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七步学习成才法
古人做学问的方法
古人做学问的方法如下是有关古人做学问的方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1.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自己亦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 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3.发现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4.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苟子·劝学》)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
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王充{论衡》)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
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教导弟子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原则。
以下是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1.明心见性:孔子认为学习的第一步是要明晰自己的内心和本性。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自己。
他常常说:“君子之学也,言立而立,言行立而行。
”2.博览群书:孔子强调广泛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弟子们读书,认为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见识和理解力。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反映了他对于抱有开放心态去学习的重视。
3.论辨思辨:孔子注重辩论和思辨的能力培养。
他希望弟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他常常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4.敬重仁道:孔子教导弟子学习要以仁德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善良、宽容、敬重他人,提倡以德行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他常常说:“主忍恕,制诚无疆也。
”他相信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发展自己。
6.实践应用:孔子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他相信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强调要主动去学习和实践,通过实践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总而言之,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方法包括明心见性、博览群书、论辨思辨、敬重仁道、归纳整理和实践应用。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教育,也对于现代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是怎样练成的全集笔记 韶帅shining
孔子是怎样练成的01圣人的成长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看孔子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凡人如何成为圣人。
出生于今曲阜市南辛镇子贡:姓端木,名赐,字端木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商汤。
孔子的家族源于春秋时代的宋国。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代祖,做过宋国大司马。
华父督是个野心家,要孔父嘉的美貌妻子和宋国国政。
孔父嘉妻子:美而艳华父督诬陷孔父嘉,杀死孔父嘉,杀死宋商公,儿子逃难鲁国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做过邹邑宰,以勇力著称。
孔子的绰号:长人叔梁纥55岁时候,一个人托起城门,挽救很多国人。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正妻生了九个女儿不生儿子。
士是贵族统治阶级最后一个阶层了。
叔梁纥和颜征在祷于尼丘得孔子9月28日孔子的生日。
孔子脑袋中间低,四周高,形似尼丘。
孔子大哥叫孟皮,孔子叫仲尼。
后来尼丘山改成尼山。
叔梁纥66岁得孔子,孔子三岁父亲去世。
十八岁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岁得孩子,搬进阙里小巷。
再难再苦也不耽误孩子的学习,这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学了什么:谋生之学,孔子:我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圣人的成长不生一帆风顺,大英雄大豪杰往往是在艰苦中磨练出来的。
孔子:泛爱众,而亲仁。
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更不能娇生惯养。
孔子十七岁,母亲颜征在32岁去世。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古人不墓祭,只在家里对了牌位祭奠,不封不树,不堆土堆不种树。
把母亲棺材房子十字路口,感动老太太,老太太儿子亲自参加过叔梁纥的安葬。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
守丧期间,鲁国执政季氏宴请士,家臣阳货羞辱孔子不让进去。
家族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孔子19岁离开鲁国,到宋国考察殷商之礼。
打击可以毁灭庸人,豪杰之士可以在打击中百折不挠。
孔子在宋国结婚,娶齐官氏,后回国。
孔子生儿子,鲁国国君送鲤鱼表祝贺,给孩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
鲁昭公为什么要抬举孔子呢?孔子学习:谋事之学(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就是那个时代的公务员考试的六大门课程。
孔子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学习方法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大家,并且他自身博学多识。
在我们都学过的《论语》中,就包括了很多他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他教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学习方法1、多读多悟。
孔子到了晚年,偏偏喜爱上了《易》,其痴迷程度,常常看了三遍也不厌烦,并且从中获得众多启发。
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学到老,活到老的人,这种人能够在二千多年前存在,真的是稀缺,至少当今社会一直提倡这个,也没看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下来。
2、能专能深。
孔子曾跟从师襄来学习古琴,刚开始的时候,一首曲子就足以让他练了十来天。
之后,师襄想让他换一首曲子,孔子不让,依旧练着这个曲子,说自己没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又过了一段时间,说自己没能领悟其中的音乐形象,继续钻研这个曲子。
一个月之后,孔子就能这个曲子就是《文王操》,他从一个业余者,却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专业人士的水平,可见学习就得要专而不是广泛学习。
3、学以致用。
鬼神这些东西,孔子是相信其存在的,但是却不去学习,因为在他的眼里学这些东西是毫无价值,没必要花时间去研究他们。
可见学习是要有目的性,那就是可以用来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
4、学会放松自己。
孔子曾跟自己的弟子子路说过,叫他多去学学诗歌,当时的诗歌是可以唱的,就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
可见在孔子的眼里,学习的同时,也要附加音乐放松自己。
5、锻炼身体。
本身孔子就不是一个弱不经风的人,而是身材高大,是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也要多去射箭,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6、用心去学,以快乐的心态去学习。
在孔子的眼里,一个人的学习好坏,就在于其抱以如何的心态去学习,只有快乐的心态,才可以学好,并获得其中的真谛。
孔子有关的成语1、尽善尽美:就是形容好到极致,毫无缺陷。
这个成语主要来自于孔子在齐国时期,那时的他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比较美妙的音乐,于是发出感慨“尽善矣,又尽美也!”,一连好几天总是想着它,无时不忘。
苏轼和孔子的读书成才方法
苏轼和孔子的读书成才方法1887年,27岁的印祖于三月初到五台山朝台,住山四十余日,四月返回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后,三年里除担任执事、日常修行外,开始阅读大藏研习经典。
