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合集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的社会理性概念新解释

系统论视域下的社会理性概念新解释

谈, 按照 艾德加 ・ 莫 兰 的观 点 , 社 会 就是 由一 整套 包 行 动 的合理性 , 也就 是 英语 的 r a t i o n a l i t y 。l o g o s 和r a - i o n li a t y是也 应 当是 统一 于事物 的理 性 之 中的 ” _ 1 _ 1 。 括控制和检查机制在 内的多层次机制交互作用而构 t 合理性 ” 的意义上使用理性概 成的体系 , 各个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的 后来人们更多的是在“
级结构交互作用而构成 的网状系统。其 中结构 的基
1 8世 纪 的洛克等人 把社 会 理性 看 作是 遵 从 自然
社会契约” , 认 为 人 类 社 会 的 发展 在 于合 乎 某 本元素除了人的角色和地位 以外 , 还包括社会规范和 法 的“ 公 共权 威 , 这一切 构成 了社 会组织 的结 构 。不 同社 会 种纯粹 客观 的与 人 的活动 无关 的 自然 律 。1 9世 纪 的 组 织 的链接 和组 合形 成 了功能各 异 的社 会子 系统 , 而 马克思 认 为 , 人类 社会 的发展 是 自身矛盾 运动决 定 的
第3 5卷第 2期
系统 论 视 域 下 的社 会 理 性 概 念新 解 释
马建 明
( 西安工程大学 思政部 , 陕西 西安 7 1 0 0 4 8 )

要: 目前 , 对社会理性概念存在 着不同语境 下的不同理解 。社会理性应 当是相对 于个体理 性的一个意 义特 定的社会
哲学范畴。社 会理性从 结构上分为客观 和主观 两部 分 , 而社会行 动理性把 两者联 系起 来。社会行 动理性 既是社会哲 学理解 和 阐释社会理性的可考察的客体 , 又是 融合 了两种理性后 的综合平衡理性 , 更 多的表现 为 实践理性 。社会理性 应 当是表现为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世界社会理论:起源、进程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卢春天刘萌摘要:作为新制度主义的分支之一,世界社会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梅耶及其追随者提出的,该理论从理性的外部文化视角出发,运用现代行动者的行为来解释世界范围内制度和组织的扩散现象。

梅耶将现代行动者划分为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其中民族国家在行动者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世界社会理论指出,世界社会通过世界文化和关联进程来塑造民族国家的认同、结构和行为并帮助其实现外生性目标,世界社会的进程则在塑造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得以推进。

最后,世界社会理论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民族国家环保主义的兴起,运用该理论对环境领域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理解世界环境制度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及政策扩散对国家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社会;新制度主义;现代行动者;现象作者简介:卢春天,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8-0188-13世界社会理论(World Society Theory)(也称为世界政治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梅耶(John W.Meyer)及其追随者针对世界范围内制度和组织的外延现象所提出的一个理论解释,主要阐释了关于文化合法性的体制力量如何在席卷全球的社会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世界社会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世界文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传播和扩散。

在该理论看来,世界文化是本体论的、认识的和规范的,即认知主体在不同的情境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文化的属性是客观的、普遍的及规范的。

世界社会理论指出了某些文化规范和观念在世界各地传播188的力量和意义,强调文化的构成维度,而不是表达维度。

这些文化规范和观念不受具体的政治环境影响,但对个人生活和当地环境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社会或政治力量①。

世界社会理论暗示存在一个“世界社会”,即当代社会的全球连通性,知识、相互感知的空间和交流的形式等不再被大陆边界所局限,而是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对地方性文化、事件和行动的研究需要嵌入在更大的环境背景——世界社会之中。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摘要】本文探讨了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

在概述了论理性对社会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讨论了论理性的定义与特点、对个体的影响、在社会中的作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论理性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理性对社会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论理性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了论理性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论理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论理性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培养论理性,以应对社会面临的挑战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论理性、社会功能、个体影响、社会作用、社会发展、教育、重要性、挑战、机遇、思考、展望1. 引言1.1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概述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思考和判断的基础。

它在个体思维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理性不仅是个体智力水平的表现,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人们可以运用论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论理性不仅是个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社会协调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论理性在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

