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合集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深入的读后感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深入的读后感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深入的读后感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读后感是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感悟的总结与体现。

然而,很多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往往只停留在书中故事情节的简单描述,缺乏对核心主题的深入思考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深入的读后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1.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书中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

通过思考问题和寻找答案,学生的阅读思维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形成深入的读后感。

2. 引导学生注重关键细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注意关键细节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学生可以关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故事中的转折点等。

通过理解这些关键细节,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从而形成更深刻的读后感。

3.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有助于他们形成更有深度的读后感。

学生可以思考书中的道德观念、社会问题或者人性的探讨,从中发现并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批判性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4. 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表达。

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写作:对故事情节的评价、作者的写作风格的赏析、书中所传递的主题的思考等等。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写作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达,让他们的读后感更具条理和说服力。

总结起来,引导学生表达深入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注重关键细节、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等方式来达成。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文学素养。

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读后感的表达方法,才能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思考。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 提供示范和范例: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范例,让他们了解阅读
感受可以表达的形式和方式。

我们可以用情感词汇来描绘自己的情感,用关键词来总结主
要观点,或者用轮廓结构来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给予合理的表达要求: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们可以给予一些合理的表达
要求,例如写一篇读后感、写一个总结、写一个问题或写一个比较等。

为了引导学生提高
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指导性问题和思考方向。

3. 组织讨论和分享: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整班讨论,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
己的阅读感受。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辨和交流来深化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感受,同
时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4. 提供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完成表达之后,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表达进行评价和反馈。

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表达的准确
性和深度。

我们可以指出他们值得更深入思考的地方,或者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
考。

5. 创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阅读活动、推荐好书、分享阅读体
验等方式来创造积极的阅读氛围。

当学生意识到阅读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满足感有着重要的
作用时,他们就更愿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他人分享。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种能力的培养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让
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各种语文表达技巧?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各种语文表达技巧?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各种语文表达技巧?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一些语文表达技巧语文表达技巧,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有效地影响他人,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作为教育专家,我认为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一些语文表达技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1. 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

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并引导他们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语言的魅力。

2.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 生活中处处充满语言,引导孩子留意身边的人如何说话,观察各种场合下语言表达的差异,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

3. 鼓励孩子模仿: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

鼓励孩子模仿他们喜欢的作家、演讲家或人物的表达,并逐渐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的表达中。

4.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仔细观察事物,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孩子关注细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提升表达的趣味性。

二、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1. 掌握基本句型: 打好语言基础,要从掌握基本的句型开始。

引导孩子理解各种句型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2. 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

学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

3. 运用各种写作方法: 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有所不同的写作方法。

引导孩子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方法,并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4. 练习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孩子多去练习说话,并注意表达的清晰、流畅和自然。

三、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1. 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 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写作环境,并营造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2. 鼓励自由创作: 鼓励孩子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过于限制他们的主题和内容,让孩子在自由创作中发挥想象力。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

过去那种注重思想教育忽视语言学习,注重内容分析忽视表达领悟的阅读教学,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充分认识领悟表达方法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

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

但是,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

就一个学科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

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

失去了个性,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

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

”崔峦的话说明以往的阅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

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益当然是低下的。

领悟表达方法是学习语言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领悟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学到一些方法,这就为今后理解新的阅读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

领悟了的表达方法和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融合,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经过一定运用性训练,在说话、作文时,这些表达方法就能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得当,形成熟练的表达能力。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语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不仅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还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可能是一项相对较难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对于课文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优秀作品、讲述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解读情感词汇其次,要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我们还需要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词汇。

情感词汇是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工具,它们通常会出现在课文的描写和对话中。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或者辅助材料的形式,向学生阐释这些情感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让他们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情感的表达。

三、讲述情感背景除了理解情感词汇,我们还需讲述课文情感背景。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背景,这些背景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相关。

