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精品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唾液淀粉酶在消化道中的作用;2.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过程;3.实验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麦淀粉、盐水、试管、滴管、滴定管、酒精灯、蒸馏水、玻璃棒;2.教学课件、教学实验大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师生讨论消化道对淀粉的消化过程,并引出唾液淀粉酶在消化道消化淀粉的作用。
2.理论讲解:(1)讲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原理: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分子。
淀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唾液淀粉酶能够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
(2)讲解唾液淀粉酶的特点:唾液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分泌,适宜的pH值为6.7-7.0,温度适宜范围为37℃左右。
3.实验设计:(1)实验步骤:a. 准备10ml盐水和1g小麦淀粉;b.将小麦淀粉溶解在盐水中,搅拌均匀;c.取一部分淀粉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稀释;d.分别取几滴唾液于两个试管中,摇匀;e.将试管放置于酒精灯加热槽中,加热5分钟,观察淀粉的消化情况;f.冷却后,使用滴定管取适量的碘液加入两个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g.写实验记录。
(2)实验记录表格:试管编号,加入唾液前后的颜色变化------------,-----------------------试管1,颜色变化试管2,颜色变化(3)实验分析和讨论:a.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是否能够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b.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否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4.实验结果总结与归纳:(1)回顾实验步骤,总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规律;(2)总结唾液淀粉酶在消化道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糖淀粉→糊精+麦芽糖2.唾液淀粉酶的特点pH:6.7-7.0温度:37℃左右五、教学延伸:1.唾液淀粉酶在消化道中的作用是淀粉消化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胰腺淀粉酶的参与。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时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复习提问:进化消化系统是由什么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导入新课: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呢?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讨论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请推测食物中的确良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小结: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
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
这一过程叫食物的消化。
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导入新的内容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
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
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
(三)合作交流,学习新知识1、口腔内的消化讨论食物入口,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小结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
口腔口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在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引言消化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唾液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一步了解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人体消化系统的认识。
实验目的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分析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机制;3.提出实验结果的教学反思。
实验方法1.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2.将一定量的淀粉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制备淀粉溶液;3.将一定量的唾液涂抹在手背上;4.将手指蘸取淀粉溶液,然后涂抹在涂有唾液的手背上;5.观察并记录涂抹后的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看到涂抹了唾液的地方,淀粉溶液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时候,手背上的淀粉溶液呈现出蓝色或透明的颜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区域逐渐变成了淡黄色。
这表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发挥作用,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
实验讨论唾液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其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是淀粉酶。
淀粉酶是一种能够催化淀粉分解的酶类物质。
当淀粉溶液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接触时,淀粉酶能够加速淀粉的分解过程,将其分解为较小的糖类分子。
这是由于淀粉酶能够将淀粉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生葡萄糖和低聚糖。
通过本次实验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促进淀粉的消化。
这一结论与我们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了解是一致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到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作用,将淀粉分解为可供身体吸收利用的简单糖类分子。
教学反思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锻炼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然而,本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简单地展示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并未涉及淀粉消化的更详细的机制和唾液对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实验探究。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精品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学习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五、学习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六、教学过程:1、由口腔慢慢咀嚼馒头变甜,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内为什么会变甜?2、由同学们边咀嚼馒头边讨论,做出假设(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2)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4)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3、制定计划:提供实验材料,试管编号各试管的实验操作如下表将学生分为牙齿组、舌头组、唾液组,讨论(1)牙齿、舌和唾液分别与上表哪些实验条件有联系?(2)各组需要取哪些试管才能完成本组实验,为什么?(3)实验需过一段时间(约7分钟)再滴加碘液,在此期间如何保证温度恒定在37℃?思考为什么?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验证?(4)思考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哪些?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提示:设计对照实验,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4、小组合作,实施计划注意安全,严格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
据个组实验现象,交流合作结果: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6、表达交流,巩固提升讨论(3)是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温度恒定。
因为唾液淀粉酶在37℃时催化活性最强。
再加试管5,除温度在5℃的恒温环境外其它实验因素均与试管1相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2)感悟探究活动中体现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的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具、材料(烧杯、滴管、试管、试管架、温度计、水槽、淀粉、清水、碘液)学生准备:详细阅读实验手册上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师:大家在吃饭时细细咀嚼米饭时会感受到甜味吗?生:有。
2、新知探究(1)、提出问题师: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是为什么米饭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呢?(2)、作出假设生:可能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另外一种带有甜味的物质了。
