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交替传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在各种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外交活动等场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交替传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信息缺失的现象。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现象,并针对此现象提出相应的应对政策。

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交替传译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目标是准确传递原文本的信息。

在交替传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尤为关键。

交替传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进行快速的转换,以确保信息的流畅传递。

三、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一)现象描述尽管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了信息的准确传递,但在实际的交替传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缺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以及翻译者的能力问题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原文本信息的丢失、误解或扭曲。

(二)产生原因1. 语言障碍:语言差异使得翻译者在转换过程中难以完全捕捉原文本的所有信息。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流失。

3. 背景知识缺乏:翻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本的含义。

4. 翻译者能力问题:翻译者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

四、应对政策(一)提高翻译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翻译者的语言培训,提高其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

同时,注重培养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此外,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应对各领域的交替传译需求。

(二)强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翻译者应注重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024年顺应论下英汉同传译员失误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顺应论下英汉同传译员失误及对策研究》范文

《顺应论下英汉同传译员失误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已日渐凸显其重要性。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英汉同声传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挑战。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探讨英汉同传译员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及其对策,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顺应论与英汉同传顺应论是一种以语言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语境、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顺应。

英汉同声传译作为一种即时性的翻译方式,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和传达信息,因此容易出现失误。

三、英汉同传译员常见失误1. 语言理解失误: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译员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源语信息。

2. 语言表达失误: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因语言功底不扎实或对目标语言文化不了解而出现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3. 记忆与反应速度问题:同传过程中,译员需要快速记忆并处理信息,若反应速度不够快,可能导致翻译不流畅或遗漏信息。

4. 语境顺应问题:译员未能根据语境调整翻译策略,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意偏差。

四、对策研究1.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译员应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水平,尤其是对目标语言的掌握。

同时,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

2. 增强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大量练习和实践,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此外,学习并掌握翻译技巧和策略,如增译、减译等。

3. 提高记忆与反应速度:通过专业训练和锻炼,提高译员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例如,进行速读、听力训练等。

4. 顺应语境调整翻译策略:译员应根据语境调整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

同时,注意语气的顺应,保持翻译的得体性。

5.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同传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翻译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对于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五、结论英汉同声传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通过分析常见失误及其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对策,提高译员的翻译能力和效率。

英语交替传译员心理障碍分析与疏导

英语交替传译员心理障碍分析与疏导

英语交替传译员心理障碍分析与疏导摘要: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对外政治、经济、贸易蓬勃发展,交替传译应运而生。

交替传译,也称为“连续口译”、“接续口译”,表现方式为发言人讲一段,议员翻译一段。

交替传译是我国与世界紧密联系重要的一环,交替传译员任重而道远,因此交传翻译员应该注重交替传译理论及心理研究。

做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关键词:心理障碍交替传译员心理研究1 交传过程中大脑的工作原理1.1 交传的产生交替传译,也称为“连续口译”、“接续口译”,表现方式为发言人讲一段,议员翻译一段。

其前身口译是具体何时发展起来的,我们无法考证。

最远可以一直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的时期,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1.商贸、易货交易;2.馈赠物资、奴隶;3.打猎、农作、纺织、器皿制作、食物制作等生产技术的传播;4.部族之间的盟誓、协议等重大事件;5.宗教的传播;6.婚姻;7.战争。

我国的口译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直接关怀下,很快建立起了一支过硬的口、笔译员队伍。

1.2 交传时大脑工作原理随着20世纪初,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交替传译研究的发展。

对于一位成功的交替传译员来说,过硬的记忆力与双语熟练程度及应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心理学上,对于记忆的定义为:对所储存信息的输出能力。

从记忆的应用上来讲,记忆可分为:陈述型记忆与程序型记忆。

从记忆的实现可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在交替传译中,译员在对B语言的记录上,应用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保持到经过某些筛选的信息,保持的位置在人脑的海马区内。

2 交替传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问题2.1 外在因素在交传过程中,译员经历真实、紧张的环境,但是对于译员来说,会有很多外在的干扰与不利因素。

比如环境嘈杂: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一般一些重要的磋商都会在席间进行,但是,由于一些宴会大厅人声嘈杂,译员会漏听,漏译一些重要信息。

其次,有时一些发言人来自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英语已在当地本土化,他们的语音、语调让人难以听辨,这无疑给译员造成更大的麻烦。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英汉交替传译是一种高难度的语言交流活动,它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将源语言的信息以目标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在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各种因素。

二、案例介绍本次研究的案例是一场国际会议中的英汉交替传译。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进行交流。

在会议中,译员需要承担起翻译任务,确保各方的交流无障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在这次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的精力分配情况以及影响其翻译效果的各种因素。

三、精力分配模式下的影响因素1. 语言能力与知识储备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影响精力分配的重要因素。

在案例中,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并表达复杂的经济术语和概念。

这就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丰富的汉语表达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果译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将导致精力分配不均,影响翻译效果。

2. 听力与注意力分配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听取发言人的讲话,并迅速理解其含义。

这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听力和注意力分配能力。

在案例中,由于发言人的语速较快,且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译员需要集中注意力,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听力不佳,将导致信息遗漏或误解,影响翻译质量。

3. 记忆与笔记能力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信息。

这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记忆力和笔记能力。

在案例中,译员需要记住发言人的讲话内容、观点和论据等,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笔记。

通过笔记,译员可以更好地组织语言,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然而,如果记忆力不足或笔记不当,将导致信息丢失或混乱,影响翻译效果。

4. 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是影响精力分配的重要因素。

在案例中,由于会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

这就要求译员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知识文库 第16期258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李国润译员在进行交替传译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作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能够适时调整情绪, 努力使自己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口译任务。

口译工作对译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因此,积极调整心态和善于调节紧张情绪也是译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 1、外因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经历真实、紧张的环境,周围会有很多外在的干扰与不利因素影响着译员的翻译质量。