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情感背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开展情感互动为了进一步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开展情感互动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情感,增进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五、提供情感导读最后,要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为课文提供情感导读。

情感导读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情感感受和情感建构的导引,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情感的呈现方式。

通过为学生提供情感导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总结起来,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情感词汇和讲述情感背景,还需要开展情感互动活动和提供情感导读。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学习写作技巧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学习写作技巧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技巧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很好地去表达,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加强教学创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标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要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开展阅读教学必不可少。

作为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巧妙地将表达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方法如下:一、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写作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

这时候,教师需要采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教学。

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一般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写作内容,教会学生表达的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命题作文:《我眼中的秋天》。

秋天到了,学生们把自己眼中的秋天表达出来,无论人物还是景色的变化都可以,可以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

这时候学生们就会主动思考:秋天是什么样子?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秋天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枫叶好似晚霞,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形成文体意识,关注表达技巧。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于是,教师在开展文字表达技巧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学生郊游,将郊游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有特色的文章;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结束后,上交一篇关于夏令营趣事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学生根据辩论赛的主题、观点等写一篇小作文;建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写一写观后感。

总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联系实际写作文,练习表达技巧,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因此,语文联系生活,便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的用法,在具体的习作中能学以致用。

例如,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互评作文,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别人对题目的理解,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好作文表达技巧

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好作文表达技巧

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好作文表达技巧近年来,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的发展,作文在各个领域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表达思路、展示个性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意义重大。

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好作文表达技巧。

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注重阅读和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必备功夫,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孩子才能吸收到丰富的语言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多看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以及各种有良好文字表达的书籍,如散文、诗歌、小说等,通过学习内容和语言风格吸取对自己的表达力提升有帮助的经验。

同时,对于所见所闻的事物,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记录下来,积累素材,这对孩子今后的写作能力提升也至关重要。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写作最重要的是想法,想法好了,文章自然流畅。

因此,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也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鼓励孩子思考其中的道理、人物、事件等,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者绘画等方式来刺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注意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写作的语言之美,经常会很受到人们的关注。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注意一篇文章的结构,从做好总体安排入手。

写作需要有明确的段落结构,段落之间还需要有协调,以便将重点呈现出来。

此外,语言表达也非常重要,这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孩子掌握好语言的使用,如选择词、语法、用词准确。

同时,可以在一些英语学习的书籍或者词汇表上学习更准确选择词汇的方法。

四、注重训练和反思写作需要持续的训练,摸爬滚打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所以,家长们需要引导孩子写作,将孩子所看到或了解的事物以更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语言的使用、结构的配置、创意的实现等方面帮助孩子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孩子能够找出缺点和不足,在写作时进行改进,不断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总之,帮助孩子掌握好作文表达技巧,需要家长们的耐心引导和指导,以及孩子们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积极倾听学生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建立积极的倾听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

无论学生的感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应。

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时间和场所,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是个人座谈会、小组讨论或者班级展示。

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你觉得书中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等等。

三、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阅读感受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学生的读书体验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个人情感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情感体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运用等等。

四、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有的学生喜欢口头表达,有的学生喜欢书面表达,有的学生喜欢图画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表达。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绘制插图等等。

五、提供良好的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感受并不仅仅是表达的过程,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表达进行评价,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努力,同时指导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可以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导,让学生明确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表达。

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教师还需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俱乐部,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可以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等等。

年终工作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

年终工作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

年终工作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一、引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表达方法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总结我过去一年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育心得,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前,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对阅读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阅读,从中学习语文表达的技巧。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推荐优秀作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读好书,培养阅读的习惯。

2. 设计趣味性阅读活动: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口头复述故事等,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加深对阅读的兴趣。

三、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写作兴趣:通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展示优秀的作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引导他们关注写作的重要性。

2. 提供写作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写作经验,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创设写作机会:布置作文题目,创造写作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正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提高。

