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菌与腐败变质2
合集下载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四)、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
食品中的细菌菌相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中的细菌菌相:指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
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优势菌:存在于食品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 食品卫生学意义: 预测食品可能的变化;
估计食品腐败变质的程度。
由于食品菌相及优势菌种不同,食品腐败变质的
特征也不相同。例如盐沙雷氏菌可使咸鱼发红、 变粘;假单胞菌可使食品产生荧光;产碱杆菌可
1、食品)、容积(ml) 或表面积内(cm2)食品中细菌的个数。
表示方法:
(1)菌落总数: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 养基及pH、培养温度及时间、计数方法等)经处理的 样品直接用平皿培养,使适应培养条件的每一个活菌 细胞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称为该 食 品 的 细 菌 菌 落 总 数 。 以 菌 落 形 成 单 位 ( colony forming unit CFU)表示。
食品腐败变质程度和新鲜度的指标,以提出食品腐败
变质的界限值。
菌落总数与保存时间
Food食物名称 Total Colony Number菌落总 数个/c㎡ 105 103 鱼 105 103 Temperature 保 Preservation Days 存温度(℃) 可保存天数(天) 0 0 0 0 7 18 6 12
Fat-riched food:酸败
第二章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主要内容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霉菌污染 食品的病毒污染 寄生虫等对食品的污染 转基因食品的卫生安全
第一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与腐败变质
细菌对食品的污染是最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是食 品最主要的卫生问题。
分类:
食品的细菌污染与腐败变质
二、食品的特性 许多食品本身就是动植物组织的一部分,在宰杀或收 获后的一定时间内,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 如肉、鱼类的后熟、粮食水果的呼吸等,引起食品组成成 分分解,加速腐败变质。食品营养成分、水分多少、pH值 高低和渗透压大小等,对食品中微生物增殖速度、菌相组 成和优势菌种有重要影响,从而决定食品的耐藏与易腐败 变质的进程和特征。 (一)pH值 各种食品都存在一定的pH值,一般微生物在食品的pH 值接近中性时,都能适应生长。在过于偏向酸性或碱性食 品中,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可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时,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可以使食品pH值发生改变,使微生物类 群也会改变。 1.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大多数酵母、霉菌适于酸性 环境pH3—6(范围pHl.5~11.0),大多数细菌及放线菌以 pH6.5~7.5合适(范围pH4~10)。酵母和霉菌耐受的pH值 范围大于细菌。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见表1-1。
大肠菌群一般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人与温血动物粪便。 当粪便排出体外后,初期以典型大肠杆菌占优势,而两周后 典型大肠杆菌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生理特性的变异。
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其卫生意义之一即表示食 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污染。·
其中典型大肠杆菌说明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可能为 粪便的陈旧污染。大肠菌群在粪便中存在数量较大,食品中 的粪便污染含量只要达到0.001mg/kg即可检出大肠菌群, 因此检验方法不仅简易而且敏感。 鉴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而且在一般条件 下大肠菌群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也是一致的, 故大肠菌群另一重要食品卫生意义是作为肠道致病
(二)能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其中大多数的霉菌都有利用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如毛壳霉月、灰色土霉、曲霉属中的黑曲霉、土曲霉、烟 曲霉、青霉属中的黄青霉、淡黄青霉。纤维素分解力特别 强的为绿色木霉和黑曲霉。分解果胶质的霉菌中,以黑曲 霉、米曲霉、灰绿青霉最强。细菌对淀粉的分解较强者仅 是少数,主要是芽胞杆菌属中的枯草芽胞杆菌、马铃薯芽 胞杆菌、丁酸梭菌。能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的细菌较少, 主要是芽胞杆菌属、八叠球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一 些菌种。能分解果胶的细菌有欧氏植病杆菌属,如胡萝卜 软腐病欧文氏菌)、软腐病欧氏杆菌等;芽胞杆菌属中的 环状芽胞杆菌、多粘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费地 浸麻梭状芽胞杆菌等。酵母通常不能使淀粉分解,但少数 特殊的酵母,如彭身裂殖酵母和拟内胞霉属中某些酵母能 分解多糖。胞壁酵母能使乳糖发酵。球拟酵母属和假丝酵 母属中有些酵母能分解蔗糖,这常是使果汁饮料、含糖酸 性饮料变质的原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影响因素
Q10
k( t 10 ) kt
k(t+10)、kt分别表示在(t+10) ℃ 和t℃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由阿雷尼乌斯(Arrhenius)方程可知:
k Ae
E /( RT )变。
T:热力学温度;A:频率因子。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营养价值降低。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d.与包装容器发生的化学反应
含酸量高的原料做成果汁时容易使罐壁的锡溶出 菠萝、番茄 含花青素的食品馆藏时,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 桃、葡萄 含硫蛋白质与锡、铁反应发生变色 玉米、芦笋、绿豆、鱼肉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糖浆
新鲜果蔬
新鲜肉 家禽
浓缩桔汁
变酸、变黏、产生异 味、变绿色 变黏、产生异味
失去风味
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 明串珠 菌属 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
