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听课笔记

二年级上册听课笔记

二年级上册听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二年级上册听课笔记:
课程名称:数学课
日期:2023年10月15日
授课老师:张飞老师
课程主题:加法和减法
一、课程内容: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学习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二、听课笔记:
1、复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即加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总和,而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2、学习了如何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品的总价和找零,或者计算数量和差异。

3、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了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例如将两个数字相加或相减,或者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5、注意到了一些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例如将减法的结果解释为正数。

三、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让我对加法和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我还注意到了一些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这也提醒我在解决问题时要小心仔细。

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交流中,这让我学到了更多知识。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5篇〕小学数学听课笔记1这次的停课已经完毕了,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感觉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是有的,进步的听课当中,我也听取了别的老师在上课期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让我翻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也让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解到了更多的教学方式,知道了,自己有哪些缺点,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开心的,也是值得一提的,这是停课期间,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教学方式,就是技巧,我在后面听课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做好哪些东西应该做好哪些教学规划学习到了很多珍贵的教学经历,我也有了一些心得。

首先在这次听课当中,我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听课当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式,也理解到了各种老师在教学当中发挥的一些才能,这就让我更加看清了自己在工作当中应该做好哪些,我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在挑战自己,我希望自己可以有所进步,这次的听课让我更加坚决了自己,也让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在听课这个过程当中是直接看到别人的教学经历,这也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吸收了很多知识,不仅仅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挑战,也是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这份工作已经不断地打磨了,我也让我在这个过程当中需求了足够多的经历,听课的过程虽然说比拟枯燥,但是我却感觉是非常充实的,也是感觉非常的有乐趣,可以看到别人的一个教学方式,对于我来讲是非常有趣的,也是有很大帮助,因为这其中直接牵涉到的别人的教学经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时刻都清楚自己在教学方式当中有哪些缺乏,需要做到哪些地方?有什么东西要改正,这都是我面对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我一定会加强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一个完善,也会进步自己的才能,做好了这些才可以有希望,在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中处理到位,积极的做好相关的工作规划,让自己时刻处在一个清醒的状态,下面保持好状态,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是非常好的,也是有一个正面的影响作用,让我也可以把控好时机,从这个听课过程当中汲取到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的。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笔记范文10篇(优秀3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 小学数学教师听课笔记范文10篇(优秀3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小学数学教师听课笔记范文10篇(优秀3篇)听课记录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基本形式是教学实录、教学评点,即教学意见。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小学数学教师听课笔记范文10篇,希望在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篇一一次听吴教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

下头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我的看法。

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

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

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我的学具。

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教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当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

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须的数学素养上课伊始,教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

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思路,可见教师在平时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研究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可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经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笔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笔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笔记一、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 第1课: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 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

- 教学过程。

-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学校课外活动的图片,如跳绳、踢毽子、打篮球等,提问学生想知道每个活动有多少同学参加吗?引出数据收集的话题。

- 新授。

- 教师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为例进行讲解。

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知道大家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一个一个地问同学。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记录方法,用“正”字来记录每个同学的回答。

例如,有一个同学说喜欢跳绳,就在跳绳对应的地方画一笔,当有5个同学喜欢跳绳时,就写成一个“正”字。

- 在收集完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

统计表的表头分别是“活动项目”和“人数”,然后将跳绳、踢毽子、打篮球等活动项目对应的人数填写进去。

- 练习。

- 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调查问题,如“你最喜欢的颜色”,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调查,并用“正”字记录,然后整理成统计表。

- 课堂小结。

- 教师强调数据收集整理的步骤:确定调查对象和内容、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如调查法)、用“正”字等方法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到统计表中。

2. 第2课: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教学过程。

- 导入。

- 教师展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关于“最喜欢的颜色”的统计表,提问学生从这个表中能知道什么。

- 新授。

- 教师以一个关于班级同学一周内吃水果情况的统计表为例。

统计表中列出了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以及对应的吃这些水果的人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问题,如“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吃苹果的人数比吃香蕉的人数多多少?”等。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例如,根据这个星期吃水果的情况,预测下星期学校食堂应该多准备哪种水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

