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合集下载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在锥体束急性严重损害时,瘫痪的肢体开始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阳性(此时期称为休克期);而数天以后才出现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瘫痪。

(1)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形成减少或分泌障碍,或其受体减少,胆碱酯酶受抑制或运动终板的损害以及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异常,都可引起瘫痪。

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可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无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没有病理反射及感觉障碍。

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外围,有肌肉萎缩,无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无病理反射。

(2)面瘫:指面神经麻痹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前者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后者则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皮质延髓束。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2.简述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3.简述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4.简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①基底动脉尖分出了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受累时可出现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

②表现为:⑴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⑵对侧偏盲或皮质盲;③严重的记忆障碍;④少数患者可有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以视幻觉为主,常白天消失,黄昏或晚上出现)及脑桥幻觉(罕见,主要表现为空间知觉障碍)⑤可有意识障碍5.简述前核间性眼肌麻痹(需解释何为“前”)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

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

辐辏反射正常,支配内聚的核上通路位置平面高些而未受损。

由于双侧内侧纵束位置接近,同一病变也可使双侧内侧纵束受损,出现双眼均不能内收。

6.简述后核间性眼肌麻痹(需解释何为“后”)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

表现为两眼向病灶内侧注视视,患者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刺激前庭,患侧可出现正常外展动作;辐辏反射正常。

7.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8.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9.角膜反射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10、简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束损害)。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教材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教材

周围性面瘫
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 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 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 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 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 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 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 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 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 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 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nervoussyste 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 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 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 连的脊神经spinalnerves.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 神经纤维。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的定位:
核上瘫—对侧睑裂以下 表情肌瘫痪
核下瘫--同侧全部 表情肌瘫痪
相同点
不 同 点
相同与不同
发病部位
周围性 都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核下(局部)
中枢性 核上(伴肢体变化)
额纹 全身症状
健侧.
患侧变浅或消失 仅局部病变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思考题
此患者是 哪侧面神 经麻痹?
思考题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 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疾病原因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面瘫是指支配面部表情肌的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运动中枢及其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束)病变,所致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累的临床特征,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定位鉴别诊断包括:2 种定位相关的中枢性面瘫9个定位病变导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以及2个定位导致双侧周围性面瘫一、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临床仅表现为一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部表情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其机制:一侧上 1/3 面部表情肌受双侧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 2/3 面部表情肌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少见的情况包括:在脑卒中发作的数小时内,部分病例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同时,可以见到同侧上半部表情肌轻度麻痹,但很快可以恢复。

(一)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呈“倒立的小矮人”,其下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面部的表情和运动(面部运动区的分布不“倒立”),而上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下肢的运动(以膝关节以下的足踝部为主)和二便。

1.中枢性面瘫,仅见对侧面部下1/3表情肌瘫痪。

2.常同时伴有咀嚼肌、舌和手指瘫痪;其发病机制与下列情况相关:①面肌与咀嚼肌等中枢位置接近。

②咀嚼肌虽受双侧皮质支配,但主要受对侧支配,故可表现为部分麻痹。

③舌肌只受对侧皮质支配。

3.常伴有伸舌向面瘫侧歪斜,其机制为:和面部下1/3一样,负责伸舌的颏肌同样只受对侧上运动神经支配,此时对侧的颏舌肌不能伸出,而没有受累的颏舌肌可以伸出,故而伸舌偏向面瘫侧。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上皮质支,病变常涉及栓塞或出血。

(二)内囊膝部及后肢前部从内囊膝部到内囊后肢,运动的传导束由前向后依次是头、上肢、躯干、下肢、视束等,因此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内囊病变,多累及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

