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第一章小说第一节、现代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一、小说的政治意义和宣传作用二、小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三、小说是作家的宣泄工具第二节、第一个十年的小说(1917----1927)一、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1)鲁迅的《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这十四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918年4月、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孔已己》1918年冬、《药》(华老栓、华小栓、夏瑜)1919年4月、《明天》1919年6月、《一件小事》1919年7月、《风波》(九斤老太、七斤、赵七爷)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白光》1922年6月、《端午节》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鲁迅的《彷徨》共收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13篇,《祝福》(祥林嫂、鲁四老爷)1924年2月7日,《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女神》的基本主题
郭沫若的诗歌
第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充分表现主观精神的自我形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 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女神》的自我抒 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 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郭沫若对于时代发展的信息,有着 海燕船的特殊敏感,他最先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初,伟大的 “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中华民族的觉醒。他的《凤 凰涅槃》正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宣告着:在“五四”开 避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是她的象征) 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诗中 “凤歌”与“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 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歌唱预 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在 《炉中煤》中,老化的中华古国在诗人笔下成了一位 “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这个为时代再造 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 表现。
到北京(1917.9)以后的新阶段(代表作: 《尝试集》第二编)
尝试新诗的“主张”(“主义”)——“诗体 大解放”——的提出
(注意:“主张”的含义、思想基础、历史 依据)
初期白话的“尝试”
《尝试集》:初期白话诗的“开风气的尝试”
2、“诗体大解放”的“尝试”:“胡适之体”的生成 “胡适之体”的三条“戒约” “胡适之体”的种种“试验” “胡适之体”试验的三个阶段
自 我 抒 情 主
的心灵世界,“天马行空”的感情世界与艺术世界,
人
实质上就是追求人性的“放恣”状态。这对于习惯于
公
压抑自己的情感、心灵不自由的中国人,自然也是破
形
天荒的。《女神》的魅力及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全书目录:序前言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话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 年7 月-1949 年9 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序王瑶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第一个十年小说
第一个十年小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大体状况是,新小说取得了文学正宗地位,而又有两类不同的派别。
一类是问题小说,以及之后转向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另一类则是自叙传小说和其他的抒情类小说。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的需要和西方文学的传入两个主要方面,这也是鲁迅所总结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对小说现代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让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是承担了沉重的社会使命。
文化运动革命是从推行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入手的,随着文学刊物使用白话文的引领,最终落实到教育部规定小学实行国语教育,这对采用白话作为叙述语言的小说的发展和推广,自然起到基础性作用。
而社会方面还有潜在的背景,那就是新式教育形成了一代青年学生,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了新小说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而现代的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也对文学活动的自我组织起到“基础设施”的作用。
西方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而小说内部发展的成熟条件反而成为了潜在的要素。
从林纾翻译大量西方小说开始,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地位的首肯。
这一时期是翻译小说的时代,译作多于著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的小说家基本都是在阅读西方小说的基础上走进创作的,其形式、叙事、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西方小说的直接影响。
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他发表了《孔乙己》《药》等著名篇目,尤其拉开了五四小说的序幕。
小说的革命从很早就开始酝酿了,但是等到五四运动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就加快了步伐,并迅速形成热潮。
小说新人不断涌现,重要作品迭出,小说更是向文学的中心位置移动,成为当时文学的中枢。
不过总体上说,除了鲁迅等个别天才之外,整体上的创作还是比较幼稚的。
第一个十年小说的整体状况是纷繁复杂头绪甚多的,外国前后三个阶段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被引入创作,也使得小说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趋于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超人》1921年
冰 心
这里讲的爱和古代讲的尊卑长幼之爱是不同的,它是 指普遍的人性之爱。带有一种现代的特点。 这本小说其实很概念化,但当时能够引起大的反响,跟 其中表现那种人道之爱是有关系的。古代没有这样表现的方式。在 “五四”的落潮时期青年人都从普遍的救世变为有点悲观厌世,当 时很多青年人都迷恋世纪末的那种思潮,像何彬读的那种尼采、叔 本华等等,《超人》就借小说把握了当时青年人的脉搏。所以艺术 上本来很幼稚的小说,当时能够拥有广大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反响。 冰心这一时期小说特点:结构比较单一,不事铺张,而着力于 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这同注 重故事的传统小说相去较远,是冰心一出手就显露的“五四”性质。 语言非常清丽、婉约。文字略微带有一点文白夹杂,抒情的意味比 较浓,是所谓的学生腔,也是所谓的新文艺腔。形成了所谓的冰心 体。读冰心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读的是很清纯的童话,不是很现实, “五四”的青年、“五四”的读者需要这样的童话,需要冰心。