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共36页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Hale Waihona Puke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格律诗词格律诗词,简称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遵循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通常由若干个相互呼应的句子构成。
格律诗词的特点是平仄押韵、字数定型,通过这种严格的形式约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格律诗词的分类格律诗词根据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律诗和律词两大类。
1. 律诗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
律诗的基本特征是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
其中,平仄是指古代汉语诗歌中声调的起伏,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类似。
字数定型是指每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例如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 律词律词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词歌形式。
律词与律诗的区别在于律词通常只有四个字的韵脚,没有字数定型的要求。
律词的韵律音韵规则比较自由,使得词作者可以更灵活地表达情感。
三、格律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格律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歌都有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诗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后来的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并影响了后世。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苏轼、杨万里等诗人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格律诗词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现代以来,格律诗词逐渐走向没落,被自由诗等新的文体形式所取代。
不过,在文化传承和研究领域,格律诗词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格律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
四、学习格律诗词的方法和步骤要学习格律诗词,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阅读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1. 学习基本知识学习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平仄押韵的规则、字数定型的要求以及常见的格律形式。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
2. 阅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的格律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文体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胡田保一,几个基本概念: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
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
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
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
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每首4句:赠范晔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怨歌行北周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每首6句: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每首10句: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格律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格律是指诗词的意境及其形式结构要遵守的一定规律。
而入门则是学习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诗词格律,以下是一些入门级别的知识。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包括韵律和字数两个方面。
韵律是指韵脚的设置,字数则是指每句的字数要求。
在唐宋时期,格律变得愈加复杂,不同诗体的字数和韵脚都有不同要求。
而小学生接触的初学级别,往往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四个基本诗体的格律。
二、五言绝句的格律五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其韵脚布局为仄仄平平仄。
其中,“仄”指音调偏低的字,“平”则为音调平稳的字。
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三、七言绝句的格律七言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相较于五言绝句,其句子长度更长,因此难度也更大。
其韵脚布局为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五言律诗的格律五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在音韵布局中,则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七言律诗的格律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与五言律诗相同,也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浣溪沙·古人训诂汉文家书帖》古人训诂汉文家,惟是介士有馀华。
争让襟怀虚名重,但将疏财信去佳。
两脚朝天真似鸟,一身飞去胜仙花。
西山望见青楼锁,岂知朱实在峰阿。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的灵魂,是整个作品的关键要素之一。
想要写好诗词,了解和掌握格律的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够写出优美的作品。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是古代文人墨客在长期诗词创作中形成的一套规则,主要涉及到平仄、声韵、对仗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格律知识:
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音调方面的规则。
平声指的是平缓、悠长的声调,而仄声则是
指有升降、有节奏的声调。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对应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加和谐、有节奏感。
2.声韵:声韵是指诗词中的音韵和韵律。
在古代,诗词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则,如
《广韵》、《平水韵》等。
现代的诗词也可以遵循这些规则,或者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来定韵。
3.对仗:对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
对仗要
求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结构、意义、语法等方面相对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典型的对仗句。
4.节奏:节奏是指诗词中的停顿和语速。
在诗词中,通常会有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短语用来
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这些词语或短语需要适当地停顿或加速,以突出诗词的节奏感。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1.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称为仄声。
2.两句为一联或一个对子:前一句称为上联、上句或出句,后一句称为下联、下句或对句。
在八句律诗中,一二句称首联(或第一联),三四句称颔联(或第二联),五六句称颈联(或第三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第四联)。
3.每句最后一个字称为脚。
押韵的脚称为韵脚,不押的称为白脚。
4.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词性相对。
例如:抗美与援朝。
5.孤平是五言的第二个字或七言的第四个字是一个孤独的平声字,被仄声包围。
避免孤平的方法: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不用仄声。
补救孤平的方法:把孤平字后面的相邻字改为平声。
格律诗写作要求∙一、声律(声调)要求:1.一句内平仄相间(交错)⑴七言句内平仄句式:①□平○□仄●○○●②□平○□仄●●○○③□仄●□平○●●○④□仄●□平○○●●⑵五言句内平仄句式:①□平○●●○②□平○○●●③□仄●○○●④□仄●●○○注:○表示平,●表示仄,□可平可仄,但以□中的为佳。
2.一联内上下两句(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的平仄相对(相反),只要节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即可。
3.两联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粘(相同),只要节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
4.脚分明:①韵脚的平仄都相同;②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二、对仗(对偶)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中间联都必须工对(字数相等,语序[词性、句式、语法结构] 相同,意义相当)而绝句只有四句,可以不对仗;上下句相应位置不能使用同字对。
三、押韵要求:偶数句末必须押韵(多为平韵),奇数句末可押不押(当首联不对仗时,首句常入韵;反之,常不入韵);尽可能不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最好押同一声韵四、章法(逻辑结构)要求:只要意思要连贯即可:一般说来,绝句为起承转合,律诗为起承转承转∙余浩然: 格律诗词写作, 岳麓书社, 20XX年6月.承转合。
诗词格律常识课件
02 诗词的韵律规则
平仄的规则
平仄定义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要素 ,平声指较平缓的声调,仄声指
相对不平缓的声调。
平仄规律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变化会 产生节奏感,形成抑扬顿挫的韵 律。常见的平仄规律有“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等。
平仄的作用
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 加和谐、悦耳,增强语言的音乐
理解作者的意图。
象征手法可以通过具象或抽象的 方式来表现,如用具体的景物或 形象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
感。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形象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 处。