2023年4月15日星期三,我参加了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的听课活动,以下是我的听课笔记:
1. 使用孩子熟悉的物件作为教具
老师使用了一些孩子熟悉的物件,如小球和积木等,作为教具教授数学概念。

通过实物与画面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

2. 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和性质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规律和性质。

这种方式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4. 使用互动性强的课程设计
老师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互动性,让孩子们参与到数学运算和解题中来,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孩子们更好地领会数学知识。

5. 加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通过口算和计算练习,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数学运算方法。

总的来说,这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教学生动活泼,方式多样,让孩子们感到非常有趣和有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解决问题(分段计费)》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一段与分段计费相关的实际情境,如:“同学们,你们坐过出租车吗?有时候我们乘坐出租车时,费用不是简单地按距离计算,而是有一个起步价,超过一定距离后,每增加一定的距离,费用就会增加一些。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段计费问题。

”1.2 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这样的计费方式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吗?我们该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这样的费用呢?”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思考出租车计费的经验,尝试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提出可能的计算方法。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情境,使学生对分段计费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激发了学生探究其数学表示和计算方法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理解分段计费概念•教师详细解释分段计费的概念,包括起步价、分段距离和分段单价等。

•教师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结构。

2.2 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信息,确定起步价、分段距离和分段单价等关键参数。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些参数,构建出计算总费用的数学模型。

2.3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段计费问题作为例题,并详细讲解如何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分段点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步骤。

2.4 学生练习•教师给出多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5 总结与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段计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

•教师给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提升解题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数学模型。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总结与提升问题,提高解题技巧。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通过总结与提升环节,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5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5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5 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方程的概念,如:“假设你手里有10颗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后,每个人得到的糖果数相等,那么每个人得到了多少颗糖果?”1.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引出未知数和方程的概念。

1.3 简要介绍方程的定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

•聆听教师的讲解,明确方程的定义。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方程的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聆听讲解,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2.1 方程的意义教师行为:•深入讲解方程的意义,强调方程是表示两个数学表达式之间相等关系的数学语句。

•举例说明,如“3x = 15”就是一个方程,其中“x”是未知数,“3x”和“15”是两个数学表达式。

•进一步解释方程的组成部分,即等号和两个表达式。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组成。

•通过例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例子,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组成,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2 方程的识别与构造教师行为:•给出一些数学表达式,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原因。

•引导学生尝试构造简单的方程,如“2x + 3 = 9”等。

•讲解构造方程的基本方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置未知数,并列出等式。

学生活动:•判断教师给出的数学表达式是否为方程,并说明理由。

•尝试构造简单的方程,并分享给同学。

•聆听教师的讲解,掌握构造方程的基本方法。

过程点评:•通过识别和构造方程的活动,学生巩固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掌握了构造方程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1.导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与方程概念的引出2.方程的意义•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组成:等号、两个数学表达式3.方程的识别与构造•判断数学表达式是否为方程•构造简单的方程•构造方程的基本方法四、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意义和构造方法。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四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四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例题:将-4,+3,+4,-____分成两组。

1·将-4、-____分在一组,将+4、+____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____分在一组,将-3,+____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____分在一组,把+4与-____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初中数学教研员听课笔记(3篇)

初中数学教研员听课笔记(3篇)

第1篇听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听课地点:XX中学八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听课人数:15人一、课堂基本情况今天上午,我有幸观摩了张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

张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二、课堂亮点1. 导入环节:张老师通过提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图纸、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过程:- 直观演示: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角形全等的特征,如边长、角度等。

- 小组合作: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课堂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

3. 总结环节:张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不足之处1. 课堂互动不足:虽然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效果有待提高。

2.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课堂练习环节耗时较长,导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未能全部完成。

四、改进建议1. 加强课堂互动: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优化时间安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个人感悟通过本次听课,我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课题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6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6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6 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回顾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1.2 教师展示一个梯形,并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是什么形状?我们该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识别梯形,并尝试给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初步想法或猜测。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回顾旧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同时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梯形面积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知识铺垫•教师简要介绍梯形的基本特征,如上下底、高等。

