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一)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文章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的应用,指出在实务中应使审计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实务应用社会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各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风险日益突出。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事实上,有关各方一直都在关注审计风险这一课题,早在1963年AICPA的职业准则就有关于风险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所涉风险的水平也和审查的性质休戚相关……内部控制对于审查范围的影响即为一例,内部控制越强,风险水平越低。
”此后,和为审计师选择实质性测试程序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即审计师应详细考虑下列几个问题:账户余额和业务类别中存在的错报风险;内部控制未能发现错报的风险;审计完成后,账户和业务类别中的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
还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的概念术语,提出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概念,并指出审计师应从整个报表总体水平和账户余额及业务类别水平上考虑审计风险。
强调审计风险应该结合重要性一起考虑,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并评价这些程序的结果,同时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CR是指某一账户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基本采纳了这一概念,采纳这一概念的还有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可见这一模型流传甚广,但是该模型仍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主要内容:第一,该模型没有提供如何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
浅谈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浅谈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作者:张彤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6期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很难做到详细审计。
同时,审计也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广泛运用审计抽样。
在审计抽样下,注册会计师若做出抽样决策,不能不涉及重要性问题。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在计划审计工作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
一、重要性的内涵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财务报表错报重大程度的判断,即在特定环境下,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大的。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数量方面指错报金额的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其性质上考虑是否重要。
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而定。
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也有着不同的信息要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坏竟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审计单位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
因为对影响重要性的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合理评估重要性。
二、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数量或金额临界点,是重要性的量化表现。
重要性做为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审计计划阶段到最后的审计报告阶段都要用到它,可以说它决定着审计的成败。
本文从重要性概念出发,重点阐述了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目的,以及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字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IN AUDITING PRACTICESABSTRACTAudit materiality means the severity of omissions or misstatements in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of the auditees.The severity may affect the economic decisions that is made by the users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under a specific environment. But materiality level is a tipping point of quantity or amount, also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s of materiality. Materiality as a important concept of auditing will always be used from the audit planning stage to the final audit report stage, so it i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audit. Starting from materi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how to determine the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the applying purpose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and the specific applying methods of audit materiality lever in the auditing practices.KEY WORDS audit materiality, materiality level,audit practices1 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日益复杂以及审计风险的增加,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社会的需求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为我国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及应用研究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及应用研究【摘要】: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该准则采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准则体系也采用了IAASB的新审计风险模型。
该模型将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原来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项,变更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项。
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特点及优越性。
最后,针对我国采用新审计风险模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在全球接连发生审计失败事件后,传统审计风险准则的弊端凸现出来,迫于社会各方压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三个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ISA 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 330《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ISA 500《审计证据》。
修订后的《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做出重大的变动,由”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准则全面、实质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也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准则体系。
我国新审计风险准则也采用了与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相同的审计风险模型。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按照该模型,要求审计人员通过评估被审计企业的固有风险,找出企业会计报表可能存在重人错报或漏报的薄弱环节,进步对评估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确定控制风险所在,进而确定抽样审计的范围和样本量。
从理论上看该模型并无不妥,但实务操作难度很大。
(一)审计人员忽视固有风险评估对固有风险评估存在严重缺陷,因为那是基于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没有内控)是不存在的,由此导致固有风险评估不到位。
浅析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范本模板】
浅析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整个审计过程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在确定审计程序和评价审计结果时,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就能?^好的控制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否则,将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风险。
本文解释了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及重要意义,从审计的计划、实施、报告三个阶段着手,对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实践应用一、审计重要性理论研究(一)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及重要意义审计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错报严重程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一一重要性》中,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数量或金额临界点,而不是为达到信息有用性所具有的质的特征。
