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脑出血临床路径流程1

脑出血临床路径流程1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本病的发生,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路径一、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脂;(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头颅MRI、CTA、心肌酶谱、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之欧阳法创编

脑出血临床路径之欧阳法创编

脑出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之令狐文艳创作

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之令狐文艳创作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令狐文艳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8.早期康复;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3.抗菌药物;4.缓泻药;5.抑酸药物;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出血吸收,症状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用

□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需手术 □ 向 患 者 交 待 出 院 后 注 意
药及家庭保健,复诊日期

者转相应路径
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 继续防治并发症
□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

□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

□ 康复治疗
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 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抑酸剂、护胃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行手术治疗,或病情需要行血管内治疗或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则转入其他相应路径或处置流程。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 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其他系统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患者病情稳定,住院时间已达 28 天,而患者或家属拒绝出院, 要求进一步康复等处理。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注:1、路径执行时间可依据患者病情及临床实际情况适度调整;2、脑出血临床路径参考费 用为 1.8 万元。
脑出血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9 年) 1.急性起病。 2.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 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 CT 或 MRI 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9 年) 1.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脑出血临床路径 文档

脑出血临床路径 文档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2、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CTA(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白蛋白和速尿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对上尿管的病人若在没有合并明显肺部感染及尿道感染的情况下可预防给予奎诺酮类(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若合并感染根据药敏情况选择用药。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1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2.头颅CT可见岀血改变;(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岀版社)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逍通畅: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早期康复: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岀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淸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l、B;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査项目头颅MRI、CTA、(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3.抗菌药物:4.缓泻药;5.抑酸药物: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A)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L(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泄,出血吸收,症状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化验检査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岀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6 年版)、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 年)1. 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 年)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 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10-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 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2)头颅MR, MRV CTA 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 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 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 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

方法:筛选出我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84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各42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路径组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其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评分与抑郁程度评分,路径组都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0.5%,路径组是100.0%,路径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荐。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围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疗效[1]。

基于此,本研究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筛选出我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并对比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筛选出我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84例脑出血患者,都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MRI检查确诊[2]。

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8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各42例。

常规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83岁;平均(67.6±4.4)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8.3±1.4)h;出血量40~60ml,平均(48.3±5.2)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17例,脑叶13例,丘脑7例,小脑3例,脑干2例。

路径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67.5±4.2)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8.5±1.5)h;出血量40~60ml,平均(48.4±5.1)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18例,脑叶11例,丘脑8例,小脑3例,脑干2例。

最新医院管理精品-脑出血临床路径

最新医院管理精品-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902)皮质下I61.0脑叶I61.1脑半球未特指部位I61.2小脑I61.4(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病学》第二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脑出血。

头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2-4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和及时治疗褥疮、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等;2.控制血压;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控制体温;5.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如出现癫痫发作,应给予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一线抗癫痫药处理;6.手术治疗:适应症:大脑半球血肿30ml以上、小脑半球血肿10ml以上者,在患者家属的要求和同意下,可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可考虑脑室引流治疗。

禁忌证:症状较轻、病情稳定者;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 902脑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片、心电图4.头颅CT(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2.选择口服缓泻药3.抗菌药物4.抑酸药物5.胰岛素(八)辨证论治中医诊断要点主症: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发病特点:大多数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好发于50岁以上。

具有两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微创外科干预临床路径研究一 .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既往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4.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5.幕上血肿≧30ml,>25ml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明显。

6.幕下血肿≥10ml。

7.基本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瘤卒中等非高血压脑出血因素。

二. 每位进入并完成路径病人补助科研费用元。

三.微创外科干预方法:1.硬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2.软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

四.进入路径病人均采用表格统计管理。

五.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成人自发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防止应激性溃疡7.微创手术。

8.每日尿激酶冲洗2-4次,共3-5天。

9.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10.改善脑循环功能11.早期康复治疗。

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七.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八.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成人自发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一般应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改善脑循环功能7.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九.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1.生命体征监测。

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5.住院期间血肿增加,脑疝需转为开颅手术。

6.昏迷时间长,需气管切开,费用增加。

二、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行微创钻孔引流术(ICD-9-CM-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准备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病情,签手术知情同意书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情况6小时,无继续出血征象穿刺点定位,微创钻孔引流术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血生化及血常规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需要气管切开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尿激酶冲洗2次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复查头CT,评价结果调整管端位置尿激酶冲洗2次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切口换药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尿激酶冲洗2次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术前禁食水监测血压临时医嘱: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尿常规、血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胸部X线平片,术后复查头颅CT心、肺功能检查(酌情)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术后流食或鼻饲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临时医嘱:血常规及血生化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术后流食或鼻饲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临时医嘱:头部CT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入院宣教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完成术前准备术后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尿激酶冲洗2次复查头部CT,酌情拔管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有感染征象患者,拔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药物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完成病程记录根据切口情况予以拆线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头部CT根据患者病情,考虑停用抗菌药物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临时医嘱:复查头部CT 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临时医嘱: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头颅CT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查看化验结果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情况,换药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观察患者一般状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头颅CT复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头颅CT结果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短期医嘱:头颅CT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确定患者能否出院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通知出院处开出院诊断书完成出院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通知出院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