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原则案例范文
教学原则案例范文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原则。
它是教学活动中的有关规律、原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的适用,既有其客观条件,也有其主观要求。
下面以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教学原则的应用。
案例一:物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物理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乒乓球插在薄纸上使之浮起,一个是用磁铁使铁屑受吸引力移动。
在第一个实验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背景知识,包括浮力、压力等概念。
随后,教师先是提供了乒乓球和薄纸,让学生自己尝试在乒乓球上插入薄纸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插入方式,并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原理。
在第二个实验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用磁铁吸引铁屑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力的原理,并探究磁场对铁屑运动的影响。
上述案例中,教师秉持了以下教学原则:1.渐进性原则:教师在介绍实验背景知识后,先给予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插入薄纸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则: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探究性原则:教师在第二个实验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二:语文写作课堂中的批改与讲评在一节语文写作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
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对作文进行了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评。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首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整体评价,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然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个别评价和建议,指出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评环节,教师选择了一两篇优秀的作文进行了详细解析,讲解了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思路。
上述案例中,教师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1.针对性原则: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例
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例篇一: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给否定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
问题:请根据尊重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本例中教师的表现会产生什么危害?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答案解析】:(1)主要问题是师道尊严的不良反映。
(2)主要危害:如此下去将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正确做法: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
(4)理由:这是新的师生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联系案例展开论述。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8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答案解析】: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案例
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案例一、案例介绍本案例是一个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教学,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语法知识。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一所普通的初中学校,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教师意识到学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语法,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三、案例细节1、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2、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语法学习计划,包括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知识点。
3、在每个语法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理解概念,再通过实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4、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增加语法知识点的难度,例如先让学生掌握一般现在时,再逐渐引入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时态。
5、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语法。
6、教师定期进行语法小测试,检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计划。
四、案例效果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成功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法知识,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学期末的英语考试中,班级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学生对英语学习也更加感兴趣和自信。
五、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制定详细的语法学习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案例的几个关键点:1、制定详细的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语法学习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在逐步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不会感到过于困难或无从下手。
2、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个知识点都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实例再到练习和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语法知识。
3、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语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一、案例背景某中学数学教师张老师,在教授九年级的《二次函数》一课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遵循了教学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案例1.发现法张老师在课堂上先给出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对称轴等概念。
2.情境法张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设学校要在一块空地上建造一个最大的游泳池,让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设计游泳池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二次函数应用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与一般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原则案例1.循序渐进原则张老师在教学《二次函数》时,从简单的二次函数图像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公式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启发性原则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顶点式的形式是y=a(x-h)^2+k?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张老师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学生设计游泳池的形状和大小。
四、总结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遵循了教学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的案例
因材施教的案例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因材施教的案例,来了解这种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语文教学的。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较强,但写作能力较弱;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
老师在发现这一情况后,便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阅读理解较强的学生,老师采用了更加深入的阅读训练和写作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则注重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老师成功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数学教学的。
在一所中学里,一位数学老师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代数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代数运算方面较强,但在代数方程的应用上有困难;而有的学生则在代数方程的应用上较为突出。
老师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后,便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代数运算较强的学生,老师采用了更多的实际应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而对于代数方程较强的学生,老师则加强了他们的基础代数运算训练。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艺术教育的。
在一所艺术学校里,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学生们在绘画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天赋和兴趣。
