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产经2012-李约瑟之谜
• 中国曾经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在11世纪时就产铁150,000 吨,是整个欧洲产出的5到6倍。
•
四、我们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去看它
重要的不是找到,而且也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但 思考这个问题却会找到一种世界文明史的感觉和 全球化视野。
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多元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如此多的 发明并没有带来
近代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和发展?
一、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 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 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 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
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 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
• 在前现代社会,中国也有最发达的市场制度:土地私有,劳动力 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项目 发明和发展
造纸 (1)西汉发明 (2)东汉改进-蔡伦 (3)魏晋成熟-取代 (4)唐宋繁盛-品种
印刷 (1)隋唐出现 (2)宋代彩色套印 (3)毕升活字
火药 (1)唐末用于军事; (2)宋朝广泛.
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
文明中成长? 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
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 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 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 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制度激励的方向选择:“李约瑟之谜”破解与启示
制度激励的方向选择:“李约瑟之谜”破解与启示李约瑟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现了“李约瑟之谜”。
这个谜题指的是,为什么中国在古代曾经有众多创新,但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而欧洲则取得了超越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但其实其中的原因可以通过制度激励的方向选择来解决。
首先,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政策,比如横征暴敛和重农抑商等,导致了商业活动的减缓和创新的抑制。
相对而言,欧洲在工商业方面的发展较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土地多数不适宜农耕,所以工商业成为了主导产业。
在经济制度方面,欧洲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私人财产以及私有企业,这样就创造了有利于商业和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其次,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依赖于传统知识的积累和继承,传统学问以经史子集为主,讲究的是对古人的尊重和复制。
而欧洲的文化则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自由探求,这种思想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因此,在文化层面上,欧洲社会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是远高于中国的。
最后,国家政策也是制度激励选择的方向之一。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导的政治体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官僚控制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则采取了更加民主的政治制度,尊重个人经济自由和自主创业,这种政治体制可以更好地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并且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曾经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因此,在制度激励的方向选择方面,中国需要更加重视私人财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科技创新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并且倡导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够走出李约瑟之谜,实现科技发展与经济崛起的目标。
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1、“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包含了多个层面:(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3)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2、李约瑟难题的溯源:李约瑟难题产生于1944年,他坚持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这和他受苏联学者的影响密切相关。
李约瑟终生坚持着以下观点:中国近世科学之所以不能兴起,是受到环境因素所致。
包括经济与社会,地理气候等。
中国自古有过闭关历史,与很多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气候的影响,使得灌溉技术较为发达,各种因素导致了封建官僚的基础制度,从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地限制。
3、现象表述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然而,中国发明创造的数量占世界的比重自1500年以后急剧下降,到工业革命开始则已经微不足道。
据科技史资料显示,在公元401—1000年期间,全世界45件重大科技发明中有32件发生在中国,而到了1501—1840年期间,全世472件重大科技发明中只有19件属于中国。
至1700 年, 中国和欧洲的GDP总量相当, 各占世界的23%多一点; 到1820 年, 中国甚至超过欧洲, 占世界GDP 总量近1/3; 就人均收入而言, 中国在1700 年也只比欧洲低1/3 左右, 此后中国经济走向衰落。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1、地理环境、文化、制度层面的分析(1).地理环境层面1)、地理形态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是平原,而中国90% 的国土是山地。
这也就是说中国相比于欧洲具有较低交易成本系数,更高交易成本。
文贯中( 2006) 指出欧洲地中海周边国家和英国的崛起,和每个区域的腹地有限、无法像平原国家那样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自然向周边地区扩张有极大的关系; 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也是人口向某一个特定区域集聚。
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李约瑟之谜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一方面,直到明代和清代,新技术不乏出现,另一方面,历史上如此多的优秀技术,竟然一直缺乏科学理论化的概括,直至落后于西方国家科技的发展,被其他国家侵略。
要解释李约瑟之谜,首先要考虑一下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并将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之进行比较。
6.1 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考察欧洲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历史,可以发现几个很重要的社会背景:(1)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美)詹姆斯.W.汤普逊,商务印书馆,1996年),只有依靠手工业,以贸易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
于是出现了三个很重要的阶层:商人、资本家和工人。
生产或者经营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而不是为了自给自足。
(2)与此相对应的政治体制也必然是民主体制,因为没有任何个人或者机构可以完全控制国际市场。
实际上,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民主政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来源主要依赖航海业和商业的缘故(见亚里士多德“雅典政体”)。
(3)民主政治体制对于社会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道德标准,工业革命前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黑暗的中世纪)虽然也试图压制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但是当资本家、工人和商人的经济利益的发展受到这种政治体制的阻碍而无法进一步提高时,矛盾的激化将必然导致新科技的产生和相应的政治变革。