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醋杆菌属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一)生物学因素 1.微生物 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 PH值 耐酸性 霉菌>酵母菌>细菌 氧气 好氧性 微需氧 兼性厌氧 厌氧 水分 最低水分活度 营养成分 温度 嗜冷 嗜温 嗜热微生物
c.氧化作用
脂肪的酸败
自动氧化过程
游离脂肪酸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继续分解产生有
刺激的“哈喇”味 ; 油脂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进一步氧 化,甘油也被氧化产生异味物质。 脂肪水解过程
油脂酸败的影响因素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02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
aa
吲哚、甲基吲哚、酚、腐胺、
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
氮的酸和脂肪酸类 硫酸、NH3、CO2等
H2S、CH4、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 素主要有:
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中杀菌活力 和理化因子、营养成份、环境温度、 水分及其存在形式、pH值、渗透压、 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1、食品的组织结构
几种畜禽等肉品耐存性:牛肉>猪>鸡 >鸭>鱼>牛奶。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2.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 溶菌酶、过氧化物酶、 pH值(成熟时酸性介质)、渗透
压等
3.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4.食品的营养组成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5.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形式
(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 分,也称游离水。自由水多,则易变质; 所以带病动物肉品细胞间水分多,易变 质。
(2)束缚水:(也称结晶水)指由氢链 结合力系着的水分。束缚水多,则不性食品卫生学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四期 真菌期。
由于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利用乳酸 作为营养来源,而大量生长繁殖。 这时乳就失去了食用价值。
29.08.2021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第五期 腐败期。
第四期的霉菌和酵母菌在乳中 的繁殖,使乳失去了酸性;
腐败菌类获得了生长发育的条件, 引起蛋白质的分解,使乳完全无 机化。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显微或亚 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滞化水。 含无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二 食品基质特性
2. 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食品中氢离子浓度也影响原生质生长过程和酶的作 用。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氢离子浓度下,微生物的酶系统 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如果氢离子浓度改变,酶的催 化就会减弱或消失,必然影响到微生物正常代谢。 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动植物食品原料 的pH几乎都在7以下,有的可低到2-3。根据食品pH值不 同,一般将食品分为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质问题。
二
腐败
腐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三 发酵
发酵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四 酸败
酸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脂肪类物质发生的变质,脂肪 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油哈”气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第11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一)微生物
(二)食品的基质特性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第四章
一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食品原有色、 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结果使 食品的质量降低或完全不能食用,这个过程称为食品腐 败变质。 由于习惯的原因常常把食品腐败变质称为食品变质 ,实际上食品腐败是食品变质的一个方面。 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较多,有物理的、化学的,也 有生物的,这里只讲生物原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
2.3.2细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虽然有些细菌连接成团或连接成长链, 但每个细菌都能独立生活,所以细菌 都是单细胞生物。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3.细菌的结构
DNA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鞭毛
细胞膜
细胞质
荚膜 细胞壁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3.细菌的结构
DNA
特殊结构
巴斯德作出的假设是:肉汤里面的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外界 进入的细菌繁殖而成的。
长时间放置,鹅颈瓶里的肉汤没有变质,打断鹅颈瓶的瓶颈肉汤就变 质了,这个实验结果支持了巴斯德的假设。通过这个实验,巴斯德推翻了 当时的固有学说,建立了微生物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 Nhomakorabea细菌
大小
十分微小
分类
知识讲解
思维训练 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煮熟的肉汤在室温下放久了会因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而腐败
变质,这些导致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 科学家巴斯德作出假设,并利用鹅颈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鹅颈瓶
知识讲解
思维训练 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请推测,巴斯德作出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实验能够验证他的假设吗?
