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论刘禹锡咏史诗体现的文化心理

论刘禹锡咏史诗体现的文化心理

论刘禹锡咏史诗体现的文化心理摘要: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历史积淀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影响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而对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前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刘禹锡咏史诗创作背后的蒙古、畏君、崇德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传统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人的心理的价值的一面”,[1]包括人格尊严和理想人格等内容。

由文化表层现象积淀成的文化心理,“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2]根据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文化心理就是常常谈到的“民族性”、“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等。

它是“‘表层’经历长久的时间过程积淀而来,其中包括自觉的文化教育(如古代的‘教化’政策)和不自觉的风俗习惯。

”[2]这种文化的传承中,每个人都烙下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烙印。

文学作为人学,是人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也是这种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一、传统文化心理和咏史诗文化心理是是咏史诗产生和兴盛的一个因素之一。

这其中包括尊古心理、忧患意识和讲究含蓄的审美心理。

首先,重史尊古的历史心理。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

古代先人,与天相比,敬天重人;与来世相比,关注当世。

因此,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祭祀和著史成为重要的内容。

在这样的传统下,形成了一种向前人看齐的潜意识。

传统文化心理认为,开明的制度存在于历史,美好的道德存在于古人。

咏史诗中对现实的感叹总是掺杂着对过去历史的向往。

其次,防患未然的忧患心理。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先天的忧患意识。

”[3]这种忧患意识沉积于人的内心,形成一种潜意识,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担忧伤感,“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正是这种忧患心理下的文人士子,拥有对于家国天下,黎明百姓,文化衰微的担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生”。

因此,借鉴古人兴衰得失的经验,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

最后,委婉含蓄的审美心理。

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也是咏史诗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之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持中”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

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

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

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
取象:刘禹锡诗中取象主要以山川为主,如《梦秋》中“天宇鬱鬱
去重崦”,“落花复泛泛”,营造出青山秋水的清新优美;《坐清湖赋》中:“乌啼梁山白鸟飞”,“高楼当此夜,明月入寒窗”,描绘出寂静深远等氛围;《题九华山赋》中“晴岩翠流弥天碧,秋雾翳古峰暗翠”,勾
勒出奇峰怪石,苍松翠竹的神奇美。

造境:刘禹锡的诗情怀古兴景造境,由大自然物象渐入人文景观,如《梦秋》中:“古木无路惊自低”,形象的描写表达出古木被破坏,深
刻感慨古人安排的路径;《横塘赋》中“盘堂青岚暮,湖滨芳草空”,
把塘边和芳草景物夹杂在行文之中,使诗情意象丰富,意境古朴深远。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给后代留下了研究的价值,关于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大家知道其主要内容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他是中唐大诗人之一,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治政之余,凭吊三国、六朝之遗迹,创作了近二十首咏史诗。

这些作品抒发沧桑之感,极富哲人意兴,成为怀古咏史诗中的名篇。

如《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前四句写刘备创业盛德,后四句写刘禅守成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

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君主对于国家兴亡的作用和责任。

又如《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贞一斋诗说》有云:“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这首诗前两联不囿于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险不足恃,兴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

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该诗颈联化出。

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隋宫》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便脱胎于该诗尾联,由此可见该诗影响之深远。

再如《西塞山怀古》: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试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

试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

试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作者:刘秀芬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咏史怀古诗人。

他的咏史怀古诗主要有咏史与怀古两方面内容。

这些诗作大都能通过怀古今蕴深情,情景融合,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高度凝练,含蓄精警,善用典故,用词准确。

他的许多咏史怀古诗不仅哲理深刻,含蕴无穷,而且沉雄俊爽,格局宏大,气象开阔。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特征探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

被誉为“诗豪”。

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为淮南节度使杜佑所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做过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

刘禹锡现存诗作共有八百余首,所涉及的题材范围极其广泛,其中咏史怀古诗留存至今的共有四十余首。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的咏史怀古诗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颇为挺出。

