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钜作诠释之赏析
(精品)电子音乐介绍与赏析
![(精品)电子音乐介绍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c1321c0b1c59eef9c7b469.png)
发展:1940年代至1950年代
低传真磁性钢丝录音大约从1900年就开始使用。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电
子公司AEG发展出第一套实用化录音带系统“磁音机”K-1,并于1935年8月 在柏林国际广播展发表。磁带比唱片在录音技术上有更大的弹性,可以重新 再录,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后,磁带被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广播及有声电影。 磁性录音带为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及工程师在声音表现的能力上开拓了 一个广大的空间。录音带相对便宜而且非常可靠,它重制的保真性也比当时 任何的声音保存媒介更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如同电影胶卷般的操作可塑 性,而不像唱片一样死板。带子可以在录音或是播放期间减速、加速或甚至 倒带,因而常有着惊人的效果。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 乐的发展。 50年代,世界第一台用来演奏音乐的电脑CSIRAC。 1957年,MUSIC 成为 最早演奏电子音乐的电脑程式之一。人声编码器技术也同样是此领域的早期 主要发展项目。
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
舞曲的兴起:1980年代晚期,仅使用电子乐器制作的舞曲录音变为越来越受欢迎。
这种趋势持续至今,全世界的夜店都常态性地播放电子舞曲。当下,电子舞曲非常 受欢迎,存在着专属的广播电台与电视频道。 进展:其他的发展包括托德·麦克弗(来自MIT与IRCAM)为超级大提琴 (hypercello)而作的合成器乐曲《开始一遍又一遍》(Begin Again Again),那 是一台具有多个传感器以便量测大提琴家实体动作的互动系统。麦克斯·马修斯为了 即时节拍、动态及音色控制,发展一套可预先输入电子乐谱的“指挥”程式。莫 顿.萨布尼克发表一张多媒体的CD-ROM《我所有的蜂鸟都有借口》(All My Hummingbirds Have Alibis)。
2000年代与2010年代
浅析双排键如何诠释《俄罗斯狂想曲》
![浅析双排键如何诠释《俄罗斯狂想曲》](https://img.taocdn.com/s3/m/5b7877ff7f1922791688e88c.png)
浅析双排键如何诠释《俄罗斯狂想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所音乐学院开设了双排键专业的相关课程,至今已在我国高校得到普遍的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看到很多双排键演奏者的优秀作品,这一新兴的电子乐器逐渐被大众接受、认可。
双排键作品可大致分为流行作品、古典作品与复调作品。
《俄罗斯狂想曲》这部双排键作品是根据同名手风琴独奏曲改编而来的。
曲风明快、活泼,充满了鲜明的俄罗斯音乐风情,乐曲较长,节奏多变。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不但要注意对于手风琴演奏特点的模仿,还要注意乐句的划分对于曲风的影响。
一、《俄罗斯狂想曲》第一部分的演奏技巧第一部分是作品的引子,这个部分节奏较快,同时标注了Vivace(活泼的、欢快的)的表情记号。
音色模块1中,加入了打击乐的音色,右手、左手、脚键盘,使用相同的节奏型和音,不同的是进入的先后顺序,此种叠加的演奏方法,突出了引子部分的主体旋律。
在触键方面,第一进入的右手要在L.K.(下键盘)上演奏,触键要短促、有力,使用音前重音,不要在触键后再对键盘施加重力。
之后进入的左手加入配合右手的相同节奏的和弦,使乐曲的和声效果更加丰满。
最后进入的脚键盘使用定音鼓,这里的定音鼓增加了滚奏效果,音量会随着触键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音色模块1中的结尾处,右手使用了一个刮奏,注意在刮奏时,左手要转到U.K进行刮奏,刮奏时要清晰,明快。
在音色模块15中,作品改变了节奏型,转为附点节奏,此种节奏型更加欢快,充满了动感,同时左手在每一拍的后半拍进入。
脚键盘虽然使用鼓的音色,但在表情记号上使用的是跳音,在演奏脚键盘时,注意不要用大腿带动脚的移动,此处要使用脚踝带动脚的迅速移动。
在引子的这个部分中,不仅要注意触键的不同方法,还要格外注意对于节奏的控制,右手附点的快速节奏型再加上脚键盘的鼓点,很容易越弹越快,一定要在此处控制好速度,否则会导致引子部分与后面的主体在速度上脱节。
二、《俄罗斯狂想曲》第二部分的演奏技巧第二部分是作品的主题。
电子音乐作品《醉舞记》的创作理念
![电子音乐作品《醉舞记》的创作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cb78d610b4c2e3f572763fa.png)
电子音乐作品《醉舞记》的创作理念作者:张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以作者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醉舞记》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实践经验和手法,并对电子音乐与唐朝歌舞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子音乐;音乐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识码】A一、电子音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电子音乐是当今音乐的重要分支,是主要依托电脑及多种电子设备来制作的音乐。
电子音乐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作曲家使用的声音素材,更进一步丰富了聆听者对作品的声音感知。
随着电子音乐制作条件的提高,制作空间的拓展也给了欣赏者更广泛的艺术想象空间。