比如:在我国,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公开场合的演讲发言都在比较大型的会场举行。

场内可以容纳很多观众,但是宽敞的会场大厅也可能产生大量的噪音干扰,译员难免会受其影响,影响翻译质量。

其次,如果源语者来自南方一些省市,他们的发言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和较多的方言,令人难以听辨,这无疑给译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

2、内因内因来源于译员的语言基本功、双语转换能力以及自己稳定的心理素质。

译员由于经验不足,产生紧张情绪,或是知识储备欠缺,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涉及到此类知识,亦或是双语转换能力不强,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此外,有一些译员心理素质较差,到达口译现场后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看到台下众多的观众,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

还有一些译员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的口译能力,对已经翻译完的内容抱有不确定的心理;或是出现了一次漏译、误译之后就总是无法释然,影响到接下来的翻译内容。

口译工作不是简单地语音听辨,也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是一种将目标语进行“分析、整理、重新表达”的完整过程。

口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译员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处理能力相结合,二者共同参与并相互控制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与同声传译相比其难度在于,交传要抓住源语者说话重点,更加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言通顺易懂,不能拖泥带水,对译文的准确性也要求更高。

译员进行交替传译时要面对观众单独发言,其实质更像是在台上面向观众进行独唱表演,所以交替传译比同声传译更有表演因素,因此译员在传译时要有表演意识。

中医学术会议汉英同声传译的信息流失与应对策略

中医学术会议汉英同声传译的信息流失与应对策略
Interpreting at TCM Academic Conferences
SHI Jingꎬ BAO Yu ̄huiꎬ DU Li ̄lan Δ
( School of Humanitiesꎬ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ꎬ Beijing 100029ꎬ China)
引言
同声传译中ꎬ译员需在听辨源语的同时同步说
出目的语译语 [1] ꎬ口译界普遍承认其工作难度大ꎬ
“ 难以做到准、全、顺” [2] ꎮ 中医学术会议中ꎬ口译员
面临的不仅是同传技能的挑战ꎬ还有中医知识理解
和中医语言转换的困难ꎬ出现失误的风险也许更大ꎮ
本文试从同传译员认知角度解析中医学术会议汉英
同传中的信息流失现象ꎬ并提出应对策略ꎮ
面临挑战ꎮ 信息流失风险较高的语段通常含有中医特色语言ꎬ如专深理论、密集术语、文言引用等ꎮ 为缓解工作精力耗损ꎬ应采取
有针对性的同传策略ꎬ译员可通过预测发言内容、专业术语、文言引用等关键信息来降低源语的陌生感并及时组织译语ꎬ同时通过
合并重复信息、优选最短英译、重组复杂句式等方式在语篇层面实现译语压缩ꎬ合理使用预测策略和压缩策略ꎬ能有效降低该同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年 2 月第 26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264
February 2020 Vol.26 No.2

1 同传中的信息流失
口译实务中ꎬ译员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ꎬ实现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7 ̄JYB ̄JS ̄049)  ̄中医
情境中信息流失的风险ꎬ提升译语质量ꎮ
关键词: 信息流失ꎻ中医学术会议ꎻ汉英同传ꎻ同传策略