对比手法可以用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表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 解作者的意图。
对比手法可以通过对比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形象来表现,如用对比的方 式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表现。
详细描述
意境营造要求作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现意象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欣 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同时,要注意意境的深远和高雅,避免流于浅薄和低俗 。
THANKS
感谢观看
词牌的运用和变化
词牌的运用
在创作词时,需要根据所选词牌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填词,以符合该词牌的要求。
词牌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牌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变格和别名 。同时,一些词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对词牌进行创新和变化,从而丰富了 词的创作形式和风格。
04 诗词的修辞手法
比兴手法
节奏规律
节奏的形成与平仄、押韵、对仗等要素密切相关,常见的节奏有二 拍、三拍、四拍等。
节奏的作用
节奏可以使诗词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 ,节奏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义。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诗词格律一览表
诗词格律一览表一、诗的格律。
1. 古体诗。
- 定义: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它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2. 近体诗(格律诗)- 分类。
- 绝句。
-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有四种基本格式,以平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律诗。
-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
例如平起仄收式的格律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同样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仄规则。
- 基本概念: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一声和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三声、四声,而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一些方言如粤语、吴语等中还存在)。
- 作用:平仄相间可以让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就像走路,一脚高(平)一脚低(仄),这样走起来才有节奏感。
比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交替出现,读起来就不会平淡无奇。
- 押韵规则。
- 对仗规则(律诗中间两联)- 要求: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而且结构也要相对。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名词相对),“鸣”对“上”(动词相对),“翠柳”对“青天”(名词相对)。
- 意义:对仗让诗歌更加工整、美观,就像给诗歌穿上了一身精致的套装,同时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把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意图。
基础诗词格律PPT课件
泊秦淮 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律诗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huàn)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浔阳江头夜送客∆ , 陌
醉不成欢惨将别, 屑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栉
别时茫茫江浸月。 月 ∆
主人下马客在船, 仙 忽闻江上琵琶声, ∆
举酒欲饮无管弦。/ 先 主人忘归客不发。/ 月
∆
∆
古体诗的用韵 ②古体诗可以换韵(近体诗必须一韵到
底)。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 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 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 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物复道,努 力加餐饭。
基础诗词格律
一、格律诗的句数和字数
联:
每2句为一联。
出句和对句:
每联第1句为出句,第2句为对句。
联名: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首联、尾联。
二、格律诗的押韵
1、何谓“押韵”? 押韵 是指在诗歌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格律诗一般隔句押韵,偶句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
可用韵,也可不用韵,用韵的叫“首句入韵”,不 入韵的叫“首句不入韵”。五言诗多首句不入韵, 七言诗多首句入韵。 格律诗用韵的字也叫“韵脚”
四、近体诗的平仄 1、何谓“平仄”?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平”即 中古的平声,“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一、律诗的格律。
1. 五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就像是一套密码规则呢。
你看“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就像先迈左脚(仄声起),而且第一个节奏是先低(仄)后高(平)。
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仄仄,“山河”是平平,“在”是仄。
然后下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得跟上,像接话一样,平仄要相对。
就像两个人对话,一个低沉(仄起句),另一个就得轻快(平起对句)。
像“城春草木深”,“城春”平平,“草木”仄仄,“深”平,这样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 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这个格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有点区别。
首句入韵的话,第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就更严格一点。
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可能犯“孤平”(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救拗的办法,就像给犯了小错的句子打个补丁)。
像“花明绮陌春”这样的句子就符合这个格式,“花明”平平,“绮陌”仄仄,“春”平,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在有韵律地跳舞。
2. 七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就像给五言律诗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套。
“仄仄平平仄仄平”起句,就像一个隆重的开场,第一个节奏还是仄起,然后后面的平仄交替就像精心编排的舞步。
比如“世味年来薄似纱”,“世味”仄仄,“年来”平平,“薄似”仄仄,“纱”平。
下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和它相对,像“谁令骑马客京华”,这样平仄相对,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律的知识点总结
诗律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诗律1. 韵脚韵脚是指诗歌中的韵部,其分为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诗句末字或末两字音相同,在韵的情况下要求形式相似,内容相近(如平仄)。
对仗是指一句对句,前后交互配合,前后呼应交还。
中国古代诗歌有平水韵、叠字韵、交字韵、并字韵等多种韵式。
2. 格律格律是指诗句的规律和形式。
古体诗的格律一般包括平仄、句读、章法等。
古体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3. 长短古代诗歌的长短指诗句的字数。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在诗歌的长度上,每个字都要力求精炼,以求简练、凝练、精炼。
4. 修辞修辞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兴、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比兴是一种比拟的修辞手法,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表达一种意境。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言语夸大处理,使文章更加强烈。
排比是一种排列修辞法,通过排比的语言,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对比或者对照,突出诗意。
二、西方诗律1. 音韵西方诗歌中,音韵是指诗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常见的音韵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相同,对仗是指前后句的词语呼应。
古典诗歌中的音韵规律十分严格,现代诗歌中音韵则相对较为自由。
2. 格律西方诗歌中的格律包括诗句的长度和节奏。
常见的有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八行诗、八行诗、六行诗、六行诗、等等。
不同的格律要求诗句的长度和韵脚不同。
3. 押韵押韵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律。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相同。
在西方诗歌中,押韵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交替押韵、交叉押韵、交响押韵等。
4. 修辞西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的艺术成就。
总结:诗律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规范,它不仅要求诗歌在音韵和格律上的严谨,还要求诗歌在意向与修辞上的独特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风貌,造就了不同的诗律。
但无论中西,古今,诗律都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格+律=格律。
音律:指四声。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三国时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南齐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主要指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为了表述方便,人们习惯性地设置了平仄符号,我们先记住这些符号:平:○ ○○ ○○○仄:● ●●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二、格律诗的主要特点1,限定字句。
