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的妈妈最近非常苦恼,因为小明在学校和家里总是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小明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

他性格活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里经常捣乱,打扰其他小朋友学习;在家里,他也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摔东西。

小明的妈妈试图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来纠正他的行为,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行为问题(1)在学校捣乱:小明在学校里经常插嘴、抢夺玩具、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学习和休息。

(2)发脾气、摔东西:在家里,小明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摔东西,让家人感到十分困扰。

2. 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过于严厉,缺乏耐心和关爱,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朋友,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通过捣乱、发脾气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3)情绪调节能力: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失控。

三、干预策略1. 家庭教育(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应学会关爱、尊重和耐心对待小明,给予他更多的陪伴和鼓励。

(2)培养小明的责任感:让小明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2. 学校教育(1)教师应关注小明的行为问题,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帮助小明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

3. 心理辅导(1)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小明的心理状况,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2)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小明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调整心态。

(3)组织家庭心理辅导,让父母了解小明的心理需求,共同促进小明健康成长。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学校里能够遵守纪律,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在家里,他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随意发脾气、摔东西。

小明的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变化感到欣慰。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4岁,就读于某幼儿园小班。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如哭泣、尖叫等。

在与同伴玩耍时,小明容易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教师和家长都反映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导致家庭陪伴时间较少。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小明的关注更多体现在物质需求上,而忽视了对小明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2.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关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在同伴交往中,小明因缺乏情绪调节能力而与同伴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 幼儿自身因素小明年龄较小,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情绪调节能力尚未成熟。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小明容易情绪失控。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引导小明调节情绪。

(2)家长要为小明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多陪伴小明,关注小明的内心需求。

(3)家长要教会小明基本的情绪表达方式,如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幼儿园教育(1)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

(2)开展情绪调节主题教育活动,如“认识情绪”、“情绪管理”等,帮助小明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3)组织同伴交往活动,培养小明的合作意识,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4)利用游戏、绘本等教学手段,引导小明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处理情绪。

3. 幼儿自身(1)培养小明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识别情绪。

(2)提高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自我安慰。

四、教育实施与效果1.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通过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使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家长还通过陪伴小明,为他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小明情绪的稳定。

2. 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通过开展情绪调节主题教育活动,使小明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学前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2篇)

学前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中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焦虑情绪。

在与小朋友的互动中,小明显得比较被动,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小明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心理,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针对小明情况的详细分析。

案例分析:一、小明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家庭中,父母对他的期望较高,经常要求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色。

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小明在幼儿园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2)家庭氛围: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小明的沟通,使得小明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幼儿园教育因素(1)教学方式: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小明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交往较为被动,缺乏社交技能,导致他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焦虑情绪。

3. 自身因素(1)性格特点: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认知发展:小明正处于幼儿期,认知发展尚未完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和焦虑。

二、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家庭中,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明在受到挫折时产生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与小明的沟通,使得小明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幼儿园教育因素(1)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的交往较为被动,缺乏社交技能,导致他在同伴交往中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教师引导:幼儿园教师在对小明进行引导时,可能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受到挫折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 自身因素(1)性格特点: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情绪调节能力:小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在遇到问题时产生攻击性行为。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2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2篇)

第1篇1.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来研究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认知。

实验中,一个玩具模型由三座山组成,孩子可以坐在不同角度的镜子前观看。

实验显示,小年龄段的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到山,而无法理解其他角度看到的山。

这说明了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2. 埃里克森的“游戏治疗”案例:埃里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通过游戏治疗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在一个著名的案例中,一个名叫凯蒂的小女孩通过游戏表达了她的焦虑和恐惧,游戏治疗帮助她克服了这些问题。

3. 弗洛伊德的“小汉斯”案例:弗洛伊德通过“小汉斯”案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和焦虑。

小汉斯害怕马,这种恐惧与他对父亲嫉妒有关。

4.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案例:柯尔伯格通过“道德发展阶段”研究来探讨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汉斯偷了一块蛋糕”,通过儿童对这一事件的道德判断,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5. 韦纳的“成就动机”案例:韦纳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儿童的成就动机。

在一个案例中,孩子们在完成任务后,会根据不同的反馈(如运气、努力、能力等)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

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案例: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领域。

一个案例是,一个在数学和音乐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得到了正确的评价和发展指导。

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且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实践指导。

第2篇1.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来研究儿童对物体相对位置的感知。

实验中,三个不同高度的假山模型被放置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平台上,一个儿童站在一个可以观察所有模型的角度。

