⊥αa⎬⎭⎬⇒αa ⊥β⎭//β线线∥线面垂直判定2线面垂直性质2a ⊥α⎫线面⊥面面平行判定2面面平行性质3面面∥⎬⇒a //b b ⊥α⎭α//β⎫a ⊥α⎬a ⊥β⎭4.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型主要采用“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是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再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题型一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题型概览: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关键是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空间向量建立对应关系,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这里以传统方法为例建立审题程序与答题模板,向量方法参照本专题题型二.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MADN是矩形,平面MADN⊥平面ABCD,E、F分别为MA、DC的中点,求证:(1)EF∥平面MNCB;(2)平面MAC⊥平面BND.[审题程序]第一步: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四边形MNCB内确定与EF平行的直线;第二步:在平面MAC和平面BND中寻找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第三步:应用面面垂直、菱形的性质,由线线垂直解决.[规范解答](1)如图,取NC的中点G,连接FG,MG.因为ME∥ND且ME=12ND,F、G分别为DC、NC的中点,FG∥ND且FG=12ND,所以FG与ME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MEF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G,又MG⊂平面MNCB,EF⊄平面MNCB,所以EF∥平面MNCB.(2)如图,连接BD、MC.因为四边形MADN是矩形,所以ND⊥AD.因为平面MADN⊥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MADN=AD,DN⊂平面MADN,所以ND⊥平面ABCD,所以ND⊥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因为BD∩ND=D,所以AC⊥平面BDN.又AC⊂平面MAC,所以平面MAC⊥平面BDN.[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1.(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G,H分别是CE,CF的中点.(1)求证:AC⊥平面BDEF;(2)求证:平面BDGH∥平面AEF;(3)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C⊥BD.又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且AC⊂平面ABCD,所以AC⊥平面BDEF.(2)证明:在△CEF中,因为G,H分别是CE,CF的中点,所以GH∥EF.又GH⊄平面AEF,EF⊂平面AEF,所以GH∥平面AEF.设AC∩BD=O,连接OH.在△ACF中,因为OA=OC,CH=HF,所以OH∥AF.因为OH⊄平面AEF,AF⊂平面AEF,所以OH∥平面AEF.因为OH∩GH=H,OH,GH⊂平面BDGH,所以平面BDGH∥平面AEF.(3)由(1)得AC⊥平面BDEF.因为AO=2,四边形BDEF的面积S▱BDEF=3×22=62,=4.所以四棱锥A-BDEF的体积V1=13×AO×S▱BDEF同理,四棱锥C-BDEF的体积V2=4.所以多面体ABCDEF的体积V=V1+V2=8.题型二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题型概览: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和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和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1)直接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即可.(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棱锥.(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审题程序]第一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证明(1);第二步:由N 为PC 中点,推证四面体N -BCM 的高与P A 的关系; 第三步:利用直接法求四面体的体积.[规范解答] (1)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 AB ,MN ⊄平面P AB , 所以MN ∥平面P AB .(2)因为P A ⊥平面ABCD ,N 为PC 的中点,所以N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12P A .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3得AE ⊥BC ,AE =AB 2-BE 2= 5.由AM ∥BC 得M 到BC 的距离为5, 故S △BCM =12×4×5=2 5.所以四面体N -BCM 的体积V N -BCM =13×S △BCM ×P A 2=453. [答题模板] 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2.(2016·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侧面SBC是正三角形,E是SB的中点,且AE⊥平面SBC.(1)证明:SD∥平面ACE;(2)若AB⊥AS,BC=2,求点S到平面ABC的距离.[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F,连接E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中点,又∵E是SB的中点,∴EF∥SD.∵SD⊄平面ACE,EF⊂平面ACE,∴SD∥平面ACE.(2)∵AB⊥AS,BC=BS=2,且E是SB的中点,∴AE=1.∵AE⊥平面SBC,BS、CE⊂平面SBC,∴AE⊥BS,AE⊥CE.∴AB=AE2+BE2= 2.又侧面SBC 是正三角形,∴CE =3, ∴AC =AE 2+CE 2=2,∴△ABC 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 ∴S △ABC =12×2×4-12=72.设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由V 三棱锥S -ABC =V 三棱锥A -SBC ,得13h ·S △ABC =13AE ·S △SBC ,∴h =AE ·S △SBC S △ABC =237=2217.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概览:如果知道的是试题的结论,而要求的却是试题的某一个存在性条件(如存在某个定点、定直线、定值等),这种试题称为存在探索型试题.解题策略一般是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以该结论作为一个已知条件,再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已知条件,逆推(即从后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即要求的存在性条件.若能求出,则存在;若不能求出,则不存在.(2016·石家庄调研)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BC ,AC ⊥BC ,E 在线段B 1C 1上,B 1E =3EC 1,AC =BC =CC 1=4.(1)求证:BC ⊥AC 1;(2)试探究:在AC 上是否存在点F ,满足EF ∥平面A 1ABB 1?若存在,请指出点F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程序]第一步:由B 1E =3EC 1及EF ∥平面A 1ABB 1猜想点F 的位置;第二步:在平面A 1ABB 1内探求与EF 平行的直线或寻找经过EF 与平面A 1ABB 1平行的平面; 第三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推理论证.[规范解答] (1)证明:∵AA 1⊥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AA 1. 又∵BC ⊥AC ,AA 1∩AC =A ,∴BC ⊥平面AA 1C 1C . 又AC 1⊂平面AA 1C 1C ,∴BC ⊥AC 1.(2)解法一: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1,在平面A1B1C1内过点E作EG∥A1C1交A1B1于点G,连接AG.∵B1E=3EC1,∴EG=34A1C1.又AF∥A1C1且AF=3,4A1C1∴AF∥EG且AF=EG,∴四边形AFEG为平行四边形,∴EF∥AG.又EF⊄平面A1ABB1,AG⊂平面A1ABB1,∴EF∥平面A1ABB1.解法二: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2,在平面BCC1B1内过点E作EG∥BB1交BC于点G,连接FG. ∵EG∥BB1,EG⊄平面A1ABB1,BB1⊂平面A1ABB1,∴EG∥平面A1ABB1.∵B1E=3EC1,∴BG=3GC,∴FG∥AB.又AB⊂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又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A1ABB1.∵EF⊂平面EFG,∴EF∥平面A1ABB1.[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3.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M为A1B1的中点.(1)证明:MC⊥AB;(2)若AA1=26,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若存在,求P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取AB的中点N,连接MN,CN,则MN⊥底面ABC,MN⊥AB.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NC⊥AB.因为MN∩NC=N,MN⊂平面MNC,NC⊂平面MNC,所以AB⊥平面MNC,所以AB⊥MC.(2)由(1)知MC⊥AB,若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则必有MC⊥BP.过M作MQ⊥B1C1,垂足为Q,连接QC,则QC是MC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只需QC⊥BP即可,此时Rt△QC1C与Rt△PCB相似,QC1C1C =PCCB,所以PC=QC1·CBC1C=3×426=6,点P恰好是CC1的中点.。

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

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

构特性、体积、一、几何法何法解题,据几何中的性质、之间的平行、得空间角、距离,例1.如图1,AB =BC =2,AD =线段PC 上的点.(Ⅰ)证明:BD (Ⅱ)若G 是PC 角的正切值;(Ⅲ)若G 满足(Ⅰ)证明:∵∴PA ⊥BD ;∵设AC 与BD ∴O 为AC 而PA ∩AC =A (Ⅱ)解:若G ∴GO ,可得GO ⊥平面ABCD ,⊥平面PAC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12PA =;AB ∙BC ∙cos ∠ABC =12,3;OD =CD 2-CO 2,,tan ∠DGO =OD OG ;PC ⊥面BGD ,OG ⊂平面BGD ,=PA 2+AC 2=15;,可得GC AC =OCPC ,GC 15-=32.需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解答再根据相似.运用几何法解题,只需定义、定理,寻找其定义、定理进行求解.几何意义、运算法则往往需根或建立合适的空间给点赋予坐标,通过向备考指南50量运算求得空间角、距离,判定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例2.如图2,在四棱锥M-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侧棱AM的长为3,且AM和AB、AD的夹角都是60°,N是CM的中点,求BN的长.图2解:∵N是CM的中点,设a=AB,b=AD,c=AM,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BN=12( BC+ BM )=12( AD+ BA+ AM)=12 a+12 b12 c;由题意可得:|a|=|b|=2,|c|=3,a⋅b=0,a⋅c=2×3×cos60°=3,b⋅c=2×3×cos60°=3,∴ BN2=(-12 a+12 b+12 c)2=1+1+94-12×3+12×3=174,∴| BN|即BN的长为.设a=AB,b=AD,c=AM,并将其作为基底表示出其它的线段,便可根据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数量积公式、模的公式求得|BN|,即可解题.运用向量法求解,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这样不仅能转换解题的思路,还能简化解题的过程.例3.如图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在棱A1B1上,E,F分别是CC1,BC的中点,AE⊥A1B1,AA1=AB=AC=2;当D为A1B1的中点时,求平面DEF与平面A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图3解:由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性质可知AA1⊥A1B1,又AE⊥A1B1,AA1∩AE=A,AA1,AE⊂平面AA1C1C,所以A1B1⊥平面AA1C1C,又A1C1⊂平面AA1C1C,则A1B1⊥A1C1,故AB⊥AC,AB⊥AA1,AC⊥AA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4所示,图4则C(2,0,0),B(0,0,2),A(0,0,0),A1(0,2,0),F(1,0,1),E(2,1,0),设D(0,2,t),则FD=(-1,2,t-1),AE=(2,1,0),因为FD⋅AE=(-1,2,t-1)⋅(2,1,0)=0;故DF⊥AE;当D为A1B1的中点时,D(0,2,1),又EF=(-1,-1,1),FD=(-1,2,0),设平面DEF的法向量为n=(x,y,z),则ìíîn⋅EF=0,n⋅FD=0,即ìíîx+y-z=0,x-2y=0,令y=1,则x=2,z=3,故n=(2,1,3),取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m=(0,1,0),则|cos< n, m>|=|n⋅m|| n|| m|故平面DEF与平面A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在找到三条相互垂直,且交于一点的直线后,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题意求得各个点的坐标、线段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再通过空间向量的坐标系运算求得二面角的大小.在求平面的法向量时,需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的直线,并使其与法向量垂直,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平面的法向量.通过搭建空间直角坐标系,将抽象的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具象的坐标运算问题,可有效避免复杂的几何推理论证.总之,几何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大部分的立体几何问题都可以用几何法求解.而向量法的适用范围较窄,只适用于求解有关正方体、长方体、直三棱柱等规则空间几何体的问题,且使用过程中的运算量较大,同学们要谨慎计算,避免出现失误和错解.(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备考指南51。

