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1)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

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中国史学史期末总试题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华夏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2.写出成王死,康王立的前前后后的细节和庄严穆的气氛的书是:()A.《无逸》 B 《君奭》 B 《牧誓》 D《顾命》2.记载反映周朝成,康交替时期政治情况的文章是:()A.《无逸》B 《君奭》 C 《牧誓》 D《顾命》3.下列史书中,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是:() A.《春秋》 B 《左传》 C 《国语》 D《古书纪年》3.下列史书中,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文章是:()A.《春秋》B 《左传》 B 《国语》 D《古书纪年》4.总结秦亡教训,得出“人主不闻其过,则社稷危。

”规律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 C 《新语》 D《洪范五行传论》4.反映谶讳学迷信盛行达到登峰造极状况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B 《新语》D 《洪范五行传论》5.主张史书内容要:“叙沿革,明罪恶,旆怪异”的是:() A.荀悦 B 左丘明 C 司马迁 D 刘知几5.主张对史书:以补其阙,以备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辨的是:() A.左丘明 B 司马迁 C荀悦 D 裴松之二. 古文翻译题:(15分)夫《孝经》,《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

然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虚,诚为臆度。

每念懵学,莫探经政,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

------杜佑《献通典表》二. 古文翻译: (15分)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

电大2210《中国文化导论》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9年7月(含答案)

电大2210《中国文化导论》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9年7月(含答案)
试卷代号: 2210
座位号[IJ
国家开放大学 2019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开卷)
2019 年 7 月
I: :1~I~I 二 I 色分 1
得分 1 评卷人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以下范畴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是(
)
A. 道
B. 仁
C. 德
11. 多元并存
12. 《易传》
13. 董仲舒
14. 三教调和论 15. 唐代书法
16. 古文运动 17.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 朱载墒 19. 太平天国运动 20. 《新青年》
三、简述题(每题 20 分,共 60 分)
21. 简述“乐”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功用。 参考答案: 乐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虽几经变化,但其功用在封建统治时期,却从未被忽视过。
23. 简述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民意识全面成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 表现:
(1) 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 (5 分) (2) 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好货“观念风 行。 (5 分) (3) 市民文学。明代市民文学取代了士大夫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作品均有明显的市民文化痕迹。 (5 分)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做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 文化精神的融汇埋下了伏笔。 (5 分)
(1) 乐在上古时期掌握于祭司巫史手中时,是用在祭神仪式中娱神的,即后世所谓庙堂之
乐。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特征的话,那么,乐则可以说是使这一根本特征得以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中国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

中国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

中国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2009年6月,考卷60分,平时作业4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基本载体.她是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中抽象出来,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富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无时不有,又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2、蝴蝶装蝴蝶装是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

它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

蝴蝶装的装订法,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叶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成了蝴蝶装的书。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成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

省称“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的封面封底的纸叫“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书书名、册次。

书册的上端叫“书头”或“书首”,下端叫“树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

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3、二十四节气(这个ms每年都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与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制定著名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

一般来说,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1中国官方修史的传统始于()。

1.0 分A、汉朝B、南北朝C、唐朝D、宋朝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疆域版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0 分A、北边到达现在的长城沿线B、南边到交趾C、西边到达河西走廊D、东边到达今天的安徽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A、商朝人宗教信奉的氛围比较淡薄B、中国历史上朝代都城的建立是以定居某个位置为都城,并以都城为核心与周边形成核心地区C、游牧民族的迁徙是有规则的D、化学肥料是无机肥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秦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包括()。

1.0 分A、制度性建设B、体制性建设C、社会结构的构建D、以上都有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

1.0 分A、《周易》B、《史记》C、《尚书》D、《春秋》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0.0 分A、《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作者是唐长孺B、《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的作者是黄仁宇C、政治史的研究核心是统治阶级的活动D、《论轮台诏》的作者是钱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7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是()。

0.0 分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叡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8大汶口文化分布在()。

1.0 分A、四川B、山东C、河南D、广东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东晋的统治呈现出()的特点。

1.0 分A、中央垂直领导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D、门阀世族政治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商朝的社会性质是()发展阶段。

