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其形式。

2.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包括对气侯和生态的影响。

3.能够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如台风、季风等。

4.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2.台风、季风等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

难点1.海气相互作用对生态的影响。

2.实例的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2.海气相互作用对气侯的影响。

3.海气相互作用对生态的影响。

4.台风、季风等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展示海洋与天空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并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海气相互作用。

(2)询问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的了解程度,提升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概念讲解接着,向学生讲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形式。

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海水蒸发产生蒸发潜热,对大气形成一个热量源;二是海流和海洋温度对大气形成一个温度源。

3.影响分析接着,我们要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气侯和生态的影响。

首先,从气侯角度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降雨量;二是气温;三是风向和风速。

其次,从生态角度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生态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物种的多样性;二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4.实例分析最后,我们要通过实例来分析归纳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

台风和季风是两个比较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实例,我们将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用于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

2.讨论法:辅助讲授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教学手段1.PPT:用于课堂讲解,便于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知。

2.实物模型:比如可以用模型展示季风和台风的形成机理。

3.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来加深对海气相互作用相关内容的了解。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提问】那同学们现在能推断哪张照片是这位游客拍的吗?请阐述你推断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张区域图,调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讲解】现在大家有自己的推断了吧,可能有同学认为游客拍到的是下面这幅荒漠照片,也有同学认为是花海景观。同学们所说理由不论对错,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大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种景观最大的成因差异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上图的植被覆盖率大,下图的植被覆盖率小,反映出花海地区的水分条件较好,而荒漠地区的水分条件差。那么,哪种情况与阿卡塔马地区的真实地理环境更相符呢?下面我们从阿塔卡马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来看看这个地区的水分条件。(下一页)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尝试通过画图来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沃克环流的影响,并解释(2015年阿塔卡马)沙漠开花的原因。(下一页)
【讲解】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水温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者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导致沿岸的降水增多,气候由原来的干旱转变为湿润,这时,阿塔卡马沙漠中数百万种子终于盼来了久违的雨水,开始疯狂生长,造就了“沙漠开花”的奇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过渡】那,从全球尺度看是不是只有北大西洋暖流有这样的作用呢?(下一页)
【讲解】我们来看左边这幅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因此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将巨大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面,海洋表面就成为近地面空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
右上这幅是北半球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指右图)图中有多支暖流源源不断的向较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1998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读图例:“海温距平”是指此时段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如果差值为正,说明升温明显,如果为负值,说明降温明显。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较为关注,教师可借此契机,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在海气相互作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2.增强环保意识,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3.培养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4.增进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愿意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对于气候、海洋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海气相互作用的探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具体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厄尔尼诺现象,观察其对气候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
2.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1.重点: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难点:理解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揭示这些关系。
2.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难点:学生需要掌握这两种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一、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

3.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难点: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三、课的类型:新授课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小班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是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从图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片的绿地,风景秀丽,爱尔兰也因此得名翡翠岛国,那这种美丽景观的形成是受什么气候的影响?这种气候的形成又与哪个大洋有关呢?海=海洋对我们的生活以及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爱尔兰美丽景观的形成并不仅仅是海洋的作用,而是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那海洋和大气有哪些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我们的生活甚至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内容,海--气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本节课的导入,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美丽风景的观赏,引起学生对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那这种交换是怎样进行的?这种交换又有何影响呢?首先我们来看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请同学们小班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一学生活动:小班合作,共同探究,水分交换及其平衡。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 探究一: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及平衡学生通过学案上这6个问题,明白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以及影响水分交换的因素,并且知道通过水循环达到全球水量平衡。

过渡: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基础是海洋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通过大气运动和海水的运动组成水循环,包括海洋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通过水循环达到全球水量平衡。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陆地水与洋流第3节海—气相互作用教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陆地水与洋流第3节海—气相互作用教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和大气之间能量交换、水汽交换和momentum exchange的过程。(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调节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机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气相互作用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最后,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下一次授课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教学评价与反馈
十、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可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海—气相互作用》这一章节的授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并计划对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下一次授课时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我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颜色、形状和布局的运用,使板书设计既具有艺术性,又能突出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海—气相互作用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高中地理_《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2分钟探究问题1 3分钟师:赤道地区是热量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水热交换最频繁的地区,同学们推测一下赤道地区有哪些独特的地理景观?原因是什么?生:热带雨林——赤道低气压带,学生在小纸板上展示“哈德来环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本节课需要较强的综合思维,需要利用设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目标学习,有的放矢。

探究问题2 8分钟师:展示太平洋东西部明显差异图片和视频,太平洋西部陆生环境为热带雨林,海洋环境为热带鱼的乐园“大堡礁”;太平洋东部陆生环境为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海洋环境为有企鹅生活的冷水区。

师:推测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自然景观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生:洋流的影响学生在小纸板上展示“中低纬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启发性教学,在问答中锻炼学生思维。