有的学生擅长写实主义绘画,但对抽象绘画不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对抽象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老师在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后,便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擅长写实主义绘画的学生,老师加强了他们的观察和技法训练;而对于喜欢抽象绘画的学生,老师则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学生们在美术方面的表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师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果。
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原则案例教师举例分析、集体分析;学生人人提供案例,集体共同分析讨论。
实例1: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监禁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吕衣敏等,小石瞳小学改进自然教学,山东教育,1982 (2))(直)实例2 :上《植物的叶》一课,重点讲叶的光合作用,这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好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绿叶在太阳光照射下有制造养料(淀粉)的作用外,主要讲了:⑴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⑵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⑶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⑷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学生从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但却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朱兴伟,常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浙江教育(小学版),1982 (1))(科思)实例3:有位教师讲《阿Q 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
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求作者。
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
”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黄治中,“新课导入” 的几种方法,陕西教育,1981 (1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实例4: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实践出真知教学例子素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出真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案例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一块蛋糕分成了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二份”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然后,教师提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数。
2. 新课讲授(1)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出示一个圆纸片,将其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一份占圆纸片的几分之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每一份,如“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等。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一份。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数可以表示为“分子与分母的比值”。
(3)分数的比较教师出示两个分数,如“3/4”和“5/6”,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发现分子大的分数不一定比分子小的分数大。
3. 实践活动(1)制作分数卡片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分数卡片,将分数写在卡片上。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分数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数游戏,如“分数接龙”、“分数找朋友”等。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4. 交流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认识分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案例反思1. 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本案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逐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某高中英语课程为例,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教学方法介绍该课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原则概述该课程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互动性原则: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启发性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4.情境性原则: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案例描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旅游的主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导游、游客等,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包括制定旅游计划、预订机票和酒店、交流旅游经验和文化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旅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应用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教师还运用了互动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运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个性化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运用情境性原则,将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六、教学原则体现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1.互动性原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启发性原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坚持“一致性原则的幼儿园教学案例及实践
一、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协调统一,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坚持一致性原则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在幼儿园教学中坚持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计划、教材选择和教学活动安排上。
针对一个主题或概念,教师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互相呼应。
比如在幼儿园进行“家庭与社会”主题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多样的故事书、游戏和手工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但要保持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主题内涵。
三、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一致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上。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在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方法之间的衔接和统一,避免信息的重复或错乱。
四、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确保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教师应该针对每个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在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和日常表现来评价其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五、实践案例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一家幼儿园进行实践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一致性原则。
通过观察发现,该幼儿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保持了一致性。
比如在“家庭与社会”主题的教学中,教师们选用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引导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和社会环境,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原则及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原则及实践案例分析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老师是孩子们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教学原则和实践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原则出发,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以孩子为中心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始终将孩子视为教学的中心。
他们注重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和需求,关注不同孩子的个性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当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对绘画特别有兴趣时,他们会结合孩子的兴趣,设计绘画类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二、启发式教学幼儿园老师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
他们以“问答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数字概念时,老师会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自己找到数字规律和关联。
三、情感教育与行为引导除了传授知识外,幼儿园老师还注重情感教育和行为引导。
