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浅论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与“互联网思维”
浅论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与“互联网思维”浅论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与“互联网思维”摘要: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传播学,媒介学等和信息传播相关的学科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把麦氏的理论与当今社会现实的结合并加以修正和扩展变成了后来的研究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将使用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的互联网思维,试图从麦克卢汉和相关经典著作里面找到依据,以另一种视角解读互联网思维。
关键词:麦克卢汉;反机械主义;互联网思维;冷热媒介麦克卢汉是20世纪极负盛名同时也极负争议的媒介学家,传播学家和思想家,他基于当时的技术基础所提出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及冷热媒介理论。
随着他的著作《理解媒介》的出版,他的理论进而在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在其中,有对其思想大为赞扬者,同时也不乏有人发出严厉的批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讨论麦克卢汉的理论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下的可适性便显得非常重要,而在他的三大理论支柱中,笔者经过思索,认为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实际上对于人们理解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尤为重要。
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麦克卢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原冷热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的反机械主义思想麦克卢汉所讲的机械主义在本质上直接指向西方长久以来的以分类,逻辑和分析等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对事物进行严格和标准的分类,把世界分割成若干专业的门类。
2)通过严格的线性因果逻辑分析事物的形成,关系以及演变。
3)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和精密的计算来得出最佳结论。
4)通过集中的,机械的,结构性的调整来追求更大的规模和效益。
媒介是人体器官的延伸——论微信成为我们的器官
媒介是⼈体器官的延伸——论微信成为我们的器官【麦克卢汉】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个原创性传播理论奇才,⼀个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者,⼀个我们研究⼤众传播⽆法绕开的⼈物。
麦克卢汉著作颇丰,在他⼏⼗年的学术⽣涯中,创作了《机械新娘》(1951)、《古登堡群星》(1962)、《理解媒介》(1964)、《媒介即迅息》(1969)等宏篇巨制,被誉为信息社会、电⼦世界的“圣⼈”“先驱”和“先知”。
麦克卢汉于1911年7⽉21⽇出⽣于加拿⼤的埃德蒙顿。
1928年,他在家乡曼尼托巴⼤学(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学习⼯程,但他对于英国⽂学不断增长的热情淹没了他想当⼯程师的愿望,于是专攻英⽂⽂学和哲学研究。
1933年和1934年,拿到⽂学的学⼠和硕⼠学位。
进⼊英国剑桥⼤学的“三⼀学院”,攻读英国⽂学,从传统的⽂学转向新批评、哲学和修辞。
1936年,获剑桥⼤学学⼠和硕⼠学位,同年回北美执教。
此后,从精英⽂化转向⼤众⽂化的研究。
1939年,重返剑桥⼤学攻读博⼠学位,1942年完成了博⼠学业,其博⼠论⽂的题⽬是《纳什在他那个时代学问中的地位》,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是伊丽莎⽩时代的作家兼教育家。
论⽂检讨了逻辑和科学中的现代偏向,这种偏向的结果,就是⽜顿世界观及其钟表式精确性在19世纪欧洲的胜利。
早年从事⽂学研究的麦克卢汉,就已经显⽰出其研究视域宽阔的特性。
学业圆满完成之后,麦克卢汉回到加拿⼤,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学教授⽣涯,他先后在威斯康⾟⼤学、圣路易斯⼤学任教。
1946年他成为多伦多⼤学圣麦克学院的⽂学教授,直⾄去世。
1963年起担任该校的⽂化与技术中⼼主任。
在20多年的教师⽣涯中,麦克卢汉发表了许多⽂章,论述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批西⽅作家。
麦克卢汉⼀⽣拿了5个学位,包括⽂学和哲学的学位,完成了3个重⼤的学术转向。
麦克卢汉媒体观下微媒体的5W分析
_微媒体 的定义 、特征和种类
定 义 ,一 些学 者 从技 术 的 角度 定义 ,
如 浙江 大 学林 群 认 为 , … 微时代 ’
的便 携性 、及 时 的交 互性 、受众 资 源 灭 的作 用 。据 不 完全 统计 ,网 民最常 方式 的 多样 性 ,除 此之 外 ,还 具 有增 值性 。必 须有信 息 的 源头 参 与才 可 能
新 的传播 时代 ” 。还 有一 些 学者 从传 有可 能 存在 感 兴趣 的 受众 ,并 不 要求
人 们 之 间 的 信 息 沟 通 更 加 方 便 和 快 播 的 角度 进 行 定义 ,如武 汉 大学 杨威 发 布者 有记 者证 ,也不 要求 其 使 用正
微 时 代 ’是 一个 蕴 涵 式 的文体 和写作 方式 。 捷 。移 动 终端 上 网 ,让 人们 可 以随 时 教 授 认 为 , “ ‘
移 动便 捷 的显 示 终端 ,进 行 以实 时 、
传媒 : M E D I A 1 2 / 2 0 1 3
5 5
_
a
容 夺 走 了 我 们 的 注 意 力 ,损 害 我 们
可 能取 代所 有 应 用 ,因 为现在 的微信 罗斯 ( Da v i d P e n r o s e)于 2 0 0 8 年秋 首 意 力 从 『 人 J 容 引 向 媒 介 ,他 认 为 是 内
村 ” 的预 言得 到 了证 实 。微 博 的 出现 生 活 方 式 等 多 种 复 杂 语 义 的 时 代 命 代 ” 的一个 典 型代 表 ,可 以说 微 博 的 感 发 布于 网 上 ,其蓬 勃 兴起 及纵 深发 是 以微信 息 、微 社 区 、微 媒体 为 代表 的火 爆 ,催 生 了 等 。本 文 主要 因此 ,应把 这 类 由许 多独 立 的发 布 点 博 以其 短 小精 悍 的优 势获 得 了众 多 网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电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广播:耳朵的延伸 轮子:脚的延伸;计算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பைடு நூலகம்
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或者是人体及其功能的延
伸。人类发展的历史图式:部落化(口头媒 介)——非部落化(印刷媒介)——重新部落化
(电子媒介)。在麦氏看来,决定人类历史与社会
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媒介。
(二)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 (既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 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 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 交流所用的媒介及其性质,而不是媒介所传播 的内容。每一个新媒介,都创造一种全新的环 境,进而深刻影响人的感知系统。
