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模型
历史文物模型介绍作文
历史文物模型介绍作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走进一家博物馆,被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历史文物深深吸引,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过去的岁月和故事。
但今天我要跟你们说的,不是那些真正的文物,而是同样令人着迷的历史文物模型。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特别的展览,那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模型,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型。
这模型做得那叫一个逼真,每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你瞧那眉毛,微微上扬,带着一种威严;眼睛虽然是陶土制成,但却仿佛有着深邃的目光,像是在注视着远方的敌人;还有那嘴唇,紧闭着,透露出一种坚毅。
模型中的兵马俑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手持长矛,身姿挺拔,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有的则半蹲在地,手持弓箭,眼神专注,好像在瞄准目标。
他们身上的铠甲,一片片的甲叶都清晰可见,那纹理,那质感,就跟真的一样。
而且啊,这些兵马俑的颜色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单一的土色,而是有着丰富的色彩。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颜色有些暗淡,但还是能想象出当初它们色彩鲜艳时的辉煌模样。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艘古船的模型。
这艘船可不得了,从船头到船尾,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船头高高翘起,像是要冲破海浪;船身上的木板拼接得严丝合缝,木纹都清晰可见。
船上的桅杆高耸,帆还没有完全展开,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在风中鼓荡的力量。
在船舷的两侧,还有一些小小的窗口,应该是供船员观察外面情况的。
我凑近了看,甚至能看到窗口边上的一些磨损和划痕,仿佛能想象到这艘船在大海上经历过的风雨和颠簸。
船尾的舵也做得极为精巧,把柄上的纹路都被精心雕琢出来,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的用心。
在另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座古代宫殿的模型。
那宫殿的屋顶,琉璃瓦一片一片地排列着,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
屋脊上的神兽,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回首张望,一个个栩栩如生。
宫殿的大门敞开着,能看到里面的殿堂。
殿堂中的柱子粗壮而笔直,上面的雕刻精美绝伦,有龙凤呈祥的图案,还有云纹和花卉的装饰。
游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文
游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文你知道吗?泉州有个超酷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我去逛了一圈,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直接走进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热闹场景里。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被它那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吸引住了。
那外观看起来就很有历史感,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进馆内,哇塞,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
馆里的展品那叫一个丰富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艘艘精美的古船模型。
那些船模做得可真细致,从船头到船尾,每一个小部件都清晰可见。
我站在那儿,看着那些船模,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古代的泉州港,一艘艘大船满载着货物,扬帆起航的壮观画面。
船上的水手们肯定各个都是充满勇气的冒险家,他们乘风破浪,驶向遥远的国度。
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航海工具展示。
像罗盘啊,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图片,现在看到实物,感觉特别新奇。
那小小的罗盘,在古代可是航海家们的“秘密武器”呢,靠着它才能在茫茫大海上找到方向。
我就想啊,当时的人们得多聪明啊,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就靠着这么个小玩意儿就能在大海上闯荡。
再说说那些从海外带回来的文物吧。
有精美的瓷器、色彩斑斓的琉璃制品,还有奇奇怪怪的外国钱币。
那些瓷器一看就是中国的宝贝,精致的花纹,细腻的质地,它们被运到国外,肯定让外国人都惊叹不已。
而那些外国的钱币呢,每一枚都有着独特的图案,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国家文化的小窗户。
