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一、书法概况(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二、书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
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
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
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
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
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
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
然并无证据。
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
没有定论。
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的三种主要文字类型(命名的原因,书体范畴,主要代表作及风格特点)先秦时期三种主要文字类型是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甲骨文甲骨文因文字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
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前219年)。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
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
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秦代书法-书法发展史
文字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于文字的使用,对于文字书写的自身价值也有了觉悟。
文字的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应该说它产生的原动力是纯功利的。
可是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就很难说其中没有一定下意识的审美选择,比如蒙昧时代的文字记事符号也不只是标明或暗示某种事物,就是从今天所说的形式语言角度来说也不能不说已颇具魅力。
可以设想原始人在完成了符号记事的功利性设计之后,书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带有一种装饰美心理,就像原始的人们用树叶掩身时不会只将树叶胡乱挂在身上而是排列得颇具为美观有序那样。
这也许应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本能要求。
到了甲骨文的刻写,这种要求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明显。
不过,被动的创造与自我的觉悟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直到战国时代人们才有了能动地把书写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意识,并且产生出了第一批有史可考的因书写而著名的人物书法家,摆脱了以往工匠抄录的状态。
当然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字仍未定型,仍处在改进与变化之中,书法家的留名,还或多或少与文字的革新演进相关。
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书家,是秦代的小篆书李斯、赵高、胡母敬与隶书程邈。
秦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当时官方日常最为通行的小篆外,尚有多种书体共存,所谓秦书八体。
《汉书.艺文志》说: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不过这八体中实际只有篆、隶两种基本书体,其余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都是篆体的不同用场。
刻符是专刻于符信上的文字。
符在古代是一种凭据、凭信的工具,如虎符等。
虫书,即鸟虫书,是一种用在幡旗一类物上的文字,结构为篆,笔画却用各种鸟虫形来构成。
摹印,即缪篆,专用于印玺之上。
署书,则是门匾上的题字,亦称榜书。
殳书,是专刻于各种兵器上的一类文字。
篆书有大、小篆以小篆最为常用,大篆是籀文的遗留,相当于当时的繁写体,是在当时旧书大册中所用的体例。
与代表官方书体的篆书相对的,便是民间或下层官吏役隶为便于应付官狱等繁忙事务而使用的比小篆更为简便的隶书体。
秦代书法鉴赏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秦代书法鉴赏秦代书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
由于当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乱不休,因此汉字的差异也十分严重,各个小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这就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和政令的通行下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实行“焚书坑儒”之举,丞相李斯倡导“乃同奏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提出了统一文字的主张,并且开始广泛地搜集民间使用的通用字,以秦国文字作为标准从而创制了小篆,统一了文字。
于是,小篆成为秦代的通用书体、标准字体,主要用于官府发布的命令和正式文件。
一、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小篆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文字统一。
文字学家通常把秦代小篆产生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统称为大篆。
同大篆相比,小篆的象形性减弱了很多,点画结构也相对稳定了。
这种字体是用圆转而匀称的线条进行组合的。
它不仅简化了字形,取消了异体,确定了统一的规范,而且还指定了字形结构中的偏旁和偏旁的位置,使汉字的偏旁达到了统一。
由于小篆的线条像玉箸(箸:筷子)一样,因此它被后世称为“玉箸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东巡,每到一地便树碑刻石,宣扬秦的文治武功。
如现在残存的《琅砑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这些石碑刻字据说都是出自李斯之手。
李斯作为书法家为后人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作出了榜样,他对文字改革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罐在《书断》中评价李斯小篆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琅砑刻石》(图1)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石据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巡游东地,登山东琅�台时所立,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刻石的内容是对秦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
因年代久远现仅存13行,86字。
此碑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泰山刻石》(图2)原碑残石现藏于山东泰山泰庙,宋拓《泰山刻石》共165字,全碑线条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结构平稳均衡、端严凝重、疏密有致、飘逸舒展,章法严整,古意盎然。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PPT