师:口腔中会有什么物质让淀粉发生变化了?生:唾液。
师:用什么来检验淀粉的存在呢?生:碘液,因为淀粉遇到碘会变成蓝色。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提出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后,作出假设“唾液对淀粉起消化作用”。
(3)、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作出的假设来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于是设置“淀粉液+唾液”为实验组,“淀粉液+清水”为对照组。
两支试管里各加入5毫升的淀粉液,在A试管里加入2毫升的唾液,在B试管里加入2毫升的清水,充分振荡后各加入2滴碘液,再次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学生并不清楚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了,更不了解酶的活性在37℃的时候是最强的,所以老师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要将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后再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淀粉检验结论实验前预期结果试验后材料实验组淀粉液+唾液对照组淀粉液+清水(4)、实施实验老师先演示一次,学生再分组进行实验。
中考专题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一小块馒头切成碎屑,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甲、乙两试管.第二步:向甲、乙两试管分别注入2mL 清水和唾液,搅拌均匀.第三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8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稀碘液,摇匀.第四步: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2)预期结果:乙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了.(3)预期结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实验过程中,向甲试管加清水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2)、(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可使碘液变蓝色.甲试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变蓝;乙试管注入了唾液,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不变蓝;该实验说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答案为:(1)清水;(2)乙;(3)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注意找出实验设置中的变量和对照实验.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碘液遇到淀粉变蓝色.2.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了甲、乙两个探究方案如下:(每套培养皿中放等量来自同一木头的锯木屑,且保持湿润.)方案分组培养皿锯木屑是否灭菌处理是否接种细菌培养环境方案甲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不灭菌不接种自然环境方案乙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灭菌接种无菌条件请分析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方案乙更能说明问题,并简述理由: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解答:解: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设置是否存在该种细菌,方案甲内不能确定细菌种类.方案二中单一变量为是否接种该种细菌,同时控制环境条件是无菌条件保持了变量一致.故乙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因其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故答案为:乙;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3.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了如下实验: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Ⅱ、取3克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1)该实验尽管用了三支试管,但必须每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2)该同学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10分钟后,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①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答案为:(1)对照;(2)咀嚼;(3)唾液;(4)①;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4在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蒸馏水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在4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2. 能力目标:(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开的。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1 提出探究性问题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 提出假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实验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学生们也享受到了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在实验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增设一些有关实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说明问题等方法,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散性。
2、理论依据依据《2011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索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特色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已有的方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新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消化和吸收》的探究实验,是第五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
教材中是以“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为例设计的,一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并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条件;二是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是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遵循实验的对照、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进行规范实验。
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对消化过程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学情分析: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想象力丰富、探究兴趣深厚,且极富创造力,也乐于动手、热衷实验,学生在前面鉴定食物的成分中已经知道用碘液鉴定淀粉的方法,同时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有些实验并没有真正实施,实践经验缺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在设计实验、、表述及归纳小结等环节上有一定困难。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2节的内容,也是该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该节第一课时介绍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物质基础,即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
第二课时,安排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探究活动。
第三课时则是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内容。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其中就包括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这种消化液,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时的探究活性,学生可以明确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下一课时营养物质的吸收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本课时的学习,将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节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可以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探究能力仍然比较弱,采用了教师适当提示和提前发放导学案的策略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
(2)说明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2.能力目标(1)尝试使用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材料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参与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淀粉的消化过程”,认同“吃饭要细嚼慢咽”的生活观点。