“电视具有毒品那样的诱惑力。它能够使人上 瘾” “电视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儿童与老师之间的 鸿沟 ” “尼克松在电视上的形象很糟糕,他上电视太 热,上广播好得多,上电影不会差。广播和电 影能够接受形象很热的人物。尼克松上电视就 没有什么希望。”
四、认识和评价
主要学术贡献:
(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传递信息的清晰程度来区分。
热媒介——高清晰度,低参与度,意义明确。 如:照片、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等; 冷媒介——低清晰度,高参与度,为读者和观众 留下更大的参与空间。
如:电视、电话、漫画等;
麦氏的这种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的时 代局限。
(四)对电视的批评
微信公众平台对民族高校校园媒体传播影响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微信公众平台对民族高校校园媒体传播影响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者:暂无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第8期文|高雅丽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媒介理论,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媒介即讯息”的思想,他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微信公众平台自2013年6月建立以来,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性、发送的精准性、沟通的高效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民族高校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对新媒介的掌握和应用较为迅速,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针对民族高校的微信平台建设情况做简要分析。
民族高校校园媒体微信平台运营情况西南民族大学首个校媒微信平台建于2013年7月,经过一年发展,该校20余家校媒中,除个别学院,均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传播内容大致分为校园通知及新闻、生活贴士、八卦热点,主要运营情况分为以下几点:校园媒体大部分开设微信平台,以校园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注重贴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微信平台以人际关系和组织传播为特征,在与同学切身利益相关或重大社会热点新闻发生时,会获得大量转发,但评论较少。
例如“4·20”芦山地震,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同学的关注度极高。
下面以西南民族大学《团学快讯》的微信推送数据为例,做微信平台传播的简要分析。
《团学快讯》以校运动会为契机,展开微信墙活动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空间,提高了广大同学参与运动会的热情。
中间配合有抽奖活动,线上线下一起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展微信墙之前的粉丝数为849,经过两天的运动会,粉丝人数已经上涨至1269,关于运动会消息的图文推送阅读人数达到4439,起到了良好效果。
该校园媒体也充分利用特殊的日期,进行微信内容推送,以同学们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进行传播。
在毕业季来临之时,推送消息《致我们终将离开的新校》,编辑校园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获得广大同学的共鸣。
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解读
2015年第1期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软件,微信最初的定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交软件,基于网络在用户间快速传输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讯息,支持群聊,以期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
随着三年多的快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升级强化,微信已经突破这一范畴,其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微信的异军突起,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微信社交中所存在的真实的受众关系,这源自于微信用户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以及qq 好友,因此,微信相比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庞大的用户群。
截至2014年初,微信建立起了近7亿的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国内用户群体最庞大手机通讯软件。
另一方面,微信跨越运营商,系统平台等多项壁垒,实现语音、文字、图片,文件等多元化信息的传递,突破了以往手机传统的通讯功能。
因此,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来看,微信的角色,不能简单地定位于手机社交软件。
1、基于“真实”的受众关系,建立庞大的用户群关于微信真实的受众关系,追溯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一,最早的微信1.0版本中,设有绑定用户已经长时间使用的QQ 号来建立账户并且添加微信联系人的功能。
在随后发布的三个测试版中,又绑定了手机通讯录、增加了多人会话等功能。
qq 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中所保存的联系人,在用户的思维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网络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虚拟的代名词,而微信从普通的社交软件逐步转向服务工具的过程中,所破解的就是如何打破网络的虚拟,建立真实的安全感,从而吸引用户,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
其二,包含着语音对讲功能的微信2.0一经推出,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改变了受众对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刻板印象,手机变成了对讲机,社交有了新的时尚元素。
这个版本的推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群,不久用户总量突破一个亿,随后微信4.0中的朋友圈和相册功能面世。
语音对讲和朋友圈,无疑是进一步打破虚拟,创造真实的关键步骤。
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