《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等。
黄庭坚
风格特点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 格雄健奇崛,笔力苍劲,线条挺拔。他的字 形偏长,结构严谨,章法多变,气势磅礴。
代表作品
《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 等。
米芾
风格特点
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格 潇洒飘逸,笔法灵动,墨色变化丰富。他的 字形偏瘦,结构奇特,章法多变,意境深远 。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秀逸清 丽,笔法婉约含蓄。
详细描述
董其昌的书法深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行笔婉约,线条含蓄,字形秀丽,结构巧妙。在章法上,他注重整体 布局,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秀逸、清丽的美感。
祝允明
总结词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豪放不 羁,笔法雄浑有力。
总结词
邓文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隶书和行书见 长,风格古朴、典雅,被誉为“元代隶书之冠”。
详细描述
邓文原的隶书作品《离骚经》是其代表作之一,笔法古 拙自然,气韵高古,展现出典雅的艺术风格。他的行书 作品《洛神赋》则以端庄秀丽、清雅脱俗著称,是元代 行书的又一代表作品。
07
明代书法名家
文征明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
$number {01}
目 录
• 秦代书法名家 • 汉代书法名家 • 魏晋书法名家 • 唐代书法名家 • 宋代书法名家 • 元代书法名家 • 明代书法名家
01
秦代书法名家
李斯
书法风格
李斯的书法风格严谨、工整,线 条流畅,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历代书法论文选——秦代
秦汉蔡邕《篆势》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崔瑗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秦简汉简书法
秦简和汉简是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简牍书法作品,其风格、特征和艺术价值都有所不同。
秦简,也称为秦代竹简,是秦朝时期的书写材料,其字体属于篆书。
秦简的文字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章法布局也很有艺术感。
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汉简则是汉代时期的简牍书法作品,其字体属于隶书。
汉简的文字风格质朴自然,线条粗犷有力,章法布局也较为自由。
汉简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规矩的方正结构,也有自由的草书笔意,表现出汉代书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秦简和汉简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这两种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秦朝时期李斯书法艺术赏析
“小篆鼻祖”——秦代李斯四幅石刻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秦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留存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上的题字;其他实物资料有金属器铭文、石刻、砖瓦、漆器等遗文,这些都是研究秦汉书法的重要资料。
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
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
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文字有的是属于篆书,书写年代有的为秦代。
这些墨迹大多比较工整,可资研究早期隶书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
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
相传赵高曾作《爰历篇》、胡毋敬曾作《博学篇》,都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
程邈曾对隶书的规范做过工作。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李斯书法作品。
李斯(?- 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从荀卿学帝王术,后入仕于秦。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李斯为丞相。
李斯善写大篆,后省改大篆创小篆书体,笔法也极精妙。
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一书中称赞: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秦代诸名山碑玺铜人上的书法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书法
一、书法发展简史
7.五代书法
·五代十国期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 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 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 杨凝式,《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 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札。他的书法在书 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除此之外, 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法家。
金文
·又称“钟鼎文”“铭文”,是指商 代早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铸的或 刻的文字。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 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 200多年。 商末周初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 凝重,行笔方整,有竖行无横行,如 《大盂鼎》。
一、书法发展简史
2.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 很大,这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 障碍。直到秦朝开始,这种状况 才有所改变。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 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而来。秦代刻石是最标准 的小篆书体。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 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 的评价。