皮亚杰发现,4-6岁的儿童不能理解从他人的角度看事物,即不能理解视角的相对性。

2. 洛伦茨的“印刻现象”: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通过观察刚孵化的小鸭的行为发现,小鸭会对其孵化后第一个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和追随行为,称为“印刻现象”。

学前心理社会教育案例(3篇)

学前心理社会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中班。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小明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尤其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

教师发现,小明在与同伴互动时,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推搡、咬人等。

此外,小明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较为紧张,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父母发生争吵。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与小明相处的时间较少。

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较为严厉,对小明的期望较高,导致小明在家庭中感受到较大的压力。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小明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 幼儿园环境小明所在的幼儿园环境较为宽松,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但在同伴互动方面,小明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难以融入集体。

同时,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教育不够,导致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心理社会因素小明的心理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1)自我意识较弱:小明对自己的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情绪调节能力差: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小明在同伴互动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小明,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要调整教育方式,给予小明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3)家长要引导小明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

2. 幼儿园教育(1)开展心理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2)加强同伴互动,鼓励小明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开展攻击性行为教育,引导小明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4)开展自信心培养活动,帮助小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

3. 教师指导(1)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探讨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分析(一)幼儿基本情况小明,男,6岁,某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但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幼儿园里,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小明常常会表现出哭闹、打人等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也给他人带来了困扰。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导致小明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倾诉的对象。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较为严厉,使小明在面对挫折时难以承受。

2. 幼儿园教育因素: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3. 幼儿自身因素:小明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尚未完善,对情绪调节能力掌握不足。

(三)解决方案1. 家庭教育方面:(1)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

(2)父母要调整教育方式,以鼓励、引导为主,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独立面对。

2. 幼儿园教育方面:(1)教师应重视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情绪调节活动,如情绪表演、情绪游戏等,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教师应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对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3. 幼儿自身方面:(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有利于情绪稳定。

(2)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感受,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鼓励幼儿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心理素质。

三、实施过程及效果1. 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遇到问题时,小明能够主动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

2. 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开展了情绪调节主题活动,如“情绪小剧场”、“情绪接力赛”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前教育心理实验案例(3篇)

学前教育心理实验案例(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方面。

情绪认知能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情绪认知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期为学前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2. 探索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方法;3. 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幼儿园大班幼儿30名,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5-6岁之间。

2. 实验方法:(1)实验工具:采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测试量表》(以下简称《量表》)对幼儿进行情绪认知能力测试。

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涵盖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四个维度。

(2)实验步骤:①测试前,向幼儿介绍测试内容,消除其紧张情绪;②按照《量表》要求,对幼儿进行情绪认知能力测试;③测试结束后,对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量表》评分标准,将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分为三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

经过测试,实验组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测试结果如下:优秀:5人,占16.67%良好:15人,占50%一般:10人,占33.33%2. 实验结果分析(1)幼儿情绪认知能力总体水平较高。

实验组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显示,优秀和良好等级的幼儿占66.67%,说明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总体水平较高。

(2)性别差异不明显。

实验组男女比例均衡,情绪认知能力测试结果差异不大,说明性别对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大。

(3)情绪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有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对培养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①情感教育: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各种情绪,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

②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情绪,提高其情绪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2篇)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学前教育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案例描述小王(化名),5岁,某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伴交往较少。

在课堂上,小王总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交流。

老师发现小王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在与家长沟通中,了解到小王在家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家长表示,小王小时候比较胆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性格特点愈发明显。

三、案例分析1. 小王的心理问题(1)性格内向: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可能导致他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自在,从而影响与同伴的交往。

(2)注意力不集中:小王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是由于他缺乏学习兴趣,或者心理压力过大。

(3)与家长沟通不畅:小王在家中的表现可能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家长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王产生心理压力。

2. 学前教育心理问题(1)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案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王产生心理压力。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等也可能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本案例中,教师可能没有关注到小王的心理需求,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

四、解决策略1. 家庭教育(1)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2)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家长应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严厉,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园教育(1)教师应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2)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3)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3. 社会支持(1)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关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社会各界应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为幼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会哭闹,紧紧抱住家长不愿意松手。

家长离开后,他会持续哭泣很长时间,并且难以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的幼儿正处于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亲人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入园前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小明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便在幼儿园中为他营造熟悉和舒适的氛围。

其次,在入园初期,教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通过温暖的语言和身体接触来传递安全感。

例如,轻轻抚摸他的头,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此外,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比如开展小游戏、唱儿歌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小明的分离焦虑逐渐减轻,能够愉快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小红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经常会在与同伴玩耍时出现推搡、抢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导致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并不罕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小红缺乏正确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通过攻击来获取关注或达到目的。