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三论,即媒介即消息、媒介即延伸和媒介即内容。
这一理论对媒介和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引领着人们对媒介和传播方式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麦克卢汉媒介三论也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背景下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媒介即消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在人工智能时代,媒介即消息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
传统媒介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下,新型媒介形式不断涌现。
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都成为了媒介即消息的新载体。
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媒介更多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交互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媒介的内容生产和推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媒介即消息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媒介对于人们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
二、媒介即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媒介对人类的感知和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时代,媒介即延伸的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形式,而是可以延伸到更加广泛和多样的领域。
在人工智能时代,媒介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媒介载体,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对人类感知和认知的延伸。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设备,都成为了媒介即延伸的载体。
这些智能设备通过感知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用户行为和需求的实时感知和响应,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媒介体验。
三、媒介即内容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承载信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对信息的呈现和传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麦克卢汉理论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从麦克卢汉理论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前言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在《理解媒介》等著作中提出了“地球村”概念。
鉴于电子媒介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当时的传播科技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但他预言到,未来的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可以穿越时间、空间,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实现同步化,而人类重新回到“部落化”社会,电子媒介的同步化使人类结成一个密切相互作用的小社区。
在当时麦克卢汉的理论无疑是一种遐想;而现在随着科技与传播手段的成熟,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麦克卢汉的理论语言晦涩、令人困惑,尽管其理论一直伴随着争论,但人们今天已经开始享受麦克卢汉所说的那种同步化资讯生活了。
现在的互联网或许就是麦克卢汉想象中的那个“新媒介”,我们可以在网上聊天,在网上收看直播,在网上与亲朋叙旧抒发感情,电视打破了人们视觉的局限,然而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和全世界的人看到同样的事物,而且可以随时交换看法和发表评论,互联网打破的是人们思想的局限,使人类的整体感感觉在互联网上延伸,互联网塑造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精神世界。
而这一切只是最近十多年来发生的重大转变,之前的互联网更像是一个电子版的报纸,而随着Web2.0带来的一系列技术改变,blog、rss、SNS、wiki...众多分享与开放理念在互联网上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光电网络通过光速打开的是人们沟通的屏障,传输的是人们最真切的思想。
然而在这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同样存在着问题,互联网的主体是人,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互联网即是表达思想的空间也同样是人们所表达的内容,人们接受和表达的信息都是在互联网的框架内进行。
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性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沉迷,而互联网的世界终究与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不同。
因此麦克卢汉“除去内容看本质”的理论为认清互联网这种媒介形式的根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便力图运用麦氏理论分析互联网的“媒介内容”、列举分析互联网的优缺点,探寻麦克卢汉与受众研究的共同点,试想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现代传播学史上,麦克卢汉无疑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理论家。
在他之前,传播学基本都是围绕媒介的信息内容及效果进行研究,而麦克卢汉则一反传统,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科技以其强大的力量使交流、互动和分享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技术将人类传播重新带回到“部落化”状态。
在媒介流变的今天,微信体现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功能和效果。
从感官模式探讨微信的成长微信的进化速度超乎人的想象。
从文字、表情符号到语音对讲,从群聊、视频聊天、摇一摇到在线支付,微信在满足用户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感知娱乐和低成本消费的生活需求。
人际交往是微信的基本特性,产品功能的步步升级在变革用户个人感官的同时也使用户关系发生改变。
用户在维护已有亲朋好友的基础上,既可以结交远在天涯的新朋友,也可以认识近在咫尺的陌生人。
产品本身附带的语音对讲、摇一摇、LBS、漂流瓶、吹一吹和接收QQ 离线消息等新奇功能让原有的人际交往变得不同寻常,增添了娱乐性。