(2)参与实验与小组讨论,发挥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努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消化”的概念教学。
(2)教学难点: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如何使学生活动与概念教学有效对接”为指导思想,利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化学原理,主要围绕“淀粉的消化”这一核心概念(核心问题)设计学生分组探究活动。
议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教学设计
议《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
是一个多变量对照实验。
实验目的是明确的,但实验方案却是开放的,有利于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另外,本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定量实验的思想,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农村初级中学,实验室的装备,基本满足初中生物常规实验需要;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学生对“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学会正确使用量筒;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纠正;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点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五、教学难点对照实验合理的设计及具体实验步骤六、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教学策略:a、教法:情境引入分类总结b、学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疑、引入课题。
通过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回顾,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环节:初探设计方案。
探究重在过程而不是完全的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该环节中提出获取唾液(使用脱脂棉在口腔中包住约3分钟) ;制作淀粉溶液;取二支试管标上①②号;在试管①中加入清水+淀粉溶液,在试管②加入唾液+淀粉溶液,并用双手的手心将这二支试管握着进行加热,可以向试管吹热气来提高速度,经过5-10分钟左右;分别向试管①和②各滴入2-3滴碘液;观察试管①和②的变化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采取集中演示、个别指导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产生的结果。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设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试管,碘液、温水、清水,大小烧杯,量筒,温度计,胶头滴管,淀粉液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二、作出假设: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三、制定实验方案
四、实施实验并记录
五、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问: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头被消化。
2.力量:通过探究活动使同学把握科学讨论的基本方法,让同学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决策力量,培育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育同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由于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整掌握。
所以我把同学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约时间。
该模式突出以同学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都能把握一些科学讨论的方法。
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老师供应并指导同学完成。
教学中应留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
还应给同学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同学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意每个同学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绽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剧烈,学习态度乐观,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力量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发觉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探究活动,熬炼了同学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力量,并激发了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培育沟通协作精神。
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老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同学利用科学讨论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
同学们把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学问,主动地探究自然的神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育适应生活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实验八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实验八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实验八: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学生明白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有关系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37℃水浴37℃水浴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师:馒头并未加糖,为什么细细品尝会感到有甜味?生1: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有关?生2:馒头变甜是否与舌的搅拌和唾液有关。
生3: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吗?……三、提出问题: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四、作出假设:假设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学习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
五、学习难点:
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六、教学过程:
1、由口腔慢慢咀嚼馒头变甜,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内为什么会变甜?
2、由同学们边咀嚼馒头边讨论,做出假设
(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2)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4)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3、制定计划:提供实验材料,试管编号各试管的实验操作如下表
将学生分为牙齿组、舌头组、唾液组,讨论
(1)牙齿、舌和唾液分别与上表哪些实验条件有联系?
(2)各组需要取哪些试管才能完成本组实验,为什么?
(3)实验需过一段时间(约7分钟)再滴加碘液,在此期间如何保证温度恒定在37C ?思考为什么?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验证?
(4)思考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哪些?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
提示:设计对照实验,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4、小组合作,实施计划
注意安全,严格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
据个组实验现象,交流合作结果: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6、表达交流,巩固提升
讨论(3)是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C左右的水浴并保持温度恒定。
因为唾液淀粉酶在37C时催化活性最强。
再加试管5,除温度在5C的恒温环境
外其它实验因素均与试管1相同。
讨论(4)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酸碱度,再增加试管 6 (滴加2ml 的酸或碱),与试管1对照
如果出现实验不成功的组,合作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7、知识盘点
总结本次探究实验活动,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探究的同学和探究实验成功的先进组,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由牙齿、舌、唾液的作用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的口腔,如何吃饭?学生发表本次实验的感受。
8、板书设计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馒头变甜的原因
二、科学探究对照实验
三、温馨提示
七、教学反思
由生活经验引入本次实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加探究实验的兴趣,再经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由自己的亲身探究实验,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自己的口腔卫生保健。
既学习知识,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作风,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