审计重要性可以在审计的全过程中运用,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降低审计风险。
在现代审计方法抽样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导致存在抽样风险,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相反的关系,重要性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如果审计人员能适当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就可以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
提升审计效率。
随着抽样审计的普遍使用,可容忍错报、漏报在抽样样本规模和评估抽样审计结果中显得十分重要。
在抽样审计中引入重要性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审计工作者解决抽样决策难题,提升审计效率。
3.减少审计成本.随着审计内容越来越多,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也大为增加,引入重要性概念后,审计工作者可根据重要性水平相应减少审计流程,缩小实质性测试范围,重点审计可能影响会计报告使用人员制定决策的内容,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二)运用审计重要性的原则1.兼顾错报金额与错报性质.在审计实践中,错报金额大的要比错报金额小的重要的多。
当错报金额在可接受误差范围时,是够不到重要性的。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研究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研究摘要: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应用贯穿于审计的计划、执行和报告等过程,同时,审计过程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决定着注册会计师将要承担的审计风险程度。
本文主要探析了重要性水平如何影响审计风险以及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关键词: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影响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不同的机构或文件对审计重要性各有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
由上来看,这些定义大同小异。
可以确定的是在理解审计重要性时应从三点出发:一是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来说的;二是重要性的概念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三是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考虑被审单位的具体环境,且不同的被审单位因环境不同确定重要性的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分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1.引言1.1 概述概述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管理审计项目风险的工具。
随着商业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也日益显现。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和有效性,审计风险模型被引入到审计实践中。
审计风险模型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在审计计划和程序中予以考虑。
通过分析潜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师确定关键领域,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并优化资源分配。
在审计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类型的组织面临着不同的审计风险,如管理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通过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师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审计师可以确定重要的风险领域,并重点关注这些领域。
2. 审计程序规划:审计风险模型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审计师可以确定需要进行的测试和程序,并优化审计计划。
3. 资源分配和时间管理:审计风险模型可以帮助审计师合理分配资源和管理审计时间。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审计师可以确定哪些领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风险控制和监控:审计风险模型可以为审计师提供风险控制和监控的基础。
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审计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监控其有效性。
总之,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审计项目中的风险。
通过优化审计计划和程序,合理分配资源和时间,以及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审计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组织提供可靠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具体讲解文章的章节和每个章节的主题。
根据目录的结构,可写为:2. 正文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审计风险模型的定义、原理以及具体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审计风险模型分析审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代审计理论的基石,同时也是审计实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核心问题。
西方审计界甚至有人把现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风险审计,因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实际存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程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就要借助审计风险模型来进行。
一、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组成(一)主要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研究构成审计风险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目前,审计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此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
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同时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
(二)审计风险模型逻辑关系剖析。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1、从定量方面看,是指审计风险可能造成各方面经济损失的一定限度的规定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探讨审计风险问题,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根据上述公式,在既定的期望审计总风险水平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容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最大可容许检查风险=期望审计总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其中,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
2、从定性方面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摘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定义和研究背景入手,探讨了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以及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会对审计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关联性分析、评估方法、因素、案例分析、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定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是审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重要性水平指的是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遗漏的重要性的评估。
在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和深度,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审计风险则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错误或遗漏所导致的财务报表失真的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测风险三个方面。
固有风险是由业务本身的性质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控制风险是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所决定的,而检测风险则是由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所决定的。
1.2 研究背景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审计风险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概念,一直备受关注。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未能正确识别重大错误或欺诈所导致的审计报告中的不准确性。