实际上,微信不仅是一个人际传播平台,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游戏平台。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例如,当用户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便可进入某个游戏页面的双网互动平台,游戏可以在手机或者PC端进行,游戏结束后还可以一键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微博或手机联系人,这种多通道链接好友的优势使游戏快速被他人关注。
游戏作为传播媒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把人类的延伸作为一个标准,许多游戏和活动方式便成了传播媒介,这正是麦克卢汉基本思想的独特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的应用和升级将使人们重新回到“部落化”。
这种将个人眼、口、耳、手融合的感受模式演变成的整体知觉延伸变化,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媒介技术发展和人类传播文化的改变。
技术决定论与微信的进化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变化来划分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先河,并强调技术对塑造环境的重要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加一个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讯息的载体。
传播学者在研究传播主要苏中也将大众传播媒介和媒介讯息区分开来。
但是麦氏却对传播学领域的这种传统上的区分不以为然。
他对“内容”这一概念做了标新立异的解释。
从功能和效果这两个方面阐释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
首先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出语惊人的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
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他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省就是非语言的。
”对于那些关注媒介具体被用于传播何种节目等通常意义上的媒介内容的研究,麦氏曾颇为轻蔑的写道:“我们对所有媒介的官场反映,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被使用得这样一种反映,是技术文盲的一种麻木态度,因为一种媒介的内容就像是窃贼所拿的多汁的肉片,旨在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种媒介作为其内容。
电影的内容是一部小说或者一部戏剧。
电影形式的效果与他的节目内容无关,文字和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读者全然意识不到印刷或言语。
”此外,麦氏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理解“内容”。
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他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在麦氏看来,媒介带给人类社会的信息,在一个方面表现为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形式(pattern)的变化。
”他是一个泛媒介论者,他论著中的“媒介”一词,概念比其他传播学者使用的媒介概念宽泛得多。
在他的笔下,各种技术性的工具、发明,如电灯、车轮、铁路、飞机等都是媒介。
他以铁路、飞机为例论证说:“铁路并未给人类社会引入流动或交通运输或公路,但却是人类先前的功能加速,并扩大了其规模,开创了全新类型的城市和新型的工作与休闲。
这一切的发生,不管铁路是在热带环境中还是在北部环境中运转都一般无异,且与铁路媒介所运货物或所含之物无关。
探析微信时代的媒介素养
探析微信时代的媒介素养
王耀利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7)001
【摘要】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指出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媒介技术的每次重大变革都对人类认知和传播信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微信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中国国内最耀眼的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将手机的功能利用到了极致,其“全感式”的传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这样一个技术新宠面前,本文借用媒介素养的四个核心词“近用”“分析”“评判”“创作”来研究微信时代下媒介素养的具体要求.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王耀利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研究——基于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 [J], 李君
2.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思考——基于北京某普通高校大学生微博微信的调查研究 [J], 刘文红;徐倩
3.“微传播”时代理工院校媒介素养现状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微信使用状况为例[J], 张瑜;雷洁;刘小静
4.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基于对微信
5.0的分析 [J], 谈玉婷
5.微传播时代大学生微信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郑州地区为例 [J], 陈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微信--大众传播与个人传播的融合
浅析微信--大众传播与个人传播的融合方婧【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年(卷),期】2016(0)13【摘要】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我们会发现,媒介个人化的现象也逐渐出现,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和发展。
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媒介组织、机构或政府,每个社会个体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这就是所谓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信是个体向个体的互动传播,但实际上,其传播效果又受到人际关系的局限。
本文从微信传播的优势和局限出发,来探讨微信传播的价值所在。