专题二 第2讲 立体几何中的算、证、求问题

专题二 第2讲 立体几何中的算、证、求问题

(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ABCD是矩形,AB=2,AD
=3,E为棱CD上一点,若三棱锥E-PAB的体积为4,则PA的长为____4____.
【解析】
(例1(3)))
因为△EAB的面积为S=
1 2
×2×3=3,所以三棱锥E-PAB的体积为V=
13×3×PA=4,所以PA=4.
第27页
栏目导航
(变式(2))
二轮提优导学案 ·数学
(2) 求证:平面BDM⊥平面ADEF. 【解答】 设DC=1,由题意知DC⊥BC,BC=1,BD= 2. 在梯形ABCD中,AB∥CD,所以∠ABD=∠BDC=45°. 因为AB=2DC=2, 所以在△ABD中,由余弦定理知 AD= AB2+BD2-2AB·BDcos∠ABD= 2. 因为AB=2,所以AD2+BD2=AB2, 所以∠ADB=90°,所以AD⊥BD.
【解析】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则圆锥的底面半径也为R,圆柱和圆锥的高均为
h=2R.因为S1=2πR×2R=4πR2,圆锥的母线长为 R2+2R2= 5R,所以S2=12×2πR
×
5R=
5πR2,所以SS21=
5 4.
第10页
栏目导航
二轮提优导学案 ·数学
专题二 立体几何
(2) (2019·南方凤凰台密题)若正方体的棱长为 2,则以该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为顶
第31页
栏目导航
专题二 立体几何
二轮提优导学案 ·数学
专题二 立体几何
(2) 若∠ABC=60°,求证:平面PAB⊥平面PAE; 【解答】 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且∠ABC=60°,所以△ACD为正三角形,又E为 CD的中点,所以AE⊥CD. 因为AB∥CD,所以AE⊥AB. 因为PA⊥平面ABCD,AE⊂ 平面ABCD, 所以AE⊥PA. 因为PA∩AB=A,PA,AB⊂ 平面PAB, 所以AE⊥平面PAB. 又AE⊂ 平面PAE,所以平面PAB⊥平面PAE.

立体几何证明8条定理

立体几何证明8条定理

立体几何证明8条定理立体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图形和体的性质。

在立体几何中有许多定理,其中一些重要的定理包括平行线定理、垂直线定理、欧拉定理、等角定理、切线定理、割线定理、同位角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些定理:1.平行线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被一组平行线截断,那么它们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证明两条线平行。

2.垂直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且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那么相交处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证明两条线垂直。

3.欧拉定理:在任意一个凸多面体中,顶点数、棱数和面数之间存在一个关系:顶点数加上面数等于棱数加上2、这个定理被应用于立体几何中的多面体的计算。

4.等角定理:如果两条线分别与一条平行线相交,且其中一对内错角(相对于平行线的两条线之间的两个角)或一个内错角和一个外错角(与平行线的两条线相交形成的一对内角和一对外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线是平行线。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证明平行线。

5.切线定理:给定一个圆和一个与圆相切且通过切点的直线,那么切线的切点与切线所跨越的弦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角是直角。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证明圆的性质。

6.割线定理:给定一个圆和一个与圆相交的直线,那么直线与圆的切线所跨越的弦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角相等。

这个定理也可以用于证明圆的性质。

7.同位角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截断,那么同位角(相对于平行线的两条线的每一对内角)相等。

这个定理可以用于证明平行线。

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度。

这个定理是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用于证明其他三角形的性质。

这些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基本定理,通过运用它们可以推导出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定理。

这些定理不仅在几何学中有重要的应用,而且在物理学、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证明空间线面垂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②立体几何论证题的解答中,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③明确何时应用判定定理,何时应用性质定理,用定理时要先申明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

垂直转化: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基础篇类型一:线线垂直证明(共面垂直、异面垂直)(1) 共面垂直:实际上是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垂直 (只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几种模型)○1 等腰(等边)三角形中的中线○2 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勾股定理中的三角形 ○4 1:1:2 的直角梯形中 ○5 利用相似或全等证明直角。

例: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E 为1CC ,求证:1A O OE ⊥(2) 异面垂直 (利用线面垂直来证明,高考中的意图) 例1 在正四面体ABCD 中,求证AC BD ⊥变式 1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矩形,已知60,22,2,2,3=∠====PAB PD PA AD AB .证明:AD PB ⊥;变式2 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将△AED,△DCF 分别沿,DE DF 折起,使,A C 两点重合于'A . 求证:'A D EF ⊥;变式3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B 是等边三角形,∠P AC =∠PBC =90 º证明:AB ⊥PC类型二:线面垂直证明方法○1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例2: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E 为1CC ,求证:1A O BDE ⊥平面变式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求证:11AC BDC ⊥平面 变式2: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AC =BC =AA 1=2,∠ACB =90︒.E 为BB 1的中点,D 点在AB 上且DE = 3 . 求证:CD ⊥平面A 1ABB 1;BE'ADFG变式3: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变式4 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D BC ∥,90ABC ∠=°,PA ⊥平面ABCD .3PA =,2AD =,AB =6BC =C类型3:面面垂直的证明。

立体几何公式

立体几何公式

立体几何公式————————————————————————————————作者: ————————————————————————————————日期:解立体几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几何法,一种是代数法1.几何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初中学平面几何那样,通过空间想象来找角,边。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写的步骤少而且算数容易。

当让对应的要求,你必须有很高的空间想象力。

尤其不要自以为是以为他是直角,就按照直角来算,一定要有根据,要注意一,所要计算的角是否在一个面上。

二,两条边所组成的角是否是一个平面的角三,定理一定要非常的熟练,并且能延伸2.代数法代数法就比较简单了,通过向量建系计算。

攻无不克。

但要注意:一,要仔细,有条理。

算错一个数就全错了。

二,建系的时候,要看清直角关系,尽量找一个三条边都相互垂直的角来建系,,实在没有也最其实立体几何不难,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多练习,多思考遇到的问题主要有:求空间距离;求空间角度(线面角、二面角、异面直线缩成的角)--注意范围遇到问题,主要考虑的有:1、几何法即通常找辅助县。

基本从平行线、中点等方面考虑,进而转化为平面问题。

2、向量法这种方法比较死板,一般有垂直或知道角度时使用。

可用于求角度问题3、坐标法这种方法可用范围较广,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和几何法比较,计算量大,但是思考过程简单,一般有三条直线两两垂直时使用。

在距离、角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也是高二,立体几何这章学完了,这些都是总结后的一些方法。

基本从这几个方面想问题,大题都一般可以解决。

至於选择填空,就要方法灵活些了。

一点经验,希望有用。

先做个例子,比如怎么解决二面角问题二面角类问题,找二面角的时候,估计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先找一个面的垂线,再过垂足或与另外一个面的交点向交线做垂线,再连接。