5.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
的休眠体,具有细胞壁厚、含水量少等特点,对高温、 干旱等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 可随风飘散,落在适宜环境中,又能恢复为正常的细 菌细胞。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6.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完的细 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有的细菌在环境 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就能分裂一次。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3.细菌的结构
DNA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鞭毛
细胞膜
细胞质
荚膜 细胞壁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3.细菌的结构
DNA
特殊结构
巴斯德作出的假设是:肉汤里面的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外界 进入的细菌繁殖而成的。
长时间放置,鹅颈瓶里的肉汤没有变质,打断鹅颈瓶的瓶颈肉汤就变 质了,这个实验结果支持了巴斯德的假设。通过这个实验,巴斯德推翻了 当时的固有学说,建立了微生物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 Nhomakorabea细菌
大小
十分微小
分类
知识讲解
思维训练 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煮熟的肉汤在室温下放久了会因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而腐败
变质,这些导致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 科学家巴斯德作出假设,并利用鹅颈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鹅颈瓶
知识讲解
思维训练 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请推测,巴斯德作出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实验能够验证他的假设吗?
5.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
的休眠体,具有细胞壁厚、含水量少等特点,对高温、 干旱等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 可随风飘散,落在适宜环境中,又能恢复为正常的细 菌细胞。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重点) 6.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完的细 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有的细菌在环境 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就能分裂一次。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ppt课件
❖ 极易腐败原料(1天~2周) ▪ 肉类和大多数水果和部分蔬菜;
❖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 ▪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 稳定的原料(2~8月) ▪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 等。
精选课件PPT
§1. 2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生物学因素 氧化
❖化学因素 啮齿动物
❖2 )加热杀菌的方法
❖ 巴氏杀菌:杀菌温度65℃—80℃,主要用于不耐热的 食品。果汁、果酒等
❖ 常压杀菌:指101.325KPa、100℃条件下的杀菌处理。 适用于酸性食品的杀菌。PH<4.5
❖ 高压杀菌:指101.325KPa以上、100℃以上的杀菌。 适用于非酸性食品的杀菌。PH>4.5
精选课件PPT
在不同介质中的热致死温度如 脱脂乳
乳清
右表所示。
肉汤
致死温度/℃
73 69 65 63 61
精选课件PPT
b.食品成分的因素
❖ 盐:低浓度食盐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食 盐(>8%)则对微生物的抵抗力有削弱作用。
❖ 糖:糖的浓度越高,越难以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
精选课件PPT
(二)微生物的控制
❖b.食品成分
▪ 酸度 、水分活度、脂肪、盐、糖、蛋白质、植物杀 菌素。
❖c.热处理条件
▪ 温度、时间
精选课件PPT
(3)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 a.微生物本身的特性 ▪ 污染的种类:各种微生物的耐热性各有不同。
• 芽孢菌>非芽孢菌、霉菌、酵母菌 • 芽孢菌的芽孢>芽孢菌的营养细胞 • 厌氧菌芽孢>需氧菌芽孢 • 嗜热菌芽孢的耐热性最强
生长温度范围 -10~30℃ 10~45 ℃ 25~80 ℃
❖ 中等腐败性原料(2周~2月) ▪ 柑橘、苹果和大多数块根类蔬菜。
❖ 稳定的原料(2~8月) ▪ 粮食谷物、种子和无生命的原料如糖、淀粉和盐 等。
精选课件PPT
§1. 2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生物学因素 氧化
❖化学因素 啮齿动物
❖2 )加热杀菌的方法
❖ 巴氏杀菌:杀菌温度65℃—80℃,主要用于不耐热的 食品。果汁、果酒等
❖ 常压杀菌:指101.325KPa、100℃条件下的杀菌处理。 适用于酸性食品的杀菌。PH<4.5
