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3X(2010)05-0007-06
1. 口译研究的对象:口译的定义和特点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和跨文化活动。在这一 活动中译员听取讲话人的源语以口语或手语的方 式用目标语为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通过译员 的传译, 异语双方或多方之间得以进行有效的交 际沟通。 根据不同的口译方式( m o d e ) , 口译可分为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口 译场合( s e t t i n g ) , 口译包括:会议口译、 社区 口译、 法庭口译、 医疗口译等;根据不同的口译 媒介( media ) , 口译包括口语传译、 手语传译等 形式。 人们通常认为, “口译”即“口头翻译” , 但 interpreting)也是口译形式的一种。如此看来, 以 “口语性”定义口译是不完整也是不准确的。 Kade(1968)将口译界定为翻译(translation) 的一种, 在这种活动中, 源语语篇只呈现一次, 不 可重复;目标语语篇在较紧张的时间内产出, 几乎 没有机会更正和修改。 在 Kade 所下定义的基础上, 它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作 的一次性翻译(2004:11) 。 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口译区分于 笔译的“规定性特征” (defining features)归结为 以下三个方面(王斌华,2009) : Pöchhacker 把口译定义为: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 按照国际范围内的惯例, 手语传译(sign language
2. 口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回顾
20 年前,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 会议口译能够成为严 语世界最早公开发表的口译论文。1957 年, 会议 1958 年, 日内瓦大学的 Glémet 撰文指出, “在
肃论文的一个主题” (1958:105) 。这篇论文成为英 口译开始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 口译研究的 第一篇硕士论文由伦敦大学的 Eva Paneth 完成, 标 (Paneth, 1957/2002) 。
译研究进入了比较繁盛的发展时期。 斯特口译大会” (the Trieste Symposium)上, 出现 1986 年, 在口译研究界影响深远的“特里雅
了口译研究的第一次学科宣言。Dodds 在大会发 言中指出: 大家都认同, 口译不仅是一种技巧、 一项职 业, 更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 它 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口译研究可以进行跨 学科研究——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解释和分析的工 具, 但同时又应该成为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独 立学科。 (Dodds, 1989:18, 笔者译) “特里雅斯特口译大会”后,西方口译研究 出现了实证研究的转向和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研 究的转向, 口译研究进入“新兴期” , 口译研究成 一 Pöchhacker 以“论口译学” (On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为题撰文指出, “过去几年, 口译研 果快速增长。1993 年, 口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之
(Dolmetschwissenschaft, interpreting science) (1992, 转引自 Riccardi,2002:79) 。 Pöchhacker(1993)探讨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定
位。他的主张是, 把口译研究置于“口笔译研究” (T & I Studies)之下, 作为它的两个子学科之一。 和“口译研究” (interpreting studies) 。 这两个子学科是: “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无独有偶, 同样是在 1993 年,Salevsky 也探
今Biblioteka Baidu口译研究“新兴期” (Giles, 1994) 。
在 90 年代得到初步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 中国口
中国口译研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真正起步,
7
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研究” (interpreting studies)已逐渐成为关于口译 研究活动的最广为人知的指称。
讨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在发表于 Target 上一篇以“口译研究的本质属性”为题的论文中, Salevsky 提出把口译研究置于 “翻译学” (Translation Studies)的学科框架内。 在此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不能把 “口译研究”归属于已基本确立学科地位的“翻译 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之下, 而是与“翻译研 究” 一起归属于一门在概念上为上义词的 “翻译学” (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一位兼具翻译研究和口 译研究背景的学者,Pöchhacker (2004) 的分析可以 比较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方面, 从翻译研究领域本身来看, 翻译研究 (2004: 47)指出的那样: 界的学者对口译的关注度不够。正如 Pöchhacker 将口译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翻译研究领域, 我 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母”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研 究路径也能应用于对具有翻译性质的口译活动的 研究。然而, 采用翻译研究方法进行口译研究的数 量非常有限。翻译研究学者多以更狭隘的方式对 其研究对象进行定义, 即仅限于书面媒介的翻译,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使他们的模型和方法适用于口 译。确实, 采用综合性的“翻译” (Translation)概 念以包含各种形态翻译活动的研究者数量少得可
3. 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3.1 学科名称
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 最早正式提出“口译研 究”这一学科名称的学者有三位, 他们都在 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指向同一对象的术 大会” (Translation Studies Congress)上, 法国口 语。在 1992 年 9 月维也纳大学召开的“翻译研究 译研究者 Daniel Gile 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口译 研究” (interpretation studies) (Giles, 1994) 。几周 后, 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会议上, 德国洪堡大学的 Salevsky 在其发言题目中也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口 1993 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 Pöchhacker 在其发 表于《口译员通讯》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术 语(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近年来, “口译
译” 。Kade(1968)提出了“翻译学”这一术语
究于兴旺中呈现的特点是, 惊人的多样性” 。确实 如此, 口译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多样:或从神经科 学、 心理科学的角度入手, 或从语言学、 语篇分析 的角度入手, 或从交际学、 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入 手;研究的对象多样:有研究口译的理解过程, 有 研究口译的目标语发布, 有研究口译教学, 有研究 口译的职业实践等。 正如 Steiner 在谈到德文的 “译员” (Dolmetscher) 一词时所说: “仔细看来, 译员所进行的似乎平常 不过的跨语言传译活动隐含了翻译的全部本质和 理论” (1975:252) 。对于口译这种复杂现象来说, 研究角度的多样、 研究手段的多样、 研究对象的多 样均属正常。 然而, 如果把口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 其中各种角度的研究如何找到它们在这个学科中 相应的位置?口译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其学 科框架如何设计?
