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节录)

合集下载

《祝福》教案(优秀3篇)

《祝福》教案(优秀3篇)

《祝福》教案(优秀3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

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课堂时数】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⒈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倒——结局突然死去——————叙开端初到鲁镇三个半月五发展被迫改嫁两年——高潮再到鲁镇约两年——年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⒈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⒈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⒈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

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

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⒈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

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⒈“一个日子”: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课题祝福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学习重点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学习难点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预习指导(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蹙缩剥豆炮烙陈抟间或捺上不更事(2)应掌握的词语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补充的:暂寓本家鄙薄大抵聘礼(3)要注意的字型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惴惴(揣湍)(4)要知道的常识康有为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

(见解相同)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犹豫的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得意的样子)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

(形容庄重、严肃)村庄里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好像)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只是)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表转折的连词)作家作品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课文题解交代时代背景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情节结构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人物形象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 能干受称赞)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3、讨论: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4、概括人物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增强对美好事物的信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祝福》2.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

4.3 课堂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4.5 总结提高教师总结课堂要点,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信念。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的变化,评估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6.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祝福》,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提前思考和准备问题。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教室布置7.2 教学设备准备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正常使用。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

3. 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引入《祝福》这篇小说。

2. 知人论世(5 分钟)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作品及写作《祝福》的时代背景。

3. 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

4. 人物分析(15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

- 探讨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及原因。

5. 主题探究(10 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如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社会的冷漠等。

6. 艺术特色(7 分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叙事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7. 课堂总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5 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祥林嫂命运的看法。

-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 正传》《狂人日记》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祝福》教学案例

《祝福》教学案例

《祝福》教学案例一、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二、课程建设1、课前在云盘里上传《祝福》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由鲁迅笔下塑造的的经典人物入手,营造学习的氛围。

3、课堂上,巧用优秀课件,引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探究《祝福》的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4、再读课文,重点赏析,重点研讨人物形象。

5、课后:学生交流展示个人写作成果。

写一个同班同学。

三、教材分析《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学习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来挖掘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在我们介绍的鲁镇,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的故事情节中,刻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等人物想象。

四、学生分析鲁迅的小说《祝福》为名篇作品,作品内容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悲剧造成的社会根源。

本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六、教学应用情况(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1、依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2、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

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查阅资料到教学过程中的集体研讨,再到撰写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七:教学效果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2、技术支持特色明显。

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云盘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不离语文教学本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忌离开文本,成为声光电的表演,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不离语文教学本质这一要点。

八:教学成果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并且能够在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课堂随笔能够应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手法来塑造身边的人物。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祝福》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一、教学案例祝福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小说,融入了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相信这样的文本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的目标是:(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内容(1) 小说《祝福》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梗概;(3) 小说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3.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并分析小说所传递的人道主义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3) 阅读活动:学生阅读小说的指定章节,分析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撰写读后感或问题思考。

4.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小说《祝福》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小说的指定章节,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学生撰写读后感或问题思考,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案例的实施,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祝福》的人道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的环节,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

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环节需要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可以设置明确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理解小说中“祝福”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体会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命运以及小说中的社会问题。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提问学生对封建礼教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师简述小说的故事梗概。

3、人物分析11 分析祥林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概括其形象特点。

111 讨论祥林嫂的性格变化及其原因。

112 探究祥林嫂周围人物对她的态度和影响。

4、环境描写12 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作用。

121 探讨环境描写对烘托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的效果。

5、主题探讨13 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理解封建礼教的罪恶。

13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6、艺术特色14 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等。

141 比较《祝福》与其他鲁迅小说的异同。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人物形象、主题、艺术特色等。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8、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拓展。

2023最新-《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

《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编的《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祝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从死因来探寻悲剧命运)。

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只有冷漠。

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祝福》教案(通用12篇)

《祝福》教案(通用12篇)

《祝福》教案(通用12篇)《祝愿》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传递明信片送祝愿,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妙情感。

2、尝试轮番绘制、传递明信片,体验传递的乐趣。

二、活动预备了解绘本故事《蛤蟆的明信片》、自制明信片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号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你们瞧,今日陆老师带来了什么?(老师出示明信片)2、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看过一本关于明信片的书吗?它叫什么名字?(《蛤蟆的明信片》)你们能一起把故事说一说吗?(幼儿边叙述,老师边画明信片,鼓舞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复述部分故事内容)3、青蛙哥哥的明信片在很多好伴侣和我们云朵班的小伴侣的传递下变得越来越漂亮,现在的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一般的明信片了,它里面还包含了许多好伴侣真诚的关怀与祝愿。

(二)通过回忆绘本故事内容,引出活动主题1、今日陆老师又想请你们送祝愿了,猜猜看,这回是给谁送祝愿呢?2、你们说的都不错,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祝愿。

