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备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
第4课戊戌政变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2.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二、非选择题(共60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些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及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人的一代青年学子,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
……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
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
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涉及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中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3.梁启超认为“中国三代尚已秦汉以后取天下于马上制一切之法……咸为王者一身之私计而不复知有民事……故千疮百孔代甚一代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谭嗣同则提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由此可知两人意在()A.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 肯定三代政教典范的历史价值C. 否定君主政治体制D. 说明三代政治对秦政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等信息可知梁、谭两人都认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封建政治皆为君主私人利益而设两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法思想故选A项梁启超肯定三代政教的历史价值只是诠释自身政治观点的途径而已而非目的且谭嗣同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排除B项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中两人的言论均不相符故排除D项故选A4.严复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但他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好大岁数还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也没能如愿 1909年他还欣然接受了清政府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反映了严复()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受到皇帝表彰B. 思想解放的程度时进时退C. 追求科举功名思想严重倒退D. 新旧杂陈的思想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西学第一人”“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体现了严复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受表彰的原因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时进时退”C项错误错在“严重倒退”故选D5.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A. 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B. 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C.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D.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表明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6.19世纪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论及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此外他还在其主创的《时务报》上刊载了《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等重要论著据此可知当时()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 变法维新成为共识C.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D. 学习西方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19世纪末”“《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侧面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变法维新主要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人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刊载的相关论著无法推断出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D项错误故选A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也没有改革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故可以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9.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寻求宫外人士支持的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均被处罚由此可以看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因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清廷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中的开启政治博弈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新特征11.(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解析】(1)本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新特征是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答案】(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解析】(2)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知不同是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相同点是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答案】(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解析】(3)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也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第二小问的必然性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进行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12.(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站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12.(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12.(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得出答案【答案】(2)维新变法运动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4)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13.(1)据材料一概括此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状况这些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3.(2)材料二中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据材料二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13.(3)据材料三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发展状况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积极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解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解析】(2)根据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可得出问题是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根据材料“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得出解决办法是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答案】(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解析】(3)差异根据表格可得出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14.(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从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4.(2)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 “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认识是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答案】(2)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 “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的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B.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C.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D.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2.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A.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C.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D.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3.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
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6.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世纪70年代若干敏锐的人们已经看出西人“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反映当时的国人()A. 认为西方的军事实力取决于教育B. 意识到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C. 民主意识觉醒维新思潮兴起D. 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答案】D【解析】“议院立而下情可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表明当时的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科技延伸至政教故D正确A错在“取决于” 排除B太过绝对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2.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故选D3.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 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 他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 梁启超思想的西化C. 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D. 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梁启超从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到反对“保教”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 这体现了梁启超对民主、自由等观念认识的深入 C项正确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排除从宣传维新变法之日起梁启超的思想中就含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与其思想的西化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中含有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但也含有些糟粕 D项错误排除故选C4.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 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张者并没有突破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故选C6.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期中国()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 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由“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7.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C.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排除C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故C正确D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8.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A. 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 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 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加入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故D 正确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排除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心同德”“合众志以成城” 这一思想()A. 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B. 冲破了“中体西用”的主导地位C. 标志维新派完整理论的形成D.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器物先进而在于“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B项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从材料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D项错误故选A11.20世纪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中国诞生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却大相径庭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 革命党人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以下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误的是()A. 梁启超的阐释客观上纠正了革命党人的大汉族主义B. 章太炎更注重血统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C. 孙中山的阐释呈现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D. 三者的阐释受到自身政治主张的影响【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梁启超提出‘多元混合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承认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章太炎提出‘汉族中心说’” 可知章太炎更注重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汉族血统的重视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孙中山则提出‘五族共和说’” 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孙中山倡导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缔造的不能反映排满性质故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他们的主张实质上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与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相适应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14.(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4.(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解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答案】(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解析】(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答案】(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解析】(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17.