探究问题3 4分钟师:表层海水由东部流向西部,那么在赤道垂直面的下方,海水是如何运动的?学生进行演示;画图分析使学生理解海气作用与水热平衡。

通过演示示意图,加深学生印象。

探究问题3 8分钟师1:那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了解到太平洋东部为冷水区,西部为暖水区,海水的这种特点会对大气环流产生什么影响?师2.我们知道在赤道和两极之间是无法形成单圈环流的,在赤道地区能形成热力环流吗?师:刚才那位同学分析的很到位,海气作用就是通过海水与大气运动、以及大气运动和洋流分别影响全球的水平衡预计热平衡的。

最终形成的这个环流圈是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发现的,我们称它为“沃克环流”生1:赤道附近形成纬圈热力环流生2.能,不受地传偏向力学生将三块纸板组合到一起,通过实际操作还原真实情景。

探究问题4师1:播放或者展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有关资料,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南下秘鲁寒流减弱太平洋东部水温上升西部下降太平洋东岸易出现洪灾,西岸易出现旱灾太平洋东岸气流上升降水增多,西岸气流下降降水减少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学情分析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本章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的学习,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教学设计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标解读】1、课标构成解读“分析”是学生学习需要达到“运用”的水平“运用图表”是通过对图表材料的分析来达到学习的目标2、课标内容解读本节课的重点是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海-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来说明海-气之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过程,但缺乏更深入的具体交换环节,教材通过“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阐述水平衡原理,教材中的材料典型,但缺乏热量平衡相关的材料。

【教材处理】1、补充水循环的材料,进一步阐述海—气间水分交换的方式;2、补充大气的受热过程,进一步阐述海—气间热量交换的过程;3、补充全球热量收支分布图,解决海—气相互作用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知识:学生已经水循环和洋流的相关知识,对水循环的各环节以及洋流的形成原因及规律等都已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具体材料的分析能力。

态度:对身边的,生动、感性的案例材料比较感兴趣。

(四)学习目标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依据课标、教材确定重点如下:重点:海—气间的水热交换和全球水热平衡。

依据教学重点、学情确定难点如下:难点:全球水热平衡原理(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材中和学案中补充的相关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

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部分问题导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世界将会是怎样?(答案参考:综上,没有海洋,不仅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水分、热量等的交换、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3海气相互作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洋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并蒸发水分,将热量和水分传输到大气中。
2.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海洋通过蒸发将水分和溶解的气体传输到大气中,同时大气中的降水和大气沉降也将物质传输到海洋中。
3.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对全球和地区的气候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的思考和理解。
2.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例如设置一个小型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仪、气象模型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演示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地球仪和气象模型则可以用来演示地球自转、风向形成等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
1.概念引入:首先,我会介绍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
2.过程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蒸发、风等环节。
3.案例分析:我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他们对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
4.知识拓展: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知识点,如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等。

高中地理_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以电影《后天》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老师适时提出疑问“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地球还进入冰河时代?这不自相矛盾吗?”,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在探究完海—气之间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后,回扣=一开始上课时埋下的伏笔,提升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让学生了解海—气之间任何一方异常,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甚至影响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堂最后引入了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未来的海气奥秘由他们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而“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则是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须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说明海、气其中一方发生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活动带来的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必修一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等相关知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学过《大气环流》,第四章刚刚学过《洋流》等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以前的知识铺垫也利于学生对本节课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一气相互作用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一气相互作用 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结合示意图,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

(综合思维)2.列举实例,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过程。

(综合思维)3.联系图文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

(区域认知)【教学重难点】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2.拉尼娜现象(1)概念: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拉尼娜现象―→―→气候异常阅读下列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材料二: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

问题1:(区域认知)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红海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提示:红海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地处低纬海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问题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一分析全球的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提示:全球的水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水循环,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动态平衡。

问题3:(地理实践力)分析材料二图,判断曲线a、b的含义,总结两者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提示:曲线a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支出,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曲线b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1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海气能量交换、海流与风的关系等。

2. 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及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气候的关联。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敏感性和环境责任意识,树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以及海平面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物理过程与具体的地理现象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课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包括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视频、相关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等。

2. 准备必要的教具和实验器材,如地图、模型等,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 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于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环节1. 启动课程:在课程的开始,教师以一幅海与气交汇的美丽海景图片为背景,介绍我们生活在一个海陆相互影响的星球上,今日我们便来深入探索海洋与大气之间的奇妙相互作用。

通过简单的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比如可以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和大气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吗?”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海—气相互作用》的背景和重要性,如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要性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知识探究环节1. 探究任务: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展示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如海水的蒸发、海风的形成等。

