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

何为滑脉?深度解析中医经典脉象·滑脉切脉 要说滑脉,先了解我国中医学中对脉诊的认识,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诊”的内容,我国第⼀部脉学专著《脉经》产⽣于晋朝。
其中的诊脉⽅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脉诊是中医四诊体系中最有特⾊的内容之⼀,滑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现在的脉学专著及教材对滑脉的描述主要为:往来流利、如盘⾛珠、应指圆滑,其病脉主痰饮、⾷积、和实热。
滑脉⽰意图 现在临床有些医⽣诊脉,只要脉来流利、且数,都会认为是滑脉。
我认为这样的⽅法有悖古⼈所⾔、滑脉之本义,古医所⾔滑脉之象应是其搏指如球应为其形,如盘⾛珠,荷上露,位置四处滑动不定为其外,或脉来⼀次,搏指如雀鸟,快速连续啄⾷仅为痰饮、⾷积。
学习脉象要深刻理解和领悟古⼈对脉象的描述,且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揣摩体会,逐步达到既有理论⼜有技巧,熟练应⽤于临床辨证的⾼度。
切脉当今中医学书籍教材对滑脉的认识及疑惑滑脉是28种脉象之⼀,现在的脉学专著及教材⼤都是这样描述滑脉的形态和临床意义:往来流利、如盘⾛珠、应指圆滑,是⽓⾎充盈之象,⽓充则脉流畅,⾎盛则脉道充盈,妇⼥妊娠见滑脉,也是⽓⾎充盛⽽调的表现,此乃平脉之脉理,病脉主痰饮、⾷积和实热,其脉理为邪⽓壅盛于内,正⽓不盛,⽓实⾎涌故脉来甚为流利,应指圆滑(《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上⾯对滑脉的认识作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脉象的描述不易理解,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前⼈对滑脉的认识。
2.病脉主实热,热病与脉理⽭盾,且缺乏主要依据。
滑脉是现代主义临床描述的较多脉相之⼀,临床上凡病⼈脉象流利较快,常会被认为是滑脉,这是对滑脉脉相认识不完善,有悖本意,这样认识滑脉往往会给诊脉判断疾病及其预后转归带来误判,因⽽影响外⽅⽤药及临床疗效。
怎样认识滑脉才能更加贴近滑脉的本来⾯⽬呢?且看前⼈对滑脉的论述。
《濒湖脉学》之滑脉

《濒湖脉学》之滑脉滑脉跟濇脉一定要对照着学习,这两个脉正好是相反的。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脉者,血之府也。
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实际上大家不用记那么多,只要体会一下这个脉就像一个珠子似的在你手指下滑动、滚动,因为滑脉是阴气有余,所以特别流利,因为血就是阴气。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
』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当然这个脉诀李时珍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这个脉诀说的不对。
1.【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就像珠子在你手底下滚动,特别流利,不濇滞,有一种滚动感。
“往来流利却还前”说的就是一种滚动感。
同时数脉也是很流利的,所以说“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但是数脉没有滑脉如珠滚盘的这种滚动转动感,这是数脉所没有的,数脉就是快。
按照脉率来说,每分钟跳动60次以下叫迟脉,60-85次为平脉,为不数不迟。
每分钟85次以上叫数脉。
这是根据钟表来定,初入门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古人没有钟表,他们根据大夫的呼吸,以大夫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前提是大夫没病,身体正常,而且有功夫,入静呼吸很平很匀,所以他的呼吸就可以代替钟表。
当然现在用不着,现在用时钟。
上次我们讲迟脉、滑脉,它们是按照寸、关、尺分部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三部脉都是一根脉管,为什么寸、关、尺还要分部呢?你们想过没有?实际诊脉中,有人寸脉数,关脉不数,尺脉也不数,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上焦有热。
那么问题来了,一根脉管的寸、关、尺他们都是一块跳的,如果拿着钟表来数的话,只能三个手指头一块数,不可能光数寸脉。
所以我个人认为数脉、迟脉都是手指下的一种感觉。
你的三个手指头可能感觉寸脉数,但是关脉就是不数。
它们三部脉虽然一块跳,但是关脉就是不数,这是很常见的。
因为人有热,不见得三焦都有热。
濒湖脉学白话讲解