(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答案】(1)思想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汉代董伸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提”和“灾异谴告”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君权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评价儒家思想在皇权至上和法自君出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客观上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并为近代思想家接受、改造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主张“君舟民水” 从道德和民心角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灾异谴告’说得出汉代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灾异告” 借天的神秘和权威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结合所学得出南宋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以限制君权根据材料一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结合所学得出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提倡君臣共治、地方分治”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儒家提出限制君权的出发点和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不同古代中国一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約君权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一通过议会立宪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和同外国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得出赋予帝国皇帝外交、行政、军事等大权根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营鲁士的军事立法”得出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得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得出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第二小问不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得出制约君权的方式不同古代中国通过相权(课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近代德国通过议会立完以明确的法律制约君权根据所学从两国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态得出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统治本质上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近代德国限制君权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新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中选修1历史试题
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一位外务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我们的全部收入只有8 000万日元,现在一想到有2亿3 000万两某某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日本人的富裕源于哪次战争的赔款(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赔偿日本军费某某2亿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某某3 000万两,总计某某2亿3 000万两。
答案C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X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X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X写有“CHINA”字样的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B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某某条约》B.《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马关条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也不得不相应放宽对中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支付战争赔款,也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C4近代某某总商会会所楹联写道:“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X,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某某革命派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兴商战”“力挽利权”,可知符合早期维新派的主X,故答案选B项。
洋务派的主X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的主X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排除C项;某某革命派主X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不符合最早提出的限制条件,排除D项。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练习(含解析)1
酝酿中的变革一、选择题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信片中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圆饼进行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B2.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解析:根据材料“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可知,在经历对外战争失败后统治集团仍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
答案:A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康、梁等人的宣传活动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则是其兴起的经济条件。
答案:A4.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遗其体而求其用",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5.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③以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为目标④为戊戌变法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为戊戌变法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的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故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2020高中历史 专题测评9 戊戌变法 1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A. 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C. 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D. 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C.2.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A. 措施未全面实施B.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C. 只变法而不变人D. 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老耄守旧之大臣”“揽权猜忌之西后”可知梁启超认为朝廷内部掌权和守旧的大臣较多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D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在维新变法中实现了该观点的措施是()A. 设议院开国会B. 废八股兴西学C. 裁撤闲散衙门D. 裁汰绿营【答案】B【解析】由材料“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可知康有为强调的是学校与知识的重要性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的4.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 B是项符合题意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A. 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B.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D. 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女学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富国、保种等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使得他的妇女教育观承载了过多的强国意识却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这正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此时尚未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女子应当相夫教子的主张说明仍受到儒学影响 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故选C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经济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 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排除D项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故选C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8.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①王韬②严复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9.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 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C. 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 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可知服装、妇女的“妻脚”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自由 A错误材料只是体现服装、妇女的“脚”等变化未涉及全盘西化 C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清内容而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D错误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变法部分触动了封建制度故选D11.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3.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答案】A【解析】严复在“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与“呼吁民众自强”方面均不是第一人、C两项(1)严复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托古改制故选 A1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师范馆512名师范生中有400多人有传统功名这说明了清末的教育改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窠臼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15.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土、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A. 奖励发明B. 废除八股C. 精简机构D. 裁减冗员【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进身之道故B正确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故C错误裁减冗员也只涉及官员故D错误故选B1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A. 中体西用的思想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出借孔子之名故B正确A项并未借助孔子的威望进行变法故排除C项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项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故排除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7.(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17.(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古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科技来回答第二小问抓住“1750~1850”时间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制度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回答【答案】(2)方案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解析】(2)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掠夺后来才获得进一步发展证明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这之前他们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3)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归纳为“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的观点任选其中一种加以说明选择“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可以从西方殖民掠夺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可以从西方出现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殖民扩张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图二圣母子图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18.(2)材料二的文学作品有何共同点?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怎样的主要诉求?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他是如何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的?【答案】(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解析】(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解析】(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答案】(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解析】(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19.(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19.(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案】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答案】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解析】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答案】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解析】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0.(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内部因素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加以概括【答案】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解析】“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今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设立译书局 C.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 废除科举制度8.1903年10月,梁启超自新大陆回国后绝口不再倡言革命,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如欲强制推行共和政体,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不得自由而得专制”。
同时,在政治上则不遗余力的提倡缓进。
这主要反映了梁启超()A. 认识到欲“兴民权”必须先培养“新民” B. 政治目标模糊学说反复善变C. 认为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D. 从主张排满革命转向保守妥协9.(2019·惠州调研)“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C.废八股D.裁汰绿营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 “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6.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8.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
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①减少变法阻力①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①获得列强的支持①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A.梁启超B.谭嗣同C.刘光第D.杨深秀10.如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检测(九)(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选B。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总统共和政体B.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D。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
