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两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观古思今,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地保留、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孔子;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他执教四十余年,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蜚声中外。
今天这个以信息为主的高科技时代,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东方,他们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解决社会危机,提高民族素质,发展综合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也是孔子奉献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本文将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望各位同仁指正。
一、孔子关于“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和教育实践
“因材施教”这个用语并不是孔子的原话,而是后人研究和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概括出来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程颐、程颢也有类似的说法。
孔子招收的学生,由于文化程度高低不等,年龄大小参差不齐,性格特点各异,孔子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采
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这也是孔子教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首先,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科教学,培养出各种不同专长的人才,以便因才致用。
并将学生分为德行、言论、政事、文学四个学科。
根据《论语》记载,颜渊、子贡、子路、子游等就分别是各专业的高材生,而且在他们从政后,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才干。
其次,孔子还非常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的确是至理名言,那种不看对象,千篇一律地讲深讲透,自我炫耀,只能浪费时间,误人子弟。
孔子教学就不是这样,他总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于“孝”的问题,孟懿子问他,他说:“无违”。
即无违于礼,以礼事亲就是孝。
孟武伯问他:“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父母只忧你的疾病,其他方面,你能谨慎持身,无可忧虑,这就算孝了,子游问他,他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世俗以为子女仅能供养父母而无敬爱之心,这与犬马没有区别了。
”子夏问他,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难在子女脸色上,父母有事,子女代为操劳,有酒食,先为长辈陈设,让长辈先为进食,如不算和颜悦色,也算不上孝。
仅一个“孝”,针对不同的弟子,孔子就给予不同的教导。
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是否听到先生讲,就应该去做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言下之意,应该向父兄请示,不要急于去做,
而冉有问他:“闻斯行诸?”他答道:“闻斯行之。
”
就是说听到了就应该立即去做。
公西华对老师这种同一问题作相反的回答很不理解,就问孔子,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为冉有生性怯懦,故鼓励他大胆地干,而子路有闻必行,常常一个人争着干两个人的事,所以得给他泼点冷水。
同一个问题,解答却不相同,这就是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因人施教,这自然比千篇一律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因材施教”之所以说是一条反映教育规律的教学原则,就是谁遵循它去做,就人才辈出,事半功倍;谁违反它常常会扼制人才,误人子弟。
宋代教育家张载对此曾十分感慨地说:“教人之难,必尽人之才,乃不误人。
”今天我们在育人的时候,更应该发扬孔子优秀教学传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顾名思义,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出身是贵族,平民或是奴隶,年龄是长是幼,长相如何,家境是富裕还是贫困,都有资格来接受教育———这就是孔子提出来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它打破了殷周以前的“学在官府”,也就是学校是奴隶主、贵族办的,只有奴隶主、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在当时首推“学在民间”之风,广泛招收弟子,使他的弟子有三千余人,办学规模之大可谓空前了。
这也是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
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招收学生,一是不分富贵贫贱,
有家藏千金的子贡,有吃不起饭的颜渊,有鲁国贵族孟懿子,也有“卞之野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这些杂七杂八的人,只要拜他为师,他都一一罗致门下。
二是不分聪明愚笨,他的弟子中不管先天敏捷聪悟者如颜渊,但也有反应迟钝的曾参,资质愚笨的高柴,狂放偏激的子张,刚猛鲁莽的子路。
不管学生情况如何,他都不带偏见给予教育,使之成才。
三是不以言貌取人,他收录学生都要经过面试。
有个宰予,说话雄辩滔滔,言过其实,孔子虽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却仍然收下了他;还有个澹台、灭明,长相很丑,孔子先一见不大喜欢,但也收下了他。
后来这两个学生都学得很好,名扬诸候,孔子不无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四是不以地域取人,他不但招收鲁国本土的学生,也招收其他诸候国的学生,学成之后,又返回到各个诸候国,成为该国栋梁之才。
回顾历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在民间的办学方针,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国家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可以说是对“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传承和弘扬,也使得许多孩子,无论是城市的、农村的、男学生、女学生、貌俊的、貌丑的、听话的、执拗的、聪明的、愚笨的,都接受了全民普及教育。
为我们能够更多地培养人才,造福社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
三、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从不是强制灌输式的教育,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孔子最
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就曾感慨地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立卓尔,虽欲从之,未有也己。
”中间三句是说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前后几句是说孔子道德学问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这里也反映了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学生的学识有深有浅,对深者亦当深入浅出,对浅者更不应骤语高深。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可见孔子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学习契机。
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四、孔子以学生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育才方向孔子办学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要的“君子”,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指外在表现,显得很有修养,很有风度;质,指内在品质,即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素养;彬彬,指内外配合适当均衡协调。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孔子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艺能力即专业知识的培养传授,又重视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颜渊说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这几个字就是孔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文,这里是指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各门功课;礼,指以典章制度为主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二者相辅相成,但仍以后者为主,也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二者之间的关系,他
向学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千里马之所以受人称赞,不在于它能行千里,而在于它能谐人意,供人役使。
反之,马无论怎样驯良,不能远行,终是驽马,所以人才应德才兼备,而以德放在首位。
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目的的教育。
他认为人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的。
他说一个人如果“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愚是迷惘无知,荡是放而无根,贼是伤害不全,绞是焦躁急切,乱是犯上违法,狂是妄自尊大。
人虽有好的愿望和理想,但不通过教育学习,则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那么学习是为了什么,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按照荀子的解释就是“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古之学者是君子之学,为己,就是修养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目的“仁”和“圣”的高尚境界,今之学者是小人文学,为人,就是为了装点门面,表现自己,做给别人看,如禽兽般并不实行。
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优则仕。
”后来儒家根据这一原则总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学习的目的。
一次,颜渊、子路在他身边,他叫学生畅谈理想,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无憾。
”颜渊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见孔子对端正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是从为人类谋幸福的大同境界着眼。
孔子教学还十分重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这种教育体现在基础知
识的全面教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学习“六艺包括《诗》、《书》、《礼》、《乐》等文化课,也包括射、御、书、算等技能课,二是分课学习,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专业课。
他的教学共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这就是德育和智育的综合教育了。
一部《论语》可以说是学生们听老师讲课的语录集萃,但其中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关于政治、人伦、道德、礼仪方面的内容。
其中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对学生进行“仁”、“礼”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重视自己,尊重别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并且还要受到尊卑等级、典章制度、礼仪风尚的约束。
孔子是二千多年前的圣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论,二千多年来成为我们道德行为的衡量标准。
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闪着熠熠的光辉。
通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真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为我们更多、更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