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公司】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地理学-_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共54页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生物地理学中的生物区系和生境分区
生物地理学中的生物区系和生境分区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生物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物区系和生境分区的研究。
一、生物区系生物区系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生物群落的总体,它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种类。
生物区系通过对各种生物物种的数量、分布和物种构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该区域的生境、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特征,进而推断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从而为研究生物地理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生物区系的界限通常通过人工界定,例如使用生物地理方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在生物区系研究中,生物群落的构成、数量和分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例如,从生物区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的类型、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从而为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对不同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探讨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二、生境分区生境是指支持某个生物种群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该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生境分区是将整个地球划分为若干个生境类型的过程,主要基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因素。
生境分区根据不同地区的生物群落、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生境,它的形成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可以为我们了解生物的繁殖和适应性提供必要的信息。
生境分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分布情况。
在生物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方面,生境分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规划时,根据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可以推荐相应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以便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三、结论生物区系和生境分区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对彼此的影响,从而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
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栖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如陆地、水域、空气中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生物之间栖息地的差异,形成了各种生物分布。
生物分布1.陆地生物分布陆地上的生物分布受到气象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不同的气候区和地形地貌中,生物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环境极其严酷,寒冷干燥,大部分时间在极地夜和极地昼之间转换。
这里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苔原植物、苔藓、地衣等寒生植物。
动物方面,北极熊、海豹、北极狐、驯鹿等是该地区主要的代表性动物。
(2)热带地区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明显季节变化。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动植物种类极为繁多。
常见的热带植物有棕榈树、热带雨林等,热带动物包括大象、老虎等。
(3)草原地区草原地区在物种多样性方面通常不如森林、热带雨林,主要生物种类包括草原食草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狮子、羚羊、斑马、野马、长颈鹿、鸵鸟等。
2.水域生物分布大约70%的地球表面都是水域。
水域生物分布非常广泛,包括淡水和咸水生物。
(1)淡水环境淡水环境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常见的淡水动物有鲤鱼、鲸鱼、蜗牛、龟等等;淡水植物有水蕨、荇菜、莲花等。
淡水环境也是很多鸟类迁徙的重要场所。
(2)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中的物种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各种不同的鱼类、海洋哺乳动物、贝类、藻类、水草等。
比较常见的海洋动物有鲸鲨、海豚、带鱼等,海洋植物包括海藻等。
生物区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物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一种区域性的生物群落,称之为生物区系。
1.北极区域生物区系北极的生物区系主要由苔原植被和典型的苔藓、地衣等冻原植被组成。
动物方面,有北极狐、北极熊、北極鸥、暴蜥等。
2.温带地区生物区系温带地区的生物区系主要沿着地球的纬度展开,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型。
例如,温带森林区的植被主要由针叶林和落叶林组成,生物种类包括负鼠、臭鼬、鹿、狐狸等。
生物地理学的探索生物分布与生态区域划分
生物地理学的探索生物分布与生态区域划分生物地理学的探索:生物分布与生态区域划分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生物区域划分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生物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三个主要的生物地理学理论,即分化演替理论、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进化生态学理论。
一、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理学是集生物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类生物体,从微观的微生物到宏观的动植物,还包括从陆地到水域的各种生态系统。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布、生物地域的划分和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