之所以能如此,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有着曲折丰富的人生阅历、刚强豪迈的思想性格,另外还有坚定执着的政治理想、深刻博远的哲学思想以及系统明确的诗歌理论。

一、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内容(一)咏史诗作刘禹锡的咏史诗作,侧重于其主观情感的表达,即通过咏历史人物或事件来抒发自我情怀。

历史与个人两相兼顾,用意简单明确,情绪沉痛悲愤。

如《咏史二首》:“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这两首咏史诗都是对汉代的史实进行论述。

第一首是说随着卫青的权势日益消退、霍去病的地位日渐高升,以前卫青门下的故人,都纷纷投靠霍去病,只有任少卿坚如砥柱不愿离开;第二首是说满腹经纶的贾谊始终得不到文帝的重用,甚至被貶到远地,而只有“戏车”之技的卫绾却能得到文帝的垂青,位至中郎将。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 刘禅昏昧葬送了蜀国基业
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指出创业难、 魏蜀吴三分鼎足之势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汉武 汉末童谣 守成更难的历史教训 ,表达了对刘备 帝铸行的一种钱币,王莽代汉时将它罢 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警戒 废,东汉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它。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昏庸荒唐的唐朝统治莫要重蹈覆辙。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词)的主题 2、学习咏史怀古诗(词)的解题方法与技 巧
咏史怀古诗定义
咏史怀古诗是借咏写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 情怀或表达某种观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词)特点:
题目: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 古”、“咏怀”等。
手法:
内容:
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讽刺
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 相通之处。
今昔对比型
怀 古 伤 今
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 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 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 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 做冷静的思考。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⑤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fā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个体生命的忧思与社会价值的探寻——评刘禹锡的咏史诗

个体生命的忧思与社会价值的探寻——评刘禹锡的咏史诗

个体生命的忧思与社会价值的探寻——评刘禹锡的咏史诗□李福元一、问题的引起中国咏史诗源远流长。

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写历史的兴亡,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咏史怀古之作的两大主题。

自左思咏史始,初唐、盛唐、中唐诗坛都不时弹奏起这回环往复的旋律。

陈子昂、李白、杜甫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心曲。

陈子昂咏诗怀古之作近二十首,主题基本集中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上,《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

李白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三十余首,其中抒写怀才不遇的近半数。

《经不邳圯桥怀张子房》、《读诸葛武侯伟书怀》等是其代表作。

李白受儒、道、侠影响,又生逢盛世,虽未能入仕参政,但亦无太大人生坎坷,面对追求不遂的现实,往往以“特高妙”的鲁仲连、“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古风》)的严子陵,“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的商山四皓引为同调,较陈子昂要超脱得多。

杜甫咏史古诗亦有三十余首,主题取向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时的悲慨为主。

这些诗带有时代和杜甫个人经历的特有印记。

杜甫对社会盛衰的思考,从反面找教训的较少,而多以回忆的方式,充满了浓重的怀旧伤今情绪,直接开启了大历诗人集中抒写由盛而衰的变迁感的怀古创作。

刘禹锡与众不同。

刘禹锡只有少量作品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懑,更多的是表现其对用世理想的执著追求,写他的希望和失望,写他的用世之念和人格尊严的艰难抉择,多角度、多层面地勾画出心理历程。

在对社会盛衰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他站在高远的审视点上,以万物都是要变动的、发展的宇宙观来看待人生的遭遇和社会的盛衰,慨而不悲,表现出了诗人的哲人气质和达人风范。

二、个体心灵的烛照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共有三十四首,都写于“永贞革新”失败以后,被长期贬谪期间。

在贬谪前期(贬为朗州司马),他的咏史怀古诗共有十四首。

在这十四首诗中,以自我为对象,借史烛照自我心灵,其主题取向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反思后的坚定“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背着“挟邪乱政”的罪名,被谪贬为朗州司马。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中唐诗人咏史、怀古而独占螯头的,无疑应首推“以气为主”、“用意深远”的刘禹锡。