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析:选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测评9戊戌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I)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10分)1. (1分)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 .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B .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 .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 .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考点】2. (1分)(2018·浙江模拟) 1898年,康有为递呈上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提出,“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
领袖白洁,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
这反映了()A . 西服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流行服饰B . 维新派在社会变革中的策略选择C . 移风易俗成为维新变法的核心内容D . 东西方文化开始打破隔离的坚冰【考点】3. (1分) (2018高二下·灌南期中)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 ①②③④B . ①④②③C . ①②④③D . ①③②④【考点】4. (1分)(2017·重庆模拟)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 .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 .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考点】5. (1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 《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虽然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A. 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B. 发展社会经济C. 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B.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A【解析】梁启超的“新民” 谭嗣同的“新人”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故“影响政治变革”说法有误 B项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不能涵盖从维新变法到“文革”的时间历程排除近现代思想解放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故材料时间、内容涵盖不充分 D项排除故选A3.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答案】D【解析】由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故选D5.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 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 梁启超意识到唤醒国民的重要性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7.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 变法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B. 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最高统治者变法的愿望迫切D. 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答案】A【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政府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提出许多建议康有为的叙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A8.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在旧金山举行中国展品获得各种大奖74项奖牌、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所有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在茶叶类比赛中信阳毛尖等夺得了4枚大奖章击败印度茶重塑中国茶叶形象这体现出()A. 中国商品极具世界竞争力B.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C. 中国传统优势商品的危机D. 北洋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展品获奖和商品竞争力没有必然关系实际上印度的红茶和日本的绿茶几乎夺去中国茶叶的市场意大利丝和日本丝几乎夺去华丝的席位日、德、法、奥等国推陈出新尤其是日本的瓷器早已经超越中国瓷材料“重塑中国茶叶形象”更体现出中国传统商品的颓势故A不正确 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 排除故选C9.近代中国有一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这一批人是()A. 顽固派B. 洋务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该思想学派利用儒家思想宣传新思想即托古改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维新派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AB两项是主张维护封建统治不符合“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排除D项主张革命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不符合“打着孔子的旗号” 排除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是指A. 地主阶级抵抗派B. 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他们不可能会构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派故A错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体现了“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打破旧思想推翻旧制度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1.(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解析】(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结合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答案】(2)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可以得出皇权独断.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等方面进行说明.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呈现“两面性”的原因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的战略失误并指出其对后世改革者带来的启示【答案】(1)传统儒学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推进变法的需要资产阶级软弱性【解析】(1)资产阶级维新派出身于士族儒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维新派力主推动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体制但是变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2)失误冒进求成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解析】(2)“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110多道变法诏令”表现了过于冒进同时废除了八股、裁并衙门使得变法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广泛的支持改革不能冒进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要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维持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13.(2)面对如此状况中国哪些人(指或阶级或政治派别或人物)作出了激烈的反应?这些人所作反应中的共同点是什么?13.(3)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或主张各是什么?(针对你所选的3个作答)【答案】状况外来侵略(民族危机)【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字仪式中国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没有带来中国的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外来侵略导致的民族危机【答案】林则徐、魏源或清抵抗派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解析】第一小问本题材料提到江南制造总局康有为中国果真强大了吗孙中山民主政体并没带来民主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作出了反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向外国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答案】林、魏等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洋务派“中体西用” 采用西方实用科技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各阶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中体西用” 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采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迈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14.(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14.(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它在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老百姓带来的体现福祉”的体现是什么?【答案】(1)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解析】(1)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答案】(2)历史条件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解析】(2)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等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历史条件归纳如下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实践活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答案】(3)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思想等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体现归纳如下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3)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体现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选择B项。
答案:B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
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答案:C5.维新变法的法令在戊戌政变后( )A.完全被废除B.保留了绝大部分内容C.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D.变法法令依旧执行解析: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答案:C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解析: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但不主张根本废除科举制度。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提出开制度局。
因此,本题只有C项是正确的。
答案:C7.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
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此制度”是指( )A.科举考试B.君主专制C.纲常伦理D.军机六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用人标准带来的弊端,故本题选择A 项;B项错误,清朝不可能推翻君主专制;C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8.“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说明慈禧太后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因此A项最准确;B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项不满足材料含义;D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答案:A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废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答案:A10.下列生活情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广州、上海的买办最先穿西装B.辛亥革命后,农村大多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已经使用公元纪年D.在民国初年,广大的农村未能广泛使用洋火解析:改用公元纪年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开始。
答案:C11.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民族危机B.推动了政治改革C.发展了社会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解析: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C项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D。
答案:D1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A.振兴工商业B.兴办学校C.实行君主立宪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A、B两项分别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维新派并不想推翻清政府,所以D项错误。
答案:C13.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故A项正确;由于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没能真正实施,故B、C两项错误;戊戌变法主要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A1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答案:C15.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选A。
答案:A16.“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崇尚儒学的正统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以儒学为变法的指导思想D.证明自己的儒学知识渊博解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利用儒学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B17.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解析:由材料“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A项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18.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解析:皇帝(天皇)是否支持不是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中国,光绪皇帝是支持变法的,只是没有实权。
故选D。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主导变法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际环境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赶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日本一个良好的环境。
此外,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
因此A、B、C三项都是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D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顽固派力量强大,也没有发动广大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去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所以本题选D。
答案:D20.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
答案:C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
……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
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
……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
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4分)(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分)(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1)措施: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近代工业;③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