印祖《文钞》中,也多次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人介绍读书成才的好方法。
读书,首先要静下心来不能急躁,“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
” 然后要反复多看,即使熟悉到能背诵。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
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
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
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
”“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
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
故知看文,有大好处。
背诵,多滑口诵过。
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
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语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印祖解释说:“孔子读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
”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的读书感悟。
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是对一个二十八岁的乡试落榜生安惇的劝慰和鼓励。
苏轼并不是对人唱高调,他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遍识人间字,读尽天下书。
为了好好读书,他借用《孙子兵法》以众击寡、逐个击破的智慧,发明了一个“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
一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一遍是不能够全部吸收的,把内容分为多个主题,每次读书集中精力研读其中一个主题,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通过一次一次的分割包围,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引言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不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具有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探讨他们的成就和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第一步:勤学苦练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万世之师”。
他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热爱,勤奋苦练,不论是经史子集,还是礼乐制度,都致力于学习和传承。
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特兄弟莱特兄弟是航空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以勤学苦练闻名。
为了实现人类飞行的梦想,莱特兄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
最终,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并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步:卓越才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戏剧皇帝”。
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对戏剧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史和哲学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欣赏的乐趣。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被誉为“天才中的天才”。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相对论理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爱因斯坦不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还有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这使得他能够超越时代的界限,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步:影响力和领导力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领袖,被尊为“民族之父”。
他具有卓越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的中国。
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并创建了中华民国。
他的民主思想和革命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七步成才成语故事
七步成才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七步成才”成语故事的内容:1. 嘿,你知道七步成才的故事吗?就像曹植,那真的是超级厉害啊!曹丕逼他七步成诗,这不是刁难人嘛!但曹植就真做到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哎呀呀,这诗多妙啊!你说要是你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到不?2. 七步成才啊,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好比一场考试,限时七步就要给出完美答案。
曹植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不慌不忙,用才华征服了一切。
我们平时遇到难题,也得学学他的冷静和机智,说不定也能瞬间成才呢!3. 哇塞,七步成才的曹植简直就是个传奇!他在哥哥的逼迫下,还能在七步之内创作出那么精彩的诗。
这就好像跑步比赛,人家曹植瞬间就冲过了终点线,还拿了冠军。
这种才华,谁不羡慕呢?4. 七步成才呀,曹植这本事可不是盖的!曹丕那么狠心地逼他,他却能绝地反击。
这好比在黑夜里突然点亮一盏明灯,太耀眼了!我们遇到困难时咋就不能这么牛气呢?5. 哎呀,七步成才的故事太精彩啦!曹植那是被逼到绝境了呀,可人家就是牛,七步就成诗啦!这就像爬山,看着很难,可人家曹植一下子就登顶了,厉害吧!我们要是有这股劲,还愁啥呢?6. 嘿呀,七步成才说的不就是曹植嘛!他当时得多紧张啊,但就是能行。
这就跟走钢丝似的,稍有不慎就掉下去了,可曹植稳稳地走过了。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他这魄力?7. 七步成才哦,曹植真的太了不起啦!在那样的高压下,七步就作出那么厉害的诗。
这跟魔术一样神奇啊,一下子就变出个惊世之作!我们也得练练这本事啊。
8. 七步成才这个成语背后的曹植真是让人佩服啊!被曹丕那样整,还能绽放光芒。
这就好像在暴风雨中开出的花朵,特别鲜艳。
咱也得学学曹植,啥时候都不能丢了才华呀!我的观点结论是:七步成才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才华在关键时刻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说不定哪天也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法“秘笈”——五步学习法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法“秘笈”——五步学习法五步学习法,可广泛适用于各类学习实践,适用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百技百艺,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学习其他各种有益的知识,都可以运用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方法。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思想的灵魂是“依于仁”而复归德道。
孔子紧紧把握着仁义礼,以仁德为纲而论人生与社会,是常道中最为精湛的理论和教育方法。
孔子所创立的学习实践方法极为优秀,同样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实践方法。
他不仅提出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验证这一方法和境界。
孔子虽然从未系统地介绍过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对历史上所记载的史实,只要稍加分析,也就不难了解和掌握他的学习实践方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着一则孔子学琴的故事。
