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自主练习十一_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_一、选择题1.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 农业集体化方针2. 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 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 实行余粮收集制C. 实行义务劳动制D. 实行粮食税制3.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提出工业化方针④实行农业集体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①③④4.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5.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劳动义务制6. 假如苏俄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A. 1917~1918年B. 1918~1920年C. 1921~1927年D. 1917年以前7.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 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C. 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A. 国内战争的胜利B. 苏联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海军基地发生兵变C. 列宁等领导人的决策D.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9. 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通史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含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效劳于战争的需要。
这一信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 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选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稳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22·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稳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 C解析从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的,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稳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粮食税对农民让步,以稳固工农联盟,C项正确。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无产阶级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022·河南·虞城县春来初级中学模拟预测)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等,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湖南·新宁县第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苏联成立②十月革命爆发③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④列宁逝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①④③正确。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
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 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1.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
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2.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3.【2021·漳州模拟】1921年春,列宁提出“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4.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防力量,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A.用指令性计划发展重工业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C.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业化D.以新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化5.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6.【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发展商品经济C.大力推行工业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
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
2023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19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
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
选择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试题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
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高效思维达标测试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新”在哪里A.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B.一切生活用品国家统一分配C.将剩余粮食交给国家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苏联的“二五计划”的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6.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家住在彼得格勒的革命战士卡秋莎写信给国外的亲人,告知他们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那么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里写的国名应该是A.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7.在“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俄罗斯网民的投票活动中,斯大林最终排名第三。
其原因不包括A.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苏联经济B.实施五年计划推动苏联发展C.斯大林模式造就苏联工业强国D.领导苏联取得反纳粹德国的胜利8.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项正确。
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答案 C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国家有益的东西。
3.(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题)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
故选C项。
4.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及答案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 项正确。
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答案 C解析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国家有益的东西。
3.(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题)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
故选C项。
4.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英法绥靖政策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的特点是(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多党制代替一党制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社会主义工业化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B. 邮票发行的时间C. 邮票的发行者D. 周年纪念的时间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二、材料解析题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20__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__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__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__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__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__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__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测试卷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3.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的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4.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①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①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①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
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6.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高考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2.(2015·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4.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
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2015·江西联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十四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 .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 .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解析:选B 。
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不分配土地,从而不能满足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因而“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 项正确。
2.(2019·汕头模拟)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单位:小时)的变化。
A .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B .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工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 .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解析:选B 。
由材料“1913年”“192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较之封建专制时期工人平均工作时长缩短,故B 项正确。
3.(2019·辽南协作校模拟)读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 )A .革命道路的多样性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解析:选D。
苏共依据列宁《四月提纲》的思想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转移到农村开辟井冈山道路,中苏两条革命道路的选择均是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故D项正确。
4.(2019·湖南六校联考)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
”这一法令造成()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解析:选A。
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二)一、选择题1.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
“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C.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D.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C[据材料时间“1917~1950 年”的限定和“占世界总人口1/3 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
A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B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D是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结果。
]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
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
”布克斯顿的描写()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D[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武装干涉苏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正确。
] 3.(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1922~1925年,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
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
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
这反映了苏联()A.积极探索合适的产权制度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逐步确立C.加快了企业国有化的速度D.逐步取消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A[苏联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材料反映的“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来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说明苏联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产权制度。
故答案为A项。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自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逐步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从材料反映的允许合营股份公司和私营公司等信息来看,没有取消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排除D项。
]4.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B[据题干材料反映的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水平下降、城市失业问题尖锐等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故B正确。
]5.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加速发展战略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都不相符,故A、B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也不符,故D错误。
]6.(2019·日照模拟)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并未体现布哈林的思想,故C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观点说明其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正确。
] 7.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C.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B[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在这段时期内世界贸易逐年增长,故A 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推进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关系,故B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29~1933年贸易额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取经济封锁,故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优越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8.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这一做法()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B[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并没有集体农庄且材料中所涉及的仅是农业领域,据此即推断“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然有利于庄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而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错误;“合理的工农业比例”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D错误。
]9.(2019·武汉模拟)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
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
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 800万公顷。
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 A.增加了农民收入B.忽略自然因素C.赶上了美国农业D.扩大了垦荒面积B[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美国农业水平,也未涉及垦荒,故C、D错误。
]10.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
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D.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C[材料表明80年代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于60年代,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故A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错误;材料说明坚持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发展减速,故C正确;结合史实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滞后,故D错误。
]11.(2019·山西重点中学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C[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1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
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B[苏联经济负担因争霸加重材料没有涉及,故A错误;“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
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表明小牛肉是按量供应,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带来的,故B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在“一五”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
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
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
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
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
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
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
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
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
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
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得出面向西方国家等;第二问背景,可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苏联专家就占89%”得出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得出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根据材料二“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第二问评价,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等信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