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山饭店设计中的传统营造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香山饭店设计中的传统营造手法
作者:李婧
摘要:本文通过透析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空间布局、建筑造型等方面的设计中吸纳借鉴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符号和手法,试图阐明在当今建筑设计国际化浪潮中,我们当如何坚持民族性创作,继承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文脉传统园林符号
正文:在目前建筑设计国际化趋同的时代,中国古建筑的传统精神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体现,是建筑师不可忽视的责任。今天的建筑师更应注重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和对文脉的关注。历史对建筑师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这种形式应建立在现代技术、材料与审美观的背景之上,反映出当代的整体风貌。然而,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浩瀚无边,加之现如今设计市场的功利氛围,消化并出领悟其中的精髓难之又难。从30年代中国第一次复古主义思潮开始,中国的建筑师便为了这个目标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一些成功的实例,表达出建筑师对民族之路的思考。其中引起中国建筑界强烈震动的香山饭店,便是体现了对中国建筑民族化追求和探索的典范。
香山饭店由贝聿铭设计于1982年,十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香山饭店的重要价值。贝聿铭选择设计香山饭店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讨”。正如他自己所说:香山饭店,并不仅仅是一个旅馆,而是代表了寻求一条道路的努力。贝聿铭寻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民居形式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他本人曾说过:“我重游了我家在苏州的园林, 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 一些能使这种本土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 从某
些方面说, 它们已经在那儿了。这些50 年前, 100 年前建造的东西, 至今仍是站得住脚的。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 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变。1978 年, 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 建筑没有改变, 有些仍被沿用。于是我打算按照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
(一)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
香山饭店的设计多处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贝聿铭受家乡苏州园林的影响,结合传统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布局,相对自由地安排建筑,并保护场地中的古树,规矩方正中带着轻妙纤巧。对“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这一基本传统元素的重复运用,形成大量的室外庭院空间。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公共活动区以常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开,借后花园之景。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此非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满足现代旅馆功能而采取的设计。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还有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有常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二)建筑立面造型
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三角形构架的顶棚是传统四坡顶的新阐释。深色的钢管,浅色的玻璃重复着园林厅堂室内黑椽与青面瓦的关系。最令人震撼的还在于它的外观形象:醒目的白墙,美丽的线脚,深色的压檐。曾经被问到北京的气候与白色墙面是否不相宜,贝聿铭解释说:北京气候与南方的不同, 这是事实, 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 家居生活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 它们同样都是低层建筑, 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服些。在北京, 灰尘是个大问题, 他们说, 一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 但香山是一个公园, 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在香山饭店大片白色墙面上,用磨砖对缝的青砖将窗户联接起来。据贝聿铭介绍,因为“不处理就会显得很单调”,“组合在一起就不致于单调了”,是纯属装饰性的。如果要把这种装饰与唐代建筑的木结构架填充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比较,并说明它源于唐宋风格,是很勉强的。因为木构架填充墙建筑,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几个东亚国家独有。
香山饭店中窗的设计非常精妙,墙面上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来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竖置的叠瓦。将传统建筑的纹样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是常见的手法,但像香山饭店这样大面积重复利用尚不多见。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整个香山饭店的色彩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墙面、顶棚、屋架、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勒脚、门窗套、屋顶、围墙压顶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楼梯、室内装饰格带、竹制窗帘),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统一和谐,形成整个建筑和环境的主调氛围。
(三)传统建筑符号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符号已经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被许多建筑师自觉或不自觉予以运用,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都被贝聿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