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轶楠 , 杨中芳 .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 ,2005,28(2):398-401. [2][ 美 ] 亚瑟·亨·史密斯 . 中国人的性格 [M]. 乐爱国 , 张华玉 , 译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1998. [3] 李玉峰 . 别让面子成为负担 [M]. 北京 : 中 国纺织出版社 ,2009. [4] 佐斌 . 中国人的脸与面子 : 本土社会心理 学探索 [M].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 汪凤炎 , 郑红 . 中国文化心理学 [M]. 广州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5. [6] 翟学伟 . 中国人的脸面观 [M]. 北京 :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10. [7] 张涛 . 面子——中国社会舞台上的面子艺 术 [M].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2006. [8] 赵赟 . 中美面子观的实证研究 [J]. 贵州社 会科学 ,2010(10):103. [9] 翟 华 . 中 国 人 的 面 子 观 [J]. 决 策 与 信 息 ,2007,(5):44. [10] 岳 磊 .“ 面 子 ” 视 角 下 我 国 腐 败 现 象的文化透视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 ,2015(2):120-121. [11] 梁漱溟 . 人心与人生 [M]. 上海 : 学林出 版社 ,1983.
虚荣,所以中国人要适度谋私利,那谁都不会给面子, 所以不仅自己要面子还要给他人给面子。对面子的 态度应该是有之淡然、失之坦然,这样才算是不失 中国人的面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陈婷(1990 ~),女,西北师范 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
中如何对待“面子”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人的心理状况或情绪总是通过脸面而表现出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①“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

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

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

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

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

一个他人的认同感。

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摘要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

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

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一、“面子”文化概论(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

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

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

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的内涵“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

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

而中国文豪林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语堂认为,“面子触及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

他提出“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而“面子”是最重要的一个。

关于面子的讨论

关于面子的讨论

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探讨唐乐(2010300040193)摘要:中国人的面子观有着深刻复杂的内涵,其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

要理解中国人面子观和面子行为的特征,必须结合上述多种理论,并结合实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认为,中国人面子观的特征表现为:1.根植于传统文化建构的社会心理;2.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并表现得尤其明显;3.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

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的面子观,既可以成为个体甚至群体行为的内在约束,作为推动人和群体遵守或者迎合某种社会契约或社会规范的因素,也可能助长个体或群体为追求来自社会的更高认同或者他人的艳羡,盲目地追求“倍有面子”,为“形式主义”“面子消费”等现象提供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人特征综述面子观一、什么是面子?在中国,面子曾经是“中国精神的纲领”[1]。

林语堂先生更将面子、命运、恩典称作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而在这三者之中,面子作为世俗社会中使用频繁的本土化概念,所占势力最大。

在世俗社会中,面子现象与面子行为俯拾皆是且极为复杂、微妙,而面子就是潜藏于其背后并致使其复杂、微妙的“无形的手”。

100 多年前,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写著一本《中国人的性格》,以自己在中国22 年的生活经历,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刻画。

此书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书中,他将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为20 多种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保全面子”[2]。

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最多也不过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简略素描”。

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对面子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绘与细致的分析,比如在《脸与法制》一文中,他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注重国民性的鲁迅先生对“面子”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然而他们却同样回避了给面子下定义。

目前,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说的太好了!所谓面子也即脸面,是一个人被周围社会认可、接受的一种标志。

有的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

他们甚至宁可不讲法律、法规、不讲纪律、制度,不讲诚信、道德,也要讲究面子。

俗话说,面子大如天,面子无小事;死要面子活受罪;骂人别揭短,打人别抓脸;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而一个人一旦失了面子就会被人耻笑,被人瞧不起。

失去面子的一方也会从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心存芥蒂。

中国人眼里的面子,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有以下四种意义:一是涉及个人的尊严问题;二是涉及个人的人格问题;三是涉及家族以及身后的社会背景问题;四是涉及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地位、成绩的认可问题。

因此,在古老的中国,在传统观念面前,面子是相当重要的,个别时候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

比如,张三殴打了李四,李四到有关部门状告张三,于是张三和李四开始了调动身后的社会关系。

张三找了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李四找了在省城工作的姑姑。

张三的叔叔通过关系给派出所所长打了电话,李四的姑姑通过关系给公安局的副局长打了电话。

他们都希望派出所能够倾向自己的一方,能够对自己关照的人网开一面。

如果处理结果不满意就觉得失了面子,从此心中结下梁子。

比如,王五的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为了上重点高中,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文教局局长,局长给重点高中的校长打了电话。