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更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和协作。

论理性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深入研究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对于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理性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论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正文2.1 论理性的定义与特点论理性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方式。

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并做出合乎逻辑的决策和行为,而不是盲从于情感或外部压力。

论理性是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

个体在运用论理性时,能够摆脱个人主观情感和偏见,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判断。

论理性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个体在运用论理性时,往往会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进行思考,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形成完整的论证过程。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概述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长期以来的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方法论个人主义整体主义研究对象个体社会研究内容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对社会系统层次问题的分析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整体主义方法暴露了越来越多的不足他们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理性选 择理论
詹姆斯.科 尔曼
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 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具体假设 核心内容 基本原理 基本问题
发源
一、理性 选择理论的 经济学基础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发源: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核心内容:人以理性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其效用最大化。
(三)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微观层面的产物,是理性的行动者的有意 创造,而不是既定的。
微观——宏观——微观:社会规范形成后包含着利益, 遵守就会获利,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人们情愿放弃对 某些自我行动的控制来换取对他人行动的控制,以便 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规范形成 和实施的 过程。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先社会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由现代法人行动者组成的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取 代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 动月俩月少,而与法人行动者相关的社会行动越来越 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个人大多被法人团体所控制,服务一 个组织,拥有特定利益,有高收入, 但是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控制权,这 种权利在为他们服务的法人手中,社 会的基本活动越来越多的为无形的法 人行动者所控制。
自然人 法人

论理性与自由

论理性与自由

论理性与自由理性能使人自由。

,斯宾诺莎这么说过。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我们主要来谈谈理性。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

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

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

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

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

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谁都向往自由,于是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获得自由。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真正的自由是被限制着的,被理性,被法律,被道德准则有这样一篇报道写道: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的“异质思维”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

第九章 理性化 5

第九章    理性化 5

二、从德性至上到功利诉求
德性至上是中国古代主流价值观。儒家秉持道德中心主 义思维方式,贵义贱利,甚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是小,失节事大”。 倡导贫穷道德,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否定人的欲望 、功利需要对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极为不利的,需 要排斥和破除。 传统文化为什么宣传节制节俭和贫穷价值观?应当如何 看待? 西方近代功利主义文化盛行,赋予幸福快乐以道德正义 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民生改善。 当今中国主流价值观是富裕价值观,中国处于功利主义 文化主导时代。 为什么要倡导富裕价值观? 功利主义是正当的,但也应是有适应边界的,过度功利 化需要批判和校正。
(二)理性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1、理性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先导。 • 观念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 •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重大变革、转型离不开有精神 文化、思想理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2、理性化是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 人的活动既有物质动力、也有精神动力。 • 现代化建设同样既需要物质动力驱动、又需要精 神动力推动。 • 科学进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理想信念历来 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结论
• 理性主要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理性是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理性是人类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对于事物 本质和规律层面上的思想认识。 理性是人类调控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 神力量。
二、理性化的意义分析 (一)什么是理性化? • 理性化是指理性成为个人行为、社会行动、政 治权利的合理性根据和正当性原则的过程。 理性化是人的社会化、社会的人性化的统一。 一方面,理性化是人的社会化形式,社会化的 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个人接受社会规范、将社会 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理性化又是社会的人性化过程,即 社会将个人需要和行为整合化、规范化,以社 会化方式肯定、约束和实现人的需要和价值。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一. 理性主义哲学的概念与特点理性主义是指哲学上以理性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在理性主义哲学中,知识和真理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而得出的,而不是通过感性经验和观察而得出的。

理性主义哲学的特点是:1. 对于知识和真理的基本信仰是理性、逻辑和推理。

2. 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推理来发现,而不是像经验主义那样把知识建立在感性经验上。

3. 认为自然界具有理性、秩序和规律性,人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感性经验来获得的,还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和推理来探索世界的本质。

4. 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等为基础来探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二.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历史演变1. 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被称为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精神世界与上帝或世界灵魂相通。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彻底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一切真理都可以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出。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人们开始对人类的自身价值和能力产生了兴趣,充满了探究自然的激情,理性主义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代表人物是笛卡尔,他借助“怀疑主义”的方法来构建基于“我思故我在”的根本性真理。