这种音乐形式与传统音乐艺术相辅相成地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托。
民族器乐中以电子音乐元素为背景的艺术创作实践,打破了民乐单一模式的音乐语言表达模式,为传统的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也成了当今的一种的潮流。
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发挥各自特点,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以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为基础,创造出丰富的音色。
这些音色可以保持民族音乐的音乐特点。
同时,这些音色也可以通过变形手段完全打破民族乐器的声学特性,成为一种崭新的音色。
二、《醉舞记》的创作背景电子音乐作品《醉舞记》是作者本科学习过程中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灵感来源于唐朝的歌舞,也是为舞蹈所创作的音乐,主要体现了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结合实践来表现民族音乐。
且作品着重对打击乐软音源的运用进行了尝试。
《醉舞记》主要以作者本人学习实践的经验为基础,以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电子音乐结合的优势,电子音乐对唐朝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为特点所创作。
三、《醉舞记》音乐结构(一)《醉舞记》的创作主题《醉舞记》整首曲子全部用西洋乐器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
整首曲子只用了四种软音源,且着重对打击乐的使用。
分别呈现了开场、主题、过渡I、过渡II、回到主题、结束,六个部分。
试析音乐作品诠释的美学特质
![试析音乐作品诠释的美学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01d8f00f81c758f5f61f67f6.png)
试析音乐作品诠释的美学特质作者:陈果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内容提要]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演奏家在音乐诠释上是否完全忠于原作曲家的观念一直困惑着现代演奏家。
现代表演实践几乎将作曲家的乐谱奉为圣典。
他们往往徒劳地去追求作曲家乐谱的原样再现,这种局面威胁了音乐生活,使许多青年表演家离音乐精神越来越远,阻碍了演奏家们个性的发挥,使得演奏出来的音乐千篇一律。
本文通过解析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演奏大师们不同的演奏版本的比较,来揭示演奏艺术诠释的特殊性,让现代的演奏家对古典音乐的诠释有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诠释/忠于原作/个性/审美/创新中图分类号: 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2-0098-5引言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家、教育家大卫·杜巴尔曾经对现代音乐表演实践予以批评,他说:“现代表演实践几乎将作曲家的总谱奉为圣典,信赖总谱的每个铅字被视为对作曲家的尊重。
这种风气再加上唱片制作毫发不爽的完美,助长了音乐诠释的千篇一律。
这种局面威胁了音乐生活,使许多青年表演家离音乐精神越来越远。
”[2]现在市场上经常看到一些原版引进的乐谱,从而去了解作曲家手稿中最真实的术语,追求某首奏鸣曲那个时候的演奏速度。
这样的结果是助长了音乐诠释的千篇一律,本文通过对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的阐述和不同版本的演奏来揭示诠释的特质,为现代演奏家解除困惑。
一、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一)感性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艺术家精心思考、选择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界中不存在,是创造性的声音,具有非自然的属性。
音乐的声音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的手段,仅限于艺术范围之内,它的感性材料不具有明确含义,是非语义性的。
当声音被艺术的组织起来时,会产生一些象征性,但不能明确表示概念,不具有语义,音乐的魅力也正由于其不确定性无概念性而具有让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语言文学可以直接地表现现实世界,文学语言本身是以普通语言为基础的,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确定事实的发生,因为语言具有显见的语义性。
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
![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f16a81360cba1aa811dad1.png)
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作者:董策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的应用类电子音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
但是,我国的应用类电子音乐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因此与发达国家的电子类音乐作品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本文对我国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提高我国的电子音乐作品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关键词】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作品创作;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本文首先分析了人们对应用类电子音乐的需求,然后对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发展规律,进而拓展我国应用类音乐作品的创作空间,提高音乐作品创作质量。
