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七年级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二、能力目标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 ,提高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教学辅助手段:投影、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生答略)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要了解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首先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仪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1、学生自学课本P60的2、3自然段和P62最后1自然段。

2、学生板书泌尿系统的组成。

3、教师利用人体半身模型演示四种泌尿器官的位置排列情况。

4、学生说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功能。

(二)学习肾脏1、学生观察新鲜的猪肾脏的外形。

观察要求:①肾脏是什么颜色的?②肾脏的外形像什么?③找到肾门 (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并找到与它相连的三根管道,说出三根管道的名称和结构差异。

2、学生观察猪肾脏的内部结构。

对照课文P61图11- 4 ,区别肾盂、皮质、髓质。

3、出示肾脏纵切面投影片,请一位同学指图说出肾脏的几个部分。

4、学生自学课本P61最后1自然段和P62第1、2 自然段。

5、出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讲述肾单位组成。

6、提问:肾小囊与什么结构相连通呢?7、学生讨论。

8、教师演示肾单位简易教具。

9、学生归纳肾单位的结构.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而肾单位是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达标检测:1、每个肾脏有100多万个____组成。

每个_____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____和____组成肾小体。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生理学
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009年11月28 日
(二)肾单位的血液供应
1.结构:肾动脉→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管周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2.特点:
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且胶体渗透压
(三)球旁器
(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生理学
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009年11月28 日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生理学
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009年11月28 日。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
2) 2)抗利尿激素(ADH):就生成部位、调节因素等方面分析抗利尿激素对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于水的重吸收的影响,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醛固酮: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主线,与学生共同讨论醛固酮的保Na+、排K+、保水作用。
3.尿液及其排放
1) 尿液的理化性质、尿液的化学成分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从旁指导、完善为辅,并选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
方式和特点;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 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1)肾小球的滤过的结构基础
2)有效滤过压
3)肾小球的滤过率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部位及方式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初中生物_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3.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肾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的情况。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法及学法:教法:多媒体直观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学法:观察、对比、阅读、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同步学习》自主研学内容。

2.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课件。

学习过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学情分析对肾多数学生能认识,但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陌生。

本章主要从尿液的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肾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和排除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用的基本观点。

据此本节课教学定位于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提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等查找有关肾的知识,并通过活动学会关爱身边亲人。

同时通过关注身体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家人健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肾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这一主题、采展开了课堂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具体表现为:1.活动丰富多彩,彰显学生风采。

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播放视频、真人真事、问题抢答、观看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使学生由以前对肾的无知或知之甚少到有知,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

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也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2.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的功能。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肾模型,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排尿的意义,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情境创设: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简要解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和尿液成分等。同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予以关注。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最后,我会布置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排尿的意义,掌握排尿的基本过程,包括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此外,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变化和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因此,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增强健康意识。
同时,初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知识分享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教案知识分享

《生理学基础》三、小结5′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二、新课教授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 和白蛋白等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方式和特点;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①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②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掌握H+、NH3、K+、的分泌与排泄。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1、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肾小球滤过率及其正常值。

2、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生理学基础》2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课题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型:_新授课__课时:___1___主备人:__陈淑贤_____审核人:________教材分析《尿液的形成》是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让学生重点总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排出,编排在本节内容的最后,使学生对泌尿系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材还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和保健,这对学生树立自身保护的健康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1)在具体分析表格之前应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肾单位的知识,并把68页图3—17与图3—18中的肾单位示意图比较一下,这样可以使探究竟的分析过程进行的比较顺利。

(2)对比表1与表2,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只有蛋白质这一成分不同,说明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酸、尿素)都可以从肾小球经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里,形成原尿。

(应提示学生:血液里的血细胞也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里。

)(3)学生对比分析表2和表3同一成分的数字,表3中葡萄糖的数值为0,学生容易理解是全部被重吸收了;水的数值减少,说明大部分水被重吸收;但对无机盐的部分重被吸收,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无机盐的数值表面看是升高了。

设计理念教师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尿液形成示意图中各种成分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充分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从而主动获取尿液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在资料中学习。

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分析课内外图文资料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技能性目标尝试资料数据分析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关注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