而重要性水平则是评价财务信息准确性的重要指标,是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研究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表明,重要性水平在审计风险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审计实践中,会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性水平来确定审计程序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识别潜在的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重要性水平来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当前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作者:王永生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16期引言:在审计实务工作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判定,以便于判断其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因此,在审计实务中针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于保证审计实务满足成本需求,控制审计实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概述1.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示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之中主要用于衡量工作中是否存在误判,在不同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其经营内容以及经营效益上的差异,其对于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也存在差异,在实务中一般根据企业的收入或是资产总额来对其审计重要性进行判定。
一般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计划重要性水平,这一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审计项目、单位规模以及业务范围进行分析之后,借助自身的工作经验来;来对其重要性水平进行量化,以此来将其重要性向账户进行分配。
第二,实际重要性水平,这一重要性水平是指在会计工作中报表自身性质的重要性水平,指其在出现错误时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决策准确性的水平。
第三,估计重要性水平,这一概念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专业判断的结果,在审计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对审计单位的结构以及经营环境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使用这一概念以便于减少未能发现的审计错误。
2.审计风险。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审计师认为出现错误的会计报表,其实际上是公允的,其二是审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其实际上存在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成本效益来对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三部分。
固有风险独立于审计工作之外,是指审计人员在不改变程序和政策的前提之下出现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之中无法进行改变和控制。
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中确 定 的 重 要 性 水 平 以下 的 项 目金
审 计人 员要 根 据 重 要 性 水 平 . 对 或 者根 据资 产 总额 或营业 收 入两者 中
f 1确 定 重 要 性 水 平 时 要 注 意 三 二
额 . 行 适 当 的 抽 查 , 果 没 有 异 常 , 在 实 施 阶 段 发 现 的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评 较 大 的 一 项 确 定 一 个 百 分 比 中确 定 的 少 .不 能收 集足 够多 的 审计证 据 来得
1 于 按 收付 实 现 制核 算 的 预算 . 对
重 要 性 水 平 .对 所 发 现 的 问 题 是 否 重 出 审 计 结 论 :或 者 汇 总 的 异 常 金 额 接 单 位 和非盈 利 性 的事业 单位 .按 收入 .%~ %确 定 : 要 进 行 评 价 . 以 判 断 是 否 需 要 进 一 步 近初 步 评估 的重 要性 水 平 .由于 可 能 或 支 出 总 额 的 05 2 审 查 , 记 录 于 审 计 底 稿 之 中 。 计 过 存 在 而 未 审 计 出 的 问 题 . 里 , 以 推 并 审 这 可
要 性 水 平 的 确 定 分 为 报 表 和 账 户 、 超 过初 步确 定 的重要 性 水平 ,说 明 初 平是基 数 和 比例 的乘积 .其 表现 形式 交
易两个层 次 的重要 性水 平测试 。
f 1 计 实施 阶 段 二 审
步 确定 的重 要性 水平 高估 .这 可 能造 是 金额 额度 通 常 可 以采 取 以下 数据 成 审计 范 围 的缩 小 或 审 计 程 序 的 减 计 算 :
1选 择 的 判 断 基 础 要 合 理 . 照 . 按
与有 关会 计 制 度 的不 一致 或差 国际惯 例 .利润 基础 适用 于 利润 比较 回报 率 比较 合理 的企业 : 收入 基 异 . 应 根 据 重 要 性 原 则 予 以 初 稳定 、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一、前言审计是一个关键的过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及维护市场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呈现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需要综合考虑审计风险因素,以更好地进行审计。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审计风险及其概念,同时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因素和影响,最后分析了审计风险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对客户存在误判的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无法对客户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做出绝对性判断,一些客户的问题甚至在审计过程中都可能无法被发现。
审计风险是指一个企业无法满足自身需求需要受到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类型:1.技术风险:此类风险产生于审计人员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例如,如果审计师缺乏特定企业的会计准则知识或行业特定的审计知识,就会出现技术风险。
2.存在风险:此类风险代表着被审计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完全,例如,因为虚报收入导致收入被夸大,而审计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3.进一步检查风险:此类风险是未考虑而导致的风险,是因为审计师可能未能在审计中发现问题,但在审计后仍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三、审计风险的因素和影响审计风险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了被审计企业内部的管控结构和公司规模等。
为了理解内部因素如何对审计风险产生影响,我们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控制结构:企业内部控制是对企业有用的保障,保证其资产得到充分的保证,并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和可靠。
因此,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会对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2.公司规模:规模越大的公司通常意味着量级越大,而数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更多的样本被涉及到。
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数据需要被处理和分析,这样可能会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3.公司的管理阶层:审计系一个非常依赖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
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失职,或者内部控制结构有缺陷,那么审计师就会可能面临更高的审计风险。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一)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一)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诉讼风险;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审计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重新诠释了审计风险的概念,引出了审计诉讼风险,并以此为基础,解析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期增强审计风险观念,在审计实务中起到一定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风险成为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核心问题。
审计诉讼风险的提出以及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成为审计界研讨的热点问题。
一、传统审计风险概念与审计风险模型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总的来说都认为审计风险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计质量问题,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把“有意”、“无意”地发表审计错误意见的可能性均涵盖在审计风险的定义范围之内。
基于这一定义,我国在制定具体审计准则时,接受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通过实际运用,审计人员逐渐发现,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一定缺陷:1.所考虑的审计风险因素不够全面。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2.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3.审计风险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此矛盾现象,即在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的同时,审计理论界却普遍认为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二、审计诉讼风险的提出关于风险,目前理论界尚无一种公认的权威性定义,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界定。
审计模型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审计模型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审计模型的运用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
