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常识(写诗必备经典)
诗无达诂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读写古诗词必备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胡田保一,几个基本概念: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
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
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
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
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每首4句:赠范晔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怨歌行北周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每首6句: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每首10句: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它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文体,它追求的是一种律跋规矩的美感。
下面是我对格律诗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指以确定的格式和韵律为基础的诗体,又称“律诗”,主要包括词、曲、赋、骈文等几种。
它是古代诗歌创作中最为规范、最为传统的一种,有着独特的高雅风格,一般不受口语化、俗俚化影响。
二、格律诗的特点1.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律诗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诗的字数、句式、韵律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有规律、神韵、洒脱的特点。
它给人们以一种统一、整齐、美妙有序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美学价值。
2.崇尚文化传统格律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宋代以前中国诗歌最高的创作卓越,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歌中的文字、意境、形式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和审美要求,高度崇拜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情感。
3.具有意境韵味格律诗不仅注重格式,更重要的是其意境韵味。
其语言表达具有明确概括性,是通过词选、句式、字谐、引拓等方式来保留这种特色。
它能深刻描写事物的内在心理表达、人际交往等,给人以深远的阅读感受和韵味。
三、格律诗创作的步骤1.选好韵脚选好韵脚是格律诗创作的首要步骤,好的韵脚可以使诗作更加流畅,更富有韵律感。
2.选好平仄平仄是确定音节声调的重要步骤,通常有便平(第二声),去平(第三声),入平(第一声)三种,也就是按照韵脚位置分类。
3.选好词汇选词的过程需要读者的广博阅读、积累和想象力,在选词方面,需要体现出好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4.选好句形句子的形式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创作者需要根据韵律的要求来选用适合的句式和结构,达到最佳组织和表达的效果。
四、总结格律诗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珍品。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华文化优异精华的方式。
通过对格律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和文化修养。
格律诗用韵格律常识

格律诗用韵格律常识格律诗,不允许错韵。
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
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
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
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1、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2、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前三句有“远,片,万,怨”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故挤韵。
3: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4: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5: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6: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
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7: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
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
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8: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
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
‘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
‘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
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9: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10: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11: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
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12: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
四句二韵或三韵。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七)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八)首句仄起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对仗)。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六)首句平起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诗词格律学习必备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鹧鸪天》五十五字 双调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1:《鹧鸪天》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对仗
对仗要求词性、意义、结构方面对称。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意义上也要求是 同类词,结构也对称。 平仄相对。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仗的位置在哪里?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 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 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 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 有一些例外。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中 仄 平 平 中 仄 平, 中 平 中 仄 平。
思悠悠,恨悠悠。
中 中 平, 中 中 平。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中 仄 平 平 中 仄 平, 中 平 中 仄 平。 【注】中——可平可仄;红色字——韵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仄仄(韵)仄 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仄(句)仄 仄平(豆)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句)仄平平(豆)仄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豆)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仄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平仄仄(句) 仄平平(豆)仄仄仄仄(韵)仄仄仄(句)仄仄仄平仄仄 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欲”字是仄声字, 此处可平可仄)
返 回
春日偶成
周恩来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一、律诗的格律。
1. 五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就像是一套密码规则呢。
你看“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就像先迈左脚(仄声起),而且第一个节奏是先低(仄)后高(平)。
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仄仄,“山河”是平平,“在”是仄。
然后下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得跟上,像接话一样,平仄要相对。
就像两个人对话,一个低沉(仄起句),另一个就得轻快(平起对句)。
像“城春草木深”,“城春”平平,“草木”仄仄,“深”平,这样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 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这个格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有点区别。
首句入韵的话,第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就更严格一点。
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可能犯“孤平”(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救拗的办法,就像给犯了小错的句子打个补丁)。
像“花明绮陌春”这样的句子就符合这个格式,“花明”平平,“绮陌”仄仄,“春”平,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在有韵律地跳舞。
2. 七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就像给五言律诗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套。
“仄仄平平仄仄平”起句,就像一个隆重的开场,第一个节奏还是仄起,然后后面的平仄交替就像精心编排的舞步。
比如“世味年来薄似纱”,“世味”仄仄,“年来”平平,“薄似”仄仄,“纱”平。
下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和它相对,像“谁令骑马客京华”,这样平仄相对,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诗词格律常识(一)

