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第四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目标点击这个单元学习序言。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

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宋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序言内容比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颜色比拟深厚。

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吸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二.要点回忆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序言,其中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三篇是自序,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虽然四篇文章都是序言,但内容的侧重点和写法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呐喊〉自序不但交代了呐喊一书的由来,也交代了呐喊一书的创作目的,但文章并不仅限于此,文章还通过表达年轻时的“梦〞,通过表达创作小说的过程,揭示了生活变化和思想开展的历程,同时也发映了的社会观、文艺观、创作观。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更像一篇散文,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揭示了它衰败的必定性,更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写的是北京胡同,用的是京味的语言,表达了一贯的创作风格。

宽容序言是作家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

这是一篇别致的序言,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写作的经过和作书的目的,而是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向人们叙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名人传序更精确地说,应是贝多芬传序,融谈论、抒情于一炉,用饱含浓情的笔墨,不但揭示了创作名人传记的目的,同时也说明白的英雄观,并对人们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四篇序言,有相同,有不同,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可以说都是“序言〞这种文体的经典力作。

三.方法指津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形式说,都是序言,所以学习时,首先应抓住“序言〞这一文体性质,从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特色人手,明确序言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交代写作目的,创作的经过,成书的经过,揭示创作的主旨等),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深化理解文意创设一个主题背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当代文化参与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教材分析课文编排: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主题指向:我们的家园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语文素养: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变迁。

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4.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1.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2. 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本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4. 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提炼研究发现,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编写意图: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设计: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任选一个主题,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一单元说明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2.单元内容与结构(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二课文教学14《诗经》两首1.课文解读静女⑴基本解读《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⑵精华鉴赏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⑶参考译文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氓⑴基本解读《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⑵精华鉴赏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⑶参考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2.习题解说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静女》诗中重点语句的内涵参考答案:“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氓》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参考答案: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这两处用桑叶由嫰绿以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第1小题参考答案:①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课文中代指“彤管”②归:通“馈”赠送注意:“说”、“女”、“归”的通假用法③涕:眼泪注意:“涕”不能理解为“鼻涕”④贿:财物课文中指“嫁妆”注意:“贿”不能理解为“贿赂”第2小题参考答案:①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见(露出)原形②即:若即(靠近)若离不即(靠近)不离③尔:尔(你)虞我诈出尔(你)反尔(你)④爽:屡试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差错)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示:《静女》篇幅很短建议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背完《氓》篇幅较长建议在课堂上多请几位同学分别担当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角色背诵有关的章节3.相关资料(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总集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分属于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本是乐曲名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产地是西周王畿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这种乐曲的名称也许原是从地名来的“大雅”“小雅”之分和后世大曲小曲相类“颂“是赞美歌是祭乐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孔子是强调学习“诗三百”的他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的儒家也都讽诵、弦歌“诗三百”谈道说理常常引诗为证因此诗学在儒家传习不断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鲁人申培所传之诗称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之诗称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之诗称为“韩诗”(见《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先后立于学官“毛诗”之学稍后出现相传为鲁人毛亨所传因赵人毛苌而显三家诗亡后“毛诗”独传这就是至今流行的本子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0页、21页、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如《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又如《卫风氓》是著名的弃妇诗这位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但弃妇则显得坚强决断她从亲身的遭遇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丈夫的本质所以能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旧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15离骚(节选)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⑵基本解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篇名作了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东汉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与司马迁的见解大致相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离骚”解作“别愁”意为“离别之愁”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离骚”是联绵词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课文节选的是《离骚》中开头的第一、二、三节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称号颛顼是楚国的先祖也是屈原的先祖《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苗裔”指后代朱憙《楚辞集注》:“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全句是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子孙[1][2][3][4][5][6]下一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任务研习2019精编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任务研习2019精编版)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3.1课《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选择的证明》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文章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

《物种起源》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从节选部分也可以领略其学说的基本风貌。

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阅读时要理解其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教学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

3.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正确运用本课重点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教学方法导学展评、合作探究、分类比较、主题讨论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很多学生都知道达尔文的名字以及他的故事。

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提出的生物进化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达尔文带给我们的自然世界。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统编版高一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当代文化参与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教材分析课文编排: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主题指向:我们的家园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语文素养: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变迁。

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4.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1.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2. 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本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4. 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提炼研究发现,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编写意图: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设计: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任选一个主题,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 - 1 -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 4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 8 -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一。