他曾经向当时一位名叫师襄子的著名琴师学习弹琴的技艺,掌握琴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孔子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实践和验证,这成为一部极为完美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方法。
孔子学琴的故事是这样的:乐师师襄子教授给孔子一个曲谱进行练习,孔子记住了曲谱以后,一连反复弹奏练习了十天,专心致志地演习,并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
师襄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调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可以学习新曲了。
孔子却说:“我虽然已经熟习了这部乐曲,但是还并没有熟练地掌握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对孔子说:“我听你弹的曲子,你已熟练掌握了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下一步可以学新曲子了。
”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我还需要继续在弹奏中深入地体悟出来。
”又过了些天,师襄子再次问他:“这个意蕴,看来你已经完全领会了,你的琴声里面,已经表达了曲谱的情感和意蕴。
七步之才的故事
七步之才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做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他曾谆谆教导,教人如何用七个步骤谋取成功,不少中国古传统文化美德便源于他。
这七步之才:
第一步,“明白其言”。
首先,要认真思考别人以及情境出发所说的话,不能只看表面。
第二步,“醒悟其意”。
学会把他人的洞见融入自己的历练中,让自己明确自身的目标。
第三步,“审其志”。
要思考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看自己的行动是否在正轨上,是否与自己的抱负一致。
第四步,“励其行”。
要时刻记起自己的愿望,随时促进自己实现理想。
第五步,“开其路”。
应努力探寻最优路径,并择时准备实施它。
第六步,“成其事”。
用心精诚去做,让自己专心致志的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有力度。
第七步,“继往开来”。
达成最终梦想让自己更有信心行走,坚持到底,走自己的路,只有勇于承担的人才配得起胜利的果实!
孔子的七步之才,享誉中外千百年,他用这一神奇的方法,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人们认识到,只要谨记这七步之才,按照孔子的方法去实施,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的故事就此传承了下来,今天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勇敢的追求梦想就是成功的诀窍!。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导对于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六大方法,来帮助弟子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学而时习之。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通过反复的复习和练习,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能真正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财富。
第二,悉听则明。
孔子强调学生要善于倾听,尤其是对于有经验和智慧的长者的教诲,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静下心来倾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第三,不耻下问。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发问,不懂就要勇于请教,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留下疑问。
他认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够追求真理,只有敢于发问才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四,固执己见。
虽然孔子主张虚心向他人学习,但他也强调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接受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强调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和有才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交往,借鉴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学习方法。
他认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和不良的人在一起则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第六,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掘他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借鉴。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够从他人身上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孔子的这六大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要注重实践和运用。
其次,悉听则明的方法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教导和建议,广泛接触各种观点和思维方式。
再次,不耻下问的方法教会我们要敢于发问和求助,永远保持学习的谦逊和虚心。
然后,固执己见的方法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能力,不盲从和妄下结论。
此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方法教会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并从他们身上学习,获得积极的影响。
【成语故事】七步之才
【成语故事】七步之才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孔父的人,他生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子孔丘。
孔丘从小就聪明过人,学习起来也是出类拔萃。
孔父对他的儿子十分自豪,常常夸赞他是“七步之才”。
有一天,孔丘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一场文化比赛。
这场比赛是由国君亲自主持的,各地的才子们都前来参加,争夺文化界的荣耀。
孔丘的父亲孔父是很关心孔丘的表现,所以一大早就来到比赛场地,等待着比赛的结果。
当孔丘的名字被宣布为胜利者的时候,孔父高兴地手舞足蹈。
他对着孔丘大声说:“我的儿子果然是个七步之才啊!”所有人都为孔丘的胜利喝彩,认可了他在文化方面的才华。
孔丘的父亲孔父对他的表现表示了非常的骄傲,他对孔丘说:“儿子啊,天资聪颖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学习,不仅要在文化上有所成就,更要在做人处世上有风范。
”孔丘谦虚地接受了父亲的教诲,他知道自己在文化方面可能很优秀,但是在做人处世上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修炼。
他决心不辜负父亲的期望,继续努力向上。
从此以后,孔丘更加励志,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做人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
他以“七步之才”的名号,为家族争光,也为自己争得了更多的荣耀。
孔丘渐渐地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学问深厚,经常被国君召见,成为国家的谋士之一。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从孔丘的故事中来的。
后来人们常用“七步之才”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横溢,能够短短的七步就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才华。
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才华虽然重要,但是品德更是人格的基础。
只有才华和品德并重,才能成为真正的“七步之才”。
勤劳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训练
勤劳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训练勤劳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训练2023年,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全面普及的时代,但是面对信息过载和知识爆炸的挑战,仍有很多人陷入学习困境,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