综观刘禹锡此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多为咏史之作,可谓之主观型,亦即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而兼抒怀抱,用意明朗直捷,情怀悲愤沉痛。

如《咏史二首》: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二诗所咏皆汉代史事,而表现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愤慨。

史载:任安(字少卿)事大将军卫青,后卫青权势日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贵盛,“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惟任安不肯。

”[3]又,贾谊少年高才,满腹经纶,然终不为文帝信用,且遭远贬[4];而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5]。

在这里,刘禹锡取此诸事,先于第一首中高度称赞了任少卿不以权势富贵而移徙志节的态度,表明了自己不肯降心辱志而欲砥柱中流的决心;继于第二首中通过贾谊与卫绾的两相比照,发出饱含悲愤的一问。

事情很明显:贾谊才高而见弃于世,卫绾平庸却获致高位,这该是何等的不公!而追根溯源,这不公又正是那位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及其时代造成的。

往者已矣,继者如故,放眼现实社会,有才者不得其用,无才者平步青云,试问,又是谁造成了这贤不肖的倒置?如果说,诗人的身世遭际恰与贾谊相似,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即已深寓了他的不平,在对文帝的讽刺中即已深寓了对现实君主的批判,那么,诗人与任安相似的处境便不能不激起他与任安相类的刚直心性,不能不强化他身处浊世独立不移的孤愤情怀。

所以,在《咏古二首有所寄》中,他游心于古,瞩目于今,借咏汉光武与阴丽华之事,说出了“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的话来。

“初心”者,昔日之信念也。

这是劝告友人的话语①,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但就咏史而言,又全不说破,若即若离,粘中有脱,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情韵。

第二种类型多为怀古之作,可谓之客观型,亦即重在观照历史,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楮墨之间,用意含蓄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一、晚唐咏史怀古诗产生的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们对往昔的盛世充满怀念,对当下的衰败感到悲哀与无奈。

从经济方面来看,晚唐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曾经繁荣的大唐帝国在经济上的辉煌不再,城市不再像盛唐时那样充满活力,商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这让诗人们不禁回想起昔日的繁荣昌盛,从而在诗中抒发感慨。

文化上,唐朝前期诗歌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晚唐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遗产。

同时,儒家思想在晚唐文人心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以史为鉴的观念促使他们创作咏史怀古诗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

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 感慨朝代兴衰。

2. 批判时政。

3. 缅怀英雄豪杰。

三、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1. 用典巧妙。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意境的营造。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唐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

首先,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主要是怀古,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回想和追忆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的憧憬和对现状的失落感。

作者通过赞美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抒发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让人思维和情感上深深愉悦的感觉。

其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语言具有高雅、深沉、富有畅想的特点。

作者常常用典故、古诗词等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名称,以及余光中所说的“文件的”语言。

这种语言使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能领会其所表达的寓意,让读者有一种与时代相知、与历史相融的感觉。

再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表达非常独特。

在表达情感方面,作者将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历史文化等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情感的更高境界。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是玄妙、婉约的韵味,深层的感受力和高度的思考力使这些诗歌都历久弥新。

最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形式也非常严谨,应用的技巧独具匠心。

在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多使用五言、七言句式,其押韵和节奏非常稳定,总能够体现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更加具有艺术美感和韵味。

总的来说,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特点不仅在于主题的回顾和自恋,以及语言的高雅与深入,更在于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形式的工艺创新。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一、起源与发展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人就已经开始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黄鸟》和《楚辞·离骚》中的“思古人”等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早期诗歌。

在汉代,随着儒学的兴起,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强化,以及历史著述的繁荣,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和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班固、张衡等,他们的作品以雄浑、苍劲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怀古诗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诗人们开始从历史中寻找个人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讽喻。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曹植、庾信等,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形式多样。

二、思想内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通过缅怀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得失荣辱,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古讽今,以启示后人。

