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
(完整word版)《中国翻译》投稿格式详解
《中国翻译》投稿格式详解1、本刊只受理电脑打印文稿。
来稿希力求精炼,论文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2000字以内;书评及人物介绍等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
4000以上的论述性文稿请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英文标题。
2、本刊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编辑部对来稿初审后,以匿名方式转送专家审读,以决定取舍。
如果需要,本刊编辑有权酌情修改来稿。
3、请在文稿前专页附上有关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1)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等。
(2)作者简介及电子信箱: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男性略)、单位、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要求简洁,以不超过50字为宜。
如有电子信箱,请在简介后附电子信箱地址。
4、文稿构成依次为:论文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论文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
中英文摘要以150-200字为宜,中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夹住: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
例如:(王佐良,1982:138)或(Newmark,1988:26-33)。
文献详尽信息另在“参看文献”项下列出。
6、参考文献:引据或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上序号[1]、[2]、[3]……与论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或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著述一律不列。
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从专著或编著中析出的论文[A]([C]//),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及其他标识不明文献[Z]。
主要示例如下: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例:[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2]Elliott, Emory.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 [M]. New York:Columbia Univ. Press,1988.b.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版社,1990. 79-85.【曹按】析出文献又可如下例:[2]Carter, R...Is There A Literary Language? [A]. Steel & Threadgold. Language Topics Vol. 2.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c.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例:[1]王东风. 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 中国翻译,1998,(5):6-9.[2] Vigil, F. & J.Oller. Rules of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Teaching,1976,(26):281-295.d. 译著[序号]原著者姓名. 原著名(斜体)[Z]. 译者姓名. 译著名. 译著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例:Faulkner, W. The Sound and the Fury [Z]. 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1-82.7、注释:确需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本刊采用尾注形式,尾注序号采用圆圈数字,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并在正文相应位置加注上标①②③……。
《中国翻译》杂志
刊名:中国翻译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协会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0-873XCN:11-1354/H邮发代号:2-471复合影响因子:2.663综合影响因子:1.64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翻译曾用刊名:翻译通讯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翻译》杂志期刊简介《中国翻译》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1354/H,国际刊号:ISSN1000-873X。
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刊宗旨,关注理论前沿,贴近翻译实践,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翻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介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及行业发展态势,加强编读互动交流,以满足业界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创作谈、翻译史话、译坛春秋、中外文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选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之友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1840年鸦⽚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战争失败后,⼀批忧国忧民的先进⼈⼠⾯对民族危亡,图⾃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潮,使中国近代向西⽅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洋务运动,促成西⽅的科学技术再⼀次传⼊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培养了⼤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馆(1862)、上海⼴⽅⾔馆(1863) 、⼴州同⽂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批留学⽣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然等科⽬。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科学,沟通中西⽂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馆,后在京师同⽂馆、天津⽔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优势,造就⼀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批外国来华教会⼈⼠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同时早就了⼀批中国⼀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幼通晓数学,15岁⼜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伟烈亚⼒等⼈,与他们⼀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合作续译《⼏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何学、微积分学第⼀次传⼊我国。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中国翻译历史概况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中国近代的翻译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此后不久,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也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建树后来成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成就的代表.翻译的标准我国学者所创立的本土翻译标准如前所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翻译标准的提出者是严复.