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

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典的诗词要求,方便大家学习。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本文介绍有关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历史上的大诗人,他们的很多诗词都是名篇,或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或如实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诗篇或气势宏伟,或情深意切,在符合格律诗词的规则方面也是样板,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高峰。

但细究有时也能发现,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

遵循格律,灵活调整。

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唐著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

有趣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

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

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平声救。

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

杜甫在更有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

如果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美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律诗写作九忌、绝句写作布局

律诗写作九忌、绝句写作布局

律诗写作九忌李晋灵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

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

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1、字句相等。

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

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

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

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

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

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

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

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

粘对亦称粘连。

“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

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

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

“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

第二是对句相救。

前拗后救,一拗双救。

(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陈国代欣逢国庆中秋至,背起行囊赴故乡。

曲径通幽无世扰,满园尽是桂花香。

(在这个经济市场为主导的社会里,诗歌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于榜样的作用没有了,诗人所应肩负起的责任推卸得太干净了,培养后人的使命感弱化了。

我不算诗人,虽然写诗的时间大约也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我热爱诗词的心还在跳动,自从在南平师专与刘培飞同学创办了碧野方田诗社以来,一直在关注诗社的发展,也一直肩负着指导者的责任,虽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造就令人刮目相看者,但培养了不少的诗词爱好者,这就够了,至少说每年都有一批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沾染诗歌的灵性,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些许的安慰。

为了给加入武夷学院诗词楹联协会的同学传授一些格律诗词创作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为你们的领路人之一,今天就从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与大家进行探讨。

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解,但以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大家所学能有所得,便是我的希望的延伸。

第一部分早期的准备与积累在座的同学,父亲都有一定的文化,都接受过教育,对你们可能进行过早期的诗学教育,让你们背诵古诗词,比如“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等等。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三毕业,语文教材中,关于诗歌、诗词的篇幅不少,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例,很多同学大都能背诵下来。

在语文老师的讲解下,诗文中很多知识被同学记住。

许多同学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经典小说《红楼梦》,也对其中的大量诗、词、联发生兴趣而刻意记诵。

凡此种种的受学、阅读,所接触的大量的诗、词、联,引发了你们心中的灵机,产生了与缪斯拥抱的激情而在诗歌的殿堂外徘徊。

实际上,在既往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许多同学将熟悉的诗句引入文章中;也有很多同学在实际操作着自己的诗歌创作。

这些都表明,诗歌对你们产生了影响。

只是,许多人的早期准备不够充分,或忽视了自己的早期准备,只为考试服务,过后就遗忘了。

《七步诗》格律诗解读

《七步诗》格律诗解读

《七步诗》格律诗解读七步诗,又称短歌,是一种灵动轻盈的诗体,其特点在于每首诗包含七个字节,每个字节包括两个字。

七步诗的构成非常严格,需要按照特定的韵律和语言规则进行表达,以形成优美和谐的音韵和意境。

本文将对《七步诗》这一格律诗进行深入解读。

《七步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种短诗形式,其特点是既短又押韵,非常适合表达简洁而深刻的感受。

这种诗形在唐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小而美”的典范。

七步诗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一般采用平韵,即每句诗的第一、四、七个字节的韵脚要相同,第二、五个字节的韵脚要相同,第三、六个字节的韵脚要相同。

这种韵脚的安排使得诗句的音调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杜牧的《秋夕》即是一首著名的七步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情感:銮舆千驷碾飞尘,悲秋一笔画离秦。

雁阵断行长短啸,莫教寒夜响林深。

可以看出,这首七步诗以平韵为主,每个字节都有自己的韵脚,使诗句音韵和谐,且意境深远。

杜牧巧妙地运用了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除了韵律要求外,七步诗对语言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由于字数有限,诗人需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诗人们常常运用寓意深远的词语、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独特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诗句的内涵。

在七步诗中,常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拟人、夸张、对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力,赋予诗句以生命力。

七步诗以其简练自由、韵律和谐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既可以表达诗人最真挚的情感,又能通过字字句句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七步诗的形式独特,对诗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是一种对诗人艺术才华的考验。

近年来,七步诗在当代诗歌中得到了一定的复兴,诗人们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手法,将七步诗融入到现代的背景之中,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情感。

