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学辅导(三)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201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
【11博仁】201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作者:king01a2011-01-19 17:13 星期三晴博仁2011年心理学考研辅导班押题再次全国遥遥领先,以下是博仁教育为考生提供的参考答案。
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取得理想的成绩,休息调整以后,准备复试。
辨析题:1.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德育的主要和直接的途径,德育要寓于教学过程中。
(2)德育途径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到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导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正是对这种观点很好表述。
(3)所以,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
2.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胜之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强调不惟师说。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学无止境和学生可以超过教师。
但这并非表明荀子强调不惟师,而事实上,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一是从强调教师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教师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
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
所以,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荀况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非不惟师。
3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过程与操作条件的反射的建立过程是无根本差异的。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建立过程存在差异。
(2)经典条件作用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它的形成过程是:建立前,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引起注意;建立中,经过多次重复,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互作用引起无条件反应;建立后,中性刺激成为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2011教育学辅导(十)
4.工作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达到提高集体的教育效果。 关键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把工作做好。 答:错误。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要产生建设和发展集 体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 (1)它不是只有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大多 数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 (2)它需要班级成员不仅对共同的计划、目标、决定等 认同,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 自己应该做什么。 (3)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 (4)每一阶段的活动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 性的班级活动中。
2011年 年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学辅导 (十)
【大纲内容与重点】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正确地理解班级及班级 集体活动的概念,建设班集体的意义和目标, 集体活动的概念,建设班集体的意义和目标,掌 握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掌握班级活动的类型, 握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掌握班级活动的类型, 识记日常性班级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的概念; 识记日常性班级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的概念; 了解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的关系, 了解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的关系,班主任工作 的重点;掌握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的重点;掌握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课外活动 的任务与作用,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形式, 的任务与作用,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形式, 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 成员都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成员都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 地制订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 地制订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 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课外活动应由教师来组织。 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帮助下,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 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 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 织管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起指导、辅导 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2011教育学辅导(八)
优点 有利于发 挥班级体 的作用; 教师的主 导作用, 提高教学 质量,保 障师生健 康 适应英国 当时的双 轨制教育; 对师资和 教学水平 要求不高
缺点 1.以集体为 中心:不 宜因材施 教 2.以教材为 中心: 3.以教师为 中心: 教学质量 一般很低, 内容经传 递容易走 样
17世 夸美纽 纪(中 斯(捷 国最早 克) 采用是 1862 年的京 师同文 馆) 18世 纪末 19世 纪初
对教师要求 较高,缺乏 合理设计的 教学场地、 教师的不同 待遇
课堂教学
(一)含义: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组成教 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按同一进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连续性分科教学的一 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特点:1.学生相对稳定2.教师相对稳定3.内容相对稳 定4.时间相对稳定5.场所相对稳定 (三)优点:1.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作用2.有利于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有利于保障师生健康 (四)缺点:1.以集体为中心,忽略了个别差异 2.以教材为中心,易与理论脱节 3.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民主、宽松的气氛,不利于学生的主 动探索精神
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动向
(一)现状
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二)动向 1.借助有关辅助措施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2.课堂教学在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改进和完 善 3.加强了班级、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会给课堂教学带 来新的活力
第八章知识细点
二、名词解释 1、演示法(2003) 2、形成性评价(2003) 3、课的结构(2002)
7、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班级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 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p98 8、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 、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p98 9、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p99 10、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 、小队教学又称( 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 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 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 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p100 11、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 、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 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 、(竞争的 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 的。p100 12、课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类,即根据教学的任务 、课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类, 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和(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p102 13、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p104
2011年《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10)
2011年《教育学》仿真模拟试题(1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卢梭的《爱弥尔》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3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幼儿教育B、中、小学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技术教育4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5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B、理解C、判断D、创造6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的B、间接的C、一般的D、特殊的7()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B、复式教学C、开放教学D、电化教学8教育过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A、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状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可能性C、教育要求D、教育影响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初等教育10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A、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B、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C、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D、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1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1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的责任交给地方。
A、基础教育B、中学教育C、中等教育D、职业教育13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三种教学计划。
2011教育学辅导(六)
13.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的____性与同 一学科的____性。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____。 15. 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 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16.2001~6月____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 课程改革的开始。 1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 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____。 18.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 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____、____、____的三 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名词解释答题要领
力求准确——不必啰嗦着答上很多 关键词记忆 理解记忆
第六章知识细点
1、现代条件下,制约课程的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P69 2、比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异同。P70 3、比较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的异同。P70 4、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74 5、简述课程计划的要素与结构。P74——75 6、我国课程改革反映在课程计划中的成果有哪些? P74 7、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课程计划有哪些较大的 变化? P74 8、简述教科书的作用有哪些?P76 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76
各章讲解的思路
历年所涉及到本章的试题题型 本章主要知识细点 本章重点难点(结合历年试题)
第六章 课程
历年试题涉及题型: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题、论述题。 本章是重点章节,知识点很多,历年考试 多有涉及,需要仔细复习。
第六章知识细点
一、填空或选择 1、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 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P69 2、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科书。P69 3、 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展水平、科 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P69 4、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 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 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P71 5、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七艺”)等, 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P71
2011教育学辅导(七)
4.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 育。该原则反映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要求正确处理 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p89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 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 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 以致用。p90 6.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按照学生 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 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 间的关系。p90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 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 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p90
8.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 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 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 长。p90 9.教学策略原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 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立 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 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 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p90 10.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 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p89