所以可以这样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并且由于自然禀赋的限制(耕地面积、气候条件等),一直难以得到提高。
这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发展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
当这三个重要的非农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在科学技术和理论方面有较大突破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时,就必然地出现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非农业科学技术。
与此相对应,我国古代的资源禀赋特别适合农业生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在农业技术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结果:(i)农业的发达,使得农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就是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浅谈“李约瑟之谜”
浅谈“李约瑟之谜”【摘要】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然而为何古代自然科学发达的中国却没有赢得这个荣誉,史称“李约瑟之谜”。
本文论述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并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地理条件及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分析了没有始于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自然科学封建体制儒道思想地理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水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然而,古代发达的科技水平为何没有能扣开近代自然科学之门?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史称“李约瑟之谜”。
1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摆脱宗教神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1.1十字军东征。
渡过了500年最黑暗的年代后,1096年到1291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对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9次、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侵略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影响,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而且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温床,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传到了西欧。
到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近70所大学,这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削弱了教会的思想统治。
1.1.2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
约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标志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原材料、市场和资金的需求都进一步扩大,为满足需求,工业主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15世纪末,航海探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商人外,政府也参与了其中,如葡萄牙王子恩里克。
航海探险的需要推动了近代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之谜独家见解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李约瑟之谜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我觉得,之所以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与中国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同时,封建时期的中国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相对比较保守。
在文化方面,众所周知,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则利于稳定和赶超。
而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这些文化的核心便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中庸之道教会了人们如何安稳地生活,却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想。
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视文学,轻视轻技,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缓慢与滞后。
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聪明,也不缺乏创新精神。
在古代我们有四大发明,而在现代,已经有至少六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便是很好的证明,在智力方面,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差的,却是所处的科学环境。
希腊哲学家通过发明逻辑体系建立了哲学思想,而中国古代却没有形成完善的逻辑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了自然观的差异,进而导致了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科学环境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又称“李约瑟难题”,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造成的。
比如说当时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本身需求等等。
13世纪之前,中国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但是自13世纪以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这一奴化意识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导致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
另外,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几乎所有读书人的追求都是“学而优则仕”,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而同时期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特别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制度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西欧成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造成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当时的这种小农经济相比西方国家的小农经济较为发达,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致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同时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缺乏与外部周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之中国交通的极不发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次,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维,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而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中国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之解李约瑟之谜是一个历史学界非常著名的谜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这个谜团源于20世纪初,中国出土了大量的古文物和文献,其中包括了一些与现有文化史料不相符的“异质文献”。
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部名为《太玄经》的书,这部书的作者被记录为李约瑟。