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流失及省略策略分析

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流失及省略策略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0期37㊀盟成员国的交易是存在着优惠待遇的.再加上英国没有太多的本土商品,很大程度依赖于进口来满足国内的商品供应.在此之前,因为优惠待遇使得欧盟市场成为英国贸易首选的对象.脱欧意味着英国失去了欧盟市场,只能以非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与欧盟国家进行交易,交易频繁程度肯定不如以往,英国进口额受脱欧影响近期内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以及脱欧给众多投资者和跨国企业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使得大量资金撤出英国本土,进而影响英镑的汇率.英国需要在脱欧后制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开拓欧洲大陆以外的贸易市场.认为我们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与英国在经济与贸易上的合作,英国的首都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与其加强合作能够使我们中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和进步,能够加深对英国金融行业的认识,可以从中借鉴其独到之处.英国方面在脱欧之后,需要更多的贸易伙伴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稳定英国本国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需要在脱欧后有所表现,为此需要注入强心剂,给予英国民众更多的信心才能够维持英镑汇率稳定.参考文献[1]A k a y ,G.H.,&C i f t e r ,A.(2014).E x c h a n g e r a t ee x po s u r ea t t h e f r m a n di n d u s t r y l e v e l s :E v i d e n c ef r o m T u r k e y .E c o n o m i c M o d e l l i n g,43,426G434.[2]A t h a n a s i o sA n d r i k o p o u l o s ,X e n iD a s s i o u ,M i nZ h e n g,2020.E x Gc h a n g e -r a t e e x po s u r e a n dB r e x i t :T h e c a s eo fF T S E ,D A Xa n d I B E X.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v i e w o f F i n a n c i a l A n a l y s i s 68(2020)101437.[3]B i l s o nJF O ,T h e M o n e t a r y A p p r o a c ht ot h eE x c h a n geR a t e :S o m eE m p i r i c a lE v i d e n c e [J ].I M F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 ,1978,25(1):48G75.[4]B o r n ,B .,M ül l e r ,G.J .,S c h u l a r i c k ,M.,S e d l ác e k ,㊅P .,2019.T h e c o s t s o f e c o n o m i c n a t i o n a l i s m :E v i d e n c e f r o mt h eB r e x i t e x Gpe r i m e n t .E c o n .J .129(623),2722G2744.[5]B r e i n l i c h ,H.,L e r o m a i n ,E .,N o v y ,D.,S a m ps o n ,T.,2018.T h e 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s o f b r e x i t :E v i d e n c e f r o mt h e s t o c km a r k e t .F i s Gc a l S t ud .39(4),581G623.[6]B r e i n l i c h ,H.,L e r o m a i n ,E .,N o v y ,D .,S a m ps o n ,T.,2019a .V o t i n g w i t h t h e i rm o n e y :B r e x i t a n do u t w a r d i n v e s t m e n t b y U Kf i r m s .C E PB r e x i tA n a l ys i sN o .13.[7]B r e i n l i c h ,H.,L e r o m a i n ,E .,N o v y ,D .,S a m ps o n ,T.,2019b .E x Gc h a n g e r a t e s a n d c o n s u m e r p r i c e s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B r e x i t .C E P R D i s c u s s i o nP a pe rN o .14176.[8]C a p o r a l e ,G.,L u i s ,G.M.,&T o m m a s o ,T.(2018).B r e x i t a n d u n c e r t a i n t yi n f n a n c i a l .[9]D h i n g r a ,S .,H u a n g ,H.,O t t a v i a n o ,G.,P e s s o a ,J .a .P .,S a m pGs o n ,T.,R e e n e n ,J .V.,2017.T h ec o s t sa n db e n e f i t so f l e a v i n g t h eE U :T r a d e e f f e c t s .E c o n .P o l i c y 92,651G705.[10]D h i n g r a ,S .,O t t a v i a n o ,G.,S a m ps o n ,T.,R e e n e n ,J .V.,2016.T h e i m p a c to fb r e x i to nf o r e i gni n v e s t m e n ti nt h e U K.C E P B r e x i tA n a l y s i sN o .3.N B E R 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 .25919,N B E R :T h eN a t i o n a l B u r e a uo fE c o n o m i cR e s e a r c h .[11]E Y ,2019.T i p p i n gp o i n t .E Ya t t r a c t i v e n e s s s u r v e y U K.[12]H o l g e rB r e i n l i c h ,E l s aL e r o m a i n ,D e n n i sN o v y ,T h o m a sS a m pGs o n ,2020.V o t i n g w i t ht h e i rm o n e y :B r e x i t a n do u t w a r d i n v e s t Gm e n t b y U K f i r m s .E u r o pe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 124(2020)103400.[13]M e e s eR A ,R o g o f fK.E m p i r i c a lE x c h a n geR a t e M o d e l so f t h e S e v e n t i e s :D o t h e y F i tO u to fS a m pl e ?[J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G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 ,1983,14(1):3G24.R h o d e s ,C .(2018).M a n u Gf a c t u r i ng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 p o l i c y .B r i e f n g p a pe r ,h o u s e of c o m m o n s l i b r a r y,n u m b e r 01942.[14]丁笑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水果价格波动原因分析[J ].商业经济,2020,(2):124G125.[15]李欣钰,牛霖琳.汇率预测及其经济基本面:基于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的构建[J ].统计研究,2019,(9):43G55.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流失及省略策略分析张㊀露(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㊀要:交替传译作为一种口译活动,具有接收信息多,间隔时间短,翻译时间长的特点.而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在译员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口译过程中,信息流失并不一定是译员犯错的表现.本研究将通过分析2019年 两会 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现场译员翻译的内容,挑选出信息流失现象的例子,运用口译精力分配模式理论,探讨信息流失的原因,同时运用信息传播论的语言冗余性证明口译活动中 省略 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词:口译;信息流失;省略策略;精力负荷模式;语言冗余性中图分类号:F 7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10.019㊀㊀随着口译员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翻译水平的高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 忠实 往往是判断一名译员翻译质量的基本标准,而这种 忠实 常被理解为译员应当忠实于原文,应当对原文内容不做任何删减和篡改,否则,就是与翻译的 忠实 原则相违背,这种仅从信息量传达的多少来评估译文质量国际商贸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0期38㊀㊀好坏的方法是不够合理的.事实上,有时源语信息会出现一些重复,无逻辑等现象,使用适当的省略技巧能够起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所以,对口译的质量的评估标准建立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片面地认为信息量传递变少就是译员的失败是不妥的.1㊀从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看信息流失与省略策略如果认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完整无误的将源语信息转换成目的语,才说明该译员水平很高的话,一旦译员出现源语信息的省略则表明该译员水平偏低,这种仅凭译员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来判断译员的水平的高低过于片面化.想要正确全面评判译员水平的高低,还需根据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来进行比对.蔡小红㊁方凡泉两位教授曾在«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一文中将古今中外关于口译质量标准的评估标准进行了归纳,大概分为六大方面:(1)可信度,主要指信息的完整㊁准确与忠实;(2)可接受,主要指语言逻辑清楚,表达层次分明;(3)简明度,主要指目的语简洁明了;(4)多样性,主要指不同主题都能表达自如;(5)迅捷度,主要指译员能临场应变;(6)技术性,主要指译员职业素质和必须掌握的口译技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信息传达过程中,信息的完整与准确确实是口译质量标准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李长栓教授也曾表示要真正做到 达意 ,关键还是在于 核心信息 而非 所有信息 的传达.