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一、教学目标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己设计一分访谈题纲。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一、导入语同学们,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设计【单元设计背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汉语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统编新教材的教学设计也应在教学中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针对第四单元的教学,教科书编者明确了教学重点应放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活动单元,内容新,形式新,统编新教材单元设计的开发,缺乏的不是课程的主题或指导思想,缺少的是课程的指引和具体方案的设计,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确定了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关注家乡发展的理性学生”的活动研究为主题,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课外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交际、思辨和审美的能力。

统编本教材重视对家乡文化的学习,其中小学和初中教材都设计了有关了解家乡、风俗、民俗的课程内容,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各地的文化,培养乡土情怀,而高中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是围绕“家乡文化生活”的主题的活动单元,从任务群角度看,可归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

单元提示语对本单元的学习定位在新时代青年应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展开专题研讨;研读学习资源, 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为此,本设计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解到三个课阶,分别围绕“撰写调查报告”“设计文创作品”“综合研学活动”等活动来开展教学,以落实专题学习的理念,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 .广泛阅读、观看访谈类文字和影像资料,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相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培养主动收集、积累、整合、归纳语言现象的意识。

2. 阅读相关调查研究、乡土文化等方面的文章,了解调查报告写作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和基本要求,培养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通过搜集、筛选资料和实地考察,以事实为依据,以实地查阅或走访为基准,以文化、历史、经济、现状发展等为切入点,以感想、反思和总结为呈现的方式来展示活动成果。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浏览、自主写作,提倡启示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1【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挑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摸索。

3、扩大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

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

激发学生爱好,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

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

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乐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对学生显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

学生书速读课文,挑选信息。

课堂交换。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

太阳系(1光年)行星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

训练学生准确挑选信息的能力了解说明的顺序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

拓展练习观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现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附板书设计】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拓展。

2、乐趣诗意。

3、对象听众。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2【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__的批评──“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文学知识,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诗词的意境鉴赏与现代散文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词的含蓄美和象征意义。

把握现代散文的情感脉络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文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2. 自主阅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地方,做好阅读笔记。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

3. 讲解与讨论讲解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文学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就文中的难点和争议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4. 深化拓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作品,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鉴赏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练习,如仿写、续写等,以检验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5. 总结归纳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针对性的阅读理解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组织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

教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

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

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

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二)单元教学规划主题名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主题概述: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主题学情分析:高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发展趋于成熟,这一阶段无疑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机。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逻辑混乱的“重灾区”,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心智的发展,不少人看到破绽百出的谣言不仅相信而且还传播,遇到矛盾和分歧不知道用说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面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高中生应学会质疑批判,养成理性分析的习惯。

但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逻辑知识,对专业逻辑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学习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

同时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善思考、不愿思考,思维长久固化,这种教学状况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单元学习目标:1. 了解逻辑规律,研读语言材料,发现逻辑谬误;2. 掌握推理规则,培养缜密思维,滋养理性精神;3. 探究论证规律,学会严谨表达,进行迁移运用;单元学习任务:任务1:逻辑入门课——通过对网络“神逻辑"、流行语的解析,解决一些逻辑困惑,激发学生学逻辑的兴趣。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现代诗歌)课程教材统整指南.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现代诗歌)课程教材统整指南.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现代诗歌)课程教材统整指南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拓展内容探究内容学习能力德育效果课外活动(含作业)教学特色反思改进10课时(《再别康桥》2课时,《双桅船》2课时,《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课时,《地球,我的母亲》1课时,《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1课时,新月诗及朦胧诗派拓展3课时)1.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2.了解新月派和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及其风格特色3.领悟中国新诗各个阶段不同的审美范式,使得这些诗歌更好地陶冶自己的心灵1.赏析《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朦胧诗创作惯用的象征手法,了解《双桅船》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征3.体会《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回环递升的表达手法,了解艾青诗歌的沉郁风格。

1.阅读徐志摩的代表作《偶然》、《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黄鹂》等2.阅读舒婷代表作《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3.拓展阅读朦胧诗派其他名家:顾城、北岛、食指、海子的诗歌1.徐志摩在来到康桥之前和之后曾经产生过哪些梦想?其结局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如何?2.比较舒婷、北岛、顾城三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个性3.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其发展的历程以及特点1.把握与体味诗歌意象2.领悟诗人的深沉情感及新诗的鉴赏方法3.借助图景,感悟物象的寓托与回环悠远的情味4.体会物象在诗歌表意中的作用5.赏析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及象征、含蓄的抒情方式1.领悟诗人艾青凝重的忧国之情和赤子之心2.通过地球,我的母亲一诗体会诗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恩意识3.通过阅读朦胧诗,加深对历史和人性多方面的认识,并启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立阅读和讨论小组,研读单元主题内自己感兴趣的现代诗,进行朗诵、交流、撰写诗评等活动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自发欣赏阅读的意识和氛围。