李约瑟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他写的《太玄经》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这部书会写成独立的体系,与其他经典没有任何关联?这些问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李约瑟之谜。
一直以来,李约瑟之谜都是历史学家和学者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
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关键因素逐渐浮出水面,使得这个谜团渐渐得到了解决。
首先是关于李约瑟的真实身份。
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对李约瑟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但是在后来的考古和文献发掘中,一些细节逐渐浮现。
李约瑟很可能是一个晚唐时期的道士,他离奇的出现和神秘的身份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和产生的著作。
其次是关于《太玄经》的真正含义。
虽然在李约瑟之前,就有类似的道家资料,但是《太玄经》的创作并不像道教文献一样,是对前人道家思想的浓缩,而是一部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和发展的著作,是一部既反映了男丁道,又反映了律仪道的作品。
而且,《太玄经》并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而是由许多碎片组成的。
这些碎片包括其它文献的佚文、李约瑟的笔记、注解等。
这些碎片通过后来的整理和组合才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形态。
最后便是《太玄经》的影响。
尽管《太玄经》曾经被认为是无关系的著作,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却发现,该著作不仅影响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而且对后代的道教和哲学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宋明清时期,这部书对于道教和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约瑟之谜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或一部书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研究,包括文化、历史、哲学、信仰等等。
尽管目前其所有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遗迹进行细致的研究,来接近真相,解开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什么是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即是:“中国古代产生了灿烂光辉的科技,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李约瑟提出,而至今任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被称为李约瑟之谜,也叫李约瑟难题。
什么是近代科学?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有人把科学归结为两类:一是以近现代科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典范,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强调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的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二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出发,认为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目的上的应用”,并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即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这两种认识中,显然第二种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
但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应当是第一种,即所谓的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用数学抽象地描绘自然规律,同时面对自然能够创造出相适应的抽象数学。
那么对于我们的描绘是否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实验的方法。
所以自然科学大部分都属于实验科学。
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分析关于李约瑟之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理解,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而在欧洲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制度原因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才最终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悠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国很难在制度上根本地摆脱封建制度,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的原因。
中国有的仅仅也是朝代间的更替,并未从深层次上改变,而封建制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欧洲则不同。
欧洲并不是单一的帝制,而是帝制和教会共同统治,欧洲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有更多的国家,国家间的竞争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垄断会抑制竞争和技术的进步,而竞争会促进技术进步,中国的历史更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类似战国和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少数,欧洲的近代科学有的产生于教会或教会办的学校,比如天体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学者,有的技术源于战争的需要或殖民扩张,也有的来源于工业技术的竞争。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因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而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关于中国发展史的相关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该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个人看法和分析(一)内部原因1.自然环境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浅谈对李约瑟的看法
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什么是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又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他说: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浅解李约瑟之谜(最清晰解答)
“近代科学和过去所有科学体系的区别并不在于对自然的观察,而在于观察自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以实验结果作为结论的最终依据。
近代科学是重分析或重实证的科学,这种科学可以对某种现象、某种事物作极端的深入的分析,而不顾及其余,可以重视点的切入,面的展开,而并不重视系统的把握与复杂现象的研究。
一、内因:(一)科学思维中国古代学科是不分家的,混沌一体,这源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即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大宇宙观。
科学家缺少一种追求揭示现象的深层结构的认识,不注重把对自然现象和机械奥秘的解释理论化,过分依赖于形而上学的冥想,而缺少以试验验证假设的传统。
中国的崇古思维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之说足以解释天地万物,而万物一理,只需把现象往这理论上套就行了。
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贡献,无不源于感官的经验总结,极其缺乏科学上的逻辑推理。
中国大多数科技著作仅是对当时生产经验的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正是因为太过重视统一和谐,而导致了具体分析的缺乏,导致了学科难以独立,这造成了真正的近代科学难以诞生。
注:世界诞生,道生万物。
(二)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后期其消极的一面日益凸出。
一是儒学的“独断主义”阻碍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儒学的独断主义主要体现在压迫性与排它性上, 被统治者改造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士大夫们顽固地坚持“道上器下”的观念,以空谈“性理”为荣,轻视经世致用的实学。
儒家思想倾向和“八股”取士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智完全集中在语言、修辞及伦理知识方面,以及与农业社会有关的课题上,而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和各种工业生产问题上。