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号几道.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攻船舶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做军舰驾驶工作.1876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879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同年归国并执教于母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纳21年病逝于故里.从1898到1911年13年间是他译介生涯的鼎盛时期.严复译介的作品多系西方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进化论,哲学,社会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他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今天虽然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严复之后,又有许多文学家,翻译家提出自己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人.伟大作家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实践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题未定"草》1935)著名翻译家傅雷根据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在1951年提出翻译"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我国通学大儒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比傅雷更进一步,他的标准(毋宁说是方法)是一个"化"字.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1979)在我国有影响的国外翻译标准同我国一样,西方在翻译上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一公元前43).他在一部著作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继西塞罗之后,西方历史上又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以下几位.英国人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ion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前苏联的费道罗夫提出了等值的翻译思想: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2)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Eugene A.Nida)是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翻译学家.他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奈达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相对应,另一位翻译理论家英国的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观点.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虽各不相同,但都旨在提高翻译水平,使译本精益求精.这也是每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所努力的方向.大学英语学生应掌握的翻译标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理解正确"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基本信息,译文达意"就是要求译文基本通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要求就是译文"基本忠实"和"基本通顺"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忠实,再通顺的译文也不是好译文;但是如果译文不通顺,让人不能卒读,同样达不到翻译的目的.所以在翻译的实践中,如何掌握这两个尺度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种倾向:既不要"宁顺而不信",也不要"宁信而不顺".大学英语的学生的译文两种倾向都有,但往往在"顺"的方面更不合要求,表现在不敢放开手脚,被原语的形式锁链紧紧套住,结果造成诘屈聱牙之病.如何学习翻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轻视翻译的心理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技能,经常受到某些学习者的轻视.有的人认为理解就等于翻译,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严复的翻译标准来自于他"译事三难"的慨叹,他还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话,可见翻译之难.对于外文的正确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最费心神的一步.这个表达的过程需要打破两种语言的藩篱,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是行不通的.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知识翻译理论技巧是前人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技巧知识是必要的.它可以在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的翻译工作:一是"监督"的作用,翻译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的翻译做到尽量正确.二是"指导"的作用,在我们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一些技巧可以引导我们少走弯路,多取捷径.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课是实践课,只有理论技巧的讲解是很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印证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加深印象,从而进一步为以后的实践服务.在翻译实践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寻找新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技巧知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最终把翻译工作搞好.最后我们提倡学习者在学问方面不拘泥,不胆怯,根据翻译标准,敢于怀疑,敢于实践,敢于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有译文和自己的译文的不同以及各自的长处或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翻译能力的提高.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echniques词汇的理解一词多义同汉语一样,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根据搭配,语境等要素判断一个词的意义.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机械对等的模式.如"chair"一词,其词义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电刑,主席,教授等;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其词典的词义价值与其在上下文中所体现的词义价值是不等值的.正如英国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思(Firth)指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同的."(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子:1. book1) the Book《圣经》2) a book 0f matches一盒火柴3) Her face was an open book.她心里有什么事就表现在脸上.4) It's a sealed boo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5) She is a book—keeper.她是管账的.6) Have you booked your passage to New Y ork and arranged for a cabin你到纽约去的船舱位订好了吗2. steal1) We ar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s to who stole the coffin and why it was stolen.谁偷走了棺材,为什么要偷棺材,我们一无所知.2) Edward,later Duke of Windsor,rather steals the b00k.