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公司】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十一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方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接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一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闭区域-周界法。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一。即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一个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可以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2影响分布区的主要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时间因素)

2.2人类因素

3分布区的扩展

3.1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渐、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主要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1.种分布区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绘种分布区的方法: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接、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

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种群。

同一种内的种群之间虽然常不直接相连,但仍可相互迁移(传播繁殖体),并能正常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相距过远的种群间这种机会较少。植物生境间差异,各种群还会分化为若干生态型。

生态型(或生态差型)间的分歧终究尚未超过种间差异(或为变种),即仍具有某种同质性。

气候生态型是由于分布区内气候条件的差异影响而形成的。一般说气候生态型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年生长周期、耐寒性、耐旱性、光周期需求、生长速度、开花迟早、繁殖能力等方面。

土壤生态型的分化原因为各种土壤理化性质的地区差异,如酸碱度、含钙量、可溶盐含量、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土壤质地等都可能产生选择作用。

可将种的分布区划分出两部分,一部分具有对该种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条件,另一部分(常在分布区的边缘)。

种的分布区既有整体的统一性,这反映种的实际生态幅度。

2)分布区的形状。按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划分类型时一般归纳成两大类型。

连续分布区,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

间断分布区(不连续分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间隔的距离或跨越大洋、或在洲范围内不同部位。其中没有明显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又叫星散分布。

3)分布区范围。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事实上它们多是盐生植物、淡水水生植物,所在地仅为局部适宜的生境,真正占有的总面积不大。如盐渍土上的盐角草、碱蓬等,后者有芦苇、香蒲、浮萍、大车前、龙葵、蒲公英。

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以东亚特有裸子植物种类为例,偃松为东北亚特有,侧柏为华北(延至朝鲜)特有,杉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特有,金钱松分布于江南丘陵,银杉、水杉和台湾杉木都局限在很小范围。

2.属和科的分布区

属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每个属的分布区则是所包含各个种的分布区的总和。

同在一属之内彼此很相近的种,或者具有不重合的分布区、或虽有局部重合而其内部结构互有差别(即各自适应不同生境)。一般种间不能正常杂交。

科的分布区是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各科和属形成历史久远,其中种间生态特征常有明显差别,所以分布类型多样且原因复杂。

1)科和属的分布区结构——分布中心。多种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2)间断分布。呈连续分布的科属大多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不丰富。种属间断分布最为常见,并不乏远距离间断。

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1.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物种通过生殖隔离保持独立的属性,其本身却不断产生具有新遗传物质的个体乃至种群。

遗传密码的突变是偶然的变异,有关植物遭此变化后,在形态上和生理上便出现相应差异,经过生境选择,大多不能适应而死,这种变异就会消失。相反情况是新突变使有关植物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从而生长旺盛、生殖繁茂,并通过杂交实现新基因扩散,传递到其他同种个体和相应种群。

第三种情况是新遗传物质在原有环境条件下虽无优越性,亦未致死,保存到若干代后,至所在地环境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出它的有利效应。

1)异地物种形成。原始分布区理应是连续的整体,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送,则这种地理隔离所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一旦有机会相遇仍可正常杂交,这是植物种的间断分布。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基因变化趋向不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彼此不能正常杂交的效果,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性分布区。异地物种形成均是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例如欧亚的二叶舞鹤草(Mainthemumbifolium)与北美的加拿大舞鹤草(M.canadense),东亚(华中)的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等。

2)同地物种形成。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形成。由于某些原因,有的植株在有性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