那今日究竟要给谁送祝愿呢?请你们看这张图片就知道了。

(播放四川小伴侣的图片)3、在四川地震遇难的小伴侣有许多许多,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那你会怎么关心他们呢?4、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假如请你们把刚才说的.内容都画下来,你会吗?(三)老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1、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明信片,陆老师把你们想对四川小伴侣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你们想听一听吗?2、明信片上还有四个图形,他们用来做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3、你们四个小伴侣一组,每人选择一张明信片,在第一个图形里面画上代表你自己的标记,然后在明信片上画上你想送去的祝愿。

接着把明信片传给你们一组的另一个小伴侣,让他连续画。

一共传递四次,记住在同一张明信片上每人只能送一次祝愿哦!最终,明信片传到第一个传递的小伴侣手里,回到座位上。

(四)讲评1、谁能用好听的话来介绍一下你的明信片是怎么传递的?(五)延长活动信任四川的小伴侣在收到你们的明信片之后肯定会非常愉快。

瞧!陆老师为你们预备了一个大信封,那我们把明信片放进去,一起去寄给四川的小伴侣好吗?《祝愿》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祝福》教案(教师课堂大赛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师课堂大赛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师课堂大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作品。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1. 分析《祝福》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 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3. 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祝福》。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解析:(1)分析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5. 艺术欣赏:(1)分析作品的语言、构思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祝福》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 请谈谈你对作品中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

3. 请以一篇短文的形式,评价《祝福》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4.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祝福》优秀教案

《祝福》优秀教案

《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祝福》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祝福》,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思考“祝福”在文中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梗概。

三、分析祥林嫂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四、探讨小说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命运、周围人物的态度等方面分析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祥林嫂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讽刺手法。

二、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

三、深入探讨小说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命运、周围人物的态度等方面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作业布置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2.深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祝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鲁迅的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三、分析祥林嫂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祝福》教案教学

《祝福》教案教学

《祝福》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 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的相关介绍。

2.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及其命运。

3.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柳妈、四叔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 象征意义探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祝福”、“眼睛”等。

5. 主题思想解析:对封建礼教、人伦道德的批判,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象征意义的解读,鲁迅先生文学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象征意义、主题思想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梳理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象征意义。

3. 第三课时:解析作品主题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总结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象征意义、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3. 读后感评价:从学生的读后感中了解他们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感受。

4. 文学鉴赏能力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本:《祝福》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视频: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纪录片、讲座等。

3. 图片:与作品相关的插图、历史背景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祝福》的研究论文、文章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合作研究性学习课例《祝福》.

合作研究性学习课例《祝福》.

合作研究性学习课例祝福鲁迅一、设计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它的出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变革。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师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任务(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1、探究目标: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全班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人,其中小组长一名。

设计五个角色,各小组分别承担阅读中的一个位置,除记者角色外,其他角色均形成相同或相对任务,以利于竞争和辩论。

第一、二小组:祥林嫂案件专家调查组。

职责:调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分析死因。

第三、四小组:罪案调查小组。

职责: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调查并向法庭陈述其罪行。

第五小组: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

职责: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

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

第六小组: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

职责: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

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

第七小组:《实话实说》报社记者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节录)导读: 1.确定研究的主题(专题):根据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以及她最后陈尸雪地的悲剧结尾,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专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2.探究问题的答案然后以文本为主要依据,探究问题的答案。

关于祥林嫂的死因,文本中直接出现的一种答案是由小说中鲁四家的短工提供的。

他在回答“我”关于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询问时,连头也不抬,只是淡淡地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果真是穷死的吗?她勤快能干,时值壮年,“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何至于穷死!这个短工的答案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3.研读文本为了探究祥林嫂真正的死因,并且能使结论令人信服,引导学生沿着三个不同的方向,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来作一下探究(注意:采用阅读小说的常用方法,但以学生研读、讨论为主,教师只作点拨和引导,不讲现成结论)。

首先梳理一下小说的情节,看祥林嫂的命运变化。

(1)作品情节的开端是什么?当时祥林嫂的命运如何?(2)接下去的情节发展分几个层次?,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变化?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祥林嫂被婆家捆回,并被卖到了贺家澳。

第二,然而,“好运”很快消失。

第三,柳妈的话,对祥林嫂精神的影响非常大。

第四,捐门槛回来后,她以为赎了罪,重获了新生。

(3)什么地方是小说的高潮?此时的祥林嫂有什么表现?祥林嫂捐门槛以后,又逢冬至祭祖时节。

“看四婶装好祭品……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随着四婶一声断喝,“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真是致命的一击!这就是作品的高潮。

(4)小说的结局。

结局,是高潮的必然延伸——祥林嫂于终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的忙碌声中,无声无息倒毙在雪花团团飞舞的雪夜。

高潮是小说思想性最明亮的地方,也是主人公命运、性格的转折点。

《祝福》的高潮揭示了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本质因素,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丧夫、失子等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心灵的摧残——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毕竟摆脱不了封建礼教“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罪名”。

这种无形的判决仿佛是巨大的罗网,笼罩了整个社会。

不仅鲁四、四婶、柳妈以及鲁镇的人们认为她有“罪”,就是祥林嫂自己也认为有“罪”——有“罪”,才需要赎“罪”。

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

其次看鲁四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迫害祥林嫂的?通常许多人讲鲁四,都把他看成是封建地主的代表,封建势力的化身。