·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 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为了强化 中央集权,顺应社会需要,由丞 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 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 一伟大功绩。
一、书法发展简史
11.清代书法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 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 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 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 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 媲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 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 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二、各类书体介绍
释义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 用着不同的书体,如人们常说的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行书等。
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
1分析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的三种主要文字类型(命名的原因,书体范畴,主要代表作及风格特点)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石,将石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战国文字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
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简册据文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士篇》说周公曾对殷人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因竹木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目前尚未发现,而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而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帛书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
秦朝文字介绍 秦朝书法——秦小篆的产生与发展
秦朝文字介绍秦朝书法——秦小篆的产生与发展>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秦朝书法——秦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小篆也叫“秦篆”。
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秦朝的《行书律》
秦朝的《行书律》《行书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规范性文献之一,它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这一时期,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帝国。
《行书律》在这个时期诞生,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在秦朝在秦朝之前,中国的书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字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书法主要以大篆、小篆为主。
而到了秦朝,随着秦国统一六国,书法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对于旧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是同时,秦始皇也进行了统一文字的工作,最后形成了小篆的标准形式。
这个标准小篆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行书律》的诞生《行书律》是秦朝时期的书法法规之一,由当时的官府制定。
该文献详细规定了行书的笔画结构、字形要求、字间距离等方面的规范。
其中的规定在当时是相当严格且具体的,对于行书的书写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在《行书律》中,有关行书书法的规定包括书写笔画的顿挫要求、横平竖直的平衡、字形的工整、字距的平均等等。
这些规定对于规范化书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行书律》并未规定特定的字体形式,而是着重强调书写的规范和准确性。
这使得行书的书写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表现了秦朝时期行书书法的特点。
《行书律》的影响《行书律》在秦朝时期对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形成行政规范,推动了书法的规范化发展,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书法规范成为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以后的汉唐时期,行书逐渐成为主流字体之一,书法家们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行书律》的规定对于书法的规范、严谨和准确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即使是现代书法家,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过程中,仍会参考秦朝《行书律》的规定和原则,以提高书法技巧和水平。
总结《行书律》是秦朝时期的书法规范性文献,对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规定书写的结构、字形、间距等方面的规范,推动了书法的规范化发展,并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2_秦汉时期书法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本节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隶书,篆之捷也”。
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
秦同时还推行了隶书,使之逐步成熟。
••1、小篆•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
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
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主要就是这三类。
•(1)刻石•《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为证明其出于始皇,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
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瑯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
