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关键词标准化;问题;对策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标准落后、体系不全;观念陈旧、重视不够;欠缺、普及不广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农业标准化是指根据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要求农业生产遵从统一的生产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监测。

1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1标准落后,体系不全我国现有的农业标准中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其中很多产品的环保、检测技术标准还是空白。

因此,我国现行的部分农业标准仍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或与国际难以接轨等现象。

另外,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还体现在:一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技术依据还不能完全与国际要求相适应;二是在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整,尚缺少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服务体系、评价体系。

1.2观念陈旧,重视不够一是制定出的农产品标准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混乱,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产品加工者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执行标准,即使是出口农产品企业,其经营观念也仍停留在单纯低价位竞争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能满足国际标准;三是农业企业对WTO形势下新的标准不清楚,合法利用例外条款进行自我保护的思想淡薄,对出口的农产品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却遭受反倾销等不公正待遇缺乏应诉的动机和能力。

1.3管理欠缺,普及不广农业标准化知识没有全面普及,不能成为农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对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缺乏有效组织。

2对策2.1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一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着重要提高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环境标准,要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要确保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相配套,从而使我国生产的农产品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促进我国农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代笔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的文献

代笔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的文献

代笔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的文献代笔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的文献导言: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求,而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则是保障农业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介绍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历程,以深入了解我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成就。

第一部分:农业标准化的意义与背景1. 农业标准化的定义与目标农业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规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2. 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可以确保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符合卫生、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

-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农产品能够获得统一的标志和认证,提高了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化能够引导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可持续经营模式的推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1. 1978年—1999年:标准化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较晚,主要依赖国际标准,缺乏自主研发和制定的标准。

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实施农业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2. 2000年—2010年:标准化发展提速阶段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标准化迅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了农业品种认证和生产流程规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 2011年至今:标准化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逐渐进入新阶段。

不仅制定和修订了更多的农业标准,还加强了标准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溯源能力。

我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

第三部分:我对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思考农业标准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健康。

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了从种子选育、土壤管理、农药施用、农产品采摘、加工包装到销售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种子选育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优质的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前提,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子,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种子的来源、质量和管理都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其次,土壤管理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合理施肥、灌溉和土壤保护对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农民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

农药施用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关键环节。

农药的使用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施用,避免超量使用和滥用农药,防止农产品残留超标,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农产品采摘、加工包装和销售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最终环节。

农产品采摘需要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摘后需要及时进行加工和包装,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销售环节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农业标准化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需要从种子选育到销售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标题: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引言当谈及农业,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田园风光、丰收的农作物和美味的食物。

然而,在现代社会,农业已经远非简单的耕种和收割,而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

农业标准化便是其中之一,它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国内农业标准化现状1. 农业标准化的概念与意义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管理和检验,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

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农业标准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部分农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产品质量。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农业标准化领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标准不统一、执行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问题。

三、国外农业标准化现状1. 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高,一方面得益于其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其健全的标准化体系和严格的执行力度。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非常严格,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这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竞争力。

2. 发展我国家的农业标准化而对于一些发展我国家来说,农业标准化仍面临许多挑战。

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国家在标准化方面的投入和执行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然而,这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援助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发展我国家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四、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1. 技术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标准化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例如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的建立等,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标准化体系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摘、包装等,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需求,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农业标准化体系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加工流程,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品质和附加值,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这不仅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另外,农业标准化体系可以保障农产品安全。

通过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监控,可以有效防止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等安全问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农业标准化体系可以提升农业竞争力。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总之,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需要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加强标准制定和执行力度,推动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初探

我国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初探

F b. 2 o e o6
文章 编 号 :0 1 8 1 (0 6)1 0 2 - 3 10 —6 1 20 0 -0 9 0
我 国推行农业标准化 的发展对策初探
涂 立 超
( 中农业大学 华 湖北 武汉 407 ) 30 0