如果校长没有给面子,那问题(加微信号tydhl4为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料。

)就大了,以后,校长再找局长办事,嘴都张不开。

所以聪明的校长都会给自己留着一些名额、指标,专门等着面子大的人来说情。

比如,农民丁一要在县城买房子,就找到了在城建局当副局长的老乡。

老乡副局长给开发商打了一个电话,一般的开发商都会给个面子,少则一套房便宜了一、二万,多的能够便宜个三、五万。

如果有那个开发商不给这个面子,那以后有什么事儿也必定疙里疙瘩。

如果给了这个副局长面子,没有给那个副局长面子,更要得罪人。

比如,派出所抓到了一个嫖客,拟定罚款3000元,当事人就开始四处找关系,先是找乡长,派出所民警天天在乡政府吃饭,所长无奈只好给了500元的面子,罚款降至2500元;当事人又找了公安局的副局长,没办法只好又降了500元,罚款改成2000元;万万没有想到当事人又找了一名副县长,再降500元,罚款只好改成1500元。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第一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年级:班级:姓名:学号:关键字:脸面子脸面摘要:“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

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一.引言: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

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

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

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

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

”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二.面子的内涵与表现面子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的面子有不同的内容。

最初面子就是脸面的意思,是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当中国人用它们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生活中的前规则,貌似你无法把它怎么样。

它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细胞当中,而无法根除。

无论是中外的思想家,对中国人爱面子都提出过个人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于是。

中国人爱面子已成定论,但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却众说纷纭。

每一个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面子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爱面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爱面子的具体表现吧!有人写到:“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那么‘爱面子’‘要脸面’算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最基本成分。

当有人向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心里很不情愿借给他,但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拒绝他呢?因为我们爱自己的面子,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我们找人办事的时候,总会说给个面子吧!好像面子比命还重要。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的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我觉得自己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

那种虚伪真的难受,问自己,你有挥霍粮食的资本吗?为了脸面克肚子,值吗?因为爱面子,攀比在中国一直很是流行,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吃饭穿衣,动辄国际名牌,张口世界第一,就是家里养一条狗,还要经常拉到一起溜溜,溜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但凡能找出一星半点自己的狗胜于他人的狗的地方,狗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养狗的人顿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往往会面色潮红,艳若桃花,而失败者则垂头丧气,恨狗不成钢。

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父母再累死累活,都不能让儿女在人面前矮一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一旦孩子考个大学啥地,就跟母鸡变凤凰,是很能光宗耀祖的事情,大肆张扬一下,老少脸上都有闪光了。

爷爷们,一代一代经常讲:人有脸,树有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关 。面子 一 定 意 义上 代 表 着人 的 尊 严 , 当爱 面子 是 人 对 自身形 象的 维 护 , 是 爱 面子 超 过 一 定 适 但
限度 , 则是 脱 离客 观 实际 的虚 荣 心 的表 现 , 至 成 为 弄虚 作 假 的 社 会 心理 基 础 。 甚
[ 键 词 ] 国人 ; 关 中 面子 ; 会 互 动 ; 象 管理 ; 社 印 文化 心 理
中 国人 心 目的 地 位 非 同一 般 。