前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
【中国美术史--秦汉部分--核心笔记】
第一章绘画艺术一、宫殿寺观壁画秦宫车马仪仗壁画,两汉宫殿寺观壁画,东汉明帝“雅好图画”,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云台二十八将”。
二、墓室壁画西汉前期: “凿山为室”:梁王墓,南越王墓。
升仙主题:秦始皇陵,巨龙升天图。
西汉后期: 空心砖。
“鸿门宴”:西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东汉前期:内容的重大转折,以死者生前事迹为题材,西汉流行的灵魂升仙内容已经消失) 。
东汉后期:人物画发展新水平,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扩展了人物画以外的表现领域,如对野外环境的表现开了山水画之先声。
人物画比较成熟,属吏及瑞兽图。
东汉社会百科全书: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三、汉代帛画T字形旌幡帛画“高古游丝描”,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端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描绘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汉代绘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一、汉画像石东汉后期: 武氏石祠是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内有“荆轲刺秦王”石刻二、秦汉画像砖(东汉最盛)东汉后期画像砖(四川成都一带出土,艺术造诣最高)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一、秦代书法(“书同文”,帛书简书)小篆(官方通行文字,阳陵虎符(错金铭文,李斯)),隶书(民间通用)。
书法家:李斯(小篆的整理者)、赵高、胡毋敬、程邈(隶书的创作者)。
二、汉代书法(隶书最具代表,简牍书帛书)篆书:碑刻(碑额)铜器上的篆书铭文隶书:汉隶,高度成熟的隶书草书(新出现)书法家:史游(隶书草写)、崔瑗杜操(章草,后人称“曹杜”)、张芝(“草圣”)、蔡邕yōng(篆隶,创“飞白书”)。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东汉蔡邕《大篆赞》和《隶书势》(东汉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徐慎《说文解字》(东汉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三、秦汉篆刻玺印缪篆(隶书的影响下)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一(1)、墓中陶俑、陶塑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既承担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
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在山东泰安岱庙。
现仅存九字。
《泰山刻石》其书法是秦统一后标准小篆书体,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代书法一、书法概况(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二、书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
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
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
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
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
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
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
然并无证据。
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
没有定论。
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
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定国策者,而“三篇”则是李斯、赵高、胡勿敬三人依据程邈所定小篆所书的推行小篆的规范文字。
后人以程邈曾入狱为隶徒而将隶书之名和作者附会到了他身上,这是缺乏依据的。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程邈作为专职负责正定文字工作的官员,也存在在正定小篆的同时他也规范了隶书。
当时手写体草篆每字的写法很多,而隶书要得到官府承认,字形必须规范统一,这才符合秦代书同文字的基本国策。
所以书同文字既包括统一小篆,也应该包括统一隶书。
三、秦书八体秦朝规定使用的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①、虫书②、摹印③、署书④、殳书⑤、隶书。
小篆虽是官方正体,多用于皇帝的诏书以及隆重的场合,使用的范围比较狭小。
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方式下所专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异和美术化的结果。
日常使用更多的是隶书。
战国后期已经萌生的隶书,在秦朝得到官方的承认,被列入到“八体”之中。
秦书八体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文字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那就是各种字体书体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工,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
例如书碑、手札、誊录、写经、题匾、答卷、刻印等,都有各自适宜的字体书体和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符合要求者容易取得上佳的效果,而擅自改张更弦者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相关修养或所擅单一的表现。
这种观念进而从社会使用价值的根本上保证了历史各种字体书体绵延不绝,从而成就了百花齐放的中国书法艺术。
因此,秦书八体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四、权量诏版秦朝金文日渐减少,祭器礼器上的金文尚未发现。
秦朝金文仅见于权量、诏版以及兵器和刻符上的铭文。
其中权量诏版文字构成了秦朝金文的主体。
秦朝统一度量衡,皇帝的诏书刻铸在权量上。
⑥秦二世时又加刻了一道诏书⑦,嵌钉在权量上。
秦权量诏版刻铸的文字用小篆。
权量诏版铭文多凿刻,由于材料①刻符:用于铸刻或书写符信的文字。
秦刻符作品凡三件,《新郪刻符》《杜陵刻符》作于秦统一以前,《阳陵刻符》作于秦代,而字形结构和书体风格完全一致,表明他是一种专用的字体。
②虫书:美术化装饰性的文字,新莽六书称鸟虫书。
从春秋到秦朝灭亡,秦文字中没有虫书作品发现。
③摹印:用于铸刻印章的文字。
秦统一前后以小篆为主,次取隶书,兼有少量的古形。
新莽时更名缪篆,同样以小篆为主,次为隶势及虫书回转排叠之法。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随印赋形,修短繁简均视字在印中位置而变化调节;区别是秦摹印可以比照书写者多,缪篆则明显减少,应视为印章用字趋于独立和成熟的一个标志。
④用于题写书函封检和官署扁(匾)牌的文字。
后世俗称扁书或榜书。
⑤殳,古代礼仪所用兵器的一种,竹木为之,上端作觚(gū,多棱角的器物)棱状,长丈二而无刃,为天子护卫仪仗所用,非实战兵器。
殳用如此,其制作必然精美,其上端书刻文字也必然别有体式。
因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故不知其书风面貌。