1.0 分A、民主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南方古猿最早的生存年代大致距今()。

0.0 分A、三百万年B、四百万年C、五百万年D、六百万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末测试题及满分答案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一、单选题(题数:40 ,共40.0 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0 分)A、仰韶文化中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B、仰韶文化中是以老者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C、仰韶文化是以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D 、龙山文化是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2 东汉时期豪强势力突出,下列对豪强说法正确的是(D)。

(1.0 分)A、豪强势力主要来自于洛阳地区B、豪强来源于小地主阶级C、豪强来源于官僚世家D 具有武装力量3 东汉社会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为(C)。

(1.0 分)A 匈奴问题和突厥问题B、突厥问题和西域问题C、匈奴问题和西域问题D 、匈奴问题和鲜卑问题4 以下不属于北京猿人特点的是(A)。

(1.0 分)A、颧骨较低B、脑容量相比现代人小C 、嘴部突出D 、眼睛比较深陷5 南朝的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在公元(C)年。

(1.0 分)A、537 年B、547 年C、557 年D、527 年6 学术界把商朝社会划分于(B)。

(1.0 分)A、后期氏族社会B、奴隶社会C、早期王朝社会D 、早期封建社会7 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新途径是(C)。

(1.0 分)A、赀选制B、任子制C、郡首举孝廉D、建立太学8 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B)。

( 1.0 分)A、阳明学派B、乾嘉学派C 、太谷学派D、稷下学派9 假如你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你不能做以下哪件事情。

(C )( 1.0 分)A、蓄养家畜B、种植农作物C、学习甲骨文D 、烧制陶器10( A )开始商鞅变法。

( 1.0 分)A、公元前356 年B、公元前369 年C、公元前366 年D、公元前359 年11 (B)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 1.0 分)A、中康B、桀C、相D、启12 明朝以前的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 1.0 分)A、赋税问题B、南北问题C、对外交流问题D、徭役问题13 西周实行的(D),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权力变化的空间。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应包括它的广泛性、、平和性及等。

2.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物质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标志:是出现了磨制工具、农业、养畜业和。

3.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东夷集团和。

4.战国诸子中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是;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是。

5.玄学就是魏晋时期以为骨架、糅合以代替烦琐且已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的一种哲学思潮。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志趣的文化,这与古希腊以“求真重智”的文化各成一格。

7.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东夷集团和。

8.冠礼又叫成年礼,这一礼俗形成于时期。

通常主要在士以上社会阶层中举行。

9.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 ;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0.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西汉时;为激励士人专心儒学,他还推行了“”的选官制度。

11.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 ___》;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经济基础是。

13.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的历史时期是;此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

14.理学思想的创立者是;南宋时将这种学术思想推演到政治哲学的学者是。

15.黄宗羲提出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其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最举代表性的著作是《》。

16.孔子以鲁国史事为基础编成的《》一书,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史学的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唐朝刘知己的《》。

17.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是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期提出“独尊儒术”建议的著名学者是。

18.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

19.南北朝时佛教唯心主义盛行,以为首的唯物主义者针对佛教的神不灭论进行了批判,其著作为《》。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 、____ 和 __ 。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 、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 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__ 。

5.思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_ ”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____ ”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 ____________ ——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_____ ——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__ 朝的_________ 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___ , 即“_______________ ”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__ 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 的“性善论”、 _______ 的“性恶论”及___________ 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____ 。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 ______ ,后一个“马”指的是 _______ 。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 。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 。

中国文化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

中国文化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

一、填空题1.宗教崇拜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远祖崇拜—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宝:佛、法、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

3.先秦诸子: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十二经:“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十三经:合《孟子》为十三经。

南宋四书五经: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

5.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朱熹:理气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存天理,灭人欲”。