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些钱币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是哪个商人带着它们漂洋过海来到泉州的呢?在一个展厅里,还有关于古代航海家们的介绍。
看着那些航海家的画像和事迹,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敢于探索未知的海洋,开辟新的贸易航线。
那时候可没有飞机,没有卫星导航,一切都是未知的挑战。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把泉州和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我在博物馆里走走停停,就像是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在挖掘宝藏。
有时候凑得很近去看展品的细节,有时候又站得远远的,想把整个场景都收入眼底。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碎片,当你把它们拼凑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幅宏大而又精彩的古代海外交通画卷。
传承郑和精神 创意未来航船——在世博中国船舶馆庆“航海日”
是一艘 扬帆起航 的五桅 沙船图 案。沙船发
一
艘木 壳蒸汽动 力 的明轮军舰 。曾 国藩曾
船 舶馆举 办 了纪念 郑和 下西洋 6 5 年暨 源 于崇 明岛 ,是一 种船体 扁浅宽 大、方头 兴奋地说 : “ 0周 中国 自强 之道或基 于此 。”
未 来 概 念船 创 意 设计 方案 征 集 颁 奖仪 式 方梢的平底 船 ,航 行起来 轻捷平稳 ,不怕 等 庆祝活 动。场馆 规模位 居世博 浦西 园区 搁 浅 。郑和宝船 的尺度 尚存争议 ,但其船 首 位 的中国船 舶馆 ,客 流量 已突破 2 0 0 万 型为福船 趋于共识 。实践 证 明,福船是 中
动力 明轮— — “ 黄鹄 ”号,标 志着 中国机
在仪式上获得收藏证书的船摸制作专家如数 动轮船 时代 的开 始 。 “ 黄鹄 ”号船模是根
家珍 。
据 《 字林 西报 》的报 道 ,采用 1 2 :1 的比
首 选 当数 距今 有 1 0 年 以上 历 史 的 40 例 制作 的,蒸汽机 和锅 炉都采 用黄铜材料
“ 航海 日’ ’专访
A bo¨I M ar t m e ⅡaV ii
传承郑和精神 创意未来航船
在世 博 中 国船 舶 馆庆 “ 海 日" 航
■ 记 者 / 斌 罗
古 船模 型 见证 辉 煌 远洋船长志愿 “ 摆谱”
文物 和手 工艺 品入 展 ,同船的 中国绅士希 生老 爷 身穿清朝 官服 ,作 为唯一 的中 国人
序幕 。
浦的定期 客船还 要迅速 。停靠伦 敦时 ,维 多利亚 女王亲 临环球航 行到达 欧美的第一
洋揭 开 了十 五世纪世 界 “ 航海 时代 ”的 大 艘 中国木 帆 船 。1 5 年 ,伦 敦举 办 万 国 1 8
中国古代水运发展
探寻古代水运之旅前阵子我去参观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水运的博物馆,那一趟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水运的发展历程。
一进博物馆,我就被一艘巨大的古船模型吸引住了。
这时候,旁边有个小男孩拉着他爸爸的手,眼睛睁得大大的,喊道:“爸爸,你看这船好大啊!”他爸爸笑着回答:“是啊,宝贝,这在古代可是很重要的运输工具呢。
”我也忍不住凑近去看。
我看到船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时,一位导游走了过来,开始给大家讲解。
我赶紧跟上,想听一听这古船背后的故事。
导游说:“在很久以前啊,人们就发现了水运比陆运更省力,能运输更多的货物。
就像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水运就发挥了大作用。
”我想象着那个画面,人们把一筐筐的货物搬到船上,然后船夫们喊着号子,划着船沿着河流前行。
我跟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说:“爷爷,您说那时候他们运的都是些啥东西呢?”爷爷摸了摸胡子说:“那可多了,粮食、丝绸、陶器等等。
”接着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些展示古代运河的图片和模型。
导游介绍说:“京杭大运河大家都知道吧,这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当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下令开凿大运河。
这运河一通啊,南北的物资交流就更方便了。
”我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说:“隋炀帝虽然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但这大运河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功绩。
”我看到一幅画,画里描绘的是运河上热闹的景象。
有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商船,还有一些游船。
船上的人们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欣赏风景。
我仿佛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我跟同行的朋友说:“你看,那时候在船上的生活好像也很有趣呢。
”朋友笑着说:“说不定比我们现在坐火车还好玩。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些关于古代水军的展示。
有古代战船的模型,船头尖尖的,上面还装着一些像长矛一样的武器。
我听到两个年轻人在讨论:“这战船看起来好威风啊,要是能坐上去感受一下就好了。
”另一个人说:“哈哈,那你可穿越不回去咯。
”在博物馆的角落里,我还发现了一些古代水手们使用的工具,像罗盘、船桨之类的。
古代帆船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记录 初稿
制作过程影像记录
上色后的效果
效果图
谢谢大家的观看!