一、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作用及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领域也变得非常活跃和宽广。
电子音乐作品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环境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活跃了气氛,同时也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音乐享受,所以电子音乐作品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好社会价值,人们对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电子音乐作品具有以下几个作用和特点。
(一)电子音乐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可以活跃应用场所的气氛应用类电子作品创作的最初作用是为了满足某一社会群体的需要,重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消费娱乐使用。
例如,现阶段人们在办某一类主题活动的时候,就需要运用音乐的形式来活跃现场气氛,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而活动目的不同,活动的对象不同,所用活动的音乐也就不同,因此电子音乐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
比如,在正式场合的时候,就需要搭配一些庄严肃静的电子音乐,从而衬托出庄重的气氛,体现出活动的庄严。
比如一些国家会议等,用的就是庄严肃静的电子音乐,让参会者感到会议的隆重与庄严。
再比如娱乐性场所,所用的电子音乐是比较高昂而激荡的音乐旋律,强烈而又短促的节奏感,另外用一些简洁明快、郎朗上口的歌词,这样的电子音乐能更加调动人们的情绪,让人们产生欢快的气氛,从而烘托活动的气氛。
faded赏析
![faded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8e10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2.png)
faded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Faded》这首歌曲及其创作背景
2.歌曲主题:探讨《Faded》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音乐风格:分析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4.歌曲影响力:介绍歌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5.结论:总结《Faded》这首歌曲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Faded》是一首由挪威电子音乐制作人 Alan Walker 创作的歌曲,收录于他的首张专辑《Different World》中。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
于他曾经看过的一部关于一位老奶奶的纪录片,该纪录片讲述了老奶奶的生活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在歌曲中,Alan Walker 通过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传达了珍惜当下、拥抱生活的主题思想。
《Faded》的音乐风格属于电子音乐,其中融入了神秘的氛围和激昂
的旋律。
歌曲的节奏感强烈,旋律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歌曲中的人声部分也非常出色,与音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种空灵的氛围。
整首歌曲在听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使得听者很容易沉浸其中。
《Faded》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这首歌曲不仅在各大音
乐排行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成为了许多大型活动和庆典的背景音乐。
此外,《Faded》还吸引了许多知名 DJ 和制作人进行混音和翻唱,使得这首歌曲的音乐魅力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总之,《Faded》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电子音乐作品。
它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主题思想,向人们传达了珍惜当下、拥抱生活的重要信息。
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及审美思考
![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及审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76dab0aaaea998fcc220edf.png)
