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
中国翻译名家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
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
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翻译家:梅绍武人物简介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成就
• 积极参与国际翻译交流活动,担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等职务
• 翻译了多部法国现代文学作品,如《追忆似水年华》、《局外人》等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翘楚”
02
梅绍武的翻译风格与特点
梅绍武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
01
忠实地再现原著
• 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保留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思
梅绍武在翻译中的创新与突破
对原著的深度挖掘
• 在翻译过程中,努力挖掘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 通过深入研究原著,使译文更贴近原著的精神实质
对译文的创造性表达
• 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通过创造性表达,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翻译理论的探索
• 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心得
传播世界文学的优秀作品
• 通过翻译,使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世界文学的优秀作品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促进中外文学交流
• 通过翻译,促进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和理解
• 为中外文学友谊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梅绍武对后辈翻译家的启示与影响
01
勤奋严谨的翻译态度
• 梅绍武的勤奋严谨的翻译态度为后辈翻译家树立了榜样
• 积极参与翻译理论研究,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
梅绍武翻译作品的艺术价值
传播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吕振中译本
吕振中译本简介吕振中(Lü Zhenzhong),祖籍福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英国剑桥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名誉院士。
他是一位出色的汉英、英汉翻译家,以其翻译技巧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而闻名。
吕振中的翻译风格文风独特吕振中的翻译风格独树一帜,他注重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注重表达文学作品的独特氛围。
他对每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使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原作相近的情感和意境。
词句考究吕振中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词句的准确性和对应关系。
他经常会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词典和参考资料,选择最贴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他尊重原作的语言风格,力求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诗意。
风格多变吕振中的翻译风格非常多样化,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作者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哲学著作,他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翻译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吕振中的作品吕振中翻译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知名的是《红楼梦》的英文译本。
他对于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通过精确的译文成功地将其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吕振中通过他的翻译将这部作品传译成英文,成功地将中国文学的精华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其他作品除了《红楼梦》,吕振中还翻译了许多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准确传神,还能够很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吕振中对翻译的思考吕振中在翻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对翻译的思考和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许多有关翻译的观点和理论。
文化转移吕振中认为,在进行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文化转移。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传奇故事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传奇故事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以其深厚的外语功底和卓越的翻译技巧,将众多西方文学作品带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窥视世界文学的窗口。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许渊冲的传奇故事。
许渊冲1916年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对于许渊冲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在家庭的熏陶下,许渊冲自小就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外国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他看来,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外国文化、开阔视野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因此从小他就下定决心要学好外语,将外国文学带给中国读者。
许渊冲读书期间非常勤奋,认真学习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同时还通过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功底和文学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语犹如家常便饭,游刃有余。
这也为他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许渊冲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开始了他的翻译事业。
起初,他在翻译领域并不为人所知,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1957年,许渊冲的一次翻译成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
当时,他翻译了一部罗曼·罗兰的《让·克里斯托夫》,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
许渊冲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宠儿。
从此之后,许渊冲的翻译事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他将众多西方文学名著如《鲁滨逊漂流记》、《大卫·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等,译成了优美的中文版,使更多的中国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经典之作。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还对海外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被视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除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许渊冲还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他多次应邀赴国外进行讲学与讨论,为世界各地的读者讲解中国文学,宣传中国文化,从而增进了中外文学界的友谊。
翻译家:包惠南人物简介
包惠南的博学和多才多艺使他在翻译界独树一帜
• 为中国翻译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为翻译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包惠南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
包惠南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
他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和协作能力
包惠南的人际关系和团
队协作精神为中国翻译
包惠南的职业生涯起步
在翻译机构工作期间,
包惠南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技巧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的翻译机构
工作
包惠南的翻译作品逐渐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
评
• 开始了正式的翻译生涯,积累了
• 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非常出
• 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同行的喜爱
丰富的翻译经验
色,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包惠南的翻译作品对中
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 翻译了许多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 译文优美流畅,让读者仿佛置身
• 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
如《红楼梦》、《悲惨世界》等
于原文的世界中
文化的窗口
• 也翻译了一些哲学、历史类著作,
• 译文中的注释和解读也非常详细
• 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发展做出了巨
• 为中国翻译界树立了崇高的职业
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髓
贵的经验和启示
榜样
• 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外国文
• 为翻译家和学者提供了学习和借
• 为所有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学习
化知识和精神食粮
鉴的榜样
和借鉴的榜样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中国翻译名家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 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夫妻翻译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1915—2009):天津人。著名翻译家。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 迭订婚后,同返中国。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工作 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离骚》、《九歌》、《招魂》、《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 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 为翻译作品的经典。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 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 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 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
归化为辅。
“诗不可译”说
但丁认为诗歌是不能被翻译的。他说,要把诗歌翻译出来,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必然失去原著的和谐和完美。 意大利一位 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诗是没有办法被翻译的。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更是不可译的。 思考: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呢?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翻译家:黄新渠人物简介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概述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以忠实原著、传神达意为特点
• 他注重对原著内容和精神的忠实传达,力求做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再现
黄新渠的翻译风格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和艺术性
• 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译文既忠实原著又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 他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与荣誉
黄新渠的翻译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得到 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黄新渠的翻译成就和荣 誉使他在翻译领域具有 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红楼梦》、 《围城》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 《百年孤独》、《悲惨世界》等外 国文学名著 • 他的翻译作品被广大读者喜爱和 认可,被认为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 作
• 父母鼓励他阅读和学习,培养了 他的文学兴趣 • 家庭中的文化氛围使他更容易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
•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 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 和共性
黄新渠的求学经历与职业发展
黄新渠在年轻时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学习外语
•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外语,还学习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 为他后来的翻译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新渠翻译的《红楼梦》被认为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 他的译文准确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和内涵,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 他的译文对原著的忠实度和艺术价值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黄新渠翻译作品在语境再现与表达方面的优势