针对小红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与她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她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小红认识到攻击行为的错误,并教给她正确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比如,当她想要某个玩具时,可以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会儿?”而不是直接抢夺。

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关于友好相处和分享的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特别重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但是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他就会开始哭闹,不肯进去。

经过和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幼儿园里总是感到害怕和不安,担心父母离开后不会再回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小明的家长非常担心。

分析,小明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学前儿童中是比较常见的。

学前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逐渐延长家长离开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同时也要给予小明安全感和支持。

案例二,小红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红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裙子,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挑选自己的衣服。

有一次,小红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小朋友取笑,说她穿的裙子太土了。

回到家后,小红情绪低落,不愿意再穿裙子了。

分析,小红的这种行为反映了她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外在表现。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红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案例三,小李的社交困难。

小李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里总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幼儿园老师发现小李的这种行为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开始担心他的社交能力发展。

分析,小李可能面临着社交焦虑或者社交困难的问题。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同龄小朋友,需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和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李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鼓励他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总结,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篇)

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幼儿园,他很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小明也显得比较被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眼神躲闪。

家长反映,小明在家中也表现得很安静,不喜欢外出玩耍,喜欢独自在家看书或者画画。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

2. 学校因素幼儿园教师对小明缺乏关注,没有及时发现他的心理问题。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没有给予小明足够的参与机会,导致他更加封闭自己。

此外,幼儿园的同伴关系对小明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他可能因为害怕、恐惧等原因,不愿意与人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障碍。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2)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多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2)教师要为小明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

(3)教师要加强同伴关系教育,引导小明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游戏等,提高小明的心理素质。

3. 心理咨询(1)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克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2)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家中的表现更加积极,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

学前班儿童心理教育案例(3篇)

学前班儿童心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6岁,是我国某城市一所幼儿园学前班的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班级中较为沉默。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在班级中,小明经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甚至在课堂上也显得有些拘谨。

二、问题分析1. 缺乏安全感: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显得紧张和拘束。

2. 社交能力不足:小明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经验。

3. 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小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他在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

三、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建立安全感,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

2. 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

3. 增强小明的自信心,让他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四、教育措施1. 情感关怀:教师首先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会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 同伴互动:教师鼓励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

同时,教师也会在活动中观察小明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

3. 角色扮演: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人沟通。

例如,教师可以扮演小明的角色,让他模仿自己与他人的对话,从而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4. 自信心培养:教师通过表扬和鼓励,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会关注小明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

此外,教师还会鼓励小明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 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教师会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的进步,并请家长在家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五、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教师通过情感关怀,让小明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在这一阶段,小明开始逐渐融入班级,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多。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

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

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

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 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

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学前儿童,最近他进入了幼儿园。

但是每当他到了幼儿园,他就会开始哭闹,拒绝和父母分离。

在幼儿园老师的安慰下,他才能勉强接受父母的离开。

但是一旦父母离开后,他会一直哭闹,无法平静下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给小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些分离训练,让小明逐渐适应独立的生活。

其次,幼儿园老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家长也需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在面对分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

小红是一名4岁的学前儿童,她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推搡、打人、撕扯玩具等。

这些行为给她的家庭和幼儿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她的同伴和家人感到害怕和不安。

针对小红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她逐渐改善。

首先,我们可以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引导小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她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需要给予小红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让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案例三,小华的沉默抑郁。

小华是一名5岁的学前儿童,最近她经常表现出沉默和抑郁的情绪。

她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

这种情况让她的家人和老师非常担忧,也让她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小华的沉默抑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帮助她逐渐走出困境。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华,4岁,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一直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宠爱有加,导致小华形成了依赖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小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泣,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发现小华的问题后,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华度过适应期。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4岁幼儿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父母或抚养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离开抚养者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小华由于长期依赖奶奶,进入幼儿园后,分离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2. 心理特点小华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有关。

奶奶的宠爱导致小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小华无法适应,表现出焦虑、哭泣等情绪。

3. 教育心理学应用(1)建立情感联系老师首先与小华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日常互动,让小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2)培养独立性老师鼓励小华参与集体活动,如游戏、绘画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给予小华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社交能力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小华学会倾听、分享、合作,提高他的交往技巧。

(4)家园共育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小华的心理需求,逐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四、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小华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分析涉及一所城市幼儿园,旨在探讨学前教育环境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指导。

二、案例描述小明,五岁,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学生。

近期,老师发现小明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孤僻行为,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甚至在课堂上也常常走神。