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及审美思考作者:王瑗瑗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0期【摘要】在电子技术发展以及应用的过程当中,通过音乐和电子技术的整合产生了电子音乐,与当前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我国在推動电子音乐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认真分析电子音乐的创造特征以及审美要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借鉴以及创新的方法来推动电子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音乐艺术的长足进步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电子音乐;创作特点;审美【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电子音乐是传统音乐和现代科技技术整合的创新成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更让传统音乐迸发了巨大的创新魅力。
电子音乐是年轻以及富有活力的,形成了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补充,而且二者也在相互影响和依托。
电子音乐的创作特征具有独特性,其审美更是彰显着个性色彩,虽然在我国的产生时间较晚,但是有了现代科技的融入,电子音乐已有燎原之势。
本文将对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及审美进行探讨。
一、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一)与传统乐器创作相结合我国具有深厚的音乐底蕴,传统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大量的传统乐器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增添了色彩,使得传统音乐的创造更富民族特色。
当前电子音乐创作正在快速发展,虽然现代科技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传统乐器的应用仍然存在。
电子音乐的创作者在创作环节会根据实际需求把传统乐器融合其中,以便更好地展现出传统乐器的特色,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电子音乐在艺术表现方面较为僵硬,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通过把传统乐器和电子音乐创作结合起来,提高了电子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情感表达方面更加细腻和深刻,体现出了现代音乐的艺术魅力,彰显出创作方面的民族特色。
(二)以和谐为音乐创作理念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最具代表性以及影响力的是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当中倡导以和为贵,和谐的理念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浅析凯佳·萨利亚霍的电子音乐作品《NoaNoa》
![浅析凯佳·萨利亚霍的电子音乐作品《NoaNoa》](https://img.taocdn.com/s3/m/46d4ca6d50e2524de4187e84.png)
浅析凯佳·萨利亚霍的电子音乐作品《NoaNoa》作者:李欣炜刘奇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作品《NoaNoa》的深入剖析,梳理与研究传统音乐融合电子音乐。
这部《NoaNoa》从创作层面来说,作曲家凯佳·萨丽亚霍对传统作曲的严谨及其大胆的尝试用新手段进行创作让其具有较高研究的价值。
萨利亚霍的电子音乐给人以奇幻、缥缈之感,她用自己的个性写作手法精确的传达着对音乐的追寻。
从对《NoaNoa》这首作品的分析中,让学者创作混合型电子音乐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整理分析完也可以更好吸取其创作技巧、思路的精髓。
关键词:NoaNoa;混合类电子音乐;凯佳·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80-02一、前言凯佳·萨利亚霍1952年出生在芬兰,她从小接受芬兰文化的熏陶,使得她有着丰厚的成长土壤。
芬兰专业音乐开始丁19世纪后半叶,在沙俄统治后期和独立后陆续成立了几所音乐学院,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1882年成立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
萨利亚霍在少年时期进入西贝柳斯音乐学院①学习作曲,后又进入德国继续学习作曲技术理论。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刚好是电子音乐的兴起阶段,电子音乐在法国流行起来,萨利亚霍便前往法国学习计算机作曲,她首先将磁带音乐融入她的作品中,接着她致力丁研究现场音乐技术。
她擅长于运用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手法相融合,使得作曲家的音樂语言拥有独特个性,成为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有机结合的典范。
《NoaNoa》创作丁1992年,是为长笛而作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
作曲家的初次灵感来自丁自己的芭蕾音乐Maa,她想对长笛进行创作,用夸张的手法进行素材开发,并且叠加使用。
长笛是萨利亚霍所喜爱创作的乐器之一,她认为长笛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可塑性,包括其音响效果、吹奏技法等充满着神秘感,《NoaNoa》这部作品也是她使用突破性的方式米对长笛进行创作,且与真实人声的融合。
《音色与织体:电子音乐》解读及所感
![《音色与织体:电子音乐》解读及所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2a9e1de87101f69e31958c.png)
《音色与织体:电子音乐》解读及所感作者:林雪瑾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的音乐,对于大部分人也包括笔者来说,其实是有些许陌生的,在老师课堂上,或在电影配乐中,20世纪给笔者的听觉印象是奇特的,若与经典的巴洛克、古典或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比较的话,能让人说出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音色的最大不同。