1.内囊后肢导致的中枢性面瘫与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基本相同。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PPT
累及内囊、大脑脚底: “三偏”
一般常见于脑血管疾 病,常伴有对侧偏 瘫和中枢性舌瘫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面瘫:
下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核以下周围神经
躯体运动:
镫骨肌神经 颈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躯体感觉:鼓膜、外耳道皮肤 内脏运动: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特殊内脏感觉:舌前2/3味觉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小结
• 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 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 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 尔征
二、上下神经元
面神经核上部为双侧支配
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面神经核下部为对侧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
二、上下神经元
• 中枢性面瘫:
• 上神经元损伤:一侧中央前回
下部或皮质脊髓束
• 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上部面肌不受累
三、临近其他神经受累
在周围性时
茎乳孔内:bell征,面瘫,可有起 病前乳突压痛和耳后持续疼痛, 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双侧面瘫可能为,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鼓索神经以上:+舌前2/3味觉、 唾液分泌障碍
镫骨肌神经以上:+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耳后剧痛,鼓膜外
耳道疱疹,可能为亨特综合征
面神经核:多为脑桥病变,伴有 展神经麻痹、椎体束征。
• 周围性面瘫:
• 下神经元损伤:面神经核或
面神经核以下周围神经
• 同侧面肌瘫痪: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 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 口哨; 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 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 力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显露 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A.是否口角歪斜B.是否鼻唇沟变浅C.能否皱额、闭目D.能否鼓腮E.能否吹口哨答案:C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A.左侧中枢性面瘫B.右侧中枢性面瘫C.左侧周围性面瘫D.右侧周围性面瘫E.双侧周围性面瘫答案:D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A.双侧周围性面瘫B.右侧周围性面瘫C.左侧周围性面瘫D.右侧中枢性面瘫E.左侧中枢性面瘫答案:E4、瘫痪是指: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答案:A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A.肌力大小B.有无感觉障碍C.有无病理反射D.有无大小便障碍E.有无感觉过敏答案:C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B.肌张力减低C.腱反射增强D.病理反射阳性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答案:B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A.深昏迷B.昏睡C.浅昏迷D.嗜睡E.中度昏迷答案:C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A.深昏迷B.昏睡C.浅昏迷D.嗜睡E.中度昏迷答案:D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A.生命体征B.瞳孔对光反射C.肌力D.腱反射E.对疼痛的反应答案:E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

最可能是:A.蛛网膜下腔出血B.基底节出血C.小脑出血D.额叶出血E.桥脑出血答案:E1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A.闪电样疼痛B.下颌反射减弱C.面部感觉消失D.角膜反射消失E.张口下颌偏斜答案:A1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A.有触发点(板机点)存在B.伴有角膜反射消失C.一般止痛剂不易奏效D.疼痛发作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E.睡眠时疼痛发作可减少答案:B13、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依据是:A.疼痛的性质B.疼痛的区域C.有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D.有无“触发点(扳机点)”E.是否为反复发作答案:C14、患者近一个月来刷牙时常出现右上牙部及右面部疼痛,每次持续5~6秒钟,间歇时完全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首先考虑的诊断A.牙痛B.鼻窦炎C.舌咽神经痛D.原发性三叉神经痛E.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答案:D15、三叉神经痛治疗应先用:A.周围支神经切断术B.周围支神经纯酒精封闭C.三叉神经根切断术D.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E.抗癫痫药物答案:E16、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不包括A.中毒B.感染C.营养不良D.外伤E.遗传答案:D17、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患者发病前1~4周多有A.风湿病史B.外伤病史C.糖尿病史D.阳性家族史E.非特异性感染史答案:E18、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是A.周围神经B.脊髓膜C.脊神经根D.大脑E.小脑答案:A19、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表示病情危急A.四肢由轻瘫转为全瘫B.呼吸费力C.腱反射完全消失D.腰腿出现牵拉性疼痛E.脉博快速答案:B20、以下哪项不属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急性四肢弛缓性瘫痪B.手套,袜套状感觉障碍C.早期即有四肢肌萎缩D.患侧周围性面瘫E.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答案:D21、能提示诊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脑脊液检验结果是A.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B.蛋白正常,细胞数增高C.蛋白降低,血压增高D.葡萄糖降低,细胞数剧增E.葡萄糖正常,氯化物升高答案:A2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脑脊液正常B.多有昏迷C.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D.突然劈裂样剧烈头痛E.病情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答案:C23、女性,26岁。