四、鼓励口头表达口头表达是学生日常交流和表达的方式之一,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是一些鼓励口头表达的方法:1. 开展辩论赛: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锻炼辩论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的水平。

2. 分角色朗读:给学生分发角色,让他们朗读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白,锻炼学生真实表达情感的能力。

3. 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培养批判思维正确运用表达方法,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技巧,更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以下是一些培养批判思维的方法:1.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培养他们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读后感写作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读后感写作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读后感写作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读书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读后感作为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对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能力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一、提供多样的读材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这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文本形式。

通过多样的读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世界观等,进而激发起他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欲望。

二、开设读后感分享会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悟,可以组织读后感分享会。

在这个分享会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分享他们阅读的心得和感受。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在听取他人的读后感时,激发出自己的共鸣和思考。

三、教授文学评论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情感交流和表达,我们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文学评论的方法。

比如,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如何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评价散文的观点和写作技巧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鼓励日常写作除了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

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写一篇关于自己所读书籍的读后感,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培养写作的习惯,还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读书的思考和关注。

五、提供文学作品创作机会除了阅读,让学生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写小说、诗歌、散文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通过作品的创作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对于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

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1.要立足文本,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进行思考、理解和表达。

离开了文本创设的情境,就无所谓的理解了,表达就难以落到实处。

2.进行问题教学,师生之间互动,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和表达。

思考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形成认知的过程,有了理解,才可能进行表达;反过来,表达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说,只有准确或生动地表达,才是有真正的理解。

3.学生解题究其底是运用书本知识的问题,往往需要回归文本,甚至是跨章节的文本。

通过提供的情境和数据进行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一种归纳概括的过程。

在这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

4.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会遭遇种种困难,产生各种问题,回答或是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等。

要知道,这种学生的错误是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珍惜这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错误、分析错误,并确立正确的结论。

二、如何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1.反思需要故事哲学家狄尔泰说:“可以说,我们的生命之舟似乎注定要航行在波翻浪涌的激流中,所谓现在,总是激流中的浪花,我们在其中生活、挣扎和期盼,我们在其中体验到我们的实在的充实性」教师反思教学,必须有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才能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和教学价值。

2.叙述教学故事课堂教学的故事并非是宏大叙事,往往是微观的叙事,一个片断,一个环节,一个流程,通过语言的叙述,把过去的教学片断、环节、流程呈现出来,摆在面前,用审视眼光去观察、思考的感悟。

反思是对过往的思考,是对历史的思考。

这“过往”和“历史”就是生活的事件。

教学反思,反思的是教学的事件,或者说是教学故事。

3.形成反思模式教学是一种实践,反思就是一种教学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是教学实践性理论,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理论不同。

教学的实践性理论具有高度的情境化、生活化,是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直接解释和说明,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思想。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我们需要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以便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是一些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方法。

1. 感悟主题。

在开始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这本书或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主题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是友情,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对友情的理解和感受。

2. 描述故事情节。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小说或故事书,你可以描述一下其中的情节。

你可以分享一些有趣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是你觉得精彩的部分。

3. 分析人物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人物。

你可以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印象,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4. 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

如果你读的是一篇文章,你可以谈谈你对作者的写作技巧的评价。

你可以谈论一些你觉得特别好的地方,比如文笔流畅,形象生动,或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独特的修辞手法。

5.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你可能会有一些情感上的共鸣或者一些思考。

你可以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这可以使你的阅读感受更加个人化和深入。

教小学生如何表达读后感情感

教小学生如何表达读后感情感

教小学生如何表达读后感情感读书是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很多小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情感。

因此,教导小学生如何表达读后感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情感。

例如,我们可以问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何,故事情节是否引人入胜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书籍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表达。

其次,我们可以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书中的情节和人物。

他们可以选择一些关键的情节或人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从中获得乐趣。

除了描述情节和人物,小学生还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书中某个主题或问题的看法。

例如,他们可以谈谈对友谊、勇气、家庭等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表达不仅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内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写读后感作文。

