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卢 岚,邱先磊,王 敬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深入研究我国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并且对工业工程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最后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策略。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工业工程;推广策略;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5)07-0069-08
The Research on the Agr i culture St andard i za ti on System w ith
Ch i n ese Character isti cs
LU Lan,Q I U Xian-lei,WANG J ing
(School of M anage m ent,T ianjin U 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 opmental situati on of the agriculture p r oducti on standardizati on,this article makes a further study on the motive mechanis m of the realizati on of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 in China,and then has a creative exp l orati on of the app licati on of I ndustrial Engineering(I E)in the standardizati on manage ment of agricul2 ture p r oducti on.Further more,it puts f or ward the expanding strategy of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 that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 on in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 on;industrial engineering(I E);expanding strategy;agriculture modernizati on
我国农业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外观等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大部分仍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质量较低,造成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已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W T O,融入国际经济运转体系后农业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农产品价格、质量是国际农产品竞争的两大要素,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因此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
一、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科学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对农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方面和有关环节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农业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到90年代,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进入了综合标准化阶段,期间提出了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进展较快,平均每年安排国家标准100项左右。截止到1999年底,累计完成农业方面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累计达1600多项;各省共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6179项[1]。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以及全社会对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步伐也进一步加
收稿日期:2005-04-07
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G D1B146)
作者简介:卢 岚(1953-),女,江苏南京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96
图1 农业产业链中的标准化
快,然而和国外业已成熟的农业经济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标准化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规模经济概念薄弱,农产品生产方式仍停留在数量型生产技术上,以质量争效益的观念不强;实施农业标准化还不能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农民的自觉行动,也就无法获得由标准化带来的收益。
(二)标准的滞后性
现有的标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又不能及时制定,出现了标准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使得产品标准相对滞后。标准的制定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标准的适应性。同时,标准过多考虑国内市场因素,忽略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使得相对国际标准滞后。
(三)标准的不全面性
我国产品标准虽然数量很多,但标准大多集中在产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方面,标准的内容多有重叠,而对于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涉及得非常少。如图1所示,标准化应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二、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标准化工作有的是以政府或行业推动,有的是依靠市场机制拉动农业生产者实行(如图2),我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还是以政府或者准政府组织为多数。因为标准化是一项外部特性极强的工作,对于单个的生产者或交易者来说,要制定一种产品的标准并且推广到整个行业,会面临极大的成本,而取得的收益往往不能独占,除非这家厂商是行业的垄断者。所以像农业部门这类生产者非常分散,而且生产集中非常困难的产业部门,不可能依靠农户自身解决产品的标准化。特别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启动来说,政府主导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可以化解许多围绕标准化工作产生的成本,这也是政府推动模式在许多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所以,在外部特性如此明显的产业中,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才能将标准化工作开展起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标准化都必须依靠政府来做。根据农产品质量可控制性的强弱,政府作用也可以增强或减弱。但在制定标准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分散性和过程分散性,集中控制产品质量非常困难。没有哪个农户或企业可以联合同行业的所有其他生产者制定并且维护一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政府作为一个外在的强制性机构主导标准化的工作就是责无旁贷的事
。
图2 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
标准化的目的是推进市场化,实现产品的市场利益。如果标准化的市场利益非常显著,农户、企业和政府都深受其益,这样的标准化是可维持和扩张的。要实现标准化带来的市场利益,归根到底在于降低标准化的成本,提高标准化农产品的附加值。唯有如此,接受标准化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才能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标准化管理,使农户尝到了按标准化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