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是生物地理学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直接观察和数据收集,可以获取生物分布的相关信息。
标本采集是对生物体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它为生物地理学提供了真实的物种记录和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为研究大范围和微观尺度上的生物地理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三、分化演替理论分化演替理论是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生物分布与地质变迁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和地质事件是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例如,大陆的分裂、海平面的变化以及山脉的隆升都会导致物种分化和迁移,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区域。
同时,分化演替理论还强调了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生态位占据在生物地理分布上的重要作用。
四、生态系统演替理论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及其边界变迁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发生演替,形成多个生态阶段或者生态过程。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对于理解生物地理学中的生态区域划分和物种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 植物连续分布区,
• 类型: (1) 世界性分布
•
(2) 环极地分布
•
(3) 环北方分布
•
(4) 泛热带分布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茅 膏 菜:
别 名 眼 泪 草、 黛 玉 草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茅膏菜:别名眼泪草、黛玉草
高仅数寸,叶丛生,其叶片边缘和中部也有许多腺毛, 腺毛周围能分泌出许多发亮的粘液,如同挂在姑娘美丽 睫毛上的眼泪,它就是靠这种"林黛玉的眼泪"来捕食昆 虫的。当昆虫被牢牢卷住时,昆虫越挣扎,粘黏它的腺 体就越多,这时,其叶片又分泌出类似动物胃液的酸性 液体,不久昆虫便被肢解、消化、吸收了。
• ①适宜此种动物生活的栖息地生境类型 在分布区内的分布格局;
• ②此种动物的生态能力。 • 2、生态能力强的广栖性动物能广布于其分
布区内,生态能力弱的狭栖性动物 , 则只能 局限于其分布区内某些合适的生境中。
动物的起源和扩散
• 1、动物的起源理论
•
① 变异是生物自身固有的普遍现象
•
② 由一个地点形成新的物种
• 分布区、栖息地关联与区别:
• ①分布区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而栖息地 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分布区是动物可以 存在的空间 , 是地球表面一个特定的地域范 围。
• ②栖息地则是动物具体生活的地方,是某 种特有的生境或小生境。
动物分布特征:
• 1、一种动物在其分布区内具体的分布状况, 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 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 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生物区系
中国
中国植物区系
中国动物区系 区
我国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种类。丰富,与相邻各植物区广泛,分布交错复杂。吴征镒教授把我国植物区系分 为两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即一、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 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 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二、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区,是从19世纪开始的。1857年,斯克莱特(er)根据鸟类的分布,将世界陆地动物分 为六个界:旧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印度界、澳洲界和新热带界。1866年,麦利(A.Murrey)根据哺乳类 的分布,将世界动物分为四个界:旧北界、印度一非洲界、阿美利加界和澳大利亚界。1876年,华莱斯(ce)对斯 克莱特所划六界加以修订,分为旧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和东洋界。陆地动物分区也不是统一 的,B.T盖普特涅尔(TenrHep)和/LB捷连节夫(TeneHTBeB)分为七个界:旧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 亚界、澳大利亚界、印度一马来亚界和南极界;H.A波布林斯基(06prlHCKl414)不同意将南极划为一界,认为南 极地区无真正陆地动物区系。他把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为八个界:新西兰界、澳大利亚界、波里尼西亚界、新热 带界、马达加斯加界、埃塞俄比亚界、印度一马来亚界和全北界。下面介绍六个界的分区方案:
谢谢观看
本区分大兴安岭(IA)、长白山地(IB)和松辽平原(IC)区。阿尔泰山面积较小,也归在本区之中。
2、华北区
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属于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 华北型种类很少,只有无蹼壁虎、山噪鹛、縻鼹、林猬(Hemiechinussylvaticus),还包括大仓鼠和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等。动物区系主物区系 区
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
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生物学中的关键概念: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研究的是生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的是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而生物区系则是根据生物地理分布产生的不同地域的生物群落归类的系统。
一、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地理分布考察的是生物种群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其中涉及到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区、生物群系和生物圈等。
1.生态区生态区是根据地理空间上的特征划分的区域,其中的生物种群具有相似的适应策略,能容忍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
常见的生态区划分包括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和亚热带区等。
2.生物群系生物群系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相似生态条件和生物群落组成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的北方针叶林和非洲的热带草原就是两个不同的生物群系。