3. 现代哲学和理性主义现代哲学主要以黑格尔、康德、尼采等人为代表,他们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黑格尔强调历史性,认为人类的思想进程一直在发展演进。

康德则认为理性主义的逻辑是严密的,但是缺乏对抗的思考方式。

四. 现代社会中理性主义哲学的应用理性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思考和决策、科学方法论、教育和经济学等领域。

1. 思考和决策理性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考和决策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性直觉,还需要通过理性推理来得出决策结果。

当人类形成了理性推理的思维习惯,会促成个人决策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2. 科学方法论理性主义哲学对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看不见的手”、理性设计与社会发展

“看不见的手”、理性设计与社会发展

“看不见的手”、理性设计与社会发展“看不见的手”并非纯粹的经济分析工具,而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除去经济学、神学等意义外,“看不见的手”原理具有深刻的发展观意蕴。

它不仅揭示了国民财富自然增长的内在机制,而且阐发了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思想,强调社会发展本质上不是理性预先整体设计的结果,而是每个个体在“看不见的手”牵引下相互作用的自然结局。

上述思想对于后发国家实现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会强(1967―),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发展哲学。

(上海201701)近代以来,关于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歧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理性设计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一方,把理性设计视为影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为经济增长、社会繁荣是政府进行积极管制的结果。

与这种整体主义的思路不同,斯密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强调在市场社会,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其过程和结局都是人类理性无法预先进行整体设计和构造的。

在本质上,它们是一个由自利心驱动的自生自发的过程,质言之,是每个个体在“看不见的手”牵引下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

回顾和梳理这段思想论争,对于后发国家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看不见的手”与“管制的国家化”作为一个概念,“看不见的手”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只出现了一次,虽然如此,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却渗透于斯密学术活动的所有领域。

可以认为,对于斯密而言,“看不见的手”绝非纯粹的经济分析工具,而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即“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1](P1069)然而,学术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看不见的手”范畴本身,还是其中蕴涵的基本见解,其原创之功都不应归在斯密的名下。

就前者来说,类似的用法远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

那么,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用意和价值何在?在我们看来,从经济层面分析,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探究一条不同于重商主义的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以此将社 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 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论都由三个 部分组成: (1)说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 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 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 人水平。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与其侧重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主旨相应,科尔曼的概念在 基本行动和系统行动两个分析层次上展开。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次相 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 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 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 会资本、法人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双方的 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 行动者 A1 事件 E1 行动者 A1
A2
E2 最基本的行动系统
A2
(2)社会均衡、社会最优状态 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损失,如果 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形式或交换比率, 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 ‚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社会 均衡是一种相对状态。一般来说,处于均衡状态的交换 比起交换之前的资源分配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
分析模式:‚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2、理论倾向 (1)‚理性人‛假设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人‛假设把 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 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 地获取效益‛。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还可以是 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 性人‛不同于‚经济人‛。 (2)理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 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 的私人行动。

理性、行为与社会——论哈贝马斯现代性分析的三个向度

理性、行为与社会——论哈贝马斯现代性分析的三个向度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78 2 1 )50 8 —6 0 83 5 ( 00 0 —3 30
哈 贝马 斯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出版 的《 往 行 交 为理 论》 2 代 表 了其 学 术 发 展 的高 峰 , 书 中 I] 在
他提 出 了交往行 为理 论 。哈贝 马斯 交往 行为理 论 揭示 了现代 社 会 的病 理 , 为他 的 现 代性 社 会 批 判 理论 作辩护 。交 往行 为理论 的出发 点就 是探讨 合 理性 问题 以及 在社 会 历 史 中形成 的合 理 化 问题 , 从 而解 释现代 社 会 发 展 中的社 会 整 合 问 题 , 示 揭
了 社 会 秩 序 的 规 范 基 础 。 哈 贝 马 斯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帝 或形 而上 学 的权 威 形 象 彻 底 崩 溃 , 知权 威 发 认 生 转移 , 宗 教学 说 进 入 现 代 经验 科 学 当 中。一 从 些 启蒙 的思 想 家在 宗 教 的 有 效性 基 础 崩 溃 后 , 试 图在形 而上 学 的废墟 上依 靠人 的理性 对 其加 以重
能 的 问题 。 正确 把 握 三对 范 畴 之 间 的 内在 关 系 和 发 展 逻 辑 , 助 于 我 们 理 解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的 主 有 题 : 代 性 是 一 项 未 完 成 的谋 划 。 现
关 键 词 :哈 贝 马 斯 ; 性 ; 为 ; 会 ; 代性 理 行 社 现
中 图 分 类 号 :N 0 1 3
失 。这 意 味着理 性 的辩证 法虽 然带 给人 们更 多 自
理性 在 当代 社会 处于 一种 尴尬 的地位 。西 方 近代社 会 的发展 , 尤其 伴 随着启 蒙运 动 的发展 , 上