对中医脉诊的探究中医脉诊真神奇,它真的是那么灵验,还是仅仅是一种骗人的东西?本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展开了探究,经过思考和众多的资料查阅,以下就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把脉到底把的是什么?1.脉的深浅: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左右的桡动脉部位,是轻轻一按就能按到还是要重按才能摸到?这便是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
2.脉的速度和强弱:摸到脉以后,第一感觉就是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我们可以用手表来计时,数一下1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人的标准为60—90次/分钟。
强弱则按照脉搏应指的感觉可以判断。
3.脉的节律:脉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自然会有节律,需要我们仔细感觉饿,是有规律的还是没有规律的。
4.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众所周知,脉搏是血管壁震动形成的,那么脉管壁会给我们一种质地感,于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脉搏是否柔和或者绷紧。
5.脉管的粗细:既然是血管壁,自然会有粗细之分。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了中医把脉到底是在把什么,知道了这个还不够,还要知道中医把脉在从哪些角度衡量病人的身体状况,于是有了以下的继续探究。
造成脉象的直接原因?1.心脏波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心脏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血液泵,而脉搏的亦是由于血液流动引起,故此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这是脉搏软硬变化的只要因素。
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
血液充盈,则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更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
4.血管对脉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于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综合形成的。
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及。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道通畅程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则血液流动时阻力就大,血流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就小,血液流动快而流畅。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一息:是指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脉歌】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脉解】浮脉是人体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而病在体表的时候。
但它往往不是单纯地出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热。
风热病的脉浮,常见浮而有力;如果脉虽浮而搏动无力,那又属于血虚的里证了。
寸、关、尺三部,可以诊察上、中、下三焦的病变。
所以风邪在上而见头痛、目眩,以及风热痰浊聚积在胸膈上焦的疾病,寸部脉多见浮;脾气虚弱(即土衰)、肝气旺盛(即木旺)等中焦的疾病,关部脉多见浮;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的疾病,尺部脉多见浮。
二、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病】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脉歌】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痼。
【脉解】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储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假使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
沉脉分见于三部,也各有所主。
寸部脉沉,常见于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症。
关部脉沉,常见于中焦寒凝不通而引起的疼痛诸症。
尺部脉沉常见于白浊、遗尿、泄泻、痢疾,以及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症。
三、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脉歌】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脉解】迟脉的出现,一般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
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就往往会见到迟脉。
《濒湖脉学》歌诀

《濒湖脉教》歌诀之阳早格格创做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止,如循榆荚似毛沉.三秋得令知无恙,暂病遇之却可惊.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早风数热紧热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真.重脉:体状诗:火止润下脉去重,筋骨之间硬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许号为仄.主病诗:重潜火蓄阳经病;数热早热滑有痰;无力而重真取气;重而有力积并热.早脉:体状诗:早去一息至惟三,阳没有堪阳气血热.但是把浮重分内中,消阳须益火之本.主病诗:早司净病或者多痰,重痼癥瘕小心瞅.有力而早为热痛;早而无力定真热.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阳微阳衰必狂烦.浮重内中分真真,惟有女童做凶瞅.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去医.真宜凉泻真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去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共类,数脉惟瞅至数间.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死百病食死灾.上为吐顺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涩脉:体状诗:细早短涩往去易,集止依密应指间.如雨沾沙简单集;病蚕食叶缓而艰.主病诗:涩缘血少或者伤细,反胃亡阳汗雨淋.热干进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真脉:体状诗:举之早大按之紧,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真为一例,芤去浮大似慈葱.主病诗:脉真身热为伤热,自汗怔忡惊悸多.收热阳真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真脉:体状诗:浮重皆得大而少,应指无真愊愊[1]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收汗初安康.主病诗:真脉为阳火郁成,收狂谵语吐频频.或者为阳毒或者伤食,大便短亨或者气痛.少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少;弦则非然但是谦弛.弦脉取少争较近,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少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短脉:体状诗:二头缩缩名为短;涩短早早细且易.短涩而浮秋喜睹,三秋为贼有邪搞.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觅,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重为痞;寸主头痛尺背痛.洪脉:体状诗:脉去洪衰去还衰,谦指滔滔应夏时;若正在秋秋冬月份,降阳集火莫狐疑.主病诗:脉洪阳衰血应真,相火炎炎热病居.胀谦胃翻须早治,阳真鼓痢可犹豫.微脉:体状诗:微脉沉微徶徶[2]乎,按之欲绝犹如无,微为阳强细阳强,细比于微略较细.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热收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真候,女做崩中戴下医.紧脉: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果之得紧名.经常热邪去做寇,内为背痛中身痛.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热,喘咳风痫吐热痰;浮紧表热须收越,紧重温集自然安.缓脉: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3]沉风.欲从脉里供神气,只正在从容战缓中.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者风或者干或者脾真;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重大小区.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硬如葱,边真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阳络下流黑.主病诗:寸芤积血正在于胸;闭里遇芤肠胃痈;尺部睹之多下血,赤淋黑痢漏崩中.弦脉:体状诗:弦脉迢迢端曲少,肝经木旺土应伤.喜气谦胸常欲喊,翳受瞳子泪淋浪.主病诗:弦应东圆肝胆经,饮痰热热疟缠身.浮重早数须分别,大小单单有重沉.革脉:体状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饱皮,芤弦相合脉热真.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真或者梦遗.牢脉:体状诗:弦少真大脉牢脆,牢位常居重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真牢真要详瞅.主病诗:热则牢脆里有余,背心热痛木乘脾,疝癫癥瘕何忧也,得血阳真却忌之.濡脉: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沉,火里浮绵力没有由.病后产中犹有药,仄人若睹是无根.主病诗:濡为亡血阳真病,髓海丹田暗已盈,汗雨夜去蒸进骨,血山崩倒干侵脾.强脉:体状诗:强去无力按之柔,柔细而重没有睹浮.阳坠进阳细血强,黑头犹可少年忧.主病诗:强病阳真阳气衰,恶热收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细神躲,益气调营慢早医.集脉:体状诗:集似杨花集漫飞,去去无定至易齐.产为死兆胎为堕,暂病遇之没有必医.主病诗:左寸怔忡左寸汗,溢饮左闭应硬集,左闭硬集胻胕[4]肿,集居二尺魂应断.细脉:体状诗:细去乏乏细如丝,应指重重无绝期.秋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强却相宜.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真劳益七情乖;若非干气侵腰肾,即是伤细汗鼓去.伏脉: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觅,指间裁动隐然深.伤热欲汗阳将解,厥顺脐痛证属明.主病诗:伏为霍治吐频频,背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散,集热温里莫果循.动脉:体状诗:动脉摇摇数正在闭,无头无尾豆形团.其本本是阳阳搏,真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动脉博司痛取惊,汗果阳动热果阳.或者为鼓痢拘挛病,男子亡细女子崩.促脉: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阳.三焦郁火炎炎衰,进必无死退可死.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果有五细推之.常常喘咳皆痰积,或者收狂斑取毒疽.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阳偏偏衰欲亡阳.浮为气滞重为积,汗下明显正在主弛.主病诗:结脉皆果气血凝,老痰结滞苦重吟,内死积散中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阳.代脉:体状诗:动而中止没有克没有及还,复动果而做代瞅.病者得之犹可疗,仄人却取寿相闭.主病诗:代脉本果净气衰,背痛鼓痢下元盈;或者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注释:[1]愊愊:读“bi”一声,脆真之意.[2]徶徶:读“bie”四声,火中漂游状,指微脉沉硬无力.[3]飐:读“zhan”三声,微风吹拂柳梢一般,沉硬而温战.[4]胻胕:读“heng fu”均为二声,脚部踝部肿胀.。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7》