可见,在源语转换到目的语的过程中,译员如果只是译出大部分次要信息,而遗漏的是核心信息,是无法做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的,从而源语与目的语的听众沟通目的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片面的认为信息的流失就是译员水平低的表现.另外,恰当地运用省略的技巧,对源语进行选择性简译从而使译文更加的流利通顺㊁简洁明了是符合口译标准的 简明度 和 迅捷度 的.2㊀从语言冗余性理论看信息流失与省略策略冗余信息(R e d u n d a n c y)是由美国数学家㊁通讯工程师S h a n n o n 于1948年提出的传播与信息理论,根据传播与信息理论,冗余信息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唐建军在«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一文中表示冗余信息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或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由信息传播者加入的某个讯息.田艳也曾在«冗余信息与增译与省译»一文中提到,在任何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时,冗余信息是避免不了的.不难看出,在任何语境下的沟通中,冗余信息并不一定都是多余的内容,相反,正是这些冗余信息的存在,才使得沟通交流中的语言更加的丰富,使得交流更加顺畅.另外,传播与信息理论还提到语言的冗余性保障了交流的可靠性和流畅性.冗余信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一部分信息的流失不会对整个信息的传达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交替传译中,除发言人带稿演讲外,通常会出现答记者问等即席发言时,由于源语发言人对于提问并没有任何准备,发言人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就不会像书面语一样严谨,因此出现语言的重复或啰嗦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语言的重复或啰嗦都可以看作是冗余信息.所以对于译员来说,由于语言冗余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口译过程中如果碰到源语信息出现重复信息或者空洞信息时,译员可以采取省略的策略将这些不必要的信息进行省略,使目的语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正是语言中冗余性的存在,为译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行信息的听辨和有效地信息的重组.总而言之,从语言冗余性来看,译员在处理源语信息时出现主动地信息流失,将次要信息进行过滤,不会对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相反,还可能能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因此,译员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必要的.3㊀从精力分配模式理论看信息流失丹尼尔 吉尔一句交替传译的特点和认知模式提出 精力分配模式 (E f f o r tM o d e l ),该口译模式是分析口译活动最常用的理论之一.根据吉尔的研究理论,交替传译第一阶段(P h a s e I )=听力与分析(l i s t e n i n ga n d a n a l y s i s )+笔记(n o t e t a k i n g )+短时记忆(s h o r t -t e r m m e m o r y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P h a s eI I )=记忆(r e m e mb e r i n g )+读笔记(n o t e -r e a d i n g )+传达(pr o Gd u c t i o n ).根据这一模式,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精力分配不当,就会出现精力分配失衡,最终会导致口译过程的信息流失.由于语言冗余性的存在,会使得译员运用省略策略,从而主动地让信息流失.而从精力分配模式来看,也能证明译员采取主动的省略策略,使部分不重要的信息流失,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平衡口译活动中的精力,最终实现有效地沟通.所以基于精力分配模式,我们看出主动进行信息流失,采用省略策略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在口译活动中,译员的精力分配至关重要,在有限的精力下圆满完成口译任务对于译员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省略策略,也就是在不违背交替传译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译员采取主动的信息流失,使精力分配更加平均,减轻工作负担,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从精力分配模式来看,每一个环节的每一项任务都可能给译员带来障碍,并消耗其大量的精力,所以省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0期39㊀略策略在各个环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听力与分析环节,译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听发言人的信息外,还需要分析所听到的信息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信息需要省略,从而减轻大脑负担,目的其实是为了第二阶段最后一个环节传达做准备;在短时记忆环节,译员需要将部分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同时还要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因此译员是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储存在记忆里,否则会造成精力负荷过重.所以,在这种有限的精力之下,不储存部分信息,目的也是减轻记忆负担;在传达环节,这一环节是整个口译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需要投入精力较多的一个环节,若花费精力过多,就会影响前面各个环节的精力分配,从而导致译员对新接收到的信息理解不够,短时记忆信息遗漏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每个环节的精力分配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译员有时候就需要节省在传达环节投入的精力.通过以上分析,译员从口译第一阶段一个环节开始就要积极地合理地分配精力,采用一定的省略策略,分辨哪些信息是无关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信息从而能够在不影响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又保障了精力的合理分配.4㊀信息流失实例分析例1: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分析:这句话中 一竿子插到底 与后半句的 直达 其实是一个意思,并且汉语中的一个俗语,所以译员在处理时,省略前半句,只需翻译了后半句话,完全不影响源语信息的传达.例2:刀刃向内㊁壮士断腕的改革分析:这句话中 刀刃向内 和 壮士断腕 属于四字词,处理时会分散译员的精力,所以译员在处理时采用意译的方式,即翻译出两个四字词的内涵,从而节省精力进行后面任务的处理.例3:在这个过程中曲折不断㊁风云变幻分析:这句话中 曲折不断 和 风云变幻 都表示事物复杂,局势动荡,译员在处理时可采用省略的方式,只用英语中表示曲折的词来代替这两个词,意思表达清晰明了.例4: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分析:该句中 不搞三六九等 和 平等 是一种意思上的重复,译员在处理时可将 不搞三六九等 省略不翻,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同样简明扼要.例5: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这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分析:这句话中 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是对前面公平公正的进一步强调,译员为节省精力,使用省略策略,保证信息的传达简洁明了.例6:搞所谓 大水漫灌 ,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分析:该句中 大水漫灌 和 萝卜快了不洗泥 这些表达都是对前文进一步说明,译员在处理过程中,在保证源语信息传达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常常省略该类俗语的表达,从而缩短了翻译时间,为后面的任务也保存精力.例7: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又达834万,比去年还多,创历史新高.分析:可以从该句话中了解到,因为今年的数据是 创新高 ,所以一定是 比去年还多 ,译员在处理时,就可以省略该句的翻译,完全不影响源语信息的传达.例8: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分析:该句话中 十分重要的 和 关键性的 都是强调很重要,属于典型的重复,所以译员在翻译的时候只需翻译表示 重要 的意思,这种省略使得源语表达更加简单,更加清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口译这项复杂并且受到时间限制的双语转换活动,译员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的流失并不一定是译员出现的错误.首先口译这项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信息流失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无论译员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译员的准备有多充分,都会一定程度上出现信息的流失.根据语言冗余性理论和精力分配理论分析得出,译员在遇到错误,或重复等信息时,采取一定的省略,目的是将重心放在源语的核心信息以及目的语表达的流畅性上.5㊀结论总而言之,在口译中译员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合理且有必要的.信息省略并不是一味地省略听不懂的信息,而是为了保证源语信息能够更加流畅准确的转换成目的语的基础上,对目的语进行合理的处理.所以,译员采取的必要省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目的语更通顺流畅,重点信息更突出.参考文献[1]G i l e ,D a n i e l .B a s i c C o n c e p t sa n d M o d e l sf o rI n t e r pr e t e ra n d T r a n s l a t o r T r a i n i n g [M ].J o h n B e n j a m i n s P u b l i s h i n gC o m p a n y ,1995.[2]蔡小红,方凡泉.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李长栓.汉英语序的相似之处及同传技巧[J ].中国翻译,1997.[4]唐建军.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与省译[J ].中国翻译,2001.。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篇一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一、引言交替传译是国际交流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语言的转换与信息的传递。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交替传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给交流双方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应对政策。