❖ 高压杀菌:指101.325KPa以上、100℃以上的杀菌。 适用于非酸性食品的杀菌。PH>4.5
精选课件PPT
在不同介质中的热致死温度如 脱脂乳
乳清
右表所示。
肉汤
致死温度/℃
73 69 65 63 61
精选课件PPT
b.食品成分的因素
❖ 盐:低浓度食盐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食 盐(>8%)则对微生物的抵抗力有削弱作用。
❖ 糖:糖的浓度越高,越难以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
精选课件PPT
(二)微生物的控制
❖b.食品成分
▪ 酸度 、水分活度、脂肪、盐、糖、蛋白质、植物杀 菌素。
❖c.热处理条件
▪ 温度、时间
精选课件PPT
(3)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 a.微生物本身的特性 ▪ 污染的种类:各种微生物的耐热性各有不同。
• 芽孢菌>非芽孢菌、霉菌、酵母菌 • 芽孢菌的芽孢>芽孢菌的营养细胞 • 厌氧菌芽孢>需氧菌芽孢 • 嗜热菌芽孢的耐热性最强
生长温度范围 -10~30℃ 10~45 ℃ 25~80 ℃
食品生物性污染与主要途径讲解
②由于自由基不稳定,因此在遇到氧时可形成过 氧化自由基ROO-,过氧化自由基又使脂肪酸RH 形成ROOH和R+自由基,这一过程称为自由基的 传递阶段。
③自由基产物发生聚合与裂解反应,生成非自由 基产物,氧化反应终止,称为终止阶段。
3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这些组织中的酶在屠宰或收获后,仍 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并对食品中大分子 物质进行分解,使食品向腐败变质的方向 发展。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 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 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 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产气 。
(3)脂肪的酸败 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 身氧化为主,反应经三个阶段:
①脂肪酸在热、光线及铜、铁等引发剂的作用下 ,生成不稳定的自由基R+和H,是油脂酸败的引 发阶段。
3. 食品细菌污染的检验
检验食品是否受细菌污染及污染程度主要采用细 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⑴细菌总数的检验 食品的细菌总数是指被检测食 品中单位质量(g)、体积(mL)或表面积(c㎡) 内所含的细菌数。
(2)大肠菌群 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 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统称为大肠菌群 。它们均来自人或温血动物的肠道,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 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1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1) 食品本身的因素 大分子物质在酶或非酶因素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以 分解为主的变化。
(2) 微生物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 、霉菌与酵母。
2.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
(1) 蛋白质的分解 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 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 然后断链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 有腐败特征的低分子物质。
③自由基产物发生聚合与裂解反应,生成非自由 基产物,氧化反应终止,称为终止阶段。
3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这些组织中的酶在屠宰或收获后,仍 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并对食品中大分子 物质进行分解,使食品向腐败变质的方向 发展。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 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 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 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产气 。
(3)脂肪的酸败 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 身氧化为主,反应经三个阶段:
①脂肪酸在热、光线及铜、铁等引发剂的作用下 ,生成不稳定的自由基R+和H,是油脂酸败的引 发阶段。
3. 食品细菌污染的检验
检验食品是否受细菌污染及污染程度主要采用细 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⑴细菌总数的检验 食品的细菌总数是指被检测食 品中单位质量(g)、体积(mL)或表面积(c㎡) 内所含的细菌数。
(2)大肠菌群 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 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统称为大肠菌群 。它们均来自人或温血动物的肠道,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 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1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1) 食品本身的因素 大分子物质在酶或非酶因素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以 分解为主的变化。