行者老师讲中医《伤寒脉法07》好,现在开始讲。
首先,上节课那个同学问了一个问题,那就由你回答一下,你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想到些什么,想透彻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关于那个何为下的问题,我感觉,下,一个是气分以通为和,下法主要是通,一个是辛开苦降;一个是寒凉之药,用收引之象,也是下法。
我想的就是这个。
行者:上节课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医家下后”怎么叫“下”,关于这个字,怎么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首先,理解的时候要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理解,“下”的反义是什么?上。
上下其实不是名词,是动词,它可以类比升降。
既然说“医家下之”,医家用的药是潜降为主的,并不是说那医家就泻腑气来了,对吧?所有的药都有开有合,有散有敛,以敛降、以泻下,具有这种性质的这种药味他用了,并不是说冲着拉肚子过去的。
很多辛温药用完以后也可以腹泻,风木盗泄于下,木气升不上去;或者是寒湿在内迫于下,内经里讲的,“诸迫下注,皆属于热”。
所以,咱们考虑的是医生的本意,他用药的本意,就是“下”的含义,并不是单纯考虑到泻下药了。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那他用的是什么?咸味涌泄为阴,所以呢,酸苦咸都属于阴,具有这之类药性的,以这几类药性为主的这些药,可以称为泻下。
你像石膏,石膏就不行了,石膏凉,辛凉,发散的,病人吃完有时候还大汗。
我有一个病人,说是徐文兵讲了,以后感冒有个验方,大家不用其他药了,验方是生石膏煮米汤喝,感冒就喝这个。
你说夏天还可以啊,他也是夏天喝的,夏天正好是在外面比较燥热,喝完以后说是从来没出过这么大汗,连湿了几身衣服,然后感冒好了,但是人感觉比较虚弱一些。
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膏它的性也是流动不守的,所以才能辛凉开散。
夏天,病人外感有热,但胃中可能是干燥的,所以这个时候无源作汗,又吃点麻黄、用点粳米啊助中州之气,它就发汗了,肺气就易敛降。
阳加于阴谓之汗,你要光是热气蒸动的话它没有汗。
徐文兵

徐文兵: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和滑脉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
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
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
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
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
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
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是肤,啊。
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
我们就不说了。
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
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
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
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作者:李时珍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瘤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漫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6—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

脉诊《濒湖脉学白话解》濒湖脉学白话解》是一本关于脉诊的书籍。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脉搏的四个特征之一——脉浮、脉沉、脉迟和脉数,并详细解释了每种脉象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病证。
脉浮是指轻触即可感知到的脉搏,按压后会稍微减弱但不会消失,就像水上漂浮的木头一样。
脉浮常见于外感病,但并不总是单纯的表证,还可能伴随着“迟”和“紧”,表现为风寒或风热病。
脉浮有力则多为风热,无力则属于血虚内证。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上、中、下三焦的病变。
脉沉是指轻触无法感知,需要重压才能感知到的脉搏,就像石头沉入水底一样。
脉沉常见于阴经水气盛和水饮储留的病变,但也可能伴随着“数”、“迟”、“滑”、“无力”或“有力”的特征,表现为内有热邪、内有寒邪、内有痰饮、阳虚气陷、积滞寒凝等病症。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胸膈间的痰郁、中焦寒凝不通、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病变。
脉迟是指脉搏来得缓慢,一次呼吸不到四次,每分钟不到60次。
脉迟常见于寒邪内侵,但也可能伴随着“有力”或“无力”的特征,表现为里寒实证或阳气亏损的虚寒证。
通过寸、关、尺三部的脉搏观察,可以诊断出心胸部寒邪凝滞、积冷伤脾、肾虚火衰等病变。
总之,《濒湖脉学白话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脉诊书籍,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四、数脉:脉搏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在90次以上。
数脉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类型。
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数细无力。
治疗实火宜凉宜泻,虚火当温当补。
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
左寸脉数,是上焦的心火上炎,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右寸脉数,是上焦肺中有燥热,多见于咳嗽吐血,肺中脓疡。
如果两手尺脉都见数,则是下焦火热燔灼,急宜用“滋阴降火”一类的治疗方法,以保护阴精。
五、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滑脉主要表现为痰饮、实热、食滞等病症。
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
中医脉象之滑脉