二、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 语义信息缺失: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

2. 结构信息缺失:原文中的句子结构、段落安排等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被忽略或改变,导致译文结构不清晰。

3. 文化信息缺失:由于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不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在交替传译中,译者需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对原文进行理解和再创作,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流失。

此外,译者的能力、经验以及对功能的理解也会影响信息的传递。

四、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1. 语言能力不足:译者的语言能力不足是导致信息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对词汇、语法、句型等掌握不熟练,以及母语和外语的表达能力有限。

2.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从而导致文化信息的缺失。

3. 理解偏差:由于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或理解有误,导致译文的语义和信息不完整。

4. 时间压力:在交替传译中,时间往往较为紧迫,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这可能导致翻译质量下降,进而导致信息缺失。

五、应对政策针对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政策:1. 提高语言能力:译者应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程度,提高母语和外语的表达能力。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各种国际会议、商务洽谈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精力分配模式直接影响到译员的翻译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在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多种因素。

二、案例背景本次研究的案例选取了一场国际商务会议中的英汉交替传译过程。

该会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议题广泛且专业性强。

译员在会议过程中需进行英汉交替传译,以保障各方沟通顺畅。

三、精力分配模式下的影响因素1. 语言能力与知识储备在案例中,当遇到专业术语或复杂句型时,译员的精力分配首先受到其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影响。

若译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功底,则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原文,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适当的精力分配。

反之,若译员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将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听辨与记忆能力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在听取原文后迅速进行理解、记忆并翻译。

因此,听辨能力和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精力分配和翻译效果。

在案例中,当发言人语速较快或逻辑较为复杂时,译员需迅速捕捉关键信息并转化为中文表达,这要求译员具备较高的听辨与记忆能力。

3. 反应速度与应变能力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突发情况时有发生。

如发言人语速突然加快、出现口误等,这要求译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

在案例中,当发言人提出的问题较为棘手时,译员需迅速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准确理解并翻译出原文含义,这体现了译员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4. 心理状态与情绪管理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管理对精力分配和翻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案例中,当译员面临较大的压力或情绪波动时,可能会影响其注意力和判断力,从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对于译员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论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精力分配模式下,语言能力与知识储备、听辨与记忆能力、反应速度与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状态与情绪管理是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重要因素。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播中,英汉交替传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精力分配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探讨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各种因素,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交替传译的效率与质量提供参考。

二、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本案例研究选取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英汉交替传译译员在真实场景中的翻译实例。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翻译结果的质量评估。

三、精力分配模式下的影响因素(一)语言能力与知识储备语言能力是交替传译的基础。

译员需具备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基础,以及丰富的词汇量。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位优秀的译员在翻译时能够迅速切换语言,这得益于其强大的语言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此外,对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科技、医学等,译员需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源语并传达目标语。

(二)听力与理解能力听力与理解能力是交替传译中的关键因素。

在案例中,一位优秀的译员能够准确捕捉发言人的意图和语气,迅速理解并转换信息。

这要求译员具备敏锐的听力以及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记忆与笔记能力在交替传译中,记忆与笔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案例中,一些译员通过记笔记来辅助记忆,这有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回忆起关键信息并准确翻译。

然而,笔记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翻译效果。

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笔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巧。

(四)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对交替传译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紧张的翻译环境中,译员需保持冷静,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案例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译员在遇到陌生词汇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并准确翻译。

四、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英汉交替传译为例,当发言人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时,一位优秀的译员能够迅速调整精力分配,既确保语言转换的准确性,又保证流畅性。

英汉交传中译语非流利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难民教育问题的模拟会议为例

英汉交传中译语非流利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难民教育问题的模拟会议为例

摘要在口译质量评估各项标准当中,流利性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如果口译中频繁出现非流利现象则会影响听众对信息的理解,也会导致听众对译员失去信任。

对译员而言,频繁的非流利现象会使得译员更加紧张焦虑,翻译质量受到影响。

本文选用的案例为“疫情之下的难民教育问题”这场模拟会议的英汉交传,探讨英汉交传中非流利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英汉交传中的非流利现象。

笔者将案例中的非流利现象分为四类:重复、改口、填充词、无声停顿,并分析成因。

研究发现,造成本次英汉交传出现非流利现象的原因主要为:背景知识不足、笔记不当、目的语表达水平欠佳、自我监听不足以及口译焦虑。

针对这几个问题,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包括补充背景知识、优化笔记符号、调整笔记、增强目的语表达水平、加强自我监听、调整心理状态等。