生物群系的形成受到气候、地质以及行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3.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活动发生的范围,它不仅仅包括陆地上的生物,还包括海洋中的生物群落。
生物圈的特征包括生物丰度、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连通等。
二、生物区系生物区系是根据生物地理分布的数据所归纳出的地理区域上的生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它通过将一些具有类似特征的生物进行归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
1.界、亚界生物区系的最小单位称为“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地理区划,例如:新北界、古北界等。
亚界则是界下面的小区段。
2.界上的区系在界上,我们可以根据物种的共同特征将生物进行归类,例如:大洋洲的无袋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就属于不同的界上区系。
3.区系类型区系类型是指根据界上的物种组成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对生物区系进行分类的方式。
常见的区系类型有古北区系、新北区系、古南区系和新南区系等。
三、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的意义生物地理分布与生物区系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生物的空间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揭示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通过研究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区系,我们可以了解地质演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演化路径。
生物的生态地理与区域分布
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 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 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 息的总和,包括种内基因的变化,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及种 间的差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物的生态地理与区域 分布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 录
• 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 生态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特点与分布规律 • 区域尺度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 全球变化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 • 总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及其意
01
义
生物多样性概念
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生 态系统保持稳定并具备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促进科学研究
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和物种库,有 助于科学家深入探究生命的奥秘。
保护自然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助于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 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供给服务
通过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 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 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调节服务
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与平衡,如 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 气候调节等。
文化服务
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如景观 美学、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等 。
支持服务
保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正常 运转,如土壤形成、生物多样
性维持等。
生态环境评估与预测
基于GIS技术,结合生态模型和环境 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和预测。
第三章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主要内容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三、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一)全球分布规律1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2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3 .北美大陆4 .南美5 .澳大利亚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极地苔原经度地带性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
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的历史有关。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
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
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
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的历史
17世纪
生物地理学的雏 形开始出现
20世纪
生物地理学研究 得到迅速发展
19世纪
达尔文提出生物 地理学的基本理
论和观点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和 实地考察
● 03
第3章 生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因素
气候因素对生物 分布的影响
气候因素如温度、降 水、光照等对生物分 布产生重要影响。生 物根据气候变化进行 适应和调节,进化出 不同的生存策略。
地形地貌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海拔
不同海拔带的生 物种类丰富度不
同
土壤类型
不同土壤类型适 合不同植物种类生长坡度04、
生物间相互关系对分布的影 响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影响着生 物的分布和生存策略。这些关系的演化和调节对 于生物群落的平衡至关重要。
● 04
第4章 生物地理学在生态保 护中的应用
生物地理学在保 护区域多样性中