著名船只
中国帆船几次闻名于世的远航活动,其船型几乎都是福建传统帆 船: 1846年,耆英号(Keying)从香港航行至纽约,再到达伦敦。这 艘广州建造47.8米长的三桅帆船虽然采用广东船式的多孔舵,船 形及装饰则与福州运木船相同。 1913年,宁波号(Ningpo)帆船从上海远航至加利弗里亚海岸的 San Pedro,这是一艘原名景泰丰的福州运木船。 1922年,厦门号(Amoy)帆船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加利弗里亚海 岸,船形是泉州白底船。 1955年,自由中国号从台湾基隆港出发,经停日本横滨后横渡太 平洋,历时不到两个月抵达旧金山。这是一艘1939年福州建造的 丹阳船。 在广东海域发现的“南海一号”也属于福船类型。
古代帆船模型制作 实践活动记录
——XX小组集体创造
我们选择制作模型:古福船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 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是福 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
福船特点
一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它的两舷向外拱, 两侧有护板。特别是福船有高昂首部,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 吃水又深,可达到四米,适合于作为战船。据何汝宾《兵录》, “大福船”长仅九丈,另据《 全浙兵制考》一号福舩九丈, 二号福舩八丈 。 二是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口,船首两侧有一 对船眼。作为战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 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 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 三是操纵性好,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 自如。 由于福船具有上述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 船和战船。据古籍记载,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船模匠“古船王”韦文喜
The Cultural of Navigation 文化博览 文/黄奎林 韦文喜,1935年生,常熟浒浦人,出生于航海世家。
他12岁跟二叔韦寿山(新洋帮匠师)学习造船知识;16岁,随父出海捕鱼、从事海运,在航海过程中寓目船林,认真揣摩船只造型、结构等,烂熟于心。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韦文喜先后在常熟机械厂、造纸厂、轻工机械厂、轻摩厂、玻璃厂工作,当过分管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的副厂长。
退休后,他广泛参阅历代文献资料和考察古船的残骸,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刺取诸锐,获得了众多的技术参数,在家研究、设计、制作古船模。
2003年,他创建集研究、设计、制作、展览、交流等一体的古船研究工作室。
2004年11月8日,承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投标的郑和八橹船模型的设计制造任务;2005年初,在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举办的纪念郑和七次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中承接宝船(帅船)和主要船种共5艘的设计制造任务,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2009年,他建立常熟市湖海古船制造厂,主要承接中国航海博物馆展览所需的30多艘古船的设计、制造任务,满足了2010年7月5日开馆的要求。
至2012年年底,又设计制造了17艘,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2010年4月,常熟虞山尚湖风景区命名设置“韦文喜古船馆”,制作、展出历代古船模20余艘。
电影《柳如是》中使用的3艘仿古船,其中一艘仿古画舫长17.2米、宽5.5米、高6.5米,可乘坐30多人,也出自湖海古船制造厂。
至2013年年底,已设计、制造历代各种类型的古船和古船模157艘,其中仿古真船10余艘,分布在国内十多个省、市和波兰、美国等地。
同时,韦文喜至今已发表《古代宣和奉使高丽径之舟》、《平底沙船的渊源》、《从中国·古船的传统来审视蓬莱三号沉船》、《古镇·古港·古船》、《传承古船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等专业论文。
四种代表性作品——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江苏沿海平底沙船模型、仿古画舫(全木质真船)、2000料海船模型,于2011年3月10日由苏州市版权局批准作品版权所有权。
我做《清明上河图》中的古船
44编者按: 船模制作者是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他的作品反映了一段航海历史,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许多精品船模非常有价值,被许多博物馆和爱好者所收藏。
如今,中国传承有序的纯手工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
本刊为弘扬海洋文化,特辟《船模“将” 》专栏来支持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很早就知道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画中的人物造型、街巷、车辆楼屋以及桥梁货船的描绘非常真实细腻,布局也非常巧妙。
画在当时及其以后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宋代之后出现不少摹本和类似作品。
开始为一睹此画,我费了许多周折,终于在1989年前老邻居家中看到了《清明上河图》影印本,深深被画中用写实手法描绘的二十余艘客船、货船、漕船和渡舟所吸引。