中医脉象之滑脉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说明滑脉。
如《医宗说约》说:“滑脉行动不涩也。
”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说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
”所以说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领在滑脉中加入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
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脉经》的说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可以认为都是流利的说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说》、《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著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这是因为流利之说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
老中医《濒湖脉学》的中医学习笔记整理(部分)

老中医《濒湖脉学》的中医学习笔记整理(部分)第一节浮、沉、迟、数的脉诊理解1 .浮(|^)浮脉:皋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凰吹舄背上毛,^^®®(^泛貌),如循榆荚(《素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蕙篥(黎氏)o原注:浮脉法天,有鞍清在上之象,在卦舄乾,在日寺舄秋,在人舄肺,又^之毛。
太遏则中坚旁,虚,如循^羽,病在外也。
不及则麻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言夬》言,崭之如太遏,乃浮兼洪聚之象,非浮脉也。
文章转载自祖传脉诊学习网全文地址老中医自身理解撰写的《濒湖脉学》学习讲义注释:轻轻在上,如按水上漂木。
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按之,力量反而不足,漂浮在皮里肉外的一种指感。
漂浮于血管最上层一种脉象的统称。
髓状言寺:浮脉惟彳是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鞍。
三秋得令知照恙,久病逢之劄可^。
注释:浮脉是在肉上漂浮的一种脉象,轻轻去摸,很有力量;重度用力,反觉力量不足的一种脉象。
四季之中,秋天,肺金当令,立秋那天算,脉象立刻变成浮脉,是健康人脉象,不是病脉。
如果,不是秋季,出现在冬、春、夏三季,就是表症脉象。
久病之人,气血不足,应该出现细、弱、沉、涩,一旦出现浮脉,是真阳不能潜藏,气脉浮大而散,真元欲绝,心元不足,不用人参快速来补,其人必定猝死。
(现代研究,浮大而散,常见心衰重病)。
相^言寺: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日寺蘸盛去悠悠。
浮脉鞍平似捻Mo^^ffl大豁然空。
浮而柔^田方舄濡,散似榻花照定蹴。
注释:浮脉如木棍漂浮在水面,轻手摸脉,顶指有力,重手摸脉,浮力不足,反而觉其虚弱的一种脉象。
摸到脉象,状如葱管,外坚内空,就是芤脉。
浮脉,按之宽大,如同暴雨中泥石流,迅速滚下山岚之势,汹涌澎湃,来时急而有力,去时力弱有形,宽阔而大,为洪脉。
虚脉,是浮脉兼有迟脉,浮迟相兼,迟大而浮软无力,就是虚脉。
浮脉细弱,如橡皮筋,就是濡脉。
散脉好像漫天飘舞的杨树花,散乱无章。
《濒湖脉学》歌诀

《濒湖脉学》歌诀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虚脉:体状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实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1]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长脉: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份,升阳散火莫狐疑。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小郎中致力于整理中医古籍和医学资料,其中包括《濒湖脉学》的27种脉象背诵版。
以下是其中几种脉象的体状诗、相类诗和主病诗。
浮脉:体状诗:浮脉从肉上行,轻柔如榆荚毛轻;相类诗:浮脉如木在水中浮,中空处芤;主病诗:浮脉代表阳表病,迟风数热紧寒拘;有力的浮脉多是风热,无力的浮脉则代表血虚。
沉脉:体状诗:沉脉下行,柔软顺畅,如水润筋骨;相类诗:沉脉细长,像绵一样柔弱,弦长则牢固;主病诗:沉脉代表阴经病,常伴随痰多、迟寒等症状。
无力的沉脉代表气虚,有力的沉脉可能与XXX有关。
迟脉:体状诗:迟脉一息至少三次,阳气不足,阴寒加重;相类诗:迟脉比正常脉搏缓慢,但比慢脉稍微快一些;主病诗:迟脉通常与脏腑病有关,如痰多、寒邪等。
有力的迟脉常伴随冷痛,无力的迟脉则可能代表气虚。
数脉:体状诗:数脉常常六至,阴虚阳盛时会更加明显;相类诗:数脉比正常脉搏稍微快一些,但比急脉稍微慢一些;主病诗:数脉代表阳热,通常需要用火来调理。
实证宜用凉泻法,虚证则需要温补。
在肺病高发的秋季,数脉需要引起注意。
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子一样跳动,流畅自如;主病诗:滑脉代表阳气衰弱,常伴随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女性身上,滑脉也可能代表怀孕。
涩脉:体状诗:涩脉细短,往来不畅,像雨滴沾上沙子一样;相类诗:涩脉短小难以触及,轻轻一摸就消失了;主病诗:涩脉通常代表血少或精神失常,也可能与湿邪、血瘀等病症有关。
在女性身上,涩脉也可能代表无经或停经。
缓脉营衰卫有余,可能是由风、湿或脾虚引起的。
在XXX下痿痹时,可以分别在浮沉大小区域观察。
寸脉缓慢可能是由XXX引起的,而XXX则可能是由关节炎引起的。
神门濡泄可能是由风秘或脑部疾病引起的,而蹒跚或足力迂则可能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芤脉的形状像葱一样浮大,但边缘实际上是空的。
如果火热侵犯阳经,血液会上溢,如果热侵阴络,则会下流红。
寸部芤脉积聚血液可能会导致胸闷,而关部芤脉可能会导致肠胃痈肿。
《濒湖脉学》之涩脉