的作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可 以帮助确定保护区域 的重要性和保护对象, 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 策略和措施,促进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通 过了解不同区域的生 物分布情况,能够更 好地保护当地的物种 和生态系统。
生物地理区系的分类方法
按地理位置 划分
界、界区、区系 区
按性质划分
自然区系、人工 区系
生物地理区系的类型
01 界区系
全球生物区系的划分
02 区系区
地球各大陆或岛屿上的生物区系
03
生物地理区系的特点
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3篇
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是生物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动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生物分布指的是动植物在地球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而生物区系则是指各种生物在同一个生态环境内所形成的群落类型和规律。
以下是对生物分布及生物区系的详细介绍。
一、生物分布1.概述生物分布是指不同动植物在地球各处的分布情况,受到地理、气候、环境和人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沿海地带、海洋、草原、森林、沙漠等几大类生态环境。
其中,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影响最为明显,如不同大陆间隔离导致物种分化和孤立。
2.沿海地带沿海地带是地球上特别的生物分布区,一般指海陆交界处的海岸线一带。
在这里,受到波浪冲击、潮汐、盐度和水温等影响,生物自然分布较为复杂。
同时,由于沿海地带通常是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也受到了沿海城市化发展和人为捕捞的影响。
3.海洋海洋是地球上覆盖最广、最广阔的生物分布区,同时也是最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和水深的不同,决定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例如,浅海海洋资源丰富,生物较为丰富多样,而深海底部则较为单一。
4.草原草原是地球上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南美洲。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以草为主要植被,气候干燥,种类较为单一,同时也是大型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5.森林森林是地球上面积和种类都最为丰富的生物分布区,被誉为地球之肺。
森林分布在各类地形、气候和土地类型的地区,形态和生物特征因地域差异而异。
6.沙漠沙漠是地球上极为干燥和贫瘠的生物分布区,同时也是植物生态系统造极的地方。
沙漠的气候条件极端,水资源极度匮乏,生物种类较为单一,分布范围非常有限。
二、生物区系1.概述生物区系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类群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特定组合。
生物区系主要受到气候和地质环境、地形和人类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动植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竞争,构成生态系统。
2.淡水环境区系淡水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其中一些物种仅限于淡水环境中生存。
生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分布与区系形成
生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分布与区系形成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物种分布和区系形成是生物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物种分布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而区系形成则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中形成特定的区系类型和格局。
本文将从物种分布和区系形成两个方面,探讨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物种分布物种分布是生物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关注的是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物种分布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历史、生物学特性等。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物种分布的基础,不同地理环境对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条件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寒冷,氧气稀薄,适合生活在高海拔的物种,如高山植物和高山动物。
而沿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生活在海洋附近的物种,如海洋生物和沿海植物。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物种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气候条件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如热带雨林动植物。
而寒带气候适合生活在寒带地区的物种,如北极熊和北方针叶林植物。
3.地质历史:地质历史对物种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上的地质变化会导致物种的迁移和分化。
例如,冰川期的冰川运动导致物种向南迁移,形成了冰川期遗存物种。
而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会导致地理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物种的分布。
二、区系形成区系形成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中形成特定的区系类型和格局。
区系形成是生物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研究的是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
1.区系类型:区系类型是指不同地理空间中物种组成和分布的类型。
根据区系特征,可以将区系分为古北界区系、新北界区系、古新界区系、新新界区系等。
每个区系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
2.区系格局:区系格局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格局。
不同地理空间中的物种分布格局有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高山地区的物种分布呈垂直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生物地理学-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龙葵
3. 生物携带扩展
动物在取食的时候,在草层中活动, 动物在取食的时候,在草层中活动,可 以将带钩刺果实附在身上; 以将带钩刺果实附在身上;另外人类的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也经常将许多 生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 生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伴人植物 蒲公英、车前、龙葵等。 蒲公英、车前、龙葵等。