题为“An Investigation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至今, 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 段:20 世纪 50 年代的起始阶段、60 年代末至 70 中期的“口译实践型研究者”阶段、80 年代末至 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70 年代至 80 年代
੨ᅳჺ৯ ᆌᆩჺ৯
!ჺ৯‫ܔ‬ၡ !ჺ৯‫݆ݛ‬ !੨ᅳࡗ‫ײ‬ !࠵ִ݆ !੨ᅳׂ೗ !ํᄓ݆ ঴๥ ௮ႀ ᇨ֪ ༑໭ !ᇕჾገ࣑֫௬ !੨ᅳऄ‫֖ۯ‬ᇑኁ !ֱ݆ۙ !ණኪາྼ֫௬ !੨ᅳํแतኰᄽ !૙ஃາՐ݆ !หঢ়ิ૙֫௬ ට࿔ዷᅭ ํኤዷᅭ !੨ᅳঞბ !ঢ়ᄓጺ঳݆ ‫݆ݛ‬ஃ ‫݆ݛ‬ஃ !ටाࢻ‫֫ۯ‬௬ !੨ᅳ‫ޤ‬ዺ !࿔၅ჺ৯݆ !มࣷ࿔ࣅ֫௬ čč čč !čč
No. 5 2010
“口译活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即对口译实践和口 译职业的功能的考察。 口译研究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 其学科 发展必然借鉴诸多相关学科, 包括翻译研究、 认知 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神经生理学、 跨文化交际学、 传播学、 符号学、 社会学等。如此看来, 最利于口 译研究充分发展的学科定位是:一门属于“翻译 学”学科之下的独立的子学科, 其鲜明特点是: “交 叉学科” 。在这种视域下, 口译研究可以这样进行 学科框架规划:
(Translationswissenschaf, Translation Science) , 以 此 指 代 包 括“ 笔 译 研 究 ” 和“ 口 译 研 究 ” 两 者 在内的整体学科。Koller 把关于笔译的研究命名 为“笔译学”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translation science) ,把 关 于 口 译 的 研 究 命 名 为“ 口 译 学 ”
2010年 第5期
No. 5 2010
译论研究
口译研究的“名”与“实”①
——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
仲伟合

王斌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子)学科,口译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发轫,在近20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具备学科雏
形。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有两个关键问题亟待探讨:口译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口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如何设计?本文 明确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为“翻译学”的一门子学科,提出了口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包含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 论基础包括“学科认识论”和“学科方法论”,应用研究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视角的口译研究成 果的回顾,本文系统梳理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 关键词:口译研究;学科构建;理论基础;应用研究
(1)源语及目标语发布的单次性。在口译中, 源语和目标语只作一次性发布。 (2)口译过程的即时性与同步性。在交替口 译中, 源语发布一结束, 译员马上开始目标语发 布。在同声传译中, 译员使用目标语发布的时间与 源语发布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 (3)口译的现场性。口译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译员在口译中通常与发言人和听众处于同一交际 环境的现场。
8
译研究” (interpreting studies) (Salevsky,1993) 。
2010年 第5期
怜。诸如 Holmes、Toury、Vermeer 等学者虽然曾 试图使自己的理论能够从原则上对口译活动作出 阐释, 但在他们的研究实践中却忽略了这个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 也许考虑到牢固的职业传统, 以及 有时候考虑到主流(会议)口译研究团体自我保 护性态度, 还考虑到这种现象难以捉摸的本质, 与 固定在书面形式中的语言相比, 口译中的语言研 究起来的确要更加不方便得多。 另一方面, 口译研究者对可能与口译研究相关 的笔译研究成果的关注度也不够。一个典型的例 子是, “对等”这个概念在翻译研究中一度引起广 140 等) , 翻译研究界已经对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 有所扬弃, 但不少口译研究者仍然不加质疑地假 定源语和目标语对等, 并以此为基础来衡量口译 的准确性, 评估口译的“错误”等。翻译研究中一 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研究路径被应用到口译研究领 域, 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才发生的事情 (Pöchhacker, 2004: 48) 。 另外,Pöchhacker 指出, 翻译研究与口译研究 泛的争议(Munday, 2001: 35-55; Venuti, 2000: 12l૙ஃए‫إ‬ !ბ੔ණ๎ஃ
3. 2 学科归属及其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关于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或学科归属, 目前 学界仍存在争议。这首先是专名术语问题。在汉 语中, 翻译可指包括笔译和口译在内的各种传译 现象, 也可专指笔译。翻译研究实际上是指对笔 译现象的研究, 往往不包括口译研究, 或不考虑 口译现象。在德语中, “口译”和“笔译”有着 两者共属于同一个上义词: Translation,即“翻 不同的术语, 分别是 Dolmetschen 和 Übersetz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