•展示一个与梯形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两者面积的关系。

2.2 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会得到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或想象拼接过程,教师辅助展示拼接后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它与单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梯形的面积是拼接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面积= (上底+ 下底) × 高÷ 2,并解释公式中各个部分的意义。

2.3 练习与应用•教师给出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梯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并强调公式中各项的对应关系。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典型题目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操作,验证教师的结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应用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1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听课笔记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1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听课笔记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听课笔记1. 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复习整数乘法的概念,并提问学生:“如果我们有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我们该如何计算它们的乘积呢?”•教师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如“你有一个苹果的1/2,然后你又得到了2个这样的部分,那么你现在总共有多少苹果的部分?”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1.2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关于整数乘法的提问,回忆整数乘法的知识。

•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于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初步想法。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记忆,并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主题。

•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表现出兴趣,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教师详细解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保持不变”。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演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如“3 × (1/2) = 3/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几何意义,如用图形(如线段图)表示分数乘整数的结果。

•教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练习题,并在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尝试解决例题和练习题,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学生通过练习,逐渐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

2.3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明确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加深了对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提纲式板书设计•一、导入:复习整数乘法,提出问题•二、新课内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几何意义解释:用图形表示分数乘整数的结果•例题演示与讲解•学生练习与指导•三、课堂小结:分数乘整数的应用与意义4.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分数乘整数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几个不同大小的角(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并询问学生这些角有何不同。

1.2 引导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分类,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角可以如何分类?为什么?”1.3 简要回顾之前学习的角的度量知识,强调角度的大小是通过度数来衡量的。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展示的角,并思考角的大小和分类。

•参与讨论,尝试对角进行分类,并给出分类的理由。

•回顾角的度量知识,为学习角的分类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角,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分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分类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2.1 讲解角的分类教师行为:•详细介绍角的分类标准,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给出每种角的定义和度数范围,如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等。

•展示示例角,并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强调角的分类是基于角度大小的,而不是形状或位置。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并掌握角的分类标准。

•跟随教师给出的定义和度数范围,对示例角进行分类。

•提问或讨论不理解的地方,确保掌握角的分类方法。

过程点评:•教师详细讲解了角的分类标准和定义,并通过示例角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听讲和练习,能够初步掌握角的分类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 巩固练习教师行为:•设计一些包含不同角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

•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收集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纠正。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对给出的角进行分类。

•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听取教师的点评和纠正,改正自己的错误。

过程点评:•练习环节的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角的分类方法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一、引言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逐渐深化的数学概念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是对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听课笔记,主要记录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们的反应以及个人的思考和体会。

二、课堂内容1. 数的认识在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提醒学生们对数的认识,并带领大家进行简单的数数游戏。

通过游戏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们逐渐理解了数的概念,认识到数可以用来计数、表示数量等。

2. 数的比较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 加法和减法随后,老师开始介绍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简单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且了解了运算的规则和性质。

4. 计量和度量老师在课堂上还讲解了计量和度量的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学会了使用长度、质量和容量等单位进行计量和度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图形与空间最后,老师引入了图形和空间的内容。

学生们通过观察不同的图形和实物,了解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并通过绘图和拼图等活动来锻炼对空间的认知能力。

三、学生反应整个课程中,学生们表现积极踊跃,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互动。

在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的环节中,学生们展示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计量和度量以及图形与空间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四、个人思考与体会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老师采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实物、图片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也很重要。

学生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1大数的认识:求近似数(例7)》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数学《1大数的认识:求近似数(例7)》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求近似数(例7)》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开始课堂前,教师询问学生:“当我们要表示一个非常大的数时,比如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但不需要精确到每一位,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1.2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求近似数”的概念,简要解释为什么要学习求近似数。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求近似数”的解释,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2.1 讲解近似数的概念教师行为:•详细介绍近似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强调四舍五入法的基本原则,并解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近似数的定义和四舍五入法的基本原则。

•跟随教师的例子,尝试自己判断并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2.2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师行为:•演示如何使用四舍五入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特别是当这个数位于两个整数之间时如何判断。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自行进行四舍五入操作。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操作步骤。