要: 推行农业 标准化 , 是我 国应对加入 WT 实施农 业结 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 工作 , O、 直接关 系到农 业市场化 、 产业化 、 约化 、 集 现
程( A C ) H C P 等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安全 、 质量标准。 欧盟
国家制定法规禁止抗生素残 留超标牛奶上市 ,对产品 中检出抗生素 的牛奶场 , 要求 召回并销毁产品、 停产或
处以罚金等; 日本规定所有农产 品进 入市场前都要按 照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 ,等外 级的农产 品不允
国际通行标准 ,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了一系列农产品质 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 如欧盟统一标准( A C ) 国 H CP、 家标准( R ) B C 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 肉生产加工操作规
2 我国农业标准化取得 的成效 及存在 问题
21 农业标准体 系已初步形成 . 近年来 ,全 国质检 、
以阻止进 口农产 品冲击其 国内市场 。欧 、 、 美 日等国家
和地区都执行严格 的标签法规 ,在包装上也作 了严格 的规定 , 对标签 、 包装不符合规定 的产品, 不允许进 口。
国家除采用 IO 0 1《 S 90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协议》 英 ( 文简称 SS 等有关农产品质量 国际标准 以外 , P) 还参照
济欺骗等危险领域进行严格 的控制 ; 另外 , 法国、 美国 、
日 本等国家还对绿色 、优质农产 品程与工艺的标准化 欧盟各 C )国家标准( R )行业标准 E R PG P等贯穿于 P、 B C、 U E /A

农业标准体系(精)

农业标准体系(精)


2、遵从的原则
农业标准体系应符合国家有关农业的法律 法规及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和 政策要求,与 WTO 规则、农业协议及国际 发达国家的技需要为目的。

3、如何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搜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级标准文本。 搜集 WTO 有关农业的规则、协议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法 规和标准。 对无上级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又需要的,应制定地方标准 (或企业规范)。 研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标准体系表。 根据目标需要与特色,构建特定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应本行 业和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如何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的原则
农业标准体系结构
一、农业标准的分类

农业技术标准 农业管理标准 农业工作标准
1、农业技术标准
对农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 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包括 :



基础性技术标准 农产品标准 生产技术规程、规范 农艺、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 检验、检疫标准 设施标准 环保标准 包装、标志、储运标准


农业标准体系的பைடு நூலகம்成:


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农业工作标准的内容:

工作岗位的职责 岗位工作人员基本技能 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 检查与考核的办法和量化指标等
二、农业标准的性质与分级
1、性质

强制性标准:国家法律规定必须执行的 标准,属于我国的技术法规。
推荐性标准:是指国家、行业和地方制 定的向企业和社会推荐采用的标准。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抓紧制定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依标生产的重要技术保证,天津市应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相衔接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要加快制定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方面的技术性规程以及亟需保障消费安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适应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逐步形成以国家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核心,地方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为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使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基本覆盖重点农产品,实现生产-流通-贮运全过程标准化。

二、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制定完善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相互衔接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在生产领域,围绕产地环境和良好农业规范,强化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和安全控制规范;在加工领域,围绕加工操作、安全卫生要求,制订和颁布实施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依据。

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严格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和反馈;在流通领域,制订和实施以蔬菜、林果、畜禽水产等为主的原料分选、加工与包装、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系列标准。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围绕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等主要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示范区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优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发展,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创新思路,把示范区建设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出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卢 岚,邱先磊,王 敬(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深入研究我国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并且对工业工程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最后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策略。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工业工程;推广策略;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5)07-0069-08The Research on the Agr i culture St andard i za ti on System w ithCh i n ese Character isti csLU Lan,Q I U Xian-lei,WANG J ing(School of M anage m ent,T ianjin U 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 opmental situati on of the agriculture p r oducti on standardizati on,this article makes a further study on the motive mechanis m of the realizati on of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 in China,and then has a creative exp l orati on of the app licati on of I ndustrial Engineering(I E)in the standardizati on manage ment of agricul2 ture p r oducti on.Further more,it puts f or ward the expanding strategy of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 that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 on in China.Key words: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industrial engineering(I E);expanding strategy;agriculture modernizati on 我国农业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外观等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大部分仍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质量较低,造成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已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W T O,融入国际经济运转体系后农业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

农产品价格、质量是国际农产品竞争的两大要素,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因此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

一、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科学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对农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方面和有关环节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的过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农业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到90年代,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进入了综合标准化阶段,期间提出了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展较快,平均每年安排国家标准100项左右。

截止到1999年底,累计完成农业方面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累计达1600多项;各省共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6179项[1]。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以及全社会对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步伐也进一步加收稿日期:2005-04-07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G D1B146)作者简介:卢 岚(1953-),女,江苏南京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96图1 农业产业链中的标准化快,然而和国外业已成熟的农业经济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标准化意识薄弱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规模经济概念薄弱,农产品生产方式仍停留在数量型生产技术上,以质量争效益的观念不强;实施农业标准化还不能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农民的自觉行动,也就无法获得由标准化带来的收益。

(二)标准的滞后性现有的标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又不能及时制定,出现了标准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使得产品标准相对滞后。

标准的制定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标准的适应性。

同时,标准过多考虑国内市场因素,忽略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使得相对国际标准滞后。