根据三垂线定理就可以证明那两条线的夹角就是二面角了。

说的你可能有点迷糊(我已经迷糊了),给你个题,你看看这个题,应该就明白了这个题我没解出来,但是找到二面角了。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证明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证明
又∵AH⊂平面 PAB,且ED 平面 PAB
∴DE∥平面 PAB.
精选ppt
H
构造平行四边行法
23
(2)证明 在直角梯形中,CB⊥AB, 又∵平面 PAB⊥平面 ABCD, 且平面 PAB∩平面 ABCD=AB, ∴CB⊥平面 PAB. ∵CB⊂平面 PBC, ∴平面 PBC⊥平面 PAB.
精选ppt
看到中点找中点
D1 A1
DE A
C1
B1
F
C B
精选ppt
7
定理应用
空间中的平行
方法一):构造平行四边形
D1 A1
DE A
M
C1
B1
F
C
N
B
精选ppt
8
定理应用
空间中的平行
方法二):构造平行平面
D1 A1
DE A
C1
B1
F
HC B
精选ppt
9
定理应用
空间中的平行
例 2.如图所示, P在 AB四 C 中D 棱 ,锥 已知 A四 BC 是 边 D 形 平行四M 边 ,N分 形别 ,是PA点 ,, BC的中 证明:MND //面PPC
精选ppt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 谢
感 谢
阅阅
读读
分析: (1)证明线面平行只需在平面内找一条和 该直线平行的直线即可,也可转化为经过这条直线 的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2)证明面面垂直,只需在 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精选ppt
21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公式、定理、结论图表)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名称棱柱棱锥棱台图形底面互相平行且全等多边形互相平行且相似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相交于一点,但不一定相等延长线交于一点侧面形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2.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1)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2)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3.旋转体的结构特征(1)几何体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轮廓线.(2)在画三视图时,重叠的线只画一条,挡住的线要画成虚线.(3)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即正俯同长、正侧同高、俯侧同宽.5.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其规则是:(1)原图形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直观图中,x′轴,y′轴的夹角为45°或135°,z′轴与x′轴和y′轴所在平面垂直.(2)原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直观图中仍平行于坐标轴;平行于x轴和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为原来的一半.6.多面体的表(侧)面积因为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平面,所以多面体的侧面积就是所有侧面的面积之和,表面积是侧面积与底面面积之和.7.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圆柱圆锥圆台侧面展开图侧面积公式S圆柱侧=2πrl S圆锥侧=πrl S圆台侧=π(r1+r2)l三者关系S圆柱侧=2πrl――→r′=rS圆台侧=π(r+r′)l――→r′=0S圆锥侧=πrl8.柱、锥、台和球的表面积和体积(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4)公理2的三个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10.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1)位置关系的分类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3)平行公理(公理4)和等角定理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11.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图形表示符号表示公共点两平面平行α∥β没有公共点两平面相交斜交α∩β=l有一条公共直线垂直α⊥β且α∩β=a1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简记为“线面平行⇒面面平行”)∵a ∥β,b ∥β,a ∩b =P ,a ⊂α,b ⊂α,∴α∥β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α∥β,α∩γ=a ,β∩γ=b ,∴a ∥b14.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15.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16.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17.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l⊥α<常用结论>1.特殊的四棱柱2.球的截面的性质3.按照斜二测画法得到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如下:5.几个与球有关的切、接常用结论(1)正方体的棱长为a,球的半径为R,6.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7.等角定理的引申(1)在等角定理中,若两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或相反,则这两个角相等.(2)在等角定理中,若两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一个边相同,一个边相反,则这两个角互补.8.唯一性定理(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3)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4)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9.线、面平行的性质(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4)两条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5)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和第三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6)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12.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解题方法与技巧>一、空间几何体概念辨析题的常用方法A.各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三棱锥B.以三角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C.棱锥的侧棱长与底面多边形的边长相等,则此棱锥可能是六棱锥D.圆锥的顶点与底面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的连线都是母线D[A错误.如图1所示,由两个结构相同的三棱锥叠放在一起构成的几何体,各面都是三角形,但它不是棱锥.图1图2B错误.如图2,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但旋转轴不是直角边所在直线,所得的几何体都不是圆锥.C错误.由几何图形知,若以正六边形为底面,侧棱长必然要大于底面边长.D正确.]二、识别三视图的步骤(2)根据三视图的有关定义和规则先确定正视图,再确定俯视图,最后确定侧视图;(3)被遮住的轮廓线应为虚线,若相邻两个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对于简单的组合体,要注意它们的组合方式,特别是它们的交线位置.典例2:(1)如图是一个正方体,A,B,C为三个顶点,D是棱的中点,则三棱锥A­BCD 的正视图、俯视图是(注:选项中的上图为正视图,下图为俯视图)()A B C D(2)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1)A(2)A[(1)正视图和俯视图中棱AD和BD均看不见,故为虚线,易知选A.(2)由题意可知,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如图所示,其俯视图为选项A中的图形.]三、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的步骤典例3:(1)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A.1B.2C.3D.4(2)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圆柱表面上的点M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圆柱表面上的点N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A.217B.25C.3D.2(1)C(2)B[(1)在正方体中作出该几何体的直观图,记为四棱锥P­ABCD,如图,由图可知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3,故选C.(2)先画出圆柱的直观图,根据题图的三视图可知点M,N的位置如图1所示.图1图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及M,N的位置(N为OP的四等分点)如图2所示,连接MN,则图中MN即为M到N的最短路径.ON=14×16=4,OM=2,∴MN=OM2+ON22 5.故选B.]四、由几何体的部分视图确定剩余视图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可先根据已知的一部分视图,还原、推测直观图的可能形式,然后再找其剩下部分视图的可能形式.当然作为选择题,也可将选项逐项代入检验.典例4:如图是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则它的侧视图为()A B C DA [由正视图和俯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结合正视图的宽及俯视图的直径可知侧视图应为A ,故选A.]五、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技巧在原图形中与x 轴或y 轴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与x ′轴或y ′轴平行,原图中不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段可以先画出线段的端点再连线.2.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的关系典例5:(1)已知等腰梯形ABCD ,CD =1,AD =CB =2,AB =3,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则由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A ′B ′C ′D ′的面积为()A.2B.24C.22D .22(2)如图,矩形O ′A ′B ′C ′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中O ′A ′=6cm ,O ′C ′=2cm ,则原图形是()A .正方形B .矩形C .菱形D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1)C (2)C [(1)法一(作图求解):如图,取AB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y 轴交DC 于点E ,O ,E 在斜二测画法中的对应点为O ′,E ′,过E ′作E ′F ′⊥x ′轴,垂足为F ′,因为OE =(2)2-12=1,所以O′E′=12,E′F′=24.所以直观图A′B′C′D′的面积为S′=12×(1+3)×24=22,故选C.法二(公式法):由题中数据得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S=12×(1+3)×1=2.由S直观图=24S原图形,得S直观图=24×2=22,故选C.(2)如图,在原图形OABC中,应有OD=2O′D′=2×22=42(cm),CD=C′D′=2cm.所以OC=OD2+CD2=(42)2+22=6(cm),所以OA=OC,由题意得OA綊BC,故四边形OABC是菱形,故选C.]