理性的概念

理性的概念

理性的概念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

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黑格尔洋洋万言, 言称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理念” (理性) , 它自身处处绝对地沿着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发展着, 人类的理性就是对这个绝对的合乎理性的规律性的反思, 是这一“绝对理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阶段, 然而这个短短的阶段则完全反映了全部理性的内容。

这是以黑格尔及其延续为主的理性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符合论”的科学理性主义。

这种理论形态是以承认两个世界: 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存在为特征的。

认为客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可动摇的客观规律性, 而这种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理性在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具有一致性。

所谓主体不是别的, 正是客体世界合乎规律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由客体本质必然转化为理性本身, 它不但是一个意识现象, 而且还是自我意识现象, 尽管形态与客体完全不同, 内容上乃是一致的。

因而主体的理性, 不能是别的东西, 只能是客体合乎规律的精神体现。

现代哲学流派中如象罗素、维特根思坦、卡尔纳普皮亚杰胡塞尔等都属于这一理论形态。

这种理论形态沿续了古典哲学的思想, 企图更为精确地说明理性本身乃是带有普遍必然性的, 这种普遍必然性的保证无论由什么提供, 但可以确定理性能够达到与它相对立的完全不同形态的另一个实体世界, 并达成这两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一致性. 换言之, 科学理性主义本质上是认识论或知识论意义上的理性主义, 其理论的基本核心是存在着一个不证自明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逻辑主体“理性”来保证人们认识过程和内容的普遍必然性, 更进而保证人们行为的合乎理性。

(二)人为理性主义, 这种理论形态从多方面论证: 所谓人的理性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l) 建构性的, 来自于人类长期以来的实践和文化的熏染而逐渐沉积于人类的主体之中的特殊生理结构和思维结构, 这是人所特有的。

社会学论文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社会学论文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社会学论文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心态。

然而,有些文化心态并不是理性的,它们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的丰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和享受。

然而,一些人却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将其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他们不断追逐名牌、奢侈品,无视自身经济状况和社会责任,甚至不惜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这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心态,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道德观念的淡漠以及社会关系的疏离。

二、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的心态个人利益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的,但是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的心态却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我国社会,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违法乱纪,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缺乏对长远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感。

这种非理性的文化心态,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还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三、盲目追随潮流的心态在当今社会,潮流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一些人为了追求时尚和个性,盲目追随各种潮流,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他们只顾跟风,不加以分析和思考,盲目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论。

这种非理性的文化心态,使得社会变得浮躁和虚假,导致人们迷失自我,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的心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尊重是一种美德。

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一些人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他们对权威人物和权威机构的言行不加以思考和质疑,甚至盲从和追随。

这种非理性的文化心态,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所述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都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它们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一定的关系。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

论理性及其社会功能摘要:本文在辨析理性概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歧异纷呈的众多理解而无具体明确解释的基础上,提出理性概念的具体解释,并就表征人类理智对待秩序、法则、公理、规范品性的理性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简略说明。

关键词:理性社会功能一、引言:人类理性的非理性困厄理性,一般词典上的解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二是指理智,即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为基础的控制、做行为的能力。

通常的哲学词典没有专列词条,仅以“理性主义”加以总括。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空缺,或许多半是由于“理性”一词的涵义在哲学领域,对于不同哲学家、不同哲学流派显得过于各行其是。

令人困惑的是:大多数对“理性”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广泛、深入探究的哲学文献——特别是现代之前的经典文献,对其所探究的“理性”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一如哲学上数千年来对“物质”概念完整、明确的定义,不过由俄国的列宁明确定义于二十世纪初期。

