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奖励中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都去哪儿了
累了,困了,疯狂的手指,像夜的幽灵,在荧光闪烁中滑动着,释
放着一天的疲倦,双眼不断地寻找,就像鹰在寻找猎物,似乎永远只有
下一条动态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这样找啊找,终于,更累了,
更困了,睡了。
我们快乐了吗,没有,有的依然是深深的渴望,渴望下一条动态带来
的快乐,那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大脑?心理?我的快乐到底去了哪里?
1953年,奥尓兹和米尔纳在实验时偶然发现了小白鼠大脑中的“快感中心”,这对当时的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实验中,他们在小鼠大脑某区域植入电极,当小鼠触动一个踏板时,会有微弱的电流刺激该区域,而小鼠会疯狂按动踏板,直到力竭而亡,小鼠也会为寻求这种“快感”而不惜跑过电网,直到爪子被烧焦。这是否与我们熬夜刷空间,刷微信,看小说,玩网游,而看过之后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乐,甚至略感空虚有某些相似呢?
事实上,奥尓兹他们发现的并非是“快感中心”,更准确地说是“奖励中心”。在受到刺激时,这个区域会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它会告诉我们“再来一次,下次保证让你快乐”,但它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快乐,随着这样的快乐承诺一次次落空,我们非但没有停止,反而一路狂奔,义无反顾,直到精疲力竭,却发现那所谓的快乐,似乎只是海市蜃楼,而我们的心理则沦为了多巴胺的奴隶。
由此看来,是多巴胺“劫持”了我们的快乐,可是比起“劫匪”这个称呼,“驱动者”更适合它,它只是提供给你一种行为驱动力,这种动力在洪荒年代可以保证你不会因不想采集食物而被饿死,而如今,它可能会让你在网络中无法自拔,当然多巴胺产生的“虚拟快感”并不能完全逃脱理智的束缚,只有当人处于压力下,身体劳累的时候它才能“大展拳脚”,所以,关键不在于多巴胺好坏与否,而在于我们是否能正视这种求乐心理,用理性看清什么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当然,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多巴胺来提高执行力,你不想完成任务吗?想象一下完成任务后奖励自己一部电影的轻松愉快吧!
生理与心理,彼此作用,相互反馈,共铸多彩生命,而我们的快乐,就在于我们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