六、求解几何体表面积的类型及求法A.48+πB.48-πC.48+2πD.48-2π(2)已知圆柱的上、下底面的中心分别为O1,O2,过直线O1O2的平面截该圆柱所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A.122πB.12πC.82πD.10π(1)A(2)B[(1)该几何体是正四棱柱挖去了一个半球,正四棱柱的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高为5,半球的半径是1,那么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2×2×2+4×2×5-π×12+2π×12=48+π,故选A.(2)因为过直线O1O2的平面截该圆柱所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所以圆柱的高为22,底面圆的直径为22,所以该圆柱的表面积为2×π×(2)2+2π×2×22=12π.]七、求体积的常用方法典例7:(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3)是()A.π2+1B.π2+3C.3π2+1 D.3π2+3(2)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四棱锥A 1­BB 1D 1D 的体积为.(1)A (2)13[(1)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底面半径为1,高为3的半个圆锥和三棱锥S­ABC 组成的,如图,三棱锥的高为3,底面△ABC 中,AB =2,OC =1,AB ⊥OC .故其体积V =13×12×π×12×3+13×12×2×1×3=π2+1.故选A.(2)四棱锥A 1­BB 1D 1D 的底面BB 1D 1D 为矩形,其面积S =1×2=2,又四棱锥的高为点A 1到平面BB 1D 1D 的距离,即h =12A 1C 1=22,所以四棱锥的体积V =13×2×22=13.]八、空间几何体与球接、切问题的求解方法(1)求解球与棱柱、棱锥的接、切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接、切点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与圆的接、切问题,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几何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2)若球面上四点P,A,B,C构成的三条线段PA,PB,PC两两互相垂直,且PA=a,PB=b,PC=c,一般把有关元素“补形”成为一个球内接长方体,利用4R2=a2+b2+c2求解.典例8:(1)设A,B,C,D是同一个半径为4的球的球面上四点,△ABC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93,则三棱锥D­ABC体积的最大值为()A.123B.183C.243D.543(2)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6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若AB=3,AC=4,AB⊥AC,AA1=12,则球O的半径为()A.3172B.210C.132D.310(1)B(2)C[(1)如图,E是AC中点,M是△ABC的重心,O为球心,连接BE,OM,OD,BO.因为S△ABC=34AB2=93,所以AB=6,BM=23BE=23AB2-AE2=2 3.易知OM⊥平面ABC,所以在Rt△OBM中,OM=OB2-BM2=2,所以当D,O,M三点共线且DM=OD+OM时,三棱锥D­ABC的体积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V ma x=13S△ABC×(4+OM)=13×93×6=18 3.故选B.(2)如图所示,由球心作平面ABC的垂线,则垂足为BC 的中点M .因为AB =3,AC =4,AB ⊥AC ,所以BC =5.又AM =12BC =52,OM =12AA 1=6,所以球O 的半径R =OA=132,故选C.]九、共点、共线、共面问题的证明方法(1)证明点共线问题:①公理法:先找出两个平面,然后证明这些点都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再根据基本公理3证明这些点都在交线上;②同一法: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其余点也在该直线上.(2)证明线共点问题:先证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经过该点.(3)证明点、直线共面问题:①纳入平面法:先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有关点、线在此平面内;②辅助平面法:先证明有关的点、线确定平面α,再证明其余元素确定平面β,最后证明平面α,β重合.典例9:(1)以下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①不共面的四点中,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②若点A ,B ,C ,D 共面,点A ,B ,C ,E 共面,则A ,B ,C ,D ,E 共面;③若直线a ,b 共面,直线a ,c 共面,则直线b ,c 共面;④依次首尾相接的四条线段必共面.A .0B .1C .2D .3(2)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B 和AA 1的中点.求证:①E ,C ,D 1,F 四点共面;②CE,D1F,DA三线共点.(1)B[①正确,可以用反证法证明,假设任意三点共线,则四个点必共面,与不共面的四点矛盾;②中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C,D,E不一定共面,故②错误;③中,直线b,c可能是异面直线,故③错误;④中,当四条线段构成空间四边形时,四条线段不共面,故④错误.](2)[证明]①如图,连接EF,CD1,A1B.∵E,F分别是AB,AA1的中点,∴EF∥BA1.又∵A1B∥D1C,∴EF∥CD1,∴E,C,D1,F四点共面.②∵EF∥CD1,EF<CD1,∴CE与D1F必相交,设交点为P,则由P∈直线CE,CE⊂平面ABCD,得P∈平面ABCD.同理P∈平面ADD1A1.又平面ABCD∩平面ADD1A1=DA,∴P∈直线DA,∴CE,D1F,DA三线共点.十、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典例10:(1)已知a,b,c为三条不同的直线,且a⊂平面α,b⊂平面β,α∩β=c,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与b是异面直线,则c至少与a,b中的一条相交;②若a不垂直于c,则a与b一定不垂直;③若a∥b,则必有a∥c.其中真命题有.(填序号)(2)如图,G,H,M,N分别是正三棱柱的顶点或所在棱的中点,则表示直线GH,MN是异面直线的图形有(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①②③④(1)①③(2)②④[(1)对于①,若c与a,b都不相交,则c∥a,c∥b,从而a∥b,这与a与b是异面直线矛盾,故①正确.对于②,a与b可能异面垂直,故②错误.对于③,由a∥b可知a∥β,又α∩β=c,从而a∥c,故③正确.(2)图①中,直线GH∥MN;图②中,G,H,N三点共面,但M∉平面GHN,因此直线GH与MN异面;图③中,连接MG(图略),GM∥HN,因此GH与MN共面;图④中,G,M,N共面,但H∉平面GMN,因此GH与MN异面,所以在图②④中,GH与MN异面.]十一、平移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典例11:(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C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A.2 2B.32C.52D.72(2)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如图,在鳖臑ABCD 中,AB ⊥平面BCD ,且AB =BC =CD ,则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12B .-12C.32D .-32(1)C (2)A [(1)如图,连接BE ,因为AB ∥CD ,所以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的角等于相交直线AE 与AB 所成的角,即∠EAB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CE =1,BC =2,由勾股定理得BE = 5.又由AB ⊥平面BCC 1B 1可得AB ⊥BE ,所以tan ∠EAB =BE AB =52.故选C.(2)如图,分别取AB ,AD ,BC ,BD 的中点E ,F ,G ,O ,连接EF ,EG ,OG ,FO ,FG ,则EF ∥BD ,EG ∥AC ,所以∠FEG 为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易知FO ∥AB ,因为AB ⊥平面BCD ,所以FO ⊥平面BCD ,所以FO ⊥OG ,设AB =2a ,则EG =EF =2a ,FG =a 2+a 2=2a ,所以∠FEG =60°,所以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2,故选A.]十二、判定线面平行的四种方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2)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α,b ⊂α,a ∥b ⇒a ∥α);(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 ⊂α⇒a ∥β);(4)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 ⊄α,a ⊄β,a ∥α⇒a ∥β).典例1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D ∥BC ,AB =BC =12AD ,E ,F ,H 分别为线段AD ,PC ,CD 的中点,AC 与BE 交于O 点,G 是线段OF 上一点.(1)求证:AP ∥平面BEF ;(2)求证:GH ∥平面P AD .[证明](1)连接EC ,因为AD ∥BC ,BC =12AD ,E 为AD 中点,所以BC AE ,所以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 为AC 的中点.又因为F 是PC 的中点,所以FO ∥AP ,因为FO ⊂平面BEF ,AP ⊄平面BEF ,所以AP ∥平面BEF .(2)连接FH ,OH ,因为F ,H 分别是PC ,CD 的中点,所以FH ∥PD ,因为FH ⊄平面PAD ,PD ⊂平面PAD ,所以FH ∥平面PAD .又因为O 是BE 的中点,H 是CD 的中点,所以OH ∥AD ,因为OH ⊄平面PAD ,AD ⊂平面PAD .所以OH ∥平面P AD .又FH ∩OH =H ,所以平面OHF ∥平面PAD .又因为GH ⊂平面OHF ,所以GH∥平面PAD.十三、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四种方法(1)面面平行的定义,即证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不常用);(2)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主要方法);(3)利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客观题可用);(4)利用平面平行的传递性,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客观题可用).注意:谨记空间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典例13:已知空间几何体ABCDE中,△BCD与△CDE均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 为腰长为3的等腰三角形,平面CDE⊥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M,N分别为DB,DC的中点.(1)求证:平面EMN∥平面ABC;(2)求三棱锥A­ECB的体积.[解](1)证明:取BC中点H,连接AH,∵△ABC为等腰三角形,∴AH⊥BC,又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C∩平面BCD=BC,∴AH⊥平面BCD,同理可证EN⊥平面BCD,∴EN ∥AH ,∵EN ⊄平面ABC ,AH ⊂平面ABC ,∴EN ∥平面ABC ,又M ,N 分别为BD ,DC 中点,∴MN ∥BC ,∵MN ⊄平面ABC ,BC ⊂平面ABC ,∴MN ∥平面ABC ,又MN ∩EN =N ,∴平面EMN ∥平面ABC .(2)连接DH ,取CH 中点G ,连接NG ,则NG ∥DH ,由(1)知EN ∥平面ABC ,所以点E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与点N 到平面ABC 的距离相等,又△BC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DH ⊥BC ,又平面ABC ⊥平面BCD ,平面ABC ∩平面BCD =BC ,DH ⊂平面BCD ,∴DH ⊥平面ABC ,∴NG ⊥平面ABC ,∴DH =3,又N 为CD 中点,∴NG 又AC =AB =3,BC =2,∴S △ABC =12·|BC |·|AH |=22,∴V E ­ABC =V N ­ABC =13·S △ABC ·|NG |=63.十四、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利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3)利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与另一个也垂直”.