七步诗的短小精炼使其在信息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中更易被接受和传播。

绝句写作教程 - 格律

绝句写作教程 - 格律

第六讲绝句的格律一、押韵汉字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人部分组成的。

韵母相同或其主要部分相同的字,叫做同韵字。

诗人把两个以上的同韵字放在诗的句尾,就叫押韵。

律绝要求二、四句尾字押韵。

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

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细说的是,写近体诗应该依据哪种韵书。

目前的韵书有:《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诗韵新编》、《中华新韵》。

1、《平水韵》是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编写的。

韵部以声调为纲,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分为五大韵部。

其中,上平15部、下平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约有9500字。

是近体诗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2、《词林正韵》是清人戈载编写的。

分为19个韵部。

其中,平、上、去三声14部、入声15部,是词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3、《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编写的,是曲的创作一般所应遵守的韵书。

4、《诗韵新编》是196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

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的一套“新韵”。

1978年修订后的《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但《诗韵新编》存在一个旧韵的遗留问题,就是保留了入声。

这个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

是诗、词、曲的创作均可遵守的韵书。

5、《中华新韵》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根据《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的要求,参考和借鉴了现代、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吸取了诗词作者的意见,推出的一部由14韵部组成的中华新韵,约有7500字。

是诗、词、曲的创作均可遵守的韵书。

那么,我们写近体诗时,究竟应该遵守哪部韵书呢?目前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写近体诗主要应遵守《平水韵》。

一是因为我们学写近体诗,首先就要从《平水韵》开始,否则,你读不懂近体诗,更谈不上写近体诗了;二是我们肩负传承近体诗这一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就必须严格地学习和遵守《平水韵》。

同时,为了适应时代,也可以使用《中华新韵》来写,以发展近体诗这一民族文化。

但使用《中华新韵》时,一定要注明“新韵”。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一、概述: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

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

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

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

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

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

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

韵” 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

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

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

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

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

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1.旧韵。

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

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

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

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声律:指讲求平仄。

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

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

(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押韵: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次。

要求主要有:1.位置在偶数句尾;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

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

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3.押平韵;4.一韵到底。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指每首诗有-定的句数。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指格律诗有- -定的节奏结构要求。

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诗的章法。

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知识拓展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诗一绝句一律诗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

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

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壑谦一、近体诗的一般情况1、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篇排律。

2、律诗共有四联组成,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两句,共八句。

3、每一联的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出句)(对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二、压韵1、律诗的声韵,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仄: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即上声和去声。

(也包括古汉语的中入声。

)阳平(二声)字里的入声字,如:声母为b :别、白 声母为j :急、洁 声母为d :读、独 声母为sh :识、食 声母为g :阁、国 声母为z :泽、足 声母为zh :竹、烛 2、压韵一般压“平”声韵。

3、压韵时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三、粘对规则1、“对句”中的最后一字,压韵压“平”声韵 津、邻、巾2、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对。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3、粘:后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城阙辅三秦, 海内存知己, 风烟望五津。

——首联天涯若比邻。

——颈联与君离别意, 无为在歧路,同是宦游人。

——颔联 儿女共沾巾。

——尾联4、同一句子中,以“平平”、“仄仄”为单位,一般“平平”“仄仄”相间,填不满时,用单一的“平”或“仄”进行填补。

正常情况下不出现:a :平平仄仄仄b :仄仄平平平c :仄仄平仄仄d :平平仄平平{{{{四、五律粘对的四种基本句式1、由四种基本句式,推演出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形式。

甲作为首句 乙作为首句 丙作为首句 丁作为首句(在格律验证时只需检验加点字)2、以上是五言律诗的粘对情况,对于七言律诗,只需在每句前面加上相反的“平平”或“仄仄”即可。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乙:平平..仄仄.平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丁:仄仄.仄.平.平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五、拗与拗救1、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形式、格律诗创作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只是格律诗一般的情况。

漫谈高中生格律诗创作

漫谈高中生格律诗创作

漫谈高中生格律诗创作摘要:在高中阶段,尝试格律诗的创作,需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明白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赋比兴”三法则、评定诗歌优劣的三个标准(真情、味厚、格高)以及其他独特的写诗之法,适度引入文艺理论知识,用写作促进鉴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诗歌创作、法则、标准、技巧一、格律诗概说。