只见船体用板材交错重叠钉成;尾部设平衡舵;船上舱房罗列;钎杆底部呈人字形,根据需要还可以放倒或者竖起;船梢很大,需六七人合力才能操作。
看着这些雍容华贵和肥硕土气的船只,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它们正徐徐开来的情景,若能把它们从纸面变成立体的船模该多好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付出了许多艰辛也收获了不少快乐,真真体会到要使张择端笔下的宋代古船立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这些古船实际多大,船模应做成多大,没有现成的数据,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可以参考的资料又非常少,《清明上河图》几乎成了唯一可以借鉴、考证的“蓝本”。
尽管张择端用了相当写实的手法,但毕竟是一幅艺术作品,有些局部和细小的结构件,只是短短的几根线条而已。
就在为寻觅详细的资料苦恼时,我找到了一幅木制挂历,琢磨着可利用上面镂空部分来做客船模型窗户的窗棂。
在做完这些窗户后,再以这扇窗户的尺寸,来确定船模的长度。
同时,按画中船上的人物比例大致推算出模型的长宽比,画出模型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就这样在施工中边做边改,许多细节部分往往只能做了拆,拆了做。
整个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蓬莱阁古船博物馆的介绍
蓬莱阁古船博物馆的介绍
蓬莱阁古船博物馆是一座集古船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海滨路。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展示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古船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的古代船舶文物,包括木质船舶、青铜船舶、石船、陶船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
这艘宝船模型长达36米,宽达8米,高达1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明代宝船模型,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了古代船舶文物,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的海洋文化和历史文化。
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标本、海洋地质标本、海洋环境模拟、海洋科技展示等。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蓬莱八仙、蓬莱三岛、蓬莱阁等蓬莱历史文化的相关展品,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蓬莱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内还设有多个主题展厅,包括“中国古代船舶文化展厅”、“中国海洋文化展厅”、“中国海洋科技展厅”、“蓬莱历史文化展厅”等。
这些展厅通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船舶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游客们在欣赏展品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蓬莱阁古船博物馆是一座集古船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是了解中国古代船舶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
场所。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蓬莱阁古船博物馆一定是你不容错过的地方。
匠心问舟——记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
94记忆MEMORY 观展读史前不久,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匠心问舟——‘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在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中华传统木帆船船模大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的各种船型,涵盖了我国传统木帆船的沙船、浙船、福船、广船等主要航海船型以及一些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行船型。
如上海沙船、汴河客船、南湖红船、绿眉毛船、丹阳船、川江麻秧子船、山东长岛大瓜篓船、牵风船、巢湖划子船、福建泉州湾宋代海船、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天津张湾明代运河漕船复原船及清代广东大澳船等。
这些船模的制作或复原,有的是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及考古出土实船测绘研究资料制作建造的,有的则是依据中国木帆船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方法建造制作的。
船模的外观、涂装彩绘装饰等可见的外表面,尽可能的按照原型实船的真实面貌表现;在船模的结构、工艺方面,同样尽可能的仿照原型船实船的原貌和实际结构特点建造制作。
有些船模实际上就是古文献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帆船真实实体的立体再现,对研究中国古船和了解学习古代造船技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这次船模大展,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船史研究、船模制作界权威专业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和祖传造船匠师、船模专业制作者等专业团队共同策划举办的,由古船、船模研究专家廖军令、桂志仁、周海滨等实施筹办。