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押韵。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通常把押韵、四声、平仄、对仗称为诗词的四大要素。
4,平仄。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明确规定。
5,对仗。
每首诗中对仗联可以多到四联,至少要有两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6,粘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联内要求对仗,上下联之间要求粘。
格律诗基础知识简述
格律诗基础知识简述我国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其中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又称格律诗。
格律诗在句式、平仄、押韵和对仗上有显著特点。
一、句式上,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1.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八句,分别叫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果只有四句,一般就叫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了。
还有少量律诗句数很多,就叫长排律。
参考阅读:(律诗和绝句的区别)2.五绝,共四句20字;七绝,共四句28字。
进一步区分有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两种情况,所谓平起、仄起以首句第二个字声调为基准。
二、平仄1.格律诗讲究平仄,这样才能体现诗歌音韵美,节奏美。
2.平仄声在本句中交替使用,在上下句中对立使用。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注意平仄声古代与现代不同。
古代平声,一般是现在的一二声,即阴平、阳平。
古代仄声是上声、去声、入声。
相当于现在三四声,即上声、去声。
入声字已归入现代汉语平、上、去声里。
(参考阅读:五言律诗的平仄)三、押韵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就是韵脚,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其目的是为了声韵谐和,构成声音回环之美。
四、对仗(对偶)(一)格律诗使用对仗一些特点。
1.绝句不必对仗。
2.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3.长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用对仗。
(二)对仗的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短语、句型的结构要相同。
例如出入句中相同位置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以及虚词的词性相同;4.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另外,还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叠字对叠字。
5.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参考阅读:律诗的句式、节奏)备注:1.请参考查阅《平水韵》相关知识。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引言:诗词的魅力与普及二、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平仄、押韵、词牌三、创作技巧:构思、表达、修辞手法四、实例分析:名篇佳作的学习与借鉴五、结尾:创作实践与建议正文:【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基本知识】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主要包括平音和仄音。
平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音即第三声和第四声。
平仄的搭配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押韵是诗词的灵魂,能使诗词更具音韵美。
押韵的原则是押韵字的韵部要相同,如“山”“寒”等字都属于寒韵。
3.词牌:词牌是词的一种体裁,相当于诗的格律。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平仄、押韵规律,如《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是“青玉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创作技巧】1.构思:创作诗词首先要确定主题,如抒发山水之情、描绘节庆景象等。
构思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避免题材过于雷同。
2.表达:在表达方面,要遵循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同时注意词语的选用,力求简洁、生动、富有意象。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提升诗词艺术价值的关键。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比喻、拟人、夸张等,运用得当能使诗词更具魅力。
【实例分析】学习诗词创作,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经典名篇,学习前人的经验。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白日等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结尾】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后,不妨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记住,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遵循格律要求。
多阅读、多实践,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词创作者。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中国语文之第四讲 诗词格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12
B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8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 究。其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押平声韵; C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长律:超过八句,一般是五言,题目上标明韵数, 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除尾联,或首尾两联外,一 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平仄的辨别:入声的判断是唯一障碍,借助字典 或韵书。
2024/9/14
中国语文
5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 的概念并列起来。“抗美援朝”。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上句: 出句;下句:对句。
对偶规则:同一词类相对。“抗美援朝,保家为 国”
“工对” 作用:形成整齐的美。可以在散文和诗中使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律诗的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从律诗中演化而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二)平仄…………………………………(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和“粘”的规则(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第一、“一三五不论”第二、“孤平拗救”第三、“三四字互救”第四、“对句相救”(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三)对仗………………………………(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四)诗韵…………………………………(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一)概述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
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
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
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
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
试举两例。
例一: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
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
“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
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
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
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
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
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
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举例: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诗: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
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
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
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单就平仄。
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第一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
举例: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第二种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种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第三种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举例: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第四种格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
举例: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
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
举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举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现在讲讲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举例: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
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
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举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