较为典型的情形之一是,康德带有“理性”为核心词的《纯粹理性批判》著名论著,通篇没有对什么是“理性”做出具体说明——倒是对什么是“纯粹”进行了解释1,以至在阅读理解文本时,难以对做出透彻的理解。

从论述完整性角度来看,对所述内容的主要概念不作明确解释说明,其潜在的意识抑或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该概念已经广为知悉并达成共识,而无需赘述——否则,在歧义丛生、各持己见的诸多涵义中势必造成混乱,又何以得知所论述的是针对什么涵义进行的探究?然而,“理性”概念至今仍未必可以称为“广为知悉并达成共识”。

对“理性”涵义的这类不明就里即妄加袭用,似乎是以哲学为代表的思辨思维领域的通病。

广为熟知的示例有“科学”、“存在”、“真理”等概念的普遍袭用——没有共识的理解,却各行其是、毫无顾忌的袭用2。

换言之,按照上述“理性”的普通涵义,如果认可理性包含有“概念”、“认识”思维形式之意义,那么,关于“理性”这类不明就里而妄加袭用的现象,恰恰是违背理性宗旨的“非理性”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由于社会行动存在“微观到宏观的转变”问题,现实 中社会行动体统的形成过程要复杂的多。
(二) ”权威“ 与 ”信任“
权威关系的形成
行动者为更好地满足自身利 益,将自己的权利或资源的 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从而形 成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威关系。 如政府中的各级行政官员, 形成三方及三方以上的复杂 行动关系。
信任关系的形成
同权威关系相似,行动者转 让某种资源,但转让的事物 有所区别,信任关系强调行 动者做决定时要考虑的风险 因素,权威关系更强调资源 和行动的控制权。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不同,对于社会规范,科尔曼认 为社会规范是在行动者的微观互动中形成的、伴随着 一定的赏罚措施来影响人们行动的宏观社会建构。
(六) 理性行动理 论的分析框 架
实力:存在于行动准则对某些事件所拥有的控制权中。
总体逻辑思路:个体拥有某些资源 控制 己最大利益 与他人交换 达到自己目的
代理 人的 出现
满足自


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法人行 动者 法人组织 的生存与 发展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先社会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由现代法人行动者组成的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取 代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 动月俩月少,而与法人行动者相关的社会行动越来越 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个人大多被法人团体所控制,服务一 个组织,拥有特定利益,有高收入, 但是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控制权,这 种权利在为他们服务的法人手中,社 会的基本活动越来越多的为无形的法 人行动者所控制。

07 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解析

07 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解析
——韦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价值中立原则
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两回事:实然的判断≠应 然的判断
研究中必须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停止使用 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
对学术而言,价值中立是应然,而非实然
韦伯本人未能保证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 社会学家的社会价值必然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究 方 向 及 方
社 会 学 知 识
是 通 过 纯 科
社 会 学 会
社 会 科 学 的 典 范 问 题
学 的 ) 价 值 目 标
践 意 图 的 ( 伦 理
法 皆 受 到 同 等 对
。 在 学 会 中
学 的 研 究 与 调 查
拟 定 的 宗 旨 :
》。

价值关联
价值关联原则
自身价值:科学家必然根据价值观 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
——韦伯语,引Roth, Guenther. “History and Sociology in the Work of Max Weber”
唯名论倾向:从微观或个体从事社会学研究,但并 非始终如一
(2)理解(understanding/verstehen)
什么是理解?
理性的方法: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 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高度确定性(逻辑或数学)
吉登斯的评论:
韦伯接受了新康德主义 者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 的观点,认为对现实的 完全彻底的科学描述是 不存在的。现实由无限 可分的复杂事物构成, 即便我们可以关注构成 现实的某一个特殊部分, 也会发现它只是参与这 种无限性。任何形式的 科学分析,任何科学知 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 是社会科学,都包含着 对无限现实的选择
(1917)