2、抒发个人情感。

许多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特殊情感,例如对英雄的敬仰、对美人的怀念等。

3、讽喻现实政治。

一些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讽喻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

三、艺术特点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叙事为主。

咏史怀古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历来表达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情节性。

2、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运用象征手法。

一些咏史怀古诗的诗人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景物的描述来象征某种思想、情感或品质。

4、对比映衬。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事件来突出主题,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四、影响与评价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摘要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其咏史诗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前人的突破尤其令人瞩目。

纵观近十年来大量涌现出的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还很少有从其生成及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而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刘禹锡其人其诗,尤其是他的咏史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咏史诗的发展历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一、政治因素尤其是参加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对刘禹锡咏史诗创作的影响。

二、地理因素,刘禹锡贬滴所在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是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遍布的地方。

三、咏史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中晚唐咏史诗的趋于成熟,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的创作。

四、刘禹锡自身具备创作咏史诗的素质。

并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滴经历对其进行咏史诗创作的直接影响。

本文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禹锡咏史诗产生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影响:一、金陵怀古系列咏史诗在后世形成的巨大影响。

二、其所发展的评体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其咏史诗采用的七言绝句形式对以后诗人咏史诗创作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生成:影响引言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诗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局面。

在经历了大历诗坛相对沉寂的一段时间后,终于迎来了中唐诗歌的全面复兴。

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出现了诗歌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积极从事政治革新的政治活动家。

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和音乐,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同时代的古文家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汇月稍后的赵磷也说:“元和以来,词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敬之)。

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

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

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张焕玲【摘要】新世纪十年的咏史怀古诗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历代名家名篇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中小诗人的咏史作品也有了拓荒性的研究,元以上咏史诗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宏观上得到一定的梳理,对咏史诗与其他文体创作关系的比较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并涌现出多部咏史诗研究的专著.然研究中也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1【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新世纪;咏史诗;怀古诗【作者】张焕玲【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继二十世纪古代咏史怀古诗研究的兴盛局面,新世纪十年的研究仍呈蔚然成风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内的咏史怀古诗研究论文约有300篇,学术专著9部,咏史赏析随笔2部,与赵望秦、李艳梅《中国古代咏史诗百年研究回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一文所统计的二十世纪百年间研究论文数量相比,大大超出。

其中总结研究现状的综述论文4篇,占1.3%,通论历代的约35篇,占11.7%,有关咏史、怀古概念界定及赏析方法的论文约40篇,占13.3%,汉魏晋六朝的约40篇,占13.3%;唐代约92篇,占30.7%;宋辽金的约32篇,占10.7%;元代的有1篇,明代的有7篇,清代的约有19篇,合计只占9%。

进行归类研究的约有30篇,占10%。

左思、陶渊明作为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创作发展的两大家,仍为学界所关注。

研究左思的专题论文21篇,陶渊明的9篇。

如潘江艳、王祖基《略论左思〈咏史〉八首》(《社科纵横》2007年4期)、张学君《陶渊明怀古的二元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4期)等文对左思、陶渊明咏史诗的创作时间、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及所透射和体现出的人生轨迹、个人情怀、文学史地位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2024年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范文

《2024年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范文

《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词体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孕育了无数杰出诗人的艺术智慧。

刘禹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体诗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为后世所传颂,更在词体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刘禹锡词体的研究,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与创作风格,以期为词体诗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刘禹锡词体的艺术特色1. 意境深远刘禹锡的词体诗歌往往以深远、独特的意境见长。

其善于将宏大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在《秋词》中,刘禹锡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情感真挚刘禹锡的词体诗歌情感真挚,善于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作品往往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竹枝词》中,刘禹锡通过描绘离别之情,表达了对亲友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3. 运用修辞手法刘禹锡在词体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排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陋室与高堂华屋进行对比,突出了陋室的高雅与清幽。