本文将从审计模型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审计模型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审计模型的概念审计模型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理论框架或方法论。
它是指导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清晰地了解审计对象、确定审计范围、分析审计环境、制定审计方案、评价审计证据等。
审计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
审计模型主要包括审计风险模型、审计绩效模型和审计数据分析模型等。
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制定审计计划和方案。
审计绩效模型主要用于评价审计工作的绩效水平,确定审计效益和价值,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改进审计工作。
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审计对象的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评价审计证据和结论。
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银行管理层更好地了解银行运作状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是发现和修正风险隐患,预防和减少损失,保护银行的资产和利益。
三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四是加强内部监督,防止内部腐败和失职,维护银行的声誉和形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四、审计模型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1. 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审计风险模型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估银行的经营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帮助银行管理层更好地认识风险状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二是评价银行的合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监管风险、道德风险等,帮助银行管理层更好地了解合规状况,提出合规改进建议。
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日趋复杂,财务风险也逐渐增加。
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审计在保障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更好地应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一、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是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估企业在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步骤:1. 确定评估指标: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关键在于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评估指标应包括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多个方面,通过定量或定性分析进行评估。
2. 收集数据:评估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经营数据等。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
3. 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指标和数据,结合统计学方法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合适的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4.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通过专家访谈或统计学方法,确定不同评估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审计风险的贡献程度。
5. 验证与修正:对建立好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使模型更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旨在提升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避免或降低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主要应用包括:1. 风险预警:通过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风险预警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重点审核领域的确定: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帮助审计师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审核领域。
通过集中资源进行深入审核,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3. 审计计划的编制:根据风险评估模型结果,合理编制审计计划,包括审核时间安排、审核人员分配等。
通过科学的计划,提高审计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4. 风险控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提要] 重要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核心概念,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质量。
本文探讨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重要性;基准;实际执行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审计实践手段的核心问题之一。
重要性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而且不同阶段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科学的重要性水平,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探讨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是指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和缺陷的严重程度;(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3)重要性概念是基于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考虑的,即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管理层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这种具体环境包括相关管理层的需要,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风险及各项业务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预估;(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的运用(一)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运用的目的主要是编制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科学准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做到,既要能够降低审计风险水平,又要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及关键点例析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及关键点例析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我国部分学者就1993年以后历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作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这种不足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实务界、学术界以及管理部门尚未摸索与制订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关于重要性的标准;(2)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不尽全面、深刻;(3)注册会计师迫于环境压力或受利益所趋,对重要性标准的运用属两难选择,大部分CPA最终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按照对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意见的研究情况,审计报告类型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相比背离太多。
这表明我国CPA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还远未成熟,一旦经济环境有所变动,遭起诉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不在少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受我国CPA执业环境(尤其是脱钩改制前)影响,为数众多1/ 6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法律、社会责任淡薄。
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一方面审计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却依然迫于环境所限,不得不以高风险换取低收益,或者为获取一定收益而宁愿承担可能的高风险,风险与收益关系被严重扭曲;(2)对审计风险理论的掌握还不够系统,难以有效指导实践;(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在现实环境下尚难得到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性较差。
二、重要性概念理解与运用关键点1.重要性概念为审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
审计模式由详细的帐项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样的制度基础审计,这其中是以内部控制作为其制度基础,以抽样技术作为其方法基础,而以重要性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