这样的讲法看似不错,实际上过于笼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小说中,作为祥林嫂主要对立面的鲁四,他首先主要不是作为封建地主对祥林嫂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尽管有剥削,但并不十分苛刻),他甚至没有打骂、呵斥过祥林嫂;而是以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的身份出现的。

这从作品的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其次,鲁四对祥林嫂的迫害主要是精神折磨,具体体现在他对祥林嫂命运的每一次变故面前所表示的鲜明态度。

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佣时,鲁四“皱了皱眉”,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

在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看来,寡妇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当祥林嫂夫家堂伯来的消息传出后,鲁四“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为什么“不好”呢?在鲁四眼里,寡妇的主权天经地义在夫家,祥林嫂未经许可,私自出逃,显然是一种违反礼教的行为。

当祥林嫂婆婆来时,鲁四明知祥林嫂不愿回婆家,也知道自己家里正用得着这个“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女工,但按旧礼教的规矩,“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当听到祥林嫂在淘米时被人捆走时,鲁四大怒,骂道:“可恶!然而……”为什么“可恶”?这些人居然目中无人,胆敢到我这里来捆人!这当然是可恶的。

但是,“然而”后的潜台词也是很明显的——既然是她婆婆家来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时,鲁四“照例皱过眉”。

虽然他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并不大反对,但暗中却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伶,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最后,当鲁四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并且毫无人性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很显然,这种指责的出发点就是旧礼教以及维护这种礼教的工具——封建迷信。

而事实上,祥林嫂也正是在封建礼教以及封建迷信的摧残下才不得不走向恐怖的阴司。

再次,看祥林嫂何罪之有?如前所述,祥林嫂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而且这种判决是无形的,也是她自己无法摆脱的。

所以,祥林嫂捐门槛赎“罪”,主要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道德和礼教意义上的。

这可以通过解决以下一些小问题来加以理解。

(1)祥林嫂第一次婚姻,嫁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这会不会出于她的自愿?显然不是。

这是典型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产物。

(2)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有没有自己的主权?没有。

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女人只是商品,主权属于父母、公婆或丈夫。

因此,一方面祥林嫂不能不守节,而实际上又不容许她守节,另一方面她最终又不得不承担不守节的罪名。

(3)祥林嫂守寡后为逃避被婆家出卖的命运,私下出逃,外出帮佣,这种举动能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忍吗?不能。

祥林嫂不仅遭婆家追逼,被捆回并卖到贺家澳,同时更受到包括鲁四等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反对,没有人认为祥林嫂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权利。

(4)祥林嫂明明有自家的房子,但贺老六死后,又失去了儿子,大伯为什么能来收屋?“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

(周建人:《绍兴的结婚风俗》)在封建宗法观念下,女人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祥林嫂丧子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在贺家澳生活的根基。

(5)在对待祥林嫂再嫁再寡的问题上,普通的鲁镇人们与鲁四的态度有没有本质的区别?试举例说明。

没有。

不仅鲁四指责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是柳妈和别的老女人,直至那些“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也持相同的态度,把她往死路上赶。

例如,祥林嫂重回鲁镇后,她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而且脸上还常常流露出一种“鄙薄的神气”。

由此可见,这所有导致祥林嫂生活灾难的各种原因,包括给她判“罪”的旧道德、旧理学,几乎都与封建礼教有关。

4.得出结论上述从三个不同方向所作的探究证明,它们的结论是相同的,即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

鲁四之流的可恶,柳妈们的愚昧,祥林嫂的可伶,在封建礼教的罗网下,他们或是罪人,或是帮凶,或是牺牲品。

他们各自深陷在不同而又相同的无知和可悲的境地。

【分析】上述例子说明,指导学生尝试在教材中挑选具有研究价值的课文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可行的,效果也是可靠的。

它较之一些大而空的“李清照研究”、“郁达夫研究”等要扎实得多,学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研究能力。

大凡学过《祝福》的学生,一般都会记住作品的主题是封建礼教吃人。

这个结论当然是不错的,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

但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如果老师不讲,学生该如何获取结论?如果老师讲错了,学生该怎么纠正老师的错误?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中几乎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解决的。

而运用研究性学习,却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获取正确结论。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研究性学习,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大家的认识并不相同,还存在不少误区。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必修课“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内部的研究性学习是有区别的。

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注重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马上要学会。

而作为学科内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与我们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的。

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它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也有相通的地方。

如它们都强调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专题),强调学习要保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要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结果,等等。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语文研究性学习呢?这是因为我们原有的语文教学学生基本上只有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只有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相补充。

因为接受一个结论是容易的,但弄清楚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则更重要。

当然,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光有文本研究还不够。

仅以《祝福》教学为例,也可向课外、校外广泛开拓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查找文献资料,进行座谈访问、调查研究等,以了解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各种表现。

这对理解作品的主题,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亲历过程,开展合作与交往,获得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长此以往,他们的研究能力一定能迅速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