他们对科技的发展嗤之以鼻,以为是“奇技淫巧”,如明人朱载在世界上首创“十二平均律”,这使得我国的声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但这一成就在明代遭“冷弃”之后,在清代又被旧势力围攻。
二是在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下,中国哲学一贯重伦理、轻自然、忽视逻辑。
这样一种哲学主题,把中国人民的高度思维能力引向了穷天就显得比较贫乏了。
论李约瑟难题
论李约瑟难题前言1.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含义有社会科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又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就被看做“李约瑟难题”。
学术界认为这一难题的规范表述源自李约瑟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也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转而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人把他的工作誉为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
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取得过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之解一、几个重要解答李约瑟本人的结论是: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官僚制度,所谓“封建”是指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而不是像古代欧洲的一些地区那样通过贵族阶层来管理。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是,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国家井然有序。
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再加上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导致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文贯中先生重点分析了中国何以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即缺乏较高的工商型城市化水平。
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南宋时期工商型城市化水平较高。
北方金人、辽人以及后来蒙古人的压力,迫使中原人口迁移、聚集到南方相对狭小的地域,土地所受压力增大,迫使人们生产劳动密集产品即从事制造业。
人口的集聚效应使得宋代出现了繁华的城市和广泛的市场交易。
但是元朝灭宋以后,疆域扩大导致人口分散化,于是出现了由工商经济向农本经济倒退的趋势,中国逐步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
林毅夫认为,在前现代时期,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姚洋认为艾温的解释很有道理,并称如果(在艾温的解释中)加上农业投资回报率高导致工业投资不足这一论据,“高水平陷阱”就更有说服力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艾温的“高水平陷阱“和姚洋的补充论据,究竟有多大的解释力。
1.“高水平陷阱”的逻辑缺陷:“工资下降”不能推导出“雇用人力更为合算”“高水平陷阱”认为,人口增加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资本昂贵,结果企业主就没有必要为节省人力而增加设备和投资,于是社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降低,导致工业投资不足,技术创新也陷于停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约瑟之谜”【摘要】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然而为何古代自然科学发达的中国却没有赢得这个荣誉,史称“李约瑟之谜”。
本文论述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并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地理条件及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分析了没有始于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自然科学封建体制儒道思想地理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水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然而,古代发达的科技水平为何没有能扣开近代自然科学之门?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史称“李约瑟之谜”。
1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摆脱宗教神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1.1十字军东征。
渡过了500年最黑暗的年代后,1096年到1291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对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9次、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侵略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影响,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而且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温床,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传到了西欧。
到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近70所大学,这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削弱了教会的思想统治。
1.1.2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
约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标志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原材料、市场和资金的需求都进一步扩大,为满足需求,工业主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15世纪末,航海探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商人外,政府也参与了其中,如葡萄牙王子恩里克。
航海探险的需要推动了近代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从历史中也可以看出,航海探险也造就了15世纪之后一批大国的崛起,葡萄牙、西班牙都是由于航海而成为那个时期的强国。
1.2思想大解放运动1.2.1文艺复兴。
15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运动,利用古希腊文化中蕴藏的民主思想、理性主义和探索精神与宗教神学的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经院哲学相抗衡,他们宣扬人文主义,反对神道,反对禁欲主义,以歌颂人性、提倡人权。
文艺复兴为自然科学发展创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提供了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把人们的眼光从神转移到自然界和人类自身。
1.2.2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否认教皇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其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向罗马教会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目的是建立符合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教义和新教,新教主张的用理性发现宇宙的秩序和法则等思想信念鼓舞着每一个人,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兴起。
1.2.3科技革命。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自然科学要求独立发展。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使整个基督教教义发生了动摇,进而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拉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
2 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2.1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2.1.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在中国开花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相联系的,考察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要同资本主义为何未在近代中国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