爱德华,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成了本书的主角.3) The morning light was stealing through the shutters.晨光悄悄地穿过百叶窗.3. story1) 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这场战争正演化成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2) It i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现在则是另一回事了.3)Last December,the Post first reported that probes were beingmade in each of those cities,but officials refused to confirm thestory.去年12月,《邮报》首先报道了那些城市正在进行搜索,但官员们拒绝对该报道加以证实. 4) The story about him became smaller and by and by faded out from the American television.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少,并且渐渐地从美国电视上消失了.5) The Rita Hayworth story is one of the saddest.瑞特·霍勒斯的遭遇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个了.4. appreciate1) He can appreciate modern music.他很欣赏现代音乐.2) I do not appreciate fully what he means.我没有完全听懂他的意思.3) 1 appreciate the regard you have for me.but I'm not qualified to take on the job.多谢您的关照,可是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5. work1) Pushing or puling,however,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doing work.推拉物体不见得就会做功.2) The works of these watches are aU home—produced and wear well.这些手表的零件都是国内制造的,性能良好.3) It's a gas works.这是一家煤气厂.4) Shakespeare's original works are not understandable to today's most readers.今天的读者大多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6.develop1) His plane developed engine trouble only seven miles after taking 0ff.他的飞机起飞后刚刚飞行七英里,发动机就发生了故障.2) Modern aircraft are so heavy that the wings must develop a very large lift force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aircraft.现代飞机重量很大,机翼必须产生巨大的升力才能使飞机升入空中.3) Inspired by these ideas,in 1752 Franklin developed a practical lightning rod.富兰克林受这些想法的启发,于1752年发明了一种实用的避雷针.4) A hypothesis is a specific statement developed by a scientist from observation.假说是科学家从观察中得出的一种特定的论断.5) Most of the money came from selling the secret of a new type 0f potato he had developed.大部分钱是靠出售他培育出的一种马铃薯新品种的秘诀而挣得的.词汇的色彩一词多义的概念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仍无法概括两种语言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即使是在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两个词的涵义和使用习惯也难以重合.比如说,英语中不论什么场合都可以用"wife",和汉语中的"妻子"大致相当.但是鉴于不同的语气和语境,"wife"可以分别翻译成"夫人","爱人","老婆","内人","老伴","女人",甚至是更随便的"我们那口子","家里的"等等.由此可见,不同词汇的语义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的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语义密度也并非完全一样.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词汇的色彩问题,力图在译文里找到恰当的表达法.具体来讲,我们把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别归纳为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气轻重和语体色彩等几个方面.比如surprise这个基本概念,有astonish,amaze,astound,shock,electrify等轻重的不同;也有catch with one's pants down这样的文体和形象意义的不同;再比如wise,它的近义词如intellectual较正式,not born yesterday语气诙谐,cunning有感情色彩上的贬义,wise as a serpent 有联想意义和贬义,wise as Solomon有联想意义和褒义.汉语也是如此,比如聪明,狡猾,"鬼机灵","高智商"等等.词汇所具有的色彩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炼字",以求在信息上和原词做到等值. 感情色彩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工具,所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它们或褒扬或贬低,或热烈或冷峻,以供人们说话,写作时候驱遣使用.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也要认清这一点,充分把握作者的情感,准确使用具有相应感情色彩的词汇.例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lf you are a man,you can point out that most poets and men 0f science are male,if you are a woman,you can retort that so are most criminals.如果你是男子,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性;如果你是女子,你可以反驳说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人.此句中关于man,male和so(male)的译法分别为"男子,男性和男人",男子是比较尊敬的口气,男性表中性,而男人用在这里则带有蔑视口气.译语在选词上体现了男女双方对待性别歧视的偏见.下面是其他一些例子:1.thanks to1) Throughout that period we and other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ave survived and prospered to a large degree thanks to the help and prot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整个时期内,基本上多亏了美国的帮助和保护,我们和其他西欧国家才得免于遭难并获得极大的繁荣.2)Thus,in the Far East,thanks to the Japanese fascist imperialists,there also arose the first seat of war.这样,由于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作祟,就在远东形成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2. committed1) If there are those who don't want to vote for me because I am a deeply committed Christian.I believe they should vote for someone else.如果有人为了我是一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不投我的票,那我认为他们就该去投其他人的票.2)He said,"I feel that my existence in the world is completely mine,more than when 1 was a committed Nazi."他说:"我现在感到我今天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这与当年我是一名死心塌地的纳粹分子时的情况大不一样."形象色彩所谓词汇固有的形象色彩是指词汇的原义是对一个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描述,后来被引申用做抽象意义,而且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一般也不再想到它的本义.