《濒湖脉学》之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参伍不调(《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脉跟滑脉是相对的,涩脉不滑利,它是很涩滞的。
涩脉往来难,一止复来,参伍不调,这都是一种描述。
如轻刀刮竹,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拿一把刀,不用劲,在竹子上刮,这种感觉是不是很涩滞?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蚕吃桑叶是咔嚓、咔嚓的,挺快的,而病蚕吃桑叶就很费劲,没有这种轻快的感觉。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涩是阳气有余,阴血偏少。
阴血和阳气相比起来,阴血偏少,跟滑脉不一样,滑脉是属阳的,涩脉是属阴的。
1.【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涩脉兼有三个相:细、迟、短。
中医有八部脉: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为什么我跟大家强调八部脉是最重要的?因为其他的脉往往是八部脉的组合。
比如:把细脉、迟脉,还有短脉合在一块儿,这个就叫涩脉。
涩脉摸着有点像散脉,其实不是散脉,就是手底下摸着有点模糊的感觉,为什么会模糊呢?涩脉费劲。
涩脉就像小雨滴落在沙子上面,而且这个小雨滴结成的沙团一碰就散了,不是像大雨把沙子都粘在一块了。
同时大家可以想象病蚕食叶那种慢而艰难无力的那个样子。
2.【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中医念“参(sān)伍不调”,其实念“参(cān)伍不调”比较好一些。
如果念“参(sān)伍不调”,你很可能理解为脉跳的不齐。
实际上涩脉没有不齐的感觉,你手底下的感觉是它很艰难。
如果念“参(cān)伍不调”,按照《说文解字》,就是错综以求之,因为参就是参校的意思,伍就是类伍的意思,参校类伍就是一种不太正常、比较复杂麻烦的现象,是这么理解的。
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就是念“参(sān)伍不调”,这个也有道理。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再讲一个脉。
一共二十七个脉。
这个脉常见——滑脉,脉诀大家记着“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滑脉呢是一个常见脉。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一句话叫“如盘走珠”,都学过那个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滑脉的特点就像小圆珠子,它为什么叫小圆的珠子呢?因为跟滑脉相对的脉叫“涩脉”,那个涩脉过来的感觉像个锉刀,知道锉刀吧?就是锉,这木头有毛茬,它锉,它那上面就不是滑的,是吧?它是那种小锋齿、小锯齿那种感觉,所以滑脉的特点呢像珠,那么它像珠以后呢,你再理解它就不是一条线,因为它这个珠子有半径、有直径,它是宽的.这又跟什么脉区别呢?就是我们会号到一些细脉和弦脉,弦脉是什么?就像绷紧的弓弦一样,如果你摸到那种绷紧的弓弦,那种尖锐的感觉,你不会想到是滑.所以我觉得很可笑就是现代中医写病历,给人记录脉象:脉弦滑。
我问你这到底是弦啊还是滑?他自己都不明白.我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大学同学毕业以后去当医生看病,他不相信中医,是因为他的老师没有把他教好,所以他当中医又不信中医,但是又得给人号脉,给人看病,那他怎么办呢?病人伸左手,他一摸,然后心里默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右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唉,好了,脉滑数,或者脉弦滑。
有意思吗?我觉得有些事情,你骗谁也骗不了自己,是吧?中医之所以能够治病救人,是因为它掌握了天地和人体变化的规律,而且当你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病例身上,“啪”,好了!就跟我跟梁冬做节目——It works !啊,灵了、应了!那种感觉,其实都是自己的心神和天神沟通的感觉,那种享受是别人做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而这个“滑脉如珠"这种感觉,大家去想,如果您不理解,就把老婆的戴的珍珠项链,闹得松散点儿,你在摸它啊,什么叫“替替然”?替,是接替、交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没有断,啊,叫“替替然”。
《濒湖脉学》27脉

《濒湖脉学》27脉中华易医《濒湖脉学》是明朝李时珍所编著的一本有关于中医脉诊的经典,由于书中扼要地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及相应病症,且是以歌诀的体裁进行编写的,因此也就成为了许多学习中医者所必背的一本脉书,在《濒湖脉学》一共记载了二十七种脉象,今天的我们来粗略地了解一下:1)、“浮: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英,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如果是学习文学的话,其实李时珍的文学修辞手法也是挺不错的,至少对于浮脉的臂喻就非常地精彩:轻按觉有力,重按无力,像微风吹拂过鸟背上的毛,也像榆钱,像浮在水上的木头,也像手捻葱叶。
浮脉常见外感于表:浮而迟或浮而紧,多为风寒;浮而数,且有力,则多见于风热;浮而无力,多见血虚里证。
2)、“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只有手指直按至筋骨间才能感觉到,犹如棉花裹砂子,外面柔软里面刚硬有力,原因在于沉脉位于较深的部位,要潜心潜气摸下去,才能够摸到水底。
3)、“迟: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古人常说的一息,指的就是一呼一吸的整个过程,一息之间的脉搏跳动仅有三次,所以有可能是寒邪入体,阳气衰弱,也有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变。
如浮而迟,则寒邪于表;沉而迟,则寒邪在里。
4)、“数:数脉,一息六至。
脉流薄疾。
”“数”通“速”,意即速度极快,一息六至,说明了血气流动急迫。
5)、“滑: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
”脉搏的前后来往非常流畅,象珠子在手指下面转动一样,也象水在流动。
6)、“涩: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参伍不调。
如轻刀刮竹。
如雨沾沙。
如病蚕食叶。
”涩脉的特点就是细小、短,迟滞,不匀。
7)、“虚: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虚脉浮大且软,无力,有种隐约蠕动的空虚感。
8)、“实: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应指楅楅然。
”实脉坚实,指下浮或沉都可以摸到,脉搏大、长。
《脉学心悟》之三滑涩虚实