他们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之间存在矛盾或冲突时,他们会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和行为素养。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则实际教学案例: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某个孩子对绘画特别感兴趣,但孩子画画时常常缺乏耐心和细心,画出的作品不够精细。
老师借助观察和交流,发现孩子在处理细节方面存在不足,于是通过引导他多加细心,关注画面中的每一个小细节。
老师还设计了一些与绘画相关的手工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性。
孩子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仅在绘画方面有了提升,也培养了细心和耐心的品质。
结语通过对幼儿园教学原则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传授、情感教育、启发式教学和行为引导等。
老师的教学原则和实践通过个案分析展示了他们具有的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案例解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案例解析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是指导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法规,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本文将从“培养健康个性”和“开展综合活动”两个主题出发,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对相关案例进行解析。
一、培养健康个性1、案例描述王老师在幼儿园研学活动中,发现班上有个孩子叫小林(化名),他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手工活动,也不喜欢听音乐,性格有些孤僻。
经过与小林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小林在家经常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因此她决定调整班级教学计划,引导小林参与爬山、种植等户外活动。
2、解析这一案例非常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中“培养健康个性”的要求。
根据指导原则,幼儿教育应该重视幼儿的个性差异,鼓励幼儿做自己,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地发现、倾听、关注和回应幼儿的个性差异,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自我探索和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王老师通过与小林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小林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引导小林积极参与,增强小林对环境的感知及安全意识,培养其人际交往、自控、自信等多方面能力,从而打开了小林的心扉,调整了小林的性格发展方向,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综合活动1、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聪明伶俐的男孩,3岁时进入了某幼儿园。
在学习上,他很快学会了认字,但在数学方面却比较薄弱。
为此,小明的老师在“生活中的数学”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多个关于数字的综合性活动,如贴数字、记数、排列比大小等,引导小明在综合活动中提高了对数字的认识,收获了大量实际操作和经验。
2、解析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中,“开展综合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要求。
指导原则要求幼儿园拓宽教育目标、多元化教学方法,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且注重能力、情感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这一案例中,小明的老师意识到小明在数学方面的薄弱之处,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原则中提出的“综合活动”的要求,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实际与学习中有机的结合,通过综合性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幼儿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案例_直观性原则(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直观性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以一堂小学语文课为例,探讨直观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
课文讲述了一只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动物,最终找到妈妈的感人故事。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②小蝌蚪是如何辨别妈妈的声音的?③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它有什么感受?(4)直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①小蝌蚪的图片、动画,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②青蛙、金鱼、螃蟹等动物的照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
③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蝌蚪的艰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性原则,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节课的反思:(1)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案例分析直观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原则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学原则案例
《案例片段》思考的问题:如何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拓展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案例片段描述:在教学6A Unit 3 时设计了以下三个片段。
片段一,为了引出"birthday"这一话题,我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Teacher: Excuse me. When is your birthday?Student A: On February the eleventhTeacher: 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 mother's birthday?Student A:????片段二,在谈到切蛋糕庆祝生日时,我这样问道:Teacher: Now Helen will cut her birthday cake into pieces. Who do you think should get the first cake?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Helen, 有的说Helen's fa other。
片段三,在最后布置回家作业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回家以后,调查家里人的生日:Members Birthday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Sister/brother教学反思:关于父母的生日,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关于把第一块生日蛋糕分给谁,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以及教师有意布置调查身边亲人生日的作业,这些都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的教育,教育学生心中要有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营造一种快乐的爱的氛围,把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一种宽松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拓展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学原则案例
实例1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 鱼的表面、背鳍、胸鳍。
然后 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 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 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监禁了 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 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 再把背鳍剪掉 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实例2 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
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 豪绅官吏惊恐万分 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 纷纷要求追求作者。
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
”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例3 一位教师讲《祝福》时 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回答 “是冻死的” 有的回答 “是饿死的” 也有的说 “祥林嫂是穷死的。
”教师紧接着问 “既然祥林嫂是冻死、饿死的那她时候有没有灵魂 有没有地狱 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 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 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 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 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 跟祥林嫂的死哟什么关系 ”经过教师启发 学生发现了新问题 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师便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
经过一番热烈争论 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 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 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 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例6 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 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除数小 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
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时 许多学生就对尚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教案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2. 培养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活动的目标性原则:教学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2. 教学活动的适宜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设计,确保活动内容适合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