这是一种理据丧失现象.比如在《诗经》的《卫风·淇奥》里,有这样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琢磨",意思本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研磨,后来人们就用它指对一件事情进行反复考虑."切磋"与此类同:加工骨器谓之"切",加工象牙谓之"磋",后来被喻为"研讨".实际上,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此类的词汇.比如英语中的spring,它用于指一年里的第一个季节是因为spring的原义是rising into existence.而我们日常说的good—bye则来自God be with you.现在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如此丰富的形象联想呢可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作者积极使用词汇的形象意义从而为表达服务的情况.这属于作者的修辞手段,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译者就要努力把它翻译出来.比如下面的例子:1.The inspector,Frost by name and by nature,came into the kitchen,stood beside me.这位警官姓霜,生性冷若冰霜.他走进厨房,站在我身旁.2.He wolfed his jam roll,wiped his mouth,and said,"I move we have our teas."他把面包酱卷狼吞完毕,擦了擦嘴巴,发了话:"咱们吃茶吧!"3.He electrified the audience by an unexpected announcement.人们听到他宣布的意外消息,都像电击了一样一动不动.4.He stood still with an angry glare.他两眼喷火,僵僵地站在那里.5. "Y ou stupid girl!" thundered Li.李像打雷一样咆哮道:"你这个蠢丫头片子!"6. "Old fool,1 was trying to reason with you,but you dare to insult me,eh "he hissed through clenched teeth."老蠢物,我还说和你理论理论,而你竟敢侮辱我,嗯"他咬着牙,冲他咝咝示威.值得一提的是,当形象由于民族差异不能直译时,为了忠实于原文的寓意,同时不失表达的生动,译文常常将原文中的形象替换为另外一个形象.如:If the Times prints that Watkins story in tomorrow's paper.along with today's attack,the Leader will look like hell.如果明天《纽约时报》在刊登今天的袭击事件同时又登出沃特金斯事件,《导报》就要见鬼去了.在这里,"like hell"如果直接翻译成"像地狱",会使读者难以理解.译文"见鬼去了"通过改变形象,使意思更加明确.更换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交际效果,但新形象必须符合作品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译者从原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出发,了解形象的特定寓意,在尽可能传达原文形象的文化涵义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努力保持原作的民族色彩.以下将介绍英译汉常用的技巧:拆分转换换序增补正反重复减省合并译法转态译法一,拆分译法拆分译法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英语中有很多长句是由众多的从句,分句或短语组合而成的,这类句子是翻译中的难点.因为汉语句式多半简短,所以,在翻译这类句子时,经常用拆分法把一个长句译成几个短句.下面是几种最常见的类型.(一)拆译复合长句英语语篇中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长句比比皆是.翻译时,常常根据译语行文的需要,把从句拆分出来,使其单独成句.如:1.It is fairly well known that wild animals survive from year to year by eating as much as they can during times of plenty the summer and fall, storing the excess, usual in the from of fat, and then using these reserves of fat to survive during the hard times in winter when food is scarce.野生动物得以年复一年地生存下去,主要依靠在夏秋生长旺季尽量多吃.它们通常将多余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冬季食物稀少的艰难时期,它们就用这些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这种情况几乎是尽人皆知的.(拆译主语从句)2.We must clear away this biggest obstacle,the removal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我们必须扫除这个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的扫除要靠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拆译定语从句) 3.It depends merely on the not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of the cost—and it is not very important,though I mention it incidentally.这件事只取决于并不十分重要的费用问题.费用问题的确无关紧要,我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拆译状语从句)4.When reports came into the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伦敦动物园接到报告,说伦敦以南45英里的地方发现一头野山狮,当时这些报告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拆译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二)拆译含有各类短语的长句英语长句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五花八门的短语,其中包括各种非谓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它们在句子中除了不能单独作谓语外,其他什么成分都能充当.在汉译时,那些较长的句子中所含的短语,往往需要单独处理.见例句:5.In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testing whether the new nation would win fame for or add shame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将检验这个新生国家是给世界文明带来荣誉还是增添耻辱.(拆译现在分词短语)6.It was pleasant to review the past without anger or bitterness,although God knows he had cause enough for bitterness;the Theatre going to the dogs as it was and all these inexperienced muttering young actors playing leading parts in the West End.在既不生气,也不难受的情况下来回顾过去是愉快的,尽管他心中有足够使他感到难受的地方,不过不为人所知罢了.例如,看到戏剧界堕落到现在这个样子,一些毫无经验的,连台词都念不清楚的年轻小伙子,却在伦敦西区的大舞台上当起主角来.(拆译分词独立结构)7.Thus it happened that when the new factories that were springing up required labor,tens of thousands of homeless and hungry agricultural workers,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were forced into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any work, under any condition, that would keep them alive.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当新办的工厂纷纷成立,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成千上万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携妻带儿,被迫流入城市:他们要找活儿干,不管什么活儿,不讲什么条件,只要不让他们饿死就行.(拆译介词短语)虽然英语长句多,汉语短句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到长句就一定要拆译.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二,转换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形成和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机械地逐词逐句对译,是根本行不通的.