周围及中枢性瘫痪的鉴别要点

周围及中枢性瘫痪的鉴别要点

周围及中枢性瘫痪的鉴别要点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是紊乱病理生理的信号不同,鉴别的要点有:
一、传导速度
1、中枢性瘫痪一方面,因为有多个脊神经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受到损害,所以受损条索在传导信号时,会出现较大装置,从而使传导速度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周围病变仍局限在疏松区域,而脊索的神经元和纤束结构完整,所以传导速度有较大的保持。

2、另外,一般中枢性瘫痪的感觉肌肉传导速度受损大于动作肌肉传导速度;而周围性瘫痪则感觉肌肉传导速度受损小于动作肌肉传导速度。

二、反射张力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神经受到病变而出现不良反应时,通常会表现出内、外反射张力减弱或缺失,而内反射受到部分或全部损害,外反射会完全缺失;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内反射仍完整,外反射可表现为大用力状态,而其他时候均是受损,表现为不那么及时,强度不如正常。

三、尼斯氏反射
1、在中枢性瘫痪中,常发生尼斯氏反射完全消失的情况;
四、阻滞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都呈抢波状态,这就导致了在神经传导方面出现阻塞现象;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只有少数神经受到病变而产生阻滞,只表现为部分神经不能正常传播,而传播到有病变的部位时,脊神经就会表现出抢波现象。

五、肌力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以及脊髓多个半脊神经液力学性改变,因而肌张力表现为活动减少、张力降低及混乱不正常;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神经云集,只限于疏松区域,因此除了极少数受损神经所在肢体张力减弱外,其他活动体部肌群张力几乎没有改变。

以上就是中枢性瘫痪和局部性瘫痪的鉴别要点,可以通过电刺激检查、尼斯氏反射测量等方法确诊。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

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

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

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

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常根据此点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

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颊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神经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神经瘫痪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神经瘫痪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症征有哪些?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潜行性缓渐性者,如不仔细检查,容易贻误诊断。

因而,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的识别与早期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下列诸项:睫毛征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

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

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瞬目运动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

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斜卵圆口征嘱患者大张口。

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

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有哪些症状?(1)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都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瘫痪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面瘫进行详细解析。

1. 定义和病因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通常是由于颅面骨折、炎症性病变、病毒感染、中耳手术或其他手术等因素引起。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整个半边面部的肌肉运动受损。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其传出路径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双侧的,瘫痪程度可以各不相同。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中风、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肿瘤、脑损伤等。

2. 症状和表现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的组织,通常表现为瘫痪面部相应一侧的肌肉。

病人在笑容、眨眼、闭眼、吹气和吮吸等面部表情和动作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眼睑无法紧闭、口角下垂、额部起纹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皮质和神经传导路径等。

病人表情和动作受限于整个一侧的脑功能受损,但通常不会完全瘫痪。

病人可能出现口角下垂、闭合眼睛困难、面部表情不自然、舌肌偏斜等症状。

3.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按摩和肌肉放松等手段来减轻面部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训练、面部表情训练等技术来加强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病因、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

病因治疗可以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来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明显的差异。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的定位:
核上瘫—对侧睑裂以下 表情肌瘫痪
核下瘫--同侧全部 表情肌瘫痪
相同点
不 同 点
发病部位 额纹 全身症状
相同与不同
周围性 都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核下(局部) 患侧变浅或消失 仅局部病变
中枢性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健侧.
思考题
此患者是 哪侧面神 经麻痹?
现)
鉴别诊断(临床表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鉴别诊断(病因)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 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 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 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 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 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 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 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 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 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 瘫的区别
内二科
中枢神经系统VS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 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 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 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 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 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 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 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 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 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 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 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 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
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
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