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胜利的原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综合检测试题(简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简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 打败袁绍,统一北方C。
与刘备、孙权在赤壁展开大战 D.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曹操的表述.解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不是曹操.故选D.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解答: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D.3、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
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解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故选B.4、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很受中学生的喜爱,其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选D.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意是指司马昭希望得到曹魏的政权,司马昭没有实现的野心,由他儿子司马炎实现了,那么司马炎建立的政权是()A.西晋B.东晋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晋国如此弱小为何在淝水之战中能取得胜利
晋国如此弱小为何在淝水之战中能取得胜利东晋是弹丸小国,当时的兵力可支配的才有八万人,国土面积仅仅拥有江南半壁江山,不仅和大汉朝没法相比,连和西晋也无法相提并论。
而弱小的东晋却在肥水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兴师来犯的九十万大军的前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晋国在淝水之战中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晋国在淝水之战中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其一,东晋是小国,尽管能调度的兵力只有八万人,朝野上下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而且一直处于危机中;而前秦自从苻坚即位以来,重用贤臣王猛,国力大举,陆续灭掉周边小国,尽管号称百万,可用兵力九十万,前秦很浮躁。
其二,领导人魅力:晋孝武帝司马曜年仅二十岁,尽管年轻,却是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善于调兵遣将,重用了一些列主站的大臣,比如谢安等人;而苻坚尽管早年叱咤风云,此时却急功近利,妄图一举拿下东晋。
其三,东晋众志成城。
大敌当前,东晋君臣表现少有的团结,尽管谢安和桓冲以前有些过节,但是此时却有极强的大局意识;而前秦,上自皇后、太后,还有死去的名称王猛,以及朝廷身边的忠心耿耿的大臣都提反对意见,有的甚至是死谏。
其四,东晋指挥得当,尽管开始有些失利,后来却势如破竹,便守为攻;前秦刚开始雄心勃勃,后来遭到一点挫折,却不去分析,一味的败逃。
其五,前秦大将反水。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
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
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
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此消彼长,自然有利于东晋。
肥水之战的影响一场肥水之战,彻底瓦解了前秦的斗志,此时秦王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皇逃遁。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提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是。
生活时间:;地点:(流域);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价值:;(二)北京人生活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石器;用火情况:;生活艰难过生活(根本原因:),形成早期的。
(三)山顶洞人生活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石器,但已经掌握和技术。
山顶洞人会(用火情况);生活的集体是。
(四)简答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山顶洞人的原始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进步?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农耕时代居民的电信发代表是和。
(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间:;地理位置:;使用石器;种植;居住房子;挖掘,饮水方便;会制造;还会制造和。
(三)半坡原始居民(与半河姆渡原始居民所住的房子不同的原因是。
)时间:;地理位置:;普遍使用石器;种植;居住房子;屋内有;会制造,还会、、。
(四)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地理位置:;会制造和。
由于的发展,出现了和。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炎黄战蚩尤:时间:;双方:;战役名称:;作用:。
(二)人文初祖是;原因:。
(三)1.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还有、、。
2.他们的优秀品质:①②③。
带领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3.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四)年建立夏朝,社会结束了,社会开始了。
根本原因:。
(五)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第一个奴隶制国王是:。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禹死后,继位,从此代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建立,标志着的产生,“国家”一词出现。
夏朝最后一个王是。
(二)商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商朝建立后,几次迁都,商王将都城迁到。
商朝又称。
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年,周、商在大战,商朝灭亡。
(二)西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三)西周后期,政治动乱,在位时,发生了,年,西周灭亡. (五)夏、商。
西周的暴君分别是、、。
商汤、周文王分别任用贤臣、。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时间:公元200年3、作战双方:袁绍、曹操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公元208年3、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五、评价曹操:曹操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为实现统一,进行赤壁之战。
他的行为顺应历史潮流。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六、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2、注重发展经济,实力增强。
3、招贤纳士,善用人才。
4、军事上战术灵活。
5、袁绍骄傲轻敌,拒纳良策。
七、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1、曹军不习水战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三国归晋263年魏灭蜀汉,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原因:1、统治腐朽皇帝弱智2、实行分封制引发内部混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3、民族矛盾激化3、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
5、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383年双方: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2、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6、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上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含答案)
七上历史第4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以下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以下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开展生产,以下关于这一方面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吴国的造船业兴旺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统治者不重视开展生产,经济衰退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锋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战 争史考试试题
战争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1、以下哪场战争被视为古代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长平之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A 萨拉热窝事件B 波士顿倾茶事件C 攻占巴士底狱D 来克星顿的枪声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A 诺曼底登陆B 斯大林格勒战役C 中途岛战役D 阿拉曼战役4、以下哪种武器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A 原子弹B 雷达C 导弹D 坦克5、古代中国,哪一个朝代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成就?()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二、填空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1、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是_____,秦国最终大胜。