(2) 微生物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 、霉菌与酵母。
2.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
(1) 蛋白质的分解 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 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 然后断链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 有腐败特征的低分子物质。
第二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2、脂酶(lipoidase) 存在于含脂肪的组织中,使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 肪酸,食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导致食品变质、 变味、酸败。如哺乳动物的胰脂酶,粮食、干果、乳 制品中含有脂肪酶。 3、果胶酶(pectinase) (1)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2)果胶甲脂酶、 (3)果胶裂解酶。 果蔬成熟时果胶酶活力增加,分解果胶质(细胞 壁、胞间层)变成水溶性物质,使果蔬软化。
(2)脂氧合酶(lipoxygenase)。存在于多种植 物种子中,以大豆中含量最高。 该酶破坏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须脂肪酸,损害某 些维生素、蛋白质等成分,造成食品变质。 该酶具较强的抗低温能力,故低温储存青豆时应 热烫,以钝化脂氧合酶。 有些脂氧合酶对食品品质有益,如面粉中该酶催 化胡萝卜素氧化,促进面粉漂白;制作面点时该酶催 化二硫键形成,有利于面筋形成。 (3)其它氧化酶。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引起食品颜色、风味的变化和营养成分的损失。
3、食品的种类和完整性
完整性不好,破损的食品易发生腐败变质。
①不易发生腐败变质的食品:盐、糖、干燥的
粮食及其制品、灭菌后真空密封的食品等。 ②较易发生腐败变质的食品:水果、蔬菜等。 ③极易发生腐败变质的食品:新鲜水产品、肉 类、破损的水果等。
第二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各种变化 感官变化、化学变化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感官变化 1、变粘 。主要由细菌代谢产生多糖所致。 2、变酸。主要由微生物生长代谢产酸所致。 3、变臭。主要由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有机胺、 三甲胺、甲硫醇、粪臭素等所致。 4、发霉变色。主要由霉菌生长繁殖所致。 5、变浊。主要由微生物代谢物和酶的分解产物 溶于液体中或形成水溶液所致。 6、变软。果蔬内果胶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所致。 以上变化多是几种同时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污染物的分类:
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
(一)生物性污染: 1.细菌性污染
2.真菌污染 3.病毒污染 4.寄生虫污染 5.昆虫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 1.农药污染
2.兽药污染 3.重金属污染 4.有机化合物污染、 5.食品添加剂的污染
(三)放射性污染:
第二节 细菌性污染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二)菌落总数(细菌菌数)
(三)大肠菌群最近似值
(一)细菌菌相:
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 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 (属、株)。 食品在细菌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程度和特 征,主要取决于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 优势菌种。
(二)菌落总数:
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 (mL) 或表面积 ( cm2) 内,所含能在严格规 定的条件下(培养基、pH、培养温度与时间、 计数方法)培养所产生的细菌菌落总数。以 菌落形成单位表示。
(三)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或最可能数:
一般指相当于在100g或100ml食品中所含 的大肠菌的数量来表示,简称大肠菌群最近 似数或最可能数。
它代表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情况。 指一群能在37℃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 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菌群包括: 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柠檬 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
主要利用食品中的脂肪: 荧光假单孢菌、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 等; 主要分解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枯草芽孢杆菌、马铃薯芽孢杆菌、丁酸梭 菌、嗜热解糖梭菌等; 有些细菌还可使食品变黏、发光及产色。