本文是以库斯特卡所著的《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一书中第12章《音色与织体:电子音乐》为主要阐释内容,依据章节写作顺序进行了知识点的精细整理与解读。
在文章最后,对电子音乐发表了笔者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20世纪音乐;电子音乐;库斯特卡在《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一书的引言中作者就说了,音色是20世纪音乐最重要的发展。
允许使用任何能被想象得到或能用声学术语表示的任何声音。
要说,电子音乐的应用呢?在商业音乐中,它的影响更大,如摇滚乐、电影音乐、广告配音等等。
若要了解电子音乐的产生,必须了解它的大致历史,电子音乐的开始至少可以追溯到1906年卡希尔在纽约市的电子大厅安装了200吨重的电风琴,也就是哈蒙德电风琴的先驱。
但电子音乐的现代历史真正开始于1948年~1949年法国的皮埃尔·舒费尔和皮埃尔·亨利的首次研究以及磁带录音机的发展。
作者是位很有心的学者,在对电子音乐一窍不通的读者面前,作者在讲解电子音乐之前,对与音乐声学有关的名词作了介绍,并且很形象明了。
在音乐声学基础知识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音高、音量、包络线以及音色的概念,在涉及这些概念的同时,也注入其他知识的讲解,如泛音列。
对这几个基本概念的讲解,并不是枯燥地定义,而是真实介绍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很具象的描述。
例如,声音其实是我们的耳鼓对空气压力的反应,空气压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间隔,变化的频率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我们称为音高。
作者用不同的曲线图来表示声音的各种概念,直观明了。
音乐声音最复杂的特征就是音色,所以引申出泛音列的概念。
《冬天里的一把火电音名曲赏析》
![《冬天里的一把火电音名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93bb1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a.png)
《冬天里的一把火电音名曲赏析》1.If I Could Fly - Oceanlab(《海之赛莲 Sirens of the Sea》)(海洋实验室 Oceanlab)《Sirens Of The Sea》浸透了Balearic感觉,是一张混合了Oceanlab所有优秀单曲的合辑,拥有难得的深度、多样化和宁静之美,展示组合的作曲作词水平。
2.Children (Orginal Version)- Robert Miles(《梦之领地 Dreamland》)(罗伯特迈尔斯 Robert Miles)在瑞典出生的Robert Miles,在九十年代以一曲《Children》大受人们瞩目。
横扫瑞典和欧陆,动感舞曲中带有x-files玄疑色彩的robert miles,当时他强调用旋律打破乐坛上的旧框框,结果大获成功。
Robert Miles的专辑呈现的是一种梦幻的氛围。
在加入了女声之后,更使专辑增色不少。
他的音乐的特色是没有强烈的节拍,有别于Euro Beat的感觉,而作为一名钢琴师,他更愿意通过键盘来实现他煽情的效果。
这也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3.In The Beginning - Green Sun(《梦之元素 Dream Elements》)(绿太阳 Green Sun)Green Sun(绿太阳)是一个以chill-out, new age为风格的电子音乐project,其制做人是来自以色列作曲家Michael Hefetz。
《 Dream Elements梦之元素》沿惯了以往的风格,以电子乐为主,融合了时尚的音乐元素,梦一般的旋律令人无比放松。
4.Lucifer - Trance Atlantic Air Waves(《声音的能量The Energy Of Sound》)(Trance Atlantic Air Waves)5.Dance With the Devil- Trance Atlantic Air Waves(《声音的能量The Energy Of Sound》)(Trance Atlantic Air Waves)《The Energy Of Sound 声音的能量》,极佳的电音remix作品。
从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看实验电子音乐创作手法
![从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看实验电子音乐创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4cdd5443323968001c921a.png)
从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看实验电子音乐创作手法【摘要】本文将从《为一个人的交响》这首作品分析入手,从这一具体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中探究具体音乐时期的创作手法和技术特点。
通过对其技术特点和创作手法的分析来找到一些电子音乐的一般创作手法和创作构思。
最终把这些手法加以变化的灵活地运用到我们新时期,新的技术手段(计算机音乐平台)下的纯粹电子音乐作品创作当中。
【关键词】具体音乐;《为一个人的交响》;皮埃尔・舍费尔;电子音乐创作常常有人问道:“什么是电子音乐,哪些属于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是如何产生的?”等等类似的诸多关于电子音乐的概念、类别及创作的问题,由此可见,电子音乐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品种”,新鲜到即使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对这个领域不大了解。
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电子音乐可能仅限于MIDI。
但是MIDI只是电子音乐里的一个很普通的技术,并不能代表电子音乐的全部。