掌握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机制。

1.2 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图表和模型展示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够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了解尿液成分。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泌尿系统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输尿管:作用和位置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尿道:排尿的通道2.2 尿的形成过程滤过:血液在肾小球中的过滤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分泌:废物和多余物质被排出体外2.3 尿液排出机制排尿的信号传导过程膀胱的收缩和松弛尿道的开启和关闭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尿的形成过程。

利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具进行直观展示。

3.2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观察尿液成分。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尿液排出的机制和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实验报告。

4.2 知识测试进行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的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分析学生的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具和材料泌尿系统模型、图片和图表尿液检测实验器材和试剂5.2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进行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的在线资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2 讲授泌尿系统组成使用泌尿系统模型、图片和图表,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6.3 尿的形成过程实验进行简单的尿液检测实验,观察尿液成分。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1.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掌握尿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其排除废物的作用。

3.能够描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并理解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点:1.尿液形成的过程以及尿液的组成成分。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2.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产生和排出尿液的吗?”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肾脏的结构,并介绍肾脏的基本功能。

2.教师讲解肾脏中的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教师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4.教师讲解尿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尿液中废物的排出方式。

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肾脏是如何形成尿液的?b.尿液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组成成分的排出方式是什么?c.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合作学习实践(25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负责人,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并准备汇报。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澄清。

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以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实验步骤:a.将黑胶纸卷成管状,并用夹子夹住一端,做成“尿液收集管”。

b.在黑胶纸管上贴上多层滤纸,做成“肾小球”。

c.将水倒入“肾小球”中,观察滤液流入“尿液收集管”。

d.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3.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报告的书写。

小结和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复习尿液的形成过程和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回答问题:“你认为你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什么新的了解?你有什么问题或困惑?”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2.了解人体的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明白尿对人体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对个人卫生的重视意识。

教学重点:1.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2.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什么是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2.什么是人体的排泄系统。

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稿;2.多媒体设备;3.教学素材: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如同学们经常在上厕所排尿,问同学们:你们上厕所排尿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渐渐接触到正确的答案。

Step2: 引入主体内容(2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尿液的图片,解释尿液是人体内废物通过肾脏形成和排出的物质。

2.教师通过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单位等的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的运输和排出方式,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Step3: 分组探究(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

2.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和器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了解人体尿液的形成。

实验过程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卫生。

实验设计:(1)将草鱼片放入装有少量盐水的容器中,然后用塑料薄膜封紧容器口。

(2)观察数分钟后,取出草鱼片,发现草鱼片上出现白色的结晶物。

(3)解读: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草鱼片上的白色结晶物就是排泄出的废物。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Step4: 建立知识框架(15分钟)1.教师总结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并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2.通过示意图和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Step5: 概念解释与巩固(15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概念解释,巩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和个人卫生的重视意识,如排尿过少或过多可能是身体有问题的表现。

生理学泌尿教案

生理学泌尿教案

生理学泌尿教案课程名称生理学授课单元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教师姓名职称所属院部系教研室教学层次√专科□中专成教(□本科专科)学时4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本单元主要内容:第一节肾脏的生理解剖肾脏生理解剖,血管及血流特点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原理,滤过率,滤过分数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第四节尿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的作用目的与要求:1.掌握:肾小球滤过的原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2.熟悉:肾脏的生理解剖,血管和血流特点,排尿反射3.了解:肾脏生尿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的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重点与难点:1、肾小球滤过的原理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3、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媒体与教具:多媒体与挂图第页总页(首页)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二、肾单位、皮质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近球小体。

肾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的实验依据和结构基础。

二、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一、葡萄糖、Na+、K+、HCO3-、Cl-、其他溶质和水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三、K+、H+、NH3的分泌,其他物质的排泄。

H+-Na+交换与K+-Na+交换。

四、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

第四节尿稀释与浓缩机制。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现象,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和逆流学说、维持髓质高渗的机制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等渗尿,低渗尿,高渗尿。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三、血Na+、血NH3的调节作用四、心房钠尿肽的作用第六节尿的排放。