3. 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原则:教学活动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注重效果,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教学活动的原则。
2. 互动讨论法: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教学活动原则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活动的原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教学活动的五个基本原则,让幼儿了解并理解每个原则的含义。
3.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教学活动原则的看法和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些实际案例,让幼儿分析案例中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原则,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教学活动的原则,让幼儿明确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教学活动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幼儿的讨论发言,分析幼儿对教学活动原则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幼儿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幼儿运用教学活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游戏活动:设计一个符合教学活动原则的游戏,如寻宝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教学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基础性原则的案例及分析
幼儿园课程基础性原则的案例及分析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包括以儿童为中心、整体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循序渐进。
下面以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这位老师教授的是3-4岁幼儿的语言课程。
她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她的教学内容包括绘本故事、歌曲、语音练习和文字认读等。
以下是她如何应用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的案例分析:1. 以儿童为中心这位老师的课堂是以幼儿为中心的。
她鼓励幼儿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例如,她会让幼儿们一起选择要读哪本书,让他们自己决定要听哪个故事。
她也会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幼儿的进步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2. 整体性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整体性的。
她在教学中注重将不同的活动相互联系起来,使幼儿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
例如,她会在绘本故事中加入语音练习和文字认读,以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 灵活性这位老师的教学是灵活的。
她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她会在教学中加入幼儿喜欢的歌曲和游戏,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 综合性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综合性的。
她会将不同的知识领域相互联系起来,以帮助幼儿们建立起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中加入科学知识和艺术元素,以丰富幼儿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5. 循序渐进这位老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她会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幼儿园课程基础性原则的案例及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幼儿教育特点和需求,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应遵循一些基础性原则。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幼儿园课程基础性原则的应用。
案例:小班幼儿园音乐活动某幼儿园的小班针对幼儿喜欢唱歌、听音乐的特点,设计了一次音乐活动。
该活动主要内容为听歌、跟唱和编排简单舞蹈动作。
音乐活动的主题是“欢乐的音符”。
基础性原则分析:1. 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以幼儿为中心,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阶段开展活动。
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案例分享
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案例分享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案例共享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一致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它要求老师们在教育活动中保持一致的行为和决策,以确保幼儿得到稳定和一致的环境。
今天,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二、案例共享1. 晨间活动一致性在某幼儿园,老师们意识到晨间活动对于孩子们的一天起步非常重要。
他们提出了一致性原则,在晨间活动中保持一致的行为和决策。
无论是学唱歌、做晨间体操还是进行早操,老师们都坚持每天都进行同样的晨间活动,确保孩子们在这个重要的时段得到一致的教育和引导。
2. 教学内容一致性另一个幼儿园在教学内容上也实行了一致性原则。
他们设立了每周固定的主题,比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老师们在这个主题下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确保孩子们在一周内都能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和活动。
这种一致性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也让老师们更有条理地教学。
3. 行为规范一致性除了课堂教学,幼儿园的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一致性。
某幼儿园在午休时间和活动时间都严格执行相同的行为规范,比如排队、遵守规则、不打闹等。
这种一致性原则不仅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让老师们更方便管理和引导孩子们。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对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它不仅让孩子们在一个稳定、一致的环境中成长,也让老师们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应该注重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让它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准则。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案例共享,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贯彻与落实。
无论是晨间活动一致性、教学内容一致性还是行为规范一致性,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致性,以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幼儿园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性,为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贯彻体育教学原则的案例
贯彻体育教学原则的案例—记一节自由活动课案例背景:我校的体育课可以说比较正规,由于场地的局限,最多时一节有4个班同时上课,可想组织起来难度之大,但我们保障了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我平时上体育课时都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每一节体育课都认真组织,但却始终不见学生的笑脸,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厌烦体育课的现象。
因为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课堂中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这也导致了本来是学生活泼、活跃的体育课堂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在轮二年级上体育课时,我提前给学生作了布臵,让他们自带器材,发挥特长,做自我展示,并把这一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只要能够展示自己就行。
而教师只作为一名“学生"参与其中,故事就是由这节课引发的。
一次不经意的自由活动课不但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释放,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案例过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离上课还有五分钟我就来到了指定的场地,本以为学生会象往常一样站好队等待老师上课,可是看到的却是和往常大不相同的情景。
学生不仅没有站队集合,而且早已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活动开了,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我问是怎么回事,体育委员说“自从老师上节课布臵要自行组织一次自由活动,同学们早就盼着了。
我环顾四周,学生自带的器材还不少,有跳绳、沙包等等,并且已经自由结合分组。
看到学生热火朝天的活动场面和忙碌的身影,我便没有要求他们再重新集合。
我想借这次机会,让学生这一节课自由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看到底效果如何。
于是我也加入到了学生设计的活动内容中,与他们共同玩耍。
时间在不知不觉和学生的欢笑声中快速的流走了,连我本人都感觉意犹未尽的时候,“叮铃铃",下课了。
我鸣哨召集同学们集合,听到铃声和哨声的同学们续从四面八方开始向我集中。
其中有不少的同学边走边说“怎么这么快呀,还没玩够呢就下课了!"集合完毕,我观察了一下队伍,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渗透着汗珠、荡漾着笑容。
因材施教的案例
因材施教的案例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因材施教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语文教学的。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个学生叫小明,他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也不理想。
老师发现了小明的问题后,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措施。
