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的三大经典观点
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是很有影响力的。麦克卢汉生前先后出版了《机械的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讯息》(1969)等著作,逝世后于1980年又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学说的主要内容。
首先,针对“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用一张图表来表示就是: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其次,“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史前人的听觉文化使得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平衡,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浑然一体的。而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则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这种感觉领域的分离,使人类对事物形成了抽象的、深层的认识,但与此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不过,现代电子媒介不仅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而且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张了人类的触觉,因此,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第三,“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根据人们对其抽象的叙述的推测来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分类本身是很模糊的,而且其科学性也有待考证,但它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吧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对麦克卢汉的观点的分析
有人认为:麦克卢汉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因此批判其理论的局限性,认为麦克卢汉忽略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制约的一面,只看到了媒介的巨大能动性。但是,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我认为,麦克卢汉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公式,为我们解读媒介演化史和社会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基本的技术革新。其一是拼音文字的发明,它打破了部落人眼耳口鼻舌身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其二是16世纪机械印刷技术,这进一步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其三是1844年电报发明之后的电子革命进程,它正在恢复人的感官平衡状态,使人重新部落化。
电子媒介使人整合,回归整体思维的前印刷时代,成为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叫做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某些学者说的,麦克卢汉绝对不是鼓吹技术决定论的人,他是要我们回归心身一体、主客一体的理想境界。而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观念,恐怕许多的学者对于麦克卢汉这种超前的意识抱以审视、怀疑的态度,同时也对他的语言表述表示了一定的费解甚至不满。麦克卢汉的语言的确空灵、缥缈、晦涩,这与这位才华横溢的先贤早期的研究领域和其他各方面的才能不无关系。但是,纯粹出于保守而拒绝接纳这种全新的看待媒介影响世界的观念,恐怕是不可取的。
2000 年,在《澳大利亚国际传媒》春季特刊号中的“重温麦克卢汉”一文中提到:“要认识麦克卢汉,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要了解走在他面前的英尼斯。英尼斯确定了媒介的属性: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传播媒介是一整套传递和贮存人类文明的智力形式和有关技术手段。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组织的转化、主体性的新形式和知识的重新组织都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英尼斯关于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必然会影响历史性社会的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而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仍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这对麦克卢汉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麦克卢汉眼里,英尼斯是能够为学生节约时间并提供文献宝库的“最好的老师”,是发现传播媒介技术变化进程的第一人。但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却认为,英尼斯对传播研究的贡献只是一种纯方法论的东西。在评估电子媒介的社会效果方面,他们两人的观点大不相同。
英尼斯认为,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技术形态在决定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超过了媒介的文化内容。这两种观点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在麦克卢汉看来,英尼斯错误地把广播纳入视觉文化中去的做法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印刷媒介的视觉力量在于扩大了对空间的垄断控制,而电子媒介的听觉力量则在于废除了时间和空间的人为区分。麦克卢汉认为,电子技术具有知觉性、普遍性和非中心性,电子技术强调的是整体性和有机性而不是碎片性和机械性。
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感到诗歌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泛媒介思想以及他独特的论述方式,也是他受到误解和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施拉姆评论说:“他的论述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难以捉摸”,“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态度是有些玄妙的,他发出的信息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进入80年代以后,麦克卢汉逐渐被人淡忘,他的理论被当作过时的观点或奇谈怪论,在西方传播学著作中常常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不少学者在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高度称赞麦克卢汉天才般的预言。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来重读麦克卢汉,那未免太肤浅了。作为一个学者,沉寂多年之后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毫无疑问,其思想必有其精深博大之处。因此,我们的研究应该作更深一层的思考,否则重读麦克卢汉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杰姆·乔伊说过:批评家得花300年的时间理解麦克卢汉。麦克卢汉为什么会选取这么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媒介?他果真如人所云只有闪光的思想不具有缜密的逻辑架构?也许麦克卢汉真的被误读了。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加]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石林、冉华:《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 2005
5. 张彬:《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