酵母菌中的酵母菌属能发酵高浓度的糖 类食品; 汉逊酵母属、毕赤酵母属等可分解酸性 食品中的有机酸或氧化酒中的酒精或使高盐 食品变质; 红酵母属可同化食品中的某些糖类而在 食品上形成红斑。 霉菌能引起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粮食、蔬菜、 水果等植物性食品的霉变。
食品中的细菌根据其来源: 内源性污染 两大类 外源性污染 根据其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致病性细菌 致 病 性 致病性毒素 条件致病性 致病性 非致病性: 食品腐败变质
(一)内源性污染:
动物植物的生前污染,又称一次污染。 生长发育过程中污染的微生物一般包括三类:
1、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在正常条件下,它们就寄生在动物的某 些部位,如动物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及体表 等。当动物在宰杀前,处于不良条件下,如 长途运输、过度疲劳、饥饿等,机体抵抗力 降低时,这些微生物便有可能侵入肌肉、肝 脏等部位,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
4、发酵
狭义的发酵
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碳水化合 物(蔗糖、淀粉类等)产生各种有机酸(乳酸、 乙酸等)和乙醇等产物的过程。
广义的发酵
是指人类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 酶)等生产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只要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均属于 发酵的范围。如乙酸、丙酮、丁醇、氨基酸 和酶制剂等的生产就属于广义的发酵。
3、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的 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 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 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 变化。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 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食品卫生和安全中经 常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掌握 食品腐败变质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 措施。
由发酵而生产的食品称为发酵食品。
(二)腐败变质与发酵的比较
腐败变质与发酵,从微生物学的观点看 都是微生物物质代谢的结果。区别是:如对 人类有益则称之为发酵,无益的则称之为腐 败变质。因此,腐败变质与发酵,是站在经 济的、卫生的观点上人为区分的。例如牛乳 由环境污染细菌产生乳酸等而酸化,发生凝 固现象,通常称之为腐败变质;然而向牛乳 中接种乳酸菌而制成发酵乳和乳酸饮料,由 于对人类有益,故称之为发酵。
例如绿色木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特别强。
造成食品腐败变质的霉菌以曲霉属和青
霉属为主,是食品霉变的前兆。根霉属和毛
霉属的出现往往表示食品已经霉变。
3)酵母
酵母一般喜欢生活在含糖量较高或含一 定盐分的食品上,但不能利用淀粉,大多数 酵母具有利用有机酸的能力,但是分解利用 蛋白质、脂肪的能力很弱,只有少数较强。 例如解脂假丝酵母的蛋白酶、解脂酶活性较 强。
致病性细菌毒素:
有些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在食 品或其他基质上生长并产生毒素,肉毒梭菌 可产生肉毒毒素、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等。 这些毒素可以同微生物一起存在于食品中, 也可以单独污染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特别 是微生物毒素单独存在时,往往不能从食品 中检测到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容易被忽视。
3、非致病性微生物:
1、引起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
能引起食品发生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
多.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1)细菌
一般细菌都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多数是 通过分泌胞外蛋白酶来完成。
其中分解蛋白酶能力较强的属有: 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 属、变形杆菌属等。 分解淀粉的细菌种类不及分解蛋白质的种 类多,其中只有少数菌种能力较强。
二、食物链: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低级生物到高级 生物顺次作为食物而连接起来的一个生态系 统。
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 水生食物链:
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 陆生食物链: 土壤→植物→动物 →人
作用: 食物链具有生物富集作用,链越长富 集越严重。
如多氯联苯(PCB)在河水和海水中的浓度 只有约0.00001—0.001mg/L,但经过食物链 富集后,在鱼体中可达到0.01—10mg/kg, 在食鱼鸟体内可达到1.0—100mg/kg,人食用 上述鱼类,使脂肪中多氯联苯达 0.1—10mg/kg。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分布广泛,食品中常见,是肉、鱼类主要 的腐败菌。 (4)肠杆菌科各属:
除志贺氏菌属与沙门氏菌属外,均为常 见的食品腐败菌。多见于水产品和肉、蛋的 腐败。
(5)弧菌属和黄杆菌属: 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在低温环境和含5 %食盐的环境中可生长,在鱼类食品中常见。 黄杆菌还能产生色素。 (6)嗜盐杆菌属和嗜盐球菌属: 在高浓度(28%-32%)食盐的环境中可生 长的咸肉、咸鱼中,可产生橙红色素。 (7)乳杆菌属和丙酸杆菌属: 主要存在于乳品中使其产酸变质。
非致病性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大量的存 在,对人无致病性。但可引起食品的腐败变 质。
如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孢 菌属、变形杆菌属、 荧光假单胞菌属 微球 菌属、葡萄球菌属、弧菌属、黄杆菌属、嗜 盐杆菌属 、嗜盐球菌属、 乳杆菌属、丙酸 杆菌属等。
(二)外源性污染
在加工、生产、储运过程中的污染称外 源性污染,又称第二次污染。 发生的原因与途径有以下几种: 1.水的污染 2.大气污染 3.土壤的污染 4.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5.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6.保藏过程中的污染
三、食品的腐败变质与发酵 (一)概念 1、腐败
狭义的腐败:是指食品中的蛋白质受腐败 细菌(所谓腐败细菌并不是特定的细菌,只是 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强的细菌的统称)产生的蛋 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依次向低分子 化合物降解下去,生成各种有毒物质(如有毒 的胺)和不愉快气味物质的过程。
在氧气供给充分的环境中发个好氧性细 菌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分解,比厌氧状态下的 蛋白质分解更为迅速。 广义的腐败:是指动植物组织由于微生物 的侵入和繁殖而被分解,从而转变为低级化 合物的过程。有时厌氧菌分解碳水化合物、 脂肪产生乙酸、丙酮、丁醇、异丙醇等具有 异味的物质,这时的分解作用称酸败(腐败的 一种)。
酵母菌可耐高浓度的糖,可使糖浆、蜂 蜜和蜜饯等食品腐败变质。红酵母可在肉类 及酸性食品上产生色素,形成红斑。
4)引起各种食品腐败的优势微生物
容易引起食品污染的微生物和由微生物 引起腐败的食品的对应关系如图1—1。 表1-1列举了部分常见食品的腐败类型和 引起腐败的微生物。
微生物能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中占优势的微生物能产生选择性分解 食品中特定成分的酶,从而使食品发生带有 一定特点的腐败变质。 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 如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变 形杆菌属等主要;
2、致病性微生物:
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被致病性微生物 感染,它们的某些组织器官内常存在病原微 生物。有的在其产品中亦可带染某种病原微 生物。 如结核病牛的乳汁中可检出结核杆菌、 禽类感染了沙门氏菌后其蛋中可带染沙门氏 菌。病原微生物污染食品,往往造成人的食 物感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两种:
一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以食 品为传播媒介的致病菌。 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鲁氏菌、痢 疾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以及细菌毒素等。 另一种是动物固有的传染病的病原体 如猪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猪地方流 行性肺炎、猪丹毒等。
通常以1g或1mL或1cm2样品中所含的细菌落 数量来表示。
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一定重量、容积或面积的 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溶解、稀释、 揩拭等)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 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细菌总数也称细菌直接显微镜数。 通常以1g或1mL或1cm2样品中的细菌数来 表示。
今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食品生产 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扩大, 畜禽需求量增加、新的病原不断出现,因此 食品被生物性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严重 威胁人类的健康。 在诸多的食品污染中,食品的生物性污 染已成为污染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 题最多的一种污染。
一、细菌污染食品的指标
(一)细菌菌相
2、变质(品质变化)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的作用使食品的 化学组成和感观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叫做变质或品质变化。一般指有害的变化, 有时也泛指有益或有害的变化; 也有人把微生物分解食品中的碳水化合 物、脂肪的过程称为变质。此时产生的有害 物质较少; 把含脂肪或含脂肪量高的食品因细菌的 作用被分解而发生劣化的现象称为狭义的变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