然而,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之一,在他1500多年前的时代,学习和教育的地位早已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而他正是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成为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在学习上永远都是如此执着和勤奋,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勤学”。
在孔子看来,一切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决心去实践才能得到。
孔子也十分重视刻苦钻研,他认为勤奋是学习道路上的必要条件。
他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下也,困而不学者死也。
”一句话道出了刻苦的重要性。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每天早上在秋毫无犯之日起,“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每日的行为,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自觉思考,深度思维孔子提倡自觉思考、自我察觉,并以此为思维基础,在训练思维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名言。
他讲“思则有得”,强调思考是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根本途径。
孔子主张思考要有方向、有目标,要有持久的时间。
他引导学生“闻一知十,不闻不若闻一”。
这就要求人们对一个问题要不断辗转思考,细心品味,形成深度思维。
孔子的思维训练十分重视深度思考,特别是在注重总结思考的基础上。
他认为,精细的思考是实现智慧的重要手段,对个人内涵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强调好好思考,要经过反思,让自己在深度思考中不断自我升华、完善。
三、实践实证,经验积累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尤其强调实际的实践经验。
他认为知识如果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只是空洞的言语。
在孔子的课堂上,他常常引导学生注重实践。
毫不过时的孔子六大学习方法论
毫不过时的孔子六大学习方法论一、学而时习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
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
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
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
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三、博约相济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
即: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
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而要学有主旨、学有所归,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作为主旨和要领来引导博学,使博学归约于礼。
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这是说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
如果把孔子关于博约关系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则博可理解为博览群书,从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
孔子的成才之道
孔子的成才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勤奋好学: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学习是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
基础。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2.虚心好问:孔子认为,学习需要虚心,不耻下问。
他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多思考,多实践。
3.温故知新:孔子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探索
新的知识。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4.诚实守信:孔子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他提倡“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即说话要算数,不轻易食言。
5.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6.勇于担当:孔子认为,做人要有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
他提倡“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这些是孔子成才之道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教育学生的基本原则。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孔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位名人的成功学习法
18位名人的成功学习法18位名人的成功学习法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在相同的时间里,有些人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成就了一番事业;而有些人却一无所成,碌碌无为。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习方法的对与不对。
学习得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劳无功。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5、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6、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识广博的诀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7、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麽也不会知道。
8、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9、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
10、历史学家陈恒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
11、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要学会用网在书海中打捞。
12、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理论精华。
13、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4、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
1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
16、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17、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18、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儒家学问的路径儒家学问的路径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对儒家学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入手,探讨儒家学问的路径。
一、学习方法一:虚怀若谷、乐于学习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虚怀若谷、乐于学习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要求个人不要自以为是,要保持谦逊之心,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孔子弟子曾子曾问孔子学习的要领,孔子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精神,并且他愿意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不断检视自己的言行,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缺点,提高个人素质。
二、学习方法二:言传身教、师德为先在儒家学问的路径中,言传身教的学习方法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身体力行,给学生以榜样力量。