很多词语在翻译时都需要经过"转换"处理,也就是改变原文的词类或句法结构,使之符合译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用法.(一)词类转换词类转换非常复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所有的词类(包括名词,介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相互转换,有些甚至非转换不可.名词的转换1.The teacher gave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老师进一步解释了那个句子的意思.(名词转换成动词)2.She covered up her embarrassment with the enthusiasm of her hospitality.她用热情的款待掩盖自己的窘态.(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介词的转换3."Coming!"A 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the path,up the steps,across the veranda,and into the porch."来啦!"她蹦蹦跳跳地跑了,越过草坪,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介词转换成动词)当代汉语语法家大都认为,现代汉语口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介词,差不多所有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时看起来都像动词.例如:with一般译作"用","拿","同","跟"等;by译作"用","通过","乘坐"等;against译作"依","靠","反对"等.动词的转换4.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whole people will increase step by step as production grow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masses is improved.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将逐步增长.(动词转换成名词)5.I couldn't wait to get back home and read his letter.我急着赶回家来读他的信.(动词转换成副词)形容词的转换6.There was a steady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in this factory.该厂生产稳步增加.(形容词转换成副词)7.She was gazing across the sea,apparently ignorant of him.她在眺望大海,显然没有看见他.(形容词转换成动词)8.They expect us to show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oblem.他们期待我们对他们的问题表示同情和理解.(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副词的转换9.Our proposal was warmly welcom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委员会全体成员的热烈欢迎.(副词转换成形容词)10.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evening今晚放映什么电影(副词转换成动词)(二)句法结构转换句法结构转换主要指句子成分之间的转换.见例句:11.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since he became the Mayor.自从他就任市长以来,该市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语转换成宾语)12.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华盛顿州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交通和空中航线都已陷入停顿. (状语转换成定语)。
国内翻译新书简介
《中国翻译》1998年第1期・新书介绍・国内翻译新书简介《中国翻译词典》:1997年12月下旬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钱锺书先生题写书名,由季羡林、叶水夫、叶君健先生作序。
该书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型翻译知识辞书,收条目近4000个;重点介绍中国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历史、翻译人物、翻译论著和期刊、翻译出版机构、翻译与文化交流以及其他译事方面的知识,兼收外国翻译理论与著名汉译家词条;此外,分专题汇编翻译名家论翻译、中外翻译大事记以及翻译论文索引等资料。
书中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著名翻译家叶君健誉之为翻译知识百科全书。
本书是我国当代译界名家、学者与专业人员近百人通力合作、辛勤耕耘的结晶,集译坛众多流派学说之大成,不因一家之言而有所偏废,它有力地概括了中国数千年的翻译实践、理论探索与翻译知识,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它的问世将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翻译事业向前发展。
本书对于译界各方面人士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它不但是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教学人员、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外语专业师生及业余翻译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汉学家与翻译工作者了解中国翻译概况、从事外汉互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林煌天)《汉英翻译基础》:陈宏薇主编,该书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世纪英语学习丛书》之一,即将于年内出版。
该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汉译英基础理论、讲解汉译英方法的教科书,是编者集多年翻译研究的心得与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针对中国人学习汉译英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编写的。
该书有两大突出特点:新颖、实用。
新颖体现在方法新、内容新、编法新。
编者认为,学习汉译英应以系统的中西方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对比为基础。
编者在本书中介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它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Engene A.N 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编者将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 alliday)关于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的论述溶入其中作为理论根据,吸收了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 ewm ark)的语言功能六分法,结合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学、文体学、文化学、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讲述汉译英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中国翻译期刊
中国翻译期刊
中国翻译期刊(Chinese Translation Journal)是一本专门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期刊。
该期刊创建于1980年,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每年出版4期。
该期刊旨在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提高翻译水平,并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与国际接轨。
中国翻译期刊涵盖了广泛的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
每期的文章都包含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翻译资讯。
该期刊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介绍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为翻译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中国翻译期刊注重发扬传统翻译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翻译理论和实践经验。