在口译当中完全避免非流利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多练习多积累,完善口译笔记体系,稳定内心情绪,都能购帮助译员在交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减少非流利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非流利;重复;改口;填充词;无声停顿ABSTRACTAmong various criteria for interpreting quality assessment,the importance of fluency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Frequent disfluency in interpreting may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audience may lose trust in the interpreter.For interpreters themselves,disfluency will make them even more nervous and the quality of interpenetration will be affected.Based on the mock conference"The Problem of Refugee Education under the Epidemic",the case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disfluency in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how to avoid it.Disfluencey in this case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repetition,self-repairs, improper filled pauses,and improper silent pauses and the thesis also analyzed the reasons behind disfluency.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disfluency in this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re:insufficient background knowledge, improper notes,mediocre Chinese,insufficient self-monitoring,and anxiety.To solve these issues,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strategies,includ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preparation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optimizing note-taking strategies,like improving note symbols,adjusting notes,improving Chinese quality by practicing retelling, strengthening self-monitoring,and trying to stay calm.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completely avoid disfluency in interpreting.However, through more practice,improving note-taking and keeping calm when interpreting, interpreters can reduce disfluency as much as possible.Keywords:disfluency;repetition;self-repairs;improper filled pauses;improper silent pauses目录致谢 (I)摘要 (II)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交替传译中译语非流利现象 (2)一、译语非流利现象定义与分类 (2)(一)非流利现象的定义 (2)(二)非流利现象的分类 (2)二、译语非流利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第二章案例中译语非流利现象及原因分析 (4)一、案例中译语非流利现象的整体情况 (4)二、案例中译语非流利现象的分类与分析 (4)(一)重复 (4)(二)改口 (7)(三)有声停顿 (10)(四)无声停顿 (11)三、案例中导致非流利现象的原因总结 (13)(一)背景知识不足 (13)(二)笔记不当 (13)(三)目的语表达水平欠佳 (14)(四)自我监听不足 (14)(五)口译焦虑 (14)第三章英汉交传中非流利现象的应对策略 (15)一、补充背景知识 (15)二、笔记调整 (15)(一)优化笔记符号 (15)(二)调整笔记顺序 (16)三、提升目的语表达水平 (16)四、增强自我监听 (17)(一)增强非流利监听意识 (17)(二)增强自我监听分析 (17)五、调整心理状态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附录一:案例原文 (21)附录二:案例译文 (30)引言口译是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语言不通的双方顺畅交流,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口译质量,导致译员无法完整传递讲者的意思,比如口译产出非流利。

认知负荷模型观照下的英汉交替传译及其应对策略

认知负荷模型观照下的英汉交替传译及其应对策略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认知负荷模型观照下的英汉交替传译及其应对策略认知负荷模型是翻译探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观点。

跨文化视角下汉语言英译中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探索

跨文化视角下汉语言英译中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探索

跨文化视角下汉语言英译中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探索由于汉语是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华人民劳动的结晶,但是在汉语言英译的时候经常发生误译的现象,给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阻碍,我们要从跨文化的视角去对汉译英出现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进行研究,在研究汉语言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有助于我们我们今后对语言文化的重视。

标签:跨文化;汉语言;英译;信息流失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随着增加。

英语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通用语言,直接影响着双方的交流,汉英互译是跨文化的行为模式和交际活动。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双方的生活条件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以及风俗的不同,致使汉语言在英译的过程中出现非常大的偏差,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将这种偏差化为我们对于双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中西方的文化概述,汉语言在英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原因,以及解决策略来阐述。

2、文化概述2.1华夏文化,华夏文化是以中国为代表,辐射到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要是追溯华夏文化的起源的话,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具体表现为:注重个人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文化底蕴的积累,以“仁义”和“孝道”作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基础。

华夏文化的发展与扩大是中华人民不断的周边国家和民族进行交流而形成的,它不仅是华夏文化的体现,还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海外华人还将中国的文化带到全世界。

我国的文化保留其完整性,从农耕业到畜牧业,再到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都推动世界的发展。

汉语和文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数量最多的语言。

尽管各地的方言给汉语言的彼此交流带来障碍,但文字的统一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整个中国的统一作出极大的贡献。

2.2英美文化,英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它的饮食、文化和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与世界各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交替传译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论交替传译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论交替传译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作者:种晓嵌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心理素质问题是交替传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概述了三个主要心理素质问题即不自信、无法全神贯注于翻译内容、遇到突发状况不知如何是好,并分别详细阐述了这三个问题的具体体现及应对方法,旨在为心理素质欠佳的译员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那些翻译水平过人的译员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好心理问题,从而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口译。

【关键词】心理素质问题交替传译应对方法如果把交替传译的全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它主要包括译者平时积累、预先准备、现场口译三个阶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好坏程度的决定因素。

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便成为了不可小觑的难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言谈举止不自信、无法全神贯注以及遇到意外状况时慌乱不知所措。

下面详细论述这三个主要问题的具体体现和应对方法。

一、言谈举止不自信及其应对具体体现:紧张和怯场是大部分人当众讲话、表演或成为关注核心时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

这时,人们会觉得心跳加速,四肢发抖,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更有甚者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只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笔者本人就曾无数次体会到这种感觉---课堂上老师会随机提问或者同学们轮流发言。

当听到自己名字被点到的那一瞬间,真的会出现大脑空白,明明可以回答好的问题,就是不能如愿答出。

有时候说出来的话缺乏逻辑性,只是只言片语。

这些表现主要是不自信导致的。

应对方法: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既然能够出现在那样的场合,就说明我们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要清楚,没有绝对优秀的译员,每个人都可能出错,都可能遇到生僻的词句,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和翻译水平,要自信的走上台去,从容的言行举止会提升译员的整体印象,也会让听众容易宽容所出现的小错误。

所以,信心满满的表现会让自身水平更好的发挥,从而表现良好,也能收获更多。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策略》篇一一、引言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增补策略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它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含义,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探讨增补策略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增补策略的重要性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丢失、语义模糊等情况。

增补策略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翻译的质量。

通过增补,译者能够补充原文中隐含的信息,明确语义,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同时,增补策略还能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自然度和可读性。

三、增补策略的实施方法1. 增补词语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有时候原文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增补词语来补充原文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可以通过增补解释性词语来帮助读者理解。

此外,在一些语义模糊的句子中,也可以通过增补关键词来明确句子的含义。

2. 增补逻辑关系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上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增补一些逻辑关系词来使译文更加清晰、连贯。