然后,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探究海—气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解和看法。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异常现象对中国的影响,并引发学生思考,树立全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总结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中国的气候和天气。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这是同学们的课后作业。
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真实的情境为载体,重点学习了海一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并运用图表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对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我们更多的关注其表现、对区域气候和全球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关于成因并未涉及,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后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大气和海洋等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应该关注大气,关注海洋,关注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后作业
1•收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料,探究其对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的应对措施。
板书设计
關苣幕L水热9海一气相于水热曲厄尔尼诺鬻广大洋环流曲互柞用7常*拉尼娜
问题情境课堂推进
海一气相互作用与拉尼娜
呈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逐月演变”图,引出拉尼娜现象。
提出问题:
1•说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
环流可能发生的变化;
2•推断其变化对赤道附近
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3.受拉尼娜影响,2020年
下半年印度尼西亚遭遇了严重的洪灾侵袭,请解释原因。
读图,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
问题情境推进课堂
海一气相互作用
呈现材料二“台风烟花的影响”,提出问题:思考:
1•结合材料,说明海浪、风
暴潮的动力。
阅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并父流讨论。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实践分析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实践分析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实践分析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对于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具有一定难度。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要能够充分设计教学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气相互作用”的内容,对于其教学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背景;教学策略引言:在当前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应当基于具体教学实践情况,对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等等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一、“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背景分析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能够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1]。

“海—气相互作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的重点内容。

其中主要理论知识就是海洋和大气这两个地球上最重要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重点知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水汽的交换;其二,热量的交换;其三,盐度的影响。

这一课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性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实践策略(一)根据学生能力,设置多维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的知识目标就是分析海—气相互作用、认识其对水、热平衡的影响以及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海气相互作用课程中,我收获颇丰,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开始思考如何改进。

首先,我觉得在授课中讲解的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很难让学生快速掌握。

我认为这可能与授课方式有关。

授课者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案例的引导和启示。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海气相互作用课程中,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把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例如,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际的气候变化情况,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

这也许与部分学生在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方面薄弱有关,但也可能与教材编写和授课方式有关。

因此,我建议在今后的授课中,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整体把握程度。

同时,也要调整授课节点和授课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难点,既要讲解理论知识,也要通过一些练习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最后,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学生自身的习惯、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授课者应该注重案例讲解,强化基础知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等相关教学方面的问题和需要。

我希望在今后的授课中能够更好地承担教师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海-汽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海-汽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教学反思地理这门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注重实际应用。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地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求老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本节课《海—气相互作用》选自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这个节课,这一周的时间我从网上找了一些优质课的资源来学习,同时也积极请教组内的老教师们,组织完整的知识结构,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个整个过程中我获益匪浅。

一、反思教学方法和观念本节课是新课标新加的内容,之前的课标对于此部分内容都是分散在几个章节一带而过,现在新课标把这一节具体出来作为完整的一节课来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前面所学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内容已经遗忘,因此备课时要兼顾二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就忽视了前者,以至于有部分同学课下去问我有关于洋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知识。

二、反思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新课标的要求正好与咱们学校的全息生态小班制相契合。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改进措施: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海气相互作用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海气相互作用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4.3《海——汽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要求,本节课安排了“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两个标题。

本节课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阐述了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说明两种海气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大气及海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节是海水运动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说出海一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运用图表,说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发生地点和时间。

3、结合图表等资料,分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难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解阐述法、引导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活动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设计展示:秘鲁地区的洪水视频。

秘鲁沿海受寒流的影响,气候干旱。

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

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如何检测这种现象?(二)新课教学回顾: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请学生们说出上图中水循环环节,思考海洋与其上空水热交换的过程。

学生:○1水汽输送○2大气降水○3蒸发○4降水○5地表径流○6地下径流。

海洋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热量,同时带走水分。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第四章水的运动第3节海——气相互作用本节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揭示了海洋与大气之间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分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理,说明这两种异常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

综合思维: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气候常年干旱,而在2017年,秘鲁沿海却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如何监测这种现象?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深刻。

1、水分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约占大气水汽的87.5%。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热量交换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把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海——气水热交换示意图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以电影《后天》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老师适时提出疑问“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地球还进入冰河时代?这不自相矛盾吗?”,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在探究完海—气之间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后,回扣=一开始上课时埋下的伏笔,提升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让学生了解海—气之间任何一方异常,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甚至影响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堂最后引入了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未来的海气奥秘由他们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而“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则是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须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进一步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作为案例,说明海、气其中一方发生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活动带来的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必修一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等相关知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学过《大气环流》,第四章刚刚学过《洋流》等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以前的知识铺垫也利于学生对本节课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本节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及其主要意义;2.运用图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具体应用实例;3.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异常现象及影响。

【导入】电影《后天》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球进入冰河时代,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之中。

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导致地球进入冰河时代呢?这不自相矛盾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海—气相互作用》,期待同学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并给老师答疑解惑。