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陈独秀《新青年》发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反对闻言分离,主张白话文成“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宣告封建文学终结,掀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第一页文学革命中的“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正式拉开“文学革命”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刘半农写答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革命“八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鲜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主要内容之一,理论奠基作用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主张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名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的写实文学推到迂回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的态势构建的价值取向,反映陈独秀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学观的构建思路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宗的文学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1918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证必然性鲁迅《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乃然换牌不换货,强调必然性五四文学革命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是《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散文和小品文显示其威力,证明“旧文学之自认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白话文学最终成中国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关于文学内容改革的主张1918 周作人《人的文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反对“非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第一,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涵盖内容)用“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诠释人道主义,没超出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反对旧道德,反对桎梏人性发展的封建内容有进步意义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建设新文学的主张1919年周作人《平明文学》正式提出“平民文学口号”相对贵族文学而言,表现普通人的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你争我夺与风流韵事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人生艺术派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现代文学运动文学论争1919 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主义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到的事”“是没什么用处的”“是很危险的”,鼓吹主义改良观提出要多研究具体问题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主义与问题关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不能分离,宣传主义社会多数人掌握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唯物史观经济问题要根本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论证,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问题“为人生”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文学旗帜反对封建文学,游戏文学和所谓的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唱出迷惘人生哀歌(美学风格)随革命形势发展,作家分化“为艺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初,社团受19世纪法国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影响,提出“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带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都张扬“为艺术而艺术”旗帜;新月社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20年代末,衰微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国故社《国故月刊》,新潮社成员响应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正式发动“整理国故运动”,对“整理国故运动”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作详细阐释在文学界引起论争,以是否赞成整理国故为标志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因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分成整理派和追摹派整理派主张具有理论价值,五四思想解放浪潮及成果提供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新社会、文化背景,新手段;推动新文学建设的目的赋予积极精神动力,举动具有强烈现代倾向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1924年北京《语丝》周刊主要发表散文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孙伏园、俞平伯(代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针砭时弊风格)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语言风格)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代表性散文)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为背景,形成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东欧、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进中国问题小说兴盛初期,有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不提供答案,即“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不开药方”本生是问题小说特点之一五四时期流行,反映知识青年觉醒,是启蒙运动的需要和结果,体现作家关心现实的优良传统冰心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庐隐也是问题小说创作者之一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借以抒发乡愁的小说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新文学现实主义追求直接受鲁迅影响,有意识模仿鲁迅,师承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概念化,面貌质朴和真实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天二哥》(代表作)“自叙传”小说20世纪20年代小说潮流作品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不着意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描写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外国小说影响而形成郭沫若称其为“主情主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全新样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作为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美文文学性散文周作人 1921年《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响应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创作实践作为独立的文体地位在文学史上确立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风致清丽,“爱得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内容)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有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将文言文、白话文和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语言)话剧戏剧形式之一,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戏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新剧1907年组建东京春柳社,上海春阳社和1909年组建天津南开学校剧团分别借鉴引进1910年后称文明戏多用幕表制,只有剧情大纲,演员即兴表演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改名为话剧,意在与中国戏曲、歌曲、舞剧、哑剧区别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以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形体作为基本手段诗歌的“三美”文学创作的主张闻一多提倡,新诗理论作出的贡献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出,奠定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发展作贡献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阿Q正传》阿Q形象特有性格特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弱点;欺善怕恶,