黄新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著语境的再现
• 他能够准确把握原著的语境,使译文与原著在语境上保持一致 • 他的译文在语境再现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著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体现着他的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所 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 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必 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 是鲁迅从事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文学 翻译活动的宗旨。
梁启超这种翻译爱国、翻译强国的思想, 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对树立中国文学翻 译思想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2).译书“当首立三义”
梁启超对翻译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系统而深人地 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 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 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 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 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 译之才。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 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 学习,16岁中举人。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学家介绍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3个历史时期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翻译家:袁可嘉人物简介
•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 注重对原著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使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化穿透力
03
袁可嘉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袁可嘉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袁可嘉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他强调翻译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到广泛好评
究,发表过大量论文
• 被授予过“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文学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 参与编写过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
博士”称号
贡献
• 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 多次获得过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项
• 获得过多次翻译奖项,如中国翻译
献
文化奖等
02
袁可嘉的翻译风格与特点
袁可嘉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袁可嘉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
• 学习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
• 对外国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 与翻译家傅雷等人结为好友,共同学习探讨
⌛️
袁可嘉赴英国留学
• 194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西洋文学
• 1950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 在英国期间开始翻译工作,结识了许多英国文学界的朋友
袁可嘉的学术与翻译生涯
袁可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
• 教授英国文学、西方哲学等课程
•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学者
袁可嘉的翻译生涯
• 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工作,翻译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
• 翻译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堂吉诃德》等经典名著
• 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 他提倡“化”的翻译理念,即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著的精神风貌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严复,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家的代表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颗明星,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勋。
一、生平严复,字代庵,号称一悟道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六岁。
严复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擅长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法文等,为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翻译实践严复热爱翻译事业,对翻译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他致力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翻译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严复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翻译实践方面,严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拜伦的诗歌等。
他从源语语境和目标语语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的表达,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严复还创立了翻译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严复对学员们的培养和指导使得中国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翻译理论严复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是指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思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加以歪曲或改变。
严复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不得违背原作的本意。
“达”是指要使译文能够顺畅流利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严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应该能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雅”是指要使译文具有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性。
严复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使译文更富有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
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泰特勒(Tytler)
• 《论翻译的原则》 • 优秀译作标准 •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林纾林纾(1852~1924年)是我国近代一位享有盛名的翻译家,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挪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270多册,计1200万字,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林桦1927年生于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
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
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
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
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新世纪出版社,2000)。
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新世纪出版社,1998)。
吕同六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
在4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吕先生一直致力于将意大利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入我国,他主持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等体系较大,眼光独到,收录完整,在文学爱好者中很有口碑。
近年来,他任主编、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和《莫拉维亚文集》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因为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突出,吕同六获得过多种相关荣誉,如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1996)、意大利总统授予共和国骑士勋章(1990)等等,2002年6月3日,他荣获意大利国家最高荣誉——由意大利总统颁发的爵士勋章。
他出版过的主要著作有:《地中海的灵魂》(1993)、《多元化多声部》(1993)、《寂寞是一座桥》(2002)等。
罗念生(1904.7.12—1990.4.10)学名罗懋德。
生于四川威远。
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
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校刊上发表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
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
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
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
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
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
1935年与梁宗岱合编天律《大公报》诗刊。
1936年在成都与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
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古希腊文学。
1964年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书目:《龙涎》(诗集)1936,上海时代图书公司《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图书供应社《希腊漫话》(散文集)1943,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论古希腊戏剧》(论文)1985,戏剧《二罗一柳忆朱湘》(回忆录)与罗皑岚、柳无忌合著,1985,三联翻译书目:《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陈林等合译,1931,光华《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务《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957,人文《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蛙》(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诗学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杨周翰合译,1962,人文《诗学》(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意大利简史》英国赫德、韦利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伊索寓言》1981,商务《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1983,湖南人民《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王道乾(1921—1993),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浙江绍兴人。
1945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7年赴法国公费留学,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
1950年在华东文化部工作。
1954年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曾经当选为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代表。
1961—1966年在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工作。
“文革”期间派往出版干校参加《世界史》翻译工作。
1979—1993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报道》杂志主编,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1991年获学术突出贡献国家特殊津贴。
王道乾先生还担任过以下职务:国家社科基金会外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辞海·文艺理论、现代文学部分》主要编写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部分条目撰写人。
以翻译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
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一系列杜拉斯作品,如:《琴声如诉》、《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广场》、《埃米莉·L》、《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物质生活》等,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有相当一批如今驰骋文坛的作家从中获益良多。
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这是文坛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