期刊的内容不仅关注翻译技巧和策略,还注重翻译伦理和翻译文化的研究。
该期刊也经常邀请国内外翻译专家和学者撰写文章,推动国际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学术研究,该期刊还定期刊登一些实用的翻译范例和案例分析,为从业人员提供实际指导。
此外,该期刊还会举办翻译论坛和研讨会,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中国翻译期刊在国内外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翻译工作者和学者所关注和引用。
该期刊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领导者,以及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同时,该期刊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作出贡献,提升中国翻译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中国翻译期刊是一本致力于推动翻译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学术期刊。
它不仅提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也关注翻译伦理和翻译文化的研究。
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和高水平的文章,中国翻译期刊为广大翻译工作者和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翻译史简介
科技翻译
译本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
文学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1840~1919)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后期(1937~1949)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哲学 2 语言 3 文学
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 (16世纪末~18世纪)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中国士大夫 (徐光启,李之藻)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沙勿略(Xavier, S.Francoisus) 罗明坚(Fr.Michel Ruggieri) 庞迪我(Didace de Pandoja) 利玛窦(Matteo Ricci) 龙华民(P.Nicolaus Longobardi), 金尼阁(Fr.Nicolas,Trigault 卫匡国(Fr.Martini. Martin)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a)西方僧侣 西方僧侣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西域 ,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b) 中国僧侣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字世高, 《明度五十校计经》 明度五十校计经》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域外小说集》 鲁迅 《域外小说集》 矛盾 郭沫若 巴金 社会小说 ------------ 心理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瞿秋白 林语堂
中国翻译史的第一部译作
中国翻译史的第一部译作
中国翻译史的第一部译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
当时,中国开始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汉朝政府派遣张骞等使者出
使西域,从而开始了中国与西域的翻译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
的一部翻译作品是《大月氏书》,由张骞使者带回中国并翻译成汉文。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标志着中国翻
译活动的开端。
这部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为
后来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基础。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述评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述评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丹娜【摘要】马祖毅在他的著作《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将历史事实和翻译活动结合起来,系统的回顾了中国自夏商开始直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翻译活动,对帮助翻译初学者了解中国翻译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翻译活动 重要性一、主要内容《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自夏商至“五四”运动以前历代翻译活动的著作,共包括五个章节。
第一章:从夏商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我国原始社会的翻译活动已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也极少。
周朝时,异族杂居,语言不通,译者应运而生。
秦汉时,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事礼仪及对外活动。
在《史记.匈奴传》和《东观汉记》中记载有当时匈奴的民歌,极其珍贵。
第二章: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对从佛教的创立及至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进行概述,然后将这一历史时期的佛经翻译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草创时期(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发展时期(从东晋到隋),全盛时期(唐代),基本结束时期(北宋)。
作者围绕着四个时期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进行充分论述。
第二部分中,作者介绍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北宋的外事活动及翻译情况,医学历数等书籍及其他宗教如景教和摩尼教经典的翻译活动。
第三部分介绍了主要少数民族如西藏、辽、金、西夏及高昌回鹘的文字创立史以及翻译活动。
第三章:元代的翻译活动。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蒙古族文字的创制历史、元代的翻译机构和配备人数、译员的培养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元朝对皇帝诏书及官方文书的翻译、汉文典籍的翻译、汉族大臣奏章的翻译和国史的翻译;第三部分对蒙古文与其他文字之间的互译,以及汉文与蒙文以外其他文字的互译情况进行梳理。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
“雅”
5. 支谦: Many scholars think Zhi Qian was the first to Commentary: Yan Fu's "信达雅" can be hav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way back to Zhi Qian's traced all thetranslation tradition. His translation is something in common preface, sharing very difficult because the terms used to denote things are different with "雅,径达,美,格义".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His translation was refined(文)and was critized by Dao an for destroying the source.
3.3 Ancient Interpreters: Tongue-men
• A number of entries, mostly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how communication with neighbouring states was carried out in Zhou Dynasty, throw an interesting light on soci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activity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ancient times.