(设置意图:带着问题进行课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解读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解读海气相互作用概念】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适应的物理过程。

包括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

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这些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被统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探究过程】课堂探究一: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与水平衡师:据图分析海洋与大气水分的交换方式及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生: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师:据图完成表1和表2,并计算海洋降水量和陆地降水量之和,海洋蒸发量与陆地蒸发量之和。

比较相应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1表2生:通过水循环,全球、陆地和海洋实现了水量平衡。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1.水循环实现了海—气之间水分的交换,促进了全球的水平衡。

2.海洋、陆地及全球的水量平衡公式。

全球水平衡:降水量-蒸发量=0 降水量=蒸发量(全球)全球海洋水平衡: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0 降水量<蒸发量(海洋)全球陆地水平衡:总: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0 降水量>蒸发量(陆地总)(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0 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0 降水量=蒸发量(闭合内流区)师: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陆地上降水和径流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的原理加以说明。

生:降水和径流增加,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输送到陆地上的水汽增多,陆地上的降水增多,径流增多。

师:请同学们注意的是,不是陆地上所有的地方都会降水量增加,但是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

【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到水循环实现了海—气之间水分的交换,促进了全球的水平衡。

那么海—气之间热量又是如何交换的,全球热平衡实现了吗?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气受热过程。

师:从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而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约70%),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那它又是如何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呢?课堂探究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与水平衡师:据图列举海洋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其主要途径是哪一种?最根本的热量来源是什么?生:传递方式:长波辐射、对流传导、潜热主要途径:长波辐射根本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师:海洋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海洋与陆地相比,比热容大,故对近地面大气起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图:师:大气又以何种形式将热量“返还”给海洋?生:大气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师:结合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海—气之间可以进行热量的相互传递,那全球不同纬度海洋的热量收支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师:展示全球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图,提出问题:指出北半球低、中、高纬度海洋热量的收支差异,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生:低纬度热量收支>高纬度低纬度:热量盈余高纬度:热量亏损不会,因为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会把热量和水汽在不同纬度之间进行传送。

师:结合刚才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作用活跃。

2.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回扣导入】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进入冰河时代?【过渡】海—气之间可以进行水热的交换,并且通过水循环、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实现全球的水热平衡,那如果海气之间任何一方发生异常,对全球气候及水热平衡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堂探究三:海—气相互作用引发的异常现象及其影响师:展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水温分布状况图,由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作用,使赤道附近温暖的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侧因表层海水流走,深层海水上涌补偿表层流走的海水,导致水温较低。

由于海气相互作用,东西两侧的水温不同也影响到两侧的气温,请同学们画出东西两侧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师:有些年份,在圣诞节前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圣诞节前后,从北半球吹来的西北季风导致赤道附近西侧暖海水向东流,同时西北季风削弱了东南信风的势力,导致东太平洋附近上升流势力减弱。

请同学们思考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对图中的热力环流带来什么影响,并推断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及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生:热力环流势力减弱。

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造成大洋东岸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洪涝;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

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对于秘鲁渔场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生:秘鲁渔场的鱼因水温改变且因上升流减弱,饵料来源减少,渔场的鱼大量死亡。

师:同时,海区上空的海鸟因食物来源减少也会死亡,导致海区呈现“死海”现象。

如果东侧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又会给全球气候及自然环境等带来哪些影响呢?生: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势力更强,降水更少,将更加干旱;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更强,降水更多。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海洋水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会影响到全球气候及人类活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对我国气候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师:播放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影响视频,并分析应对措施、厄尔尼诺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发现海气之间相互作用,并且通过水循环、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影响全球气候乃至自然环境,海气之间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科学家的探索,老师期望未来的探索者中也有同学们的身影。

【知识框架】《海—气相互作用》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必修一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等相关知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学过《大气环流》,第四章刚刚学过《洋流》等知,对本节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前面的知识铺垫也利于学生对本节课从感性上认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本节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相关知识,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

《海—气相互作用》效果分析(滨州256600)我们要想培养出具备综合思维的人才,教师就得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海—气相互作用”一节原理性较强,地理现象间的逻辑关系复杂,理清地理现象、地理要素的关系是重点。

本节课以电影《后天》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老师适时提出疑问“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地球还进入冰河时代?这不自相矛盾吗?”,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增加了思维深度。

课堂借助图像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水热平衡过程,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在探究完海—气之间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后,回扣一开始上课时埋下的伏笔,提升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让学生了解海—气之间任何一方异常,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甚至影响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堂最后引入了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未来的海气奥秘由他们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精心引导,结合问题探究和客观评价,学生综合分析思维在不断地提升,主动积极的思考、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本节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2)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参与活跃,问题设计既有深度又有梯度,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地理原理的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用知识的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海—气奥秘探究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价值观。

《海—气相互作用》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以现实中的海-气作用入手,让学生通过图表以及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