在《论语》中,有一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于言传身教的重视程度。
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培养学生,孔子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岐。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者的要求,即要做到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习方法三:注重实践、勤奋钻研实践和勤奋钻研是儒家学问的路径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有许多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的例子。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提出了通过不断复习和总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得出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实践和应用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勤奋钻研也是儒家学问的路径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勤奋学习的要求。
只有不断钻研,不断追求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之道。
四、学习方法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学问的路径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孔子为学的六大法宝
孔子为学的六大法宝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孔子为学有六大法宝,可用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和用学概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好学好学就是特别喜欢学习。
孔子曾经根据是否愿意学习,把人分成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类。
在《述而篇》中,孔子这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
《论语》中叶公曾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
后来,孔子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
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晚年的孔子为了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
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
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中,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乐学乐学就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孔子特别喜欢学习,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许多体现。
比如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中,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必须怀着喜悦的心情对待学习。
孔子认为,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孔子是怎么样学习的?孔子—生勤奋学习,所以他的学习方法也广为后人传颂。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孔子的学习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孔子的学习方法一“身体力行”我首先要问,我们所接触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在高校我们的那个“读”法,真的是在读吗?我的经验是,这是没办法用上课的方式获得的。
现在高校里的高堂讲章,只是在我们与经典之间造成了理解的障碍而已。
重要的经典一定要自己读熟才能有所领会的。
这就要日有常课,而且,得身体力行。
象《论语》我读得很熟了,当然现在的读和“”处在那个潮流中的读不太一样,同时和时下所谓的新新儒家们也不一样。
对原典的认知不同,大致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处理文本上的方式、也包括自己的生活选择上。
这里我所说的“体”不是本体论的哲学意义上讲的,而是我们具体的肉身,身体来说的。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大六艺,小六艺。
小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大六艺不是儒家的发明,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的。
小六艺是初级课程,其中强调了射、御的学习训练。
为什么?从孔夫子到毛泽东,都不是培养书呆子的,都有践行,有体锻,有武学。
我也认为,今天,咱们大家不能做两脚书橱,至少需要有点体能训练。
除了读好书,写好文章,能跟老师谈学问之外,如果生活中发生什么实际问题,能解决吗?当路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人吗?所以需要体育锻炼:跑步、打球、游泳,爬山,走路,练拳等。
孔子的学到底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非常不同的。
这个“体”的日常训练是从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挤出去了,我们的体育课不成功。
我们看宋明的大儒还有强调“体”的,只是到了那些乡愿、下学、末流,就没有了。
凡是读书把身体读坏的,一定不是好学生。
“体”的问题,包括了修身的东西。
修身除了坐、卧、行、住要符合礼仪之外,还包括身体的锻炼。
他们是有的,所以他们会骑马驾车、射箭。
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团队在外出行早就出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博学。博学并不意味着只是通过读书的方式。读书是它的一种有效而且普遍的方式,但显然不是最佳的方式。最佳的方式是通过与你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有才能的人的交流,接受他们的影响,学习他们的智慧。这种方式虽然最有效,但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在你生活中遇到的能让你有所收获的人。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你碰到个高人,你不跟他交谈交谈,不从他那听到一点道理,你就跟这样的人失之交臂了,那多可惜了。你碰到一个好老师,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你碰到一个好朋友,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你碰到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而不是去挑剔别人,要尽量去找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千万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宽容别人很重要,因为凡是英雄一定有个性,凡有优点的人,凡是优点突出的人,一定也有相应的缺点,所以你得要宽容他。哪怕你不喜欢,你也不能让他感觉出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胸襟宽广;毅,意志坚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引用孔子的话——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感叹自己“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水浒传》中李逵的粗鲁几乎让人无法忍受,唯有识人的宋江可以容忍,这或许是李逵对宋江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的原因之一吧。
第五个阶段,明辨。通过前四个阶段的努力,试图筛选出那些真正对你有用的东西,并搞清楚他们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保留那些仍然有疑问的地方,并试图寻找验证或推翻它们的可行的方案。没有绝对的真理,凡是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一旦超出了适用范围或者不符合适用条件,那么真理向谬误的转变就真的只是咫尺之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往往比真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们只重视真理的内容本身,而很少却考虑它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孔夫子七步学习成才法---青少年必读!