⑥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欠)者,皆明壹之。
(40字)(丛386-393)⑦二世诏书:元年,制诏丞相、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
今袭号为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始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刻此诏。
故刻左,使勿疑。
(60字)(丛394)形制及书刻方式不同,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也与秦刻石文字存在着差异。
①权量诏版书法线条均匀中有粗细微妙的变化。
笔画平直中时有波动,显现出率意的动感。
字形斜正奇肆多有意态。
出于刻凿的需要而变圆为方。
字形以长方为主,亦有正方甚或偏方,字的大小产生明显变化。
结构有紧密也有宽松。
章法行清列不清,有疏密的变化,率意中不失规矩,更得天真烂漫之趣。
权量诏版文字虽然不如石刻小篆那样法度严谨,却更加生动活泼。
秦权量诏版的不断发现,为后入学习小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六山石刻秦始皇统一国家以后曾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刻石纪功。
秦始皇纪功刻石多由李斯书写。
秦刻石有:峄山②、泰山③、琅琊④、之罘⑤、碣石⑥、会稽⑦等。
这这些刻石文字是典型的标准小篆。
秦刻石人多已经毁坏。
现在残存有《泰山刻石》(仅存8字) (图七)、《琅琊刻石》(拓本13行,已漫患不清),另有一些刻石有摹刻本传世。
秦刻石小篆法度严谨,规整典雅。
线条粗细均匀,瘦硬坚挺,圆转流畅,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玉筋篆”。
字形长方取纵势,上收下放,上重下轻,上紧下松,富于对称性和图案美。
章法行列清晰,疏密有度,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国家一统天下的气势。
六、简牍帛书简牍帛书一直做为俗体文字伴随着正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正体的变革。
这种俗体文字不仅对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简册在商朝已经出现,帛书在周朝也已产生。
惜因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春秋以前的简册帛书。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是战国时期的。
近几十年间,简册、木牍、帛书大量出土,其时间跨度自战国一直到魏晋,绵延六百余年,经历了由篆到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这些大量的简牍帛书不仅①图见从386-394页。
诏版书法风格各异,部分文字的写法也有差别,有古文,有俗写简省。
可见“书同文字”由于疆域广阔而难以遍行。
②《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石原立山东邹县峄山,久佚,传世无原石拓本。
宋郑文宝据徐铉藏摹本(或以为是徐摹临本)重刻于西安,明代时石已断裂,传世最早的明拓本有断痕,后刻淳化四年郑文宝跋。
这是陕本或长安本。
邹县石为宋元八年张文仲据徐摹重刻,元代刘之美复据张本重刻,石今残存。
此为邹县本。
后世翻刻本很多。
书法离原貌相去甚远。
(丛379)③《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如《绛帖》)中的残本,存146字;拓本最早的是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一存165字,一存53字,皆宋人摹刻。
故宫藏有明拓本29字,宋摹。
比《峄山刻石》接近原貌得多。
(丛380)④《琅琊台刻石》:又名《琅琊刻石》。
原石在山东诸城东南的琅琊山上,山为平顶,故有台名。
石今存,三面文字已不存,传世仅北面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石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残损严重,字形笔势依然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石诸拓本存者,此最可信。
此石小篆,横画均呈下曲形态,正是先秦摆动笔法习惯;其下垂及斜曲之笔,圆畅流美,自然生动;全篇无一僵直之笔,无一排叠刻意,沉实雄健,婉转峻拔,气象高古宏大,为百代楷模当不为过。
(丛382)⑤《之罘刻石》:清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泰山刻石》毁于火,《之罘刻石》沦于水。
”传世仅见已失真的宋《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它刻石不类。
⑥《碣石刻石》:不传。
另有《东观刻石》也不传。
⑦原石久佚。
南宋绍兴年间,申图駉重为摹刻,元代赵希璜用申本翻刻,清代亦有翻刻本多种。
各本均有流传。
(丛383)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简牍帛书时间跨度大,字体多样,风格也是精采纷呈。
战国后期经秦至西汉前期的简牍帛书,所反映的是隶书创始期的面貌。
这一时期的隶书尚未成熟定型,称为“古隶”或“秦隶”。
隶书至西汉中后期才逐渐成熟起来。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发展的必然连续性,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清晰地描绘出隶书由萌生到成熟的演变发展轨迹。
古隶(秦隶)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字形不稳定,残存着大篆固有的一些特点,又有隶书的某些特性。
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还不明显,整体风格体现出草率、多变、古朴。
①七、程邈造隶史料记载有“程邈造隶”之说,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获罪入云阳狱,在狱中研究文字,变篆为隶。
“始皇喜之”,获释后任御史,令其改订文字。
程邈所创隶书的实物资料至今尚未发现。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决非一人所能完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实物资料可知,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萌生,秦朝隶书虽然得到广泛的使用,尚未完全成熟。
程邈在隶书初始阶段对隶书进行整理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书法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②九、秦代书法的评价秦朝使篆书法度化,规范化达到极至,把篆书推向了顶峰。
随着隶书蓬勃的发展,也昭示着篆书衰落的开始。
隶书取代篆书的正体地位或迟或早总会发生。
1、秦代是篆书的终结期,把篆书法度化、规范化推向了顶峰,篆书由此走向衰落。
2、秦又是隶书的过渡期,隶书得到发展和壮大,广泛流行,并得到了官方承认,但尚未定形。
3、金文书法到了晚期,石刻书法日渐增多,揭开了石刻书法蓬勃发展的序幕。
4、秦代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重要过渡期,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关键环节。
5、秦代书法书体多样,风格多变,既有法度森严的小篆,又有生动活泼的诏版又有草率随意的古隶。
小篆为篆书增添了新的风格样式,古隶的过渡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①秦系简牍出土有四系: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川青川郝家坪;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龙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