•积极参与练习,尝试使用四舍五入法来求近似数。

过程点评:•教师在演示和练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四舍五入法。

2.3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行为:•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估计某个城市的居民数量、计算某次考试的平均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求近似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并解释其合理性。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实际需求。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求解近似数,并解释其选择的原因。

过程点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1.近似数的概念•定义•应用场景2.四舍五入法•基本原则•操作步骤•实例演示3.实际应用•估计城市居民数量•计算考试平均分四、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求近似数的知识。

数学综合实践听课笔记

数学综合实践听课笔记

一、课程背景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数学学科为核心,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次听课,我将针对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详细记录。

二、课程内容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课程,如: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已知每个产品需要经过三个工序,分别为A、B、C。

每个工序的完成时间分别为2小时、3小时、1小时。

现在工厂需要安排一个班次完成这批产品的生产,请问如何合理安排每个工序的完成时间,以确保整个生产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寻找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与讲解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包括解题思路、数学模型、计算过程等。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4. 数学知识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如线性规划、排队论、统筹方法等。

5.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综合实践的应用。

例如,某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线性规划、决策树等,解决实际问题。

6.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1)收集与数学综合实践相关的资料,如书籍、论文、案例等;(2)针对某一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建模和求解;(3)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

7.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综合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次课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运用本次课程采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集合听课笔记

数学集合听课笔记

数学集合听课笔记一、集合的概念。

1. 定义。

- 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例如,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可以构成一个集合,所有的正整数也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在正整数集合中,1、2、3等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2. 表示方法。

-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例如,集合A = {1,2,3},这种表示方法适用于元素个数较少且容易列举的集合。

-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一般形式为{xp(x)},其中x表示集合中的元素,p(x)表示元素x所满足的条件。

例如,集合B={xx是大于2且小于10的整数}。

二、集合间的关系。

1. 子集。

-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例如,集合A = {1,2},集合B={1,2,3},那么A⊆ B。

- 性质:-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varnothing⊆ A(A为任意集合)。

2. 真子集。

- 定义:如果A⊆ B,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neqq B。

例如,集合A = {1,2},集合B={1,2,3},则A⊂neqq B。

- 性质: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集合相等。

- 定义:如果A⊆ B且B⊆ A,那么A = B。

例如,集合A={xx^2 - 5x+6 = 0},解得x = 2或x = 3,所以A={2,3},若集合B={2,3},则A = B。

三、集合的运算。

1. 交集。

-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A∩ B,即A∩ B={xx∈ A且x∈ B}。

例如,集合A = {1,2,3},集合B={2,3,4},则A∩ B={2,3}。

听课笔记20篇

听课笔记20篇

听课笔记20篇听课笔记1课程名称:数学分析授课人:李教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李教授详细解释了极限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数学分析中的重要性。

2. 李教授讲解了如何利用极限的定义来判断函数的连续性。

3. 李教授提到了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包括确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等。

4. 课程中还讨论了极限的一些性质,如极限的唯一性、局部有界性等。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数学分析中的极限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李教授的讲解非常清晰,让我对极限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实数完备性在数学分析中的基础地位。

听课笔记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授课人:张教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张教授讲述了先秦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2. 详细介绍了《诗经》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分析了《左传》、《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4. 讨论了汉赋、唐诗、宋词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张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被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所吸引,对《诗经》等经典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听课笔记3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授课人:王老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王老师讲解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了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讨论了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 分析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4. 讲解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自发反应的方向和熵的概念。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王老师的讲解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物理化学在化学反应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听课笔记4课程名称:英语口语实践课授课人:英语外教John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John让我们进行自我介绍,并鼓励我们大胆开口说英语。

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及可能性》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及可能性》听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及可能性》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多边形知识,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询问学生这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2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实际问题,引出多边形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性在决策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复习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被教师的引导吸引,对即将复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复习内容上,通过回顾和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多边形面积复习•教师首先列出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并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2 可能性复习•教师解释可能性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如何计算。