(三)标准的不全面性我国产品标准虽然数量很多,但标准大多集中在产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方面,标准的内容多有重叠,而对于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涉及得非常少。

如图1所示,标准化应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二、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标准化工作有的是以政府或行业推动,有的是依靠市场机制拉动农业生产者实行(如图2),我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还是以政府或者准政府组织为多数。

因为标准化是一项外部特性极强的工作,对于单个的生产者或交易者来说,要制定一种产品的标准并且推广到整个行业,会面临极大的成本,而取得的收益往往不能独占,除非这家厂商是行业的垄断者。

所以像农业部门这类生产者非常分散,而且生产集中非常困难的产业部门,不可能依靠农户自身解决产品的标准化。

特别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启动来说,政府主导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可以化解许多围绕标准化工作产生的成本,这也是政府推动模式在许多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

所以,在外部特性如此明显的产业中,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才能将标准化工作开展起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标准化都必须依靠政府来做。

根据农产品质量可控制性的强弱,政府作用也可以增强或减弱。

但在制定标准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分散性和过程分散性,集中控制产品质量非常困难。

没有哪个农户或企业可以联合同行业的所有其他生产者制定并且维护一种统一的标准。

这样,政府作为一个外在的强制性机构主导标准化的工作就是责无旁贷的事。

图2 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标准化的目的是推进市场化,实现产品的市场利益。

如果标准化的市场利益非常显著,农户、企业和政府都深受其益,这样的标准化是可维持和扩张的。

要实现标准化带来的市场利益,归根到底在于降低标准化的成本,提高标准化农产品的附加值。

唯有如此,接受标准化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才能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为。

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标准化管理,使农户尝到了按标准化07生产的甜头,而且行业协会的质量约束即商标管理是一笔无形资产,农户实实在在体会到贴不贴商标价格不一样,而要贴协会的商标,就必须经严格按照协会的标准管理。

农业生产以生命体为对象,分散进行,平均规模较小,所以在组织实施标准化工作时,局外人要做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每一道劳动程序都进行监控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做,成本也非常高昂。

对生产最终成果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也往往难以做到系统全面,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判别却是非常全面的。

这样,只要在标准化体系中的一个农户采取机会主义的生产态度,就会对这个标准化工作造成严重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奖惩机制的约束当然重要,但是生产者的自律也是极为重要的。

恪守标准化的生产者能够有效地降低监控成本,提高标准化的效率。

所以,对生产者就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宣传、教育和培训是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发育尚不完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推动农业标准化管理条件还不成熟,我们要正视现实,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对地方支柱农产品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拟实行政府主导型为宜。

同时,我们也充分鼓励企业自律型的标准化管理行为,对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由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和地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提倡实行企业自律型为主的管理模式。

农业标准化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一方面重视向消费者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标准质量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向生产者(农民)和经营者宣传标准化知识,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使他们真正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掌握识别产品真伪的技能,使标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工业工程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中应用初探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其中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学尤为成功。

我们可以借鉴工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出适合于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一)工业工程简介工业工程(I 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 E)是研究由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综合生产及经营管理系统的设计、改善和设置的工程技术。

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如何将系统中的各类要素进行有效、合理地组合与配置,并且连续改善以实现更有效的运行,为管理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系统效益与生产率的实现与提高[2]。

图3 工业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框图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应用工业工程时应该从最基本的技术入手,比如运用工作研究、现场优化管理等方法开发既适应农业标准化又易于农民掌握的农业生产“傻瓜”技术,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并且在农业企业和农户不断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优化农业生产系统。

(二)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的目标是:(1)满足客户需求;(2)提高投入资源的附加值;(3)改善生产系统的工作效率;(4)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资源损耗。

为达到以上目标可以从产销协调、负荷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标准化作业等方面入手。

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当前我国农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组织标准化 将农业产业链中各个部分成员的职责及工作调配加以标准化,使组织的运作在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下发挥团队的力量。

2.物料标准化 将物料的接收、加工、包装、规格及设备予以标准化,以减少资源浪费便利管理。

这里物料包括各种农业资材、生产成品、加工品及机器设备等。

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是:(1)综合考虑各种需求,包括客户、品质及成本等;(2)订立物料规格标准作为指导工作和比较的参考,规格包括农产品尺寸大小、色泽、重量、强度、外观、数量、形状、添加物比重等等。

(3)建立物料规格清册,将所有标准规格(包括编号、品名、包装尺寸、重量、体积、个17数及盛装器具等)编制成册以便采购、验收、分级、生产、包装、销售方便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