2、罗马帝国与迦太基之间进行了三次著名的战争,被称为_____。
3、近代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被称为_____。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俄国之间的重要战役是_____。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时间是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2、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意义。
3、阐述抗日战争中中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20 分)试比较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在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上述试题的具体分析和答案参考:一、选择题1、答案:C淝水之战是古代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进攻东晋,最终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前秦。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虽然也是著名的战役,但规模相对淝水之战较小。
2、答案: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国家的参战。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7.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9.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10.“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1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1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1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14.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15.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解读】
《齐民要术》
农学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石窟
科科技技 与 文文化
科学
祖冲之
绘画
顾恺之
书法
钟繇、胡昭 王羲之
七 上历 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目 录
1 课标解读 2 课时目标 3 单元概览
4 内容建构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①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②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 文化成就。(史料实证) ②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袁绍
曹操
孙刘 联军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 经济发展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人口南迁
内容建构
魏 蜀吴
西晋 统一
八王之乱 北方各族内迁
西晋 灭亡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东晋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蜀国
魏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吴国
东汉 220三国时期 266
历史学基础(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处于( )。
A.对偶婚B.杂交状态C.血缘婚D.一夫一妻制正确答案:B解析: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这样的群体比较松散。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2.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是( )A.《开皇律》B.《唐律疏仪》C.《武德律》D.《大清律例》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古代法律典章的综合掌握。
知识模块:隋唐五代3.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
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 ),出现了提水工具翻车、渴乌。
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
A.西汉初期B.秦朝C.东汉末年D.东汉初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秦汉5.金朝在女真族中实行的土地占有制度是( )A.均田制B.屯口C.投下军州D.牛头税地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金朝的土地占有制度。
在金朝,土地为国家所有,按猛安谋克户拥有牛具和人口数分配土地,称为牛头地或牛头税地。
知识模块:宋、辽、西夏、金、元6.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
A.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B.促使战败方政权迅速瓦解C.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重大作用D.保护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面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7.西晋推行的新田制是( )。
A.屯田制B.占田制C.均田制D.限田制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魏晋南北朝8.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役是( )A.约克镇战役B.普林斯顿战役C.莱克星顿战役D.萨拉托加战役正确答案:D解析: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战役。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作者:范毅来源:《百科知识》2017年第15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几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尤其值得学习和反思。
中国古代战争特点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军队数量是否庞大、战争物资储备是否充足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需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古代战争中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中的“后勤补给”,都强调了物资充足对于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作用。
冷兵器时代战争双方的攻击和防卫手段不外乎弓、矛、枪、盾等武器,其攻击范围和杀伤力不及现代枪炮,那么,人数多的一方在战争中的优势便十分明显。
有时为了威吓敌国,还采取夸大己方军队数量的策略。
大国兼并小国,强国战胜弱国,这是古代战争进行的常态。
中国古代战争的一大特点便是对劳动力和土地的重视和争夺,哪个政权人多,兵源就多,在战争中便占优势;同时,哪个政权土地广阔,则物产丰富,物资充足。
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依据便是人口和土地多少。
孙子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战争中常说的“寡不敌众”“人海战术”讲的就是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中国古代战争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宣称战争的正义性和兴“仁义之师”,做到“师出有名”。
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一方总是会强调己方为“仁义之师”,是“伐无道”:或者是借助皇帝名义进行战争,如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讨不臣”,或者宣称接到皇帝密诏率军讨伐,等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少数精兵强将战胜强大敌人的战役显得格外耀眼。
在这些战例中,尤以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最为著名。
“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巨鹿之战公元前209年秋,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反抗秦朝暴政,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中国通史习题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经济
思考题:
一、名词:
1.井田制 2.百工
第四节 西周的衰亡
思考题:
一、名词:
1.国人暴动 2. 共和行政 3.宣王中兴
4.不籍千亩 5.平王东迁
二、简述题:
1.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朝 2.推恩令 3.刺史 4.羽林军 5.期门军
6.桑弘羊 7.董仲舒 8.五经博士 9.五铢钱 10.均输与平准
二、简述题:
1.西汉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势力斗争的性质和意义。
2.汉武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第三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思考题:
第四节 西周、秦秋、战国文化
思考题:
一、名词:
1.五经 2.三传 3.孔子 4.孟子 5.荀子
6.老子 7.墨子 8.韩非子 9.屈原
二、简述题:
1.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试述西周至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思考题:
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研究夏代的历史有何重大意义?