电子音乐是任何在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等硬软件平台所产生的电子音响响,并运用了相应的电子音乐创作手段创作而成的音乐。
电子音乐诞生以来的近百年时间经过了多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人物,分出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在这里,本文仅以1945到1960年期间的具体音乐为研究对象,既而总结出实验性电子音乐的一般创作手法。
一、1945年到1960年具体音乐时期(一)具体音乐具体音乐(Concrete Music),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的巴黎,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具体音乐代表人物皮埃尔・舍费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处于初创和实验阶段的具体音乐,以其创新和打破传统为重点的理念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验。
它最早把噪音全面地纳入音乐表现的范围,极大地扩展了音乐的表达的空间;它最早使用了电子技术直接创作音乐,改变了千百年来作曲家手写乐谱,演奏家照谱子演奏音符的音乐创作流程;它最早实现了音乐会现场无人演奏的新的音乐会形式;在舍费尔先生的带领下,法国五十到六十年代具体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涌现了皮埃尔・亨利(P.Henry)、吕克・费拉利(L.Ferrari)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作曲家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电子管风琴上探戈音乐的编曲特征与演奏分析
![电子管风琴上探戈音乐的编曲特征与演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4dbd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6.png)
电子管风琴上探戈音乐的编曲特征与演奏分析电子管风琴是一种以电子技术模拟传统风琴音色的乐器,它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适合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
探戈是一种源自阿根廷的舞蹈音乐,具有浓厚的情感和激情,常常被用来描述爱情和情感的起伏。
将电子管风琴和探戈音乐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展现出风琴独特的音色特点,还可以表现出探戈音乐的热情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音乐编曲特征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电子管风琴上探戈音乐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一音乐形式的理解。
一、编曲特征2.节奏与和声探戈音乐的节奏和和声非常独特,通常以四分之三或二分之四拍为主,具有明显的拉丁风情。
在编曲中,可以通过风琴的节奏变化和和声的处理来突出探戈音乐的独特氛围,使音乐更加富有情感。
3.旋律的处理探戈音乐的旋律通常具有激情和浪漫的特点,富有变化和张力。
在编曲中,可以通过风琴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的变化来表现这些特点,使旋律更加动听和感人。
二、演奏分析1.手法与技巧在演奏电子管风琴上的探戈音乐时,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手指和脚踝的技巧,以表现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对于风琴音色的变化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手法,通过控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来使音乐更加生动。
2.表现力与情感探戈音乐富有激情和情感,演奏者需要通过风琴的表现力和情感投入来表现音乐中的感情。
通过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和技巧处理,使音乐更加动人和感人。
在总体上,电子管风琴上的探戈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通过灵活的编曲和技巧处理,可以更好地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热情。
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使音乐更加生动和动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能够加深对电子管风琴上的探戈音乐的理解,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喜爱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浅谈电乐对的诠释作用
![浅谈电乐对的诠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13582733d4b14e84246895.png)
浅谈电音音乐对的诠释作用—一、配乐音乐的使用原则音乐的创作又叫配乐,这个名称隐含着音乐的使用原则,它绝不能脱离开存在,而是要紧密配合的主题和风格,保证和的具体场景情节在情绪上的一致性。
在艺术中,音乐的作用极为重要。