故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引子带领学生走入现代诗歌的世界,重在拓展阅读的疆域和视野,在让学生掌握意象分析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趣味和美感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思想,养成思考与探究的习惯老师介绍的课外诗篇不宜太多。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专题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专题教学设计一、单元编排意图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

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

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受科学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语文课中学习科普文章,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为主要目的,而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科学精神主要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关于科学精神,一般认为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具体阅读科普文章时,我们要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也许科普文章的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最终得出结论,而在于其中传达的多种可能性,开人眼界、发人深思,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科学的追求;要关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

真正的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都是非功利的,科学探索是他们人生的最大乐趣,因此他们的人格和魅力才彰显出来,居里夫人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在科学活动之外,人类还有广泛的社会生活。

所以,科普文章不仅弘扬科学精神,也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彰显出科学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和他们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互相交融、紧密联系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构成。

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以及关注人类、关注环保等意识,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的体现,不能生硬地区分开来。

学习语文,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但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训练也是同等重要的。

科普文章一般归属于说明文范畴,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说明文的类型、特点,说明的对象、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来学习本单元的文章。

二、课文说明《动物游戏之谜》1.课文结构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我们分析课文结构,要注意其中体现的多种含义。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教学目的: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一、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合作讨论】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

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第一、针对性。

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第二、可讲性。

上口入耳第三、鼓动性。

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精辟,发人深思。

语言形象、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演讲稿 - 演讲稿的基本格式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3.正文4.结尾(如:谢谢大家)三、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

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

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

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

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

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必修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增进家乡文化认同第四单元教学设想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通过参与性、体验式、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体验过程中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对接,达成对现代文化理性分析的能力和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做访谈的过程中,梳理家乡值得记下的“人和物”,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通过对家乡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选定一个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掌握调查流程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通过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比如中秋赏月、元旦迎新、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家乡文化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家乡人民丰富家乡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1.通过访谈,梳理家乡“人和物”,感受家乡的底蕴,撰写人物(风物)志。

2.通过对家乡的风俗人情、文化古迹等方面调查研究,感受家乡变化,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如中秋赏月、元旦迎新、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六课时。

1.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共2课时。

2.学习任务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共2课时。

3.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共2课时。

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访谈“三要六不要”技法,练习拟写访谈录。

教学难点制定采访方案,通过收集家乡的人和物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家乡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化家乡记忆阅读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毛泽东)和《访谈法》《节日与文化》三篇文章,思考你的你的家乡有哪些知名的人和物值得你去了解和记录的?如果派你去做一次访谈,你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二、了解访谈知识(一)什么是访谈“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

第四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节导入同学们好!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塑造的钱黙吟先生说“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

”一句话,质朴而又深挚地道出了人与家乡的联系。

家乡,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出场的圣地,成长的沃土,皈依的田园。

那里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深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

本单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熟悉的家乡,回顾她的昨天,考察她的今天,展望她的明天,寻一份情感归宿,增一种文化认同。

从单元导语中明概【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研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找出单元主题中“家乡文化生活”中“家乡”的所指,并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浏览本单元课文,理解“家乡”所指,明确学习意义。

【教师明确】①家乡(城乡社区)——个体精神生活(鲜活经历,生命印痕、成长记忆)——家乡文化(中国文化重要组成)②关注——参与——剖析——认识——阐释参与意识与行动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语文核心素养③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教师提问】梳理单元导语,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对本单元任务形式、活动目的、活动意义的理解。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有的同学可能用表格的形式,有的同学可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环节【教师小结】这些同学对信息抓得很准,梳理也较为全面。

且能够对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建立关联,这样有助于促进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深入思考。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各类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浏览学习活动中的大标题,明确活动任务类型。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浏览标题,明确活动类型。

【教师明确】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访谈)——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教师提问】逐一浏览每个任务的活动提示,分别画出研究的流程图。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浏览并梳理。