诗者(广义,包括词),是蕴藏诗人内心而有韵的声音,即诗人品德志向的苗头。

如果将此韵声用规格的诗言,把诗人的品德志向抒发出来,乃定名为诗。

诗缘来于万物之性,而又源于世人之情,情因外界环境、人物、时局等因素而动,故诗不可不揣之人的性情、世运的隆替。

时代更替时,诗人每每发激楚衰励之音;时代应天而进步兴隆时,诗人又常常畅抒兴邦歌民之调。

当今社会诗潮滚滚,词浪滔滔,写诗之人难以数计,诗册词卷,如雪花飞遍中华海内外。

但其中之诗,大多为因袭、落套、平庸、雷同、陈滥、俗滑、浅直、淡薄之作,那是因为没有得到写诗的方法。

有些诗,连起码的格律都不符合,时人戏称为“老干体”;有些诗虽合格律,却只是徒具诗的躯壳,没有诗的灵魂气韵,是属于假诗、死诗。

高中学段,诗歌鉴赏专题,颇成体系,但没有写作的实践,始终是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因此,初步学会一点写诗的技法,尝试写诗,落笔生花,以写促读,读写共进,或许能加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二、好诗的标准。

创作一首好诗,要符合三个标准:情真、味厚、格高。

1.诗要吐真情。

诗之绮靡缘主情,没有炽热的真情,就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所以感人心者便在情。

诗者,根在于情,苗在于言,实在于华,叶在于义,枝在于劲。

感人深者在于情,使人惊者在于言,令人爱者在于华。

激人进者在于义,鼓舞人者在于劲。

所以作诗,情是基础。

例如《春日感怀》波涛滚滚向谁掀,肯为世人辩轾轩。

暂把清风当挚友,且将明月作闺媛。

评花对酒愁“三梦”,养性修身画一圈。

雨歇云开红日出,春来百卉引蜂喧。

《采莲令·子夜月上天中遣怀》:正霜风,摇落寒林叶。

格律诗诗词用韵十忌

格律诗诗词用韵十忌

格律诗用韵十忌对于格律诗来说,韵脚就像大厦的基石一样,必须扎实稳固。

不可有半点敷衍和马虎。

要想创作出一首好的格律诗,用韵十忌,应该掌握!一忌落韵,也叫出韵,其实就是不押韵。

也就是在该押韵的地方没押韵或押错了韵。

初学者多犯此忌。

因为格律诗要求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因此所有韵脚的字只能在同一韵部内,不许乱用。

一旦用错,就是落韵。

二忌凑韵,凑韵就是韵脚字与全句意思不相符合。

举例一首:落叶飘飞满地黄,出门散步被窝凉。

尼姑庙里翻经卷,伸手推开那扇墙。

这里边的凉和墙就属于凑韵,因为出门散步和被窝凉不凉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墙字,和整句意思就更不搭配了,如果是伸手推开那扇门还可以,但门不押韵,就胡乱选个墙,结果弄出笑话了。

三忌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一个字做韵脚。

举例一首:户外忽闻百草香,出门独自赏风光。

春原踏遍归来后,鞋也香来袜也香。

这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香字。

重复在韵脚上使用两次,这就是重韵,是不允许的。

四忌倒韵,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

如把风雨变成雨风,把花卉变成卉花。

应该注意的是,汉语词汇有的能颠倒,有的不能颠倒。

为了押韵,把不能颠倒的词颠倒过来用,就会闹笑话。

举例一首:一杯浊酒泪沾裳,长夜茫茫独倚窗。

最忆当年关外路,云游四海老湖江。

第四句本来是云游四海老江湖,因湖字不押韵,颠倒过来就是云游四海老湖江,就解决了押韵的问题了,但云游四海老湖江却让人不知所云了!五忌哑韵,哑韵就是读起来不响亮的韵。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中说“押韵不宜多用哑韵,如四支、十四盐两韵中多哑字,须择而用之。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又说“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

”可见,哑韵也不是不能用,但必须是高手才能驾驭。

六忌僻韵,僻韵就是使用生僻字做韵脚。

陷读者于云里雾里。

有些诗人喜欢故弄玄虚,写诗总喜欢用一些生僻字,以彰显自己学问高深。

其实大可不必,你学文不管多么高深,只要没人读你的作品,如何能流传久远?这是一个粉丝为王,读者为尊的时代!还是追求通俗易懂比较好。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章法也称结构,格律诗的创作需注意结构,方不致杂乱无章。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

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来说。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下面,主要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为例,感受一下起承转合的作用与方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起1、起的方法起句: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意思是起首不能过于花哨,切忌做作。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起联要:“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