第二章 商 朝
第一节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思考题:
一、名词:
1.契 2.汤 3. 盘庚迁殷 4.武丁中兴
二、简述题:
1.试述商朝的中央机构。
2.试述商朝的地方机构。
第二节 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
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二节 古人时期
思考题:
一、名词:
肥水之战的知识点总结
肥水之战的知识点总结一、肥水之战的背景1.1 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对峙肥水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建立了魏国,东吴由孙权建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东吴和曹魏长期对峙,进行了多次军事冲突。
肥水之战正是这场长期对峙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决战。
1.2 曹操南征的战略考虑曹操南征东吴,对其统一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战略布局。
曹操认为要统一中国,首先要解决东吴的威胁,因此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东吴。
1.3 东吴的地理优势东吴地处江东,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丰饶的土地。
这为东吴在与曹魏的对抗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战役的经过2.1 曹操的南征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再次南下,企图消灭东吴。
曹操计划以实力压制东吴,力图一举击溃东吴。
2.2 吕蒙的计谋东吴大将吕蒙在肥水之战期间,采用了奇袭战术,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曹魏军营,使得曹魏军陷入被动局面。
2.3 赤壁之战后的影响在赤壁之战中,曹魏大军被东吴与刘备联军击败。
而此次肥水之战,则是东吴单独对抗曹魏的一场决战。
在这两场战役中,东吴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巩固了其在三国时期的地位。
三、战役的意义3.1 影响三国格局肥水之战的胜利,为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找到了一个获得统一江南的契机,对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加强了东吴的地位作为三国时期主要的两股势力之一,东吴的胜利加强了其在中国南方的地位,为之后东吴与刘备联军并肩对抗曹魏打下了基础。
3.3 曹魏的挫败曹操及其子曹丕的南征计划一再受挫,这一系列失败也削弱了曹魏的实力,为东吴与刘备联军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3.4 对后世的影响肥水之战及其背后的战略思考、军事计谋等,为后世军事战略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肥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军事战役,对东吴、曹魏以及整个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役中,吕蒙的谋略和东吴将士的勇气无疑为东吴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赤壁总结归纳
赤壁总结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深入探讨该战役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战争背景与原因赤壁之战是由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军对抗东吴孙权的魏国所引发的。
当时,曹操率领魏军向荆州进攻,威胁到蜀国的稳定。
刘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选择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二、赤壁之战的经过1. 火烧连营赤壁之战中最著名的一幕是周瑜借风助火,火烧曹军连营。
当时,曹军在赤壁设有多个连营,形成战线。
周瑜派遣黄盖假投降于曹军,并将船装满火药。
在合适的时机,孙刘联军打响战斗,同时黄盖引火船冲入曹军的连营,引发大火。
曹军在火势的困扰下,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2. 七擒七纵刘备在赤壁之战中采取了“七擒七纵”策略,成功俘虏了七位曹军高级将领。
通过释放这些将领,刘备向曹军昭示善意,同时也使曹军内部产生混乱。
这为蜀吴联军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的影响1.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时期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各个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承与影响赤壁之战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从《三国演义》到各类文艺作品,都以赤壁之战为历史背景。
战役中的英雄人物、智谋战略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和素材。
同时,战役中的火烧、七擒七纵等战术也经常被引用和解读。
3.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赤壁之战中,蜀国和吴国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智勇双全的战略,成功抵御了曹操的进攻。
这使得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能够从历史中得到鼓舞和启示。
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象征。
四、赤壁之战的启示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在军事行动中,智谋往往能够战胜单纯的武力。
其次,联合抵抗外敌是保卫领土和民族利益的有效手段。
最后,战争的胜利往往需要在全民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取得,团结是胜利的关键。
初一历史第四单元问题提纲