排尿反射。

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

用“讲授法”与“PBL 教学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基础信息课题名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材:人体与健康教材年级:高中生物课教学目标:1.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2.了解尿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3.掌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2.了解尿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人体器官模型;2.教学PPT。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的废物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吗?”2.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介绍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二步:尿液的形成(2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肾脏的位置,并讲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2.引导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肾小球、肾小管)及其功能。

3.讲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通过实例解释尿液的形成过程:滤过、再吸收和排泄,确保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有清晰的了解。

第三步:尿液的排出(20分钟)1.教师解释尿液形成后的储存和排出方式。

2.讲解尿液从肾脏到膀胱的过程。

3.解释排尿的神经调节。

第四步:尿液的组成及功能(20分钟)1.教师介绍尿液的主要组成物质,如水分、尿素、尿酸、氨、尿酸盐等。

2.讲解尿液中各组成物质的功能和重要性。

第五步:总结与提问(10分钟)1.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对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2.进行提问环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教学拓展:1.请学生在家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做一份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小册子;2.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尿液,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尿液的形成与排出,通过讲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了解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和肾单位的作用。

通过教学PPT和实例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问题回答。

此外,拓展活动的设置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复习1、知识回顾(1)肾的结构可以分为 、 、 三个部分。

(2) 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 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 小动脉。

肾小囊是一种双层壁的囊,肾小囊腔与 相通。

2、巩固效果(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方式: 通过泌尿系统→尿液通过呼吸系统→呼气 通过皮肤→汗液通过消化系统→粪便 ——(2)肾单位(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构成)组成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3)泌尿系统的组成3、发现疑惑(1)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提示:毛细血管多,颜色就深)(2)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

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二、课内探究探究点一【尿液的形成过程】认真观察课本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回答以下问题:1、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的液体是,肾小囊中的液体是,肾小管中的液体是。

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可以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4、尿的形成过程:(1)经过()和()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2)经过()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多媒体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1)在老师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了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及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保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图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际应用的能力,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知识,搜集有关泌尿系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呢,我先让大家看几组图片。

(幻灯片播放图片)图片上的人物你认识吗?他就是田世国,有没有同学知道他的事迹呢?他把自己的肾脏捐献给患有尿毒症的母亲,因此被评为2004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什么是尿毒症?肾有什么样的作用?它与尿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些知识——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学生自学本节内容: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书,看书的时候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并把它画出来。

教师板书:排泄、排遗、肾、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合作学习新知识(过渡:人类每天从自然界获取很多的营养物质,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大约要摄入60吨(即60000千克)食物,而我们人体自身的体重平均不足100千克,我们所摄取的食物都哪去了?<排出体外了>。

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首先我们来学习两个新名词。

)知识点一:排泄与排遗教师设置问题:1、什么叫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和数据,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的过程。

(2)尿液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同学们每天都会排尿,那你们知道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展示泌尿系统的图片或模型,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并分别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单位的结构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其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尿液的排出(1)尿液的排出途径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 膀胱(暂时储存)→ 尿道→ 体外(2)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
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理学基础》
5′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复习提问
二、新课教授
1、从多种排泄组织、器官引出肾脏
提出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的作用和意义
2、复习肾脏的解剖知识
3、重点讲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作用、列表对比血浆、原尿的成分,引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结合图示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滤过膜,引用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临床实例,讲解肾小球滤过膜在保留负电荷物质,如RBC 和白蛋白等成分
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3)、板书详解有效滤过压,和学生一起分析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突破难点,归纳出有效率过压的公式。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从原尿量和终尿量的对比引出重吸收
结合板书简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方式
2)、引用各种离子对机体活动的重要性,展开各种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中的部位、方式和特点;
3)、设计葡萄糖重吸收的动态演示图,并提出糖尿病的临床危害性和难治性
①提问为什么糖尿病人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接着深入分析葡萄糖重吸收的过程;
②介绍肾糖阈的概念,要求学生课堂掌握。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掌握H+、NH3、K+、的分泌与排泄。

三、教学小结和检测
1、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肾小球滤过率及其正常值。

2、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Na+、水、葡萄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和特点。

3、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教学后记:
《生理学基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