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终生糊涂(主要表现)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人性格,更是病态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零余者郁达夫陛下文学性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的“他”,《银灰色的死》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积郁,更感自身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个性解放,表现病态心理在茫茫人海,为自身茕茕孑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痛苦,为自己只是“零余者”落泪叹息,但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形象深厚的感情色彩礼拜六派国民初年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礼拜六》周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周瘦鹃、王春根(代表)国粹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19年林纾发表公开信和文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妄图借用武力和鬼神摧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新闻学团体1912年北京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为人生(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主办刊物)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被压迫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大批作家,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进行斗争,积极推动新闻学发展设有分会,发行过机关报,无严密组织,会员后来逐渐分化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茅盾《蚀》三部曲、叶圣陶《倪焕之》、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主要文学成就)以现实主义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现实主义特色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闻学团体1921年日本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日本东京前期尊重艺术,表现自我,破坏冷酷现实,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的“全”“美”,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客观冷静描绘,涂抹浓重主观抒情色彩,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郭沫若诗集《前茅》、郁达夫《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都以浓重主观抒情色彩、鲜明浪漫主义倾向成为代表作1925年后,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提出“革命文学”口号,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重要贡献1922年起,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出版《创造丛书》60余种1929年被国民政府查封,活动结束湖畔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浙江杭州没固定章程友爱结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魏金之、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主要成员)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短小清新情势为主五四个性解放影响下,勇于创造情诗,摔着坦诚,无世俗顾忌,少艺术雕琢,以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五四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汪应潘修《湖畔》汪应潘修《春的歌舞》汪静之《蕙的风》《寂寞的国》《支那二月》两期文学月刊1925年“五卅运动”后解体新月派中国新文学派别前身是1923年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散漫团体不是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多种领域的派别新月大系统中小系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主要成员)欧美留学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晨报副刊》发表《诗携》新格律是创作,提高新是艺术性和新实行是探索性有积极意义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提出“健康”“尊严”的文学原则徐志摩、闻一多(代表)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对新格律诗的探讨,尤其是闻一多“三美”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推动中国新诗发展胡适、梁实秋(代表)梁实秋以新月派“文艺理论家”自居,宣传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松散、政见各异、文学主张不同的团体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成员脱离1933年,退出文坛学衡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22年吴宓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胡先、梅光迪(主要成员)欧美留学南归的南京大学教授,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标榜艺术的模仿和艺术的创造(文学理论及基本范畴),张扬文学复古必然性和必要性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竭力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合一,嘲笑文学革命者“浅陋”“学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受鲁迅为代表的新闻学阵营批判1933年停刊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因《语丝》周刊得名,没明确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1924年北京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主要撰稿人)以鲁迅为代表,反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斗争,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正人君子”帮闲面目斗争,及文学革命讨论中,起积极作用,但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思想内容)艺术性短论,随笔(艺术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散文创作)甲寅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因《甲寅》周刊得名 1914年创于东京,10期后停刊,1925年章士钊北京复刊,改名为《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1927年停刊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学生运动,提倡尊孔读经,美化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强行禁止学生用白话文和污蔑革命群众爱国运动的行径受到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批判现代评论派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派别1924年北京创刊,由《太平洋》《创造周刊》合并而成因《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钱端升、王世杰、杨肇、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沈从文(主要成员)具有自由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曾发表反帝反封、倾向进步的文章和创作,为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做贡献,也发表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辩护、指责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的爱国行动文章,鲁迅等对此作揭露和批判陈西滢(文学理论代表)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北京鲁迅发起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成员),后来王菁士、李何林参加过“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鲁迅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为该社发行,后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