行分析 . 他认 为 人 的 面 子是 其 “ 会 地 位 或声 望 的 函数 ” 中 社 ,
国人 通 过 面 子功 夫 来 进 行 权 力 游 戏 ,并 影 响 和 改 变 资 源 的 分 配 方 式 。 ㈣陈 之 昭对 脸 面 问题 进 行 了实 证研 究 , 面子 把 定 义 为 “ A我 或 自我 涉 人 的 对象 所 具 有 且 为 自我 所 重视 在
国人 所 讲 的 “ 面 ” 仅 仅 指 头 的前 而部 分 , 意 思 比我 们 脸 不 其 所 能 描 述 的或 者 所 能理 解 的还 多 。 到 2 直 0世 纪 4 0年 代 . 胡
先 缙 才 以 中 国人 的 身份 向西 方 礼 会 介 绍 了 中 国本 土 的面 子 概 念 . 后 出现 了一 系 列 面子 的跨 文化 研 究 。 围 网关 于 中 此 中 国 人 “ 子观 ” 调 查 表 明 . 面 的 认为 “ 面子 ” 中周 人 社 会 交 往 在 中 很 重 要 的 占 8 -3 : 为 一 般 的 占 1 .8 : 为 不 重 要 33 % 认 1 % 认 9
的 仅 占 26 % 。认 为 “ 子 ” 为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 不 上 好 .1 面 作 谈 不好 , 反正 很 有 用 的 占 5 . %; 为 是 文 化 中 的糟 粕 , 该 10 认 O 应 抛 弃 的 占 2 - % : 为 非 常好 , 于人 际 沟通 的 占 1 . %; 83 5 认 利 56 0 而 认 为有 没 有 面 子 无关 紧要 的 仅 占 50 % …可 见 . 子 在 . 6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面子的社会功能 面子,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社会现象,大致有正反两 方面的社会功能。 就正面作用来说,首先,爱面子本身是人对自身形象的 一种维护,即戈夫曼剧场理论中的印象管理,同时面子也是 人羞耻心的表现,关乎个人荣誉和尊严。 中国人十分重视的 面子可以归结为马斯洛所界定的自尊和尊重的需要。 适当 的爱面子,能促人奋进,给人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面子 代表着体面、人格和尊严。 其次,面子是一种道德情感,维系 着人的道德价值,即人的一种羞耻心。 正当意义上的羞愧和 耻辱,是道德情操的体现。 注重面子的人,一般有较强的羞 耻心;忽视面子的人,一般缺乏道德心。 再次,面子是人际关 系的调节器,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是否给面子或面子是 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际 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如果在交往中一方不给对方面子, 会影响交往双方关系亲密的程度, 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双方 关系破裂。 中国人这种爱面子的心理,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 总是以对方是否给面子和给多少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 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 可见,中国人 爱面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1〕 就反面作用来说,面子体现人的虚荣心,能够催生弄虚 作假的行为。 过分看重面子,其实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所 谓虚荣, 就是获得超越自己实际才能或成就的荣耀和荣誉 的心理。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人都有被他人肯定或赞扬的心 理需要,这是一种积极和正常的心理动机。 但是,如果这种 心理需要过于强烈, 甚至不惜以虚构事实来博取别人的恭 维,那么就会走向反面。 如果这种心理进一步发展,没有得 到别人的恭维就吃饭不香、睡觉不甜,那就不下于变态了; 当面子成为弄虚作假的催生剂,诚信体系的腐蚀剂,追逐私 利的润滑剂,并任其发展蔓延,必然会危及社会根基。 因此, 爱面子过了头则会变成虚荣甚至虚伪, 使人无法正视自己 的能力和社会现实,漠视甚至歪曲事实,排斥、拒绝他人合
与评价,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就无所谓面子。 自我意识影 响着一个人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在不同的 情景中,自己应该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以及这种印象会对 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就 会注意和考虑到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与“面子”有何关系,并 确保自己的言行和特定的社会情景相一致, 以协调自己与 他人的社会关系。
角色期待的外在化:面子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但面子 又是个体的角色期待。 同一件事在有些人看很丢脸,也许另 一些人看却是很有面子的。 所以面子是个体对来自他人印 象的主观感受、主观判断、主观评价和角色期待的外在化。 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客观的, 而个体对这些态度 和行为的体验、感受、评价、期待却是主观的。
— 52 —
不认识谁,个人荣辱并不被他人关注,但只要他们之间有一 个共同的熟人做中介,便立刻与面子有了联系。
二、 面子形成的社会机制 “面子”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 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有关。 传统中国社会以家族为核心, 这就决定了个人荣辱与 家族紧密相连。 古人状元及第后,都要衣锦还乡、祭祀祖先, 以便让他的荣誉为整个家族挣到面子。 中国长期受儒家文 化 熏 陶 ,儒 家 伦 理 的 核 心 之 一 就 是 “礼 ”,如 君 臣 之 礼 、父 子 之礼、 夫妻之礼等。 它的实质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道德教 化。 又因儒家提倡“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给别人 “留几分情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 此外,中国 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在其中个人的地位 并非依赖成就,而是家族和他人的眼光,尤其是伦理评价。 其特点是由于社会公共领域没有形成,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 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在熟人社会的特 定语境中,人们往往关注自己在周围人心中的地位,以寻求 和捍卫自己的优越或优势地位, 确保自己在他人面前保持 体面和尊严,因此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往往用人情和面子来 组织人际关系,平衡人际矛盾,谁的面子大,谁的话语权就 大,面子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地方化的价值符号。 面子不是天生就有, 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社会 互动逐步产生的。 若个体不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面子就没 有存在意义,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通常,人们为了达到与 他人协调关系,实现社会互动理想效果的目的,有时就需要 利用面子这一无形的社会资源来进行交换。 面子只有在社 会互动中才能产生, 也只有在社会互动尤其是人际互动中 才能获得。 首先, 一个人是否有面子不是由他自己的个体活动所 能决定,而是由交往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 〔8〕个体只能从 别人那里获得或丢失面子,而不能从自己身上获得或丢失。 所以,面子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存在。 