例如,在翻译一些并列句或复合句时,可以通过增补连词、从属词等来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增补背景信息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有时候原文中的某些信息在英语读者眼中可能并不清晰或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通过增补背景信息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一些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词汇时,可以通过增补相关的背景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一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为例,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可以采取增补策略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可以翻译为“China,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splendid culture, is…”在这个例子中,通过增补“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splendid culture”这一部分信息,使译文更加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中国企业简介汉英译本信息传递欠缺问题分析与对策中期报告

中国企业简介汉英译本信息传递欠缺问题分析与对策中期报告

中国企业简介汉英译本信息传递欠缺问题分析与对策中期报告中期报告:中国企业简介汉英译本信息传递欠缺问题分析与对策问题分析: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汉英翻译在企业发展与营销中变得越发重要。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信息传递欠缺的问题:1. 不够准确:由于翻译者对企业相关信息的不了解或理解不够,翻译结果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或不精确的问题,进而将企业形象和业务推广带入误区。

2. 风格不一致:汉英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风格不一致,尤其是对于有特殊行业术语或专业名词的企业来说。

这会给目标受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误解。

3. 文化交流不足:文化差异是导致汉英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欠缺的另一个因素。

翻译者可能无法理解英语中的隐喻、语言游戏或潜在含义,这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进而影响企业形象。

对策:为了解决汉英翻译中信息传递欠缺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1. 寻找专业翻译公司:企业可以寻找专业的翻译公司进行翻译,这样可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提供详细信息:企业在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包括公司背景、行业知识、专业术语等,以便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并传达企业信息。

3. 文化交流:企业可以与翻译公司或翻译人员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品牌传承和口碑,以便更好地传达企业形象与理念。

4. 校对翻译结果:企业应该对翻译结果进行校对,发现问题并及时更正,以确保传达的信息是准确、一致和完整的。

总结:汉英翻译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欠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该与专业翻译公司进行沟通,提供详细信息,进行文化交流和校对翻译结果,以达到传达准确、一致和完整的信息的目的。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多种场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各种因素,并辅以实际案例分析。

二、交替传译与精力分配概述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在原语发言者和目标语发言者之间进行信息的即时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译员的精力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精力分配模式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错误的分配则可能导致信息的遗漏或误解。

三、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因素1. 语言知识:译员的语言能力是进行交替传译的基础。

对英语和汉语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

案例一:某次国际会议中,译员因对英语词汇和句型理解不透彻,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频繁出现停顿和错误,影响了交流的顺利进行。

2. 专业知识:交替传译往往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译员需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快速理解和转换信息。

案例二: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中,由于译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和错误翻译,影响了会议的进行。

3. 听力与注意力: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集中注意力听取原语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

听力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

案例三:某次演讲中,由于演讲者语速较快且用词复杂,译员因注意力不集中而漏译了部分重要信息,导致听众误解。

4. 记忆力与反应速度: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记住原语信息并进行翻译。

良好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案例四:在一次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内容涉及大量数据和细节,译员因记忆力不足和反应速度慢而未能准确传达双方意图,导致谈判失败。

四、结论通过本文通过对英汉交替传译中精力分配模式的研究,发现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听力与注意力以及记忆力与反应速度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实际案例表明,译员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和遗漏,进而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

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知识文库 第17期193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蒋 爽根据丹尼尔·吉尔所提出的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模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将听、记、分析、说这四个部分协调统一。

本篇将结合认知负荷模式理论,简要分析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

我国于2007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专业型高级翻译人才,在促进经贸发展,文化交流及外交政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除一些要求极高的会议使用同声传译外,多数会议采用交替传译。

这就肯定了交替传译在学生译员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学生在练习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不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时间与精力,加上口译训练过程艰苦难熬,并不能够立即看到效果,所以不少学生在漫长的训练中徘徊不前。

本文旨在从几个角度浅析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他们少走些弯路。

1 问题丹尼尔·吉尔在认知负荷模式中指出,交替传译中精力应该科学的分为以下四部分:听力、分析、记忆、产出。

要求译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发言人说话后,立刻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这四部分之间的科学协调。

因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结合学生交替传译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理解障碍即学生无法理解源语。

听力是交传中的第一步,一旦听力出现问题,那么译出的目的语必定也存在问题。

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听力理解的内容多为标准的英音或美音,因此一旦发言人有口音,学生就会慌乱,无法适应,造成理解障碍。

即使在标准的英美音环境下,学生也会受到连读和吞音的干扰,造成信息的遗漏甚至错译。

这是理解过程中的第一个障碍。

不了解专业知识也会造成理解障碍。

翻译是杂家,各个领域的东西都要懂一些,才能做好翻译。

而口译又不同于笔译,笔译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填上知识空缺,但口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存在着边译边查这种现象。

因此,对于专业领域的了解就至关重要。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范文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及应对政策》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交替传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递,也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现象及其应对政策。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功能,认为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交替传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其核心任务是准确、完整地传递源语信息,确保双方的有效沟通。

三、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现象分析1. 语言转换限制: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找到与源语完全对应的译语表达,导致信息丢失。

2.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译者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源语中的隐含意义,造成信息缺失。

3. 记忆与处理能力限制:交替传译过程中,译者的记忆与处理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捕捉并传达所有信息。

4. 语境理解不足:缺乏对源语语境的充分理解,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或产生歧义。

四、应对政策1. 提高语言转换能力:译者应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转换能力,熟悉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差异,以减少因语言转换限制导致的信息缺失。

2. 增强文化意识: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对隐含意义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强文化意识,以减少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信息缺失。

3. 提升记忆与处理能力:通过训练提高译者的记忆力和处理能力,如采用记忆技巧、提高听辨能力等,以更好地捕捉并传达信息。

此外,可采用同传、视译等方式辅助交替传译,减轻译者的负担。

4. 深入理解语境: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对源语语境的理解和分析,以准确把握信息的含义和意图。

通过提问、澄清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

5. 后续校对与反馈机制:建立后续校对与反馈机制,对交替传译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范文