(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典例14:如图,在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M 为棱BC 的中点,BB 1=3,AB 1=10,∠CBB 1=60°.(1)求证:AM ⊥平面BCC 1B 1;(2)求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解](1)证明:如图,连接B 1M ,因为底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且M 为棱BC 的中点,所以AM ⊥BC ,且AM =3,因为BB 1=3,∠CBB 1=60°,BM =1,所以B 1M 2=12+32-2×1×3×cos 60°=7,所以B 1M =7.又因为AB 1=10,所以AM 2+B 1M 2=10=AB 21,所以AM ⊥B 1M .又因为B 1M ∩BC =M ,所以AM ⊥平面BCC 1B 1.(2)设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为V ,则V =3VB 1­ABC =3VA ­B 1BC=3×13S △B 1BC ·|AM |=12×2×3×sin 60°×3=92.所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9 2 .十五、证明面面垂直的两种方法(1)定义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判定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将证明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证明平面角为直角的问题.(2)定理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其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把问题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注意:三种垂直关系的转化典例15:(1)如图,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ECD为正三角形,平面ECD⊥平面ABCD,M是线段ED的中点,则()A.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B.BM≠EN,且直线BM,EN是相交直线C.BM=EN,且直线,EN是异面直线D.BM≠EN,且直线BM,EN是异面直线B[取CD的中点F,DF的中点G,连接EF,FN,MG,GB,BD,BE.∵点N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点N在BD上,且为BD的中点.∵△ECD是正三角形,∴EF⊥CD.∵平面ECD⊥平面ABCD,∴EF⊥平面ABCD.∴EF⊥FN.不妨设AB=2,则FN=1,EF=3,∴EN=FN2+EF2=2.∵EM=MD,DG=GF,∴MG∥EF,∴MG⊥平面ABCD,∴MG⊥BG.∵MG=12EF=32,BG=CG2+BC2=52,∴BM=MG2+BG2=7.∴BM≠EN.∵BM,EN是△DBE的中线,∴BM,EN必相交.故选B.](2)如图,四棱锥P­ABCD中,△PCD为等边三角形,CD=AD=2AB,E,S,T,Q为CD,P A,PB,AD的中点,∠ABC=∠BCD=∠PEA=90°,平面STRQ∩平面ABCD=RQ.①证明:平面P AE⊥平面STRQ;②若AB=1,求三棱锥Q­BCT的体积.[解]①证明:因为E为CD的中点,CD=2AB,∠ABC=∠BCD=90°,所以四边形ABCE 为矩形,所以AE⊥CD.由已知易得RQ∥CD,所以RQ⊥AE.因为∠PEA=90°,PE∩CD=E,故AE⊥平面PCD,又因为AE⊂平面ABCD.故平面PCD⊥平面ABCD.因为PE⊥CD,所以PE⊥平面ABCD.因为RQ⊂平面ABCD,所以RQ⊥PE.又PE ∩AE =E ,所以RQ ⊥平面PAE .所以平面P AE ⊥平面STRQ .②由①可知,PE ⊥平面ABCD ,又T 是PB 的中点,∴点T 到平面BCQ 的距离为12PE =32,易知S △BCQ =12S 梯形ABCD =12×12×(1+2)×3=334.故三棱锥Q ­BCT 的体积V =13×334×32=38.十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高)的两种方法(1)定义法:求几何体的高或点到面的距离,经常根据高或距离的定义在几何体中作出高或点到面的距离.其步骤为:一作、二证、三求.如何作出点到面的距离是关键,一般的方法是利用辅助面法,所作的辅助面,一是要经过该点,二是要与所求点到面的距离的面垂直,这样在辅助面内过该点作交线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面的距离.(2)等体积法:求棱锥的高或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常利用同一个三棱锥变换顶点及底面的位置,其体积相等的方法求解.典例16:(1)已知∠ACB =90°,P 为平面ABC 外一点,PC =2,点P 到∠ACB 两边AC ,BC 的距离均为3,那么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2[如图,过点P 作⊥平面ABC 于O ,则PO 为P 到平面ABC 的距离.再过O 作OE ⊥AC 于E ,OF ⊥BC 于F ,连接PC ,PE ,PF ,则PE ⊥AC ,PF ⊥BC .又PE =PF =3,所以OE =OF ,所以CO 为∠ACB 的平分线,即∠ACO =45°.在Rt △PEC 中,PC =2,PE =3,所以CE =1,所以OE =1,所以PO =PE 2-OE 2=(3)2-12= 2.](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①证明:PO ⊥平面ABC ;②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解]①证明:因为AP =CP =AC =4,O 为AC 的中点,所以OP ⊥AC ,且OP =2 3.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由OP 2+OB 2=PB 2知,OP ⊥OB .由OP ⊥OB ,OP ⊥AC ,OB ⊂平面ABC ,AC ⊂平面ABC ,OB ∩AC =O ,知PO ⊥平面ABC .②作CH ⊥OM ,垂足为H .又由①可得OP ⊥CH ,OP ⊂平面POM ,OM ⊂平面POM ,OP ∩OM =O ,所以CH ⊥平面POM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 =455.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十七、求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步骤(1)寻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2)连接垂足和斜足得到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斜线与其射影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即为所求的角;(3)把该角归结在某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该角.典例17:(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AC1与平面BB1C1C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A.8B.62C.82D.83C[如图,连接AC1,BC1,AC.∵AB⊥平面BB1C1C,∴∠AC1B为直线AC1与平面BB1C1C所成的角,∴∠AC1B=30°.又AB=BC=2,在Rt△ABC1中,AC1=2sin30°=4.在Rt△ACC1中,CC1=42-(22+22)=22,∴V长方体=AB×BC×CC1=2×2×22=82.](2)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平面ABD,点M为棱AB的中点,AB=2,AD=23,∠BAD=90°.①求证:AD⊥BC;②求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③求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解]①证明:由平面ABC⊥平面ABD,平面ABC∩平面ABD=AB,AD⊥AB,可得AD⊥平面ABC,故AD⊥BC.②如图,取棱AC 的中点N ,连接MN ,ND .又因为M 为棱AB 的中点,所以MN ∥BC .所以∠DMN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的角.在Rt △DAM 中,AM =1,故DM =AD 2+AM 2=13.因为AD ⊥平面ABC ,所以AD ⊥AC .在Rt △DAN 中,AN =1,故DN =AD 2+AN 2=13.在等腰三角形DMN 中,MN =1,可得cos ∠DMN =12MN DM=1326.所以,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326.③如图,连接CM .因为△ABC 为等边三角形,M 为边AB 的中点,所以CM ⊥AB ,CM = 3.又因为平面ABC ⊥平面,平面ABC ∩平面ABD =AB ,而CM ⊂平面ABC ,故CM ⊥平面ABD ,所以∠CDM 为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在Rt △CAD 中,CD =AC 2+AD 2=4.在Rt △CMD 中,sin ∠CDM =CM CD =34.所以,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十八、转化思想的应用(1)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可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证明线线平行可以转化为证明线面平行或面面平行.(2)从解题方法上讲,由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整个解题过程始终沿着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转化途径进行.(3)求几何体的体积也常用转化法.如三棱锥顶点和底面的转化,几何体的高利用平行、中点,比例关系的转化等.典例18: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PD =90°,∠ABC =90°,AB ∥CD ,AB =2CD =2BC =8,平面PAD ⊥平面ABCD ,M 是PC 的三等分点(靠近C 点处).(1)求证:平面MBD ⊥平面P AD ;(2)求三棱锥D ­MAB 的体积.[解](1)证明:由题易得BD =AD =42,∴AB 2=AD 2+BD 2,∴BD ⊥AD .∵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BD ⊂平面ABCD ,∴BD ⊥平面P AD .又∵BD ⊂平面MBD ,∴平面MBD ⊥平面PAD .(2)过点P 作PO ⊥AD 交AD 于点O (图略),∵平面PAD ⊥平面DAB ,平面PAD ∩平面DAB =AD ,∴PO ⊥平面DAB ,∴点P 到平面DAB 的距离为PO =2 2.∴V D ­MAB =V M ­DAB =13S △DAB ·13PO =13×12×(42)2×13×22=3229.十九、解决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步骤典例19:图1是由矩形ADEB ,Rt △ABC 和菱形BFGC 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 =1,BE =BF =2,∠FBC =60°.将其沿AB ,BC 折起使得BE 与BF 重合,连接DG ,如图2.图1图2(1)证明:图2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2)求图2中的四边形ACGD的面积.[解](1)证明: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由已知得AB⊥BE,AB⊥BC,故AB⊥平面BCGE.又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2)取CG的中点M,连接EM,DM.因为AB∥DE,AB⊥平面BCGE,所以DE⊥平面BCGE,故DE⊥CG.由已知,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得EM⊥CG,故CG⊥平面DEM.因此DM⊥CG.在Rt△DEM中,DE=1=3,故DM=2.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二十、存在性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先假设其存在,然后把这个假设作为已知条件,和题目的其他已知条件一起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在推理论证和计算无误的前提下,如果得到了一个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存在;如果得到了一个不合理的结论,则说明不存在.而对于探求点的问题,一般是先探求点的位置,多为线段的中点或某个三等分点,然后给出符合要求的证明.典例2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E为CD的中点.。