《脉学心悟》之三滑涩虚实《脉学心悟》——之三滑涩虚实《脉学心悟》:滑脉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
《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滑与数,皆往来流利。
但滑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前却。
前是前进,却是后退。
进而复却,如珠之滚动。
数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急迫,而滚动之感不著。
平人见滑脉,乃气血旺盛。
肾之平脉沉而软滑。
以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聚于肾而藏之。
精血同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
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潜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
孕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
1.邪阻滑为邪盛有余之脉。
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
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
故《金匮》水气病篇曰:“滑则为实。
”可以导致滑脉的邪气很广,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等皆可致滑。
如《伤寒论》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256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
此言宿食致滑。
《金匮》水气病篇:“沉滑相搏,血结胞门。
”此言血结致滑。
《金匮》脏腑经络篇:“滑则为气。
”此言气壅而滑。
《伤寒论》138条;“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言痰热致滑。
以上皆为邪实而致脉滑。
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
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
此滑必按之有力。
2.正虚脉滑正虚者,脉本不当滑。
因气血已亏,鼓荡乏力。
脉何由滑也。
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无虚寒之理。
”但是当正气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
如《脉学辑要》云:“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
”《脉理求真》亦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
临床因正虚而脉滑者,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
濒湖脉学白话解五:滑

濒湖脉学白话解五:滑五:滑原文: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
漉漉如欲脱。
译文:滑脉的搏动,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活自如的感觉。
滑脉的搏动,是很流利地持续不继地旋转着,很象颗圆滑的珠子在指下转动一般;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总是一往无前地(欲脱)流着。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译文:滑脉的形象,好比圆珠似的,一往一来,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搏动着。
临床时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脉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译文: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便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的。
至于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为呕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现滑脉有惟有妇女经停无病而见滑脉的,多是受胎的征象。
[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译文: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
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关部脉多见滑。
肾或膀胱、大小肠湿热下注,而为消渴,痢疾、颓疝、淋病等,尺部脉多见滑。
按:诊察滑脉,除了它有“如珠圆活”的特点而外,指下搏动往往有力。
一般都属于阳气盛,稍有热的征象。
“主病诗”却说:“滑为阳元气衰”,既以“滑”为阳脉,又主元气衰,这是自相矛盾的了除了由于气虚不摄肝肾之火,以致血热脉滑而外,元气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
正如张石顽所说:“气功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这话颇有道理。
脉法系列讲座—滑脉

脉法系列讲座—滑脉《脉经》: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
一曰漉漉如欲脱)一、指下感觉1.基本感觉滑,从字面来理解是润滑、流利的意思,与涩滞相对应,在指下的感觉应该是润滑流畅的。
“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是指经脉畅行流利,气血充盛之象。
“与数相似”数脉一息六七至,滑脉与数相似,说明滑脉脉率较快。
综上,滑脉指下应为辗转流利,运行顺畅而略快之脉象。
2.脉势滑脉脉速与数脉相似都比较快,但数脉只是速度快,而滑脉除了脉速快一定要有指下流利、润滑的感觉。
二、所主病机滑脉所主的主要病机是里热。
关于滑脉的病机,后世的医家根据前人论述总结出除了主里热还主食积、水饮痰凝等。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我们知道食积、水饮痰凝等邪实表现常见沉、迟、细、涩等脉象,为何又见滑脉?是因为食积、水饮这些病机可见多种脉象,只有这些邪气郁结化热的时候才见滑象,所以要注意分辨。
比如有人见到《伤寒论》256条讲“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就得出宿食一定是滑脉的论断。
根据上下文,此条文后面讲“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可知,这一条讲的实际上是宿食以后郁而化热的,根本病机还是里热。
只不过这个里热是食积引起来的,不要只看表面得出食积见滑脉的错误结论。
1.里热1)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厥证是指四肢手脚冰凉。
厥证病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阳气不达四末,有气厥、水厥、寒厥、火厥等不同情况,白虎汤证的厥属于火厥。
如何得知是火厥?脉诊是判定厥证类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滑脉主里热,如果四肢手脚冰凉而脉滑,表明里位有热为火厥,白虎汤主之。
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出现在下利的条文是很多的。
但是下利可能有很多病机,有里虚寒的下利,有热利,还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下利。
本条是从脉象来推断下利的类型,虚寒下利的脉象应该是沉迟的,脉反滑分析出是有里热,是里热的这种下利,所以用大承气汤通因通用,用苦寒清下之法去治疗这种热利。
中医名词《滑脉》