6.陆九渊:“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大题1、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中国“反向性”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1)道动于!反!,是指!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就是从无规定到有规定的否定运动&2)道动于!反",是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物极必反"&相互依存是!我"与!他"’!显"与!隐"’!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的暂时平衡&如老子所言:!有无之相物极必反是对待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获得过度发展而导致向另一方的转化&!阴盛阳衰"!否极泰来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就可译为!道所启动的是反向转化"3)道动于!反",是指!道"的运动是使万物!回归"于道&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①在第一层次上,!反"的回归义是指死亡"&②!反"的回归义是指!人性自然"的回返因此,在人性回归主题上,反是归潜,是对有死速朽和归因空无的超越,是生存意义上的文明智慧通化&③反"的回归义是指!始卒若环"的大化& !反"的回环式的回归义,就不再是线性的生成’逆反’对反’反转’平衡,!反"不再是逻辑的单行道运作,而是大道圆通,是圆观宏照和化感通变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 美国学者郝大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典型体现,秦汉以后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朴学等同样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精神传承&然而,人们却大多将这种!反向性"文化简单片面地解释为!复古"’!倒退"’!回返",从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丰富意蕴,2、恒、常、庸①《庄子》的关键词“庸”和《老子》的概念“恒”“常”,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线索。

22级中国历史期末试题

22级中国历史期末试题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国历史》试卷(2022级考试范围:1-6章)考试说明: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3页,三大题,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与判断题涂在答题卡上。

判断题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半坡文化3.()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

A.直立行走B.打制石器C.磨制石器D.会使用火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B.商C.周D.秦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A.汉B.唐C.夏D.商6.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在()A.中国B.日本C.韩国D.美国7.分封制出现在哪个王朝()A.秦B.西周C.汉D.商8.李悝变法是()A.魏国B.鲁国C.秦国D.齐国9.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10.商鞅变法是发生在()A.魏国B.鲁国C.秦国D.齐国11.下面()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孔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12.韩非子是()的代表人物A.法家B.墨家C.兵家D.阴阳家13.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是()A.春秋B.诗经C.左传D.尚书1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论语B.孔雀东南飞C.诗经D.尚书15.楚辞是()创造的一种诗体A.楚庄王B.庄子C.屈原D.韩非子1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A.夏朝B.唐朝C.秦朝D.汉朝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黄巢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巾起义18.秦末农民起义中攻入咸阳的是()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19.西汉的开国皇帝是()A.刘备B.刘彻C.刘邦D.项羽20.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书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21.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著作是()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尚书》22.光武中兴指的是哪位皇帝()22级《中国历史》第1页共2页A.刘邦B.刘彻C.刘秀D.项羽23.官渡之战以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属于其中的是: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安石答案:B3. 以下哪部作品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A. 《俄狄浦斯王》B. 《伊利亚特》C. 《奥德赛》D. 《安提戈涅》答案:A4. 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不包括以下哪一部?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答案:D5. 以下哪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但丁B. 达芬奇C. 米开朗基罗D. 荷马答案:B6. 以下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A. 《哈姆雷特》B. 《罗密欧与朱丽叶》C. 《麦克白》D. 《威尼斯商人》答案:A7.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A. 意大利B. 法国C. 英国D. 西班牙答案:D8.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是: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B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亚里士多德答案:C10. 以下哪部作品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作?A. 《社会契约论》B. 《论法的精神》C. 《忏悔录》D. 《哲学通信》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E. 丝绸答案:ABCD2. 以下哪些作品属于古希腊三大悲剧?A. 《俄狄浦斯王》B. 《安提戈涅》C. 《美狄亚》D. 《伊利亚特》E. 《奥德赛》答案:ABC3. 以下哪些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但丁B. 达芬奇C. 米开朗基罗D. 荷马E. 莎士比亚答案:BCE4. 以下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A. 《哈姆雷特》B. 《奥赛罗》C. 《李尔王》D. 《麦克白》E. 《罗密欧与朱丽叶》答案:ABCD5. 以下哪些作品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作?A. 《社会契约论》B. 《论法的精神》C. 《忏悔录》D. 《哲学通信》E. 《悲剧的诞生》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古代“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