因此,从组织力量、参展报名地域、代表性船型,参展船模的整体建造制作水平等方面来看,可谓是中华传统木帆船船模精品的首次集中亮相。
非遗传承此次大展,第一次将中国船史研究专家和中国帆船造船匠师及船模制作专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和船海文化,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助力,为中华传统帆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搭建了船史理论研究与实际造船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在“中式木帆船模型展研讨会”上,船史研究专家、学者与中式木帆船建造及船模制作高级匠师面对面探讨中国木帆船造船的历史、创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各地不同的帆船建造特点和风俗文化,使船史研究理论与造船实践相结合落到了实处。
古帆船传承技艺-张鼎
古船模制作技艺张鼎于1975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来自于中式古船模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各种与古船有关的各种传说并在父亲从那时起就对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制作中式船模,上学时就在市、区组织手工比赛中通过制作船模取得各种奖项,至今已有快40年了。
多年来,通过专心学艺、专题研究、寻访考察,制作了几百艘以中国帆船为主的船模和其他各类模型,并收集积累了非常丰富和珍贵的舟船资料。
尤其在中国古帆船复原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唐山晚报、唐山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过。
为广州虎门博物馆和海南华光礁复原计划制作专题模型。
并且是深圳中式古帆船挽救国家基金会的主要参与者,在全国唯一官方古帆船赛事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季军的多项全国成绩,所带学生也多次取得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河北省航海模型队领队,从2014年开始策划了“京唐运河漕船”复原工程,2017开始了“南湖红船”设计和制作工程,现已完成并投放市场取得了优异的销售成绩,2020年开始筹备“京唐运河曹船及渤海船”复原工程,旨在复原京唐运河和渤海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类木船。
开始了100艘中国古船的开发,现在已经设计完成的有:北宋汴河客船、沙船、绍兴船、西湖游船、乌篷船、高网船、宋代楼船、华光礁一号福船......等十几种船型。
技艺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在商代已经造出有船舱的木板船,宋代的时候,船上普遍使用了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也叫水密舱。
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
随着科技的发展,木制船已经被金属船所取代,制作古船模也是为了传承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传承一种技艺。
古船模制作技艺是始于宋代的一门老手艺。
那时的工匠,为了造船更精确,会事先制作出船的模型,然后依据模型和图纸再进行施工。
一艘古船模型,有龙骨、船身、甲板、桅杆、风帆、船桨等大量部件,如何将它们拼接在一起,还要体现出古船的特征,不仅考验手上的技艺,更考验对古船的了解和熟悉。
人船模型知识点总结
人船模型知识点总结引言人船模型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手工艺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船模型以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外观,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人船模型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分类及收藏价值等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古老而又有趣的艺术品。
一、历史渊源人船模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开始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小船模型,用以表示人类早期对航海和船只的认识与探索。
在不同文明和地区,人船模型的制作风格和用途也不尽相同。
例如,古埃及人制作的人船模型通常用于陪葬,作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航行的工具;而希腊罗马时期的人船模型则更多地用于装饰和宴会上的表演。
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船模型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提升。
在欧洲的中世纪,人船模型成为了士兵们的玩具和收藏品,有时还被用于进行军事演练。
而在中国,人船模型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广东渔民制作的竹筏模型最为出名。
二、制作工艺人船模型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木工、塑料和纸制三种主要类型。
其中,木工人船模型是最为古老的一种,制作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细的手工技巧。
木工人船模型通常采用天然木材制作,通过雕刻、打磨和上色等工序完成。
而塑料人船模型则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其优点在于制作简单、成本低。