对于社会公众或报表使用者来说,非重大的会计信息并不足以影响其据以形成的判断与决策,于是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目标便逐渐演变成为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重要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以A公司为例
96审计重要性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以A 公司为例练森源作者简介:练森源(1997.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硕士在读,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审计。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财务报告重要性的地位在审计过程中极为重要,在计划审计阶段的总体审计策略中就需要开始考虑,并贯穿于整个审计流程,能够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以支持企业能够继续健康稳定运营。
为了避免重要性的概念运用起来较为抽象的问题,其通常通过重要性水平量化,形成数量上的一项标准。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实际执行;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的不同阶段,重要性都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重要性作用于审计工作全部过程,必要时可以作出适当调整。
不同的阶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划分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以更准确地分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重要性水平在各个企业中的审计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防止重大错报,还能节省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的有关规定来展开工作。
一、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和判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因素(一)重要性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存在超过一定标准的纰漏或差错的重大程度,这一程度的大小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连锁效应的。
前文提到,重要性的量化指标为重要性水平,如果该水平较低则财报重大错报风较高。
根据风险模型AR=MMR*DR(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理论,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能够间接影响审计风险。
对于重要性,以下几点值得关注:1.重要性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超过一定标准的纰漏或差错的重大程度,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减方向和这个程度的变化是相反方向的。
2.财务报告项目的数量和性质共同影响重要性。
从单个项目来看,金额较高的错报比金额较低的错报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的应用,指出在实务中应使审计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实务应用
社会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各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风险日益突出。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有关各方一直都在关注审计风险这一课题,早在1963年AICPA 的职业准则就有关于风险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所涉风险的水平也和审查的性质休戚相关……内部控制对于审查范围的影响即为一例,内部控制越强,风险水平越低。
”此后,SASNo.39和SASNo.47为审计师选择实质性测试程序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即审计师应详细考虑下列几个问题:账户余额和业务类别中存在的错报风险;内部控制未能发现错报的风险;审计完成后,账户和业务类别中的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
SASNo.47还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的概念术语,提出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概念,并指出审计师应从整个报表总体水平和账户余额
及业务类别水平上考虑审计风险。
SASNo.47强调审计风险应该结合重要性一起考虑,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并评价这些程序的结果,同时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AR=IR×CR×DR,其中AR(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CR(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基本采纳了这一概念,采纳这一概念的还有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可见这一模型流传甚广,但是该模型仍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主要内容:第一,该模型没有提供如何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
第二,该模型仅仅考虑了抽样风险(即β风险),同时假设非抽样风险(即α风险)可以忽略。
第三,该模型还不完善,设有考虑到其他诸如审计成本或潜在误报的影响等经济因素。
第四,该模型只能是用于决定在实质性测试中抽样风险的水平,而不能成为一种风险评估的模型。
第五,在计划阶段,实务界普遍将审计风险确认为5%,在此未明确5%审计风险水平究竟是什么意思,若其意味着审计师愿意签发的100份审计报告中有5份含有错误的话,则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复存在(Rittenberg&Schwieger,2002)。
第六,该模型既无法用它来评估接受的风险,也无
法在审计计划中充分体现对客户风险的了解。
如果不考虑经营风险,那么所谓的风险审计就是不完整的(辜飞南等,2002)。
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应用
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很多缺点,但是在实务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回避这些缺点,更好地应用审计风险模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对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新认识
笔者认为,在审计实务应用中,应把《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应用应环环相扣,使审计过程视为一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
审计风险模型也不例外,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主要定义了审计风险模型,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主要规定了如何进行抽样审计。
笔者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主要是为如何实施抽样服务的,即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测算检查风险的水平,再根据检查风险的水平,应用抽样审计理论就可以得出计划收集证据的数量,在此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计划时亦可适当地考虑非抽样风险,怎样考虑非抽样风险呢?那就是根据职业判断考虑如何地增加样本量。
另一方面,在实务中,所要决定的样本量,必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账户或交易类别,笔者认为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模型可用于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即账户层,亦可用于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
易类别即整个会计报表层,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利用风险模型来测评检查风险,再利用测评出的检查风险完成审计抽样。
社会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在出具审计报告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分散的账户和交易进行评估,而且还要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笔者认为,如何从分散账户和交易去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是另一个具体准则,即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把审计后推出的总体偏差与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达到综合评估财务报表风险的目的。
至于如何理解实务界确认的5%审计风险,笔者认为,无论注册会计师如何尽职尽责,都不可能对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作出100%的保证,只能是合理确信会计报表的所有重大方面,这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中有明确规定。
这里的5%是一个经验数据,5%的风险也就意味着95%的把握,95%的把握也就意味着可以合理地确信,在合理确信的情况下,即使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也是可以免责的,对于此观点至少同行中是这么认为的,这是制定有关审计准则的初衷。
至于经营风险,笔者认为不是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能够完全把握或解决的,事实上,我们在考虑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及检查风险时,部分考虑了经营风险,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1条第(四)(五)点在考虑固有风险时,要考虑业务性质及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审计风险模型制作应用举例
在审计实务中,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一般是按业务循环组织实施的,也可以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
按循环审计方法可以与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直接联系,有针对性地评估特定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同时,定出检查风险,确定某一账户的样本量。
如以下是以生产循环的存货审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