中国翻译史简述
(二)东汉 1、安世高:安息人(即波斯) 译《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
2、娄迦谶 月支国人 译十多部佛经(译笔生硬,不易看懂)
(三支:娄迦谶 支亮 支谦 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3、严复: 清末 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查过汉晋六 朝 翻译佛经的方法”,第一次在《天演论· 译例言》 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信:意译不背原文 达: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事以求 原意明显。 雅: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认为只有 译文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才算登大雅之 堂。 他的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
(二)“五四”前后 译作层出不穷,对翻译技巧及方法的讨论 也相当热烈。鲁迅、梁实秋、瞿秋白、林语堂、 成信吾、郭沫若都积极参加了有关翻译的讨论。 特别是鲁迅相当活跃,主张“宁信勿顺”,与梁 实 秋、赵景琛等展开了一场论战。争论的焦点就是 到底要以源语为基准还是以译入语为标准。 鲁迅和瞿秋白在1931—1932年关于翻译的 通信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定· 草》里,针对翻 译标准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 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这段时期,大多是些引进或套用西方理论的 作品。但研究内容色彩纷呈,出现了---优秀的翻译研究者:翁显良、许渊冲 翻译理论及教学研究学者:刘宓庆 引进奈达方面功不可没的:谭载喜 法国文学翻译研究学者:许均 诗歌翻译理论研究学者:辜正坤 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方梦之 科幻小说翻译家:郭建中 采用新思维研究翻译的:范守义
80年代中期,辜正坤发表的《翻译标准多元 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难题久攻不克,原因在 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他主张立 体思维,引出多个观察点,于是标准就不再只有 一个了,从而提出翻译标准多元化。 他认为翻译的唯一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 这是一个根本达不到的标准。翻译的最高标准应 是最佳近似度。为了达到目的地,译者可能从不 同的角度出发。 他提出,由于翻译的功能多种多样,人类审 美趣味也多种多样,加上译者和读者的层次也大 不相同,为了不同的翻译目的,满足不同的审美 兴趣和不同读者的需求,一个作品完全可以有多 个译本,翻译的方法也完全可能多种多样。
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刘傲然1 张卓然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中国翻译发展绵延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整个翻译历史,从翻译起源,即佛经翻译的传入,发展至今,中国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从古代译论、近代译论、现代译论和当代译论四个阶段对中国翻译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翻译研究者只有清楚地了解翻译历史,才能为翻译的长足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发展历史;综述翻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陈福康(1991:49)将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
其中古代时期包括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近代时期是鸦片战争至清末的西学翻译;现代时期是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的文学翻译,当代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十年间的议论。
本为将以时间为节点,将古今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各个时期翻译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对传统译论进行研究。
一、古代译论(一)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汉译佛经也就成为了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
在佛经翻译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一直都存在着“文质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争论。
佛经翻译初期,翻译理论一般近乎于 “死译”的直译为主,导致译文并不能使用通顺流畅的汉语进行表达。
据此,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说明道安意识到译文应做到符合国家民众需要,适应不同的时代,同时还不能失去佛教的原旨。
发展至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成为了意译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译籍应符合汉语习惯的地道汉语表达方式,经文才能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唐代时期主要代表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意指译文继续忠实于原文,又需要通俗易懂。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翻译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佛经翻译以东汉末年为起点,唐朝到达鼎盛时期,宋代得到完善之后进入尾声。
《中国翻译文学史》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二节 主将姜椿芳 对苏联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时代出版社 的成立
第三节 曹靖华与俄 苏文学的译介
第三编 (1951—1978)
1
第二十三章 概 论
第二十四章 两 2
次翻译工作会 议的历史地位 和...
3 第二十五章 建
国后十七年俄 语文学的翻译
4 第二十六章 其
他语种文学的 翻译
5 第二十七章
“文革”十年 的翻译文学概 况
第十节 冯至与德国 诗歌的翻译
第十二节 赵萝蕤与 《草叶集》的翻译
第十一节 查良铮与 浪漫派诗歌的翻译
第十三节 其他翻译 家及其译作
第一节 沉寂的 译坛
第二节 扭曲的 翻译
第四编 (1979—2003)
01
第二十八章 概论
02
第二十九章 新时期译坛 的繁荣
03
第三十章 俄苏文学翻 译的复兴
04
译
第三节 其他翻译家 及其译作
第一节 张鸿年与波 斯语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韦旭升与朝 鲜语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仲跻昆与阿 拉伯语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其他翻译家 及译作
第二节 莎士比亚作 品的全译者梁实秋
第一节 港台翻译文 学概况
第三节 受冷遇的译 者张爱玲
结语:百年译史 昭示未来
附录:中国翻译文学史大事记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译介的
贡献
第一节 俄苏文学的 译介
第三节 瞿秋白与鲁 迅关于翻译问题的
讨论
第一节 “两脚 踏东西文化”
的林语堂
第二节 其他翻 译家及其译作
第一节 中国最 早专载译作的 期刊:《译文》