如何构建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如何构建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如何构建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一、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理性平和表现为一种人们对各种问题能够予以认知和把握的沉着,它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恰当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并毫无偏见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否积极,是否理性和平和,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及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动引导、及时引导、深度引导,着力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还是个人层面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时代,把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发展规律,有效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显得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的积极的、健康的。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正值新时代下奋发有为的青年大学生,一起见证着祖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他们的大国情怀,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逐渐形成了理性平和、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但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也存在明显的消极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存在一定负面情绪、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进取精神不足等。

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情绪是人们受外界刺激或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的、心理的和生理的体验与感受。

它包括愉悦、满意、欣喜等积极的情绪和抑郁、暴戾、冷漠等消极的情绪。

在如今的校园生活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发的突出,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如迷茫、焦虑、浮躁、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论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

论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

论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
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是由意大利哲学家普罗提诺在1738年创立的,这是
当代哲学、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三大学科学说之一,是一种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且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原则。

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强调,人们在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判断和行动
都受到认知的约束,并以追求和版图最大利益的态度行事。

一般说来,以此为基础的行为通常包括经济自主(economic autonomy)、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社会控制机制(social control mechanism)和伦理约束(ethical constraint)等几个方面,因此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类行为学理论。

普罗提诺理论中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培育良好的自我形象来提升社会中个人的价
值和价值观念,并通过这种价值观念来实现最优的行为决策。

其核心在于强调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失的情况下,人们在实现无可替代的最佳效果时存在一定的计算和可控性。

因此,理性形成原则提倡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型,以提高参与者的决策效率,以达到最优合理的价值观念。

此外,普罗提诺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这更加强调了有关经济形
式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经济价值观以外,普罗提诺理论也包含文化和伦理价值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更加重要,这反映出促进和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总之,普罗提诺的理性形成原理的引入和应用,给社会学和行为经济学带来了
不可忽视的贡献,在指导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作出决策时体现出了显著的价值。

它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人类行为学的理解,指导社会实践,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Anthropology 现代人类学, 2014, 2, 21-27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journal/ma/10.12677/ma.2014.23003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RationalityHong Wei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Email: weihong0728@Received: Jun. 6th, 2014; revised: Jul. 1st, 2014; accepted: Jul. 8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ccording to economic theory, the rationality of different economic subjects should not be differ-ent. But in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subjects’ rationality is grea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definite the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se the social rationality concept, namely pursuing the max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long the collective maximization path. Collective maximum path is different from either Pareto path or Hicks path. It is a path that when individual maximizes their benefits, the interests of one of the collective increase without damaging anyone interests at least. The differences among rationality of economic subjects are mainly differences of social rationality. Social rationality is not innate but formed later,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good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KeywordsRation, Social Rationality, Collective Maximum Path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韦鸿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荆州Email: weihong0728@收稿日期:2014年6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8日摘要按经济学理论,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理性不应该有差别,但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表现出的理性差异很大。

为了解释该问题,对理性分类定义,并提出社会理性的概念——即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集体最大化路径既不同于帕累托路径,也不同于希克斯路径,是个体在最大化利益时至少使得集体中的其他一个个体利益增加,而不使任何人利益受损的路径。

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理性差异主要是社会理性的差异。

社会理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理性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理性,社会理性,集体最大化路径1. 问题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多方面社会体制已经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更多的偏向利益导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源越来越多。

但在观察人的行为时也发现如下问题,第一、人们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关注自己追求利益的过程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

第二、人们总是喜欢搭便车而不关心自己搭便车给别人增加的成本。

比如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倾向于购买生产日期最近的奶产品,而不顾及这种行为对生产者造成的额外成本(有些国家的消费者为避免牛奶浪费常买距过期日期最近的奶产品);超市购物时,导购员极力推荐本超市出售的产品,而不顾及消费者本身的需求(而有些国家的导购员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荐最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有可能不是本超市出售的产品);菜农售卖的蔬菜,只顾提高产量增加收益,而不管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对消费者是否有害(有些国家的菜农宁愿减少产量也要顾及蔬菜产品的生态无公害)等等。

按照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每一个人追求个体利益(理性假设)的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将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但是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只顾自己、不顾整体的世界里(符合理性假设),市场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本文从理性角度研究该问题。

2. 理性的理论研究及逻辑矛盾什么是理性?理性的英文单词有多个,其本意是摆脱蒙昧和迷信的意思。

在中文里理性与感性相对,是指人们遵从事物背后的逻辑、不冲动。

经济学领域中理性不同于以上的本来意义,其英文单词也有变化,并且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

