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研究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10:05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齐振彪齐济周慧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发展“两型农业”根源,通过与传统农业比较研究,系统分析了“两型农业”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模式。认为“两型农业”就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内容,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支撑动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的循环经济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生产体系。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模式与绩效研究”(编号:4117143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链与产业链耦合的养猪业循环经济长效机制研究”(编号:08BJY068)。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其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反过来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它带来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大量化石资源消耗、土壤退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灾害严重频发,这种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产方式以转型发展。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以下简称“两型农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两型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薄弱点和短板。加快发展“两型农业”,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任何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要想得到加快发展,都必须有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由于“两型农业”提出的时间不长,对“两型农业”的有关科学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对“两型农业”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以便准确把握“两型农业”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及发展模式等,为加快发展“两型农业”提供理论指导。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综观国内外文献,“两型农业”概念是中国首创,国外并无此理论术语。目前理论界对“两型农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定义,尚处于概念探索阶段,不

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据文献研究,目前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概念

(1)循环经济意义上的“两型农业”概念。“两型农业”的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就是农业循环经济,或者叫循环农业[1-3]。循环经济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生产过程中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循环经济与“两型农业”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特征完全是一致的,因而“两型农业”本质上就是循环经济。

(2)资源环境意义上的“两型农业”概念。建立“两型农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4,5]。这个概念强调了“两型农业”要着力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两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突出了“两型农业”的主要内容。

(3)“两型社会”意义上的“两型农业”概念“。两型农业”是与“两型社会”相对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其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其内涵包括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6,7]。资源节约就是对农业资源或农业生产投入物的节约。节约型农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节种子、节能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友好就是一种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的是“农业资源—绿色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低生态破坏。“两型农业”不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简单相加,而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4)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两型农业”概念。新华社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了全面权威解读[8],认为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涵

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观点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两型农业”。

实际上,“两型农业”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包括:

(1)发展“两型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两型农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践行农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产业,同时,农业生产活动又对资源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和胁迫,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两型农业”就是要从根本上把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以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大量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尽量减少负外部性效应。

(2)发展“两型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两型农业”就是要改变传统农业片面追求以“高产”为目标的农业,而代之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现代农业不仅肩负生产“优质、高产”的农产品,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将担负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发展“高效”农业功能;以及提供“生态、安全”的优美环境、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人文教育等生态文明建设新功能。农业要满足日益多元的功能需求,就必须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来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农产品生产数量与质量,农业生产与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对农业多方面功能的需要。

(3)发展“两型农业”的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型农业”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克服资源与环境两大瓶颈约束。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降低资源投入强度,减少进入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生产投入减量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改变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和生产,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4)发展“两型农业”的主要动力是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两型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革命,其核心就是建立有利于“两型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动力机制。通过政策创新驱动,形成有利于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建设“两型农业”关键要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柴、节油、节粮、减人等“九节一减”的节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激励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有利于“两型农业”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5)发展“两型农业”的主要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态。虽然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侧重点不同,如循环农业和集约农业侧重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循环化,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约资源。生态农业侧重于强调遵从生态和经济规律发展农业,旨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但它们思想的根源都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强调要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个良性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