三、刘禹锡词体的创作风格1. 豪放洒脱刘禹锡的词体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其作品往往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这种豪放的风格使刘禹锡的词体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2. 融合古今刘禹锡在词体创作中善于融合古今文化元素,使诗歌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踏歌词》中,刘禹锡借鉴了汉乐府民歌的曲调风格和情感表现方式,以全新的角度展现爱情与人生哲理的内涵。

这种古今融合的创作风格使刘禹锡的词体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四、刘禹锡词体的传承与发展刘禹锡的词体诗歌不仅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刘禹锡的词体创作也为词体诗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

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

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

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咏史怀古诗分析

咏史怀古诗分析
②芜城:即广陵(今扬州)。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③喻指帝王。
④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2、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隋宫》1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2)、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o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陆游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最激烈之时,北宋亡覆不久,创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复失地之心。值此际,辛、陆二人登高临远,怀古感今之作便应运而生,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读史》、《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入翟塘登白帝庙》、《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史佳作。

《2024年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范文

《2024年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范文

《刘禹锡词体探索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词体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孕育了无数诗人的智慧与情感。

其中,刘禹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体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和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刘禹锡词体的特点、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从词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创作内涵及艺术价值。

二、刘禹锡词体的特点1. 表达深情厚意刘禹锡的词体作品中,常常表达出深情厚意,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其词体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运用修辞手法刘禹锡在词体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词体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3. 融合民间文化刘禹锡的词体作品在表达形式上,融合了民间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三、刘禹锡词体的风格1. 豪放洒脱刘禹锡的词体作品风格豪放洒脱,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其作品往往以豪放的气势、洒脱的笔触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婉约细腻除了豪放洒脱的风格外,刘禹锡的词体作品还表现出婉约细腻的特点。

其作品在表达情感时,往往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刘禹锡词体对后世的影响刘禹锡的词体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创作灵感,推动了词体诗歌的发展。

同时,其作品所蕴含的深情厚意和真挚情感,也深深感染了后人,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刘禹锡词体的创作内涵及艺术价值刘禹锡的词体作品具有丰富的创作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作品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同时,其作品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呼声。

在艺术上,刘禹锡的词体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六、结论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词体作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

新世纪十年咏史怀古诗研究综论
世 纪百 年 间研 究 论 文 数 量 相 比 , 大 超 出 。其 中 究 也走 向深 入 , 春 喜 《 文 选 ) 大 韦 ( 咏史 诗 的 类 型 与
总结 研究 现状 的综 述 论 文 4篇 , 1 3 , 占 . % 通论 历 选 录标 准探讨 》 《 夏大 学 学 报 } 04年 2期 ) (宁 } 0 2 、
篇, 学术 专著 9部 , 咏史 赏析 随笔 2部 , 赵望 秦 、 科 学辑 刊} 0 9年 3期 ) 与 20 等文 , 别探 讨 了汉 魏 六 分 李艳梅 《 国古 代 咏 史 诗 百 年 研 究 回顾 》( 淮 阴 朝 时期 咏史 创作在 类型 体式 、 旨题 材 、 中 《 主 审美 艺术 师范学 院学 报 》 07年 1期 ) 文 所 统计 的二 十 等方 面变化及 特 点 。另 外《 选》 20 一 文 咏史类 诗 歌 的研
的有 7篇 , 清代 的 约有 1 9篇 , 合计 只 占 9 。进行 % 唐代 咏史 诗 的研 究 重心 由大 “ 李杜 ” 向刘 禹 转 归 类研究 的约 有 3 0篇 , 1% 。 占 0 锡 和小 “ 杜 ” 显 示 出开拓 进 取 的势 头 。研 究李 李 , 左思 、 陶渊 明作 为推 进 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咏史 白 、 杜甫 咏史诗 的论 文 各有 8篇 , 颇不 乏 新意 。如
诗 创作发 展 的两 大 家 , 为 学 界 所 关 注 。研 究 左 韦 春喜 、 仍 张影 《 李 白 的乐府 咏史 诗》( 北 京 工业 论 《 思 的专题 论 文 2 1篇 , 渊 明 的 9篇 。如 潘 江 艳 、 大学学  ̄} 09年 1期 ) 为李 白能恰 当 地 处 理 陶 20 认
朝 的约 4 0篇 , 1 . % ; 占 3 3 唐代 约 9 2篇 , 3 . % ; 选》 录咏史诗 的标 准 、 想 内容 及所 显示 的创作 占 07 选 思