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P89 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 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 准则。 P89 8、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 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 (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 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P90 9、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P91 10、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 性学习)。P92
2011教育学辅导(二)
1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 ____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1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 过两条路实现:____和____。 14.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 ____的选择,对____的选择来实现。 1 5.____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 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 文化形态。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 用,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其次,科学的发 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 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①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 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 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 扩大选择题 1.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 内容的是 ( ) 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精神 文化 D.课程活动文化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信息革命后 提出了( )的要求。 A.普及初等教育 B.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C普及高级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大众 化
填空题
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 两条道路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 技术,另一条是()。(2003) 2、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 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等,其中(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2001) 3、教育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它对整个 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的作用。 (2000)
2011教育学辅导(五)
第五章知识细点
二、名词解释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 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P66 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 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 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 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 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 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 对学生施加影响。 法,对学生施加影响。P65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的多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的多样 化。 。 8.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 . 会系统,诸要素中——是最基本的要素。 是最基本的要素。 会系统,诸要素中 是最基本的要素 9.——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 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 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 10.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是区别一 是区别一 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11.1989年11月20 联合国大会为维护青少年的 . 年 月 社会权利主体地位通过了......... 社会权利主体地位通过了.........
11、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 (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 权利。 权利。 p66 1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 、(《 、( 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 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 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p66 1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 、(《 、( 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 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p66 14、(《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 、(《 、( 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 使未成年人在危及人身安全、 使未成年人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 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p66 1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 促进)的关系。 相(促进)的关系。P66——67
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1
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三)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7-16浏览次数:86[大] [中] [小]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的方向B.教育为谁服务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D.教育怎样培养人2、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杜威C.康德D.马卡连柯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作用B.主导作用C.决定作用D.发展作用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初等教育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6.“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功能。
A.个体性B.教育性C.文化性D.社会性7、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8、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教育管理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9、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10、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B.理解C.判断D.创造1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的责任交给地方。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1小教)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8、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以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9、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学制有三种基本类型:双轨制(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单轨制,分支制学制。
10、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1、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3、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11年中学教育学专项习题及答案2
2011年中学教育学专项习题及答案2(单项选择题)21.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 A)。
A.双向作用B.指导作用C.重要作用D.决定作用22.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B )。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2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D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DDCDB24.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D )。
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2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B)。
A.隐私权B.人身权C.名誉权D.荣誉权2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B)。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27.学校教育的基础是(B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28.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C)。
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29.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C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CDCAB30.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3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B )。
A 、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C 、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32.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B)。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ABACC3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A)。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南洋工学D.洋务学堂34.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A)。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常规管理35.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C )。
A.加减评分法B.操行评语法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D.模糊综合测评法36.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C)。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ABBCDD.形成性评价37.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 B)。
2011教育学辅导(四)
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 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 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目的 2、 狭义的教育目的 3、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4、 体育(1998) 5、 美育 6、 智育(1999) 7、 德育 8、 劳动技术教育(2000) 9、教学目标 10、课程目标
第四章知识细点
名词解释答题要领
力求准确——不必啰嗦着答上很多 关键词记忆 理解记忆
3、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P57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4、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 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的教育。P60 5、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 明素养的教育。P60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历年试题涉及题型: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题、论述题。 本章是重点章节,虽然页码少,但知识点 很多,需要仔细复习。
教育学二轮辅导
《学记》的教育思想P32
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 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提出 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3、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 张课内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辨正关系和“教严然后道尊” 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开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了 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让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 路径Biblioteka 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第一章
• • • • 学校的出现 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到制度化(学制) 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之 后)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003年1999年判断
•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园)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小学初中) •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 透的方向发展。(高中) •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大学) •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各国教育相互渗透、 高度融合)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一、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4、主张“在做中学” 5、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 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方 法。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1、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杜威指出,在教育理论的历 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内发论”,即 认为教育以自然禀赋为基础;二是“教育外铄论”,即认 为教育是克服自然的倾向,通过外力而获得习惯的过程。 后者就是传统教育所遵循的观点,前者提出后被发展成为 进步教育。) 2、几个反对和几个主张;P35 3、他主张的教育P35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三)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 重要条件 •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 重要指标 •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师生关系的类型
1、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 放任型;,民主型 2、教师的人格态型:P;A;C
