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刘迎春
摘要
文章以研究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为对象,主要是不同学者对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具体的类别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字:刘禹锡;咏史怀古;研究综述
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其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末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今人对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的研究也是颇多,下面我将概述几个学者对于其咏史怀古诗的研究。
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先生的《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一文提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如《咏史二首》等;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如《石头城》、《乌衣巷》等。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其有机结合,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就艺术表现而言,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一文叙述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取象上有着不同的技巧方法,在造境上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然而所有这些又都遵循着他“意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主张,故在总体上又有着以实生虚、包蕴无穷、寄意深远、味之无极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正是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创作成功的关键之处。刘禹锡的此类诗歌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和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咏史怀古诗蔚然成风,不能不受到刘禹锡的启迪;宋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杨万里等诗人及宋元周邦彦、李纲、萨都剌等词人,或学其用景取象,或综其立意造境,其诗词中多能找到刘禹锡影响的痕迹。
东北师范大学王丽芳的《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中指出,刘的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政治因素(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唐代的文化政策三个角度)、地理因素(从朗州历史文化传承、夔州、和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诗歌发展因素(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各体诗歌在这个时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咏史诗也不例外,进入唐朝后,咏史诗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曾有相关的研究得出“唐以前的咏史诗留存至
今的只有30位诗人的寥寥50多首作品”的结论。)、诗人个人素质的崇高(主要包括学、识、才、情四个方面)等。
复旦大学的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一文指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与前后期本人境遇心态的改变和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其咏史怀古之作前后期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前期忧己,后期忧国;前期主要是与自身遭遇相关的情感内容,后期却转向对国事的揪心。同是咏历史人物,前期他主要选择司马错、梁松、庾信等这些与自己身世经历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相近的人物来表达他被贬谪的愤懑与不屈;后期则侧重于借对历史风流人物的歌咏抒发他的倾慕向往之情。即使是写诸葛亮这样的悲剧人物,也是借八阵图的神奇突出他的杰出才智,而不是写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遗恨。再如同样是写“永贞革新”,前期是为自身不平,而后期则是着眼于整个革新集团和整个社会历史,借写韩信、檀道济的遭遇为王叔文等人平反的同时,还将眼界从历史扩展到现实政治,告诫统洽者再不要“枉杀檀江州”了。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多有别于前人的苍凉,并且超越前人的对历代兴亡教训的无限感慨,有反映独特的时代特征,能发前人所未发,极富哲人意兴,反映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后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1989(3):83.
(2)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2卷第3期.
(3)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J].德州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4)王丽芳.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D].
(5)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J].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总第1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