十年来刘禹锡研究综述

十年来刘禹锡研究综述

十年来刘禹锡研究综述
傅明善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2
【摘要】作为中唐五大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在当时就受到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评价,此后,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但主要的研究热潮则出现在两个历史时期:一为北宋的苏轼一门及江西诗派,尤以苏、黄为最力;一为新时期的近十年中,在当代老中青学者的手中,刘禹易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拟就后一次热潮中刘禹锡研究的基本风貌作一梳理,以期就其间的得失利弊作出深入考察.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傅明善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J], 杨荣刚
2.近十年来"文革"前十年史研究综述 [J], 任玉青
3.近十年来国内《左传》研究综述 [J], 张子薇
4.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J], 李琎
5.近十年来国内儿童绘本汉译研究综述 [J], 封蓉;方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刘迎春
摘要
文章以研究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为对象,主要是不同学者对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具体的类别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字:刘禹锡;咏史怀古;研究综述
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其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末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今人对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的研究也是颇多,下面我将概述几个学者对于其咏史怀古诗的研究。

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先生的《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一文提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如《咏史二首》等;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如《石头城》、《乌衣巷》等。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其有机结合,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

就艺术表现而言,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一文叙述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取象上有着不同的技巧方法,在造境上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然而所有这些又都遵循着他“意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主张,故在总体上又有着以实生虚、包蕴无穷、寄意深远、味之无极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正是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创作成功的关键之处。

刘禹锡的此类诗歌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和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咏史怀古诗蔚然成风,不能不受到刘禹锡的启迪;宋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杨万里等诗人及宋元周邦彦、李纲、萨都剌等词人,或学其用景取象,或综其立意造境,其诗词中多能找到刘禹锡影响的痕迹。

东北师范大学王丽芳的《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中指出,刘的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政治因素(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唐代的文化政策三个角度)、地理因素(从朗州历史文化传承、夔州、和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诗歌发展因素(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各体诗歌在这个时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咏史诗也不例外,进入唐朝后,咏史诗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曾有相关的研究得出“唐以前的咏史诗留存至
今的只有30位诗人的寥寥50多首作品”的结论。

)、诗人个人素质的崇高(主要包括学、识、才、情四个方面)等。

复旦大学的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一文指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与前后期本人境遇心态的改变和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其咏史怀古之作前后期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前期忧己,后期忧国;前期主要是与自身遭遇相关的情感内容,后期却转向对国事的揪心。

同是咏历史人物,前期他主要选择司马错、梁松、庾信等这些与自己身世经历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相近的人物来表达他被贬谪的愤懑与不屈;后期则侧重于借对历史风流人物的歌咏抒发他的倾慕向往之情。

即使是写诸葛亮这样的悲剧人物,也是借八阵图的神奇突出他的杰出才智,而不是写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遗恨。

再如同样是写“永贞革新”,前期是为自身不平,而后期则是着眼于整个革新集团和整个社会历史,借写韩信、檀道济的遭遇为王叔文等人平反的同时,还将眼界从历史扩展到现实政治,告诫统洽者再不要“枉杀檀江州”了。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多有别于前人的苍凉,并且超越前人的对历代兴亡教训的无限感慨,有反映独特的时代特征,能发前人所未发,极富哲人意兴,反映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后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1989(3):83.
(2)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2卷第3期.
(3)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J].德州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4)王丽芳.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D].
(5)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J].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总第13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