文学创作,翻译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退出1933年在京沪报纸宣称“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台静农《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乡土文学成功之作莽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闻学团体1925年北京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鲁迅、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主要成员)开始有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率性而论,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宗旨)1926年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停刊,社团活动停止沉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团体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解体,同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杂志,后改为半月刊重视文学创作并积极从事创作(创办宗旨)忠于艺术(倾向)为艺术,坚定地执著创作(倾向)创作特色(文坛的成绩和影响)冯至诗歌创作更有影响,《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代表作)象征派(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流表现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主要成员)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和英国王德尔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认为“美藏在想象中,象征中”,要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在情感的象征物和契合点,以实现“灵魂深处与之和谐”反映在创作上是重主观想象而轻客观描写,重表现自我而轻现实再现,重意象启发而轻明白晓畅,用象征手法暗示作品主题,表达诗人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人生哲理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王独清《圣母像前》穆木天《旅新》冯乃超《红灯纱》(代表作)普罗诗派五四新诗中歌颂革命流派因“普罗塔利亚文学”而得名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把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重要主题)1924年出现的春雷社(专门文学团体)蒋光慈(代表)《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1925年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初名《青年杂志》,后名为《新青年》五五四前后主要阵地,宣传科学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文学改良刍》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文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提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事”是从作者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即文学进化论出发而提出白话文学主张从内容和形式提倡文学改良,主要偏重形式特别是文字工具改革方向,强调文字体裁应冲破旧形式束缚,以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文学内容提出“须言之有物”,充满“真挚之情感”,“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主张作者观点存在局限,但斗争锋芒直接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其白话文主张适应五四时期对新文学历史要求,对反对就文学思想,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具进步意义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革命论》文学论文1917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发难时期影响最大的文章,文学革命的纲领认为文学革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是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的利器,指出文学革命历史必然性批判封建文学传统观念,指斥封建文人崇拜的“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为“十八妖魔”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要求新文学以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写实主义”文学为楷模,“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把改革文学内容放在文学革命首位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 1921年—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阿Q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压迫与剥削,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到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德典型性格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指出:即便是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示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问题作品有深刻思想意义和精湛艺术技巧,受很高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鲁迅北京新潮出版社,收集1918年—1922年作品,共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收录作品)显示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成功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具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鲁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封建卫道者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概括和剖析它的出版改编文学革命初期只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局面,显示新文学实绩,代表新文学发展方向《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鲁迅北京新书局收集小说11篇《祝福》《孤独者》《伤逝》等(收录作品)继续对农民不幸遭遇、妇女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给予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更为透彻揭露和批判,塑造具有永久魅力艺术形象:祥林嫂、四铭、君子、魏连、涓生与《呐喊》相比,艺术上更成熟,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胡适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要求(基本内容)在“诗体大解放”等方面做积极尝试,是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建立和发展迈出第一步,初步建立白话诗地位《繁星》《春水》诗集冰心作者从“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歌颂大自然、母爱、童心,探索人生真谛,主要价值在艺术形式上抒写点滴感想,零碎闪念,片段回忆,诗的触角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角落,对扩大是的题材领域具有意义《女神》现代诗集1921年出版郭沫若 1916年—1921年56首新诗五四前诗表现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愤疾,格调哀婉低沉五四后诗爱国主义为中心主题,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对旧社会彻底地叛道精神,对未来充满殷切希望(内容)奔腾想象,急骤旋律,宏伟气势,瑰丽色彩,英雄主义基调和自由(浪漫主义特色)为新诗开拓新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作品《晨安》《匪徒颂》《炉中灰》《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代表作)《死水》。
现代文学史之第一个十年里小说的发展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与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
而且笔墨盛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白描“与”画眼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