滑脉
slippery pulse
中医脉象之一。
指往来流利、起伏速度快、按之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
特征是脉形滑利流畅。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因痰食内滞、邪气壅盛、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滑利。
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
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临床切诊时滑脉有显著的程度差异:应指滑利但无明显如珠走盘指感者,稍有滑象;应指流利圆滑,有如触滚珠指感者,滑象明显;如再在前者基础上,脉体出现显著振动感的,则滑象更为明显。
滑脉无明显的脉位差异,浮、中、沉取均可呈现,但以浮取、中取时更多。
现代研究认为,滑脉的形成,主要是缘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膜壁柔滑,血液黏滞度降低等。
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滑脉
再讲一个脉。
一共二十七个脉。
这个脉常见--滑脉,脉诀大家记着“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
滑脉呢是一个常见脉。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一句话叫“如盘走珠”,都学过那个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滑脉的特点就像小圆珠子,它为什么叫小圆的珠子呢?因为跟滑脉相对的脉叫“涩脉”,那个涩脉过来的感觉像个锉刀,知道锉刀吧?就是锉,这木头有毛茬,它锉,它那上面就不是滑的,是吧?它是那种小锋齿、小锯齿那种感觉,所以滑脉的特点呢像珠,那么它像珠以后呢,你再理解它就不是一条线,因为它这个珠子有半径、有直径,它是宽的。
这又跟什么脉区别呢?就是我们会号到一些细脉和弦脉,弦脉是什么?就像绷紧的弓弦一样,如果你摸到那种绷紧的弓弦,那种尖锐的感觉,你不会想到是滑。
所以我觉得很可笑就是现代中医写病历,给人记录脉象:脉弦滑。
我问你这到底是弦啊还是滑?他自己都不明白。
我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大学同学毕业以后去当医生看病,他不相信中医,是因为他的老师没有把他教好,所以他当中医又不信中医,但是又得给人号脉,给人看病,那他怎么办呢?病人伸左手,他一摸,然后心里默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右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唉,好了,脉滑数,或者脉弦滑。
有意思吗?我觉得有些事情,你骗谁也骗不了自己,是吧?
中医之所以能够治病救人,是因为它掌握了天地和人体变化的规律,而且当你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病例身上,“啪”,好了!就跟我跟梁冬做节目——It works !啊,灵了、应了!那种感觉,其实都是自己的心神和天神沟通的感觉,那种享受是别人做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而这个“滑脉如珠”这种感觉,大家去想,如果您不理解,就把老婆的戴的珍珠项链,闹得松散点儿,你在摸它啊,什么叫“替替然”?替,是接替、交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没有断,啊,叫“替替然”。
下一句话“往来流利却还前”。
“却还前”就是什么啊?如环无端。
所以它有两个特点,一个叫“如盘走珠”,第二个叫“如环无端”,没有尽头。
但是很多人会把滑脉和数脉混淆在一起,因为它来得很流利,他就觉得它跳得很快。
大家记住,客观存在和主观感觉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心很慌,觉得自己心率很快,但是你给他号,查心率,做心电图,他心率是正常的。
那那种慌是什么呢?是另外一种解释。
所以这种滑数,有些人老混为一谈。
李时珍就告诉大家:那你就数一数就完了,哦,怎么叫数一数?数脉这个事儿,是有定数的,古人讲,一息四至,现代,有表的时候,看一下表。
一分钟六十秒,一般的人在70到80之间,超过80的可以定为数脉,低于60的,叫迟脉。
但是看表和调息数脉区别在哪?区别在于,医生的心静不静。
因为看表谁都可以看,是吧?但是古代为什么说不看表,去数自己的呼吸呢?其实调息是调医生的心。
这是第一首诗。
第二首诗,讲的是它的主病,主病诗。
就是说任何一个脉啊,它有分表里虚实寒热阴阳。
那么滑脉的定义呢,还是一个阳脉,跟滑相对的就是涩脉,属阴。
滑脉为阳呢,是属于人的元气刚刚受伤以后出现的痰饮症,而涩脉呢,是元气大伤以后出现的淤血症。
所以,摸到滑脉呢,你应该感觉到这个人阳气或者叫元气,开始有点不足了。
所以它第一句话就是,“滑脉为阳”,但是元气已经开始不足了。
那么元气足的脉是什么脉?元气足的脉不是滑脉,相当于人高烧的时候,那个洪脉减半,它不是珠子这么走,这叫滑脉。
真正健康的人是应该大的波幅,这是元气足的人。
那么给它定义是什么呢?这人有痰,一号到滑脉的人痰就多。
那么痰是个什么东西?痰是胶原蛋白。
痰是精的半成品。
也就是说,你吃进来的食物没有完全被你化掉,处于那个半成品的状态。