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更加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书中的内容,并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剪贴、演讲等形式来表达读后感情感。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书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通过剪贴来制作读后感海报,通过演讲来分享自己对书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教导小学生如何表达读后感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问、描述、写作和多样化表达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教育。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表达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表达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有效的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信。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扬学生的优点和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动力。

二、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表达能力。

三、提供指导和反馈在学生进行表达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具体、明确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四、鼓励学生思辨和创新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进行思辨和创新。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进行表达时,语言的美感对于提高表达的效果非常重要。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学会欣赏和运用美丽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美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

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将表达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进行社区调查等,让他们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研和实践,并将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

总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表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思辨和创新、培养审美意识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何领导学生去领悟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如何领导学生去领悟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如何领导学生去领悟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绵竹市孝徳学校林丽一、重抓生活环境,实学语文语文,是人在久远的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经验的总结,兼有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而生活,需要语文来传承,开启智慧,两者牢不可分,脱离了生活的寓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课标》也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目标,所以学习语文,就应该在生活中去学,处处体现生活语文大背景,扎扎实实学语文。

切不可以本为本,照本宣读,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质意义。

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时,结尾写道:“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

此时,我让学生发挥想像,续编故事,小鹿会怎样招待好久不见的小鸟。

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合乎逻辑又不失个性,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其中一个动物来描述,并且想象在平时生活中自己是如何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整个写话就变得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避免无度、无为的想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续写课文,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实践体验找准方向。

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环节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在课文导入部分,经常会导入一个新鲜事物,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充分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习新知。

在教学《赶海》时,大海对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题目意思比较难懂,于是我先让学生回忆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经过激烈的讨论,已经对大海有了感性的认识,再说说你在大海边干什么。

一语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以往海边愉快的经历全部呈现在脑中,这样顺水推舟,赶海就不难理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元素更是全程参与。

学词,读句,想象说话,哪个都离不开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灵动的语言开启学生生活经验的大门,学语文不再死板,难懂。

二、善抓生活情景,活学语文生活是一本书,里面记录着人生无数个精彩的瞬间。

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善抓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为不是学习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材导读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材导读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材导读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教材导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理解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材导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一、概述在进行教材导读时,首先应该对整篇课文进行概述。

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标题、刘海粟、朱自清、余光中等教材作家的简介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情感词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常常通过丰富多样的词汇来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课文中的关键情感词汇,并结合词汇的释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的内涵。

例如,在教材中出现了“愤怒”一词,可以解释为对不公正或不正义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该词的上下文,分析背后传递的情感。

三、语言表达除了情感词汇,教材中的情感表达还体现在作者的语言表达上。

教材导读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景再现等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经典例句,让学生通过模仿和仿写来加强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学生还需要了解与情感相关的背景知识。

这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等,这些背景信息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背后的含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教材导读时,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五、情感交流教材导读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情感交流。

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积极的讨论和互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在小学阶段,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关键一步。

通过引导和指导,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

一、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和效果。

为了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我们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课文,例如故事书、百科全书或是科普读物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二、注重前导知识在学习新的课文前,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前导知识,将学生的认知引导到适合理解该课文的状态。

这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出现的背景、人物、事件等。

通过构建前导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故事、新闻、诗歌、科普文章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材料,在适合他们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供适度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四、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文字,而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

可以从字面意思、上下文理解以及个人联想等角度,多角度地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

五、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阅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表达,还需要学生有能力将所理解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创造。

为了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绘画、写作、口头表达和戏剧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读后感写作指导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读后感写作指导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读后感写作指导文学作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拓宽思维视野,并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下面将给出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的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在撰写读后感之前,学生们应该先要对所读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

他们需要细致观察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要素,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表达。

