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并能够用简单的图示和语言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资料收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并通过讨论和观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不同星球的形状。

2. 准备一些地球仪或星球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

3.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并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请学生看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形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 引出话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有关地球形状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讲解1. 播放一段视频:描述古代人如何通过观察鸟的飞行、船只的航行以及月食等现象,逐步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2. 引导学生讨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3.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乒乓球、橡皮泥、小球等,尝试制作一个地球模型,并观察其形状。

4. 分享讨论成果:请学生分享小组活动的成果,并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5. 介绍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6. 拓展思考:请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地理学上的意义。

(三)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2. 强调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查找一些有关地球形状的历史发展资料,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球形状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地球仪和星星的位置。然而,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星星位置,并尝试解释为什么星星会出现在特定的位置。
(4)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地球的形状,这是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课本第14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如圆形、正方形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的概念。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的形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判断题
-地球的形状是正方形。(错误)
-地球的形状是圆形。(错误)
-地球的形状是椭圆形。(正确)
-地球的形状是三角形。(错误)
2.题型二:填空题
-地球的形状是_____。
-地球的赤道比两极_____。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来了解地球的_____。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36地球的形状精选教案教科版

2023三年级科学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36地球的形状精选教案教科版

3.6《地球的形状》教案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
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
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
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
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6 地球的形状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的曲折过程。

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
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
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在课上,各小组在做
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
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

所以这节课对地
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
讨论、检查、得出结论。

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
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
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
学生的互动。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陈晓芬【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第六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明确了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这不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论证,现代卫星的发射和航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高科技社会中毋庸置疑的一个观点。

但古人只能通过自身的观察做出判断。

本课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几个阶段,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带来的影响。

探索环节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天方地圆”说的猜测-模拟实验的认识冲突-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的证明,从猜测臆想到逻辑推理再到直接证据,是按照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来编写的,符合自然规律发现的过程。

最后学生能通过研讨总结有哪些事实证据能推理出“地球是球体”,这说明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科普资料等已知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人类经历艰辛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可能无法共情,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本课让学生穿越到古代,代入古人角色,经历没有先进科技的古人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不断求真的科学态度并养成正确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事物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探索科学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学会质疑,倾听不同的观点,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不懈努力,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教学重难点】重点:代入古人角色用多种方法探索地球的形状。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及反思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及反思

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6地球的形状》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6地球的形状》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6地球的形状》一. 教材分析《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不够深入。

学生通过观察和生活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对于地球形状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2.地球形状的图片3.地球探索历程的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是这个形状?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形状的画,并写上一段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 - 近似椭球体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45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作为引导者,我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然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1.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观察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地球形状的概念。
(3)地球仪的认识和使用:学会使用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举例:介绍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地图、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
(1)地球的不规则形状: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难点解析: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以及实际观察,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不规则形状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避免部分学生过于被动。
3.针对教学难点,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4.加强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于他们复习和巩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地球的基本形状;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常见现象和实例;3.地球仪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特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爱护地球的意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科书,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的直观感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并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圆球形的物体。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地球形状的认识,但是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

2.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

2.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自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同时,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以下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并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小作文。

8.板书(5分钟)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并掌握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

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自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并且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地球的其他特征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圆形或椭圆形。

但是,他们对地球形状的具体特征,如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卫星图片等教具。

2.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

3.制作地球模型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特征,如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用地球仪和卫星图片来说明地球的形状特征。

5.拓展(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写一篇短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天体,但对其真实形状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学生能通过实例和图像,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地球仪。

3.实例和故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地球形状的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故事,以及地球的引力、卫星拍摄的照片等实例。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片是否符合地球的真实形状。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科版)

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科版)
2. 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将设计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地球仪的制作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并学会如何描述地球的形状。
其次,将进行一次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并通过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本节课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首先,将使用PPT进行讲授,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地球形状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其次,将使用视频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展示制作地球仪的详细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
此外,将使用在线工具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实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6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地球的形状
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3. 授课时间:2023年5月10日星期三下午第一节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5. 实践题:
a. 请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
答案:通过制作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形状。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球的形状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3.6地球的形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科版)

3.6地球的形状(教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教科版)
3. 科学交流:培养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并能够解释一些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例题6:
题目:请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会影响气候变化。
答案:地球的形状会影响气候变化,因为地球的形状会影响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从而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例题7:
题目:请描述地球的形状如何影响地球的卫星轨道。
答案:地球的形状会影响地球的卫星轨道,因为地球的形状会影响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从而影响卫星轨道的形状和位置。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的形状”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播放地球形状的动画视频等方式,引出“地球的形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影响地球的生物分布。
答案:地球的形状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分布,因为地球的形状会影响地球的重力场和磁场,从而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对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可能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较低。此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此外,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形状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引出课题。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讲述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等观点。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会有不同的地球形状认识呢?3.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实验一: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的行驶情况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块平面木板,以及一个小船模型。

将小船模型分别放在地球仪和平面木板上,模拟船在海洋上行驶。

让学生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行驶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情况。

实验二:月食现象模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圆形小球(代表地球)和一个小球(代表月球)。

用手电筒照射圆形小球,模拟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将小球放在手电筒和圆形小球之间,模拟月球绕地球运动。

让学生观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食”现象。

4.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以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形。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呢?5.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如地球的赤道半径、两极半径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地球的形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地球的形状,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而非平面。

此外,教科书还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平面这一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地球,理解地球的形状,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2.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如何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探究,从而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太阳、月亮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的形状。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强调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地球的形状,并尝试解释地球为何是椭圆体。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地理、气候等方面思考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并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时经历的曲折过程,意识到科技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3.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初浅感受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时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教学准备:课件,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地球和月球图片
师: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形状,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

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人类是怎么知道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的呢?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1.师生交流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及学说的资料。

首先,就请大家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并进行相应的板书。

(1)古代中国人的猜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2)古代印度人的猜想: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海龟又蹲在一种巨大的蛇身上。

他们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张衡的“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根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循环交替的现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三、人类的疑惑
1.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帆船进港时,往往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提出疑问:地球到底是不是平的?
提出问题:
1.如果地球是平的,远航归来的船只将看到什么现象?
2.如果地球是球型,远航归来的船只将看到什么现象?
四、模拟实验
帆船进港的模拟实验
师:人们从站在海边观察航船进出港的奇特现象大胆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讲解:用瑜伽球模拟海平面,观察由远及近的航船,看看有什么发现,
再用桌面模拟海平面,观察由远及近的航船,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模拟“帆船进出港”的实验并汇报。

1.PPT出示实验要求
2.分组实验
3.填写实验记录
4.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观察到的那样,人们大胆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五、证明地球是球体
1.视频: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经了千难万险,甚至麦哲伦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的这次环球航行在人类历史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和他的船队第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体。

当代人类的探索
2.太空观察到的地球
谈话:随着当代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终于可以飞出地球,却外太空观察地球了。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类第一次借助仪器在外太空探测地球的形状。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远远的太空观察地球。

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们中国人也终于可以在外太空来观察地球的形状了。

2.师生共同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资料梳理分类
谈话:刚才我们共同交流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现在请大家将这些猜想和学说进行分类。

学生尝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教师给与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小结:通过分类我们发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实际上经历了一次有无根据的猜想到有根据的猜想,再到实践验证,最后经过精细观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曲折漫长的。

学生谈各自的收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
程也是十分曲折而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