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

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在中国历史上,下列哪个时期是兵败的生僻而重要的时代?(A)西周时期(B)明朝时期(C)北宋时期(D)晚清时期2. 以下哪种文化形式是唐朝时期的创新?(A)长诗(B)散文(C)小说(D)书法3. 以下哪项不是孔子强调的教育原则?(A)礼乐教化(B)德行教育(C)智力教育(D)诚信教育4. 以下哪个文化特点不属于古希腊文明?(A)民主政治(B)奴隶制度(C)纪律严明的军队(D)奢华的宫殿建筑5. 以下哪个艺术运动属于现代主义?(A)文艺复兴(B)印象派(C)巴洛克艺术(D)文革时期的油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述宋朝的文化特点。

2. 请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

3. 请简述古埃及文明的艺术特点。

4. 请简述印度教与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论述题(20分)对于你所学的文化史课程,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正文开始)我在学习文化史课程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时代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文化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知识,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文化史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明时,我被其民主政治、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所吸引。

古希腊文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化运动。

另外,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以及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其次,学习文化史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例如,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运动,它倡导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视,并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的研究和模仿,催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艺术和文学繁荣。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著名思想家?A. 春秋时期B. 商朝C. 周朝D. 秦朝2. 以下哪位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但丁B. 达芬奇C. 米开朗基罗D. 王羲之3.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哪个世纪?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5. 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是哪位作家?A. 莎士比亚B. 莫里哀C. 易卜生D. 贝克特...(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共10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古代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______金字塔。

7. 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中______是唐朝派遣到日本传播文化的使者。

8. 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9. 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其中______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10. 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是中国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点。

12. 描述一下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4. 分析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主要区别。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15. 以《蒙娜丽莎》为例,分析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C4. D5. C...(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填空题6. 胡夫7. 鉴真8. 英国9. 《荒原》10. 京剧三、简答题1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特点包括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力,以及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和学习。

12. 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包括推动了科学和理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和法治的建立,以及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的批判。

中国文化史题库(附答案)

中国文化史题库(附答案)

中国文化史题库(附答案)1.中国的“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是?周朝2.初义“中国”的引申义.诸夏列邦国境之内中等之国中央之国3.古代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支那”的意义是:文物之国4.“中华”一词,最早出现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5.“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清6.“文化”一词的含义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7.“文化”获得现代义,开始于哪个国家:日本8.“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哪一地区?近代欧洲9.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几个层面:物质、精神、制度、行为10.中国文化史上属于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的是:明末至今11.从体质人类学考察,黄种人属于:蒙古人12.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人来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此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出现13.龙山文化又称什么文化?黑陶文化14.中国原产的作物是:包括谷物蔬菜油料纤维果木在内的诸多农业品种(P36)15.对“龙”的崇拜属于什么崇拜?图腾崇拜16.上古时期的中国人由几部分构成?华夏、东夷、XXX。

17.XXX和XXX属于什么集团的首领?XXX(XXX)18.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XXX传子之后19.具有“人文初祖”佳誉的人物是XXX20.三皇五帝时代属于什么期间?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21.青铜器中的酒器包孕?P52第二行22.青铜器中的乐器包括?P52第五行23.我国历史上三代文明一般指哪三代?夏商周2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时间是:1996年25.金文是什么形式的文字?镌刻在铜器上的铭文26.“五礼”的是:吉礼、嘉礼、XXX、军礼、凶礼27.儒家人生涵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8.古代婚礼提亲的时候,礼物中一定要有什么?29.目前为止,我国出土最大型制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30.“民族”一词中的“族”字,原义为:XXX(箭头)31.老子的学说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无为”P69与自然32.战国时期具有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XXX33.战国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的是:XXX34.在(西晋)XXX时期,XXX不准在盗墓时发现战国时竹简,包括《纪年》《师春》《易经》等重要典籍,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影响甚大,这批古书被称为“汲冢书”。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课程期末开卷考试考试试题(2009年6月,考卷60分,平时作业4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基本载体.她是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中抽象出来,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富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无时不有,又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

2、蝴蝶装蝴蝶装是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

它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

蝴蝶装的装订法,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叶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成了蝴蝶装的书。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成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

省称“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的封面封底的纸叫“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书书名、册次。

书册的上端叫“书头”或“书首”,下端叫“树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

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3、二十四节气(这个ms每年都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与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制定著名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