这里说首联突兀而起,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一)要自然,忌做作(二)突兀而起,引人入胜(三)也可淡淡而起2、起的作用主要是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3、注意的问题犯题:首句容易出现犯题的通病,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

格律诗创作教案.doc

格律诗创作教案.doc

格律诗中绝句的创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格律诗的相关知识2、了解格律诗的特点3、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写作格律诗二、教学重点1、用韵的规则2、平仄的要求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自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格律诗中的绝句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不谈绝句,只是作为一种知识的结累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的一种古诗来让大家学习、背诵。

(一)绝句的概念:格律诗,是指自唐代以后形成的有着严密格式和规范的诗体形式,通常称为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旧体诗)。

主要是区别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即古风、古绝、古律)。

(二)绝句的规则:格律诗有着严格的声律、韵律、字句数、句式结构和章节结构等要求,这是格律诗必须遵循的硬性规范。

(1)声律的要求、声律是指诗句中汉字声调的平仄规则。

初学者宜采用新声韵的标准:“平”指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即一、二声字;“仄”指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字。

在格律诗中,平仄的排列组合有着严格规定。

它的基本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韵律.是指格律诗中的押韵规则。

要求诗中偶句末尾字必须押韵,且押韵的字(称韵脚)必须是同一个韵部的平声字。

在当前旧韵与新韵双轨平行、鼓励新韵的形势下,初学者应直接采用新韵创作。

《中华新韵》韵部表只有十四韵,符合现代普通话发音习惯,好学易记。

【附一】《中华新韵》韵部表(十四韵)1、麻:a (ia ua)2、波:o e uo3、皆;ie üe4、开:ai (uai)5、微:ei ui6、豪:ao (iao)7、尤:ou iu8、寒:an (ian uan üan)9、文:en in un ün10、唐:ang (iang uang)11、庚:eng ing ong (iong)12、齐:i er ü13、支:- i ( 即zh ch sh r 的零韵母)14、姑:u(3)字句数.是格律诗对不同诗体的数量限制。

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韵律和格律一直是诗人们追求和探索的重要方向,塑造了千百年来诗歌的风貌和风格。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揭示其特点和意义。

韵律的基本原则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是诗歌音韵的体现,是通过与节奏、节拍等元素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

古代诗歌一般分为平水韵、仄水韵及平仄平水韵三类。

其中,“平”指声调平均的字,声调是指主要的声调,它的出现通常会滞后于押韵。

而“仄”指声调高的字,声调一般可以出现在押韵的位置。

这种押韵方式使得古代诗歌在音韵上显得优美动人,展现出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格律的规范体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歌的结构及约束规范。

在古代,有大量格律诗文体,如绝句、律诗、词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律诗,它包含了对诗歌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在古代,律诗的创作是需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定的,这种约束反而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灵感,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规则内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展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创作技巧。

韵律格律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韵律和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基本形式,更是诗歌表达感情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的韵律和格律,诗人们能够使诗歌更具美感,更具表现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韵律和格律的使用也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使诗歌更加动人、更具吸引力。

结语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是中国文学宝藏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风貌和魅力,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还可以体会中国文学传统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古诗格律、五言、七言

古诗格律、五言、七言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

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陈国代欣逢国庆中秋至,背起行囊赴故乡。

曲径通幽无世扰,满园尽是桂花香。

(在这个经济市场为主导的社会里,诗歌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于榜样的作用没有了,诗人所应肩负起的责任推卸得太干净了,培养后人的使命感弱化了。

我不算诗人,虽然写诗的时间大约也有二十年的历史,但我热爱诗词的心还在跳动,自从在南平师专与刘培飞同学创办了碧野方田诗社以来,一直在关注诗社的发展,也一直肩负着指导者的责任,虽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造就令人刮目相看者,但培养了不少的诗词爱好者,这就够了,至少说每年都有一批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沾染诗歌的灵性,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些许的安慰。

为了给加入武夷学院诗词楹联协会的同学传授一些格律诗词创作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为你们的领路人之一,今天就从格律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与大家进行探讨。

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解,但以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大家所学能有所得,便是我的希望的延伸。

第一部分早期的准备与积累在座的同学,父亲都有一定的文化,都接受过教育,对你们可能进行过早期的诗学教育,让你们背诵古诗词,比如“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等等。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三毕业,语文教材中,关于诗歌、诗词的篇幅不少,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例,很多同学大都能背诵下来。