【教师小结】尽管任务类型不尽相同,但每个活动都须涉及“做准备——明对象——定主题——集信息——做整理——成认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流程,也是研究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五、浏览活动导语,提取共性内容。
【教师提问】请大家联读每个活动的导语部分,提取它们的共性内容。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大家在梳理信息,归纳共性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繁杂的信息,找不着头绪。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归纳共性信息的小支架。
沿文脉——找角度——做归纳
【教师明确】
【教师小结】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研究,选好研究对象至关重要,它在某种程度决定着我们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有生活印痕、地域特色:地域特产(上海:老钟表;湖南:老铜壶)、生活记忆(吃:石碾;穿:缝纫机;用:老电话;住:上马墩;行:老自行车;玩儿:小人书、火花儿、留声机)、文化载体(串珠、九宫牌)
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地域性、历史感、文化感、生活味。以此为标准,往往能准确选择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富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了。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浏览标题,明确活动类型。
【教师明确】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访谈)——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任务四、浏览活动提示,画出研究流程
【教师提问】逐一浏览每个任务的活动提示,分别画出研究的流程图。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浏览并梳理。
【教师小结】尽管任务类型不尽相同,但每个活动都须涉及“做准备——明对象——定主题——集信息——做整理——成认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流程,也是研究的路径。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同学们好!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塑造的钱黙吟先生说“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一句话,质朴而又深挚地道出了人与家乡的联系。家乡,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出场的圣地,成长的沃土,皈依的田园。那里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深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本单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熟悉的家乡,回顾她的昨天,考察她的今天,展望她的明天,寻一份情感归宿,增一种文化认同。
环节三
任务六:
在我们的家乡里,有很多留下了动人故事、承载着不休(朽)价值的人物、建筑或物件,请任选一类(个)人物,一组(幢)建筑,一种(个)物件,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有的同学脑子里可能马上涌现出某个人、某处记忆深处的建筑或某个熟悉的物件,瞬间将它写了下来,这是一种直觉选择,说明它带给你的体验比较深刻。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想想学习目的,然后根据学习目的再做选择,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都要考虑研究这个事物或人物,能否指向学习目的。在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掌握做事的方法,做出最优的选择。
【教师小结】这些同学对信息抓得很准,梳理也较为全面。且能够对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建立关联,这样有助于促进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深入思考。
环节二
浏览“学习活动”——了解访谈,明确任务类型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各类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浏览学习活动中的大标题,明确活动任务类型。
【教师明确】
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学习的目的
系列活动目的: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文化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其次,以此为宗旨先行分类,再细化思考
1.比如人物,我们可以先尝试想清有哪些符合标准的人:
见证历史、讲述文化:历史名人(在世者/已逝者的后代亲友……);手工艺人(蜡染、刺绣、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竹编、剪纸……);行业先锋(教育、医疗、环保、旅游、交通、农林牧渔、航空航天……);平凡人物(清洁工、检修员、放映员、园艺师……)
2.通过浏览“学习活动”,明确本单元主要活动任务,初步了解访谈、调查、建言的基本要领。
3.通过精读“活动导言”,联系自身实际,触发生活思考,学习合理、巧妙地选择研究对象。
4.通过了解“学习活动”,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整体框架,明确具体任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
环节四
明确“学习活动”——为单元学习做好先期准备
任务七、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最后,我们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布置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画卷,本单元,让我们走进家乡的博物馆,访谈那里的从业者,为他们画张像;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为它们寻寻因;练就出众的设计能力,领略独特的文化之美。
环节五
单单元活动温馨提示
给出“温馨提示”——开展单元活动的注意事项说明
这里,为同学们顺利、高效开展学习、研究,我们再做一些温馨提示:
1.同学们除了关注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外,还应关注学习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相关知识、方法和范例等辅助性学习支架。例如:
第四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四单元起始课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单元导语”,厘清“家乡”这一核心概念,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意义及活动形式。
2.比如建筑,我们可以先尝试盘点家乡哪类建筑符合要求:
具历史感、有文化味:革命遗址(纪念馆、会议遗址……);名胜古迹(园林、寺庙、楼阁、废墟……);人物居所(民居、故居、会馆……);文娱类(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史料类(博物馆、档案馆,校史馆……)
3.比如物件,我们可以先尝试筛选生活中哪些物(件)值得记述。
①家乡(城乡社区)——个体精神生活(鲜活经历,生命印痕、成长记忆)——家乡文化(中国文化重要组成)
参与意识与行动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语文核心素养
③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教师提问】梳理单元导语,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对本单元任务形式、活动目的、活动意义的理解。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有的同学可能用表格的形式,有的同学可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环节一
读研读“单元导语”——从单元导语中明概念、知目标、晓形式
任务一、读“导语”知目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研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找出单元主题中“家乡文化生活”中“家乡”的所指,并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浏览本单元课文,理解“家乡”所指,明确学习意义。
【教师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