在种的分布区内, 在种的分布区内,该种生物的个体 并不是布满所有空间, 并不是布满所有空间,而只能生活 在适宜它们生存的地方, 在适宜它们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 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 称为栖息地。 该种生物在分布区内的配置,取决 该种生物在分布区内的配置, 于栖息地在分布区内的分布 分布区内的分布。 于栖息地在分布区内的分布。
6. 人为因子
例如, 新西兰, 1000年以 例如,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 外来种的引入使当地的23 来,外来种的引入使当地的23 个种和亚种鸟类濒临灭绝。 鸟类濒临灭绝 个种和亚种鸟类濒临灭绝。菲 律宾,由于引入猪、 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 1790-1840年间 年间, 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 土著植物灭绝 灭绝。 种土著植物灭绝。
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完整的区域 分布区内没有生态屏障 高山、海洋、 分布区内没有生态屏障(高山、海洋、 生态屏障( 不适宜气候等)隔开, 不适宜气候等)隔开,没有失去基因 交流的机会,但在分布区内, 交流的机会,但在分布区内,生物种 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 连续密闭分布 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只是 分布在适宜的地点。 适宜的地点 分布在适宜的地点。
(一)广域分布区
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 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 称为世界种 广域分布种。 世界种或 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一般来说,种的生态幅度越广,克服阻限 一般来说,种的生态幅度越广, 能力就越大,分布范围就越广, 能力就越大,分布范围就越广,如植物中 大车前、龙葵等 动物中的狼 的大车前、龙葵等;动物中的狼等都有广 泛的分布区,有的几乎是世界性分布 世界性分布。 泛的分布区,有的几乎是世界性分布。但 在自然界中广域种是为数不多的。 广域种是为数不多的 在自然界中广域种是为数不多的。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共91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课件 (一)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课件 (一)生物分布区是指根据各种生物的数量、类型、适应性等特征的不同,将地球表面分成几个区域。
而生物区系则是指这些不同的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群落。
生物分布区的划分是根据多种因素来确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和气候。
根据基于这些因素的特定标准,大地表面被分成了六个主要的生物分布区:极地、温带北部、热带、温带南部、荒漠和高山区。
极地区:极地区包括北极和南极。
这个区域的气温极低,最低温度可达-50℃以下,很少有植物和动物能够在这里生存。
只有少数生物能够适应这种极端环境,比如北极熊、企鹅等。
温带北部:温带北部覆盖了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温较低,在夏季有温暖的天气,但在冬季则寒冷,有时也会有大雪。
这个区域拥有许多森林和草原,诸如狐狸、浣熊、鹿、鱼和鸟类等各种野生动物在这里广泛栖息。
热带区:热带是监区覆盖面积最大的生物分布区,它包括位于赤道以南30度之间的所有地区。
这个区域拥有大量的热带雨林、草原、河流和海洋。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那些有趣的猴子、大象、老虎、鲸鱼和淡水鱼等。
温带南部:温带南部和北部相似,但它绵延于南半球的更低纬度。
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大面积的冻原、草原和部分森林。
这个区域包括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荒漠区:荒漠区面积巨大,位于赤道以北和南40度之间。
这个区域极为干燥,缺少水源,植被稀疏,动物数量很少。
一些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如骆驼、田鼠、仙人掌和沙漠玫瑰,能够在这里生存。
高山区:高山区主要分布在高山和山脉地区。
这个区域气候严寒,缺氧,不良的土壤,动植物数量有限。
这里有一些特别的野生动物,如雪豹、山羊、藏羚羊和马鹿等。
不同的生物分布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区系,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及其和周边环境的互动。
从各种生物区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非凡之处。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区系
暗腹雪鸡
别 名:雪鸡 高山雪鸡 栖息在海拔2000-5000米左 右的裸岩、荒漠或半灌丛地带, 活动于雪线附近。非生殖季节 3-5成群。繁殖季节则成对离群。 以莎草科、禾本科的瘦果、嫩叶 等为食物。偶尔也食昆虫、蛹及 蜗牛。每窝产卵5~10枚。为留鸟。 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 新疆。
雪鸡的狭域分布图
龙葵
狼
狼,食肉目犬科犬属的一种。外形和狼狗相似, 但吻略尖长,口稍宽阔,耳竖立不曲。尾挺直状 下垂;毛色棕灰。
世界性广泛分布,但当前狼的分布区已大大缩小, 特别是在北美和西欧。
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凡山地、林区、草原、 荒漠、半沙漠以至冻原均有狼群生存。
中国除台湾、海南以外,各省区均产。
纽鲁奇、毛狗.
生活习性
群狼 狼是群居性极高的物种。一群狼的数量大约在5到12只之间,在冬天寒 冷的时候最多可到四十只左右,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狼由一对优势 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狼群有领域 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 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幼狼成长后, 会留在群内照顾弟妹,也可能继承群内优势地位,有的则会迁移出去 (大多为雄狼)而还有一些情况下会出现迁徙狼,以百来头为一群,有 来自不同家庭等级的各类狼,各个小团体原狼首领会成为头狼,头狼中 最出众的则会成为狼王。野生的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人工饲养的 狼有的可以活到二十年左右。 奔跑速度极快,可达五十五公里左右,持 久性也很好。它们有能力以速度10公里/小时(六英里)长时间奔跑 , 并能 以高达近65公里/小时速度( 45英里) 追猎冲刺。 如果是长跑,它的速 度会超过猎豹。智能颇高,可以气味、叫声沟通。 狼是以肉食为主的杂 食性动物,是生物链中极关键的一节。
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
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生态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了解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