默认分类 2009-08-14 22:02 阅读6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孔子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
第一阶段:立志。首先你要问自己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最看重、最在乎的什么?是家庭、事业、爱情、亲情、朋友或者其他特殊的爱好?这些东西在你的心里的地位排名、各占多少比重等等。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才知道你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你该怎么去达到这个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你学习那些方面的知识。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已经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全人,放眼历史,多才者如孔子、诸葛武侯,聪明者如牛顿、爱因斯坦,都不是真正完美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都有各自的软肋甚至缺陷。可以想象,先哲们尚且如此,又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所以,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能你也不能一下子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但是只要始终要把这样的意识根植于内心,接近真理进而获取真理终归只是时间问题。“早期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等理念在现代社会显然应该被赋予更深一层次的意义,那就是较早地明确的自己的目标——生活目标、学习目标、情感目标等往往能使你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占到先机,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以全力一击。“伤其十指,不如短期一指”;在物理学上,当压力一定的时候,集中受力点以减少受力面积可以获取较大的压强。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人生的大多数阶段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往往靠我们自己,所以目标确定越早,越具体的人,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越大,有时候甚至能弥补有些诸如智力、学习能力、勤奋程度等在以前看似无法超越的限制条件,使龟兔赛跑的寓言成为现实。
第三个博学的方式就是广泛地增加人生阅历,这若能与前两个方式的结合,则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为通过前两个方式的理论学习,将大大提高我们积累实际经验的效率。否则,有些人即使有了丰富的经历,有些道理它也不会明白;而与之相反,有了理论知识引路,你只需少数的经验积累便可以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三个阶段:审问。为什么要审问呢?伟大人物的思想既然已经成为经典,既然已经通过了历史的检验,我们还有必要作哪怕丝毫的怀疑吗?每个人写书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同的人的目的也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道德水平等等都存在着差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伟大的人物也会出错的时候,纵观历史,无人可以例外,所以,没有任何我们可以盲目崇拜的权威。我们尊敬他们的伟大,并不代表我们认可他们所有的言论和行为。而且,经典随着历史的传递,由于一些人为的或自然力的因素,有的受到了恶意的篡改,有的发生了遗失,这在中国经典中尤为突出:1、中国人历来“尊古贱今”,很多人写书都喜欢借助于古人的名讳,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书;2、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常常对经典恶意篡改,从宋代开始后越演越烈,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衰败;3、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使大量的经典失传,后来汉代重奖民间献书行为,民间造假成书以求奖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金圣叹后来评论说“汉代献书之害远甚始皇焚书之害”。即使是原版,由于中国历来讲究德胜于才,圣人们的书中常有一些基于道德的考虑的言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的行动。对于外国的经典,由于我们大多数情况都只能读译,翻译者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原书的本身价值。另外,有些东西一旦翻译之后就变了味道,就像中国的文言文经典翻译成外文后,外国人很难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上述的每一原因,都要求我们即使通过了前二个阶段的考验,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多对原文中的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地停下来思考,揣摩并试图还原先哲们的思维过程。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是:1、在读书之前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些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向人们表达什么思想或理念,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等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2、多看一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对这些经典的评述,不管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注意大家都赞同的是哪些方面,为什么赞同,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还是事实的分析,大家的分歧点有哪些地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是否说得通,大家批评的地方有哪些,是用道德的方式还是事实分析的方式,等等;3、带着这些问题反复仔细阅读原文,得出自己的体会。
第六个阶段;时习。在现实实践中反复检验前五步的结论。这需要丰富的阅历和时间的积累,非朝夕之功也。
第七个阶段:笃行。对于那些经过了前六个阶段考验的东西,你就应该毫无犹豫地坚持,并最终纳入自己的信仰,轻易不要否定它。
当然,很多时候这七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主要的思路是要相信自己有独立认知世界的能力,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多余人交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坚信自己的信仰而又不顽固保守,不走极端。长期坚持下去,你定能像毛遂一样“非特末现,乃脱颖而出矣!”�
书本的学习虽然没有“师传”的作用大,但更为普遍,更适合于普通大众,不过,这里的“博”并不是说,只要是书我们都读。表面上的确应该如此,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读书虽然重要,但显然不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读对自己有用的书。什么样的书对自己有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这是在第一阶段立志的基础上进行的,立志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博学的内容。不过,仍然有如下的两个标准可以提供参考:1、经典之作,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通过检验的书,外国的,中国的都行;2、名家们对经典的评论。人文科学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只要你读到一定的数量,你就会发现很多书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尤其是对照晚中国和外国的经典,你就难免感叹: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要担心经典里反应的思想已经过时,因为人文科学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是直线式发展,越是最新的越好;人文科学是波浪式发展,而且后面的波峰并不一定超过以前的波峰,就中国而言,诸子百家的思想就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超越过,现在也是这样,西方的思想稍微比较分散,但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理性运动和启蒙时代、近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样是现代西方思想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