纸制人船模型则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意的类型,常用于展览和装饰。
无论是哪一种制作工艺,人船模型制作者都需要仔细研究实际船只的结构和外观,力求完美地复制出其特征。
因此,人船模型的制作工艺是一门非常细致和耐心的工作,需要制作者对船舶结构和细部零部件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三、分类根据不同的制作用途和风格特点,人船模型可以分为航空航天型、战船型、民用船型、航海模型、风帆船模型和海上建筑模型等几个大类。
其中,航空航天型人船模型通常是根据实际的飞机或宇宙飞船进行复制,是一种非常具有科技感的模型。
战船型人船模型则是根据历史上的战船进行复制,常常用于收藏和展览。
民用船型人船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常常用于装饰和礼品。
寻觅沉睡的宝船 南海一号 华光礁一号PPT课件
----南一号 华光礁一号
2019/4/22
1
“南海一号” 船的简介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在广东上下川岛 外海域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已经沉睡了800 年,却至今仍未腐烂的古代沉船,船身内 装载着大量文物。 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I号”。南海一号 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 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 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
2019/4/22
8
2019/4/22
9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2019/4/22
10
“南海一号” 船的文物
瓷器、金器、铁器等
“南海一号”出水 的德化窑粉盒 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整体打捞出的瓷器
铜环
铜钱
11
金器
2019/4/22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2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19/4/22 6
“南海一号” 船的打捞情景 水 下 考 古 发 掘
整 体 打 捞
2019/4/22
7
“南海一号” 船的研究价值
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 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 4000 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 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 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 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 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 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 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 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 仅正处在“海上”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 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 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 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 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
南海一号古沉船模型[2]
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
1989年冬,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一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2001年4月,由于陈来发先生的捐助,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5]
2013年11月28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启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8万件文物。
[1]。
神奇的古船建造技术
技术神奇的古船建造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经领先世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么,建造一艘古船需要哪些特殊的技术,中国在造船技艺上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创造呢?巧妙的榫卯结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的一个瑰宝——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一种巧妙的木结构,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家具、建筑等。
榫卯结构凸凹结合,可以完美地把两个木构件连接到一起,无需任何金属零件。
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还能有效地控制木件之间的扭动,使船只更加稳固耐用。
文/周 甜 图/亦 工船上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奥秘在于工匠们精密的测量、切割、打磨和安装。