二、确定主题思想并构建论点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所以在撰写前,学生们应该明确自己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他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情感冲突、社会问题等方面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在确定了主题思想后,学生们需要构建自己的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有说服力的,并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事例和细节进行支持。

论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也是考察学生文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注重文学表达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为了提升文学表达能力,学生们需要注重文学表达的形式以及运用修辞手法。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详细的描写、生动的对比、巧妙的隐喻等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合理、段落过渡自然,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丰富文学素材,拓宽思维视野为了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学生们应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

他们可以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并且应注重阅读经典之作。

通过广泛阅读,学生们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五、勤于练习,持之以恒提高文学表达能力需要勤于练习,并坚持不懈。

学生们可以通过多写读后感、小论文等形式,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写作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读后感写作表达情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读后感写作表达情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读后感写作表达情感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表达。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读后感写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读后感写作表达情感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你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开心、难过或者悲伤?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并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读后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倾听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表达,同时也能够从他人的观点中汲取灵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或其他形式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些学生可能不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可能擅长绘画或手工制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画一幅画来展示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或者制作一个手工作品来呈现故事的主题。

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情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写成文章,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整理成一篇短文,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获取阅读的启发和感悟。

通过以上的引导,小学生可以逐渐学会通过读后感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

过去那种注重思想教育忽视语言学习,注重内容分析忽视表达领悟的阅读教学,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充分认识领悟表达方法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

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

但是,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

就一个学科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

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

失去了个性,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

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

”崔峦的话说明以往的阅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

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益当然是低下的。

领悟表达方法是学习语言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领悟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学到一些方法,这就为今后理解新的阅读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

领悟了的表达方法和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融合,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经过一定运用性训练,在说话、作文时,这些表达方法就能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得当,形成熟练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是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表示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涉及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选词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在教学建议和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从各个层面对领悟表达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积极调整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策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过去的阅读教学重在分析思想内容,今天却要求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并重,甚至侧重于后者,为此,教学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1.确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因素阅读教学,总以课文为凭借,而课文又总是具有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教学时应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理解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又以思想感情为据,探求语言表达的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四小节,若单纯从思想教育考虑,让学生讲出段意,明白“小萝卜头”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就可以了。

可有的老师教学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小萝卜头”爱学习和有礼貌的好品质的。

他引导学生思考读懂这一段的过程,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总分式的段落,第一句总说“弟弟”爱学习,有礼貌,第二句和第三、四、五六句,分别用事实具体表现“弟弟”的两种好品质,二、三、四五句围绕第一句展开记叙,全段意思由第一句作了概括。

抓住第一句,整段的意思一下就明白了。

这样教,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段意,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理解段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悟出总分式段落便于阅读的表达效果。

扣住了中段教学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要把领悟表达方法作为重要依据教学一篇课文,要研究的内容很多。

但是钢要用刀口上,我们必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探究哪些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教学重点。

就语文一学科来说,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内容,至少包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决不能不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重要因素。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

教学时,有的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英雄英勇无畏、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而有的则在让学生在理解英雄精神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领会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地具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后者这样教,不仅使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孩子心中,而且让他们领悟了理解和刻划人物的方法。

这是高质量地处理教学重点的方法。

对于教学难点,过去我们的理解也是片面性,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去考虑,很少或根本不顾及语言表达,因此教学时往往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句子的深刻含义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对词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构造,篇章的表现方法等则一语带过或者只字不提。

确定教学难点应当兼顾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一般情况下应以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为主要依据。

《燕子》中有这样一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单从内容着眼,很容易被轻易放过,而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考虑,就会觉得大有深究的必要。

有老师教学这一课时,启发学生就这一句子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如:句子是否用了比喻手法,用“赶集”来比喻“聚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几个并列词语之一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明白:这个句子是用事(动作)比事(动作),与一般用物比物的句子有所有同;用“赶集”来比“聚拢”,使描写更为具体生动,青草、绿叶、鲜花,不仅出现在同一季节,而且遍布四面八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句中的并列词语和一般的并列词语比较,还发现这三个词语尤其是第三个词语结构比较复杂,从而得出结论:结构复杂的并列语词之间可以用逗号;用逗号加大了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读起来轻松,听起来清楚,更容易被人理解。