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与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共同创立文学研究会,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等。
他的小说从不大段地铺陈华丽的语言,也极少长段的抒情、独白,而是语言干净、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家,他其实在有意识地践行语言的规范化,这使他的作品成为现代白话文的典范文本之一。
冰心
她是在文学研究会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
提到她,我们不禁就会联想到她“爱的哲学”,即——母爱、童真、大自然,在她的作品中,这种“爱“可以疗救青年们受伤的心,也可以使冷硬的心充满温情,不光如此,她典雅、素洁而充盈着生命哲理感悟的小诗也在新诗坛上自成一格。
郁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
郁达夫是一位广泛吸收异域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在他的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代表作《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前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的黎明——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10级汉本三班张欣然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从1917年到1927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文学”逐渐过渡到“新文学”,作者檄文不再受统治者严厉地控制,思想空前解放,涌现出许多著名作家与新文学。
——题记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等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以及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为背景,文学革命爆发。
但作家在此时只是模仿与借鉴世界文学,并没有出现那种足以造成整个民族思想文化向现代突变的作家。
改变这一现象的是影响中国命运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尝到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为这场文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势不可挡。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重大实绩。
首先是白话文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第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一)鲁迅在第一十年里鲁迅的出现成为此时迷茫的中华民族的福音,为此时麻木的中国人进行思想鞭挞,他的精神深刻的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拥有独立而又超前的思想,他看到了当时国民的劣性,创作出一系列代表那个时代的小说,他深刻的见解与犀利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硬汉在向全中国呐喊,他的一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更是其思想的典型。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小说总是以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进行写作,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2、后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分》:通过出生于教授家庭和屠 户人家的婴儿的对话,表达了对自 己所属的知识分子阶级的自我批评 和对劳苦大众的深挚的同情与尊重。 《冬儿姑娘》:塑造了一个勤快、 勇敢而又泼辣的女性形象。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三)冰心小说的艺术特色
冰心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文体 家,她着笔处似玉盘落珠、圆润玩转、飘逸 脱洒,阿英称这种文体为“冰心体”。 1、在结构上,善于运用对比型的结构方式。 2、善于运用“诗意白描”的手法。 3、语言典雅而自由,秀逸而有韵致。是一 种接近于口语而又略带西洋句法和文言词汇 的白话体。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第二节 女性小说
一、出现背景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平 等”、“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促 使了女性的觉醒。 (二)许多新文化战士也给予女性很大 的关注。如鲁迅写过《我之节烈观》,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胡适写过《贞操问题》,叶绍钧写 过《女子人格问题》等等。 3、一战期间,女权运动的影响。 二、代表人物 《新青年》上出现的最早的女小 说家是陈衡哲,之后在新文学的第 一个十年又出现了冰心、庐隐、冯 沅君、凌淑华、苏雪林等女作家。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三、代表作家 王鲁彦 废名 许钦文 蹇先艾 台静农 许杰 彭家煌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王鲁彦:乡土写实小说的后起之秀
一、生平与创作
王鲁彦,原名王衡,笔 名鲁彦。1901年出生于 浙江镇海的一个贫民家 庭,1944年逝世于桂林, 年仅43岁。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和翻译家。
首次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术语的是鲁 迅。他认为:“凡在北京而忆述故乡的事 情和书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或 是客观的方法,皆称为‘乡土文学’”。
我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成就
我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成就
1、为我国小说的发展贡献了庄重的艺术态度
“五四”小说最可贵的一点,是这些新艺术的开拓者的创作态度。
这是“五四”小说“无形的”成就,却是影响至为深渊的“成就”。
总的来说“五四”小说家的精神状态是上进的、积极的。
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悲怆,也有苦闷,也有浮躁,也有感伤,也有世纪末思潮的污染,但都不能冲淡它作为觉醒者文学的本质,不能改变它关心民族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宏旨。
它的艺术收获也许不上以后两个十年还要多。
2、为我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内容和新深度
现代小说的头十年,不仅为我国的小说的发展贡献了庄重的艺术态度、积极的艺术宗旨和高尚的艺术格调,而且为我国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内容和新深度。
3、把我国小说的悲剧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五四”时代是悲剧丛集的时代,又是要求改变丛集悲剧之社会关系和思想道德的时代。
倡导小说的悲剧艺术,就是重视社会的悲剧现实,它是民族觉醒精神在小说领域的反映。
本时期小说悲剧艺术形态和色彩之繁富。
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盛况空前。
4、为我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审美表达方式
创新,这是“五四”小说家最基本的艺术信条,也是他们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考验的真诚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成就
1、为我国小说的发展贡献了庄重的艺术态度
“五四”小说最可贵的一点,是这些新艺术的开拓者的创作态度。
这是“五四”小说“无形的”成就,却是影响至为深渊的“成就”。
总的来说“五四”小说家的精神状态是上进的、积极的。
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悲怆,也有苦闷,也有浮躁,也有感伤,也有世纪末思潮的污染,但都不能冲淡它作为觉醒者文学的本质,不能改变它关心民族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宏旨。
它的艺术收获也许不上以后两个十年还要多。
2、为我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内容和新深度
现代小说的头十年,不仅为我国的小说的发展贡献了庄重的艺术态度、积极的艺术宗旨和高尚的艺术格调,而且为我国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内容和新深度。
3、把我国小说的悲剧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五四”时代是悲剧丛集的时代,又是要求改变丛集悲剧之社会关系和思想道德的时代。
倡导小说的悲剧艺术,就是重视社会的悲剧现实,它是民族觉醒精神在小说领域的反映。
本时期小说悲剧艺术形态和色彩之繁富。
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盛况空前。
4、为我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审美表达方式
创新,这是“五四”小说家最基本的艺术信条,也是他们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考验的真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