每个榫头和榫眼都必须完美地匹配,结构才能牢固。
虽然这种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用榫卯结构制作的船只可以经受住大海的风浪,可以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如今,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已经失传,但是榫卯结构被保留了下来,并在现代船舶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细致的保护伞——捻缝技术捻缝技术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护着古代中国的船只,让它们能够在大海上自如航行。
但这项技术也不简单,它需要工匠具备极大的耐心并细致操作。
工匠们需要对全船所有螺栓孔穴、板缝等加以捻缝。
在开始之前,他们要把所有缝隙中的灰尘等杂物吹干净,再加固全船所有的连接螺栓,然后准备好捻缝材料。
捻缝材料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叫作桐油灰,它能将船板之间的缝隙填满,防止船体漏水,主要成分有桐油、石灰、麻纤维或用高温烧制成的贝壳粉等。
桐油是从油桐树上提炼所得,这是中国特有的。
工匠们会在桐油里掺入石灰和麻纤维等。
将石灰与桐油调和,能使桐油聚合而干结,具有很好的填充与隔水效果;而将麻丝或麻织品(如旧渔网)经人工复捣,掺在桐油石灰捻料中,能够增加桐油的附着性,起到防止船板开裂、提高船板的机械强度等作用,所以桐油灰迄今仍是木船捻缝时必需的充填材料。
捻缝开始,工匠们首先会在螺栓孔穴内挤进大量麻灰,添实后抹上桐油灰,然后再用软毛刷将桐油灰表面涂抹上桐油,以保证桐油灰捻缝复原场景麻纤维和灰泥混合的材料。
跟“古人”学创新——古为今用法
我们进行发明创造,不仅要着眼于现代事物,还要善于向“古人”学习,发 掘古代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幵发 出新产品。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
人们习惯于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这天下奇书,然而,锐意创新者却另辟蹊径,对书中有关吃的文化细加推敲。
北京有家食品公司在对食品糕点进行创新时,经人点拨想到了《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当时的糕点,如贾母送人的瓜仁松油穰月讲,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尝的藕粉桂花糖糕等。
这些糕点制作讲究,色香 味俱全。
不久,这家食品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中秋晚会上展出了红楼系列糕点,令到会的人们大饱□福。
后来,红楼系 列糕点上市,人们争相购买。
有位顾客为了能买到一套红楼糕点,特意在商店幵门前3个小时赶到门前等待。
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稀世文物,轰动了全世界。
那一件件艺术瑰宝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灿烂和博大,是全人类无价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一些养生之道的秘方以及自创养生操的图例。
湖南省马王堆制药厂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根据竹简《养生方》幵发了 西汉古酒。
这沖养生酒以西汉时期人们的养生秘方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酿制而成,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在台湾,人们以拥有西汉古酒为誉。
这沖酒在台湾市场上虽然价格一再上扬,但仍供不应求。
另外,西汉古酒的包装也融入了古古为今用法时风韵,设计精美,在第八届世界包装 大会上获得了“世界之星”奖。
这是我国 商品包装设计首次赢得国际性的奖顶。
古为今用,对于幵发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产品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发 明创造过程中,如何运用这沖方法,不 断推陈出新呢?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再现、反求和联想这3沖方式。
再现古代遗风,是我们运用古为今用法首先应该想到的方式。
台湾商人吴 霞剑借鉴《清明上河图》中古帆船的样子生产古船模型,就是成功的案例。
一天,吴霞剑去博物馆看展览,偶 然间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画上有一艘 古帆船,不由地想到:外国人都喜欢在案头放一艘西班牙帆船或葡萄牙帆船式样的古船模型,惟独没有中国古船模型。
泉州海交博物馆的作文
泉州海交博物馆的作文
说起泉州海交博物馆,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那参观,一进去就被那独特的氛围吸引住了。
我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这里瞅瞅,那里看看。
在一个展柜前,我看到了一艘超级迷你的古船模型,哎呀呀,那做得可太精致啦!我趴在展柜上,眼睛都快贴到玻璃上了,仔细地研究着每一个细节,那船帆的纹理,那船身的构造,仿佛能看到它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样子。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好多古代的航海器具,什么罗盘啦,什么指南针啦。
我朋友特别好奇地拿起一个罗盘,左看看右看看,还假装自己是个航海家,举着罗盘在那喊:“向左,向右,前进!”把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展示泉州海外贸易历史的区域,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献和图片,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泉州港当年的繁华景象,一艘艘大船满载着货物来来往往,那场面可真是壮观啊!