第二节 中国翻 译文学史上的 宏伟工程: 《世...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三、鼎盛期(初唐—中唐
玄奘(600--664)
• 通称“三藏法师”,二十年间 七十五部, 共 一三三五卷。印度学者柏乐天说: 玄奘“是 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他的业绩将永 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 精熟两种语言, 又深通佛理,质量极高 • 梁启超“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 也”。 • 柏乐天“是把原文读熟了, 嚼烂了,然后用适 当的汉语表达出来”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一、草创期(东汉—西晋)
代表人物及译作
竺法兰:《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 摄摩腾:《四十二章经》(与竺法兰合译)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十二因缘》
《 转法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般若三昧经》《首楞严经》 支谦: 《阿弥陀经》《须赖经》 《维摩诘经》《私诃末
五不翻
• • • • • “秘密故” “含义多故” “此无故” “顺古故” “生善故” 用之词 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 多义词 中国没有的物名 久已通行的音译词 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
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评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
话 和争权 。 因此语 言 与权力 关 系密 切 。 而语 言文 学 既 是意识 形态 的载 体 , 自然不 是传 达或表述 知识 的透 明
工具 ; 相反 , 它能够 在不 知不觉 中塑造 、 改 变甚 至主宰
人 的认 知模 式 与思 想倾 向 。 而福 柯 就是 用 “ d i s c o u r s ”
出版 了《 中罔 翻译 话语 英 译 ( 选集 ) 》 上册 ( 以下 简 称
《 选集》 ) , 全书详 细地 介 绍 了中 国翻译话 语从 早期 到 佛 典翻译时期 的发展历程 。 大 陆版《 选 集》 于 2 0 1 0 年由 I 海 外语 教 育 H { 版 社 出版 。 自《 选集》 在 西 方 出 版之 后 , 引起 l 『 重 大反响。 美 国马 萨 诸 塞 大 学 的提 炱志 克( Ma r i a T y mo c z k o ) 教 授称 , 《 选集》 是“ 二 十五 年来 最 具 突 破 性 贡献 的 翻译 研 究 著 作 … …在 英 语 世 界 歼肩 了有 关 叶 1 两 方 译 学 思 想 以及 跨 文化 交 流 的 对 。 ” “著 名 翻 泽家 约翰 闵福 德 ( J o h n Mi n f o r d ) 教授 认 《 选集》 “ 比任 何 史 书都 更 有效 地 证 实 了一
一
、
个彻 底 的谬 沦 : 中 世 纪 的 中 国 是 一 个 封 闭 的 文 化 之
“ 丰厚 翻译 ” 重 溯传 统 译论
这 , 我们 找 到 r 铁 证 如 山 的证 据 在 近 约 一
中 国 自建 设 翻 译 学 科 以 来 , 大 量 西 方 翻 译 理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ors源自Journal1.简介 2.历史 3.宗旨 4.主要栏目 5.投稿须知 6.相关刊物
简介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外文名称:
主办单位: 编辑单位: 定 价: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中国翻译》编辑部
15.00元/期;90.00元/年
宗旨
a. 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 展,水平与走向。 b. 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 评价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 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 c. 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繁荣 翻译事业。
主要栏目
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 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 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 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 创作谈、翻译史话、译坛春秋、中外文 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选 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 之友等。
投稿须知
C 投稿方式:请将电子文稿以附件形
式发送至电子信箱。不便使用电子邮 件发送者,请邮寄至:北京市阜外百 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 邮编:100037。请勿重复使用两种 方式投送同一稿件。
相关刊物
China Daily
Thank You!
协会领导
A B C D
季羡林 林戊荪 刘习良 宋书声
季羡林
2004年11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翻译协会 名誉会长。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 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 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对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 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 要贡献。 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 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 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 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 (1941)一文。 翻译了: 《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 衍那》、《安娜·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五卷书》等
出版地:
北京市
历史
● 1979年3月1日,中国外翻译出版公司创 刊《翻译通讯》(双月刊)。1980年正式 公开出版,成为当时国内惟一的译学专刊。 ● 1982年成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现 中国翻译协会),该刊转为译协的会刊。 ● 1986年改为名为《中国翻译》。主编 为黄友义,副主编为杨平。《中国翻译》 是我国译界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 期刊。
投稿须知
A 字数要求:来稿一般以5000-8000字 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0000字以内;书评 及访谈类文章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
投稿须知
B 稿件以Word格式排版,段落格
式及标点使用须规范,请在第一页 附上作者信息:姓名、工作单位/通 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职称及研究方向;正文请勿标注任 何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