《精力分配模式下影响英汉交替传译因素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交流的桥梁中,交替传译作为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国际关系等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译员具备快速理解和转换语言的能力。

精力分配模式作为交替传译的核心,对于翻译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在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哪些因素受精力分配模式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详细研究。

二、理论背景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在听取发言人的原语后,在短时间内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进行传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员的精力分配至关重要。

通常,精力分配包括信息处理、语言转换和短期记忆等环节。

由于不同的个体精力分配能力不同,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译员的实际表现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三、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选择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英汉交替传译案例。

通过记录每次案例中的实际传译过程和最终翻译结果,收集了大量数据。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难度的场景,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影响英汉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因素(一)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交替传译的基础。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语言理解能力强的译员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原语中的信息点,并快速进行翻译。

相反,理解能力不足的译员在处理复杂句子或专业术语时,会耗费更多精力去理解原语,从而影响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二)短期记忆能力短期记忆在交替传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翻译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且连贯性要求高,要求译员能够迅速记录和提取关键信息。

案例显示,短期记忆能力强的译员在转换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断句、信息点分散的情况,有效减少了信息遗漏和混淆的可能性。

(三)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专业知识背景是影响交替传译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领域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要求译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

在案例中,当发言内容涉及特定领域时,如医学、法律等,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译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翻译,而缺乏相应知识的译员则可能面临信息处理困难和翻译不准确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应对策略
译员在进行交替传译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作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能够适时调整情绪,努力使自己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口译任务。

口译工作对译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因此,积极调整心态和善于调节紧张情绪也是译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的心理因素
1、外因
在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经历真实、紧张的环境,周围会有很多外在的干扰与不利因素影响着译员的翻译质量。

比如:在我国,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公开场合的演讲发言都在比较大型的会场举行。

场内可以容纳很多观众,但是宽敞的会场大厅也可能产生大量的噪音干扰,译员难免会受其影响,影响翻译质量。

其次,如果源语者来自南方一些省市,他们的发言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和较多的方言,令人难以听辨,这无疑给译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

2、内因
内因来源于译员的语言基本功、双语转换能力以及自己稳定的心理素质。

译员由于经验不足,产生紧张情绪,或是知识储备欠缺,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涉及到此类知识,亦或是双语转换能力不强,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此外,有一些译员心理素质较差,到达口译现场后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看到台下众多的观众,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

还有一些译员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的口译能力,对已经翻译完的内容抱有不确定的心理;或是出现了一次漏译、误译之后就总是无法释然,影响到接下来的翻译内容。

口译工作不是简单地语音听辨,也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是一种将目标语进行“分析、整理、重新表达”的完整过程。

口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译员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处理能力相结合,二者共同参与并相互控制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与同声传译相比其难度在于,交传要抓住源语者说话重点,更加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言通顺易懂,不能拖泥带水,对译文的准确性也要求更高。

译员进行交替传译时要面对观众单独发言,其实质更像是在台上面向观众进行独唱表演,所以交替传译比同声传译更有表演因素,因此译员在传译时要有表演意识。

由于译员可以看到观众对译文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效果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获得,如果观众频频点头,表示赞许或同意。

然而,一旦观众表情默然,或频频皱眉,可能会对译员的传译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交传对译员的心理压力更大。

倘若译员面对的压力过大,可能会抑制译员的发挥,逐渐失去信心。

面对观众的消极反应译员会在心理上出现波动,导致紧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翻译内容失去信心,出现思维混乱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口译质量。

这种情况经常在学生译员和新手身上出现。

如果译员心理产生微妙地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译员的发挥,有可能出现漏听、漏译、错译或信息流失的情况,破坏传译
节奏,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无法控制口译场面。

二、汉英交替传译信息流失心理因素的应对策略
1、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口译质量。

口译任务下达后首先应着手熟悉主要出席会议人员名单,了解中方发言人的职务、工作经历、出生地,如果能够在网络查找到发言人讲话视频则更好,以便了解他们说话的语速和口音。

其次要调查会议的相关情况,比如会议主题、议程、发言顺序等。

如果是专业技术较强的会议,前期还应该查找和熟悉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并尽量熟悉该专业目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双方交流
会前译员可以和与会双方深切交谈,相互交换意见,拉近彼此之间距离,减少陌生感。

如果时间紧迫也可以给对方一个微笑,或者通过眼神之间的沟通,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缓解译员的紧张情绪,使译员能有良好的发挥。

此外,译员也可以利用中间休息或是会议结束时和与会人员交换意见。

通过交流,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3、放松心态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紧张情绪,充分利用语言节奏和语速控制自己的情绪。

交替传译如同译员站在舞台上表演,要时刻关注听众的反应。

对听众的积极反应给与自己更多的信心;对听众消极的反应要予以淡化。

努力战胜恐惧心理。

认识到观众对译员的质疑对译员的成长是一件幸事,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了译员不断战胜自己,提高交替传译水平。

对于已经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不要耿耿于怀。

应该更加关注口译本身的内容上。

4、沉着冷静
口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然事件。

当源语者突然改变发言稿的顺序或即兴发言,译员一定要保持冷静,切不可乱了方寸。

译员应该在心中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能把工作做好。

此时译员应该将注意力从发言稿上转移开,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迅速调整心态。

如果译员在翻译时出现漏记和遗忘等情形,仍然要保持冷静,面带微笑,在接下来的翻译中寻找时机进行补译。

有时现场听众可能会对译员的翻译表现出一种负面反应,比如打瞌睡,走神等,会使译员心理承受很大负担。

此时,译员应该依然要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心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一定会把翻译任务完成好。

头脑中回忆自己曾经成功的案例。

使自己重拾信心。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汉英交替传译中出现的影响翻译质量,造成重要信息点流失的心理因素,并找出应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旨在提高译员心理承受能
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信息流失,提高交替传译质量,出色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