•教师通过游戏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可能性的存在和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性计算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场景。

2.3 综合应用•教师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将多边形面积和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和可能性的知识。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加深理解。

同时,教师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通过游戏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价值。

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多边形面积复习•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步骤与注意事项•一般规律总结•可能性复习•可能性概念•可能性大小计算•应用场景总结•综合应用•综合性题目练习•自主提问与解答四、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多边形面积和可能性相关的练习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今天上了一节小学数学课,老师讲了很多有趣的知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在课堂上做的笔记。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加法和减法。

她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两个概念。

比如,她说如果我手上有3个苹果,再拿来2个苹果,那么我手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当然是5个啦!这就是加法。

而如果我手上有5个苹果,我吃掉了3个,那么我手上还剩下几个苹果呢?答案是2个,这就是减法。

老师还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动手算一算。

我很认真地做了,感觉自己的加法和减法水平又提高了一些。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解了乘法和除法。

她说乘法就是把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相乘,比如2乘以3等于6。

而除法则是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比如6除以3等于2。

老师还用了一些图形来帮助我们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我觉得这样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

然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应用题,让我们动脑筋来解决。

比如,她说小明有3块巧克力,他想分给他的两个朋友吃,该怎么分呢?我们要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道题是小红有5颗糖果,她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她的3个妹妹,该怎么分呢?这就是一个除法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题目很有意思,让我在动手解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乘法和除法的理解。

最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知识。

她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可以是一种游戏。

她给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她还说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的大脑更加灵活。

我觉得这些知识很有意思,我要回家试一试这些数学游戏。

总的来说,今天的数学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老师讲解得很清楚,让我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还学到了一些数学游戏,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数学,争取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听课笔记

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听课笔记

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听课笔记一、听课基本信息今天去听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搭配课呢。

一进教室,就感觉那种充满活力的氛围,小朋友们一个个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讲台,感觉他们对这堂课充满了期待呀。

二、教学目标从这堂课来看呢,老师的教学目标还挺明确的。

首先是让小朋友们理解搭配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怎么去组合东西。

比如说,给几个不同颜色的球,让小朋友们明白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然后就是要让小朋友们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搭配的数量,像画图呀,列算式之类的。

这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呢,但也很有趣哦。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堂课的重点就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搭配的方法啦。

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明白这个重点,在课上举了好多好多例子呢。

像衣服搭配呀,有上衣和裤子不同的组合方式。

难点就是怎么引导小朋友们从具体的实物搭配,过渡到用数学算式来计算搭配的数量。

有些小朋友可能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但是老师很有耐心呢。

四、教学方法老师用了好多好玩的教学方法。

一是实物演示法,拿了一些小卡片,卡片上画着不同的东西,像水果啦,小动物啦,然后在黑板上摆来摆去,给小朋友们展示不同的搭配。

还有小组合作法呢,让小朋友们分组讨论,自己动手去摆那些小卡片,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他们发现了多少种搭配方式。

这种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的方法真的很棒,他们可积极了。

五、教学过程老师刚上课的时候,就拿出了一个装满小卡片的盒子,问小朋友们想不想玩个有趣的游戏。

小朋友们都大声说想。

然后老师就从盒子里拿出了三张画着不同水果的卡片,比如说苹果、香蕉和橙子,又拿出了两张画着不同小动物的卡片,比如小猫和小狗。

老师就说,咱们来给小动物和水果搭配一下,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呀。

小朋友们都开始踊跃举手,有的小朋友说小猫和苹果,有的说小狗和香蕉。

老师就根据小朋友们说的,在黑板上把这些组合用小磁铁卡片贴出来。

接着呢,老师又换了一些卡片,这次是衣服的卡片,有几件上衣和几条裤子,让小朋友们小组合作来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文昌市会文镇文林小学王大雄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 练习(口答)(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判断(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

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

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五)、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六)、布置作业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者:张尊敬课题:方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二、介绍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统计>听课记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两堆苹果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1.大象过生日图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1.统计鲜花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

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

(展示学生作业)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分三组来统计水果。

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2.合成大表。

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五.总结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