在语文老师的讲解下,诗文中很多知识被同学记住。

许多同学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经典小说《红楼梦》,也对其中的大量诗、词、联发生兴趣而刻意记诵。

凡此种种的受学、阅读,所接触的大量的诗、词、联,引发了你们心中的灵机,产生了与缪斯拥抱的激情而在诗歌的殿堂外徘徊。

实际上,在既往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许多同学将熟悉的诗句引入文章中;也有很多同学在实际操作着自己的诗歌创作。

这些都表明,诗歌对你们产生了影响。

只是,许多人的早期准备不够充分,或忽视了自己的早期准备,只为考试服务,过后就遗忘了。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

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称首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一、概述: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

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

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

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

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

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

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

“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

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

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

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

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

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1.旧韵。

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

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

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

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

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

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

《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

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

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

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1.位置固定。

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2.限押平声。

旧韵按其30个平声韵部字押韵,新韵按同韵部的阴平、阳平字押韵。

3.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改变韵部,亦不能换押仄韵;4.句脚分明。

除首句入韵外的奇句(1、3、5、7)字不能押韵,就是不能使用平声字,而要用仄声。

5.不许重韵。

韵脚字无论多少,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6.避免多用同音字。

一首诗中,如难以避免同音字做韵脚时,可隔两句以上使用。

如同音的“香”、“乡”字,可在2、6或句末字上用。

四、近体诗的平仄(一)什么叫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是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之一。

平就是发音平直、或升而不降的音,即旧四声中的上平声、下平声(合称平声),今四声中的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是有升降变化的音,即旧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今四声中的上、去两声。

近体诗讲平仄,就使音和、律谐,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感,富于音乐美。

(二)平仄运用规则:一句之内平仄要相间,即隔2或3字平仄相同;一联之内平仄要相对,即出句与对句的对应字平仄相反;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平仄要相粘,即上联的下句的2、4、6字的平仄与下联的上句的2、4、6字的平仄相同。

标示如下:(相间)相对平平仄仄平平仄相粘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平仄的格式:(注:表示可平可仄)五言绝句(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仄平平仄(出句),平平仄平(对句)。

平平仄仄(粘句),仄仄平平(对句)。

第二种:仄仄平平(出句),平平仄平(对句)。

平平仄仄(粘句),仄仄平平(对句)。

(2)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平平仄平(出句),仄仄平平(对句)。

仄平平仄(粘句),平平仄平(对句)。

第二种:平平仄仄(出句),仄仄平平(对句)。

仄平平仄(粘句),平平仄平(对句)。

七言绝句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

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则变为:(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2)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第二种: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五言律诗(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第二种: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2)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在上述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律。

平前加仄,仄前加平。

则变为:(3)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第二种: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4)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第一种: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二种: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拗救:凡平仄不合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要救。

常见有以下两种救的方式:1、本句自救,也就是救孤平。

“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造成五个字中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这种情况就叫做孤平,这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变成“仄平平仄平”,避免孤平。

2、对句相救,正常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救式:仄仄仄平仄(拗),平平平仄平(救)即上句第三字拗用仄字,在下句第三字位置上将仄声改为平声。

另外,注意格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中三四字互易,变为“平平仄平仄”。

因为这一句式被前人非常广泛的应用,进而演化为一种固定模式。

六、近体诗的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

其基本要求是: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当: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4、律诗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

对仗的常见形式:1、工对。

是指对偶工整的对仗。

要求词性和事物类别都相同。

2、宽对。

是指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不同的对仗。

3、流水对。

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脉相承或互为因果而不能倒置的对仗。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注意:1、偶句末字必须用平声押韵,奇句末字必须用仄声(第一句末字可用平声,但必须押韵,否则必须用仄声)。

2、句尾三字不能连用平声,否则犯“三平尾”,三仄尾也尽量避免。

3、不能犯“孤平”。

孤平指一句诗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4、满足上述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要求后,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处理。

附:中华新韵:(十四韵)一麻 a, ia, ua二波 o e uo三皆 ie,üe四开ai, uai五微 ei, ui(uei)六豪 ao iao七尤 ou iu(iou)八寒 an ian uan üan九文 en, in (ien), un (un), ün (üen)十唐 ang iang uang十一庚eng, ing (ieng) , ong (ueng) iong(üeng)十二齐 i, er , ü十三支 (-i) (零韵母:zi ci si zhi chi shi ri)十四姑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