立体几何中的证明与度量计算

立体几何中的证明与度量计算

合 思想 、 割补 思想是解决 立体几何 问题常 用的思想
方法.
空 间向量 的引 人 为处理 立 体几何 问题 提供 了 新 的视角 , 为解决 三维空 间 中图形 关系与度量 问题
提供 了一个 十分 有效 的工具. 用空间 向量 的运算 利
大多为棱柱 、 棱锥、 球以及 由它们组合而成 的多面 体或 简单混合 体. 必须 予 以警 觉 的是 , 考 对 立体 高
立体几何在 考查学 生的观察 能力 、 思维 能力 和
空间想象 能力 方面具有 独特 的作 用 , 历来是 高考 的 重点 内容之一. 考查 形式 近年 来一 般是 保 持 “ 两小

解 以及几 何 体体 积 与 面 积计 算 ” 一 体 的立体 几 于
何综 合性 大题 , 面 考查 学生 的直 观感 知 、 间想 全 空

1 8・
中 学教研 ( 学 ) 数
立 体 几 何 中 的 证 明 与 度 量 计 算
●蒋海 瓯 1 考点 回顾 ( 青田中学 浙江青田 330 ) 290
综合 知识 的命 题风 格 , 会坚 定不 移地 设 置 融 “ 间 空
平行 与垂直关 系 的判定与论 证 、 间角和距 离 的求 空
() 2 继续 保持 以解 答题 的形 式 考 查 立体 几 何
有“ 一席 之地 ” .
( ) 命 题 真假 判断 型 试 题 ” 然 将 是 高考 立 5“ 仍 体几 何对线 面位 置关系考查 的一 种重要 题 型 , 在复 习中应予 以充分地 重视. 解决 此类 问题 的关键是 每
个命题 的判断都要到位, 真命题需给出严格的推理
说明, 假命题 能举 出反 例. 类 问题 的题 型编 制形 这 式较 为灵活 , 以是 “ 可 四选 一式 ” 的单 选选 择 题 , 可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公式、定理、结论图表)1.空间向量基本概念空间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作空间向量.长度(模):空间向量的大小叫作空间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为a 或AB.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作零向量,记为0 .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叫作单位向量.相反向量:与向量a 长度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a 的相反向量,记为a.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如果表示若干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叫作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相等向量: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叫作相等向量.2.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数乘,其定义、画法、运算律等均与平面向量相同.3.共线、共面向量基本定理(1)直线l 的方向向量:在直线l 上取非零向量a ,与向量a平行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2)共线向量基本定理:对任意两个空间向量=a b λ (0b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3)共面向量:如果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OA 所在的直线OA 与直线l 平行或重合,那么称向量a平行于直线l .如果直线OA 平行于平面α或在平面α内,那么称向量a平行于平面α.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作共面向量.(4)共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那么向量p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p xa yb =+ .4.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AOB ∠叫作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b <> .如果,2a b π<>= ,那么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 .(2)数量积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则cos ,a b a b <> 叫作,a b的数量积,记作a b ⋅ .即a b ⋅= cos ,a b a b <> .(3)数量积的性质:0a b a b ⊥⇔⋅= 2cos ,a a a a a a a ⋅=⋅<>= .(4)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如下的运算律:()()a b a bλλ⋅=⋅ a b b a⋅=⋅ (交换律):()a b c a c b c +⋅=⋅+⋅(分配律).推论:()2222a ba ab b +=+⋅+,()()22a b a b a b+⋅-=- .(5)向量的投影向量: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c :cos ,b c a a b b=<>向量a 在平面α内的投影向量与向量a 的夹角就是向量a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意一个空间向量p.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a yb zc =++ .6.基底与正交分解(1)基底: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我们把{},,a b c 叫作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都叫作基向量.(2)正交分解:如果空间的一个基底中的三个基向量两两垂直.且长度都为1.那么这个基底叫作单位正交基底,常用{},,i j k表示.把一个空间向量分解为三个两两垂直的向量,叫作把空间向量进行正交分解.7.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选定点O 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i j k.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i j k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它们的长为单位长度建立三条数轴:x 轴.y 轴、z 轴,它们都叫作坐标轴.这时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O 叫作原点,,,i j k都叫作坐标向量,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作坐标平面.空间直角坐标系通常使用的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8.空间向量的坐标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i j k为坐标向量.给定任一向量OA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OA xa yb zc =++.有序实数组(),,x y z 叫作向量O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的坐标.记作(),,OA x y z =.(),,x y z 也叫点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A x y z .9.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设()()111222,,,,,a x y z b x y z ==,则:(1)()121212,,a b x x y y z z +=+++,(2)()121212,,a b x x y y z z -=---,(3)()111,,a x y z λλλλ=.10.空间向量平行、垂直、模长、夹角的坐标表示(1)121212//,,a b a b x x y y z z λλλλ⇔=⇔===,(2)121212=0++0a b a b x x y y z z ⊥⇔⋅⇔=,(3)a == ,(4)cos ,a ba b a b ⋅== .1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11112222,,,,,P x y z P xy z ,则12PP =.12.平面的法向量:直线l α⊥,取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称a为平面的法向量.13.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1)线线平行:若12,u u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则1212////,l l u u R λ⇔⇔∃∈ 使得12u u λ=.(2)线面平行:设u 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l α⊄,则//0l u n u n α⇔⊥⇔⋅=.法2:在平面α内取一个非零向量a ,若存在实数x ,使得u xa =,且l α⊄,则//l α.法3:在平面α内取两个不共线向量,a b ,若存在实数,x y ,使得u xa yb =+,且l α⊄,则//l α(3)面面平行:设12,n n 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12////n n R αβλ⇔⇔∃∈ ,使得12n n λ=.14.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1)线线垂直:若12,u u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则1212120l l u u u u ⊥⇔⊥⇔⋅=.(2)线面垂直:设u 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则//l u n R αλ⊥⇔⇔∃∈ ,使得u n λ=.法2:在平面α内取两个不共线向量,a b,若0a u b u ⋅=⋅= .则l α⊥.(3)面面垂直:设12,n n 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12120n n n n αβ⊥⇔⊥⇔⋅=.15.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P 是l 外一点,PQ l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PQ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A 是平面α内的任一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过点P 作则平面α的垂线l ,交平面α于点Q ,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AP nPQ n⋅= .(3)直线与直线的夹角若12,n n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θ为直线12,l l 的夹角,则121212cos cos ,n n n n n n θ⋅=<>=.(4)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设1n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2n是平面α的法向量,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θ.则121212sin cos ,n n n n n n θ⋅=<>=.(5)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平面与平面的夹角:两个平面相交形成四个二面角,我们把这四个二面角中不大于90 的二面角称为这两个平面的夹角.若12,n n 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θ为平面,αβ的夹角,则121212cos cos ,n n n n n n θ⋅=<>=.<解题方法与技巧>1.空间向量加法、减法运算的两个技巧(1)巧用相反向量: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空间向量加法、减法的关键,灵活运用相反向量可使向量首尾相接.(2)巧用平移: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加、减法运算时,务必注意和向量、差向量的方向,必要时可采用空间向量的自由平移获得运算结果.2.利用数乘运算进行向量表示的技巧(1)数形结合:利用数乘运算解题时,要结合具体图形,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将目标向量转化为已知向量.(2)明确目标:在化简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巧妙运用中点性质.3.在几何体中求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步骤1首先将各向量分解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组合形式.2利用向量的运算律将数量积展开,转化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数量积.3根据向量的方向,正确求出向量的夹角及向量的模.4代入公式a·b =|a ||b |cos〈a ,b 〉求解.4.利用空间向量证明或求解立体几何问题时,首先要选择基底或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其坐标运算,再借助于向量的有关性质求解(证).5.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四步骤6.用坐标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分别求出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计算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7.利用向量法求两平面夹角的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3)求两个法向量的夹角;(4)法向量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两平面的夹角(不大于90°的角)典例1:多选题(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B AA ==,点P 满足1BP BC BB λμ=+,其中[]0,1λ∈,[]0,1μ∈,则()A .当1λ=时,1AB P △的周长为定值B .当1μ=时,三棱锥1P A BC -的体积为定值C.当12λ=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1A P BP⊥D.当12μ=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1A B⊥平面1AB P【详解】P在矩形11BCC B内部(含边界)典例2:如图,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4,1A BC 的面积为.(1)求A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2)设D 为1AC 的中点,1AA AB =,平面1A BC ⊥平面11ABB A ,求二面角A BD C --的正弦值.由(1)得2AE =,所以12AA AB ==,1A B =则()()()()10,2,0,0,2,2,0,0,0,2,0,0A A B C ,所以AC 则()1,1,1BD = ,()()0,2,0,2,0,0BA BC ==,设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m x y z = ,则m BD m BA ⎧⋅⎨⋅⎩可取()1,0,1m =-,设平面BDC 的一个法向量(),,n a b c = ,则n BD n BC ⎧⋅⎨⋅⎩可取()0,1,1n =-r,则11cos ,222m n m n m n⋅===⨯⋅,所以二面角A BD C --的正弦值为213122⎛⎫-= ⎪⎝⎭.典例3:已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A B B 为正方形,2AB BC ==,E ,F 分别为AC 和1CC 的中点,D 为棱11A B 上的点.11BF A B ⊥(1)证明:BF DE ⊥;(2)当1B D 为何值时,面11BB C C 与面DFE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答案】(1)证明见解析;(2)112B D =【分析】(1)方法二:通过已知条件,确定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建立合适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垂直;(2)方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最大,进而可以确定出答案;【详解】(1)[方法一]:几何法因为1111,//BF AB AB AB ⊥,所以BF AB ⊥.又因为1AB BB ⊥,1BF BB B ⋂=,所以AB ⊥平面11BCC B .又因为2AB BC ==,构造正方体1111ABCG A B C G -,如图所示,()()(0,0,0,2,0,0,0,2,0B A C ∴由题设(),0,2D a (02a ≤≤因为()(0,2,1,1BF DE ==- 所以()012BF DE a ⋅=⨯-+ [方法三]:因为1BF A B ⊥(1BF ED BF EB BB B ⋅=⋅++ 1122BF BA BC BF ⎛⎫=--+ ⎪⎝⎭1cos 2BF BC FBC =-⋅∠+作1BH F T ⊥,垂足为H ,因为面角的平面角.设1,B D t =[0,2],t ∈1B T =典例4:如图,四面体ABCD 中,,,AD CD AD CD ADB BDC ⊥=∠=∠,E 为AC 的中点.(1)证明:平面BED ⊥平面ACD ;(2)设2,60AB BD ACB ==∠=︒,点F 在BD 上,当AFC △的面积最小时,求CF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证明案例详细步骤与演绎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证明案例详细步骤与演绎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证明案例详细步骤与演绎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和变换关系。