一个生物物种的分布往往是与其生态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来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区域性分布是指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内生物的分类、分析和比较,以此得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生物物种以及它们在这些地区内的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生物区域性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形成。
区系是指某个地理区域特有的生物区系种类以及其组成和规律。
生物区系的形成一般与地貌、气候、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亚马逊河流域长期处于高温多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因此该地区具有热带雨林地区所特有的生物区系。
而北极地区因为寒冷、干燥,与其他地区不同,具有独特的生物区系。
区系的形成是一种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出物种形成与演化的机制,环境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不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系形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在各各地区内分布的特点和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
因此,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但它们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除了生物学知识,还需要涉及地理学、气象学、地球科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意见和观点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科学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研究人员需要面对的挑战。
其次,在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中,遭受灾难的物种往往被忽略,容易造成失误和误判。
例如,在最近的森林大火中,南亚森林的生物种群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将影响该地区的物种分布和演化过程。
因此,在生物区域性分布和区系形成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变化,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突发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第十一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第一节生物分布区一、分布区概念1、分布区的概念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
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方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接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一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闭区域-周界法。
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1形成理论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一。
即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
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一个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可以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单境发生的。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2影响分布区的主要因素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时间因素)2.2人类因素3分布区的扩展3.1主动扩展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新地区。
有规律、逐渐、缓慢进行。
是种扩展的主要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1.种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绘种分布区的方法: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接、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
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
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
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
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种群。
同一种内的种群之间虽然常不直接相连,但仍可相互迁移(传播繁殖体),并能正常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相距过远的种群间这种机会较少。
植物生境间差异,各种群还会分化为若干生态型。
生态型(或生态差型)间的分歧终究尚未超过种间差异(或为变种),即仍具有某种同质性。
气候生态型是由于分布区内气候条件的差异影响而形成的。
一般说气候生态型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年生长周期、耐寒性、耐旱性、光周期需求、生长速度、开花迟早、繁殖能力等方面。
土壤生态型的分化原因为各种土壤理化性质的地区差异,如酸碱度、含钙量、可溶盐含量、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土壤质地等都可能产生选择作用。
可将种的分布区划分出两部分,一部分具有对该种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条件,另一部分(常在分布区的边缘)。
种的分布区既有整体的统一性,这反映种的实际生态幅度。
2)分布区的形状。
按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划分类型时一般归纳成两大类型。
连续分布区,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
间断分布区(不连续分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
间隔的距离或跨越大洋、或在洲范围内不同部位。
其中没有明显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又叫星散分布。
3)分布区范围。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事实上它们多是盐生植物、淡水水生植物,所在地仅为局部适宜的生境,真正占有的总面积不大。
如盐渍土上的盐角草、碱蓬等,后者有芦苇、香蒲、浮萍、大车前、龙葵、蒲公英。
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以东亚特有裸子植物种类为例,偃松为东北亚特有,侧柏为华北(延至朝鲜)特有,杉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特有,金钱松分布于江南丘陵,银杉、水杉和台湾杉木都局限在很小范围。
2.属和科的分布区属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的联合。