在博物馆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讲解员。
他呀,说话可幽默了,把那些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
他给我们讲泉州和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说那时候泉州的丝绸啊、瓷器啊都特别受欢迎,那些外国人都抢着要呢。
他还模仿外国人说话的腔调,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逛完了博物馆,我们坐在外面的椅子上休息。
我抬头看着天空,想着刚刚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东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泉州海交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时光的隧道,让我们能看到过去的辉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真的,泉州海交博物馆太值得一去啦!这里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等你去发现,等你去感受。
下次我一定还要再来,再好好地探索一番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就是我在泉州海交博物馆的奇妙之旅,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
西洋古典帆船模型的类型 (1)
[百科] 西洋古典帆船模型的类型西洋古典帆船模型的类型作者:沈毅敏刊登在《现代舰船》04年第6期航海模型的分类,这个题目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为航海模型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区分,例如,材料,用途,制作要求以及竞赛内容等等。
世界航海模型运动联合会的分类方法是人们所最熟悉的,许多模型网站上都有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这里要介绍的是国外两位模型大师提出的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米尔顿•罗斯先生在他的著作《从艏到艉的船模工艺》中,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将古典帆船模型分成四个等级:A级――原材料模型。
除了绳索和金属链条以外,模型制作者完全采用原材料,而不得使用其它商业性零配件。
这种模型可以称得上“纯手工制作”,对制作者的要求比较全面,在模型市场上也比较引人注目。
B级――准原材料模型。
模型主要用原材料制成,但也使用了少量商业性零配件。
C级――准套材模型。
模型主要采用商业套材制作,套材中包含商业性零配件,但也有少量零件需要用原材料制作。
D级――纯套材模型。
模型完全采用商业套材制作。
之所以有这种分类方法,是因为在欧美模型市场上,充满了大量用木头,塑料和树脂材料生产的船模套材。
有些塑料套材甚至是采用弹性卡件装配的,基本上不需要作什么加工。
强调的是“快速建造,快速装配”,实际上是以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精神快餐。
除了套材以外,市场上还有大量用金属和塑料浇注的商业零配件:船首雕像,装饰件,罗经柜,锚机,锚,舵机,小艇,火炮,门窗,滑车,甚至于整块的雕花艉板,还有照相蚀刻的细小零件。
诚然,这些套材和零配件为模型爱好者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参与模型制作活动。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套材和零配件的质量良莠不齐,初学者也很容易误买误配,而使得模型显得不伦不类。
试想一下,比例失调的锚,装配拙劣的绞盘,制作粗糙的小艇。
即使船体的质量再好,模型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不协调的。
因为,就单个小零件而言,它在竣工的模型上并不显山露水,但是许多粗糙小零件的综合结果就是模型质量的低水准。
参观泉州海交馆的作文400字
参观泉州海交馆的作文400字作文一
《参观泉州海交馆》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泉州海交馆吗?我前几天去啦,可有意思啦!
一进海交馆,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东西,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看到了一艘大大的古船模型,它的样子好威风。
听讲解员叔叔说,以前的人们就是靠着这样的船,漂洋过海去做买卖呢。
还有好多古代的瓷器,上面的花纹可漂亮啦,就像仙女画的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外国商人的雕像。
他穿着奇怪的衣服,手里拿着账本,好像在算着这次能赚多少钱。
我想,那时候的泉州一定非常热闹,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在这里交流、交易。
这次参观泉州海交馆,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也让我知道了泉州以前有多么了不起!
作文二
《参观泉州海交馆》
嘿,小伙伴们!我要跟你们讲讲我去泉州海交馆的事儿。
一到那,哇,好多新奇的东西呀!我先看到了一些古老的航海地图,它们弯弯曲曲的,就像迷宫一样。
我在想,以前的航海家们是不是靠着这些地图找到方向的呢?
还有好多漂亮的贝壳,五颜六色的,可好看啦!我感觉它们就像在跟我讲故事,讲它们在大海里的冒险经历。
最让我兴奋的是看到了一些古代的货币。
有圆圆的、有方方的,各种各样。
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拿着这些钱,开心地买东西的样子。
泉州海交馆真的太棒啦,下次我还要带我的好朋友们一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船模型
古船模型,中国是世界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
虽然这种进步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有很多民间“高手”会用泥、竹子或木头这些自然材料来制作一件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用他们的巧手赋予他们生命的价值,让他们每一个都栩栩如生,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具有不凡的商业价值。
而这些工艺品就是我们现在被我们称之为“模型”。
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流传出了古船模型有着一帆风顺、起帆远航、乘风破浪的魄力,将蒸蒸日上的寓意,从此古船模型也算是火了,像一般家里有条件的都会去购买古船模型放在家中放摆设的物件,或祈祷,或图个心慰,而家中条件不好的,也会用泥和竹子或木头自己雕刻,总之古船模型可谓是炙手可热啊!
希望大家喜欢古船模型,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