【总页数】1页(P325-325)【作者】方婧【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相关文献】1.微信:大众传播向个人传播的转化 [J], 太清艳;太清华2.媒体融合催生"私媒体"——浅析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事业新趋势 [J], 李华林3.融合数字技术传播的多媒体出版发展思路——评《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J], 付卫艳4.理解媒介融合的元理论:视野与路径——评延森的《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一书 [J], 毛湛文5.理解媒介融合中传播媒介的物质性——基于《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J], 杨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信“皮肤”:大学生社交的新型环境浅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说的解读
微信“皮肤”:大学生社交的新型环境浅析——基于麦克卢
汉媒介环境学说的解读
王新鑫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宣传》
【年(卷),期】2016(0)2
【摘要】基于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说,"媒介即皮肤",在微信时代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应证。
微信已经取代微博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短时间内的裂变式增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处可见微信的藏身之处,它就像我们的皮肤无所不在。
这种新型环境的运转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适应媒介环境发展,构建健康的微信运行环境,让大学生有一个美丽的"网络人生"。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王新鑫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数字麦克卢汉”的误读——兼论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认识论分歧 [J], 张媛
2.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解读 [J], 王怡飞;
3.论未来媒介的五种特征——媒介环境学巨擘麦克卢汉、芒福德、莱文森思想探析[J], 梁颐;刘华
4.“数字麦克卢汉”的误读——兼论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认识论分歧 [J], 张媛
5.从麦克卢汉到莱文森——围绕《数字麦克卢汉》一书谈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承嬗离合 [J], 董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
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摘要:“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推出的即时聊天信息软件,适用于手机客户端,适用于手机互联网络用户。
那么新推出的微信作为新媒介符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媒介流变到今天,具有了科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烙印,微信作为新媒介其发展变化体现着媒介流变的原则和规律,微信具有新媒介的人际传播功能、娱乐功能、社会维系功、能商业功能,同时微信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新媒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介微信媒介流变ABSTRACT :"Micro-letter" is a real-time-chat software, Tencent launched in2011 to apply-to the m obile-client for mobile Internet users. Newmicro letter as-a-new media in-line-with th e characteristics of the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medium rheology to today,with t heBranch scientific-and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micro-letter as-a-new media develop ment-and-changes reflect the principles-and-rules of the medium rheology interperson al-communicationfeatures micro letter to the new-media, entertainment-features,maint aining power, can business-function,while themicro-development-direction of the lette r also-represents the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Key words:new media . "Micro-letter" . Mediamorphosis .引言“知识改变世界,科技引领未来”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这是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在现代传播学史上,麦克卢汉无疑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理论家。
在他之前,传播学基本都是围绕媒介的信息内容及效果进行研究,而麦克卢汉则一反传统,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科技以其强大的力量使交流、互动和分享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技术将人类传播重新带回到“部落化”状态。
在媒介流变的今天,微信体现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功能和效果。
从感官模式探讨微信的成长
微信的进化速度超乎人的想象。
从文字、表情符号到语音对讲,从群聊、视频聊天、摇一摇到在线支付,微信在满足用户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感知娱乐和低成本消费的生活需求。
人际交往是微信的基本特性,产品功能的步步升级在变革用户个人感官的同时也使用户关系发生改变。
用户在维护已有亲朋好友的基础上,既可以结交远在天涯的新朋友,也可以认识近在咫尺的陌生人。
产品本身附带的语音对讲、摇一摇、LBS、漂流瓶、吹一吹和接收QQ 离线消息等新奇功能让原有的人际交往变得不同寻常,增添了娱乐性。
实际上,微信不仅是一个人际传播平台,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游戏平台。
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游戏是人为设
计和控制的情景,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例如,当用户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便可进入某个游戏页面的双网互动平台,游戏可以在手机或者PC端进行,游戏结束后还可以一键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微博或手机联系人,这种多通道链接好友的优势使游戏快速被他人关注。
游戏作为传播媒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把人类的延伸作为一个标准,许多游戏和活动方式便成了传播媒介,这正是麦克卢汉基本思想的独特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的应用和升级将使人们重新回到“部落化”。