我国是建立在农业之上的陆地国家,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较大规模的工商活动被政府控制,而私商的活动和私营手工场的发展则往往构成了对现存秩序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像欧洲那样使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
农民靠地吃粮,也不可能像欧洲那样出现航海探险。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压制商业资本和手工业资本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封闭性,对外贸易与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重要,明代由于倭寇侵扰,还常有“海禁”,清朝统治者更是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经济结构限制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交流,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分工协作的大生产发展,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也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1.2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对科学技术发展一直是阻碍因素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国民的思想一直是禁锢的。
这种禁锢在明清更加严厉,实行八股文取士,大兴文字狱,在严重的精神禁锢下,学术空气一片死寂,新思想新事物无法生长。
科举制度使广大知识份子把埋头读经当成跻身官场的必由之路,很少有人真正致力于科学和真理的探索。
官学不分,重本抑末的政策,又在社会上形成重文章轻技术的风气,视科学技术为方技之类的下流之物,这也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
而这时的西方却是另一番景象,思想解放的浪潮方兴未艾,他们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古代希腊、罗马、阿拉伯的科学文化,一方面以高度的热情去探索新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界的奥秘。
此时,中国以前先进的教育已经不能同西方教育同日而言了,国人依然潜心古籍,埋头注疏、考据。
2.1.3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可能像资产阶级那样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谋取更大利润的手段以及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在封建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实行的是官办,这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也有很大弊端,最主要的是这些官办的科学技术是以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为目的的,这种局限性就不可能使科学技术对生产、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官办科学技术事业中,科学技术人员大多把工作视为敷衍官差,探索自然奥秘和发明新技术的职责早已被受禄任事的封建官僚体制所冲淡,历史上,甚至记载了不少在科学技术工作上弄虚作假,涂改造假的事,而且贪污成风,在这种情况下,近代科学技术又如何能够发展呢?2.2儒、道思想对国民的影响这两家思想对国民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强调人伦常理、习俗传统,比如三字经中指出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人们被告之有许多“条条框框”要遵守,要在这个“条条框框”之内办事,否则就会出问题,这造成了大多数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整个中国的精神文化形态受着“条条框框”的制约,谁有了突发奇想,便被认为是不正统的思想,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打击。
道家强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统万物的自然和永恒常在的道,此道乃自然的法则。
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家思想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虽然道家本身没有产生科学,但它实在是丰富地蕴含了科学。
但道家对实验的方法既未加以明确,也未建立一套严密的系统,道家对自然深感兴趣,却不信赖理性和逻辑,但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对自然的兴趣、理智和逻辑三者的结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家又未给科学的发展提供沃土。
2.3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不具备扣开近代自然科学之门的条件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较早,古代科技在这个时候迈开了比较大的步伐,古代虽技术发达,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很细致,但从总体上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性不强,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科学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严重脱节也不利于使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整理总结成理论体系。
这种弱点,使中国实际应用的技术很发达,但形不成系统的理论,没有理论的支撑,自然科学没法大踏步的前进。
2.4中国的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国东边是黄海、东海,南边是南海,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边是戈壁沙漠,而欧洲是一个岛群,四周是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
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的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欧洲的商业文明,中国根本就不具备航海探险的条件,大部分国人一辈子不曾看到海,与他们相伴的只有黄土地,土地为他们提供了粮食,他们便安于现况,这也就造就了我们中国农民的纯朴。
这种地理上的阻隔使得古代中国基本上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科学技术,缺乏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长期的封闭状态又强化了儒家、道家的思维方式,可能仅存的那点发明创造的灵感也被淹没在了黄土地里。
而欧洲不同,少量的土地,使得大部人去经商,商人经商首先要用的是抽象数字,其次才是具体的东西,这有助于数学和数学推理的发展,也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为了货物畅销,他们必须鼓励工艺创新,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因此而带动。
3 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意志等众多因素。
而近代自然科学未产生于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体制,在这点上与洪英俊的观点相同,此外还有学者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文化、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弱于发达国家,从历史的角度找出原因,以史为鉴,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道行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历史照亮行程。
参考文献:[1]英·李约瑟著,陈立夫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460.[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572.[3]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科学技术史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27-29.[4]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陈瑞英.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22-24.[6]潘永祥.自然科学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37-39.[7]洪英俊.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18(1):94-96.[8]毛建儒.文化在中西技术发展中作用之比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13-19.[9]赵显明.“李约瑟之谜”的哲学与社会学探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45-49.何彬(1962-),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应用核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