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首要前提。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学校,也就无所谓学校教育。而学生又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对学生、对学生个体是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的,这就是学生观,学生观不正确,就谈不上教育教学。我最近听了一些教师的课,觉得大家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很多老师觉得学生难教、难管,其实很多是学生观的问题,这当中也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问题。我们很多教师自我感觉十分满意,把教学成效不佳,全部归因于学生,这是很不正确的。一、当代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独特的人

正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校和班级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并且总是致力于消除这种差异。从实质上说,班级授课制就是建立在对学生差异忽略的基础上的。我们总是企望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制造统一的“标准件”,其结果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适合于”这种教育而成为“差生”。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就是课外辅导和谈心,这个工作没有作等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实际上,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素质教育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对这种共同性的研究和抽象,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教育原则”。但是,组成这些“类”、“群”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欲望、有需求的“具体的人”,包括差生群体,都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任何“教育原则”都是有条件的,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具体的人”。

人们常说,教育不要“心中有书,目中无人”,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要把学生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不对,可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

但是,在教师的视野里,如果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

(二)学生是稚嫩的人

如果学生都很成熟、都很懂事,甚至像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样,比老师还成熟,比大人还懂事,那么,还要教育干什么,还要教师干什么?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很深的误区,因此总是“恨铁不成钢”,总是不能容忍学生的“幼稚”和“错误”。目前教育中的不少问题,根子都在这里。

学生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他会不经意地犯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荒唐很可笑的“错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犯“错误”是学生的“天性”,不犯“错误”的儿童和学生才有些不正常。因此,教师要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还是孩子”,并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熟,而不是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学生又是有着丰富潜能的成长着、发展着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想方设法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可能达到的境界。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内化,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四)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

学生是人,因此就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人生来是平等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注意和尊重。因此学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有教无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生”与“差生”,不能只注意几个优秀的学生,忽视甚至轻视那些不好的、有问题的学生。学生的个性、禀赋的差异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应该拥有足够的“选择权”。

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权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往往有意或

无意地侵犯或甚至剥夺学生的一些基本人权。比如体罚,其实是成人(包括父母)“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们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我们是可以找到其他的更为有效的办法的。

(五)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又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在这一点上,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商家、厂家和顾客的关系非常相似,都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长期以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在师生关系上,一直是教师处在上位,而学生则处在下位。学校和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通过提供家长、学生满意的“优质服务”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家长的信任。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将逐步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那些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将招收到更多的、更好的学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而那些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将逐步失去学生和投资,最后倒闭和失业。

二、在工作中体现正确学生观的注意点和技巧

(一)学生是“学做人,求发展”的人

“教育”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学生“学做人,求发展”。2004年3月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等几位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应把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放在首位”。这样,他们离开校门后,就业也好,升学也好,就有了继续“发展”的本钱了。但是,我们在教学生作人的时候,要体现我们自身的作人原则。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叫王友的男生,拿起泥块要砸另一个同学,就急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他。陶先生回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到了。那天,陶先生身上有几块糖。他掏出一块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我的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王友迟疑地接过这第二块糖。陶先生又接着说:“据了解,你要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是吗?”原来,陶先生已先调查了情况。先生说:“这说明你有做人的正义感。”说着,给了他第三块糖。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对小孩来说还是很诱人的,更不用说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