每个属的分布区则是所包含各个种的分布区的总和。
同在一属之内彼此很相近的种,或者具有不重合的分布区、或虽有局部重合而其内部结构互有差别(即各自适应不同生境)。
一般种间不能正常杂交。
科的分布区是科内各属分布区的总括。
各科和属形成历史久远,其中种间生态特征常有明显差别,所以分布类型多样且原因复杂。
1)科和属的分布区结构——分布中心。
多种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
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2)间断分布。
呈连续分布的科属大多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不丰富。
种属间断分布最为常见,并不乏远距离间断。
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1.物种的形成与分布物种通过生殖隔离保持独立的属性,其本身却不断产生具有新遗传物质的个体乃至种群。
遗传密码的突变是偶然的变异,有关植物遭此变化后,在形态上和生理上便出现相应差异,经过生境选择,大多不能适应而死,这种变异就会消失。
相反情况是新突变使有关植物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从而生长旺盛、生殖繁茂,并通过杂交实现新基因扩散,传递到其他同种个体和相应种群。
第三种情况是新遗传物质在原有环境条件下虽无优越性,亦未致死,保存到若干代后,至所在地环境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出它的有利效应。
1)异地物种形成。
原始分布区理应是连续的整体,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送,则这种地理隔离所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一旦有机会相遇仍可正常杂交,这是植物种的间断分布。
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基因变化趋向不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彼此不能正常杂交的效果,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性分布区。
异地物种形成均是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例如欧亚的二叶舞鹤草(Mainthemumbifolium)与北美的加拿大舞鹤草(M.canadense),东亚(华中)的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等。
2)同地物种形成。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形成。
由于某些原因,有的植株在有性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一代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使具有两组染色体的个体,不能与这些原是同种但已改具四组染色体的个体(称为多倍体)正常杂交,生殖隔离机制的作用把后者转化为新种。
现已查明被子植物中大约一半是多倍体,其中单子叶植物各科的多倍体比例高于双子叶植物(禾本科中多倍体约占2/3),后者中以温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多倍体较常见,如蓼科、景天科、锦葵科、蔷薇科、五加科等都有很多多倍体种,而壳斗科、桑科、小檗科、葫芦科等几乎没有多倍体,裸子植物中也仅见于罗汉松科和麻黄科。
3)平行物种形成。
某种群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这些个体与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障,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种。
2.种分布区的扩展一个物种的生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生长正常、能适应环境的个体,通过特有的生殖策略繁育并向外散布健壮的后代,从而保持甚至扩展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借助果实成熟干燥开裂来弹放种子,散落最远的距离仅15—20m处。
但借助风力搬运,则效果要大得多。
流水漂送繁殖体亦可较快地远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椰子果实靠洋流推动传播到孤立海岛。
被食型用果实(或种子)的肉质化部分吸引鸟兽,由硬质种皮保护的种子被鸟吞食后,经1—2h被排泄体外。
此间鸟已飞行了相当距离。
附着型用果外附属物(针刺、钩等)或粘液附着于鸟兽体表,不易脱落,可以搬运很远距离。
蚁播型则通过蚂蚁类搬运小型种子。
散布到新领域的植物个体常常不能实现定居,实现定居的又常不能繁殖后代,只是当地短暂的“过客”。
只有那些生态适应幅度广,利用生活资源能力强,能与原有植物竞争或适应的种类才有定居的机会,此外竞争优势常与个体数量有关,如果仅仅侵入少量繁殖体,则对其进一步发展常很不利。
显然,新环境与原来环境越相似,植物扩展分布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节植物区系分析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1、地理成分: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植物区系组成种类,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3、迁移成分:按植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
4、历史成分: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5、生态成分: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
二、世界植物区系分区1.世界植物分区简介把那些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最高分区单位是植物区。
划分区的标准是含有高比例特有种和特有属,此外还有较多特有科。
区内根据次要差别可分为亚区、植物地区(Region),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特有属和植物科属的组成特点(分类结构)。
再下一级单位即植物省(Province)的特有属比例较低,仍含有一定的特有种。
最小单位植物小区主要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划分。
植物区和亚区的划分情况,全北区(泛北极区)、新热带区、古热带区、澳大利亚区、好望角区、南极区。
2.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1)侏罗纪时:统一的大陆已分裂为南北两块,南方的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发生断裂移动,全球海洋性气候居于优势,比现代要温暖些,而且气候带间变化不很显著。
北半球银杏类分布甚广,混生松科与杉科植物(其后又出现柏科植物),多处形成大片森林。
南半球银杏稀少,以南洋杉科与罗汉松科为主。
低纬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以本内苏铁与苏铁类比较繁盛。
2)被子植物化石最早见于早白垩世(1.3亿年前)的热带地区(或认为在山地),至今这里(主要是东南亚)保存有许多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科属,如木兰科、金缕梅科、三白草科等。
这时气候仍很温暖,但由于山地抬升使部分内陆转为干燥环境。
在中白垩世(1.1—1.0亿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有木兰科、水青树科、无患子科、山龙眼科、小蘖科、毛茛科、防己科、以及类似樟科、莲科的化石或花粉。
晚白垩世(8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已居劣势,苏铁类只残留少数,而被子植物约有六、七十科,跃居植物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