一般来说,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首都地区(黄河流域)的自然想象而制定的,而全国面积广大,各地的具体地理自然条件不同,故需要通过“农谚”进行调节。

例如北方:种瓜种豆,南方:插田莫迟疑。

4、印刷术所谓印刷术,就是对原稿的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经济地、大批量地复制,便于广泛、迅速地传播知识。

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在总结前代印章、石刻经验的基础上,晋代人发明了墨拓技术,隋代人则在墨拓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

现存最早的印刷作品是《金刚经》。

雕版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伊朗及埃及西欧。

宋代毕昇在长期雕版实践的基础上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西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继造纸术之后又一项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出版书籍的历史新纪元。

5、纪传体纪传体是继编年体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史体。

它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这种体裁的文献的体例主要包括本纪、史表、史志、列传、论赞等形式。

本纪反映一朝国政大事;史表通过表格形式勾勒历史轮廓和线索;史志是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历史的专篇,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有关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列传反映各类典型人物;论赞则是一种评论历史人物的体例。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被称作“正史”的“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

“二十四史”是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兴替逐渐形成的。

“二十四史”规模宏大,叹为观止。

上自黄帝下至清末,洋洋洒洒多达四千余卷。

自始至终,惟用纪传体例贯穿,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来各个方面的历史。

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隋文帝参酌魏晋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管制格局。

这一制度经过唐代的充实和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的具体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总领六部。

六部的具体职责是: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7、纳采纳采指男家请人向女家提出缔婚的请求,也就是“提亲”。

纳采时,要奉赠礼品。

由于娶妻结婚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大事,因此,对于纳采对象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

通常从官宦人家到普通百姓,共同奉行的择偶条件是门当户对。

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家贽、家世、家风等。

8、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9、祖先崇拜书266页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

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

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

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才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祖先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传统中尤为突出。

10、(姓名)避讳措施主要措施是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1、改字法是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

以用同义字为最多。

此法在秦汉时期已经使用,后代继续沿用。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称“端月”。

这是因为秦始皇名政,与正月之“正”同音,因而避讳。

2、缺笔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笔划。

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

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孔子名丘,为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3、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

如汉景帝名刘启,在立他为太子时,有司因避讳而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

”(《史记·孝文本纪》)11、禅宗P287页12、家范又称“家训”、“家规”、“家约”等,是家长为后辈子孙或族中成员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教务。

它是一种训诫活动,也是一种文献。

作为文献,家范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一,敬祖孝亲;二,睦亲和宗;三,亲里睦邻;四,忠君急公;五,劝学育才;六,教女训媳;七,婚嫁延嗣;八,居家治生;九,积德行善。

家范是家长制定的,体现家长意志的产物。

具体分析有:一,由全族通议,族众共同制定;二,族长和宗子制定,这种较为普遍;三,由家族内的尊者或贤达制定;四;由单个家庭的家范演变而来。

其中,影响甚大的家范有:颜子推的《颜氏家训》、范仲淹的教子《尺牍》、司马光的《涑水书仪》、朱熹的《家礼》等。

家范在加强同族同宗的认同感和维护家族秩序,促进家族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以及维护地方治安,保证国家的赋税徭役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3、线装(书)P62页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

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

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

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

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

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

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14、造纸术P112页15、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一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巨著。

在理论方面,确立起颇具特点的生理学说和病理学说。

内径详细论述了脏腑、经络、气、血、精神、津液的作用及生理功能;还确定了虚实寒热四种基本病理变化,为以后的辩证施治打下了基础。

在治疗方面,《内经》特别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和“救其萌芽”的思想原则。

它通过阴阳五行说、四时六气论,使中医学整体观念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得到充分的反映。

16、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

婚姻礼仪。

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17、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主要内容有:寒食节、扫墓、踏青等。

寒食节,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的节日。

扫墓来源于唐玄宗的规定,后来成为定制和习俗。

扫墓的内容有:培土,修剪繁草,焚烧纸钱等。

踏青即春游,也起于唐代,与扫墓相伴而兴。

扫墓之余,全家人在郊野游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整精神,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寓意辟邪。

后来逐渐成为春季全民性的野外游乐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