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过去那种注重思想教育忽视语言学习,注重内容分析忽视表达领悟的阅读教学,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充分认识领悟表达方法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但是,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一个学科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失去了个性,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崔峦的话说明以往的阅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益当然是低下的。
领悟表达方法是学习语言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领悟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学到一些方法,这就为今后理解新的阅读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领悟了的表达方法和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融合,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经过一定运用性训练,在说话、作文时,这些表达方法就能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得当,形成熟练的表达能力。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是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表示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涉及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选词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在教学建议和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从各个层面对领悟表达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积极调整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过去的阅读教学重在分析思想内容,今天却要求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并重,甚至侧重于后者,为此,教学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1.确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因素
阅读教学,总以课文为凭借,而课文又总是具有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教学时应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理解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又以思想感情为据,探求语言表达的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四小节,若单纯从思想教育考虑,让学生讲出段意,明白“小萝卜头”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就可以了。可有的老师教学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小萝卜头”爱学习和有礼貌的好品质的。他引导学生思考读懂这一段的过程,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总分式的段落,第一句总说“弟弟”爱学习,有礼貌,第二句和第三、四、五六句,分别用事实具体表现“弟弟”的两种好品质,二、三、四五句围绕第一句展开记叙,全段意思由第一句作了概括。抓住第一句,整段的意思一下就明白了。这样教,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段意,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理解段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悟出总分式段落便于阅读的表达效果。扣住了中段教学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要把领悟表达方法作为重要依据
教学一篇课文,要研究的内容很多。但是钢要用刀口上,我们必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探究哪些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教学重点。就语文一学科来说,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内容,至少包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决不能不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重要因素。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教学时,有的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英雄英勇无畏、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而有的则在让学生在理解英雄精神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领会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地具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后者这样教,不仅使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孩子心中,而且让他们领悟了理解和刻划人物的方法。这是高质量地处理教学重点的方法。
对于教学难点,过去我们的理解也是片面性,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去考虑,很少或根本不顾及语言表达,因此教学时往往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句子的深刻含义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对词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构造,篇章的表现方法等则一语带过或者只字不提。确定教学难点应当兼顾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一般情况下应以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为主要依据。《燕子》中有这样一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单从内容着眼,很容易被轻易放过,而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考虑,就会觉得大有深究的必要。有老师教学这一课时,启发学生就这一句子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如:句子是否用了比喻手法,用“赶集”来比喻“聚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几个并列词语之一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明白:这个句子是用事(动作)比事(动作),与一般用物比物的句子有所有同;用“赶集”来比“聚拢”,使描写更为具体生动,青草、绿叶、鲜花,不仅出现在同一季节,而且遍布四面八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句中的并列词语和一般的并列词语比较,还发现这三个词语尤其是第三个词语结构比较复杂,从而得出结论:结构复杂的并列语词之间可以用逗号;用逗号加大了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读起来轻松,听起来清楚,更容易被人理解。这样教,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
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对比喻的特点、作用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让他们懂得,并列词语之间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逗号,用逗号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
3.选用教法和教具要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
教法和教具的运用也应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三味书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对后一个“刻”字,稍加思考,学生就可以理解为“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意思,可教材为什么偏要用“刻”,那就有些茫然了。教学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刻”和“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优劣,让他们发现,“刻”不仅简洁,而且化抽象为具体,能给人留不清晰深刻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他们又领悟了更深层次的奥妙:前后两个“刻”一脉相承,将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顺势拈来表示抽象的行为,既不费解,又新颖别致,另有一番情趣。《小猴子下山》中的“扛”、“捧”、“抱”,都表示手上的动作,照字典作些讲解未必不可。但有老师教这一课时,为让学生真正弄清这三个动词的区别并受到准确用词的教育,他用实物和模型作道具,让学生演示这些动作,并引导他们从“玉米”、“桃子”、“西瓜”的形状和放置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对这三个词的意义、用法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并意识到用词必须认真对待,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教法的运用、教具的使用,都服务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比起理解思想内容来难度要大一些,教学时应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尽力避免用教师的讲解或师生的一问一答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实践活动去感受和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涂色。《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学生对句中“绿”字的巧妙用法未必能够领悟。教学时,出示一张勾画有各种植物轮廓的图,让学根据诗句的描绘为其着色。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涂上绿色。涂好后再看一看,想一想,不难发现,用“绿”确实比用“到”、“入”等好,因为“绿”不仅让人知道春天己经到来,而且把春色无边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看到春到江南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
2.让生学画图。《看月食》写月食发生时“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这里用了博喻和层递两种修辞手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连续用几个比喻来描写月亮。教学时,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依次画几幅月亮图。画好后再看一看,学生不难体会到,课文只有这样写,才能够具体地展现月食时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3.让学生聆听。《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有一行诗这样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要连续用两个“你在哪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重复。教学时,教师可用急促的语气朗读,而且把后一个“你在哪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