它不仅对你没有益处,反而成了导致你发生病的东西,相当于我们身体流的都是活水,可是这个水变的浓浊黏稠了,就有点流不动了。
而我们血管里流的是血,在细胞和细胞之间流的都是这种精和液,精和液不是活水的时候,它就变成了致病的因素。
稀薄的,我们管它叫饮,黏稠成块的我们就叫痰了。
那么这种痰有人说我吐出去不就完了,对不起,您吐出去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最高明的办法是把你的元气鼓足了,把它化掉,也就是说把这个胶原蛋白化成你的精血不就完了嘛!很多人大胖子,身上还长脂肪瘤,还要天天吃海参,我说你身上全是海参,你先把自己那点东西化掉。
所以这个痰是元气不足的表现,元气是什么?就是我下午的时候讲的,由精化成的那个东西,相当于我们推动身体运行的各种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还有肾上腺素,包括胰腺分泌和胆汁分泌的各种酶,那些酶都是一个字叫--化。
元气足的人吃生铁能拉出斧子来;元气不足的人吃进东西都变成异物存在自己身体里面。
你看现在多少人过敏,过敏是什么意思?吃进东西没有完全化好又被吸收到体内,就变成敌人老跟你打架。
所以元气一衰,人就会出痰,元气再衰人就会出淤血。
所以叫号到滑脉就是痰生百病,而且这种痰生的病都很怪。
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和细胞之间它是渗,是流动的,不知道流到哪儿,也不知道堵到哪儿,所以会造出千奇百怪的病。
我们知道范进中举的时候他疯了,疯了以后老丈人一巴掌抽过去他吐了口痰,他又醒了,我们管他叫痰迷心窍,就是当痰堵在心的经脉走的路线的时候它的神明就会错乱。
下午我说治过的一个病人自杀,最后自杀掉的那个孩子,在我给她治疗过程中是成功的,其中有一次,我给她扎了针以后她就想吐,她要出去到女厕所吐,我不放心,就派当时我跟我学习的一个日本女大夫陪她去,去了厕所回来以后,那个日本学生脸就绿了,我说你怎么了?她说真奇怪,那人吐出这么大块的黄黏黄绿的东西,不知道从哪儿出来的。
从哪出来?我也不知道从哪出来,但是那个东西吐出来以后那孩子就心明眼亮了。
所以号到滑脉基本上可以定为痰病,有的时候号到滑脉也会是吃饱了撑的,就是我刚才说的,刚吃完饭你号到关上脉特别地滑。
这是什么?吃饱了造成的疾病,现代人吃饭,尤其是晚上的饭都吃得都特别多。
所以现在人基本上十个人里号脉有八个都是滑脉,剩下俩涩脉,基本上没正常人,这就是滑脉的主病。
再加上一些辅助的检查诊断,你会看一下他的舌苔,看一下他的体型。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伪中医太多,当然舌苔胖大的时候,学院教育出来的中医都说这人脾虚。
什么叫虚?我说过该有的东西没有叫虚,什么叫实?有了不该有的东西。
那么舌头变那么肿大,他是该有的东西没有吗?不是,他是富营养化,他是有了不该有的东西。
所以这种人往往是舌苔胖大,而且两边都有牙印,而且有痰一般都有饮。
他吃了东西伸出舌头来会像狗一样滴答水,所以结合这些症状,再看他的舌苔的厚薄程度,你基本上就可以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闻到油腻的味恶心吗?晚上吃饭很晚吗?早晨起来是不是一刷牙就干哕呀?为什么会干哕?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说你吃多了,赶紧吐出去吧。
为什么稍一刺激他就想吐?但是我们现在都把身体给自己的那些信号忽略掉了,甚至还会压抑它。
那么一般在上面就寸关出现滑脉的时候,一般你就要问他是不是容易恶心啊,容易吐啊。
再往下,如果在尺部号到滑脉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不来例假了,闭经了;还有一种我碰到过的,怀着鬼胎叫假孕。
我们说跟着师父修炼能够移精变气,心想事成。
也有一些人不修炼自个儿想就能想出来,想怀孕想疯了嘛,突然不来例假了,然后肚子鼓起来了,每天早晨还有早孕反应,还一吃东西哇哇吐。
哎哟,怀孕了。
结果一做B超检查,里面不是葡萄胎就是淤血,这叫假孕。
你号她的脉也是滑脉。
所以号到滑脉在尺部明显的时候,你要分析两个状况:一个是闭经;一个是怀孕。
那么怀孕的脉是什么特点?调,那个脉没法形容,谁怀孕你就去摸摸她的脉得了。
因为人在怀孕的时候是元气最旺的时候,天赋的本能,很多人得了很重的病,怀孕以后都会好,是借助孩子,养孩子动那个元气好,所以它那个脉是调和的脉,跟这种脉心怀鬼胎的脉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大家也可以运用一下现代的科技手段。
下午我们交流的时候说,司机越老开车越小心,医生做时间越长做事也越小心。
我这么多年没干过缺德事,表现在哪儿?没给人打过胎,好多人来找我说怎么能打胎?我说你想生孩子找我,你想打胎你找别人去。
另外一种叫无意缺德,就是无意中把人胎打了。
红楼梦里胡庸医滥用虎狼药楞把柳二姐的胎给打下来。
就是说当你号脉的时候发现了这种脉,又不引起注意,给人用了大量的活血化瘀的药,而且像我这样基本上看病都要扎针,就有可能活活把人家的孩子打下来。
孙思邈是把死人给救活了,这个你要是不判断,你就把人家活人给治死了。
所以很多人吃完这些药以后,突然胎打下来了。
所以碰到这种一定要多加小心,自个心理不确定,让人家去验尿,而且看妇科病一定要问月经。
问了半天望闻问切,就靠号个脉就给人家治病,那肯定要出大事。
我有两例病人是验完尿说没事,我还是觉得不对,我说你去查血,查完血确定是怀孕了。
啊,所以碰到这种脉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