诗词格律常识(一)诗词格律常识(一)三叠:词的一种体式。
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
如《兰陵王》、《瑞龙吟》、《西河》等词牌,都属于三叠。
三叠的词可以分为双拽头和非双拽头两种。
三叠的词作很少,它们都属于慢词。
三仄脚:每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使用仄声字,如"仄仄仄",这是古体诗较常用的句式。
像权德舆《晚渡扬子江》诗:"回首碧云深,佳人不可望。
""不可望"三字俱是仄声。
三平调:亦称"三平切脚"、"下三连"。
诗学术语。
三字尾形式之一。
指诗句末尾三字皆为平声。
这在今体诗中为一忌,然唐以来人作古诗,为求拙朴,每多用之,以至成为今体诗定型后古诗的一大标志。
三句诗:一首之中共有三句的诗。
魏庆之《诗人玉屑》说:"有三句之歌,《大风歌》是也。
"此歌是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之后还乡,在沛地与故人饮酒时所唱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后世作三句诗的很少,只有《华山畿》诗二十五首,其中每句皆三句,如:"夜相思。
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三字尾:诗学术语。
指唐以后古体诗每句末尾的三字,通常以"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与近体律诗平仄规则相悖的形式出现。
诗人每用此以示己作不稍涉于律,有朴茂高古的格调,由此使之实际成为唐以后古诗的一种标志。
三言诗:每句三个字的诗。
这种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也不多。
如《天马歌》:"太乙况,天马下。
沾赤汗,沫流赭。
忘俶傥,精权奇。
策浮云,晻上驰,体容与,逝万里。
今安匹,龙为友。
"汉代乐府《安世房中歌》里有三言诗三篇,《郊庙歌》有七篇。
严羽《沧浪诗话》谓"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但其诗不传。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格+律=格律。
音律:指四声。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三国时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南齐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主要指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为了表述方便,人们习惯性地设置了平仄符号,我们先记住这些符号:平:○ ○○ ○○○仄:● ●●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二、格律诗的主要特点1,限定字句。
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押韵。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通常把押韵、四声、平仄、对仗称为诗词的四大要素。
4,平仄。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明确规定。
5,对仗。
每首诗中对仗联可以多到四联,至少要有两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6,粘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联内要求对仗,上下联之间要求粘。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1、古诗——①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
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
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
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
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
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
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写诗时,往往摹仿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这样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
2、近体诗——又叫今体诗。
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
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
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
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3、首联——一首律诗共由四联组成,第一联叫首联。
4、颔联——律诗的三、四两句叫做颔联。
5、颈联——律诗的五、六两句叫做颈联。
注意: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由对仗句构成。
6、尾联——构成律诗的最后两句。
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
但尾联未必都对仗。
7、出句、对句——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也就是每首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8、押韵——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这就叫做押韵。
8、韵脚——绝句的二、四句句末,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用《诗韵》中同一韵的字来互相押韵,这些字叫做韵脚字,简称韵脚。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格律知识大全0)概述……………………………)平仄……………………………)关于近体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对”和“粘”的规则)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格式以外的规则、“一三五不论”、“孤平拗救”、“三四字互救”、“对句相救”)简便的公式)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小律和排律)对仗…………………………)律诗的结构)对仗的基本含义)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工对的追求)宽对的必要)“合掌”之忌)诗韵……………………………)关于押韵)诗韵和新韵)诗韵的由来和延续)关于平水韵)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关于邻韵)关于诗韵改革)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词的平仄)词的句子长短)词的对仗)词的押韵)词韵)词的一些专门术语)概述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为象棋了。
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
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
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
格律诗基本常识

格律诗常识要点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写格律诗,却又不遵守格律诗的写法,大多因为不懂得格律诗的常识,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格律诗的知识。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朝定型,分为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言、七言)、绝句(五绝、七绝),其中主要形式是律诗,其他形式都是律诗的演化,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律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以第一句第二字为准,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用仄声字就是仄起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
按古声韵,除了平声字,上去入都是仄声字;按普通话,阴阳为平声字,上去为仄声字,现代没有入声字,分化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
把声调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的沈约,目的是造成调剂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现代人写格律诗需要遵循的是古人的平仄规律而不是古代的汉语读音,只需要按普通话四声去弄平仄,不必按古代的声韵,研究古代的诗歌平仄要用古声韵,这是我一向的主张,因为语音是随时代而演变的,现代普通话是标准语音,用普通话弄平仄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汉语的尊重。
这既有法的要求,也有现实的需要,那就是现代人读诗写诗都是按普通话来读写的,不是按古声韵读写的。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那么平仄格律有哪些规则呢?一、粘对规则。
“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
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
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
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
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
二、莫犯孤平。
一句诗中除尾句押韵的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
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犯了孤平。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第一篇:格律诗写作常识一、诗体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
代表作《关雎》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不论平仄、对仗、句数、押韵,唐以前的五言诗均称为五古。
代表作《述怀》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其它与五古类似。
代表作《饮中八仙歌》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诗体,不论平仄、对仗等格律。
代表作《蜀道难》乐府诗——最早始于秦,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此机构制作的可以和乐而歌的作品,成为乐府诗。
代表作《陇西行》歌行——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古题,音节、韵律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代表作《琵琶行》骚体诗——源于《离骚》,后人把楚辞称为骚。
句式不整齐,句数无限制,用韵不严格,句尾多助词。
三言诗——起于先秦。
代表作《代春日行》古绝——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不受平仄、对仗等约束。
代表作《春晓》2、格律诗——又名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立,对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代表作《春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代表作《蜀相》五言排律——排指铺排。
即五言律诗的延长,又称五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
代表作《赋得花发上林》七言排律——又称七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其余和七律相同。
代表作《清明二首》三韵小律——每首只有六句,共三韵,五言三十字,七言四十二字。
只有中间一联必须对仗。
代表作《李员外寄纸笔》六言律诗——简称六律,每句六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八字。
代表作《送万巨》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又称“截句”,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无对仗要求。
代表作《登鹳雀楼》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六言绝句——每句六字,全篇四句,共二十四字。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