这样教,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对比喻的特点、作用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让他们懂得,并列词语之间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逗号,用逗号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

3.选用教法和教具要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教法和教具的运用也应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

《三味书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对后一个“刻”字,稍加思考,学生就可以理解为“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意思,可教材为什么偏要用“刻”,那就有些茫然了。

教学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刻”和“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优劣,让他们发现,“刻”不仅简洁,而且化抽象为具体,能给人留不清晰深刻的印象。

再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他们又领悟了更深层次的奥妙:前后两个“刻”一脉相承,将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顺势拈来表示抽象的行为,既不费解,又新颖别致,另有一番情趣。

《小猴子下山》中的“扛”、“捧”、“抱”,都表示手上的动作,照字典作些讲解未必不可。

但有老师教这一课时,为让学生真正弄清这三个动词的区别并受到准确用词的教育,他用实物和模型作道具,让学生演示这些动作,并引导他们从“玉米”、“桃子”、“西瓜”的形状和放置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对这三个词的意义、用法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并意识到用词必须认真对待,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教法的运用、教具的使用,都服务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比起理解思想内容来难度要大一些,教学时应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尽力避免用教师的讲解或师生的一问一答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实践活动去感受和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涂色。

《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学生对句中“绿”字的巧妙用法未必能够领悟。

教学时,出示一张勾画有各种植物轮廓的图,让学根据诗句的描绘为其着色。

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涂上绿色。

涂好后再看一看,想一想,不难发现,用“绿”确实比用“到”、“入”等好,因为“绿”不仅让人知道春天己经到来,而且把春色无边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看到春到江南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

2.让生学画图。

《看月食》写月食发生时“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

这里用了博喻和层递两种修辞手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连续用几个比喻来描写月亮。

教学时,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依次画几幅月亮图。

画好后再看一看,学生不难体会到,课文只有这样写,才能够具体地展现月食时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3.让学生聆听。

《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有一行诗这样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要连续用两个“你在哪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重复。

教学时,教师可用急促的语气朗读,而且把后一个“你在哪里”读得更高一点,更深情一点。

从聆听中,学生会感觉到诗人非常希望找到雷锋和急切想找到雷锋的感情,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自然会有所领悟。

4.让学朗读。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句话用叠音词使文章具有音乐性和绘画美,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往往感觉不到。

教学时,让学生仔细揣摩反复朗读,并把叠音词读得稍重一点,和谐悦耳赏心悦目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5.让学生演示。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美丽的小兴安岭》)“抽”,学生容易理解为“长”、“发”等,可为什么要用“抽”呢?教学时,准备一竹筒或纸卷,里面装一些铅笔之类,让学生从中迅速抽出一支,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这一动作体会“抽”字的用法。

他们会意识到,用“抽”能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生长比较快,用“长”之类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6.让学生表演。

《司马光》的核心段落具体抽写了司马光砸缸的情形:“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句中的“举”不能换成“搬”,“使劲”也不能缺少。

教学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口大缸,再用塑料泡沫做一块“石头”。

学生认真读课文,细心揣摩人物的动作,然后作表演。

如果学生把“石头”放在胸前,砸“缸”时又不用力,表明他没有正确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正误比较,他们就能感到,只有用“举”,只有用上“使劲”,才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当时急切希望砸破水缸救人的动作和情态。

7.让学生观察。

《葡萄沟》描写葡萄架下的葡萄时用了两个“一大串”,学生感到不解。

教学时,放一段录像。

当学生看到葡萄架下那数也数不清的葡萄串时,便会恍然大悟,原来表示数量的词重迭后能够表示“多”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