老师给小明挑选了一些与他兴趣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比如科幻小说、侦探故事等,让他通过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同时,老师还给小明布置了一些有趣的写作作业,让他通过写作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因材施教,小明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兴趣也慢慢增加了。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数学教学的。
在一所中学里,有一个学生叫小红,她在数学学习上总是感到吃力。
老师发现了小红的问题后,也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措施。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让小红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老师还给小红提供了一些额外的练习题,让她能够更多地巩固所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因材施教,小红的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数学的信心也增加了。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体育教学的。
在一所高中里,有一个学生叫小华,他在体育课上总是表现不佳。
老师发现了小华的问题后,也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措施。
老师在体育课上对小华进行了个性化的指导,根据他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一些特殊的训练项目,让他在体育课上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因材施教,小华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原则案例
教师举例分析、集体分析;学生人人提供案例,集体共同分析讨论。
实例1: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监禁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吕衣敏等,小石瞳小学改进自然教学,山东教育,1982(2))(直)
实例2:上《植物的叶》一课,重点讲叶的光合作用,这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好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绿叶在太阳光照射下有制造养料(淀粉)的作用外,主要讲了:⑴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⑵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⑶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⑷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学生从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但却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朱兴伟,常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浙江教育(小学版),1982(1))(科思)
实例3: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
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求作者。
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
”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黄治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陕西教育,1981(1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
实例4: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嫂是穷死的。
”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它死前要
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哟什么关系?”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
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陆冰扬,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6))(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启)实例5: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是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
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哟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空气干燥一些。
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
”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
”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启)
实例6:学生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除数小,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
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时,许多学生就对尚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
……这次讲完例题后,当学生又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两个呢?吃1个呢?吃半个呢?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12/3=4(人)
12/2=6(人)
12/1=12(人)
12/0.5=24(人)
当教师写出最后一道除式后,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他们信服地说:“难怪,如果一个人没吃上一个,当然吃的人数会比馒头的总数要多。
”折实,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总结出规律:当除数大于1时,尚比被除数小;当除数等于1时,尚和被除数同样大;当除数小于1时,尚比被除数大。
(廖占葆,讲算理要结合实际,江西教育,1982(10))(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理联实)
实例7:教概率初步时,为了证明大量现象中蕴藏着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人出生在正月里的概率是多少?学生立即回答是1/12。
我们班里50个同学中,有几个出生在正月里的可能性最大?同学们想了一想都回答是4个,接下去教师请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同学活跃起来了,不是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都偷眼注视着举手的人,有3个男同学和1个女同学举起手来。
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这是或然事件,但我们试验过几个班级碰巧都是四个)真理展现在眼前,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心情引入到个亿新的境界——惊奇和信服;当教师指出概率在自然科学和生产上、经济上、军事上哟广泛的应用时,学生学好概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虽然,古典概率的应用有它的局限性,但确有实际意义而紧扣教材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例如,我们曾举这样一个例子,飞机在低空(300米)飞行时,它被步枪击中要害的概率是0。
005,如果集中1000支步枪同时射击,问击落这架飞机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0。
99,从答案来看,几乎是“百发百中”,有这样的命中率让人感到非常惊奇。
教师接着告诉学生:这个结论不仅理论上可靠,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应用于实践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也是概率用于射击上的事例。
上面所举的关于出生在正月里的这个例子,由于涉及的是生活上最熟悉的事例,因而效果很好。
(胡明德,《浙江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选辑》会议材料,1981,125)(理联实)实例8:让学生多动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
比如,过去解剖家兔只有教师一个人做,学生层层围着教师,还是看不清,收获不大。
后来,改变办法,让学生两人一组解剖一只小白鼠,指导他们自己动手剖开腹部,观察内脏各器官及其部位与功能,学生积极性很高。
为了让学生看到肺是由大量肺泡组成的,特发给
学生一些细玻璃管,让他们把管的一头插入小白鼠的气管,在另一头吹气。
这时,小白鼠的肺立即膨大起来,学生开心得不得了,个个开动脑筋。
因为要吹一下肺,学生就必须寻找气管,注意它的部位。
(其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中学教育与智力发展,上海出版社,1983)(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理联实)
实例9:对于力,学生相当熟悉,知道搬东西要用力,力还有大小之别,等等。
但是,虽然学生天天接触力,但认识也只不过停留在感觉上,没有把力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完整、准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我在讲课时首先提问学生“力到底是什么”学生都答不上出。
我再提问:“谁能讲出力的表现?”学生就活跃起来:有的说“人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有的说“磁铁吸铁钉”。
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并板书如下:
接着布置归纳分析:从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
我再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
由此得出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样根据学生所学概念的已有认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引进事实材料,分析归纳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易为学生接受、记忆。
(何愫园,指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浙江教育(中学版)1980(8))(循/系)
实例10:我接受了一个差生班以后,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摸底排队,发现这24个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另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差或尚未掌握。
我决定把学生分成两组,进
行了同年级同科目同教材有分有合的单式“复教”的尝试。
单式“复教”在教学中有分“复式教学”、有合(单式教学)。
那么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分呢?一般情况下,把两个组合起来教学。
如果有些教材,好组学生已掌握或容易理解,而差组学生需要在教师辅导下才能掌握或理解的,这时就分组教学;对好组做提高工作,着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差组则扎扎实实地讲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使这些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陈宝山,单式复教的尝试,江苏教育(小学版)1980(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