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
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筑 2、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
习惯势力
3、其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 (二)、课堂内的环境: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 期待效应 Tip:花盆效应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 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 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 三者关系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 教育的起源 •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 • • • • • • • • 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远古教育 1、非独立性 2、 贫乏性 3、 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雅典:文士;斯巴达:军人) 1、 具有独立活动领域 2、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3、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
(二)、教师智能结构 1、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科 学知识 2、能力:预见能力;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 力 二、教师的角色 (一)、10个角色:教员(核心);领导者;人 类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青少年朋友;父母; 榜样;被攻击的对象;研究者;学校管理者 (二)角色冲突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教育学的创立
• 英国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 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小学教育学讲义知识讲解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教育学复习提纲201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教育:(中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包括精神和肌体上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活动或者说是外塑行为。
(西方)强调人生来就有特定的潜能,是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的消极的活动。
(二)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活动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善、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影响活动6.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1.生物起源论:沛西·能(英); (德)勒图尔诺,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
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3.劳动起源论:凯洛夫(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本质与争论(一)工具论与本体论1.工具论: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存在,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工具。
柏拉图,孔子,梁启超。
2.本体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亚里士多德(二)平等论与成层论1.平等论:教育是走向社会平等的现实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平等。
卢梭,贺拉斯·曼(“美国公共教育之父”)2.成层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使已有的社会不平等合法化。
鲍尔斯,金蒂思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一)孕育期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奥古斯汀《忏悔录》(二)诞生期英,培根实验归纳法。
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并将它解释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三)发展期杜威:现代教育学之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活动作业。
资格证 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103 真题与解析
2011年中学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B.泛智C.泛美D.泛德3.()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特朗普制4.完形一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以下不属于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韦特默B.考夫卡C.班杜拉D.苛勒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B.锻炼法C.说服法D.榜样法6.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7.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闯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提出这个理论的是()。
A.布鲁纳B.赞科夫C.杜威D.加德纳8.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
A.空问错觉B.时间错觉C.运动错觉D.视觉错觉9.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A.认识过程B.教师教的过程C.学生学的过程D.双边活动10.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这表现出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1.创造性思维大体都经历四个阶段,其中()也被称为灵感期。
A.准备期B.酝酿期C.验证期D.豁朗期12.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A.感知运算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3.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管理B.课堂情境C.课堂纪律D.课堂气氛14.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2011年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四章学生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无差别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无歧视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3.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 )。
A.名誉权B.荣誉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4.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6.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
A.管理能力B.组织能力C.教育能力D.教学效能感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C.先升后降趋势D.先降后升趋势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9.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B.长期性C.复杂性D.创造性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B.教育理论素质C.职业道德素质D.职业技能素质二、填空题1.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_____。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淆的言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格塞尔 内发论 孟子、格塞尔 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皮亚杰
孟子打嗝(格),有内而发 寻找落花(荀、洛、华),走出户外
第三章知识细点
二、名词解释(5个,每题3分,共15分) 1、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6、 发展关键期(2002年名词解释) 7、 最近发展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心理断乳期 9、 遗传 10、成熟 11、环境 12、外铄论(2000年名词) 13、内发论(1999年名词) 14、个性发展(2000年名词解释) 15、潜能(2006年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答题要领
力求准确——不必啰嗦着答上很多 关键词记忆 理解记忆
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 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 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P49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 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 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P51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P51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 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 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 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 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 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 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P51
第三章知识细点
三、简答题 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50◆ 2、 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55 3、 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56▼
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P4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P50——51 (1)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次是…… 人的 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 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 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 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 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 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 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P50 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 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P50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 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 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 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 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P53 8、心理断乳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 期”,或“心理断乳期”,意为这一时期儿童从心 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信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P55
2011年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学辅导 (三)
【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中不同的代表人物、主 要思想和观点;熟悉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重点 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并能根据具体事例 来区分属于身心发展的五个阶段;在了解遗传、 成熟、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 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熟悉教育对人类地位 的提升;识记内发论、外铄论、发展关键期、最 近发展区的概念;明确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 发展的特殊任务,能区分不同阶段学生个体的主 要特点和矛盾并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正确 进行教育引导。
6、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 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P51 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 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P51 8、 (格塞尔)提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决定 论。P52 9、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 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它具有 (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3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 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P54 11、(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P56
14、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 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 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P55 15、潜能:指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 志,是能够把未成熟人培养为成熟的人、 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 提条件。P54
9、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 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P52 10、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P52 11、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P52 1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 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 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P50 13、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 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 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P4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历年试题涉及题型: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题、论述题。 本章是重点章节,虽然页码少,难点少, 但知识点很多,需要仔细复习。
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知识细点
一、填空或选择 1、 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主要有(内 发论)、(外铄论)和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 用论。P49 2、 内发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美 国的(格塞尔)。外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 (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P50 3、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 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 种类型的人”,这是(华生)的观点。P50 4、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50 5、 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 心发展的(顺序性)。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