第四单元问题提纲1、官渡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曹操胜利的原因(2分)2、赤壁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2分,注意课本补充的关于曹操和诸葛亮的评价,及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3、魏蜀吴政权分别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1分,注意105页三国鼎力形势图中都城、官渡、赤壁、夷洲的位置)4、三国时期的经济(1分)5、三国归晋时间、被谁所灭;五胡内迁时间、影响(2分)6、西晋统一短暂的原因(1分)7、淝水之战时间、双方(各自建立与统一的时间、人物)、结果、影响(2分)8、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区域(2分)注意:东汉末年以来民族流动的趋向有两个:一是北方、西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即五胡内迁)二是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民族迁徙的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9、前秦的建立(时间、民族)、统一北方(时间、人物);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统一北方的时间。
(1分)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意义、启示(4分);孝文帝的评价(1分)原因:①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北魏落后状况,加强北魏统治内容(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汉化措施(汉语、汉服、汉姓、与汉联姻、汉律令管制、汉礼法)意义: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启示: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学习孝文帝坚持改革、积极进取、以身作则的精神.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注意南朝自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宋开始,包括宋齐梁陈四朝,课本111页;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1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地位(承上启下),注意科学家的图像及相关图片数学:代表人(朝代、评价、原因)及圆周率的计算(数值、领先时间)(1分)农学:代表人(朝代、评价)及《齐民要术》(内容、地位)(2分)地理学:代表人(朝代、评价)及《水经注》(内容、地位)(1分)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精神):热爱科学、注重实践、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用于创新受到的启发:学习他们勇于创新、注重实践、博采众长、持之以恒、虚心好学12、书法成为艺术的时间、字体的变化、代表人(时代、特点、代表作、美称),“马”字隶草行楷的四种写法(2分)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代表人:顾恺之(时代、代表作、特点)(1分)13、佛教盛行的原因、时间;思想家的名称及著作(1分)14、石窟艺术雕刻的原因、时间、代表、特点(继承了……,吸收了…..)(1分) 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历史背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派军阀之间,为了控制北方地区而进行的战争概况时间:公元200年双方实力:袁绍率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历史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历史背景曹操为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进而统一全国概况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五万多人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历史意义这场战役曹、刘、孙三方的力量从此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国鼎立的形成概况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东汉结束;公元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号称蜀;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影响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它们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
官渡之战: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断了袁军的给养。
3.重用人才,虚怀若谷地听取谋士意见,使上下幕僚尽心尽力,广献良策。
4.人心齐,泰山移,曹军上下团结一心,战斗力强。
袁绍刚愎自用,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指挥失误,注定袁绍失败的命运。
赤壁之战:
1.曹军远道而来,战士疲惫,“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而联军以逸待劳。
2.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虽收编荆州刘表20万水兵,但实力不如孙刘联军。
3.曹操骄傲,战前不做充分的准备,过于轻敌,结果中了黄盖的“苦肉计”,被火烧战船。
4.曹军中发生瘟疫,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5.联军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20多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淝水之战:
1.前秦是在消灭其他民族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人心不齐,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
2.前秦当时主力还没有到,当时记载前秦只有符坚带领先锋骑兵部队来到了战场,其他各路大军,都在向战场的移动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实不但不占优势,反而是弱势。
3.符坚一意孤行,不听群臣意见,过于迷信武力。
他没有必胜的信念,经历了由骄到乱的心路历程。
4.运用计谋不当,本来趁晋军渡河时击之,没想到造成了自己军队的大溃退。
启示:因为战争是交战双方的事,在分析战争胜负原因,要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双方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战略战术、军队战队力等方面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双方的差距,并从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