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的证明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既考察了学生对几何图形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立体几何证明案例为例,详细介绍其步骤与演绎。

一、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对边是平行的。

我们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过程如下:1. 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和C分别作BD和AC的垂线,设分别交于点E和F;2. 由平行线性质,得到AE // CF和DE // AF;3. 观察△ADE和△CFE,可以发现它们是全等三角形;4. 因此,AE = CF,DE = AF,即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案例2:立体图形的相似性质证明相似是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图形在形状上的相似程度。

我们来证明两个立体图形相似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

证明过程如下:1. 设立体图形A和B,它们的形状相似,记作A ~ B;2. 假设A的一个边长为a,B对应的边长为b;3. 观察A和B的对应边,可以发现它们的长度比为a : b;4. 因此,对应边成比例,即A ~ B。

三、案例3:球的体积公式证明球是一种典型的立体图形,它表现了三维空间中的旋转对称性。

我们来证明球的体积公式:V = (4/3)πr³。

证明过程如下:1. 设球的半径为r;2. 将球划分为无数个小圆柱,每个小圆柱的截面都是圆;3. 假设一个小圆柱的高为h,半径为r;4. 计算小圆柱的体积,即V₁ = πr²h;5. 通过对所有小圆柱体积求和,得到球的体积,即V = ∑V₁;6. 由于球的位置对称性,每个小圆柱的高都是2r,即h = 2r;7. 求和化简得到V = ∑(πr²h) = ∑(πr²·2r) = 2πr³;8. 由于无数个小圆柱填满整个球,因此球的体积为V = 2πr³;9. 化简得到V = (4/3)πr³,即球的体积公式成立。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考数学专题——立体几何(空间向量求角与距离)一、空间向量常考形式与计算方法设直线l,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l ⃗,m ⃗⃗⃗⃗,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 ⃗⃗1,n 2⃗⃗⃗⃗⃗. (1)线线角:(正负问题):用向量算取绝对值(因为线线角只能是锐角)直线l,m 所成的角为θ,则0≤θ≤π2,计算方法:cos θ=l⃗⋅m ⃗⃗⃗⃗|l⃗|⋅|m ⃗⃗⃗⃗|; (2)线面角:正常考你正弦值,因为算出来的是角的余角的余弦值 非正常考你余弦值,需要再算一步。

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0≤θ≤π2,计算方法:sin θ=|l ⃗⋅n 1⃗⃗⃗⃗⃗⃗||l⃗|⋅|n ⃗⃗|; (3)二面角:同进同出为补角;一进一出为原角。

注意:考试从图中观察,若为钝角就取负值,若为锐角就取正值。

平面α,β所成的二面角为θ,则0≤θ≤π,如图①,AB ,CD 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AB⃗⃗⃗⃗⃗⃗,CD ⃗⃗⃗⃗⃗⃗⟩.如图②③,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n⃗⃗1⋅n 2⃗⃗⃗⃗⃗⃗|n⃗⃗1|⋅|n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 (4)空间距离额计算:通常包含点到平面距离,异面直线间距离。

二、空间向量基本步骤空间向量求余弦值或正弦值四步法(1)建系:三垂直,尽量多点在轴上;左右下建系,建成墙角系;锥体顶点在轴上;对称面建系。

一定要注明怎样建成的坐标系(2)写点坐标(3)写向量:向量最好在面上或者轴上(可简化计算量) (4)法向量的简化计算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1)直线的方向向量就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共线)的向量,记作,显然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可以有无数个.(2)若直线l ⊥α,则该直线的方向向量即为该平面的法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记作,有无数多个,任意两个都是共线向量.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设平面的法向量为α⃗=(x,y,z ).在平面内找出(或求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x 1,y 1,z 1),b ⃗⃗=(x 2,y 2,z 2),根据定义建立方程组,得到{α⃗×a ⃗=0α⃗×b ⃗⃗=0,通过赋值,取其中一组解,得到平面的法向量.三、空间向量求距离向量方法求异面直线距离:先求两异面直线的公共法向量,再求两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结线段在公共法向量上的射影长。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特征:不同立体图形的顶点数不同,例如正方体的顶点数为8,圆锥的顶点数为3
计算方法:根据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结构,计算其顶点数
立体图形的边数是指构成立体图形的面的数量。
边数是立体图形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边数相同的立体图形可能具有相似的几何特性。
不同边数的立体图形具有不同的几何特性。
定义:立体图形中面的数量
01
02
性质:立体几何中的图形具有三维空间特性,包括形状、大小、位置等。
空间关系:立体几何研究图形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平行、相交、垂直等。
03
04
定理和公理:立体几何有一系列定理和公理,用于推导和证明空间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定义:空间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表示为矢量或向量
空间向量的模:表示空间向量的长度或大小
土木工程:立体图形在土木工程中用于描述建筑物的结构和外观
机械设计:立体图形在机械设计中用于描述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立体几何模型:用于描述三维空间中的形状和物体
计算几何模型:用于计算几何形状的面积、体积等
数学建模竞赛:立体图形的应用是数学建模竞赛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物理学建模:用于描述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规律的模型
医学影像:医学影像的呈现需要使用立体图形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
电子科技:电路板、芯片等的设计需要使用立体图形进行建模和仿真
机械制造: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需要使用立体图形进行建模和模拟
建筑行业:建筑设计、施工、装修等环节需要使用立体图形进行空间分析和设计
定义: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科学,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
计算方法:通过顶点和边数计算
特性:不同立体图形的面数不同,与立体图形的形状有关
分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证明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证明

立体几何线面平行证明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空间中点、线、面的相互关系和性质。

在立体几何中,平行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线或面在空间中不相交且始终保持相同的间距。

本文将从线面平行的定义、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立体几何中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一、线面平行的定义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线和面的关系。

当一个线和一个面的方向相同,并且线上的任意一点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时,我们称这个线和面是平行的。

具体来说,设有一条直线l和一个平面P,如果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到平面P的距离d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就说直线l和平面P是平行的。

二、线面平行的性质线面平行具有以下性质:1. 平行线和同一平面内的直线没有交点;2. 平行线和同一平面内的直线的距离是恒定的;3.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投影线也是平行的;4. 平行线和平行面之间的角度为零。

三、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证明方法:1. 利用垂直关系证明:若直线和平面是平行的,那么直线上的任意一条垂线和平面垂直。

2. 利用距离关系证明:若直线和平面是平行的,那么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是恒定的。

3. 利用投影关系证明:若直线和平面是平行的,那么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线也是平行的。

四、线面平行的应用线面平行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建筑工程: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墙壁和地面的平行关系,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美观。

2. 几何光学:在光学中,光线和镜面的关系是平行的,这是实现反射现象和成像的基础。

3. 地理测量:在地理测量中,为了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考虑经线和纬线的平行关系。

4. 电磁学:在电磁学中,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关系是平行的,这是电场分布和电势分布的重要性质。

线面平行是立体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定义、性质、证明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线面平行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7空间立体几何的证明与运算1.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A ABC -中,3=AC ,5AB =,4=BC ,点D 是AB 的中点。