音乐可以突出主题,是风格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丽人生》中,多拉为了与丈夫、儿子在一起,毅然踏上前往的列车.在《布达佩斯之恋》中,主题曲《忧郁的星期天》出现不下十次,既推动了情节的,又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ﻭ音乐可以渲染情绪、增强感染力.表达用语言和行动都难以准确传达的情感,是音乐的功能,也是音乐的功能.在《》中,古典音乐的精妙运用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成为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尾,站在甲板上的女主人公望着满天星斗,思绪万千.突然船上传来悠扬的钢琴声,这琴声令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蜷缩在墙角痛哭起来,因为她意识到这个男人已是她一生中挚爱的。
钢琴弹奏的是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一首圆舞曲,曲中弥漫着思乡的情绪,主旋律极为感伤.因为肖邦和本片的主人公一样有着为情所伤的经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唯美感伤的音乐风格与的主题非常契合。
此处的音乐不仅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人物的情绪,还成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剧情的不断.《天使艾米莉》中的音乐犹如飘荡在春日秋千上,拂而而过。
ﻭ配乐师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等乐器创造出轻松随意、层层叠叠、浪漫又愉悦的音乐,构成艾米莉童话般的世界。
其中的手风琴那浪漫温情又极富韵律感的音乐令人久久难忘。
它特有的清雅、悠扬和古典也成为浪漫情怀的标志。
无调、不的现代音乐常令人感到焦虑不安.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无论在音乐内涵、旋律、曲式、演唱、演奏方式乃至乐器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音乐能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更能为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小鞋子》中,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音乐贯穿始终,时刻提醒着观众故事发生在遥远的,那是一个信奉教的神秘国度。
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
![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a191c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a.png)
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刘思军【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当下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经进入计算机编程时期,Maxmsp平台的出现,确立了计算机情境下的全新层面,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彰显了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的时代追求及民族自觉性。
吴粤北在《嗟叹之Ⅱ》中依照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运用计算机Maxmsp编程的技术路线,融入深层次的东方文化概念,将计算机的情境与文化的传承完美结合,彰显出东方意蕴在电子音乐中的美学存在感。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usic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at present, and that the emergence of Maxmsp platform established a new level of computer situation, the“Oriental context”in the work of Chinese electronic music showed the era of the pursuit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possessed by the composers duringthis period. Based on the creative idea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Wu Yuebei created Jie Tan (Lamentation) II, which used of computer Maxmsp programming technique, incorporated ideas of oriental culture in deeper level, made the computer situation with cultural impart and inherit together perfect, showed the aesthetic exist sense of Oriental implication in the electronic music.【总页数】8页(P27-34)【作者】刘思军【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4.5【相关文献】1.风从东方来——林海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分析 [J], 解芳2.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J], 刘思军3.风从东方来——林海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分析 [J], 解芳;4.风从东方来——林海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分析 [J], 解芳;5.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东方意蕴的传承——参加中国钢琴音乐周有感 [J], 韦柳春;甘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韋辛 格之 Į 詮 釋 įĶ 聽覺樂 譜 ķ ĞAural Scoreğ是自從史托克豪森 的Į電子研究二į樂譜之後Ă極少 數被製作成樂譜的電子音樂Ă它或 多或少地提供人們對此作品在分析 與欣賞上之參考Ą