这种将个人眼、口、耳、手融合的感受模式演变成的整体知觉延伸变化,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媒介技术发展和人类传播文化的改变。
技术决定论与微信的进化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变化来划分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先河,并强调技术对塑造环境的重要作用。
媒介技术论准确预测了技术将在未来重塑时空距离,人类将通过光速般的信息传递实现互通,再度实现向部落文化的心灵回归。
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搜集、传输和存储能力使人们能及时了解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部落,形成“地球村”。
回顾传播史,人类经
历了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最终重归部落化的阶段,虽然麦克卢汉没有预测到微信这一新型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但微信已将人与人的交流从键盘和显示屏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够利用高度移动性的智能手机进行语音对讲,图片、文字、表情发送,以及各种转发和多渠道分享,这些使人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也为麦克卢汉预言的重返部落化演进增添了崭新内容。
同时,随着网购潮流的兴起,微信将进一步加速支付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无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移动支付成为微信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后,消费者只需用微信二维码扫描或摇一摇功能便可快速实现支付,彻底告别排队等待付款。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信正在进行O2O的摸索,尝试通过不同方法将线上平台和线下商务结合起来。
此外,各类型公共账号和轻量级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微信来进行推送和服务。
未来,在APP Store下载应用的许多用户会转移视线至微信APP中心,推荐分享给圈中好友的同时记录下自己使用APP的感受。
微信的普及和使用频率之高会让现在一半以上的APP变得没有存在价值,它将改变APP下载的格局,使整个移动互联网应用将进入重新布局的阶段。
微信对社会环境的重塑
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到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从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麻醉理论”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大众媒体对社会环境的塑造从未停止。
从麦克卢汉
关注媒介所创造的环境对人的传播行为和态度层面出发,笔者认为微信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经验与感知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从日常生活到个性化的思维感知,人们每天都接受着来自技术的全面洗礼。
微信最主要的交流内容是利用文字、图片、视音频与好友进行沟通,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和眼睛所看见的视觉形象对个体感知的冲击远胜过屏幕上沉默的文字。
虽然这些媒介形态都是从旧媒介中变化而来,但微信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几种功能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能安装到智能手机客户端上的应用软件,这种科技创新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这种变化恰好说明: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的,而新环境也是从旧的媒介环境中继承而来。
当新媒介形态出现时,旧的媒介形象和使用效率会逐渐下降,但也不会马上消失。
使用人数的增加和使用率的提高,说明人们的感知模式已经不可抗拒地受到微信的影响。
2.时空观念
麦克卢汉认为口语社会偏好时间,印刷时代偏好空间,这是因为口语传播离不开共时性,而印刷媒介可跨距离传播。
电子媒介以电力为依托,文字以电力为载体,信息的创建→重组→传播瞬间即可完成。
用户在第一时间可将信息转化成文字,或转化成声音片段进行保存;也可以用手机拍
下视频直接发送给好友,让对方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
随后接收信息的人又成为新的传播者将信息扩散开来。
至此,不论是作为传播或接收信息的人,还是作为传播内容的信息,都将不再受时空束缚,进而得以自由交流。
3.历史与现实形态
媒介在历史和现实形态塑造中的力量不言而喻。
从古登堡印刷术到移动互联,人类文明的进程被一次次改写,知识从贵族专属的盛宴演变为当下人人可享用的午餐。
今天,微信凭借瞬时传播的特性成为新媒介的代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在这场传播中保持着与信息广泛而自由的接触。
然而,当我们过度沉溺于技术带来的这种“快餐”生活时,也容易被技术本身所束缚,这对个体的能力拓展与独立思考都十分不利。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中描述的那样,“娱乐使我们更倾向于无结构的观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对待微信这种文化产品,对它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过于亲密。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麦克卢汉说过“我们自身成了我们观察的东西”,表达出他在不同的媒介时代对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领悟:感观是获取信息的媒介,人对媒介的观察和体验将成为个体的内化物,然后通过感观和媒介进行表达。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微信多种功能的开发预示着它将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会在改变与变革后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①李明伟:《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1期
②殷晓蓉:《网络时代:麦克卢汉何以东山再起》[J],《新闻大学》,2003年第4期
③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年第2期
④周亭:《寻找解读麦克卢汉的钥匙――再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J],《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
⑤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年第7期
⑥陈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用户采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