(1)求证:11//CDB AC 平面; (2)求证:1BC AC ⊥;2.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为直角梯形,BC AD //,ο90=∠BAD ,⊥PA 底面ABCD ,且AB PA =,M 、N 分别为PC 、PB 的中点.(1)求证://MN 平面PAD ; (2)求证:DM PB ⊥.3.三棱柱111ABC A B C -,1A A ⊥底面ABC ,ABC ∆为正三角形,且D 为AC 中点.NMDA CBP(1)求证:平面1BC D ⊥平面11AA CC (2)若AA 1=AB=2,求点A 到面BC 1D 的距离.4.斜三棱柱ABC C B A -111中,侧面C C AA 11⊥底面ABC ,侧面C C AA 11是菱形,160A AC ∠=o ,3=AC ,2==BC AB ,E 、F 分别是11A C ,AB 的中点.C 1B 1A 1FECBA(1)求证:EF ∥平面11BB C C ; (2)求证:CE ⊥面ABC .(3)求四棱锥11B BCC E -的体积.5.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F 分别为棱AD ,AB 的中点.ABCA 1B 1C 1D3 /17(1)求证:平面1A EF ∥平面11D CB ;(2)求CB 1与平面11C CAA 所成角的正弦值.6.(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ABC ∆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 BD ⊥,平面ABC ⊥平面ABD ,且EC ⊥平面ABC ,2EC =.(1)证明://DE 平面ABC ; (2)证明:AD ⊥BE .7.如图,四棱锥ABCD P -的底面ABCD 为菱形,⊥PD 平面ABCD ,2==AD PD ,︒=∠60BAD ,E 、F 分别为BC 、PA 的中点.(1)求证:⊥ED 平面PAD ;E PACDBF(2)求三棱锥DEF P -的体积.8.如图,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ACB ∠=︒,112AC BC AA ==,D 是棱1AA 上的动点.(Ⅰ)证明:BC DC ⊥1;(Ⅱ)若平面BDC 1分该棱柱为体积相等的两个部分,试确定点D 的位置,并求二面角11C BD A --的大小.9.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平面BAD ⊥平面CAD ,BAD ∠=90°.M ,N ,Q 分别为棱AD ,BD ,AC 的中点.(1)求证://CD 平面MNQ ; (2)求证:平面MNQ ⊥平面CAD .10.如图所示,在三棱锥D ABC-中,1,3AB BC CD AC====,平面ACD⊥平面ABC,90BCD∠=o.(1)求证:CD⊥平面ABC;(2)求直线BC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11.(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AB⊥AD,AB ∥CD,PC⊥底面ABCD,PC=AB=2AD=2CD=2,E是PB的中点.(Ⅰ)求证:平面EAC⊥平面PBC;(Ⅱ)求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Ⅲ)求直线PA与平面EAC所成角的正弦值.5 / 17参考答案1.(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1CB 与B C 1的交点为E ,连结DE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到线线平行,再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2)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底面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得到BC AC ⊥,再利用直三棱柱得到1CC AC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证明线线垂直.解题思路:证明空间中的线线、线面平行或垂直时,要注意利用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即立体问题平面化.7 / 17试题解析:(1)设1CB 与B C 1的交点为E ,连结DE , ∵ D 是AB 的中点,E 是1BC 的中点,∴ 1//AC DE , ∵ 1CDB DE 平面⊂,11CDB AC 平面⊄, ∴11//CDB AC 平面 6分 (2)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底面三边长3=AC ,5=AB ,4=BC ,∴ BC AC ⊥, 8分 又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 1CC AC ⊥,且C CC BC =1I 10分111B BCC CC BC 平面,⊂ ∴11B BCC AC 平面⊥ 12分而111B BCC BC 平面⊂ ∴1BC AC ⊥; 13分考点: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 2.(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中首先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得到BC MN //,进而由BC AD //,利用两线平行推出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到//MN 平面PAD (2)中由等腰ABP ∆得到AN PB ⊥,利用⊥AD 平面PAB 得到PB AD ⊥,所以⊥PB 平面ADMN ,DM PB ⊥ 试题解析:(1)∵M 、N 分别为PC 、PB 的中点, ∴BC MN //, 2分 又∵BC AD //,∴AD MN //. 4分 又∵MN ⊄平面PAD ,⊂AD 平面PAD , ∴//MN 平面PAD 6分(2)∵AN 为等腰ABP ∆底边PB 上的中线,∴AN PB ⊥.∵PA ⊥平面ABCD ,⊂AD 平面ABCD ,∴AD PA ⊥. 又∵AD AB ⊥,且A AP AB =I ,∴⊥AD 平面PAB . 又⊂PB 平面PAB ,∴PB AD ⊥. 10分 ∵PB AN ⊥,PB AD ⊥,且A AD AN =I ,∴⊥PB 平面ADMN . 又⊂DM 平面ADMN ,∴DM PB ⊥。

13分 考点:1.线面平行的判定;2.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3.(1)详见解析;(2【解析】试题分析:(1)证明两平面互相垂直,一般方法是在其中一个平面中找到一条垂直于另一条平面线段,这样就能将面与面垂直转化成求线与面的垂直;(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需要过此点做一条垂直于平面的线段,这条线段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此题重要的是找到这条线段,而从1A 点向1DC 作一条垂直于1DC 的线段正好为此点到平面的高线。

试题解析:(1)因为ABC ∆为正三角形且D 为AC 中点,所以BD AC ⊥;又因为1A A ⊥底面ABC 且BD ⊂平面ABC ,所以1AA BD ⊥,所以根据定理知道BD ⊥平面11AA CC ;又因为BD 过平面1BC D ,所以得到平面1BC D ⊥平面11AA CC 。

(2)从1A 点向1DC 作一条垂直于1DC 的线段交1DC 于E ,因为11A E DC ⊥,又因为在第一问中证得BD ⊥平面11AA CC ,所以1A E BD ⊥,1A E ⊥平面1BC D ;所以点A 到面BC 1D 的距离即为1A E 的长度。

又因为AA 1=AB=2,且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得到1CD =、2BC =,那么由1C DC ∆相似于1AEC ∆,所以考点:1.线与面垂直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4.(1)见解析(2)见解析(39 / 17【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做辅助线,取BC 中点M ,连结FM ,1C M ,根据平行的传递性,可证四边形1EFMC 为平行四边形,M C EF 1//∴,(2)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根据这一定理,连C A 1,易证CE ⊥11C A ,11C A ∥AC .,根据定理得证;(3)连接C B 1,∵四边形11B BCC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四棱锥=-11B BCC E V 112B EC C V -,利用CE ⊥面ABC ,112B EC C V -=试题解析:(1)证明:取BC 中点M ,连结FM ,1C M .在△ABC 中, ∵F ,M 分别为BA ,BC 的中点, ∴. ∵E 为11A C 的中点,∴∴四边形1EFMC 为平行四边形 ∴1EF C M ∥.∵1C M ⊂平面11BB C C ,EF ⊄平面11BB C C , ∴EF ∥平面11BB C C . 4分; (2)证明: 连接C A 1,∵四边形C C AA 11是菱形,160A AC ∠=o∴△C C A 11为等边三角形∵E 是11A C 的中点.∴CE ⊥11C A ∵四边形C C AA 11是菱形 , ∴11C A ∥AC .∴CE ⊥AC .∵ 侧面11AA C C ⊥底面ABC, 且交线为AC ,⊂CE 面11AA C C ∴ CE ⊥面ABC 8分;(3)连接C B 1,∵四边形11B BCC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四棱锥=-11B BCC E V 112B EC C V -由第(2)小问的证明过程可知 EC ⊥面ABC∵ 斜三棱柱ABC C B A -111中,∴ 面ABC ∥ 面111C B A .∴ EC ⊥面11C EB∵在直角△1CEC 中31=CC ,∴ 四棱锥=-11B BCC E V 112B EC C V -=分;考点:1.线面平行的判定2.线面垂直的判定3.面面垂直的性质4.体积公式5.(1)详见解析;(2)【解析】试题分析:(1)证明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只需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到一条同此直线平行的线即可;(2)求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夹角正弦值,我们可以把其转化为求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与平面垂直的直线的余弦值即可。

试题解析:(1)因为E ,F 分别为棱AD ,AB 的中点,所有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EF BD ;又因为11//B D BD ,所以根据平行的传递性得到11//B D EF ;又因为11EF B D C ⊂,所以EF ∥平面11D CB 。

(2)因为1111B D AC ⊥且111CC AC ⊥,所以11B D ⊥平面11C CAA ;求1CB 与平面11C CAA 的正弦值,即可以转化为求11B D 与1CB 的余弦值;又因为1111B D D C B C ==,所以11B D 与1CB 所在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那么两条直线的余弦值就是 考点: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解。

6.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内容,重点找出相应的平行线即可得出结果,第二问注意应用好空间的垂直关系的转化,注意与垂直相关的定理和结论理解透彻即可.11 / 17试题解析:(1)取AB 的中点O ,连结DO 、CO , 1分 Q 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 BD ⊥, ∴DO AB ⊥, 2分 又Q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I 平面ABC AB =,∴DO ⊥平面ABC , 3分由已知得EC ⊥平面ABC ,∴//DO EC , 4分又2EC DO ==, ∴四边形DOCE 为平行四边形, 5分∴//DE OC , 6分而DE ⊄平面ABC ,OC ⊂平面ABC ,∴//DE 平面ABC . 7分(2)Q O 为AB 的中点,ABC ∆为等边三角形,∴OC AB ⊥, 8分由(1)知DO ⊥平面ABC ,而OC ⊂平面ABC ,可得DO OC ⊥, 9分Q DO AB O =I ,OC ∴⊥平面ABD , 10分而AD ⊂平面ABD ,∴OC AD ⊥, 11分 又Q //DE OC ,∴DE AD ⊥, 12分而BD AD ⊥,DE BD D =I ,AD ∴⊥平面BDE , 13分又BE ⊂平面BDE , ∴AD ⊥BE . 14分考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7.(1)见试题解析;(2 【解析】(1)要证明⊥DE 平面PAD ,可证明AD DE ⊥,DE PD ⊥;(2)由及可得试题分析:试题解析:(1)连结BD ,由已知得△ABD 与△BCD 都是正三角形, 所以,2=BD ,BC DE ⊥, (1分)因为AD ∥BC ,所以AD DE ⊥,(2分)又⊥PD 平面ABCD ,所以DE PD ⊥,(4分)因为D PD AD =I ,所以⊥DE 平面PAD .(6分)(2分)(4分)考点:1.线面垂直的证明;2三棱锥的体积.8.(Ⅰ)详见解析;(Ⅱ)30︒【解析】 试题分析:(Ⅰ)由直棱锥可得1C C ⊥平面ABC ,从而可得1C C BC ⊥,由直角可得13 / 17BC A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