三、技術使用 Į詮釋į一曲之創作使用了 幾乎 所有之電子音樂 技術 與一 部 分 的 磁 帶技術 Ğ Schrader, 1982, p.97ğĂ這些技術包含了環行調 變ĞRing ModulationğĈ把單 一音訊與另一音訊互相結合來 改變他們之聲音ć同步並疊法 ĞSynchronization overdubbingğĈ 在另一個聲音之上並疊不同 聲音材料之手法ć反響效果 ĞReverberationğĈ塑造電子音樂
驗Ą李給替同時也對語音學領域進 行大量的研究Ğ這也許是受到史托 克豪森的影響ğĂ語音學的研究與 電子音樂有著直接的關係Ă兩者都 重視聲音的噪音內涵ă封波的特徵 與泛音頻譜的分布等方面的研究Ą 李給替在語音學以及磁帶技術的經 驗Ă奠定了日後他創作電子音樂的 深厚基礎Ą 在語音學的研究過程當中Ă 他聽到了許多類似語言音調之各式 聲音姿態與音色Ă於是決定創作一 首Ķ想像式之電子音樂對話ķĄ他 嘗試將各式的電子聲音姿態及音色 與人聲之獨白ă對話或多人爭論作 一連結Ă透過電子音樂Į詮釋į的 創作Ă將人類言語與音樂之間建立 起一個 橋樑 Ă 最 後 Ă 把 種種人 類 語言的面相 清楚 地 Ķ 詮 釋 ķ 出 來 ĞWehinger, 1970, p.19ğĄ 肆、作品分析 一、音樂視覺化 一如上述Ă大部分的電子音 樂並沒有任何之記譜或樂譜Ă電子 音樂作品基本 上屬 於一種 Ķ 無 樂 譜ķ的音樂類型Ă一大部分仍只是 存在於磁帶或光碟上Ą面對沒有記 譜 之 情 況 Ă 要對它 進行分 析 與 欣 賞Ă實在有些不易Ă因此需要一些 方法將電子音樂作視覺化的呈現Ą 本文之研究與分析依據Ă主要是借 助於一種電腦上聲音之視覺化呈現 方式 ę 聲圖Ğsonogram ğĂ如圖 1 所 示 Ą 聲 圖 顯示 的 垂 直 軸 代表 聲 音之 頻率 Ğ Hz ğ 高 低 Ğ 音高 ğ 分
圖 Į詮釋į第小段的視覺化呈現ę聽覺樂譜
不 同空 間 效果 ć 速 度 改變 Ğ Speed changeğĈ連續改變磁帶速度Ă產 生 滑 音 效果 ć 封 波 Ğ Enlelope ğĈ 封波整型產生連續性的力度變 化 ć 多 音軌 Ğ Multi-track ğĈ 分 配聲源之空間座落位置ć磁帶 剪 接 Ğ cutting and splicing ğĈ 磁帶片段之剪短或拼接ć聲音 向位ĞpanningğĈ產生聲音之 空間與位置之移動變化ć濾波 Ğ filtering ğĈ 改變聲 音之 頻 譜內 涵以變化聲音之音色Ą 四、音高設計與混合音建構 Į詮釋į與史托克豪森的Į研 究第二號į有著類似的電子音產生 方式Ă兩者均使用了電子加法合成 Ğadditive synthesisğ技術於電子音 的建構上Ă兩者的不同只在於音律 的設計方式不同ĄĮ研究第二號į 先 以 頻率 100Hz 重覆 相 乘 以 1.07 的 方式產生一系列的音高 Ă 再經由 加法 合成 而得到 混 合 音 Ă 而 Į 詮 釋 į 的 許 多 諧 波 頻 譜 Ğ harmonic spectrumğ是分別由相差63Hz
一Ă此作品創作於1958年Ă長度是 3 分 47 秒 Ą 李 給 替 在 Į 詮 釋 į 之創 作上Ă是將一個抽象概念與一個特 定的音樂結構結合在一起Ă此抽象 之想法是一種Ķ想像式之對話ķĂ 透過此想法導向於聲響元素的特別 形變與處理Ă最後Ă將它與一種非 常個人式的音樂結構設計與安排結 合Ą 在聲響結構設計上ĂĮ詮釋į 一曲是音樂史上最複雜的電子音樂 作品之一Ą李給替將聲音依特徵分 類Ă然後以個人非常獨特的手法Ă 將 聲 音 組成 從所謂的 Ķ 文字 ķă Ķ單詞ķăĶ語言ķ至Ķ句子ķ等 不同長度單位與脈絡意義的結構片 段 Ă 最 後 依 據這些 片 段的音樂 潛 能Ă將人類語言以電子音樂表現出 來Ą 此作品在語音學上之著墨顯 示了Į詮釋į與德國作曲家史托克 豪森 之 Į 青 少年 之 歌 į 在創作想 法 上 的相似 性 Ğ Schrader, 1982, p. 97ğĂ後者 使用真實人聲Ă而Į詮 釋į則完全以純電子聲響為素材來 虛擬人聲的對話Ą若把此作品相較 於法國作曲家亨利的具象音樂作品 Į聲樂練習曲įĂ它更說明了後來 作曲家對語言結構潛力的認知的確 是相對地增加不少Ą 參、《詮釋》之創作背景 在開始創作Į詮釋į之前Ă 李給替在西德電台電子音樂工作室 Ğ WDR ğĂ 以電子 合成技術 以及 磁 帶技術 在 聲 音 上 作了大 量 的實
布ć橫軸代表聲音發生的時間點與 時值長度ć顏色之深淺代表聲音發 生時間點上之振幅大小Ğ力度ğć 垂直軸顯示泛音分布之廣度與形態 Ğ音色ğĄ圖1是Į詮釋į第8小段 的聲圖呈現Ă聲圖清楚地顯示此段 不僅包含多種的線性諧波樂音Ğ頻 率垂直軸上之直線分布ğĂ還摻雜 許多短小點狀式的各種噪音ă脈衝 噪音聲響Ğ時間橫軸之各種點狀分 布 ğĂ 而力度在 1:42 與 1:48 兩 處 相 對明顯地加大許多Ğ整體顏色之深 淺分布ğĄ
ᓮ༽ᖆ
,UI[Y/YY[K
電子音樂鉅作《詮釋》之賞析
曾毓忠
Che-Wei CHANG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The Appreciation of Great Electronic Music Work“Artikul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壹、音樂藝術表現之新模式 電子音樂屬於現代音樂的一 個 支 流 Ă 它不 同 於現代器樂音樂 就 如 同 電 影 不 同 於 傳 統戲 劇 一 般 ĞRisset, 2004ğĄ然而Ă此一新的 音樂卻很少被音樂學家ă理論家ă 研究者以文字作充分的討論Ă更遑 論是對它的欣賞Ą究其原因Ă不僅 是因為它是音樂藝術表現上的一種 新形式Ă而且它在創作模式上也相 當不同於以音符與節奏為依據的傳 統器樂音樂ć再者Ă它通常由極豐 富寬廣之電子合成聲音建構而成Ă 這種音樂形式很難用大多數人可以 理解的傳統五線譜來記錄Ă這些因 素導致它很少被人們所討論Ą 在國內Ă對於電子音樂的分析 與研究更是極度地缺乏Ă大家對此 一新的音樂形式也是相當的陌生Ă 因此Ă它是一個亟待大家來共同開 發的新領域Ă唯有透露大家對此議 題之共識與努力Ă方能加強國人對 於電子音樂之認識Ă提昇對於電子 音樂欣賞的興趣Ą由於篇幅之限Ă 本文將僅針對匈牙利作曲家李給替 所創作之 重 要電子音樂 鉅 作 Į 詮 釋į一曲進行分析Ă期透過本文拋 磚引玉之探討Ă能或 多或少地幫助 人們瞭解電子音樂的創作手法ă技 巧ă聲響建構方式Ă以及作品中之 美學表現Ą 貳、《詮釋》結合音樂與人類語言 Į詮釋į是匈牙利作曲家李 給替所創作之少數電子音樂作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