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理性定义是指消费者追求幸福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假设消费者和生产者是理性的,假设完全信息(即交易费用为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即市场经济能使经济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囚徒困境博弈结论显示了与新古典经济学结论矛盾的一面,每一个囚徒在个体理性的假设下,两人社会陷入囚徒困境而不是帕累托最优,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不一致。

经济学家赫什利弗(J. Hirshleifer)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次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结论适用于经济主体之间利益不冲突的情况(即经济主体的利益通过经济活动能同时增加的情况),而囚徒困境分析的是经济主体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即经济主体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一方增加、另一方就会减少的情况)。

他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出“冲突经济学”的概念。

他认为,冲突经济学应该与交易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一起,构成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平行分支。

前者研究基于双方均势基础之上的交易与互利行为,后者研究基于单边优势基础之上的斗争与互害行为[1]。

赫什利弗(J. Hirshleifer)虽然解决了囚徒困境结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结论的逻辑矛盾,但交易和互利情况下的理性与冲突情况下的理性是否一致?在囚徒困境静态博弈中,每一个囚徒选择“坦白”是理性的,选择“不坦白”是非理性的,两个囚徒在理性的引导下,两人社会陷入了囚徒困境。

但是囚徒困境的无限重复博弈结论是两人社会的集体最优,而不是囚徒困境(集体非最优)。

新制度经济学从无限重复博弈解释了制度的起源,认为在重复博弈中,人们的每一次博弈都会从上一次博弈中吸收经验,当他们认识到囚徒困境不是集体最优时,他们会订立攻守同盟(制度的雏形),并用以牙还牙策略维持攻守同盟(后发展成制度的实施机制),当人们尝试到订立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能够使人们收益增加时,制度产生了,制度的产生让人们认识到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用合作(而不是竞争)使双方收益都增加。

现在比较一次静态的囚徒困境博弈与合作制度存在(两个囚徒订立了攻守同盟)的囚徒困境博弈。

一次静态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囚徒选择“坦白”是理性的,选择“不坦白”是非理性,但合作制度存在的囚徒困境博弈中选择“不坦白”是理性的,选择坦白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

显然,两种情况下,理性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逻辑矛盾。

该逻辑矛盾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 逻辑矛盾的解决:理性的分类定义——社会理性的提出理性研究一直伴随经济学发展,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理性”假设,认为人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2]。

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算计”衡量[3]。

卡尔·马克思则提出理性属于历史范畴,会随着生产力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

此后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新古典经济以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为基本前提,实际上将理性和信息因素排除到经济学的分析之外,并不成熟也受到了较多的批判。

制度学派把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当作研究基础,抨击新古典学派关于理性的假设,最有代表性的是科斯用“黑板经济学”来形容,并深刻反对“人可以实现理性效用最大化”的观点[5]。

西蒙把有限理性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认为人的理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并且适用范围十分有限,进而解释了“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最后提出以满意化原则代替最大化原则,认为个体只能利用能力和算计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自身满足[6]。

哈耶克认为人的理性都有其不能预测的范围,社会的演进应该遵循自生存在的秩序,而不是所谓人的理性能力[7]。

从经济学者对理性的研究历程看,可以从两个视角理解理性概念的发展。

一个是自然人的视角,一个是社会人的视角。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理性”实质是自然人视角,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每一个自然人都有使自己活得好的本能,并且在追求收益过程中将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经济人理性”是天生的。

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不能解释全部理性,因为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中追求自己幸福最大化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关注人的社会性不够,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人的社会性,认为人追求幸福受到一定社会的习俗、制度、规范、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制约,即理性有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是指人处于特定习俗、制度等约束条件下的最大理性,并可以从理论上计算衡量。

但是韦伯注意到习俗、制度对理性的约束的同时,没有关注理性对习俗、制度改变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认为理性是历史范畴,也看到了理性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处于不同社会阶段的人们由于社会条件不一样,表现出的理性也不一样。

但卡尔·马克思没有解释理性不同的内容,是什么原因导致理性不同,从理性的不同中能否得出理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