在互动中,我们交 往的对象是面子的施予者,只有当施予者有施予的可能时, 我们才有可能获得面子;对方施予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我们 得到面子的大小。 因此,面子的存在离不开人际交往。 其次,面子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显示出来,并获得测 量和检验。 〔9〕个体究竟有无面子,有多大的面子只有在特定 的人际交往中,从他人对主体的态度和行为中才能感觉到, 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 在群体中不同的人由于交 往方式和交往深度的不同, 其受到成员尊敬程度以及与成 员关系的密切程度也相应不同, 这种差别决定了一个人有 无面子以及面子大小。 所以,离开社会互动,面子不仅无法 存在,无法表现,也无法测量和检验。 再次,从心理发展来看,爱面子与人的社会化及其所处 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人越来越重视 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越来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 态度。 用 〔10〕 米德的“自我”理论来看,这便是一种社会化了的 “自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用舒茨的变形自我理论来看,面 子体现出一种变形自我, 即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同 时进行的意识活动所把握的,存在于个体自我之中,却是被 对象化出来的符合自己主观期待的我。 若没有他人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人;面子;社会互动;印象管理;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 — 03
Arthur Smith 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 为 中 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 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胡 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 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网关于中 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 中 很 重 要 的 占 83.33%;认 为 一 般 的 占 11.98%;认 为 不 重 要 的 仅 占 2.61% 。 认 为 “面 子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谈 不 上 好 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 51.00%;认为是 文化中 的 糟 粕 ,应 该 抛弃的占 28.35%;认为非常好,利于人际沟通的占 15.60%; 而认为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的仅占 5.06%。 〔1〕可见,面子在 中国人心目的地位非同一般。
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 ”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脸与面子来解释与调节社会
行为。 当用脸和面子来解释与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时,是 取其引申义,即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缙第一次对中国人的 “脸面”现象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 准分为两类: 面子代表因达成社会认可的实质成就而获得 的声誉,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脸则代表个人在道德规范 履行上的名誉。 〔5〕黄 光 国 从 权 力 游 戏 的 角 度 对 脸 面 问 题 进 行分析,他认为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中 国人通过面子功夫来进行权力游戏, 并影响和改变资源的 分 配 方 式 。 〔6〕陈 之 昭 对 脸 面 问 题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把 面 子 定义为 “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 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只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 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 ”朱瑞玲认为, 如果把面子视为社会地位即个人成就的同义词, 则完全否 定了其心理与行为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面子是一个 经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 称 。 [7]佐 斌 通过对脸面问题的实证研究认为, 中国人认定的丢脸行为 分为四类:违背道德的行为、隐私暴露的行为、能力缺陷行 为和不良习惯行为,并且认为前两者主要和丢脸有关,后两 者主要和丢面子有关。
一、 面子的文化心理含义 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中国人对面 子的重视,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即面子有时甚至比人 的生命还重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 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 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 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 认。 〔2〕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 〔3〕何 有晖认为, 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 的尊重和顺从。 〔4〕翟学伟的面 子 定 义 是 个 体 对 做 出 良 好 行 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乐国安认为 “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
— 53 —
避免他人的轻忽和蔑视,而表现出来的佯装行为中。 对面子 的维护, 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社会的共同价值规范以获得群 体的认可和赞同,不被群体所排斥和鄙弃;另一方面也是出 于在社会交往中维持或扩大社会资本的需要。 从面子行为 来看,炫耀性是其外在特征,其本质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在社会互动中,显示自己在权势、财富、声望等方面 优势地位的一种努力。
2010 年第 1 期 (总第 61 期)
●●观察与思考
理论观察 Theoretic Observation
No. 1, 2010 Serial No. 61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
张艳丽,司汉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 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熟人社会和儒家文化相 关。 面子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的尊严,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 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