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词汇,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哲学就是将这些看法和观点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

哲学研究的问题包括宇宙的本质、人类的存在、知识的来源、道德的标准等等。

它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它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则科学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把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生活与哲学》必背原理

《生活与哲学》必背原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精要版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精要版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探索世界)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常见的设问: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023年高考必背知识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2023年高考必背知识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重要原理及措施论第一部分:哲学旳基本知识1、(1)哲学旳本义哲学旳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颖旳学问。

哲学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旳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旳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旳。

(2)哲学旳含义哲学是有关世界观旳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旳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旳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措施论旳统一(4)哲学旳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旳艺术。

真正旳哲学可以使我们对旳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旳变化与发展、用睿智旳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对旳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对旳看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旳关系、对旳看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旳指导。

因此,哲学旳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旳路途上点起前行旳明灯,指导人们对旳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旳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旳内容(1)哲学旳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

(2)它有两个方面旳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旳问题,对这个问题旳不一样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唯一原则;思维和存在与否有同一性旳问题,即思维能否对旳认识存在旳问题,对这个问题旳不一样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旳原则。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旳基本观点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旳,意识是派生旳,先有物质后故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旳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旳基本观点是什么?意识是本原旳,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旳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唯一原则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旳问题,对这个问题旳不一样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唯一原则。

(4)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旳统一哲学发展旳历史中,我们常说有两大阵营、两个对子。

政治必修四大题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大题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大题必背知识点一、辩证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的作用(1)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5、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但是,它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有两种基本状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第4、5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唯物辩证法(第7—10课)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历史观(第11课)、价值观和人生观(第12课)三部分。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一、辨证的唯物论《探索世界》(包括4、5课)1、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二:认识论《追求真理》(包括第6课)1、实践的基本特征:★★★原理内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3、真理的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客观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活与哲学》考点介绍及重要知识点分析

《生活与哲学》考点介绍及重要知识点分析

《生活与哲学》考点介绍及重要知识点分析1.《生活与哲学》考点介绍及重要知识点分析篇1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高考考试大纲对本专题的考点要求: 四、探究世界的本质五、把握思维的奥妙六、求索真理的历程1. 哲学的物质概念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①规律的概念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① 意识的起源② 意识的生理基础③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①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②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①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① 实践的概念② 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① 真理的客观性② 真理的具体性③ 真理的条件性④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① 认识的反复性② 认识的无限性重要知识点分析: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只有完整地理解它,才能正确理解其他地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

3、理解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① 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同时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征。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试必背知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试必背知识

四、创新的原因(哲学依据和社会意义)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要发展就要创新。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 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 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辨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破旧立新。 4、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 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 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普遍的,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着矛盾,要抓主流,抓住主要方面。 同时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 (1)两者关系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 离不开普遍性。 (2)要求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在特殊性中形成普 遍性,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
二、人生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即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是实现人生价值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 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奉献社会 中实现。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 能动性,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要发展自己的才能,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 引。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生活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哲学则是对生活本质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生活和哲学相关的知识点:1.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指人类对自己思想和行为所作出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 ** 性。

它涉及到人类的选择能力和责任感,是人类个体行为的基础。

2. 幸福:幸福是指人们追求和享受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哲学讨论了幸福的本质和实现方式,包括快乐、满足和意义等方面。

3. 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

它涉及人类行为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建立道德准则和规范。

4.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的存在和个体的选择。

它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个体,应该通过自主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5. 知识论: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的学科。

哲学思考了知识的限制和真实性,涉及到信念、证据和理性等方面。

6.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它涉及到审美感受、艺术创作和美的标准等方面。

7.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的学科。

它讨论了社会正义、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8. 知识与信仰:哲学思考了知识和信仰之间的关系。

知识可通过理性和经验获得,而信仰则基于个人或集体的宗教、道德和价值信仰。

9. 时间和空间: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进行了思考。

它探讨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无限性和相对性等问题。

10. 人类意义:哲学思考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它涉及个体在世界中的角色和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存在和尊严。

这些是与生活和哲学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通过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更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得向导1、哲学智慧得产生与起源:哲学得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对世界得思考。

2、哲学得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得任务:寻找光明,正确地瞧待自然、社会与人生得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4、哲学得含义?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哲学就是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得概括与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得含义与关系: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有什么样得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得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得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得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哲学得含义5(1)(2第二课:百舸争流得思想※1、什么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得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得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得问题。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①哲学得基本问题与我们得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得问题。

③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得基本性质与方向※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就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就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得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得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就是神创造得认为世界就是物质得,坚持了唯物主义得根本方向,本质上就是正确得。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得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得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背一、从宏观层面上必须两论七观:1.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重视精神的力量。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⑤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⑥自然界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实践, 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3.联系观①联系是普遍的,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客观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于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⑤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统率部分, 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⑦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统筹考虑, 优化组合。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正确地瞧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4、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与关系: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含义5(1)(2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与方向※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就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就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就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就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优点及局限性(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5.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特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基本派别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及物质的唯一的特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3.物质与运动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7.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行动之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通过“思维的眼睛”,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1.实践的知识(含义、特点、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观点的地位);(1)实践: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用真理和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实践。

15.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6.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确定角度的认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1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联系观(总特征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我们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

⑤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内容: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间接的联系,也有形象与本质的联系。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