此外,小明在完成作业时显得焦虑,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

三、心理学理论应用1. 依恋理论:考虑到小明的行为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导致的,教师可以尝试建立与小明之间的依恋关系,通过持续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建立信任感。

2. 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小明观察和模仿同伴的积极行为,从而逐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3. 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关注小明在其他领域的潜能,如音乐、美术等,通过发展他的强项来增强自信心,并促进其社交技能的提升。

四、实施策略1. 个别辅导:安排定期的个别辅导时间,为小明提供额外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社交上的困难。

2.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在小组中担任特定角色,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他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3. 家庭参与: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并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共同促进小明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评估与反思在实施上述策略后,教师需要定期评估小明的行为变化,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

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1.下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应如何加以注意,试举例。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常在午睡后将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将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即使教师告诉他这只鞋是左脚的,他也会出错。

而大班孩子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

在幼儿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这正是小班幼儿的知觉水平。

5岁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开始能正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2.如果在幼儿园,一个小孩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自己在一个角落自己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孩子?参考答案:这个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和某个小朋友闹矛盾,生气了;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被老师关注;还有的可能是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和小伙伴交往等。

因此老师对待同一种行为表现(孤僻),要分析其真正的原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个性的整天中,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不具体分析其原因,而采取同样的策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

3.“一个孩子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儿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用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宋朝有个“神童”方仲永,幼小聪慧,五岁赋诗,文才过人,深得当时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赞赏。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一: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到幼儿园时都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不肯放手。

妈妈离开后,他仍然长时间哭泣,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通常是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他们突然面临与照顾者的分离,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针对小明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安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在他哭泣时轻轻拥抱他,用温和的语言安慰他。

其次,逐步引导小明参与有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比如,给他一个小玩具,或者邀请他一起玩游戏。

另外,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习惯和喜好,以便更好地满足他的需求。

案例二:注意力不集中小红在课堂上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东张西望,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

老师在讲故事时,她听不了几分钟就开始摆弄自己的衣角或者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话。

对于小红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有限,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和方式可能不够生动有趣,无法吸引小红的注意力。

为了帮助小红提高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来传授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规则和要求,让小红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

例如,规定一段时间内保持安静听讲可以得到奖励。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活动,如拼图、找不同等,来锻炼小红的注意力。

案例三:攻击性行为小刚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里经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人。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5岁,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但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例如,小明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害怕社交等情况。

这些行为引起了幼儿园老师的关注,于是决定对小明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根据观察和访谈,小明的行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上课时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活动。

(2)情绪波动大:小明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害怕社交:小明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退缩行为,害怕与他人互动。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幼儿园教育因素:由于小明在幼儿园的特殊行为,老师对其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个体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如多动症、焦虑症等。

3. 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小明的父母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2)幼儿园教育干预: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提高对小明的关注度,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b. 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

c.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d.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障碍,建议幼儿园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

三、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指导小明的父母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改变教育方式。

他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幼儿园教育干预幼儿园老师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通过游戏化教学、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小明的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

3. 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得到了明显改善。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背景在一所幼儿园的中班,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

小明性格较为内向,不太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耍。

在课堂上,他也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提问反应较慢。

观察与分析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明在自由活动时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玩玩具,很少参与其他小朋友的集体游戏。

当老师鼓励他加入时,他会显得有些犹豫和不安。

在课堂上,小明虽然眼睛看着老师,但眼神常常游离,似乎在思考别的事情。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内向性格可能导致他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焦虑。

他可能对与他人互动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或批评。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与他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足,或者是教学方法未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有关。

教育策略的实施针对小明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游戏、故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提问时,老师会给予小明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以鼓励的眼神和语言引导他回答问题。

其次,在自由活动时间,老师会特意安排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并鼓励小明参与其中。

同时,老师会引导其他小朋友主动邀请小明一起玩耍,帮助他逐渐融入集体。

此外,老师还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他在家中的表现和兴趣爱好。

家长反映小明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在班级中组织了一次绘画活动,并特别表扬了小明的作品,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多了。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

要多样化。

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

(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

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

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

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

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3).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

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

(思维的片面性)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分析综合水平较低)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1)说明3-4岁儿童只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够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2)案例中老师对孩子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反话,结果哭的越来越凶。

3)如果老师从正面告诉幼儿,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

家长感到很奇怪。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248)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第二阶段: 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48) 领会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250)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1、主要表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

(l)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

领会: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简述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及其特点。

(04.4)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1.转移法。

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2.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

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

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

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

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

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

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

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

(04.4)答: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社会性发展上的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学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